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为直肠癌1例诊治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为直肠癌1例诊治体会
标签: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直肠癌;诊治体会1病例介绍患者,女,40岁。

以“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两月”为主诉于2009年4月15日入普外科病房。

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腹部平软,左下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直肠指诊未触及包块。

盆腔CT检查示:直肠左侧壁管壁增厚,最厚处约0.8 cm,直肠周围脂间隙模糊。

意见:直肠改变符合直肠癌表现。

腹部B超检查示:子宫肌瘤(2.5 cm×2.2 cm)。

钡灌肠检查示:直肠上部见一长约3.5 cm管腔明显狭窄段,呈向心性,管壁僵硬,扩张明显受限,边缘毛糙。

意见:考虑直肠癌,建议内镜活检。

肠镜检查示:直肠距肛管11 cm处可见一新生物,肿块表面溃烂、渗血,质硬,肠腔狭窄,活检五块。

诊断:直肠新生物(癌?性质待定)。

分别于2009年4月16日、2009年4月20日两次活检病理诊断均考虑慢性炎症。

临床诊断直肠癌,行手术治疗。

术中所见:肝脏、腹主动脉旁和髂内血管附近淋巴结无肿大,直肠中上段腹膜反折处有一约4.0 cm×3.5 cm×3.5 cm包块,质地硬,边界不清,前方和子宫颈部及阴道后壁浸润,直肠及乙状结肠系膜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子宫肌层内有一直径约3 cm包块,术中请妇产科会诊分离直肠肿瘤和子宫之间的浸润,切除子宫肌瘤,缝合子宫。

笔者所在科继续游离乙状结肠及直肠,距肿瘤下端约4 cm切断直肠,距肿瘤上端约15 cm切断乙状结肠,并清扫淋巴结,端端吻合器吻合。

手术顺利,术后病检回报示,(1)(子宫内包块)子宫腺瘤样瘤。

免疫标记结果:CK(+),CD34(-)。

(2)(直肠包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免疫标记结果:ER(+),PR(+),P53(-)。

(3)直肠外膜淋巴结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患者顺利恢复,痊愈出院。

2讨论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该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的,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是生育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

子宫内膜组织离开子宫侵犯直肠所致的病理状态,即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变处形成硬块,造成部分梗阻,个别情况异位子宫内膜侵及肠黏膜引起出血,则更似直肠癌,所以子宫内膜异位与直肠癌容易混淆。

但直肠癌的发生率远较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高。

一般直肠癌患者体重减轻明显,肠出血较频,与月经无关,无痛经。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体重不减轻,肠很少出血,个别出血也在月经期发生,痛经较重。

子宫内膜异位如果异位到直肠,对人体的伤害是更严重的,所以需要及早的进行治疗。

该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与直肠癌极其相似,临床上极易误诊。

通过本例的诊治过程笔者有如下体会:(1)专科医师询问病史及查体时过于侧重专科检查,容易忽略他科检查,对疾病分析不够全面。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应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性交史、生育史及对患者进行阴道检查、双合诊等。

(2)过分依赖辅助检查,本病例患者钡灌肠及CT检查均考虑直肠癌,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3)当高度怀疑某一疾病,而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又不相符时,应当放宽诊断思路。

该患者术前多次病理活检均未见癌细胞,就要反向思维,不是癌还会有哪些其他可能。

(4)对有任何疑问的病例,均可开展讨论,小组讨论、科室讨论、相关科室讨论甚至全院讨论、上级医院会诊等。

知识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有些疾病之所以容易误诊除了疾病本身不好鉴别外,临床上见少了,思维一时无法扩散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对于学医者来说,不仅要知道某个疾病的症状,更要学会分析导致某个症状的多种原因。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