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齐桥小学电子备课教学设计三年级班数学学科第4单元第3课时总课时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1)直接说得数 10+3= 10+4= 10+2= 10+5= 10+6= 10+9= 7+10= 8+10= 9+10= (2)举卡片表示结果 13-6= 16-7= 12-4= 15-9= 13-8=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标有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书上的两个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三、巩固: 独立完成习题 四、总结: 师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主要包括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过“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初步理解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标准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阶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3.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重点,更是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通过适量的专项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针对练习和改错练习等,形成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创设“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这一情境引入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教学,既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又进行了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例1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加法,通过“想一想”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再借助小精灵的提问“从哪一位加起?”提示要注意计算顺序。例2教学一次进位的加法,难点是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通过小精灵和学生的提问,强调对算理的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超过了9,在这样一级计数单位无法表示,需要高一级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应增加。最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法则,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笔算加法需要遵循的一般步骤和要点。例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题,同时教学验算。通过“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种数”,引出连续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并且借助298这一数据的特殊性,呈现两种算法,一种是列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算,把298看作300,进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小精灵提出“算得对不对”的问题,揭示验算的必要性。连续进位加法过程复杂,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笔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练习题

班级:姓名: 322-258= 401-189= 253-97= 207-39= 461-484= 314-95= 312-79= 401-354= 363-94= 448-172= 438-241= 449-131= 292-257= 811-356= 751-59= 462-232= 274-46= 372-54= 485-53= 993-296= 457-58= 805-286= 657-388= 302-243= 406-249= 326-229= 405-216= 344-245= 307-136= 228-169= 760-289= 372-175= 253-58= 407-189= 326-182= 600-258= 700-292= 500-78= 400-348= 722-248= 141-69= 222-158= 473-184= 378-255= 486-305= 490-246= 471-185= 806-37= 370-81= 721-188= 849-337= 235-187= 454-266= 327-148= 407-225= 440-396= 448-59= 412-28= 416-151= 352-173= 436-77= 350-86= 737-569= 300-182= 463-97= 401-336= 726-538= 803-265= 675-138= 411-259= 412-229= 943-435= 303-297= 462-176= 477-178= 735-289= 708-223= 810-154= 870-383= 800-325=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试卷及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同步试题一、填空 (二)试一试,快速圈出下列算式得数的最高位。 (三)比56多25的数是(),()比63少27,

560比370多(),280比()少130。 (四)比一比,将“>”“<”“=”找到合适的位置。 34+43 86 62-28 40 450+260610 52+2728+49 690+240240+710 24+36 86-26 (五)帮帮小猪给算式正确的西瓜打“√”,并把错误的算式改正过来。 考查目的:第(一)题通过口算过程算式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逐步抽象出口算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性。 第(二)题对二位数加减以及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算理中进位、退位部分的进一步练习巩固。

第(三)、(四)题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二位数加减以及几百几十数加、减 几百几十数的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第(五)题巩固竖式计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并提醒同学们做题要仔细, 避免发生此类错误。 答案:第(一)题:略。第(二)题:4、7、2、7、2。第(三)题: 81、36、190、410。 第(四)题: < ;< ; > ; > ; < ; =。第(五)题:略。 解析:第(一)题:利用数的分成,更有条理性的体现算理,开拓思维,展现多样算法。第(二)题:找到最佳的判断方法,从最高位的后一位入手,判断最高位的后一位上数字的加减是否影响了最高位。第(三)(四)题:仔细看题,分析题意,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第(五)题展现了竖式计算中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判断。 二、选择 (一)下列算式中,得数大于60的算式是()。 A 37+21 B 79-26 C 39+22 D 95-36 (二)()卡片上两个数的和最大。 (三)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个加数的十位是4,另一个加数的十位是3,它们和的十位是()。 A 7 B 1 C 7或者8 D 8 (四) 妈妈花了650元买了一件上衣和一双鞋子,上衣和鞋子的价格都是几百几十数,上衣和鞋子的价格分别是()。 A 350元和250元 B 270元和380元 C 50元和600元 D 330元和330元 (五)丁丁和冬冬是环保小卫士,丁丁收集了385节废旧电池,冬冬说:“我收的比你多,我收了大约420节,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数字之和是最大的一位数。”冬冬收了( )节废旧电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之教材分析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之教材分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ithin 10,000 (2)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之教材分析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根据《标准》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材编写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加、减法计算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有讨论交流的要求或画面,例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均是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的,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除了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外,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开放题,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建议

