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专题论文, ancient Greek Dionysus(酒神) and Apollo(太阳神) cultural pattern

中西文化比较专题论文, ancient Greek Dionysus(酒神) and Apollo(太阳神) cultural pattern
中西文化比较专题论文, ancient Greek Dionysus(酒神) and Apollo(太阳神) cultural patter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cient Greek Dionysus(酒神)

and Apollo(太阳神)cultural pattern.

In Greek mythology, Dionysus and Apollo are belonging to the twelve major gods of Greek mythology. The former called “god of wine”and represents vitality, drama, ecstasy and drunkenness. The latter called “god of sun” and represents poetry, prophecy, pretty neat and bright. From these, a large number of conclusions seem obvious: Dionysus and Apollo have different meaning, different style, different symbol and so on even in some degree they tow are opposing. Nietzsche had mentioned in his "The Birth of Tragedy" that the spirit of Apollo is the symbol of the appearance of beauty, “we collectively use the name of the sun god appearance of countless beautiful illusion”is a form of beauty, moderation and symmetry, is the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The sun god spirit is the symbol of visual art and classicism, formalism. And the spirit of Dionysus comes from the wine offering in ancient Greece. In the Dionysian festival, people break the taboo, lust, lift all restraints, and revert to nature. This is a pain and ecstasy intertwined irrational state. "Dionysian ecstasy state, destruction, during its boundaries and rules of daily life, including a kind of trance ingredients,

all individuals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are submerged in which the." is a fanatic, crazy pleasure, is to eliminat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eople, and became known as one of the audience. Dionysus is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romanticism,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these all are systematically defined Dionysus and Apollo. But here, I would like to explain the conflict between Dionysus and Apollo in detail.

First, In Greek mythology, Apollo represents a rational and harmonious, and Dionysus is a symbol of wild indulgence, reflecting the animal instinct.According to the Greek mythology, Apollo will leave his palace which named Delphi for Arctic which is filling up with sunshine to cruise. At this time, Dionysus and his admires quickly take up this palace and dance, drink and binge here, even eliminated rational out of the palace. ----this myth shows the conflict between rational and instinct.

Second, Apollo creates a harmonious, wonderful life in a fantastic way while Dionysus means body destruction. Apollo is the god of light, as he harnesses the sun in the sky every day to bring light to the universe. It's brilliant shine showing the world everything look beautiful, colorful looks

of things. It maintains the dignity of the glorious beauty is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zed magnificent sacred image." One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Dionysus, the individual loses himself, so it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 crash”Third, Apollo more perfectly expresses the ideal world of imagination. “His entire life and all its beauty and modest are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some kind of hidden pain and knowledge.”----Apollo uses a beautiful veil covering the face of life's tragedies. Dionysus is more real and more sober state that exists in people’s mind, and Break the shackles to feel the truth existence and completeness. ----Dionysus unveils the cover to see the essence of life.

Finally, Apollo represents the "official", "orthodox" like the sun stable, dignified, warm image, and he has a special character that is impartial law enforcement and strict punishment. However, Dionysian does not only mean the Rebellious or deconstruction, on the contrar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kind of life, an eternal cycle of "to destroy and to creation”. Becaus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people are more inclined to infer them to another area. Such as art form and film analysis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For example, Eastern countries, are more like Apollo in terms of “official”

“Discipline””orthodox”and “serious”. Western countries are more like Dionysus in terms of the “wild””direct””binge” and “romantically”.

