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浅见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别人幸福理念的根底上来进一步分析什么是幸福及至善之根本观念,他指出幸福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和维护,对当代年轻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下面是的一篇关于西方哲学的本,欢送阅读。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追求幸福并且感受幸福,同时幸福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
从卢梭开始,人们就对幸福就进行不同的阐述和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别人幸福理念的根底上来进一步分析什么是幸福及至善之根本观念,他指出幸福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和维护,对当代年轻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之目的即各事物之“善”.他认为这个善于常人口中所说的善有所不同,常人所说的善只是与恶对应,纯属于道德上的名词,其意义比拟狭隘。
他理解的善那么比拟广泛,指一切事物之功用,即一切事物之善。
人生之需要甚多,因其有所欲,而仰给予外物,外物亦因其有可欲,而为人用。
人为生命而需求外物,生命又有其生存之目的,故此目的那么为最高者,众目的之目的,众善之善,故谓之“至善”.伦理学重在于解释人生,所以“至善”为伦理学之根本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来理解幸福,对于普通家庭还是知识分子家庭来说从两个方面把握幸福,一个是生活的美满,一个是行为的妥当。
幸福的内容,众说纷纭,亚里士多德认为常人的幸福与智者的幸福理解上有所不同,常人往往以感官所能感触到的事物来定义幸福,如快乐,财富,荣誉等。
智者那么更看准的是灵魂上的满足和理性的思考。
所以,幸福的内容因人而异,同时,人的一生,其思想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故幸福的观念也随之发生转移。
比方,贫者理想中的幸福那么是生活上的富足,处于喧嚣和繁华环境中的人,那么羡慕清闲和幽静的乡村生活,处的环境不同,那么追求的幸福不同。
一个人的幸福观念也易受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尤其在当今竞争剧烈,攀比横行的社会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不断的改变,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认为这就是幸福,其不知自己的灵魂与自己相去甚远。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有一个名为“善”的观念,认为“善”是最完美、最高尚的人类行动方式,而人们只有通过“善”,才能得到幸福。
在他看来,完全的善行,也就是把美德当作宗旨,以美德作为行动的最高指导,是世界上最可取的。
因此,他的观点是,人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追求“善”为宗旨,把“善”当作人们传承的遗产,以及世界和平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被认为是具有革命性的。
不仅是因为他说道,善”是人们最高尚的目标,而且他还指出,“善”不仅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真正的品质,一种真正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相信,一个真正做到“善”的人,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上有道德,没有私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内心真诚追求“善”的人,并付出行动的来证明自己的“善”。
因此,这种革命性的概念,被用来形容一种真正追求并实施“善”的精神,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善”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真正的善观念需要建立在道德和仁慈的基础上。
他把道德和仁慈放在“善”之上,以为它是“善”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坚持道德和仁慈,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善”。
他还提出,无论对待别人还是自己,人们都应该遵守原则,以正义的态度处理各种事务,总之,我们都要“善”。
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的“善”观念让人们更加重视仁慈和道德的意义,让人们更加看重“善”的精神,以“善”为行动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人民服务,改善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推动世界得以和谐繁荣。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是一个革命性的、有力的概念,它强调了诚实、乐善好施、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人类根本价值,鼓励人们以善为宗旨,以其追求“善”的精神和行为影响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论亚里士多德的阶梯幸福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阶梯幸福观∗龙倩【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中通过目的论论证与功能论证得出幸福是最高的善与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而在第十卷中,幸福却变成了仅仅与智慧同一的思辨活动。
这显然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不一致之处,同时也引发后世思想家对幸福是涵盖论或理智论的论争。
但通过细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目的论、功能论证及外在善的佐证,可以将其幸福观解释为一种温和的涵盖论---阶梯幸福观。
在阶梯幸福观中,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而合乎德性的活动则是第二位的幸福,同时过实践生活所需要的外在善也包含其中。
