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分子构

第二章分子构
第二章分子构

第二章分子结构

?教学要求

1、认识化学键的本质;

2、掌握价键理论的内容;会用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特征,会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的分子结构;

3、初步认识分子轨道理论;

4、认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本质,会用其解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现代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构成与意义;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教学难点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2.1 经典的Lewis学说

2.2 价键理论

2.3杂化轨道理论

2.4分子轨道理论

2.5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6共价分子的性质

2.7分子间力和氢键

?教学方法与媒体

讲解,ppt展示。

引言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只有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从本质上更深入的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本章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围绕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讨论有关共价键的各种理论模型以及分子的各种性质。

化学键:通常把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或离子)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

分子结构通常包括:分子中原子的化学键,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结构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1 Lewis理论(路易斯1916年)

1、电子配对理论---共用电子对成键。

1916年,美国的Lewis提出共价键理论,认为分子中的原子都有形成稀有气体电子结构的趋势,求得本身的稳定。而达到这种结构,并非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来完成,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对而使每一个原子都具有稀有气体的稳定的电子结构,也称为八隅律规则。

路易斯结构式:把用短棍表示共价键,同时用小黑点表示非键合的“孤对电子”的结构式叫做路易斯结构式。

2、Lewis学说成绩:⑴解释了一些简单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分子的形成过程;⑵指出了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差异。

3、Lewis学说的局限性:⑴未能阐明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为什么都带负电荷的2个电子不是互相排斥,而配对成键?为什么共价键有方向性?⑵八偶体规则,例外很多。⑶不能解释一些分子的性质,如O2的顺磁性。

2.2 价健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 VB法,1927年)

Heitler 和London 用量子力学处理氢气分子H2, 解决了两个氢原子之间化学键的本质问题,使共价键理论从经典的Lewis理论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共价键理论。

2.2.1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1、H 2分子的形成

量子力学计算表明, 两个具有1s1电子构型

的H彼此靠近, 两个1s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

形成电子对, 使体系的能量降低。核间电子云

密度增大,形成了共价键。

2、共价键的本质

①价键理论继承Lewis共用电子对的概

念。

②价键理论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

③共价键的本质——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发生了重叠。共价键的本质是电性的。

3、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⑴电子配对原理——键合双方各提供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

N≡N H-O-H

⑵能量最低原理——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时释放能量。

⑶最大重叠原理——键合双方原子轨道应尽可能最大程度地重叠。

4、共价键特征

⑴饱和性:因为每个原子的价轨道数目和未成对电子数目都是一定的。

H-H H-O-H N≡N

⑵方向性: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轨道重叠越多,电子在两核之间出现的机会就越大,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稳定。原子轨道重叠只有沿着一定方向重叠,才能实现最大重叠,这就是共价键有方向性的原因。

5、共价键的类型

⑴σ键:成键时两原子轨道沿键轴(两个原子核的联线)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发生重叠。如s-s、s-p、p-p 等。重叠轨道的电子云密度沿键轴方向的投影为圆形,表明电子云密度绕键轴(原子核之间的连线)对称。由于共价键在形成时各个原子提供的轨道类型不同,所以形成的共价键的键型也有不同。例如:有σ 键,π键和δ键等。本章只要求熟知前两种。

⑵π键:重叠轨道的电子云密度饶键轴不完全对称,形象的称为“肩并肩”。

例: N2的三重键的形成:

N 2s2 2px1 2py1 2pz1: N ≡N :

| | |

N 2s2 2px1 2py1 2pz1

⑶配位键:

考察CO分子:C 2s22p2;

O 2s22p4

形成CO分子时, 与N2相仿, 同样用了三对电子, 形成三个共价键,不同之处是, 其中一对电子在形成共价键时具有特殊性:C和O各出一个2p轨道重叠, 但其中的电子是由O单独提供的。这样的共价键称为共价配位键。于是, CO可表示成:

配位键形成条件:成键原子一方有孤对电子,另一方有空轨道。

6、早期VB法的优缺点:说明了共价健的本质和特点;但不能说明一些分子的成键数目及几何构型。如:C 2s 22p 2,仅2个成单电子,如何形成CH4?

思考1:根据VB 理论,水的分子O-H之间的夹角应为90℃,但实验测量的却为104.5℃,为什么?

思考2:C 原子核外只有两个未成对电子,根据VB 理论它只能形成两个共价键,为什么有CH4?