三年级数学上册4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 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学校县定都市金山库镇敦煌钟中心学校 教师龙去燕燕 班级活跃1班 第1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6分钟)一个新朋友,你们想知 道是什么吗?(板书课 题) 笔算减法要记住:相同数 位要(),从()位减 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 位()。 答案:613 421 127 对齐个退1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字,使竖式成立。 答案:6 0 3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25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1 页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一)出示教材第 41页例1。 1.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你发现了什么? 2.解答2011年比 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 画片? 3.学生尝试独立解 答问题后相互进行交 流。 (二)出示教材第 41页例2。 引导学生列式,尝 试用竖式计算。 老师板书: 结合以上计算,在 (一)学生交流汇 报。 1.学生1:我知道了 从2004年起,国产电视 动画片的数量逐渐增加, 2011年的数量最多; 学生2:在这几年的 国产优秀动画片中,2004 年的数量最少; 学生3:在这几年的国产 优秀动画片中,2011年的 数量最多。 2.独立思考列式。 3.学生交流: 列竖式的时候,要相 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 起。 (二)读题思考。

钟)四课堂 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 收获。 2.布置作业。 1.自由交流本节课 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细节处理不够严密,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通过本节课我认识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形成的原因。课后发现学生对于连续的退位减法还存在一些疑问,需在今后多加练习,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互帮互查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方面还有待提高。 教师点评和总结: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_教案

万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35-8=63-4=26-7= 42-5=43-6=32-9=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79-37=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练习题 4.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 93 - 473 - 2538 - 847 238 145 4786 675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标解读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中,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课标解读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已学过“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初步理解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包括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阶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在课程实施中,要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通过适量的专项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针对练习和改错练习等,形成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迁移类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逐步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1.通过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激活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2.通过创设“我国动物湿地种类”“近几年国产动画片生产情况”等问题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的意义。 3.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归纳总结计算法则。例如,在加法例2的教学中,列出算式后,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经验独立计算;然后围绕“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怎么写?”等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理解“百位上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的算理;最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重点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而梳理出万以内加法的一般步骤,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并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对比,明确: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 (二)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适量练习,巩固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1.通过专项练习、对比练习、针对练习和错例练习,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巩固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人教版) 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验算,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算:(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列竖式板演,同时其他同学接龙报口算)谈话:一起来口算,先看一遍,把答案放在心里,算好了点个头告诉老师。 (接龙报口算)

评价:同学们口算算得真不错,我们再看看某某同学的笔算算得怎么样。 2.笔算:35-23 35-27 提问:某某同学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算的吗?(板演、同学说过程)提问:在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揭题:今天我们就在两位数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减法) 【进行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学校的图书馆里的书可多啦,瞧(出示图书馆场景)图书管理员汇报了今天的借书情况。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2.提问:求还剩多少本?你会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3.师:(指着算式)原有的本数减去借出的本数,就应该等于剩下的本数?那应该怎样计算呢? 你可以直接算一算,也可以在纸上写写,还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帮忙。(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国产电视的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基础训练 口算: 9+6=5+5=6+8= 8+6+1=8+2+1=6+5+1= 笔算:求36与4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思考: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2.导入新课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连续进位) 二、教学例1 1.学生尝试 (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先加哪一部分,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2.教师小结: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3.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4.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5.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6.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7.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三年级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持续进位――持续进位、不持续退位――持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持续进位和不持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2)减法:云南旅游。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准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详尽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持续进位加,和超过100)(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连续退位减法

《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2、63页。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将三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类推到多位数加减计算中,以后不再安排有关加减法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算理上是一样的,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借1,在第二次借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借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被减数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再减”得道理,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隔位退位的减法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计算:376-139= 看老师演板,并说说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做笔算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当作10来减)【设计意图】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二、新知讲解 课件展示张丽家7、8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 1、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 2、计算7月份的用电量。 学生读表列式没有什么困难,重点是蓝灵鼠提出的解决问题个位十位都不够减怎么办? 教师尝试让学生计算交流,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结合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白:计算个位时,4减5不够,要从十位借1,变成14减5;计算十位时,1被借后,就成了0减3,不够减要从百位借1,变成10减3.

连续退位减法

第七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2~63页的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781-136 377-184 80-19 60-56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能不能继续帮张丽家解决用电量的问题呢?? 2、探究问题(1)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1),鼓励学生自己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个位十位都不够减怎么办? 全班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并适时提问:十位上相减时原来的1被个位借走后怎样算? 生:计算十位时,1被借走后,就成了0减3,不够减要从百位借1,变成10减3。 板书 514 - 335 ___ 179 3、小结 师:退位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呢?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1再减。 4、探究问题(2) 师:怎样计算张丽家8月份的用电量呢? 生:703减514。

教师板书:703-514= 703 -514 ___ 师:个位上3减4不够减,从十位借1,十位上是0怎么办? 生:十位从百位借1,到十位上变10,借给个位1。 师:那这样就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被减数十位上是0,再向百位借1,最终,被减数百位上少1,十位上是9,。 学生尝试计算,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703 -514 ___ 189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169 117 174 507 2、练一练第2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自己解答。 答案:406-380=26(名)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答案:347 506 268

