当代中国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十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阶段1.古代美学2.近现代美学3.当代美学三、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特点1.跨学科研究2.创新与传统的融合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四、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美学的理论研究2.艺术美学3.生活美学4.技术美学五、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贡献与影响1.对世界美学发展的贡献2.提升国民审美素养3.为文化繁荣提供理论支撑六、结语正文:一、引言中国美学学术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诸多学者对美学的探讨从未停止。
本文将重点关注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以期展现我国美学研究的新风貌。
二、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阶段1.古代美学古代美学以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为基础,对美、审美、艺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古代美学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与审美的统一,以及和谐、中庸之道等价值观念。
2.近现代美学近现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开始了美学的现代化进程。
此阶段的美学研究涉及审美心理、艺术理论、文艺批评等诸多领域,为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当代美学当代美学在继承古代美学和近现代美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了多元、开放、创新的研究特点。
当代美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审美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与传统的关系等问题。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特点1.跨学科研究当代中国美学倡导跨学科研究,借鉴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当代中国美学在尊重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以丰富美学理论体系。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美学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中国美学,以及如何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美学成果。
四、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美学的理论研究美学理论研究关注美学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审美标准、艺术价值等,为其他领域的美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作者:祁志祥来源:《艺术广角》2022年第02期一、从当前美学界的“三去”现状说起我们先从当前美学界的现状说起。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蒋勋的一段话:“美的本质其实不需要解释。
美的本质不过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蒋勋是台湾的一位大学教授,本人是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作家,但他不是理论家。
他热爱美,但对研究阐述美的理论著作,他感到有点头疼,没有好感。
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去追问“美的本质”这样形而上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呢?“美的本质”其实不需要解释,只需要关心鲜活感人的美的现象。
他还有好多讲解艺术的视频,很受观众的追捧。
于是理论家对“美的本质”的追寻和探索遭到嘲笑。
蒋勋的这段话其实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克隆德国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话,只不过把主语“教育”改成了“美的本质”。
实际上,蒋勋回答的不是“美的本质”,而是“美的形态”。
蒋勋的这段话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契合了当下国内美学研究的现状,这就是“去本质化”。
去了“本质”之外,还要“去体系化”“去理性化”。
去了“理性”之后,“逻辑”也就取消了,实际上“思想”也就取消了。
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三去”特点,实际上是受到西方的美学和哲学影响在中国克隆的产物。
中国的学者往往喜欢跟风,当代西方流行什么,我们就跟着说什么。
当代西方流行什么?流行存在论、现象学、阐释学、非本质论。
我们首先看对“本质”的取消,这受到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强大支撑。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法国的一位学者富尔基埃指出,存在主义哲学对本质、一般的存在,对抽象的概念丝毫不感兴趣。
现象学也是如此。
代表人物是胡塞尔。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跟我们过去所讲的与“本质”相对应的“现象”有不同的含义。
他们说“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在“现象”中。
现象学否定离开现象的本质存在。
于是就走向了对“本质”的否定和解构,形成“解构主义”。
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美学的态度和观点:针对美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思索张治笃提要:课上老师常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学?”我认为,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
也是一门科学。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关键字:美学历史科学价值美学构想审美态度绪论:常说化学生物能增长见识和拓宽视野,文学艺术能提高修养和陶冶情操,物理数学能紧密逻辑和增加实践。
那么,美学作为一门学问,又有怎么样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呢?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与帮助?本论:一、美学的历史欲了解美学,先要观其历史。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
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
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
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
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
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美学的特征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国近现代翻译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任何事物必须依托传承才能够取得存续和发展 , 翻译美学也不例外, 传统译论为现代崭新的翻译美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3 0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1 0—2 9
作者简介 : 张长明( 1 9 7 O 一) , 男, 河北青龙人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二语习得 , 语用学 。
