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理解

科学认识和理解
科学认识和理解

科学认识和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全面提高田径项目训练质量

摘要: 通过总结中国田径项目训练的发展、训练的现状以及结合在训练中贯彻

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分析阐述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核心、根本以及保证, 较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原则的深刻内涵, 同时提出了在田径训练中贯彻落实从实战出发的具体要求和办法和对大运动量训练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为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更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执行好这一科学训练原则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田径; 训练; 三从一大; 原则

自20 世纪60 年代起,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就成为改变我国体育运动的落后面貌、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击的一大法宝;成为中国竞技体育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立足世界体坛锐利武器。回顾中国田径这么多年来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 也是在这一训练原则的指导下, 经过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断努力而取得的, 并且将继续是我们今后应该遵循和不断取得胜利的有利武器。但是, 反思中国田径这么多年所走过的路, 在真正理解、贯彻和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方面,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偏差, 有些甚至是严重影响训练效果和运动员实战能力的致命问题。

1 从实战出发是三从一大的核心

在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 年奥运会暨2005 年冬训动员大会上, 肖天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其中特别强调了从难, 从严, 从实战出发, 大运动量训练, 这四条实际上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关系, 从概念上来说, 应该是一个是一总三属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从实战出发。从实战出发的难, 越难越有价值, 从实战出发的严, 越严效果越好,..... [ 1] 。

1. 1准备活动要适应大赛要求

这是许多运动员在训练中忽视的问题之一。在大赛中运动员点名后一般很难再有机会或场地进行充分的活动, 所以主要的准备活动基本都要在点名之前做完, 这样准备活动的时间就会较长, 而且在点名时还要停止活动一段时间; 由于在平时的训练中对此重视不够, 造成许多运动员参加大赛时不能适应准备活动的要求, 结果在比赛时不是因为活动时间太长影响体力, 就是没有充分活动开, 使比赛的状态不佳而影响成绩的发挥。比如我国的竞走运动员多年来习惯在训练时的准备活动十分简单, 而是靠在正式开始训练后再以低强度走和逐渐加快走速的方法继续做准备活动, 长期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运动员对正式比赛一出发就需要快走很不适应, 从而使似乎已经练得很强的能力难以发挥出来, 使比赛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2] 。因此, 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至少在接近大赛的一段时间内, 要按照大赛的要求做准备活动, 以便加强运动员的适应性。

1. 2适应天气和风向

由于田径是户外运动项目, 因此温度的高低和风向等天气条件都对运动员

的成绩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风向对一些项目的影响更大。但由于我们的运动员大多都选择在顺风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因此在比赛中碰到顶风时, 就很难正常发挥技术水平。而且由于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和心理准备, 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常常还没有开始比赛就已经失去了拼搏的斗志和信心, 使比赛成绩大打折扣。刘翔之所以能够在各种不利的天气( 顶风、下雨或者气温低)下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充足的自信心, 就是因为他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在不同条件下进行, 有着充分的锻炼和心理准备, 因此在比赛中碰到不利天气时, 仍然能够

保持没有什么问题, 大家条件都一样的平静心态, 仍然能够全力以赴去拼搏。必须在平时有意识地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进行训练, 提高运动员对温度、湿度、以及风向等气候因素的适应性。

1. 3在比赛的时间进行训练

一旦知道大赛具体项目的比赛时间后, 必须马上开始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训练, 以增强运动员从机体到心理对此时间的适应性。因为运动员长期在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 会使机体产生很强的适应能力, 每天一到那个时间, 身体就会自动动员和产生兴奋性, 比较容易形成好的身体状态, 因此更有利于发挥水平。目前我国田径项目在训练中对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重视起来; 去年游泳世界锦标赛后我国游泳队也总结出由于这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运动员发挥欠佳[3] 。所以我们务必要认真地把这方面地工作抓好。

1. 4提高连续比赛能力

根据大赛赛次的安排, 必须在训练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连续两天或者几天中安排有较大强度的专项训练, 以保证运动员能够提高连续承受高强度专项负荷、连续发挥专项技术和成绩的能力, 这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在大赛中取得好名次的关键之一。以往我们一些运动员之所以出现在及格赛或预赛中成绩出色、而在决赛中却成绩下降较大的情况, 正是缺乏连续大强度比赛能力所致。因此必须针对比赛赛次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在日常训练中和一些相对较小的比赛中培养和提高运动员连续比赛的能力[ 4]。

1. 5严格控制犯规

这是多年来一些田赛项目一直解决不好的一大问题, 一些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只注重跳或投了有多远, 而忽视了是否超越了投掷线、出了投掷圈, 或者是否踏准了起跳板, 所以在这样的训练中虽然运动员的技术表现很好, 训练强度也不错, 但由于没有按照实战在控制犯规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 一到比赛中, 运动员为了避免犯规, 就会出现缩手缩脚、最后用力阶段不敢积极向前、助跑节奏混乱和速度下降、甚至技术变形等问题, 很难正常表现训练水平。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 每一次技术练习都必须严格按照比赛规则的要求, 努力做到能够在不犯规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 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在比赛中充分发挥的把握性。

