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视剧审美(一)

合集下载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94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1991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94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1991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94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1991年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94《血泪恩仇录》(黄梅戏)1991年转载:老排长剧情根据传统戏《恩仇记》改编。

古代江南小镇。

卜府丫环菊香陪小姐巧珍到寺庙敬香还愿,遭到一伙歹徒的戏弄,与小姐失散。

菊香寻找小姐时,意外与离散10年的情郎施子章相遇,并得知他将赴京赶考,菊香送走情郎又回到卜府。

卜小姐那日被劫后,被公子王安邦冒死救下。

不几日,王安邦携礼探望患病的卜父,遇雨住在卜小姐的绣楼,王公子对卜小姐十分爱慕,并将定情物金鸳鸯交给小姐。

小姐敬慕王公子至诚善良,以身相许,不久便有了身孕。

谁料这个王公子外表知书达理,实际却是专门玩弄女性的色狼,被他骗奸至死至疯的美貌女子竟有数人。

卜小姐为自己的过失悔恨不已。

重病在身的卜父一气之下丧了命。

此时的施子章已金榜高中,他接全家和菊香赴京团聚。

菊香与卜小姐情谊深长,她扶垂危的卜小姐赴京伸冤,但住店时又遇调戏住店女子的王安邦。

王安邦置苦苦哀求的巧珍于不顾,善良柔弱的巧珍惨死在他的脚下。

子章不忘恩德,为邓父庆寿,菊香闯寿堂诉说卜家惨死三命的冤情。

没想到,王安邦竟是邓老伯之子、施子章的姐夫邓炳如。

这时施子章的姐姐向兄弟求情,施子章表示难以私了。

深感羞愧的邓父为留一世清白,毅然触柱身亡。

菊香看到旋子章在批斩姐夫时犹豫不决,她甘受责罚深夜击鼓,迫使未婚夫升堂审案。

经过一番情感上的痛苦抉择,施子章力斩私情,秉公而断,终于将罪恶昭彰的邓炳如送上了断头台。

/programs/view/BxTDwWhnQUA全剧98:00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谢文礼导演:李俊岩摄影:李俊岩美术:隋壮基副导演:姬鹏根据传统戏《恩仇记》改编血泪恩仇录(1991)演员表杨俊....菊香张辉....施子章余万能....邓炳如梅春景....卜珍阎宗义....邓父才志....卜父黄英....老家院《血泪恩仇录》演员介绍张辉,中国电影演员、导演。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戏曲元素在电影电视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种元素是指将传统戏曲元素如唱腔、表演方式、服装、化妆等运用到电影电视作品中,从而给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观赏体验。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首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可以提高作品的特色。

一部电影电视作品如果能够吸收传统戏曲元素,往往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独特的观赏体验,从而更易于记忆和传播。

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就大量运用了京剧唱念做打的演出方式,使得原本已经非常经典传世的《红楼梦》更显得新颖和独特。

其次,“戏曲元素”还可以丰富电视剧的表现手法。

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虽然表现方式很独特,但这种表现方式也可以应用到电视剧当中,使得电视剧在传达情感、展现剧情方面更具创意。

例如,电视剧《红高粱》中,靠着因地制宜的表现手法,配合红军战士的战斗过程,将传统戏曲唱腔巧妙地植入电视剧中,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红军彪悍的风范,同时也增强了剧情的戏剧性和张力。

再次,“戏曲元素”还可以加深电视剧的文化内涵。

传统戏曲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电视剧中,不仅可以扩充作品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增强作品的思想性深度。

例如,电视剧《霍元甲》中,靠着精湛的表演,将传统武侠故事和戏曲唱腔紧密结合,成功表现了中国传统武侠精神和民族文化气息,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戏曲元素”还可以创新电影电视作品的审美标准。

电影电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传统戏曲元素进行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审美标准,开创新的审美理念。

例如,电影《卧虎藏龙》就完美地将传统武侠元素和戏曲表演方式结合在了一起,展现了中国武侠文化的深度和魅力,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综上所述,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特色和丰富表现手法,还可以加深文化内涵和创新审美标准。

未来,希望更多的电影电视作品能够在创作中加入戏曲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电视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表演理论(教学)