的科 学性 和艺 术性 , 并运 用美 学 的基 本 原理 , 提 出翻译不 同文体 的审美标 准 , 分析、 阐释和 解决语 际转换 中
的美 学 问题 。在充 分认识 翻译 审美 客体 ( 原文 ) 和 翻译 审美 主体 ( 译者) 基本 属 性 的基 础 上 , 剖析 客 体 的审 美构 成 和主体 的 翻译 能 动作用 , 明确 审 美 主体 与 审 美 客体 之 间 的关 系 , 提供 翻译 中审美 再 现 的 类 型 和手 段, 以指 导 翻译 实 践 。 _ 2 这一 “ 翻译 美 学” 界定 恰好 与傅 仲选 和毛荣 贵 的关 于 翻译美 学 研究 对 象 的观 点相 吻 合 。傅 仲选 认 为 ,
第 2 3 卷
第 5期
广东 石油化 工 学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Vo 】 . 2 3 No. 5 Oc t . 2 O1 3
研究 的现 象和本质 , 对从事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 词 : 翻译美学 ; 传统译论 ; 回顾 ; 反思 中图分 类号 : H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2 5 6 2 ( 2 0 1 3 ) 0 5— 0 0 8 4— 0 4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大势鸟瞰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大势鸟瞰作者:祁志祥来源:《艺术广角》2022年第03期《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2》属于“‘恒源祥’美学文选系列丛书”创刊号。
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是文化兴企、有着近百年历史积淀的著名民族品牌。
第三代掌门人陈忠伟先生在繁忙的经营活动之余不懈读书充电。
因为读过我的《中国美学全史》有所触动,并了解到我们是盐城同乡,便安排助手与我取得联系。
2021年2月24日我们第一次见面,相谈甚惬。
几次交流后,确立了恒源祥与上海市美学学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将这种合作落实为“‘恒源祥’美学文选系列丛书”。
一年一辑,一辑一题,不定期出版。
试图办成向国内外介绍中国当代美学最新成果的一扇窗口。
说起“恒源祥”与本人及美学会的联系,似乎有某种宿命。
首先,“恒源祥”和“祁志祥”的名字有一个字相同。
一个“祥”字,将恒源祥与本人联系到了一起。
其次,“祥”字的构造包含“羊”。
“羊”与“美”有着天然联系。
《说文解字》说:“羊大为美。
”恒源祥是以羊毛、羊绒为主原料的服装家纺行业,曾经流行的广告语即“羊羊羊”。
在“羊”身上大做文章,爱美求美,引領潮流,是恒源祥的经营之道。
上海市美学学会姓“美”。
我和上海市美学学会都以研究“美学”为业。
追求“美”的企业需要得到研究“美”的学人的理论指导,研究“美”的学者和学会也需理论联系实践。
于是,我们双方便走到了一起。
上海市美学学会成立于1981年,首任会长是复旦大学蒋孔阳教授。
第二任会长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蒋冰海研究员。
第三任会长是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
本人是第四任会长,也是现任会长。
本届副会长有复旦大学陆扬、张宝贵教授,华东政法大学范玉吉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王云教授,东华大学王梅芳教授,华东师大王峰教授,秘书长为上海大学张永禄教授。
学会目前有300多位会员,覆盖上海各大高校。
设五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中小学美育专委会、书画艺术专委会、审美时尚专委会、设计美学专委会、舞台艺术专委会。
学会在致力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美育实践,学术影响日益扩展,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实用版)
目录
1.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2.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3.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4.当代中国美学的展望
正文
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当代中国美学,起源于 20 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再到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三个阶段。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包括:1.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美学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主张以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2.中国传统美学,主张"天人合一"、"心物相融",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3.现代西方美学,主张审美的经验性和相对性,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对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推动了中国美学的民族化和现代化;3.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提升了中国美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1页共1页。
中美关系-参考文献

中美关系部分论文(2008-07-07 13:54:13)转载▼标签:文化(论文):1.汪熙,王郑宪:我国三十五年来的中美关系史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2.王建伟: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剖析【J】,《世界历史》,1986年11期。
3.王辑思:1945-1955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后果【J】,《美国研究》,1987年第1期。
4.袁明: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观【J】,《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6.翁仲二:试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关系【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7.时殷弘:论美国承认新中国问题【J】,《世界历史》,1991年第1期。
8.牛军:揭示中美关系的历史特征一一评《中国与美国一一迈向新世纪的回顾》【J】《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9.程人乾、赵学功:试论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10陶文钊: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综述【J】,《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11.林利民: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高师函授学刊》,1994年第1期12.李世安:1945年至1954年间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3.郭学堂: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14.周忠菲:中美关系正常化与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J】,《台湾研究集刊》,1995年3、4期15.资中筠:架起理解的新桥梁——改革开放十五年中美关系史研究成果评析【J】《美国研究》1996年第3期16.牛军:论新中国对美政策的形成【J】,《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17.张小明:关于当前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3期18.鲍家全:《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系史回顾与展望》评介【J】,《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19.沈骥如:简论布热津斯基的新著《大棋局》—论21世纪的中美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6期20.