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金永明

2012-12-10 14:43:10 来源:《国际展望》(沪)2012年4期

【内容提要】为维护海洋安全,中国需要制定国家海洋安全战略。而海洋安全战略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符合其目标。同时,中国特别应合理处理引发海洋安全的海洋问题,使其对我国和平发展进程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影响或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海洋问题的管控直接关系到我国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转型,也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为此,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我国的海洋政策及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问题/海洋政策/海洋法制

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如何处理海洋问题争议引发的海洋安全问题。而为维护海洋安全,必须具有战略视野,以合理管控海洋问题,维护海洋权益,确保国家战略机遇期,并推进国家统一大业及和平发展进程。为此,本文拟对海洋安全战略框架和内容等予以探析。

一、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基本框架

1.目的宗旨。海洋安全关系我国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关系我国由区域性大国转向全球性大国或强国的成功转型。所以,需要强化对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管辖并积极参与对公海的全球治理机制,特别需确保重要海峡通道安全。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需要有攻克两弹一星的国家意志,积极稳

妥地处理海洋安全问题,以维护包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内的核心利益,确保海洋权益,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秩序,为促进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保障。①

2.指导思想。为确保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进而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特别须处理好中美制海权的竞争与对立问题。应该说,中国与他国特别是美国间的制海权的竞争将是长期的,而制海权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国际重要海峡的控制及其通道安全以及因海洋问题争议引发的冲突等方面。为此,我国需要合理管控海洋问题,应对美国所谓的“海空一体化”战术,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建设进程,使其对我国的威胁或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确保国家海洋权益,实现和谐海洋理念和国家安全目标,进而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

②为此,应对我国面临的主要海洋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极地问题、国际海底问题和其他海洋问题等)进行逐个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法制保障对策建议,以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3.战略目标。为使来自海洋问题的威胁对我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影响或阻碍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于我国发展利益的实现和国家和平统一事业的推进,并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我国有必要确定各时期的战略目标(综合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1)近期战略目标(2012-2020)。主要为设法稳住海洋问题的升级或爆发,采取基本稳定现状的立场,逐步采取可行的措施,设法减少海洋问题对我国的进一步的威胁或损害,以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具体目标为,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建设,包括设立国家管理海洋事务的组织机构;完善海洋领域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为收复岛屿和岩礁创造条件。

(2)中期战略目标(2021-2040)。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国家综合性的力量,设法解决个别重要海洋问题(例如南海问题),实现区域性海洋大国目标。具体目标为,逐步收复和开发他国抢占的岛屿和岩礁,并采取自主开发为主、合作开发和共同开发为辅的策略。

(3)远期战略目标(2041-2050)。在我国具备充分的经济和科技等综合实力后,全面处置和解决海洋问题,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具体目标为,无阻碍地管理300万平方公里海域,自由地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资源。

4.战略任务。结合国际发展现状,在综合分析和评估国际海洋安全形势的前提下,指出我国面临的海洋安全的要因和具体的海洋问题,在分析各个海洋问题的缘由、争议焦点、解决方法后,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换言之,通过对各个海洋问题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完善建议,包括发表东海问题或钓鱼岛问题政策白皮书,南海问题或九段线政策白皮书,构筑国际和区域性的航行安全管理制度,提出修改和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制度建议等。

二、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内涵

(一)海洋安全战略的基本范畴

1.海洋安全的概念与种类。所谓的海洋安全,是指国家的海洋权益不受侵害或不遭遇风险的状态,也被称为海上安全或海上保安。海上安全分为传统的海上安全和非传统海上安全两类。传统的海上安全主要为海上军事安全、海防安全,

而海上军事入侵是最大的海上军事威胁。海上非传统安全主要为海上恐怖主义、海上非法活动(海盗行为)、海洋自然灾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恶化等。③一般来说,传统的海洋安全有减少或消亡的趋势,而非传统安全有增加的趋势,所以维护海洋安全的重点是管理和控制非传统海上安全方面的海洋问题。

2.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的变迁与海洋作用的凸显。世界经济已转向亚太,但由于亚太地缘环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美国军事战略东移,在亚太出现了经济和军事(安全)分离的双重权力结构。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竞争无法避免,因为美国担心中国的发展威胁美国在亚太的主导权和既得利益,为此,美国采取了加强与盟国、准盟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目的是遏止中国的发展,消耗中国的资源,造成周边环境复杂而严峻的态势。中美之间的竞争将特别体现在制海权上,具体来说体现在海洋问题争议和通道航行安全上。

同时,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其规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使相邻或相向国家间主张的海域重叠,所以,须在相关国家之间进行海域划界。而在最终缔结划界协议前,各方为强化对主张海域的管辖权,将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因影响他国主张的权益,所以会发生冲突和摩擦。尤其是在相关国家之间存在岛屿领土争议问题时,相关的海洋问题争议就尤为突出。即各国为发展社会经济,依赖海洋及其资源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海洋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相应的海洋问题争议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而不断增加和加剧。换言之,如何确保国际航行通道、管控海洋问题争议是中国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

3.海洋安全战略与海洋发展战略等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海洋安全战略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安全战略内涵须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规定,我国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④这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