1. 6加强完整技术训练

分解技术和短中程助跑的技术训练( 跳跃和标枪等) 虽然在改进技术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但改进的效果必须最终能够在完整的技术中体现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此外, 从比赛的实际要求来看, 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完整技术训练才有可能使技术达到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程度, 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性和正常发挥的成功率, 从而减少出现失误机率。因此, 加强完整技术训练是提高比赛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1. 7提高第一跳或投出好成绩的能力

从田赛远度项目( 投掷和跳远、三级跳远) 制胜规律的角度来看, 第一投或者第一跳的成绩对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的发挥至关重要, 如果发挥的好, 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信心, 有助于在后面的比赛中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而且可以起到扰乱对手、抑制对手发挥水平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普遍不是十分好的情况下, 第一投或跳的发挥程度就变得更为重要。所以, 这些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认真抓好对运动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加大运动员在大赛中充分发挥水平的概率。

1. 8提高专项技术和成绩的稳定性

能够在大赛中充分发挥水平、特别是超水平发挥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和努力目标,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运动员具备非常稳定的专项技术和成绩水平。我们常听到有运动员训练时技术如何好、成绩如何高, 但比赛成绩却反差很大的情况,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项技术和成绩的稳定性较差, 好的技术和成绩只是偶尔出现, 并不是经常的状态。因此, 必须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提高在稳定性和成功率方面的要求, 提高训练的质量, 以便不断增强运动员专项技术和成绩的稳定性,同样是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1. 9 按比赛规则规定补充能量和饮料

这在马拉松和竞走项目的训练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原因是这些项目比赛和训练持续的时间长, 运动员体能消耗大, 特别在温度较高和湿度较大的天气情况下消耗的更大, 必须适时合理地进行补充才能很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但比赛规则规定, 在马拉松和竞走比赛中运动员只能每间隔一定的距离才能补充能量或者饮料, 而不是随时可以进行。因此为了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充足的体力, 必须充分利用规则规定来做好能量和饮料的补充。过去我们不少的运动员在训练中不重视这一重要因素, 往往是在训练的前程不补充, 而在后程却又频繁地补充( 不按比赛规则的要求进行) , 造成补充不及时, 该补的时候没有补, 想补的时候补充的东西又不能及时起到作用, 造成能量不足、体力不支, 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 而且由于平时随意补充, 造成比赛时由于不适应比赛的要求而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因此, 在这些项目的训练中, 运动员必须按照比赛规则的要求及时补充必要的能量和饮料, 通过多次重复培养出良好的补充习惯, 为在比赛中体力的保持创造条件。

1. 10 提高心理素质、培养顽强斗志、丰富比赛经验

如果说以上九个方面都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或者说是硬实力, 而这一条则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软实力,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作用却非常重要, 甚至可以说它是发挥硬实力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因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拼搏的斗志和丰富的比赛经验, 专项素质和技术再好、平时训练的成绩水平再高, 也往往难以在关键和重要的比赛中发挥出来。而且运动员水平越高, 软实力的重要性和作用越大。刘翔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沉着冷静、遇强越强、斗志越旺的出色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正是孙海平教练在训练中注意对其培养和通过参加大量的高水平比赛而形成的[ 4] 。

相信如果我们能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以上因素的重要性, 并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下大力气去抓的话, 一定会有所收获, 大大提高实战能力, 从而提高在重大比赛中发挥水平的把握性。这与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素质水平同样的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更为重要, 万万不可忽视。

2 进行大负荷训练是三从一大的根本

竞技运动训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足够大的训练负荷, 这是获得进步的基本条件, 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中的大正是体现了这个要求。科学、全面地理解大运动量训练的内涵, 是贯彻落实好这一训练原则的根本。

2. 1 这里的大运动量实际上指的是大负荷量

当初提出这一训练原则时虽然写的是大运动量, 但实际上它指的是大负荷量, 它绝不是仅仅简单地指要进行大数量的训练, 而是提出在训练中运动员承受的由各种因素组成的训练负荷必须要足够大, 才能保证训练取得好的效果。也就是说, 除了数量之外, 还要考虑其它对负荷有影响的因素, 综合起来形成必要的大负荷。多年来, 我国马拉松、长跑以及竞走等耐力性项目的训练中存在的一个倾向就是盲目地追求跑或走的距离, 每天、每周和每月都要跑或走很多, 似乎一天不跑或走就不行。但由于绝大多数跑或走的距离没有强度的要求或者要求很低, 与专项比赛时的强度有很大的差距, 仅仅是公里数的简单积累, 因此对专项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甚微, 难以使专项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另外, 为了保证这些所谓重要的跑或走的练习, 很多教练员很少甚至根本不安排运动员进行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必要的身体训练, 从而一方面造成训练负荷单一单调, 另一方面使运动员的全面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甚至留下了许多伤的隐患。

