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班级经济学院09级国际贸易学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入世这九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贸易出口国,出口商品远销海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顺差国,并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巨额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同时结合中国现有国情,对改变巨额贸易顺差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政府对外贸易政策转变等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贸易顺差巨额经济增长方式内需

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情,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自1994年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来,中国的贸易差额开始了持续的正的盈余。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日益提升。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外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2008年对外贸易总额高达179921.5亿元人民币,较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590亿元人民币增长了近305倍,其中出口额增长了370倍,增幅惊人。1993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贸易顺差。

表一1995-2009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1

单位:亿元(人民币)

1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360docs.net/doc/d318826965.html,/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1995-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示意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1996年以及2007开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降低。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较高,2006年高达65.12%,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密不可分。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的原因是与中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政策

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尤其是出口商品,增速明显快于进口。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2009年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出口优势的产品,不断完善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享受高额贸易顺差对我们带来增加劳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了过度出口带来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存在。

1995-2009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示意图从上面图示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自2002年贸易额增长较为迅速,中国对外贸易额居世界位次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2006年以后,在全球危机的大环境中,中国对外贸易不但没有受到冲击,甚至还出现了增长迅速,贸易额上升的现象。以2006年为基准,2007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25768.8亿元,增速18.28%,

出口贸易额增长15861亿元,增速20.44%;2008对外贸易额增长38950.1亿元,增幅27.63%,出口贸易额增长29.38%;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9676.7亿元,增幅为6.87%,出口贸易额增加4435.1亿元,增幅为5.72%。从分析中来看,除了2009年,2008年、2007年出口贸易增长的幅度远远高于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幅度,也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即便是在2009年,出口增幅小于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的幅度,也是顺差。

2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

中国的贸易顺差的出现时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是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国内的综合优势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这样出口产品的成本较低,产品出口具有较高的价格竞争力。近几年来,中国通过发行国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汇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2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

所谓产品内分工是指以生产要素为界限,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的分工,其实质是跨国公司进行的全球要素的整合[2]。在产品内分工中,跨国公司借助国际生产网络将产品价值链不断分解,自己保留核心环节,而将非核心环节以外包的形式放到最有利于获得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地点,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的

质量。中国顺应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融入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其外在形式表现为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并引致加工贸易顺差和外资企业顺差成为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产品内分工中,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会发生增值,承接中间环节加工的国家必然形成贸易顺差。

2.3国内出口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促进和调控体系,而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滞后,仍偏重于生产型进口导向政策,最终消费品进口少,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较为薄弱,尚不能完全适应积极扩大进口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我国顺差主要来源和全球科技最发达国家的欧美等,在高技术对华出口方面设置了诸多限制,导致其相关产品对华出口增长缓慢。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国际贸易顺差很困难,更何况短期来看,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然是目前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从长期来

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才可能逐步降低多年持续的国际贸易顺差,具体而言,需要采取以下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3.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货物贸易出口附加值,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均衡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减少高能耗产品德生产和出口。

3.2刺激国内消费

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居民有效需求,注重内需型经济的发展。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转危为机”的机遇[3],刺激消费、拉动生产,提高中低群体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医疗、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提高广大低收入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和素质,扩大有效需求,扩大居民消费,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3.3完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外贸策略从“奖出限入”向“市场主导,适度出口”及“合理适度调节”转变[4]。加快国内市场开放进程,由市场决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出口数量,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出口促进体系,逐步取消以出口创汇为基本原则的出口促进政策,逐步取消各种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优惠,继续降低出口退税的种类和总量,遏制中国出口企业的低价

竞销行为,降低贸易争端风险,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规模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结束语

自93年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的地位,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贸易顺差的过大也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就目前状况而言,中国主要以廉价劳动力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生产与合作,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平台,这决定了我国价值增值的部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环节,这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

改变巨额贸易顺差现状,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让出口这驾马车为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东方. 对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成因分析[J]. 未来与发展,2010,10:39

[2] 张二震,马野青. 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展,2010,2:51

[3] 蔡云. 中国保持持续国际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影响分析[J]. 特区经济,2010,1:261

[4] 钟杨宇.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实证分析,2010,7: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