一般来说,发展国家海洋事业的基本路径或路线图为:首先,应明确国家核心利益,制定包括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在内的战略。对于我国来说,核心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其次,完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实施的海洋政策,包括强化海洋理念与意识,加强海洋事务协调,提高海洋及其资源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弘扬海洋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海洋科技,拓展对外交流和合作,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再次,制定海洋基本法,以保障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政策的推进落实,重点是完善我国的海洋体制和机制,包括设立国家海洋事务委员会等形式的组织机构;最后,制定实施海洋基本法的海洋基本计划,以补正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或领域。⑤

从国内国际情势来看,现今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⑥当然,我国制定的海洋发展战略应符合国家总体战略以及国家新安全观。同时,海洋发展战略应结合国际和国内发展态势予以适度调整,以确保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并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大业服务。

(二)影响或威胁中国海洋安全的海洋问题及观点

1.东海问题。现今何谓东海问题,并无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东海问题主要包括岛屿归属争议、海域划界争议、资源开发争议和海上执法争议。东海问题的核心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争议,其他争议问题均由此引发或与其关联。⑦

针对东海问题的核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争议问题,我国应适时在公布标准名称的基础上,加大对其管理(包括规定行政区划、加强对岛屿的管理及资源调查活动、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等),以体现其控制和管辖。⑧同时,应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进程,包括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基线基点及经纬度。

2.南海问题。其主要包括南沙岛礁领土归属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域划界争议、资源开发争议和海上执法争议等。因为,陆地支配海洋,如果岛屿归属不能确定,则海域划界及其他争议问题就难以界定和解决。所以,重点应从历史地理和国际法分析领土归属理论,兼顾中国传统历史对领土的取得和管理要素,并结合国际司法判例进行研究。⑨

在无法解决领土归属争议前,应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模式,以共享资源。在此,共同开发的概念应理解为广义的概念,包括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共同开发;共同开发的资源不仅是非生物资源,也包括生物资源。换言之,要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予以新的阐释,以创造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同时,对南沙岛礁展开调查活动,加强对已占岛礁的管控,包括开展旅游活动,努力争取占领和收复更多的岛礁,并加强开发活动力度。同时,应制定和实施双边海洋低敏感领域的合作协议,参与区域安全机制建设。

3.军事活动问题。主要为中美在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谍报侦察活动、军船测量活动和联合军事演习)应遵守自由原则,还是事先应得到沿海国同意之间的对立和分歧。笔者在海洋法领域考察军事活动的学说和争议后,指出在海洋法领域无法解决具有政治要素的军事活动问题,应通过双边对话机制协商解决,目的是增进互信和共识,消除分歧,尽力缔结危机管理与预防机制,促进国际、

区域发展及和平与安全。⑩

4.冲之鸟礁问题。即冲之鸟是岛屿还是岩礁的问题,它涉及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的界限,并影响我国海上发展利益的拓展和保护问题。根据海洋法中的岛屿制度,笔者认为应严格解释海洋法中的岛屿制度,特别是其构成要件,并考察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审核动向。(11)

5.海盗行为问题。海盗是人类的天敌,是属于国际社会打击的对象。为此,我国应在参与打击索马里、亚丁湾海盗活动的基础上,掌握海上打击海盗行为活动的特性和技巧,进一步完善国内法制,并灵活地运用于其他海域,特别应积极参与马六甲海峡的保护活动,增进其通航能力和安全性。(12)

6.海上执法问题。针对不同的海域(管辖海域、争议海域、公共海域等),应采取不同的原则和方式实施执法活动,尽力减少冲突和冲撞事件,改进执法过程中的缺陷行为,制定诸如海域巡航执法条例那样的规章,努力构筑执法热线联络机制和预防危机管理机制。特别要处理好渔业纠纷和抓扣事件,避免因此造成与他国之间的外交对立。为此,应对国内渔业活动予以管理(包括设置新的装备、报废老旧船只、增强教育培训等),并对渔业有关的政策与法律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目的是合理实施渔业活动,确保渔民利益。

7.海洋生态安全问题。当前,我国海洋生态面临多重危机:近海环境污染态势及危害严重,防控难度加大;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风险极高;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需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考量。发展蓝色经济在我国已经提到战略高度,但仍有两个

方面的制约。第一,在理论依据上缺乏支持;第二,实践上缺乏具体操作。蓝色经济建设如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我国海洋生态逐步恶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并提升我国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各海区的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与沿海各国国际生态保护合作,是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重大课题。

8.极地资源开发问题。对于北极领土归属及其资源开发问题,因在北极现无规范性的国际制度,所以应探讨国际海底制度,即建立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海底制度,以及管理国际海底活动的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适用于北极制度的可能性,以共同保护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可能的航行安全和利益。同时,也应考察南极条约体系中针对领土问题的制度,即冻结领土权的制度,适用于北极的可能性与主要障碍。(13)概言之,为确保我国在北极的利益(航行和科研活动等利益),我国应积极参与制定北极国际制度的活动,并发表自己的主张。另外,还应加强与北极区域国家的双边合作进程。

9.国际海底资源开发问题。国际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应积极利用我国在国际海底制度上已取得的优势,即我国已获取了在东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的两个矿区(多金属结核和热液硫化物矿区)的开采权,创造条件加快对已核准的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进程,并完善国内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法律或规章,特别需要在政策和融资及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以推进我国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活动,继续确保优势地位。