2. 2决定负荷大小有若干因素

训练中运动员完成的数量( 比如训练课的时间, 跑跳的距离, 投掷和跳跃的次数等) 只是决定负荷大小的因素之一, 另外对负荷有影响的还有强度、难度、密度和技术动作的正确性等等。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训练时运动员承受的负荷, 只有其中一个大( 比如数量大)未必负荷量就一定大。所以在制定训练计划, 考虑训练负荷时除了要全面考虑训练的手段之外, 还必须根据项目的需要、训练时期的需要和运动员个体的需要等来确定组成负荷各因素的多少和大小, 以形成在最佳搭配前提下的大负荷。比如刘翔的训练课次、每次训练课的时间以及各种训练内容的数量都相对不是很多, 给人感觉是他练得很少, 运动量不是很大, 但事实是, 由于他所有的训练内容都有较高的强度要求,完成训练的质量都是很高, 而且在训练中都是按实战的要求进行的, 因此他实际在训练中承受的训练负荷是相当大的, 否则刘翔也不可能练就目前这样的世界一流水平[ 4] 。

2. 3这里的大运动量( 大负荷量) 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

尽管大负荷量训练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但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负荷量越大越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之所以复杂, 就在于它没有绝对性, 它的要求基本都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必须要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 训练的负荷量也不例外。由于项目特点的不同、不同时期训练任务的不同, 以及每个运动员的特点不同等原因, 训练的负荷量必须是相对地、有针对性地大, 绝不能不管是什么项目、什么时期和什么人都采用同样的、绝对的大负荷, 或者都是按越大越好的原则去安排训练负荷, 否则一定会出现大问题的。这就要求教练员要认真分析每个运动员和每个训练阶段的需要, 科学恰当地安排好训练负荷。2. 4组成负荷的因素在数量或大小不同时, 其负荷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由于训练负荷是由多种不同因素组成的, 所以当各因素的量发生变化时, 负荷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但也有时各因素的量发生变化时, 负荷量却不一定有什么变化。比如, 当数量适当减少, 而强度适当提高时, 这时的负荷量可能与数量较多、强度较低时差不多, 甚至还会更大。所以我们必

须识到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是看似两种负荷量相似的负荷, 其性质和起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 对运动员机体的刺激和机体产生的适应性也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长距离慢速度跑的负荷不可能训练出好的短跑运动员, 而短距离快速度跑的负荷也不可能训练出好的长跑运动员。因此, 要想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不仅负荷量的大小要恰到好处, 负荷量的组成形式( 性质) 也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 也就是说, 训练的数量、强度和难度等诸因素之间的搭配组合必须是符合项目的规律特点和具体运动员的特点的, 否则会由于负荷的性质与需要不符而出现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

2. 5 强度在组成负荷的诸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在组成负荷的诸因素中, 强度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 它不仅对训练负荷的性质有很大影响,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训练的质量, 同时还是保证技术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在训练中教练员要特别注意安排好强度, 一般的原则应该是根据训练时期、训练任务、比赛时间等首先确定训练的强度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要完成的数量,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训练负荷的性质具有针对性, 而且使强度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对于田径绝大多数项目的训练来说, 正确地掌握好训练强度的安排是训练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 6大运动量训练要与恢复紧密结合

虽然大运动量( 大负荷) 训练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要求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训练课、每一天都必须进行大负荷训练, 它必须是有周密计划的, 必须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恢复速度恰当地安排好负荷量的变化, 有大、有中、也有小, 保证运动员在承受大负荷训练之后, 有机会在进行中或小负荷训练时及时得到恢复,这也是科学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必须条件。如果只强调大负荷刻苦训练而忽视恢复问题, 连续地进行大负荷训练, 不但不会收到好的训练效果, 还有可能会造成训练过度, 或者导致运动员受伤等问题。总之, 科学、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大运动量训练的真实意义, 在训练中恰当地安排和实施大运动量, 是贯彻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真正搞好训练工作的关键。

3 从难、从严是贯彻执行三从一大的保证

即使做到了科学、正确地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但要想在训练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好, 还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有意加大训练的难度, 除了必须完全按照实际比赛的需求进行训练以外, 还要从保证在紧张激烈的竞争对抗中充分发挥水平、努力战胜高水平对手的难度出发进行训练。此外, 对训练中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动作以及素质、技术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提出严格的要求,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训练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 保证所有的训练都是严格按照提出的要求去做的,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所进行的训练是有益和有效的。否则, 什么从实战出发、什么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都只不过是流于形式, 空喊口号而已。

总之,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过时, 而失去它的意义, 反而随着时代的步伐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指引着我国竞技体育走向更加辉煌的境地。相信, 随着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对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认识, 中国田径也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 1] 肖天. 2005 年冬训动员大会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2005 年冬训动员大会材料, 2005, 1.

[ 2]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 国家竞走队2005 年训练总结.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年鉴, 2006.

[ 3] 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 世界锦标赛总结. 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简报, 2007, 3.