表演理论(教学)
两派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表演创作时对演员情 感的不同认识。
2020/7/21
39
一、表现派
(一)表现派的主要观点
1、哥格兰提出“两个自我”的观点,他认 为 第一自我是我的灵魂,是演员对剧本里角色的构 思、想象,是角色的操纵者。第二自我是我的工 具,是我的声音和肉体,而不包括演员自我的情 感。
2020/7/21
40
2、演员平时要刻苦训练自己的形体、声音, 使之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使用自己的工具。
3、在排练中,演员要认真钻研剧本、尽可 能地搜集相关资料,理解把握角色的外貌和性格, 体验的目的在于,寻找表现角色性格的外部形式。
在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种形式,达到感动 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要学会 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被角色“拐跑”。
表演理论
2020/7/21
1
第一章 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
第一节、表演艺术及其特点 一、表演艺术
戏剧、电影及电视剧演员在剧作家所创作出来的 文学形象的基础上,通过行动创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 形象的艺术。
一度创作:剧作家所进行的剧本创作。 二度创作:戏剧表演、电影和电视剧表演等不同 形式的创作活动,均属二度创作。这些创作活动都是 以文学剧本为基础,并在导演构思的制约下所进行的。
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仅涉及到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认 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表演观 念。
要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就必须清楚演员与 角色、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关系。
2020/7/21
38
第一节 表现派与体验派
在表演艺术领域里,究竟应该侧重于内心体 验还是侧重于外在表现,欧洲曾有过表现派和体 验派的争论。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狄 德罗、法国著名演员哥格兰等。体验派代表人物 有英国著名演员欧文、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 和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拉夫斯基。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邵安晨(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在中国电视剧行业,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和传统戏曲的旋律,它们被分成许多种类的戏剧。

在各种戏剧中,根据其代表作品、演唱和表演特点分为不同流派。

在河南戏曲中,“师范派”唱法是各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它拥有歌唱的声音、光明的运气和表演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上,有着清新、细腻的鲜明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同时,不同风格的河南戏曲演唱了玉溪的声腔、沙河的西部调和声乐的自主权。

本文主要探讨河南戏曲中的普通艺术和学校艺术,通过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关键词:常派艺术;流派艺术;豫剧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07.20200410一、绪论(一)豫剧的概述戏曲源于民间歌舞表演,属于说唱音乐。

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河南豫剧院也被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和“河南”。

它是河南省最大的剧种,在国内也倍受欢迎。

受到不同的风俗和习惯的影响,由河南梆子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区域的歌唱学校,如相符调(学校)、豫东调(学校),沙河调(学校)和豫西调(学校)。

这些歌声一起构成声乐和豫剧的主要方式,流传至今[1]。

随着戏曲艺术遗产的不断发展,在学校,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歌唱演员。

常香玉是最著名的一位豫剧演员,常香玉广泛借鉴北京戏曲、说唱艺术的精华,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和研究河南戏曲学校的优势,如沙河调、河南东调、向付调等,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如发音、优美的歌声,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在豫剧中的音乐和语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的艺术风格。

河南的京剧艺术家叫唱的洛阳和其他地方的西河南调(又称西调),开封的歌声叫东豫东调(也称为祥瑞的语气)。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戏曲专家分河南东调成祥符调、河南调、沙河调的东西,这是被业界广泛认可的[2]。

二、常派艺术(一)常香玉的简介常香玉成为豫剧艺术的起源人物的原因之一是她以独特的文化精神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戏剧影视戏曲元素运用分析

戏剧影视戏曲元素运用分析

【戏剧艺术论文】戏剧影视戏曲元素运用分析戏曲元素在戏剧影视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是戏剧影视民族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第一部电影《左军山》便来自于戏曲中的同名传统剧目。

如何在影视剧创作中发挥戏曲的艺术特色,并出色完成其美学观念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展现,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本文从戏剧影视戏曲元素类型入手,分析运用效果,探究作用,以期推动戏剧影视戏曲元素的发展与传承。

戏剧影视:戏曲元素;京剧戏剧影视是戏剧艺术与现代工业融合的产物,既继承了戏剧艺术的表演方式与叙事技巧, 又采用了现代工业的生产、制作、传播方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庞大的受众群体。

从我国戏剧影视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部电影作品《左军山》便務植于同名京剧经典作品。

相比于影视艺术而言,戏曲艺术的历史更为悠久,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深厚的底蕴,这为戏曲元素在戏剧影视中的运用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戏曲资源极为丰富,除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五大剧种外,各类地方戏曲达三百余种。