(三)中国维护与他国和地区关系的政策与方针

1.中美日关系。为合理处理海洋问题,维护海洋安全,稳固大国关系特别重

要。为此,应正确处理中美日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在亚太区域出现了经济和军事(安全)分离的双重权力结构,美国担心中国的发展将挑战美国的霸权、主导权和既得利益,所以美国采取遏止和利用中国并存的手段。而中美之间的矛盾为结构性矛盾,无法回避,必须正确应对。当前,应通过各种对话渠道加强与美国的沟通和协调,目的是让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避免冲突,共同维护区域及国际和平安全与发展。

日本是一个区域性大国,由于中日海上生命线重叠,所以中日海上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特别反映在钓鱼岛归属争议问题和南沙群岛周边海域的航行安全方面。为此,应让日本承认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解除对其的警备体制,中日应对此展开对话和谈判,为最终解决钓鱼岛问题共同努力。在最终解决钓鱼岛问题之前,考虑并实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使海洋问题不影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进程。

2.中国与东盟关系。在南海问题的处理上,中国特别应处理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南海问题已呈现出区域化、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已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达成一致以及域外大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的参与等方面。所以,如何处理南海问题不仅考验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智慧,也关系我国由区域性大国转向世界性大国的指标性问题。

在南海问题上,特别是在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争议问题上,我国一方面应与东盟各国就具体的岛屿归属争议问题展开磋商;另一方面,也应做好与东盟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的协商谈判工作。(14)同时,又要关注域外大国参与争议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考虑到南海问题十分复杂,解决十分困难,所以在最终解决领土归属争

议问题之前,应加强在低敏感领域的合作,包括实施区域或双边共同巡航、构筑渔业合作管理制度等。

在南海问题上,我国重要的政策之一为适时公布中国关于南海九段线的政策白皮书(学者版、政府版),公布南沙岛礁领海基线,并加强对已占岛礁的管理,包括调查岛礁的地理分布及资源,公布标准名称,并在地图上标记,拓展基础设施等;采取措施争取收复占领其他岛礁,并创造条件实施管理和开发活动。目标是改变我国在海洋问题上的被动局面,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和管理海洋问题。

3.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进程。台海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关系我国和平发展进程和海洋安全。由于两岸针对海洋问题的法律立场与态度相同或相近,所以两岸具备海洋问题合作的基础。为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应积极运作两会缔结的16项合作协议,特别需要深入运作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努力缔结两岸文化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缔结两岸海洋问题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造福两岸人民,推进和平统一大业。(15)

三、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我国维护海洋安全的路径和举措,主要为:

(一)战略路径。通过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绿色经济,综合处理各个海洋问题,确保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维护海洋安全。如上所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指出,我国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换言之,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路径选择是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实现的,重要任务是制

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此,我国必须在战略机遇期内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海洋法制,创造条件和基础,确保实现管辖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和开发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资源的目标。

(二)战略措施。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影响或危害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种海洋问题,完善和补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或领域,采取综合性的海洋管理和合作方法,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概言之,我国经略海洋的路线图为:国家战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国家海洋政策—国家海洋法制—国家海洋计划(规划)。研究海洋安全战略的目标为:强化和完善管理海洋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海洋政策和法律制度,以实现我国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成功转型。

总之,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宗旨为: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产业和管理水平,强化对海洋的综合管控能力。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原则和任务为:不让海洋问题爆发,掌握在可控状态,包括积极管理已占岛屿和岩礁,设法阻止他国再占岛礁及开发活动,逐步收复他国强占的岛屿和岩礁,创造条件实施资源开发活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共同开发),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共同确保公共利益,争取自身海洋利益,发展中国的适度作用和综合优势,维系国际海洋秩序,确保战略机遇期,推进中国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大业。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目标为:确保国家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不受挑战,可自由开发和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资源,确保中国自由驰骋于全球海域。

经初步分析,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层面的举措。(1)深入研究和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和制

度,适度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和作用,争取修改和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制度,包括就军事活动问题努力缔结新的补充协定。(2)发挥中国的主导作用,就国际海峡和海域通道安全设立论坛,在此基础上缔结国际通道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3)加强对国际司法制度特别是国际法院制度的研究,为今后利用国际司法制度解决岛屿争议和海域划界问题等提供理论储备。

2.区域层面的举措。(1)努力缔结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南海共同巡航和渔业管理合作制度,维护南海区域和平与航行安全,保障各国资源能源供应。换言之,应缔结区域性低敏感海洋领域的合作制度,如努力构筑区域性共同巡航和渔业管理合作制度,尽力缔结执法联络机制和危机管理制度,维护区域海洋秩序,共享海洋及其资源利益。(2)延缓缔结诸如南海各方行为规则那样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谈判进程,努力与东盟的个别国家就争议岛屿归属问题展开双边谈判,并争取有所进展,以向国际社会证明通过双边谈判可以解决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岛屿归属争议问题,延缓或阻止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进程。(3)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加快该组织内资源合作步伐。同时,中国应与俄罗斯加快海洋问题合作进程,包括在北极区域就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科学考察等活动展开合作,以丰富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