[ 4]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 2006 年训练总结.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内部资料, 2007, 1.

[ 5] 钟秉枢.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 9) : 1153- 1156

谈谈你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认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谈谈你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认识,围绕这两种文化,谈谈怎样科学规划自己的发展与学习,两种文化在个人身上的体现。1,在我们的发展与学习过程中,我们须明白科学不是万能的,唯人文主义也是不行的。唯科学主义和唯人文主义都会阻碍我们的发展与学习,2,在我们的发展与学习中常常会接触到科学技术知识,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手机,汽车,电脑等,这些都是科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现了科学的神光异彩,这样会膨胀我们的唯科学思想。纵观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是科学和文化这两大引擎,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科学不是完全独立的,科学需要人文来对其批判,指引其前进,最后才能矫正科学前进的方向。如果科学不能为推动文明的进度,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还会要它吗,3,在我们的发展与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思想。强调科学既可给我们的发展和学习带来福音,也可给我们发展与学习带来灾祸的两面性,否定把科学简单地等同于真理和绝对的正确,肯定错误的认识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强调主体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科学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而非纯粹的客观等等,4,在我们的发展和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两种文化的学习,逐渐让其二者融合和相互补充;注意不是让它们“合二为一”,而是让他们共存并保留各自的不同。但“人”是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科技要以人为本,科学要人性化。要实现这些,都离不开人文文化,5,在我们的发展和学习中,破除“重理轻文”思想,应走“文理并进”之道路,树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要强调两门科学相互尊重、相互吸收、

我对服务科学的认识

我对服务科学的认识

《服务科学概论》 课程作业报告 设计题目:我对服务科学的认识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服务外包) 班级:Y123112 学号:Y12311233 姓名:章馨怡 指导教师:刘永俊 开课时间:2011 至2012 学年第 2 学期

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某些产品、某些信息。在现今的社会中,服务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生活也是与服务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公交车、银行、餐馆、超市、医院、学校、影院等等都提供某些服务。而在网络中,在淘宝网上购物、网上充值、网上充话费等,也是提供服务的一种。而且服务产品都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①无形性 ②同时性 ③不可存储性 ④缺乏所有权。 其实不仅是现今的社会有服务活动,服务活动是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服务活动的关注比较少。而在20世纪后半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服务是属于低级生产力或属于非生产力。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学家都存在着这样的担心: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会导致经济的增长停滞。所以对服务活动进行研究的专门人员少之又少,导致它不成体系。不像现在的服务活动室正规的、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有实用性的。 人们开始对服务活动进行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虽然当时研究的重点在于军事,但它仍然是现代运筹学、现代物流学、现代信息科学的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服务产业也的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此,服务活动步入社会主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称为“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第三产品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从而明确了第三产业的基本性质就是提供服务。服务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的重点也不断变化着,现在的服务业的种类有: ①基础服务 ②支持性服务

论现代科学的分类体系

论现代科学的分类体系 一百多年以来,科学哲学一直在探讨“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科学,并根据它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特征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定义。但是,科学的诞生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绝对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现代科学产生之后,在思想界出现了对教会的批判。现代科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文化思维在西方的出现。现代科学是西方在17世纪之后,由笛卡儿奠基之后才逐步形成的。所以,现代科学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里,现代科学已经有十分清楚的定义。只有那些被世界学术界接受,并且可以在世界学术界认可的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工作才属于科学的范畴。在现代以来,科学和技术融合得越来越紧密,已经很难将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分开,而且将两者融合为科学技术。 科学的体系结构问题历来是科学家、哲学家特别重视和感兴趣的课题,对科学的体系结构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不同时代的科学体系乃是科学技术知识长期进化而形成的有机的结构整体。这种体系结构的形成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的反映, 也是科学技术内在逻辑的体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给科学分类带来很多新问题、新情况,科学技术的体系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第一、自然科学由单一的基础科学层次发展到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次,科学技术的层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技术上拥有强大的手段,自然科学像渺观、微观、胀观各个领域全方位发展,深入到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齐全。同时,生产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单一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已显得不够。从而使得科学技术层次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科学技术由单一的自然科学部门发展成为众多的科学技术部门,科学技术的部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整体化日益明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内部及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科学技术日益显现出了其整体性,科学技术整体化的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的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这些学科的出现,使传统学科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也使现代科学技术更加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了。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历史上采用最多的是以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作为分类标准的。这样就造成了每个科学技术部门就是研究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各个学科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根据门类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三个方面,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科学探究分类