%In the First Volume of Ethika Nikomachea,Aristotle makes a teleology argument and function argument to demonstrate that happiness is the highest go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irtue. But in Volume Ⅹ,happiness turns into the contemplation that identifies with wisdom.Obviously, the two contradictory opinions imply the inconsistence of Aristotle and trigger a continuous debate a-bout whether happiness is inclusive or just intellectual among later generations.However,through deep analysis into the teleology argument,function argument and external good evidence,we can in-terpret Aristotle's view about happiness into a mild inclusive theory-multistep happiness.In multi-step happiness,contemplation is the first happiness,and the activity in accordance with virtue is the secondary,and the external good that we need to live a practical life also includes in it.【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涵盖论;理智论【作者】龙倩【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系,北京 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233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下文中提到《尼各马可伦理学》均以NE代替)的第一卷中通过目的论论证与功能论证得出幸福是最高的善与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而在第十卷中,幸福却变成了仅仅与智慧同一的思辨活动。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浅析

亚 里 士 多德 的幸 福 观 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张 莉,陈爱华
( 东南大 学 , 江苏 南京 2 0 0 ) 10 0
摘
要: 亚里士 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主张快 乐与德性相结合 , 欲望 意志 受德性 支配。他提 出“ 幸福 是至善” 、
“ 幸福就是符合德性 的现 实活动” “ 、最大的幸福 是恩辨” 等思想命题 , 出获得 幸福 的途径就在 于亲身 实践合 指 于德性 的现 实活动 , 其思 想不仅在历 史上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 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 以有益的借鉴和启 示。
了“ 幸福是 至善” “ 、幸福就是符合德性 的现实活 动”“ 、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等思想命题 , 系统论述
公 民道德行为的构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培养等等。 因此 , 他的德性幸福论具有经验 、 实践的性质 , 从 而具有更大合理性 , 不仅在历 史上产生了重大影 响, 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维普资讯
第1 0卷 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扬 州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D lo n z  ̄ o tc n ol o ra fYa g h) P l eh i C 1 . u y c e
Vo. 0 N( 1 11 ) . Ma .2 0 r 06
c r a c t ite c n we g i a pn s , wh c o n y h s i o tn n le c n hso y b tas o d n ewi vru a an h p ies h ih n to l a mp ra tifu n eo i r u l t o gv sp o l h lf l eee c n nihe m e ttd y. ie e pe ep u frn ea de l tn n o a r g
浅析亚里士多德“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2013年第20期前沿No.20 2013总第346期F o r w ar d P osi tio n Sum N o.346浅析亚里士多德“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朱巧香(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围绕“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展开,首先强调善和幸福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共同的始点和基础,要实现幸福达到善,就要行为合乎德性。
这种德性之实现,也就是自我潜能实现的心理体验,其最高的善即沉思。
其次,强调至善的幸福既需要内在的善,即主要靠自身内在的勤奋学习和努力训练获得,同时又需要外在的善如朋友、运气、财富和自身的身体善作补充:幸福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人的本质属性的完满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3)20—0045一02但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相对每个入的重大需要、欲望、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目的而言的,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亚里士多德强调,只有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是幸福幸福又有不同的层次,善和幸福并不是不可理论的,那最和至善的,即以德性引导、控制行为,善与幸福才是现实为平庸的人,则把幸福和快乐相等同。
因此,他们以生活的、可行的。
善和幸福是各种行为活动的本原和始因,要享受为满足。
有三种生活的选择,第一种是“刚刚提到的实现幸福达到善,就要行为合乎德性。
德性是人类追求幸最为流行的享乐的生活,(除此而外),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福人生的始点。
这里所要说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并非的生活和第三种沉思的生活。
”。
2川享乐的生活是属于庸人我们所指的道德德性,即道德品质、品德,他所说的德性的奴性的、低等的幸福;第二种是政治的生活,它是对德泛指“优良性、优良品质”“优越性、优越品质”,这样,性的追求,而不是对荣誉的追求,有品位的人追求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即自我“优良性、优良品质”之实这种幸福;第三种是沉思的生活,是爱智慧者所追求的真现,也就是自我潜能之实现。