3.国内层面的举措。(1)我国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结合主要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实践,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完善海洋体制和机制。同时,依据国家整体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符合国际和国内发展趋势和需要,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的国际法原则和制度,以共同维护国际和区域海洋秩序,确保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生存和发展利益)。(2)我国应遵循国际法和海洋法的原则和制度,综合而合理地处理中国面临的各种海洋问题,使其对我国的影响或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别应适

用国际、区域合作原则,以实现和谐海洋目标。(3)进一步明确中国政府针对海洋问题的政策与立场,发布中国针对海洋问题的政策白皮书,包括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发布中国针对钓鱼岛问题和南海九段线政策白皮书,公布我国所属领土岛礁的领海基线并加强对其开发和管理。(4)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海洋政策与法律制度。深入考察我国针对海洋问题的政策,包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海洋争议问题解决模式,分析利弊得失;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和教育活动,包括创设海洋论坛,组建海洋网站,建立海洋研究基金会,扩大海洋教育和研究机构规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海洋法律制度,包括制定海洋基本法、海域巡航执法条例、修改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条例,完善相关部门法规等。(5)为完善或补缺海洋要素或领域缺陷,发展中国海洋事业,我国应完善并实施海洋领域规划,例如,海洋产业规划,海洋科技规划,海洋资源调查与环境保护规划,开发和保护海岛规划,海洋人才发展规划等,以全面提升应对和处理海洋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四、结语

从国际国内情势可以看出,我国已到了必须逐步解决海洋问题争议的重要时刻。为此,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就显得十分紧迫,特别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体制和机制建设,以实现阶段性目标,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确保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同时,应充分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为更多地提供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作出自己的贡献,即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治理进程十分关键。

注释:

①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

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②为应对中国在南海所谓的“反进入和区域拒绝”(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战略,美国国防部于2010年2月发表了新的“空海一体战构想”(a joint air-sea battle concept),即美国为打破具有挑战行动自由、具备高性能的所谓反进入和区域拒绝的能力,探讨能对空、海、地、宇宙和网络空间发挥综合能力的空海战力运用问题。具体的战力计划包括:扩大长距离攻击能力;强化海水下的作战能力(开发无人潜水艇);强化前沿展开战力、增强基地设施的抗耐性和即时应对态势;强化向宇宙的进入及其利用;破坏敌人的探测及战斗指挥系统;强化驻外美军的存在和应变能力等。参见秋元一峰:“东亚海域战略环境与南中国海问题”,《海洋安全保障情报》,2011年第8期,第25-26页。

③参见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④See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933502.html,/20111h/content_1825838_4.htm,2011年3月17日访问。

⑤参见金永明:“中国制定海洋基本法的若干思考”,《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0期,第21-22页。

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制定的海洋战略和海洋法制主要包括:2000年美国海洋法,2004年美国与海洋报告,2004年美国国家海洋行动计划,2007年美国21世纪海权合作战略,以及2009年美国海洋政策;2002年加拿大海洋战略,2005年加拿大海洋行动计划;2004年英国海洋研究开发基金,2009年英国海岸带使用法;2000年韩国21世纪海洋,2005年韩国海洋宪章;2006年欧盟海洋政策绿皮书——面向未来的欧洲海洋政策,欧洲的海洋理念;2009年澳大利亚

作为海洋战略的国防白皮书;2005年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书,2006年海洋政策大纲,2007年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计划,2009年处罚与应对海盗行为法,2010年为促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保全和利用对低潮线保全和相关设施完善等法律。参见金永明:《东海问题解决路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96-122页;金永明:“日本海洋法制研究”,《国际关系研究》,2011年第4辑,第330-332页。

⑦东海问题内容,参见金永明:“论东海问题本质与解决思路”,《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1期,第87-95页。

⑧根据《海岛保护法》的规定,国家海洋局对我国海域海岛进行了名称标准化处理。即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公布了包括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在内的71个岛屿的标准名称。See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933502.html,/soa/news/importantnews/webinfo/2012/03/1330304734962136.htm,2012年3月4日访问。

⑨南海问题内容,参见金永明:“论南海问题特质与海洋法制度”,《东方法学》,2011年第4期,第78-91页。

⑩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问题内容,参见金永明:“中美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争议的海洋法剖析”,《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1期,第74-81页。

(11)冲之鸟礁与岛屿制度内容,参见金永明:“岛屿与岩礁的法律要件论析——以冲之鸟问题为研究视角”,《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2期,第99-106页。

(12)海盗行为内容,参见金永明:“论海盗行为与国际法——以索马里海盗为视角”,《国

际关系研究》,2009年第2辑,第91-104页。

(13)国际海底制度和南极条约体系内容可参见金永明:《国际海底制度研究》,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26-71页。