"科学探究"的分类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都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等要素。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可按其探究的问题、内容和需要得到的探究结果等取向作不同的分类:1.按涉及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可分为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所谓部分探究,就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涉及部分探究要素,其他探究要素由教师在教学或演示实验中体现,也可根据所探究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所谓完整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涉及全部探究要素的探究活动,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乐趣。 2.按探究的问题可分为验证性探究和释疑性探究。验证性探究就是学生通过实验对所学的理论加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预先知道探究需要得到的结果,而去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释疑性探究就是让学生自选探究课题,通过探究获得预先并不知道或不能确定的结论,有些问题的探究还需要得到较为科学的结论。 3.按对探究结果的要求可分为过程性探究和结果性探究。过程性探究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结果性探究除了注重探究过程以外,还关注探究的结果,因为需要学生从探究的结果中总结和归纳出某种物理规律或物理公式。这种分类的陈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 4.按探究活动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可分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科学探究已不局限于过去的"学生实验"范畴,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和任何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将在课堂里进行的探究称为课内探究,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称为课外探究。其实,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探究活动不可能仅仅靠课内或课外单一的探究来完成,往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课内的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外,课外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内加以总结。 5.按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可分为教师指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部或部分探究活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是指整个或部分探究活动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仅作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6.按探究的内容可分为物理学科知识探究和交叉学科知识探究。新课程倡导打破学科本位,因此探究的内容就可能超出物理学科本身的范畴,可以将明确属于物理知识范围的探究称为物理学科知识探究,将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探究称为交叉学科知识探究。 7.按探究的性质可分为实验性探究和调查性探究。实验性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需要借助实验仪器或设备,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而调查性探究是指通过对问题的调查、观察等方式进行的探究,如:"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西方科学起源《对科学革命的认识》

对科学革命的认识 摘要 鉴于课程名称叫做《西方科学的起源》,因此我更愿意谈一些关于科学以及科学革命的认识。之所以要讨论科学是因为她是我们讨论科学革命的前提,不明白什么是科学就搞不懂什么是科学革命。科学非同于科技,当然科学革命也自然不同于科技革命,下面就科学和科学革命做详细阐述。 正文 当我们咋一看科学与科技时,也许大家会认为科学就是科技,当然科技就是科学。但是当我们仔细思考时发现,却发现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首先科技重点是“技”这个字,因此他是指综合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即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相应的科学则更注重“学”,学有学术、学识的意思,因此他是一项综合的理论知识体系。科学重在理论知识的探究与推敲,最终要有完备的、能使人信服的自己的观点学说。而科技则实为操作的规范,是通过前人的努力和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些便于人类劳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者技术。总体来说,科学是理论,科技是实物或者为操作服务的思想。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科学。因为它是对自然的认识,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客观认识,是科学的内涵、事实、规律。然而有些即便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但是他未必是科学。有些是从本质上就与科学不沾边,比如历史、文学,经济学都不是科学。有些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比如营养学,美容学都是科学,但是有些商家打着美容养颜营养的幌子做虚假、夸大宣传就不再是科学的范畴了。在弄清楚科学与科技的区别之后,谈论关于科学革命的认识。 记得在课堂上当老师播放出课件的第一张PPT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节课要讲科学革命啊,这个我比较清楚了,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啊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是在上课途中我越来越感觉不对劲,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这怎么跟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那些内容不大一样。老师在课堂尾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活动;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8个装有相同种类、数量的文具的大书包,探究活动记录卡。 学生:同小组的同学商量,有选择的自带一些喜爱的玩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1、课件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 (1)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 (2)波波的房间又会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波波凌乱的房间)(3)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他的房间吗?(指名谈感受) (4)你能给波波出个主意吗?(小组讨论) (5)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老师很高兴。谁来告诉老师,你想的办法?(指名回答)2、小结:真棒!你们帮了波波一个大忙,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活动探究1——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1、小组长把大书包放上桌面。 2、明确活动要求: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分类。小组合作,按照材料的不同把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3、合作“分书包”。 4、派代表汇报。(投影学生的书本表格若干)

5、观察一下,哪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比较多? 6、小结: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按照颜色、大小、形状、新旧、用途等等的方法来分!(现在,请把桌面的物品轻轻地放回书包里面。) (2)活动探究2——给小组的玩具分类。 1、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玩具给大家做个介绍? 2、每个小组都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玩具,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你们小组的玩具?(教师巡视,着重指导学生商量好分类的标准)。 3、合作“分玩具”。 4、哪个小组想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怎样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5、评一评。 A、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比较好?(指名回答) B、哪个同学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指名回答,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6、小结分类方法。(板书)(现在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把玩具放好。) 三、拓展延伸——废品的分类回收。 1、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分类?(播放商店、书店、图书馆等实景影片。) 2、(课件展示一幅照片)你们知道这里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循环再用的吗?(小组观察、讨论) 3、小组合作,填写探究活动记录卡。 4、汇报交流,幻灯展示若干探究活动记录卡。 5、小结:大家分得很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主要集中在——金属、玻璃、纸和塑料这四类材料。 四、师生共同总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你的小伙伴说说! 2、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学了按照不同的方法,把物品分类。老师相信,交上了分类这个好朋友,不但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而且还能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美化我们的家园! 五、布置课后实践。 1、回家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2、登陆“小学科学网”,和家人共同设计一个“物品回收利用”的活动方案。