【百度精品】亚里士多德论城邦与个人幸福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论城邦与个人幸福的关系说明:本报告必须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 正式开始的第1周周五之前独立撰写完成,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IV)1引言 (1)2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2)2.1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 (2)2.2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渊源 (3)3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基本理解 (4)3.1人是理性的动物 (4)3.2人是政治的动物 (5)4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6)4.1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城邦与幸福的关系 (7)4.2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城邦与德性的关系 (7)4.3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德性与幸福的关系 (7)4.4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实现条件 (8)5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对幸福观的不同看法及对比 (9)5.1乌托邦式幸福观与其区别 (9)5.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其区别 (10)5.3当代幸福观与其区别 (10)6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局限性及其时代价值 (11)6.1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局限性 (12)6.2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12)7结论 (13)致谢 (13)参考文献 (14)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经济的高速增长却不一定能使人们幸福感的同步增长。
幸福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那么,何为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这个问题的思考,提供给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
随着古希腊城邦体制的发展以及哲学探索的关注点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亚里士多德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即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至善,亦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在他看来,人是既是理性动物又是政治动物,只有在公正与友爱的环境下,坚持中道的原则与追求思辨的生活,才能实现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
而城邦幸福的实现,最基本的便是构建优良的城邦政体,因为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不论城邦是社会团体还是部落联盟,其目的都是促进善从而达到至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启示

逍遥学派 ” 。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 亚 里士多德 ( 公元前 3 8 4 — 3 2 2年 ) , 生 于 色 雷 学派称作 了“ 恩 格 斯 称 他 是 古 代 的黑 格 尔 。 亚 斯 东北 海 滨 的小 城 斯 塔 吉 拉 。他 的 父 亲 是 马 其顿 博 学 多 才 的人 , 雅 典人 开始 出现反 叛行动 , 并且 开 国王 的医生 , 1 7 岁 的时候 ,他赴雅典在柏拉 图学 历 山大 死后 。 园读 书长达 2 0年 , 到柏拉 图去 世后 , 他 才离 开 。 始 攻 击亚 历 山 大 的朋 友 。与此 同时 亚 里 士 多 德 也 他 被判 处不 敬神 的罪名 , 他 不愿 意 公 元前 3 4 3应 邀 任 太 子 亚 历 山 大 的 老 师 , 在 马 其 受到 了牵连 , 象苏格拉底那 样束手就擒 , 也不想雅典人再 次对 顿 王国的首都佩拉 任职 。亚历 山大 称帝 后 , 亚里 当他得到 消 息后便 急忙外 出 , 亚里 士 士多德大展宏 图 . 他大部分 的作 品都是在那一 时 哲学犯 罪 , 3岁 时 去 世 . 也 就 是 公 元前 3 2 2年 。关 期 所著 。这是 因为 当时 , 亚历山大给予亚里 士多 多 德 在 六 6 一种是 他被 毒死 , 另 一 德 非 常 丰 厚 的资 金 和 物 质 支 援 。公 元 前 3 3 5年他 于 去 世 的原 因 说 法 不 一 , 前 往雅 典 , 创办 了吕克 昂学 园 , 在那里从 事讲 学 种 是 由于无 法解 释潮 汐 的现 象 而 跳 海 自杀 。还 有 与研究 。亚里 士多德极其反对刻板 的教学方式 , 种是多年积累的疾病造成 的。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3000字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3000字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部优秀著作,也是伦理学史上关于德性的开山之作。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体系非常的完善,他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而只有德性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从德性的思想范式和德性的基本内容上充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启示1 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环境背景想要透彻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就必须将《尼各马可伦理学》联系到当时的背景中去。
古希腊是各种氏族组成的城邦而形成的国家,每一个氏族都会供奉相同的神。
氏族组成的城邦的公民都拥有比较强的政治意识,因为他们认为大家一起生活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法律来保障他们的个人利益。
这样的关系相当于每个人都是组成集体的一部分,而整个城邦或者说集体为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提供相当的保障。
在集体中每个公民都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他们在这种互相关联密切的环境中探讨着一切,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产生的背景。
同时,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原始文明的发源地。
一方面是因为城邦作为集体的出现,集体的自然耕种保障了公民的生活,由此人们的在自然劳作之余有了闲暇的时间,并且发展出了一种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娱乐”,也就是自由平等的辩论。
这种平等的辩论,良好的舆论环境促使了思想的碰撞,从而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1.1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基本范式《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这本书也是亚里士多德阐述自己德性思想的重要著作。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有理性和无理性两个部分,有理性的部分的德性称之为理智德性,而无理性的则称之为道德德性。
德性的含义德性一词在古希腊中是一个原始的词汇,原义指的是任何事物的用处、功能或者说是作用、用途。