(14)例如,《国际法院规约》第62条规定:(1)某一国家如认为某案件之判决可影响属于该国具有法律性质之利益时,得向法院申请参加;(2)此项申请应由法院裁决之。

(15)两岸海洋问题合作内容可参见金永明:“钓鱼岛列屿解决方法与两岸海洋问题合作”,载吴建德、王海良等主编:《两岸关系新论》,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44-51页。^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4-11-26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一)风暴潮灾害 (二)海浪灾害 (三)海冰灾害 (四)海岸侵蚀 (五)赤潮灾害 (六)溢油灾害 二、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特点 三、一九九五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1994年是我国沿海风暴潮频发之年,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与近岸海浪相结合的灾害。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和福建省沿岸,其次是广东西部沿海,其中5次超过了当地警戒水位,1次还出现了6个测站破历史记录的高潮位。渤海的温带风暴潮过程接近常年。中国海及邻近洋区4米以上灾害性巨浪出现天数虽然比常年偏少,但由巨大海浪造成的灾害损失比常年重,恶性海难事故时有发生。 1993年11月至1994年3月渤、黄海的冰情较常年偏轻。我国沿海发现赤潮12起;溢油2起;海岸侵蚀仍较严重。 (一)风暴潮灾害 1.台风风暴潮灾害 本年度6月至10月我国沿海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过程,是1949年以来影响次数最多的—年。7月11日发生在福建省的风暴潮和8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梅头镇的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尤其后者造成浙江省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 (1)浙江省沿海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

8月21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文大潮期,大潮、巨浪、狂风并发,形成浙江省沿海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风暴潮灾害。特大海潮伴随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突袭温州一带沿海,给浙江沿海带来了惨重灾难。 据温州市调查,由于潮高浪大,冲毁海塘、海堤,海水倒灌,温州市区沿瓯江一带平地潮水深达 1.5至 2.5米;龙湾区的省扶贫开发区进水深达2至3米;温州机场候机厅潮水深达1.5米,因进水停航半月余;温州电厂机房进水停产。瑞安、永嘉、乐清县(市)的沿海一带进潮水深达 1.5至 3.0米。位于瓯江口的七都岛、江心屿、灵昆岛均被潮水淹没,岛上水深2至3米。海水淹没最严重的岸段是瑞安至乐清沿海一带,淹没范围一般为沿海1.0公里的地带,淹没范围最大的瑞安飞云江北岸进水达7.0公里。 温州市、台州地区共损坏海塘46l公里,其中温州326公里,台州135公里;温州市标准海塘全长122.6公里,全毁27.23公里,严重损坏23.71公里,一般损坏8.59公里;一般海塘全长334.98公里,全毁139公里,严重损坏70.49公里,一般损坏57.42公里。台州地区标准海塘74.47公里,全毁 3.3l公里, 严重损坏10.53公里,一般损坏25.65公里;一般海塘全长139.1公里,全毁13.5公里,严重毁坏11.01公里,一般损坏70.61公里。宁波和舟山的一些海塘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宁波总长62公里,舟山7.7公里。 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有10个地(市)、48个市(县、区)、735个乡镇、14281个村庄、1150万人口遭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有189个城镇进水,有228万人被海潮、洪水围困;全省由于海塘决口潮水倒灌面积74.77万亩,冲毁淹没对虾塘7.1万亩,倒塌房屋10万余间,损坏86万余间;损坏海塘520.7公里,堤塘决口3421处,长243公里;损坏小型水库9座,小水电站10l座;损坏船只1757艘;停产企业66547家,公路中断298 条(次),供电中断828条(次);损坏输电线路468l公里,通讯线路2397公里;损失粮食8.7万吨,减产粮食67.4万吨;据统计,全省死亡121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 (2)福建省沿海遭受六次风暴潮袭击