类型多样的戏曲资源为戏剧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不仅被广泛地运用于戏剧影视中,更催生了中国特色的戏剧影视类型一一戏曲影视,戏曲元素的运用也衍生岀多种类型。

一、戏剧影视中戏曲元素运用的类型(一)简单运用型戏曲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拥有丰富的戏曲元素,戏剧影视会根据环境渲染、情节发生、人物塑造需要运用戏曲元素。

此类戏曲元素多作为点缀而存在, 但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甄媳传》《绣春刀》等古装影视作品在服装设汁中就参照了戏曲服装,《风声》则借张涵予之口引入了京剧《空城计》的著名唱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二)深入融合型戏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戏剧影视创作的繁荣,出现了诸多以戏曲人物、戏曲故事为中心的作品,戏曲元素与戏曲影视叙事深度融合。

最为典型的便是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作品融入了《游园惊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大量经典唱段,充分展现了京剧名角的成长轨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艺术的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

论述题1、艺术的审美性答: 艺术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性,审美性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

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艺术品。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2.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

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2)主体性。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3)审美性。

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八个样板戏名词解释(一)

八个样板戏名词解释(一)

八个样板戏名词解释(一)八个样板戏名词解释1. 样板戏•定义:样板戏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种戏曲剧目,目的是为了宣传和弘扬毛泽东思想,并推广八个样板戏。

•例子:《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等是典型的样板戏。

2. 焦裕禄式人物•定义:焦裕禄式人物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焦裕禄为榜样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形象。

•例子:电视剧《焦裕禄》中的焦裕禄塑造了一个充满正能量、为人民无私付出的焦裕禄式人物形象。

3. 三结合•定义:三结合指的是样板戏中的表演形式,即文学、戏曲和音乐的结合,使舞台艺术更加立体丰满。

•例子: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文学描写、戏曲表演和音乐伴奏的三结合让观众更加沉浸于故事情节中。

4. 曲式创新•定义:曲式创新是指样板戏中对传统戏曲曲调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审美需求。

•例子:在样板戏《沙家浜》中,通过对京剧曲调的创新和改编,使得曲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增强戏剧的感召力。

5. 改编创作•定义:改编创作是指在样板戏创作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为蓝本进行改编和创作的方式。

•例子:样板戏《海港》以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霍勤得为原型,通过改编创作,展现了他为了工人阶级利益而英勇斗争的故事。

6. 精品戏剧•定义:精品戏剧是指在样板戏创作中,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制作的高品质戏剧作品。

•例子: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以其精湛的演技、精心布置的舞台和优秀的剧本成为了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戏剧。

7. 爱国主义情感•定义:爱国主义情感是指样板戏中通过对于祖国、民族和人民深厚的爱和感情的表达。

•例子: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主人公冯雪峰在为工人阶级斗争奋斗的过程中,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8. 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定义: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是指样板戏在创作中,既保持了传统戏曲的特色和魅力,又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元素。

•例子:样板戏《沙家浜》中通过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使传统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戏剧论文-戏剧艺术与电视

戏剧论文-戏剧艺术与电视

戏剧论文-戏剧艺术与电视戏曲艺术是我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但有着广泛而厚重的群众基础,而且还饱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在电视媒体诞生之初,传统戏曲便与其紧密地结合,相辅相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演变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它们之间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新矛盾,需要我们的正视并解决。

一、电视与戏曲的交融,是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传播在社会中具有多重属性,是个复杂的综合体。

在人类经历的岁月中,走过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每一个传播阶段中,媒介运作方式的变化都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戏曲是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表演艺术,电视则是现代文化中的专业技术。

那么,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彼此选择并相融的呢从戏曲的角度看:1、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具有高度综合性,将歌唱、舞蹈、武术、杂技、表演等艺术包容为一体。

若是这种具有能让群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表演艺术,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必将使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扩张,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2、戏曲表演艺术需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并相应的推陈出新。

纵观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戏曲艺术发展、变化、融合、再生的历史。

戏曲形式的交替更新,使民族戏曲始终充满着生机活力。

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轨迹中,戏曲的诸多剧种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观众资源,更具备了深厚的民间基础,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3、戏曲对社会上的创新技术有极强的亲和力。