我们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用处是用来指武士的高贵的品质,也可以大概的理解为勇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浅见幸福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可以说是人生问题的核心。
在伦理学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一直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或许这一问题不应该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进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
他和前人一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并且他将幸福规定为最高的善,将幸福和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这无疑是一个仁智互见且颇具争议的问题,在常人看来幸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指出,“关于什么是幸福,人们就有争论,一般人的意见与爱智慧者的意见就不一样了。
因为一般人把它等同于明显的、可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或荣誉。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
幸福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活动的目的是善,而最终目的是至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他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 [1]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了事物产生变化与发展的本因、物因、动因和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最重要的。
他认为自然不会做任何没有目的或不合理性的事情。
一切事物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各事物的目的就是各事物的善。
自然界这样,人类世界也是这样。
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 商业运作的目的是金钱,战争的目的是胜利。
因此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善都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一般的善。
在多样的善中,有的目的或者善是用来实现另一目的或者善的工具或手段,这种善叫“自身的善”,以它为手段要实现的另一个目的或者善叫“更高的善”。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目的的善的概念等级的链条,其中前一个行为以后一个行为为目的,依次构成了从低到高的目的次序。
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作为最终目的的善处于主要的、首要的位置,统辖着其他的众多善,其他一切善都以它为目的。
“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事物都要为着它,并非全部抉择都是因它而作出,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
” [2] 这就是人的行为的善的顶点,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追求它不再是为了获得别的任何目的----幸福就是人生最终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
” [1]几乎大多数人都同意这是幸福。
幸福是行动作为符合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善实际上是价值论意义上的善,而非纯粹道德意义上的善。
这种善的观念直接逻辑关联着幸福、德性及其二者的关系。
他认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核心命题。
他自己认识到,如果仅仅把幸福规定为至善不足以说明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至善,但又不等同于至善,因而他主张应该从人的本性即德性出发来看待幸福,以人的“功能”来说明幸福的内涵。
德性的希腊文arete与善是同源词,古希腊的传统用法就是把善、功能、德性三个概念不加严格区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任何事物只要它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长处,该事物就具有德性。
亚里士多德表示“人的功能决不仅是生命。
因为甚至植物也有生命。
我们所求解的,乃是人特有的功能。
”他认为在人的灵魂的功能之中,又以理性功能为最优秀的功能,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就是人能够通过主动选择理性生活来过一种道德生活。
动植物的活动的目的是自然地实现,人的动的目的的实现则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因此,有没有道德生活成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们只有在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那么,人类的善不能仅仅根据德性品质去把握最高的善,必须在实践理性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把握最高的善,达到幸福,而作为至善的幸福也就是合乎人心灵的德性的现实活动。
“如果幸福在于体现德性的活动,我们就有理由可以说它应当体现最高德性”。
[1]幸福是属于现世的人的,存在于有德性和理性能力的人的行为活动中,植物、其它动物、幼儿、死去的人都无所谓幸福;幸福是人的优秀品质的实现活动,通过德性的实现活动展示出来,由优秀的德性所引发的作为即是幸福,所以说德性是构成幸福的必要和核心的部分。
同时他强调,这里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也就是灵魂的善或功能。
幸福是城邦公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这一最高的善即“至善”同样是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是最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
他的幸福观不只是停留在个人的安身立命和个人幸福上,还非常重视城邦治理和城邦幸福——城邦的善为“至善”,实现城邦的善更为重要,更为完满,同时这种善对于个体和城邦来说是统一的。
个体善的实现与城邦善是统一的,体现了整体主义价值观念。
追求幸福是城邦及其公民共同的目的,公民践行德性,城邦制度公正,那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尤其珍视公正对于幸福的相关意义。
他说:“所谓公正,是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做公正事情的人。
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
” [1]公正又分为个体应为的公正和整体应为的公正,个体应为的公正即是对于城邦中的人来说的“公平”和“守法”。
在他看来,所谓公平,指对好处不多占,对坏处也不少占,这样就不会侵占他人的利益,也不会回避对自己的不利。