The conflict between Apollo and Dionysus is wild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 What’s more, we cannot simply choose Apollo or Dionysus; we always use both of them.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标准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于感性存在,它是理智、情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中外文学艺术比较复习材料

中外文学艺术比较复习材料 第一讲导论 中西艺术的基本差异 从总体上讲,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常常也表现出偏重形式的倾向。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分别对中西艺术迥异的总体风格加以把握,那就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与西方艺术的“写实”。 具体体现为: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中和婉约与激情奔放 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 中西艺术比较的主要内容 中西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比较 中西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比较 中西语言艺术(文学)比较 中西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比较 中西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比较 第二讲中西建筑比较 中西传统建筑的基本差异 木质材料为主;石质材料为主 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拱券式的穹顶结构 优美的线条造型;崇高的立体几何造型 整齐灵活的平面布局;开放单体的空间格局 绚丽而淡雅的色彩;外观宏大冷峻理性简洁 丰富的雕塑装饰;室内装饰华丽繁琐细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对抗 1.建筑材料差异 ?我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 式。中国建筑也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西方建筑是以石为本位的建筑,与之相比较,中国的土木建筑具有温和、平缓、轻 捷、实用的艺术特征,表现的是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而西方采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冷而硬、厚而且沉、庞大的石块,追求的是一种高大、宏伟、神秘、威严和震慑的效果,体现的是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 恒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2.建筑结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梁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西方建筑从古罗马开始就采用拱券结构来架构建筑同梁木结构相比: 1、拱券结构带来的大跨度的穹顶和拱顶可以形成很大的建筑内部空间,部分室外活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9. 试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其实讲的是天(物)与人(我)关系的双重属性,即合一性和两分性。“天人合一”就是遵守自然规律; 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无论称其本体为天、为道、为太极、阴阳,或为理、为心、为气,都具有“大全”、“一”的性质。 作为社会关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其体现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是人道对天道的遵从。 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中央集权;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它反对口是心非;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皈依。 “物我二分”就是物为我用。 西方文化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物我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它强调两种实体彼此对立,谁也决定不了谁。这样主客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物我二分”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西方文化的观念是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无疑是一种限定、制约和压制。而个性原则、创造精神则总要反抗这种束缚。他们都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群体在利益立场上的根本差别与对立,也强调了人对社会群体的依赖关系。 “物我二分”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如同自然界的存在有质料因和形式因,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实体与非实体,人的存在也有理性与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物我二分”的逻辑前提导致了一个分裂的宇宙,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实体与属性,质料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最终反映了贯穿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始终的阴阳互生互化,矛盾对立统一,反映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之间、天地人“三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12.试析基督教的神人观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天人观之间

中西比较文化徐行言主编期末总复习资料

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 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第二节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 一、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 二、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 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一、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中国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君重神轻,民重神轻。 神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 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 (一)“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王位继承 (二)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 (三)大一统的专制政体 一、 严复: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亲亲,西人 尚贤 二、李大钊: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 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 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 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 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一、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 二、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 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精神中的“中”与“和” 1)儒家中庸思想与道家无为的中道观 2)艺术上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以及含蓄委婉地艺术传达。 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 1)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 2)强烈的竞争意识 3)对力量的崇拜 第五节内向与开放 一、道统与涵纳 二、开拓与求新 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的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之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个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前提。 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人不分,天人感应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1)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 1.0分 ?A、 礼 ?B、 和 ?C、 衷 ?D、 孝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中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诗作过程中容易把译文变得更加()。 1.0分 ?A、 平实 ?B、 口语化 ?C、 华丽 ?D、 书面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黑格尔提出的唯心主义提倡的是()。 1.0分 ?A、

思维 ?B、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0.0分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安提西尼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D 5 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 1.0分 ?A、 互根律 ?B、 互抗律 ?C、 互助律 ?D、 互证律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适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的原因是他们()。 1.0分 ?A、 机械记忆能力强 ?B、 理解记忆能力强 ?C、 理性思维能力强 ?D、 感性思维能力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 关于权威学者或舆论的话语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可能改变整个民族的思想 ?B、 可能对人的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C、 对这些抱有质疑态度才能彻底解放思想 ?D、 能够促进民族思想地发展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的循环。 1.0分 ?A、 地球与太阳 ?B、 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

?C、 本星系团与银河系 ?D、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 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 1.0分 ?A、 3000-5000 ?B、 5000-7000 ?C、 7000-9000 ?D、 9000-10000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下列不属于中原文化特点的是: 1.0分 ?A、 顺应自然 ?B、 家庭小工业 ?C、 草场文明 ?D、 内陆贸易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相较于西方,中文受到语意的影响体现于它更具有()。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 导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化的特质;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三、教学学时:4 四、讲稿: 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