陶文钊:中美关系半个世纪的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 6期21.时殷弘:中美日“三角关系”———历史回顾·实例比较·概念辨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22.于淑云:简评40年代末-50年代中美关系的演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动态呈现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动态呈现作者:祁志祥来源:《艺术广角》2024年第04期摘要由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4》即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全书选文30余篇,按照以类相从的逻辑结构编排,共分为十个部分,分别对“审美与现代性”“学科反思与体系建设”“美的本质与艺术本体”“世界文学与东西交流”“经典阐释与礼赞前贤”“文艺理论的历时观照”“文艺评论及其话语更新”“艺术哲学及其历史回顾”“生活美学与身体美学”“品牌美学”等问题进行探讨,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成果追踪;动态呈现继《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2》(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4》即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在此,我们将本书以类相从的逻辑结构及其选文的主要内容略述如下,希望为读者了解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动态提供有益的导引。
第一章讨论“审美与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但何为“现代性”,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感叹: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
钱中文先生认为,“现代性”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想、价值取向的需求与表现”,是“促进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
从这个视角切入,他认为梁启超早期的“新民”思想与后期的“美术人”思想是相互贯通的,标志着我国近代文论、美学的“审美现代性”的“发动”。
他的《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指出:梁启超的“美术人”学说传承了中外人生论哲学思想,把人生内化为人的生存趣味,把生存趣味内化为人的审美趣味,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自由的“新民”。
“新民”与“美术人”即“审美的人”。
这是梁启超文论、美学思想贯穿始终的主题,显示了我国近代文论、美学的强烈审美现代性特征。
这种现代性,是一种“转向现代社会、建设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启蒙现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十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美学对于“美与美感关系”问题的研究在世界美学范围内也可说是极为详尽而深入的。对其发展历程及代表性论点的分析表明:该问题从字面上看是不能成立的虚假问题;从实质上看,意义在于探寻美感的来源,因此应表述为“事物与美感的关系”。从原始发生上说,是美感在先而事物的审美属性形成于后;当审美发生之后,美的事物和美感可以互为起因,没有固定的决定关系或先后关系。 关键词 美本质;美与美感关系;认知科学美学
美与美感关系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久久悬而未决的难点之一,对各个理论学派都是严峻的考验。中国当代美学的有关研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构成了几个里程碑式的步伐。回顾有关的研究历程,对其中有代表性、建设性的学说思路、脉络加以整理、分析,可得到深刻的启示。
1,1950-1960年代: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论争 中国当代美学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起始,主要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美学中的基本问题,如美学史的事实所证明,首先就是美在于心抑在于物?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引起美感?”[1](P239) 这一问题就像一块试金石,立即深刻地显示出各理论主张的内蕴和观点的对立,由这种对立出发可界限分明地划分成两个阵营:
主观论为一个阵营,主张:“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1](P285)
客观论为另一阵营。其中,自然客观论认为:“是美引起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2](P28)社会客观论同样认为:“美是不依赖人类主观美感的存在而存在的,而美感却必须依赖美的存在才能存在。美感是美的反映美的模写。”[1](P117)
两大阵营之外的主客观统一论的立场有些游移,它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美与美感的关系。美是引起美感的,这个事实大概没有人会否认。”[1](P256)照此,它应归入客观派的阵营;但它同时又提出“物甲物乙说”(“物甲”指自然存在的物,“物乙”指物的形象——作者注),认为:“美是对于物乙的评价,也可以说就是物乙的属性。美感能影响物乙的形成,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感能影响美。”[1](257)依此,人们一般把它归入主观派的阵营。但尽管主客观统一论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归属地位不甚确定,其主张或理论仍在问题范围之内——不是美决定美感就是美感决定美。
不过,主客观统一论这种似乎矛盾的见解倒是真切反映出一个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怎样认识“美”。对“美”的认识又突出地表现在对美本质 的哲学属性的界定上,“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个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2](P275)
主观论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1](P5)
自然客观论认为:“承认美是客观的,承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美,承认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就是和唯物主义一致的,而这种论点就是唯物主义美学的根本论点。反之,认为美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美,也否认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就是和唯心主义一致的,而这种论点就是唯心主义美学的根本论点。”[1](P46)
社会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指社会的客观,是指不依存于人的社会意识、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生活、实践。”[2](P284)
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受客观存在决定。在肯定了这个基本原则之后,唯物主义并不否定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并不否定意识可以影响意识;这一类意识形态(例如哲学)可以影响那一类意识形态(例如文艺)„„美学如果接受了在感觉阶段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大原则,承认了美必有美的客观条件,美感必须在感觉素材上加工,它已经就是很稳实地建筑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了。”[1](P363)
这些讲述表明,尽管各学派有关美本质的主张各有不同,但都在自觉地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其哲学立场也的确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哲学基础会形成完全相反的美学主张?