必须守法,是因为法律表现了城邦公民的共同利益并且是行为准则,它鼓励符合德性而禁止恶行。
整体应为的公正即是对城邦而言应该分配公正,分配公正的根据是人的德性,即个人对城邦社会的贡献及其能力的大小分配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
只有这样,城邦才不被不公平所引发的纷争所破坏,分配公正是对公民个人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城邦稳定繁荣的维护。
幸福是政治学的目的。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有理性和语言的能力,使交流得以可能,必然要过一种社会的生活,不可能存在孤立的个人,“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
政治学的目的则是要造就公民善良高尚的行为和愉快的生活,行为高尚本身是幸福,同时也是快乐生活的前提。
由于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特别是城邦的幸福当作自足和至善,因此,幸福特别是城邦共同的公正对于人的多重生活选择而言就具有价值导向的意义。
实现幸福的途径“幸福生活就像一块美味蛋糕,其中有许多的影响它美味的成分。
也许没有糖,蛋糕仍是可口的。
但是,糖无疑是使蛋糕更有可能成为美味食物的成分。
对影响幸福的外在因素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人适当地具备了这些条件,也能够发挥它的理性,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幸福生活的最佳位置。
” [3]自觉选择中道亚里士多德在谈及幸福的获得时说,“幸福不是品质”,并不能像拥有财产那样地占有;幸福也不是某种神的恩赐或纯粹是机遇的礼物;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而获得的。
只有进行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
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一定要行动,必须要去做,并且要做得好。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获得必须遵循中道原则。
幸福须合于德性,要培养德性就必须运用理性,而合乎理性也就是合乎中道。
“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是“适中”、“适度”、“执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
“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 [2]。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情感世界是最复杂和最难把握的,可以把情感的度分为高、中、低三种状态,而惟有中间状态才是最值得人们称赞和追求的,这种中间状态的情感就是中道,寻求中道是达到幸福的正确途径。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德性幸福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所谓中道,就是要求人在一切活动中,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自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过度和不及都是过错,唯有中道才是德性,才是善,亚里士多德讲的中道,不是“绝对中道",而是两个极端的距离绝对相等的中间状态,是“相对中道",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化,是“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境况,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行动和感受的。
例如,勇敢是恐惧与鲁莽的中道,节制是快乐与痛苦的中道,自重是虚荣和自卑的中道,等等。
总而言之,幸福的获得需要合于中道的行为作保障。
这些中道行为是“自愿”的行为,出于自身意志和自主选择的行为才合乎这种中道。
人的意志是行为的“始点”,德性也必然遵循“中道”原理,好的行为是对“中间”所对应,而不是不及和过度所破坏。
各种伦理德性都是出于自愿,并以中道原理为依据的性质。
沉思及思辨活动亚里士多德想要讨论的并不是理念善,因为它是虚幻的、虚空的,是没办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实现和执行的。
他关注的是通过追求可以获得的善,可以被践行的善。
随后亚里士多德对这种界定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幸福作为人的最高选择,不能和“善事物”相混同,它是人的功能的充分实现,这种功能是指人的自我完善能力。
所以,幸福就是人的理性功能的自我实现。
之前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合于德性的现实活,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还有一种幸福高于一般幸福,他说,静观的、思辨的生活是最高的善,也是最大的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沉思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动物没有思辨活动,所以不能分享沉思的幸福,人则以自己所特有的沉思享有思辨的幸福,而沉思本身就是目的。
沉思能给人带来最纯洁的快乐且沉思的生活持续最久,与其他行为相比,人们更能不断地沉思。
理智是人们“最高贵的部分”,也是人所特有的,而沉思的生活与理智德性相联,因而,最高的幸福应归于沉思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能够终身从事思辨活动,他就是最幸福的人。
但作为沉思主体的人却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如一个健康的身体、食物及其他物品的供给等,但是,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过度,只要具有中等物质的水平,一个人就可以做合于德性的事情,享有幸福的生活。
这里又体现了上述的“中道”的观点与运用。
关于一个思辨者应如何在他的生活里处理思辨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实际上给出过一些意见。
他说道,实践活动并不是思辨的一个部分,但是实践活动能够“为思辨做准备”。
这暗示了思辨者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实践活动去服务于其思辨活动。
总之,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体现了人本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是古希腊伦理价值观念的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个体幸福与公共幸福相结合,强调用理性约束快乐欲望。
“合乎德性的行为,使爱德性的人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本性上的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所以,有德行的行为自身是快乐的。
这种快乐不是附加物,而是德性自身的快乐,所以,“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也就是幸福”。
[1]亚里士多德这种对幸福问题最深刻、最系统的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