作为现代科技和人类文学艺术成果的集大成者,电视具有无以伦比的综合性特点,而戏曲,饱含着心理情感、艺术思想、思想意蕴,是最富有民族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新技术的发展推广下,总是首当其冲地被选中。

比如,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舞台记录片-《定军山》,这充分体现了戏曲紧跟新技术的意识和表现出来的亲和力。

4、在日益发展的语言环境下,戏曲要获得新一代观众的认可,也需要采用能吸引他们的表现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电视剧审美(一)
二十一世纪戏曲的命运和出路——兼论戏曲电视剧的审美本体特征
在理论探讨上,平心而论,专家们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意见,包括戏曲电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在内。

但这些意见恐怕仍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意见,并未为广大戏曲工作者所重视和体认,因此他们缺乏紧迫感,显得因循守旧。

另外,戏曲电视剧本体特征方面的论述,虽不乏精见,但也是零散的、甚至是感情式的,并未构建成一种理论体系。

这也是戏曲电视化举步维艰、进展甚缓的重要原因。

不妨说,我们在戏曲电视化方面仍然处在草创的摸索的阶段。

让戏曲借电视这种现代媒体的强大优势重新回到广大观众中去,仍然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良好愿望和构想。

戏曲似乎离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一代)愈来愈隔膜、愈来愈遥远了。

有人告诉我们:“戏剧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民间戏剧还是文人戏剧,它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传媒时代的问题”,因此发出了“戏剧还能够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吗”的疑问,为了不至于太悲观,作者最后给中国传统戏剧指出了一条生路:回到乡村去!回到民间戏班去!在城市里,没人看戏。

①我同意戏剧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同意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但大众传媒不应成为它的“克星”或对头。

不错,中国传统戏曲的广大观众原本在乡村,戏曲向城市发展,向精致、高雅方向发展,是中国社会城市发达的结果。

让戏曲回到乡村去,有充分的理由会延续它的生命,使之不致衰亡。

但是,传统戏曲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色彩
缤纷的地方风味汇成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同样在城市大众中具有深厚的基础,难道我们不可以通过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它的部分神髓融化到大众传媒中去,成为城市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延续它的某些基因?此外,我还“担心”,中国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正以惊人速度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农村的界线正日益消失,一切城市应有的文明正迅速普及到农村。

据报道,我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已完成90%以上,并将于2005年前全部完成。

当广播电视普及到村村寨寨的时候,当信息高速公路开通到农村时,当村民们的闲暇被大众传媒时代的肥皂剧所填补时,他们是否也会变得对民间戏班不感兴趣呢?“可以说现在已经没有民俗艺术了,因为不再有什么东西能够被称为‘民俗’”,“和文化中心完全地隔绝绝不是民俗艺术的先决条件;没有一定数量的接触,乡村对文化产品的欣赏是不可能的。

但是和城市直接为邻对民俗艺术是很危险的,通过现代的运输、电影、无线电、电视、画报和报纸,城市文化传播开来,不仅形成了完全的民主化,而且也形成了文化的统一性。

在这面前,表达乡村民众天真无邪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幸免。

在西方国家,之所以不再存在民俗艺术是因为城市的大众文化扩散在变化得太迅速,而使得乡村一直没有机会去发展他们自己的传统或者按照传统去改变他们所接受的东西。

在这些国家中,无法阻止民俗艺术的消亡,大城市的群众艺术取代民俗艺术也势在必行。

现在,乡村俗民们唱着城市中‘轰动’的歌而忘掉了他们自己的歌……”②这或许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呢!
其实,我和那位作者同样对当前电视上的戏曲节目不满意,只不过她对戏曲和电视联姻比较悲观,故而号召回到乡间去,而我则坚持传统戏曲要真正延续它的生命或其生命的一部分,电视化才是它最理想的出路。

戏曲电视化之所以进展缓慢,戏曲电视剧少有观众爱看,不是电视和戏曲水火不相容,而是从认识上、理论上、实践上仍然没有真正解决“化”的问题。

传统戏曲是怎样走向式微的?过去曾有人归咎于电视的出现。

现在看来这至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正如电影《西洋镜》中所表现的那样,电影出现以后,曾争夺了一部分戏曲观众,有人便认为是电影促成了戏曲的衰落。

现在电影也处于全球化不景气状况,这似乎也没有挽救戏曲的衰微。

我国出现电视是1985年,大面积普及电视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多不怎么爱看戏了,戏曲的衰落干电视何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