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041 中国工程科学 2016年 第18卷 第2期 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海洋环境与生态课题组 Task Force for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rine Environment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Group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发展的现状,结合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的经验以及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关键词: 海洋环境;生态工程;战略研究中图分类号:P7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ield explains, and the main problems China faces at present. Meanwhile, the strategic goals, main tasks and majo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mprovement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marin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trategic study 一、前言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超过1.8×104 km 的大陆海岸线,6 500多个岛屿。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管辖有超过3×106 km 2的辽阔海域[1,2]。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由于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重视对资源的索取,而忽略对海洋生态及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 突出。如入海污染物显著的增加,氮磷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灾害多发等[3,4]。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如何立足陆海统筹,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同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维护海洋生态健康,探索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增强对海洋环境的管 收稿日期:2016-01-23;修回日期:2016-02-03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1-ZD-16) 本文由《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丛书《海洋环境与生态卷?综合报告》改写,联系人:雷坤本刊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933502.html,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开始建设自己的海洋文明,在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努力。在建设现代海洋文明的长征路上,由于我们还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去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海洋进军,其中不按国际法规矩操作的为多,这势必使原本就处于无序竞争的海洋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尽快地分析面对的复杂形势,确定自己的定位,拿出有效的战略举措,改变目前在海洋文明和海洋国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一、“海洋中国”面临的问题 1海洋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国民海洋观念十分淡薄的海洋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总认为自己只是陆地国家,海洋和海洋国家的观念十分淡薄,曾经有过因为忽略蓝色国土而遭受耻辱、蒙受侵略的时期。这种历史的悲剧不能再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身上上演。但是,至今,我们的海洋意识仍然薄弱,经不住海洋竞争的恶风险浪;我们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理念仍然浮浅,难以积蓄更为强劲的后力。 自古以来,我国沿海人民和地方社会走向海洋的活动持续不断,即使有政府的禁令,民间活动依然进行。“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海洋的发展停留在地方、民间的层次,而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向。”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讲,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海洋主要还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民间层面则依然是沿海民众行为,缺乏一种必须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在海洋方向上日趋重合,但是重陆轻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的观念还没有深植人心,社会上对海洋国力建设的关注还不够高,甚至还会有人对“海洋国家”的发展定位提出质疑。 2、海权措施不力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说白了,海权,不仅是拥有海洋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拥有、利用自己的海洋权力来显示出国家的海洋势力范围和海洋力量。有了海权,才有可能真正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我们用这个标准来看看我们在拥有、利用海洋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沿海一些地区迈出了建设海洋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步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并产生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但,一是仍然局限在经济范畴,而非全面性、综合性发展要求的推进;二是仍然局限于若干省份各自的区域性行动,而非全局性、统一性国力的整体推进。这种做法,只能对一段时期、某一区域产生经济效益,而不能突出地体现国家主权的尊严,更不能体现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过程中应有的力量。与陆地经济发展不同,海洋的经济活动每一步都与国家主权直接关联,与海权直接关联。海权是否确立,相应的措施特别是作为海权体现的海洋军事力量是否得力,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事关本国的国际海洋争端处理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海洋经济活动是否可行,海洋争端能否解决,关键看海权力量大小与实施是否得力。 3、海域争端激烈 我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这个争端直接关涉海洋资源归属。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一半存在争议。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权问题可分为东海问题和南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讲课教案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燕山国贸1102 学号 201117100075 姓名徐斐然 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是外交方面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陆地和海洋大国,周边环境复杂,中国与邻国的陆地和海上领土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仍悬而未决。但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中国的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积极参与各种形势的地区安全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中国,还有如何解决岛屿主权归属争端和海洋划界问题,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特别是海洋安全形势更是扑朔迷离,以美国为首的各种军事演习在我国周边海域呈现出“扎堆”现象,使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在东海,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万平方公里,日本与我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被扣留,中国版图上划得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无理要求,涉及1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尤其在2009年的一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似乎进入一个“多事之春”,中国领海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证安全甚至主权完整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难题 中日关系逐年好转,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又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并与日方达成“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关系的战略选择和共同努力方向的共识。中日东海争端却未因两国关系的改善而有丝毫缓解。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4]李杰,别义勋,张智善,海洋开发技术——人类生存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郑贵斌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l.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金庆焕,海底矿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美]D.G.格罗夫斯,L.M亨特.海洋世界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8]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0]冯士笮、李风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唐逸民.海洋学(第二版)[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2]范时清.海洋地质科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13]侍茂荣、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5]樊栓狮.天煞气水合物储存与运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6]槠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孙湘平,中国近海区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9]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Floating Offshore Installa-tion at a Fixed Location[M]. London,1999. [20]杨殿荣.海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1]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2]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吕炳全,孙志国,海洋环境与地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4]杨树锋.地球科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5]赵其庚.海洋环流及海气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6]严恺,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7]邓舜扬,海洋防污与防腐蚀[M].扎京:海洋出版社,1987. [28]C E.贾斯克,等.海洋工程中的金属腐蚀疲劳[M].吴荫顺、杨德钧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9]夏兰廷,黄桂桥,张三平,等.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0]A.W.皮博迪,R.L.比安切蒂.管线腐蚀控制(原著第二版)[M].吴建华、许立坤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1]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2]胡中为,萧耐园.天文学教程(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3]松岛岩,低合金耐蚀钢——开发、发展及研究[M].靳裕康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4]徐启阳,杨坤涛,王新兵,等,蓝绿激光雷达海洋探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5]N.G.杰尔洛夫.海洋光学[M].赵俊生、吴曙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6]藤野正隆,多部田茂,北浑大辅,曾非.超大型浮体海洋物理瑕境飞影警;明寸梭封[J].日

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问题

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问题 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国海洋国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但其中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在这一带,中韩之间存在约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及其涉及海域和大陆架的争议。 南沙群岛问题,南海海域诸岛及其相关海域面临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国的侵占。 岛链封锁,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两条岛链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韩黄海苏岩礁、中日东海钓鱼岛、中国与东盟的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使我国岛礁和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最近的东京都捐款购买钓鱼岛事件,韩国重判我渔民事件,以及近来持续一个多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充分说明我国的海洋周边安全环境已经十分紧张。 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停止对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日本更是牢牢盯着东海资源,并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总体而言,中国的海岛及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上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概况 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为87.15亿元;海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43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16亿元;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0.06亿元;海冰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未发生海啸灾害。 灾 种 发生次数 死亡(失踪) 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 失 (亿元) 风暴潮 (含近岸台风 浪) 30 18 87.15 海 浪 50 143 1.16 海 冰 1 无 - 赤 潮 82 无 0.06 海 啸 0 无 无 合 计 163 161 88.37 1和图2。 图1 1989~2007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亿元)

图2 1989~2007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2.风暴潮灾害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7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广东省和海南省沿海(见表2)。 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台风风暴潮过程多,灾害发生次数多,灾害造成的损失小。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7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2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见表2)。 表2 2007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桃芝”(Toraji)、“帕布”(Pabuk)、“圣帕”(Sepat)、“韦帕”(Vipa)、