如何认识科学的本质

1、如何认识科学的本 质? 2、如何认识技术的本 质? 3、科学与技术有哪些 主要区别? 4、古代、近代、现代 社会的科学与技术 的联系各有什么特 点? 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 社会互动? 6、简述科学技术的社 会功能? 7、简述科学技术发展 的社会条件? 8、为什么说学习《科 学*技术*社会》有 助于增强科技意 识? 9、了解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有何 意义? 10、学习科学技术史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何意义? 11、.原始社会技术 上的突出成就有哪 些? 12、.简述古埃及的 医药学和建筑技术 成就? 13、.简述古代两河 流域数学和天文学 成就 14、必达哥拉斯学 派有哪些科学贡 献? 15、简述古希腊罗 马地心说宇宙模型 的建立和发展16、亚里斯多德在 生物学上有何贡 献?他的力学研究 有何局限性?17、简述古希腊亚 历山大时期突出的 数学成就?、18、希波克拉底对 医学有哪些贡献?19、老普林尼的 《自然史》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这部 书有何局限性? 20、简述盖伦的 “三灵气说” 21、简述古罗马建 筑技术成就和主要 著作? 22、赫伦主要有哪 些科学技术贡献? 23、简述古希腊罗 马科学技术的历史 地位? 24、古印度在数学 上有何突出成就? 25、古印度在技术 上有哪些独特发 明? 26、古代阿拉伯人 是如何改变对异族 的科学文化的态度 的? 27、古代阿拉伯在 世界科技史上做出 了什么特殊贡献? 28、简述中世纪前 期欧洲科学技术的 衰落,并分析其原 因。 29、中世纪后期欧 洲科学技术复苏的 原因是什么?有哪 些主要表现? 30、中国古代天文 观测有哪些主要成 就? 31、略述《九章算 术》的主要内容及 该书的科学史地 位? 32、宋元时期中国 数学上有哪些新成 就? 33、举出几部中国 古代医药学代表著 作并简述其内容。 34、举出几部著名 的中国古代农学著 作及其作者? 35、略述中国古代 制瓷技术的发展? 36、举例说明中国 古代塔,桥建筑技 术的成就。 37、略述四大发明 的年代及外传情 况。 38、试析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特点。 39、简述中国科学 技术在近代落后的 原因。 40、近代科学与古 代科学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41、试析近代科学 技术产生的社会条 件? 42、哥白尼日心说 的要点是什么?这 个学说的提出对科 学发展有什么意 义? 43、为什么说哈维 提出的血液循环理 论是近代科学革命 的一个重要标志? 44、简述伽利略的 力学研究成就? 45、简述牛顿的主 要科学成就? 46、写出对近代数 学发展做出主要贡 献的数学家的名字 和他们所研究的学 科? 47、布莱克在热学 研究上有哪些主要 创见? 48、19世纪热学的 主要成就有哪些? 各项成就的主要创 造者是谁? 49、简述19世纪电 磁学的发展? 50、波义耳和拉瓦 锡各对近代化学的 发展做出过什么贡 献? 51、道尔顿原子学 说有哪些要点?分 子学说是由谁在哪 一年提出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52、元素周期律的 发现有何意义? 53、简述林耐的生 物学成就? 54、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这个学说的 提出有何意义? 55、简述海王星的 发现及其意义? 56、赫歇尔在天文 观测上有哪些重要 发现。 57、近代地质学者 有过什么争论?说 出对立的学说及其 代表人物。 58、瓦特如何改进 蒸汽机?他的成功 产生了什么重大影 响? 59、电力技术革命 包括并导致了哪些 重大发明?这次技 术革命与科学理论 的关系如何? 60、简述内燃机的 发明过程和技术后 果? 61、近代技术革命 如何导致产业革 命? 62、说出19世纪末 三大科学发现,发 现者及其国籍,三 大发现有何科学意 义。 63、简述爱因斯坦 创立狭义和广义相 对论的过程。 64、在量子力学建 立的过程中,有哪 些科学家做出过哪 些贡献? 65、相对论和量子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杨杨 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 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

科学《认识水》教案

认识水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认真,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