最新版三年级上数学 第四单元教案 第3课时 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验算,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算:(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列竖式板演,同时其他同学接龙报口算)谈话:一起来口算,先看一遍,把答案放在心里,算好了点个头告诉老师。 (接龙报口算) 评价:同学们口算算得真不错,我们再看看某某同学的笔算算得怎么

样。 2.笔算:35-23 35-27 提问:某某同学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算的吗?(板演、同学说过程)提问:在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揭题:今天我们就在两位数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减法) 【进行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学校的图书馆里的书可多啦,瞧(出示图书馆场景)图书管理员汇报了今天的借书情况。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2.提问:求还剩多少本?你会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3.师:(指着算式)原有的本数减去借出的本数,就应该等于剩下的本数?那应该怎样计算呢? 你可以直接算一算,也可以在纸上写写,还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帮忙。(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国产电视的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用估算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了100以内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以及100以内笔算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板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二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计算起着铺垫作用;三是结合运用计算进行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将估算当作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本单元借助“世博会”的情境,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这样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兴趣,加深对加、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通过旧知迁移类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算法和算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汇报反思等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解析

第四单元《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材解析 一、教材分析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主要包括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过“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初步理解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标准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阶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单元的例题编排按照整套教材计算教学的编排思路,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

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因此,本单元在编排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与两位数加、减法类比,推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一过程中,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 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实录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和选择合适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复习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回顾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再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算理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 2.重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提炼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把计算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计算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课件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175+62=985-423=259+148= 806-714=325+464=310-207=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4.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计算加法时要注意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1。计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要连续退位,0被退位以后要当作9来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时,重点突出加、减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注意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确率,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练习题

322-258= 401-189= 253-97= 207-39= 461-484= 314-95= 312-79= 401-354= 363-94= 448-172= 438-241= 449-131= 292-257= 811-356= 751-59= 462-232= 274-46= 372-54= 485-53= 993-296= 457-58= 805-286= 657-388= 302-243= 406-249= 326-229= 405-216= 344-245= 307-136= 228-169= 760-289= 372-175=

253-58= 407-189= 326-182= 600-258= 700-292= 500-78= 400-348= 722-248= 141-69= 222-158= 473-184= 378-255= 486-305= 490-246= 471-185= 806-37= 370-81= 721-188= 849-337= 235-187= 454-266= 327-148= 407-225= 440-396= 448-59= 412-28= 416-151= 352-173= 436-77= 350-86= 737-569= 300-182=

463-97= 401-336= 726-538= 803-265= 675-138= 411-259= 412-229= 943-435= 303-297= 462-176= 477-178= 735-289= 708-223= 810-154= 870-383= 800-325=

三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练习题

2020年三年级上册数学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练习 1.口算。(15分) 42-16= 24+45= 120+80= 65-20= 40-16=100-40= 210+440= 73+7= 650-250= 670-70= 490-290=240+100= 9×6= 21÷7= 90+110= 45÷9= 64÷8= 270+430= 800-800= 52+25= 620+140= 240+160= 93-23=1800+300= 21-12= 51-5= 49+38= 230+40= 47+45=50-35= 2.用竖式计算。 320+460= 630-370= 970-240= 460+280= 800-550= 580+210= 3.在下面的○里填上“>”、“<”或“=”。(12%) 350+200500 9000-50004000 800-400401 150-60140-60 600900-300 90+90200 4.估算。(12%) 481+189≈ 402+349≈ 842-601≈ 398-182≈ 301+258≈ 693-381≈ 5.列式计算。 (1)4600比2400多多少? (2)被减数是900,减数是300,差是多少? (3)把40个作业本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多少本? (4)60比145少多少? (5)64是8的多少倍? (6)一个加数是3800,另一个加数是2400,两数和是 多少? 6.黄花有502朵,比红花少103朵,一共有多少朵花?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堂堂清2 1.比较大小。 (1)25+1525+51 (2)35+66+35 (3)76-1276+12 (4)60-1460-41 2.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97≈ 408≈ 569≈ 887≈ 373≈ 521≈ 678≈ 999≈ 254≈ 358≈ 467≈ 733≈ 3.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4.列式计算 598+204= 307+448= 240+380= 572-353= 860-390= 473+218= 276+361=348+587= 743-489= 5.小熊现在上学了,在上学的路上它已经走了55米,离学校还有35米,小熊每天上学要走多少米? 6.小象说:妈妈,我今年3岁,妈妈你多大了?大象妈妈说:你出生时我29岁。你能帮小象算算象妈妈今年多大了么? 7.小红为地震灾区捐款489元,小东捐款321元,他们一共捐款大约多少元? 8.环卫阿姨3月收集瓶子588个,4月收集瓶子432个,3月比4月大约多收集多少个?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准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能够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仅仅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