“范斯高(Francisco)”、“利奇马”(Lekima)、“罗莎”(Krosa)等7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沿海造成较重损失。 ●“桃芝”风暴潮 热带风暴“桃芝”(0703)于7月5日16时50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兴镇一带沿海登陆。受“桃芝”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59亿元。 沿海最大增水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验潮站,为91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人口10.98万,堤防损毁5.72公里,船只损毁16艘,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0.55亿元。北海市损坏海堤12处3.20公里、损坏小艇10艘,沉没4艘。钦州市损坏海堤28处0.60公里、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公顷,产品数量7 吨。防城港市损坏海堤12处1.80公里,缺口2处0.12公里、倒塌房屋20间,损坏船只2艘。 海南省受灾人口0.24万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04亿元。 图3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渔港码头受损船只和堤岸 ●“帕布”风暴潮 强热带风暴“帕布”(0707)于8月10日16时前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屯门沿海地区登陆后,又折向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8时30分在广东省中山市沿海地区再次登陆。受“帕布”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2.98亿元。 广东省受灾人口112.17万人,4人死亡,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潮水淹没农田40.58公顷,堤防损坏31处,堤防决口0.90公里。 ●“圣帕”风暴潮

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

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 、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那么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呢?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我国渤海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受其影响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发生改变,产卵场发生退化,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破坏

了整个海洋生态平衡。 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目前,《中国船舶重大溢油事故应急计划》已经完成。今后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做到油气田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符合该类功能区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对邻近其他海洋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开发过程中无重大溢油事故发生。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应制定溢油应急方案。 为了用水安全,我们应撑握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识,同时还可以用便携净水器将水处理使用,这样更有利于健康用水。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摘要:海洋曾经是人类的禁区,如今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海洋强则国家强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越来越能引起国人的注意和担心。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军事准备 前言 自从中国建国以来,美日,美韩,在我国东海举行了各种军演,这些形形色色的军演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质上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军演都是针对中国,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产物。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三大海域的紧张局势。如钓鱼岛时间的不断升级。东海问题和钓鱼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时刻考验中日领导人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相对于东海主要由中日两国的矛盾,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更是是错综复杂。最近几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的需要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越来越积极的插手南海争端。而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些因素都使的南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也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日趋紧张。 不管是美国航母进黄海,还是中日争端加剧,还是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安全。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海洋安全的担心和思考。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方面看,钓鱼岛、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什么要冒着侵犯中国主权和中国对抗的风险去侵占那些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呢?以下我从我国的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外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薄弱的海洋意识 中国历来是路上大国,重大陆轻海洋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看不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注意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长期薄弱。而薄弱的海洋意识又导致我国长期轻视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忽视海军的建设,使得国家的海防相当薄弱,海上力量投送能力也相当低。 二、综合国力不强 中国自古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历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战争,几乎消耗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财富。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上的失误又是我国失去20年的发展机会。而同时期的欧亚各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时期。这就使得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国家实力对比中处于下风,而薄弱的国力又不能支持昂贵的海军建设,这就进一步降低我国威慑周边国家保护我国海域的能力。 三、外交政策不当 长期以来,中国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面对海上的各种争端,我国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策,特别是在我国国力较弱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政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当南海各国无视中国利益,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对南海油气资源做出实际开发,并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情况下,我国还坚持这样的方针只能使南海问题更复杂,也使得以后解决南海问题的成本更大。 四、外国因素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奉行遏制中国的政策,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甚至西化、分化中国的目地。而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也有意引进西方国家的势力以抗衡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日益恶化。 而面对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各种恶化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我认为我国应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层面上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来突破我国面临的海上困境。 一.提高海洋意识,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 面对当前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至于如何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全面关注和深入报道东海和南海争端,引导国人对我国海战略的思考,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二是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宣传和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历史和现状,加深学生对我国海洋安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提高学生们的海洋意识;三、国家应整合和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有争议海域的维权执法力度,并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使我国在相关海域的执法有法可依;四是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全面的海洋资源开发计划,大力支持和保护国内企业对我国东海、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发保护我国渔民在相关海域的海洋产业。 二.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国内矛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向来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条件。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全面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藏富于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收入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三是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政治改革,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要强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立法,提高民族的向心力。 三.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面对我国周边国家不断侵犯我国主权,我国应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武止战。一是要加强军事思想研究,探讨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战法,使我军形成完整的、先进的军事思想;二是加快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武器的装备水平。三是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尤其要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的远洋作战能力、远程机动能力和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四.完善和调整外交政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面对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的趋向,我国应制定系统的处理办法,以外交为前导,以军事为后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易到难不断化解周边国家在南海、东海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各个击破。应避免周边各国形成同盟对抗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等无关国家插手南海问题。

浅析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及海警部队的对策(形式与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及海警部队的对策摘要我国的海上安全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迫切要求公安边防海警部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对策,不断加 强自身建设,提高海洋管控能力和法制建设水平,达到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目的。 关键词海上安全形势公安边防海洋管控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各国 对海洋的争夺加剧,加之海上犯罪活动有增无减,海上安全形势 日益严峻。我国的海上安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影响海上安全的 因素主要有:与海上邻国的岛屿和海域争端,来自海上方向的军 事威胁以及亟待整治的海上治安环境。公安边防海警部队是海 上安全的“守护神”,当前的海上安全形势,对海警部队建设将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严峻安全形势,成为公安边防海警 部队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 一是海洋权益受周边邻国的侵扰和蚕食。由于历史和现实 的复杂原因,历史上一些明确归属我国的岛礁被海上邻国侵占, 有些国家在海上制造事端妄图分割我有效海域:在东海,钓鱼列 岛等 8个岛屿,总面积约 6.34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归我国所有, 日本却以各种借口占为己有。特别是我国在东海开发出石油资