科技论文写作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反应,生产实践是科技论文写作产生并赖于发展的源泉。学完这门课程以后,了解到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史。就是科技大发展史,也是科技论文的发展史,因其能培养读者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读者科学素质而开设看的一门学科。 虽然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看,但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贯彻科教兴国之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意识日趋深入人心,科技的发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的增加,科技队伍也随之扩大,科技写作的发展的今天已有规律可循。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民众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发明活动越来越普及,科技论文写作也成为一种必要。掌握科技写作的知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以此,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的要求。同样对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技论文是对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它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的。本课程设置的目的与任务是培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掌握即将面临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本专业的理论体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学会如何阅读消化文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结果分析,提高论文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提高科技论文写作的专业素质。科技论文写作课,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语言工具课程,主要讲授科技论文的特点、作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选题、资料检索、表达方式及语言的运用、科技创新思维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内容。 当然科技论文的写作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撮和,还要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知识。科技论文正文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题目、作者(含作者地址和通讯方式)、前言(或称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作为科技论文,目的是报道新成果和新发现,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了解和引用,为达此目的,除正文外,科技论文还要提供其它几项可供快速阅读、浏览、检索的档目,分别为摘要(中英文两种)、关键词、检索号(或称分类号,由编辑部提供)。为尊重他人劳动,科技论文的最后,往往还有一个致谢。 课上老师从科技论文写作的含义,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规范性,可续性这几方面来讲解。让我映像最深的莫过于科技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在学术界中,抄袭论文是时有发生的,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的亵渎,更是写作人员的对待写作的一种不负责的态度。学术是严谨的,严肃的,严密的严格的。因此,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是无耻的,这就要求从事科技写作时,一方面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来写作,不能想当然,另一方面不能高“;包装艺术”。不能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不能没有新观点而强行拼凑,写作时尤其要严谨,不能草草下定论,对新的现象要考虑周到,如若缺乏这种态度,很可能会有违背科学性的事情发生,甚至会在某个领域造成不可弥补损失。科技论文是科研结果客观、如实的报告。由于要保护知识产权,科技论文严禁抄袭和重复已有成果。又由于科学要求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因此论文所提供的实验数据必须真实和详实。但是,又由于版面所限,故论文的行文又必须尽可能简洁。可以说,创新、真实、详尽和简洁是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创新是灵魂,真实是底线。 但我们也应懂得,错误和缺点也是机会,要善于发现他人研究中的缺点、错误,因为这种发现意味着创新,意味着超越。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不要怕出现缺点和错误。要善于发现自己学习,研究乃至论文准备中的缺点、错误,因为这种发现便是进步,便是提高。 更重要的是,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文章如何如何好,而是从读者角度分析:要有自己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如同准备做报告的思维方法一样:做报告之前,重要的不仅仅是想清楚自己要讲什么重要思想,而且还是要想清楚听众是哪些人?他们来听报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怎样讲才是对听众来说有价值的?怎样建立起自己的报告和听众的联系?正如一位科学工作者所说:"我们为什么需要在写作上如此认真努力原因很简单.一个研究结果只有在被别人使用时才有意义.而想被别人使用,文章必须能引起其他科学家的兴趣,而且得保证其他人能看懂并可以重复和再现你的结果.只有可以被理解的研究才会被重复,也只有可以被再现的工作才能导致别人的引用和跟踪.而你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常常用来衡量研究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看,,写作就像是把你的工作成果推销给其他的科学家."科技的专业性,实用性规范性,可读性这方面还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不仅仅有利于学术的交流而且也是从事科技的要求。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研究的重要做成部分,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是科学技术的研究的一种重要标志),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发现。这就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意义。 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科技工作的进展。譬如一篇写得好的科研选题报告或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可以促进一个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或建设项目尽快上马;反之,一篇写得不好、表达不规范的论文,也将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光》教学实录

认识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活动准备: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片、纸筒。 教师准备:水槽、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邹城这几年,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我们的城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带来一些图片,让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我们邹城的变化。(播放城市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邹城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美。)师:你最喜欢哪里的美?(建筑美、旅游环境美、夜色灯光美等。) 师:你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美吗? 师: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我们邹城的夜色灯光美,(播放城市夜景图片)尤其是逢年过节,我们邹城的夜色灯光更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 (世界将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是呀,可以说没有了光就没有了一切,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光》。(板书课题) 师:有了光人们才能看见世间的物体;有了光人们才能感到温暖;有了光植物才能生长等等,关于光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后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学生交流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汇报想研究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关光的问题,真不错,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播放课件) 哪些物体能发光? 哪些地方需要光? 光有什么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速度是多少?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哪里有光?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光呢? 学生交流汇报。 师: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能发光:(播放光的图片)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式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萤火虫、水母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闪电。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活动二:哪些地方需要光? 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需要光呢?

科学的分类

科学分类 一、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 1、概念: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2、自然科学各领域 数学,力学(属于物理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 数学包括:算术、代数与初等函数、逻辑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高维空间函数、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拓扑学,数论。 力学包括:理论力学、实验力学、固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声学等; 物理学包括: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计算物理学、数学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结晶学、表面物理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化学包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合成化学等; 天文学包括:观测天文学、理论天文学、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粒子天文学、结构天文学、宇宙天文学、天体演化论等; 地球科学包括:外层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等; 生命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个体生物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前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遗传学、胚胎学、进化论、时间生物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等 二、社会科学: 1、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科学化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包括了人文科学。 2、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艺术学、逻辑学、语言学、史学、军事学、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北京邮电大学 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从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如电力,水力系统到更高的应用如手机,电脑到处都有科学的应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科学,尤其是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 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从古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注重的事情,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地作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1、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社会发展水平的大幅度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可以丰富劳动者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可以使劳动组织与管理手段科学化,从而提高劳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功能。总之,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经过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阶段,就将近代科技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创造经济发达的社会。而历史更加悠久的中国却是由于由于自大闭关锁国而导致了错过这次工业革命的潮流。结果导致了社会基础薄弱,经济水平相当低的近代现状。最终从鸦片战争开始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社会。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次次领地的割舍,一幕幕血的教训。近代的悲痛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落后只会导致社会的延迟发展甚至倒退。 现在我国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方面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尤其是我国面临人口众多、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的现实,要想赶超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然而,我国应该怎样借助科学技术之手改变落后的面貌?邓小平在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科学技术活动的分类