2020年整理2018年全新《中西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doc

XXXX年全新《中西方文化比较》尔雅网课 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1 1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 1 【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3 1 【单选题】《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A、道 B、象 C、规 D、气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 B、800年 C、1200年 D、300年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2018尔雅中西文化比较章节练习答案解析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 ?B、800年 ?C、1200年 ?D、300年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天地 ?B、阴阳 ?C、男女 ?D、日月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万物五象选择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事物的发展倾向的发展方向有()个。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上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这门课,跟着刘勃老师学习了中外各种文化,第一节课我就被刘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课深深吸引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一开始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是谁?何谓文化?何谓中国?何谓西方?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让我以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 学习这门课程的开始,我便碰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法,各种局势的变化在高中上历史课时已有涉及,高中时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次的学习则充分调动了我的兴趣,课上老师各种生动的例子更是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接着讲的便是古希腊与希腊化世界,讲了希腊的城邦与希腊的民主制度。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希腊的神话,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讲完制度变开始讲思想,中国的百家争鸣,希腊的哲学。虽说百家争鸣,但是在学说和流派上真正能称上“家”的,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了后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影响到寻常百姓的儒家而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所谓“三教九流”之“九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家在当时都是与儒家学说旗鼓相当影响相近的学派,并且和儒家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到古希腊哲学,则不得不推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格拉底反诘法,他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不断的完善一个概念,达到定义的目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及其注重逻辑。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懂得:不论中西文化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应以开放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更好的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发展服务。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模拟题(塘厦)

广东海洋大学2014级商务英语(专科)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个社会是不是奴隶社会,要看奴隶在整个社会成员中的——以及具体受奴役的——() (A)数量比例,程序(B)政治地位,现象(C)力量,形式(D)选举权,程度 2. 印欧语的种种形式很容易诱导暗示出西方式的——形式。() (A)技术发明(B)理论科学(C)象形思维(D)直观思维 3. 自宋朝欧阳修(1007-1072)以来,“小学”多被理解为——() (A)学问较小之谓(B)规模较小的学校(C)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4. 只有当中西两种文化都在比较的框架下被加以认知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本质。因为——() (A)知道的多就知道的深 (B)中国文化来源于西方文化 (C)西方文化来源于中国文化 (D)有比较才有鉴别 5. 最美好的——代表着一种最美好的人性,最美好的人性是最美好的——塑造出来的。() (A)文化,文化 (B)行为,行为 (C)法律,法律 (D)国家,国家 6.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结果只有自己死。”这段话的作者是—— ( ) (A)吴稚晖 (B)胡适 (C)钱玄同 (D)鲁迅 7. 中国文化是主——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主——的文化。() (A)动,静(B)静,动 8. 五四前后,尽管有那么多西方思想涌进中国,而中国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社会主义。其中一个关键内因是——() (A)中国人喜欢马克思(B)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体制中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体系中,早有了某种程度的表现(C)当时人们认为只有西方有真理 (D)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 9. 1786年,英国学者William Jones在孟加拉亚细亚协会宣读了一篇文章,指出希腊语、——和——具有共同的根源。() (A)拉丁语,汉语(B)梵语,拉丁语(C)日语,梵语

中西文化差异之心理差异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心理咨询中国化的必要性关于文化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人的有意识活动,主动地改变自然物;二是自然物在人的活动作用下改变了面貌和秩序,变成了“文化物”;三是文化与人相互界定、互为前提、相互建构。可以说,文化的意义由人的心理活动赋予,同时又制约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学者们从文化内涵与社会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二者的差异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心理活动上呈现出各自旗帜鲜明甚至是迥然不同的特点。正如香港着名心理学家彭迈克所说:“心理学不幸是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西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要求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 一、价值取向的差异 与欧洲的长期分散、混乱不同,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统一、有序的状态中。在“大一统”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中,中国人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应该与集体保持一致,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而西方则推崇个人主义,更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前提。在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下,中国人在观念上认为个人是微不足道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情绪上压抑自己,不在他人面前轻易表露情感;行为上遵守群体的规范,追求共性。在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下,西方人在观念上认为个人应该追求自由和民主;情绪上主张表达情绪,不压抑情绪;行为上强调个性,追求标新立异。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