源后,日本不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陆架延伸的有关规定,与我争夺石油资源日趋激烈,并提出以两国海域中间划界,分割我 大陆架部分领土,还经常派出舰艇、飞机对我靠近此海域作业的 渔船进行驱赶,对我海洋科学考察船进行跟踪、监视、骚扰;在南海,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严重蚕食,距我国陆地较远的南沙群岛部 分岛礁,条件较好的大部分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这些国家在南海海域大肆开采石油,进入我国海域纵深,掠夺我国海 洋资源,侵害我国海洋权益。并对我国在此作业的渔船民进行驱赶、抓捕和扣押。 二是海上方向面临的战略态势异常严峻。我国海域被岛链 环绕。而一直对我国实施军事封锁、包围的美国,在位于岛链上 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建有自己的军事基地,通过这些军事基地,使我国大洋出海口被封堵,欲突破近海防御的难度显著 增大,未来实施开放性走向大洋战略困难重重,我国的海洋战略 前景堪忧。 三是当前海上治安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 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之相应的海上运输、贸易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与此同时,海上也必然产生了一系列的治安问题,主要有:海上刑事犯罪活动日益增多、海上偷渡活动形势依然严峻、海上走私活动从未停止、以及海盗、恐怖分子对我公海航行船舶进

海洋知识竞赛选择题

1.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在哪一年发生?(A) A.1967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 2.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是哪个国家的?(B) A中国 B.美国C法国D伊拉克 3.全球有多少岛屿?(A) A 5万个以上 B.6万个以上C.7万个以上D.8万个以上 4.世界上最大群岛在哪里?(C) A.东太平洋海域 B.大西洋海域C西太平洋海域D北冰洋海域 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C)A 托克劳群岛 B 太平洋群岛C马来群岛

6.世界上最小的群岛在哪里?(B)A 东太平洋海域B南太平洋C大西洋海域D西太平洋海域 7.有“半岛的大陆”之称的洲是哪个洲?(A) A欧洲B 南美洲C北美洲D大洋洲 8.世界上哪个海最古老?(D)A 南海B北海C东海D地中海 9.世界最长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 马六甲海峡B莫桑比克海峡 C 台湾海峡D德雷克海峡 10.头戴两项“世界之最”桂冠的海峡是指哪个海峡?(A) A德雷克海峡B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1.被称作“东方十字路口”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德雷克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是哪个海峡?(A)英吉利海峡 B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 13.世界上超差最大的海湾是哪个海湾?(B)A阿拉伯湾B北美洲的芬迪湾C 孟加拉湾D 墨西哥湾14.有“石油湖”之称的海湾是指哪个海湾?(D)A墨西哥湾B孟加拉湾C北美洲的芬迪湾D阿拉伯湾15.海域使用金的最低征收标准是多

少?(A) A每年每亩不得低于100元B每年每亩不得低于200元C每年每亩不得低于300元D每年每亩不得低于400元 16.我国一类、二类海洋倾倒区的组织选划主体是谁?(C)A国家海洋教育局B国家海洋研究局C国家海洋局 17.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标准是多少?(D)A 大于1000吨B大于10吨C大于1吨D 大于100吨 18.我国《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从何时开始施行?(C) A2003年3月

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1002张春阳2010110486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 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海洋开发利用创造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十 二五”规划纲要更是以专章的形式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 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 理能力”,凸显了海洋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法》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沿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性脆弱性明显。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 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 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不同等级 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空间分布,并包含 着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存共生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从而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 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结构、物能运动等才能处于相互适应与 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海洋中拥有庞大的生 物体系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地球制造大量氧气,也可以供应蛋白质;海洋有 取之不尽的海洋化学和巨大的矿物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 以及丰富的动力、水力和热能资源;据科学家考证,在陆地是那个已发现的矿产,海洋里几乎都有,陆地上没有的海洋也有;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海 洋成为一个药物王国。海洋的自净能力为地球分解大量有毒物质。海洋生态环 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 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 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 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

中国海洋国土安全形势

捍卫主权,坚守碧蓝 ——中国周边地区形势之海洋形势简析摘要:目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陆稳海动、陆缓海急”的状态,其中东部南部海域一带局势紧张,动荡频繁。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 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 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 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关键词:周边形势海洋国土划分争议主权 一、中国海洋国土观念 1、海洋国土概况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 2、海洋国土观念 1996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1] 二、中国海洋形势 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

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提出,2016年,我国将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圆满完成。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8.1%,到“十二五”期末,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9.6%,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500万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60%,稳步增长的“蓝色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拓宽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统筹推进特色海洋产业园区、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加强对海洋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坚力度,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海洋油气管道保护、南极活动管理立法进程,加快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的修改,夯实“依法治海”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报告中指出,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6年,我国将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 科技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报告中指出,2015年,在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6年,我国将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完善高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