科学技术活动的分类 一、科技活动的分类定义 1.科学技术活动 科技活动是指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医学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 科技活动分为三大类:①研究与发展(R&D);②科技教育与培训;③科技服务。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科技教育与培训以及科技服务是与R&D密切相关的活动。R&D是为了增进知识以及利用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科技教育与培训是培养具有专门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科技服务是指有助于科技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的活动。 从科技统计的实施情况看,目前主要只对科技活动中的R&D活动进行统计。由于R&D统计不能完全满足科技管理与决策的需要,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需求对R&D之外的部分科技活动也进行了统计。我国的科技统计采用了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一套科技统计指标。在我国,进入科技统计的科技活动有三类:①R&D;②R&D成果应用;③科技服务,其中的R&D成果应用是我国具体情况增加的内容。 2.研究与发展(R&D)活动 研究与发展是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R&D活动是探索和完善知识和技术、探索知识和技术的新的应用,其目的是获得新知识、寻求新方法和技术,或将它们投入新的应用,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而非R&D活动只涉及技术的一般性应用或是一些常规性活动,不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 在统计实践中,区分一项有计划的活动是否是R&D,主要是根据活动的性质或特点以及开展此项活动的直接目的或具体理由来判断。如果一项活动具有创造性或者说具有明显的新颖成份,那末,该活动就是R&D;不具备创造性或新颖性的活动,如果是直接为R&D服务的,也属于R&D活动,如果是为其他目的开展的,就不属于R&D。 下列活动不属于R&D活动: (1)文学或艺术创作; (2)为生产目的进行的工装准备、试运转;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及材料、设备、产品的常规检验、测试; (3)接受用户订货,使用现有技术和现有材料建造订货产品; (4)市场调查、技术服务及市场分析; (5)农业领域里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农民培育花卉种苗。

关于对科学的认识

关于对科学的认识 摘要:科学是一个不好下定义的词,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从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两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对作为知识体系、特殊过程和社会建制的科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把后现代科学与现代科学作对比以反思现代科学,力求对科学的涵义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知识体系;特殊过程;社会建制;后现代科学 科学诞生至今,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在一步步的加深。科学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频繁的用语。但谈起科学,或许人们大都只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方面来谈科学,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与认识。要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就必须搞清楚从古至今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多方面的涵义,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科学,指导实践。 一、科学的由来 科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时代话题。讲到科学,不由得会问什么是科学?这是我们很想搞清楚却又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科学”作为一个概念,从它产生到现在,大约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而科学的定义是在近现代才得以真正产生的。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整的定义,学术界对于科学的定义至今也没形成统一的看法。因此,在给科学下定义之前,有必要对科学的由来追根溯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科学的形成和定义。 (一)西方科学的源流 “科学”这个词来自西方,其源头在古希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的爱智主义的精神传统。它的奠基者柏拉图认为:科学知识是人对事物的了解,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古希腊的科学思想认为:宇宙是复杂的,人体生命是复杂的,宇宙和人体生命的联系更是复杂的。恩格斯曾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下,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1]英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劳埃德在《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一书中,系统全面、严谨深刻地分析研究了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这段时间,古希腊的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它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他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察,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展示了人类的高度智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电子、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随着量子论、相对论和现代宇宙学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微观、宇观和高速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这些发展,不但大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改观,而且不得不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的观念,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新成就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了科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同时,新的科学方法的采用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人甚至认为,没有科学方法的创新,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新的突破。无论如何,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中的重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了。对新的科学方法进行总结,对传统的科学方法在新条件下的发展加以研究,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哲学理论工作者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般来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科学的、宗教的、直觉的、猜想的、思辩的。这些方法都包括主观分析的环节,但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科学方法更强调客观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如果一种研究方法不包括概念操作化与实证检验这两个环节,这种方法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要保证研究过程与结论都可公开检验,因此科学方法要求以共同规则确定标准,而没有相同标准就无法做任何检验。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变化程度;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提倡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纠正不良的学风。大家都反对学界的浮夸现象,学术打假是惩罚措施,还需要通过提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术道德。使用科学方法有助于防止制造含义不清的新词,有助于防止无明确逻辑关系的因果解释,有助于防止不在乎结果的形势预测。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认为自身是不完善的和需要改进的,因此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有助于培养研究人员承认错误的品德和改正错误的勇气。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例,当今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日益趋向专业化;而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二方面的发展趋势,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