1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包括()。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资源 正确答案:B 2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其实是()。 ?A、 人民政治 ?B、 精英政治 ?C、 帮主政治 ?D、 阶级政治 正确答案:C 3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同时持有排斥态度。?A、 五四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C、 新生活运动时期 ?D、 文革时期 正确答案:D 4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可能引导文化向()发展。?A、 逻辑型 ?B、 抽象型 ?C、 理智型 ?D、 理论型 正确答案:D 5下列人物中,对于汉字持肯定态度的是()。?A、 郝尔德

鲁迅 ?C、 钱玄同 ?D、 德里达 正确答案:D 6西方哲学倡导()。 ?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正确答案:C 7中国产生了专制皇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制约传统中国太强的()。?A、 自由自治意识

人生哲学思考 ?C、 平等民主心态 ?D、 官本位思想 正确答案:C 8乔姆斯基提出描写语言学的缺陷在于()。?A、 描写局限性 ?B、 描写及时性 ?C、 描写主观性 ?D、 描写无止境 正确答案:D 9关于催眠术,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

被控制的人做出行为时是可以感觉到被控制的 ?C、 催眠性的语句只有被充分相信了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D、 任何人都有自由使用催眠性语言的权力 正确答案:C 10中国古代对于官员着装、行为的规定主要是为了()。?A、 彰显朝廷气度 ?B、 区分官员品级 ?C、 做出表率作用 ?D、 约束官员行为 正确答案:C 11影响印欧语系语言押韵的音节是()。 ?A、 单音节

中西文化对比复习资料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Part 1 Culture and value 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 Culture is learned, not hereditary (遗传的). b. Culture is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 Culture is dynamic. d. Culture centers around the race or nationality. e. Values are the core of culture. II. valu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Part 2 Religion I. Religions in the world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Christianity; Islam; Buddhism II. Christianity ?It is the largest religion in the world. ?Christianity is a monotheistic religion based on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Jesus. ?Jesus Christ: He is the founder of Christianity. III. Islam ?Islam is one of the top3 religions in the world with Buddhism and the Christian religion,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Three important concepts. (1) Allah: He is the only God,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monotheism一神教/论) (2) Muhammad: The founder of the religion of Islam (3) Koran(古兰经): The religious text of Islam IV. Buddhism ?It originated in India in the 6th century BC. ?Shakyamuni: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Part 3 Festivals Western festivals: 1.New Year’s Day (1st January) 2.St. Valentine’s Day (14th February) 3.April Fools’ Day (1st April )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尔雅课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原文化取向的:1.0 分 A、 大帮择主 B、 强化王权 C、 帮派主义 D、 契约分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中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采用()的形式。1.0 分 A、 以礼规范 B、 以道规范 C、 礼法结合 D、 道法结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0 分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释迦摩尼提出的五蕴是()。1.0 分 A、 色、受、想、行、智 B、 色、受、智、行、识 C、 色、受、想、行、识 D、 色、智、想、行、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1.0 分 A、 思维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0.0 分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7《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1.0 分 A、 天地 B、 阴阳 C、 男女 D、 日月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1.0 分 A、 社会的反应 B、 流行的理论 C、 自己的身体 D、 外部的环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提出学道者须先明了万物与我为一体之理,不重视观察外物的是()。1.0 分A、 程颢 B、 杨时 C、 陆九渊

张载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0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1.0 分 A、 礼 B、 和 C、 衷 D、 孝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1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资源,哪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华民族必然的选择:1.0 分A、 农耕文化 B、 工业文化 C、 商业文化 D、 产业文化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2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1.0 分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3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1.0 分 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