从字面意义上看,认为美先于美感的观点在逻辑上是最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但如果采取这种观点,则需要说明先于美感而存在的美是个什么。偏偏这个问题极其难以回答,所有做此主张的理论从来也没能明确地说出美是什么,只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一般原则,逻辑地做出推论:美应该先于美感而存在,没有美就不能有美感,正如没有事物就不能有反映一样。
反之,如果如主观派所说,美产生于美感,则需要说明美感怎样先于美而形成。对此,主观派的阐述同样不明确。一方面,主观派不把美与美感的关系看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为,虽然美感是由外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引起,“但是人的感觉所知道的只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气味等等,这些形色声味是美还是不美„„就要通过意识的判断。”[1](P277-278)另一方面,他们又解释说:“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1](P285)因此,主观派的观点显得不合逻辑,难以成立。
反思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可以感到,除简单化的倾向外,最重要的问题是:各学派都没能对“美”概念的真实内涵做出正确分析,就连其论争也不在同一焦点。主观派之说美是观念,实际意义是说,“美”概念指代的对象是观念性的东西;客观派之说美是客观的,是说“美”概念所指代的对象是客观实存的东西。这本来应是概念内涵之争,却被当作物的哲学属性之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虽然各学派都在力图得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结论,其实却是在按照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美学命题方式解答问题,所以不能不陷在深深的矛盾之中。
“美本质”问题的前身是“美本身”问题。“美本身”是柏拉图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概念,以“美理念”的存在为依据。而“美理念”作为概念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幻的设定,因而其内容是虚空的,没有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真实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是什么”命题必然是伪命题。中国当代美学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做出美学阐述时,并未对传统美学问题的哲学前提加以批判,只是从经验出发,按照人们日常的习惯和理解原封原样地接受下来。被错误命题的内在前提所限定,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美”概念是个名词。既然是个名词,就可以认为“美”是个独立的实体,是主观意识之外的存在。显然,对客观存在的物而言,感觉必定是第二性的。如此,一旦把“美”作为实体事物看待,必定要与“美感”形成认识关系、反映关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顺理成章的答案就是美先于美感,美感是对于美的反映。在这种思路主导下,客观派在当时及以后的相当时间内占据了上风。但是,由于“美本身”意义上的“美”概念本来就是虚空的,从客观存在中不可能找出叫做“美”的东西,所以客观派的理论始终难以成立。
比较来说,主观派更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审美现象的意义。它已经觉察到,人们所说的“美”,实指“美的事物”;在日常审美经验中,事物是不是美的,取决于人的观念、判断。这一思想本是正确的,但其表述却很成问题。当它说:“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时,其本来意思应该是:“美”概念不是名词,“美”概念表示的是对人的感觉的形容。可惜它没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终不免被错误的思路所束缚,也被人们所误解。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美就是个客观的事物;把作为客观事物的美与作为主观感觉的美感相混同,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1980年代前期:不同的美可以 与美感结成不同的关系 此时,主观派的声音已经基本消失,代表客观派观点的社会客观论即人们后来所称的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中一枝独秀。它所主张的美本质的哲学属性问题似乎已成定论,不再形成激烈的论辩。相应的,中国当代美学也不再以美与美感关系问题为论争的焦点。但也只是不再争辩而已,原有的观点继续存在,新的观点一波波地产生,自然地出现了多种观点并存的局面。
在此阶段,社会客观论暨实践美学的观点原则上没有变化,仍然批评主观论“都不外是说„„美是由人的美感、感情、意识、直觉所创造。这在哲学上可说是主观唯心论。”[3]P71但其理论还是有所深入,其论说也做出了微妙的调整。
吸收以往论争的经验,实践美学对“美”概念的内涵做出详细划分,“美”可以分别作为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和美本质而存在。美的不同层次的存在,使得美与美感结成了不同的关系:一方面,“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3](P68)就是说,如果“美”是指审美对象,则美感决定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关联,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3](P68-70)这种审美性质最终来自美的本质。“所谓‘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求美。”[3](P75)即:如果“美”是指审美性质和美本质,则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不被美感所决定。
综合起来,实践美学的理论思路是:“自然的人化”造成客观的美本质,美本质使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客观的审美性质;以此为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再“经由审美态度即人们主观的审美心理这个中介”,[3](P127)就形成了作为审美对象层次上的“美”。或者可再做这样的理解:客观的本质层次上的“美”决定了事物的审美属性和美感的产生,审美属性和美感共同决定了审美对象层次上的“美”的形成;其中,审美属性只是为事物成为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性,美感才为事物成为审美对象提供了具有决定作用的现实性。
这就以新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与主客观统一论几乎相同的理论主张:无论说“美决定美感”还是说“美感决定美”都有一定道理,关键在于对“美”概念的内涵做出判断。用实践美学的理论来说,就是要明确界定“美”是哪个层次上的。主观派说“美感决定美”时,“美”是指审美对象;客观派说“美决定美感”时,“美”是指美本质。而实践美学认为,只有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