2.3 杂化轨道理论

1、杂化与杂化轨道:

1931年,由L.Pauling提出,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有: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几条原子轨道混杂起来,重新组成同等数目的能量完全相同的杂化原子轨道。在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中,经过激发、杂化、轨道重迭等过程,这就是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激发。如在CH4形成的分子时,碳原子欲与4个氢结合,必定要从2s 轨道的一个电子激发到2pz轨道上,才有4个未成对电子分别与四个氢结合成键。在成键过程中,激发和成键是同时发生的,从基态变为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可由形成更多的共价键而放出更多的能量来补偿。

(2)杂化。处于激发态的几条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进一步线性组合成一组新的轨道,这种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杂化。杂化后形成的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3)轨道重叠。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分布更为集中,故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比未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成键能力强。杂化轨道与其它原子成键时,同样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原子轨道重叠愈多,形成的化合物愈稳定。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也是由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的方向决定的。

杂化后原子轨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使得一端特别肥大,这更有利于成键。杂化轨道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使得成键电子云之间的距离最远,减少了电子之间的排斥力,有利于成键。

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可利用公式计算:cos 1αθα

=-

- 2、杂化轨道的类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① sp 杂化:两条杂化轨道呈直线形分布,杂化轨道间夹角为180°。如BeCl 2中的Be 原子的杂化。

② sp 2 杂化:一个s 和 两个p 轨道间的杂化,形成三个sp 2 杂化轨道,每个sp 2 杂化轨道都含有 1/3 s 和 2/3 p 的成分,三个 sp 2 杂化轨道间夹角为120°。分子为平面三角形。

如BF3 分子的空间构型:

③ sp 3 杂化:一个s 和 三个p 轨道间的杂化,形成四个sp 3 杂化 轨道,每个sp 3 杂化轨道都含有 1/4 s 和 3/4 p 的成分,三个sp 3 杂化轨道间夹角为109.50。分子为正四面体构型。

CH 4的空间构型:

3、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

问题:根据 VB 理论,水的分子O-H 之间的夹角应为 90° ,但实验测量的却为104.5°,为什么?

水分子中O 的杂化:

空间构型:三角锥型 NH 3中N 的杂化:

4、基本要点:

① 在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若干不同类型的、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成一组新的轨道的过程叫做杂化。组成的新的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② 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数目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数目相等。

③ 杂化轨道可分为等性杂化轨道和不等性杂化轨道。

④ 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sp <sp2<sp3<dsp2<sp3d <sp3d2

⑤ 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满足化学键间排斥作用最小原理。

小结: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小结

5、杂化轨道理论的优缺点

(1)解释了一些分子(CH 4、PCl 5、SF 6)的形成过程,在预测分子几何构型方面十分成功。

(2)不能解释H 2+(单电子键),O 2和一些复杂分子的结构。 3

sp

3sp 杂化2p

2s

3sp 杂化

HNH 10718'

ο∠=

(3)有时难以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态。

2.4 分子轨道法(Meleeular Orbital Theory, MO法)

1930年,由美国R.S.Mulliken和德国的Hund等提出。

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比较全面反映分子内部电子的各种运动状态(非定域键)。而VB法的共价键局限于成键两原子之间,是“定域键”。

1、什么是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理论把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电子在原子中的空间运动状态叫做原子轨道;电子在分子中的空间运动状态就叫做分子轨道,指具有特定能量的某电子在相互键合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核附近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

原子轨道用s、p、d、f 等符号表示,而分子轨道通常用σ、π等符号表

2、分子轨道的形成---原子轨道如何组成分子轨道?

(1)分子轨道可近似地看作是由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的,分子轨道的数目等于组成它的原子轨道数目之和。

即:分子轨道数目=参与组成的原子轨道数目。

例:a、b两个H原子各1个原子轨道ψ a 、ψ b 线性组合成2个分子轨道:

ψ =c1 ψ a + c2 ψ b

ψ *=c1 ψ a - c2 ψ b

c1 ,c2 为常数。

例如:两个氧原子组成一个氧分子时,两个氧原子的2个1s轨道可以组合成2个分子轨道,2个2s轨道组合成2个分子轨道,6个p轨道可组合成6个分子轨道。

根据分子轨道的能量的高低形成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反键轨道、非键轨道。

成键轨道:两个原子轨道波函数的同号区域相重叠所形成的分子轨道在两核之间有较大的电子云密度,它对成键有贡献。

反键轨道:两个原子轨道波函数的异号区域相重叠,则使两核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减低,对成键有负贡献。

非键轨道:分子轨道基本上保留原子轨道的性质和能量,对成键没有贡献。

讨论:分子轨道与杂化轨道的本质区别?

(2)线性组合三原则

原子轨道在组成分子轨道时只有符合三条原则才能形成有效的分子轨道。

①对称性匹配:只有对称性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分子轨道(+,+; -,-)。这个原则决定原子轨道是否能成键。

②能量相近:指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有效的分子轨道。

如:原子轨道能量/kJ.mol-1:

H E1s = -1318 Cl E3p=-1259

Na E3s =-502 O E2p=-1322

H与Cl或O形成分子轨道:

H-Cl H-O-H

而Na与Cl或O不形成共价键,只形成离子键。

③最大重叠:指两个原子轨道要有效组成分子轨道,必须尽可能多地重叠,

以使成键轨道的能量尽能降低。最大重叠原理决定共价键有明确方向和电子云

(几率密度)在两核间区域。

在对称性一致、能量相近的基础上,原子轨道重叠越大,越易形成分子轨道,

或说共价键越强。能量相近原则和最大重叠原则决定原子轨道成键的效率。

(3)分子轨道类型

原子轨道“头碰头”形成σ分子轨道:s–s “头碰头”形成σ分子轨道;p–p “头

碰头”形成σ分子轨道;s–p “头碰头”形成σ分子轨道

原子轨道“肩并肩”形成π分子轨道:p–p “肩并肩”形成π分子轨道。

(4)分子轨道的能级

每一个分子轨道都有对应的能量E i,分子的能量E是各电子的能量Ei之和

=∑)。电子的能量即它们所占据的分子轨道的能量。

(E Ei

分子轨道近似能级:

反键分子轨道

非键轨道 E

成键分子轨道

第一、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①能量低的原子轨道组成的分子轨道能量也低。如能量:

σ1s <σ1s*<σ2s <σ2s*

②原子轨道能量相近时,重叠程度越大,所组成的分子轨道其成键轨道能量

越低,而反键轨道能量越高。一般情况下2px -2px 的重叠程度要大于2py-2py

和2pz-2pz ,因此能量:

σ 2p x <π2p y, π2p z<π2p y*, π2p z*<σ2p x*。

第二周期的同核双原子分子能级顺序:A图适用于O2, F2分子, B图适用于N2, B2, C2等分子。对于N, B, C原子,2s和2p轨道间能量差小, 相互间排斥作用大, 形成分子轨道后, σ2s和σ2Px之间的排斥也大, 结果,出现B图中σ2Px的能

级反比π2Py, π2Pz的能级高的现象。

3、处理分子轨道的方法

首先弄清分子轨道的数目和能级;再由原子算出可用来填充这些轨道的电子数;最后,按一定规则将电子填入分子轨道,像写原子的电子组态那样写出分子的电子组态。

电子填入分子轨道时服从以下规则:①能量最低原则:尽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低能级轨道填满后才进入能级较高的轨道;②pauli不相容原理:每条分子轨道最多只能填入 2 个自旋相反的电子;③hund规则:分布到等价分子轨道时总是尽可能分占轨道。

电子只填充在成键轨道中, 能量比在原子轨道中低. 这个能量差, 就是分子轨道理论中化学键的本质. 可用键级表示分子中键的个数:

键级= (成键电子数-反键电子数)/2

一般说来,键级越大,成键电子数就越多,共价键就越牢固。

4、应用举例

⑴H2

H2分子中, 键级= (2 - 0)/2 = 1, 单键。

⑵H2+分子离子的结构:

键级B.O.=1/2。单电子键(VB无此说法)

⑶*、He2

键级=0(不成键),分子的能量与原子单独存在时能量相等,故He2不存在。

⑷*、

键级=(2-1)/2=1/2,He2+可以存在。

分子, 离子键型键级键能/kJ?mol-1键长

H2σ键 1 453.0 74

H2+单电子σ键0.5 269.0 106

He2+三电子σ键0.5 300 108

⑸*、Li2 [(σ1s)2 (σ*1s)2 (σ2s)2 ]

键级= (2-0)/2=1

Li2:[ KK(σ2s)2 ]

K、K表示2个Li原子的K电子层基本上未参与成键,而保留Li原子轨道性质。

⑹*、Be2 [KK (σ2s)2 (σ*2s) 2]

键级=0,Be2不能稳定存在。

⑺*、N2分子轨道式:(σ1s)2(σ1s*)2(σ2s)2(σ2s*)2(π2p y)2(π2p z)2(σ2p x)2

N2分子轨道O2分子轨道键级=(6-0)/2=3,三键。即1个σ键,2个π键。

2*1

211

()()]

S S

Heσσ

+

⑻、O 2分子轨道式:(σ1s )2(σ1s *)2(σ2s )2(σ2s *)2(σ2px )2 (π2py )2(π2pz )2(π2py *)1(π2pz *)1 键级B.O. =1/2 ( 8 - 4 ) = 2,

O2分子中有三个化学键,即一个σ键、两个(π2p )2与(π*2p )1构成的三电子π键。

5、MO 法优缺点

⑴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对比:VB 法-定域键),成功解释了单电子键、三电子键、离域键、O 2和B 2分子的顺磁性及一些复杂分子的形成,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前景看好。

⑵不如VB 法直观,比较抽象。

2.5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940年 )

1940年,美国的西奇威克 (Sidgwick )提出,60年代由吉来斯必(R.J. Gillespie)发展起来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简称VSEPR 法。用于讨论分子的几何构型,但不涉及成键过程和键的稳定性。适用于主族元素间形成的ABm 型分子或离子 。

在AMm 型分子中,中心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或次外层电子所处的能级称为价电子层或价层。所谓价层电子对,指处于价电子层的形成σ键的电子对和孤对电子。孤对电子的存在,增加了电子对间的排斥力,影响了分子中的键角,会改变分子构型的基本类型。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

⑴、在AXm 共价型分子(或离子)中,分子几何构型取决与中心原子周围的价电子对数和类型(是成键电子对还是孤电子对)。

⑵、在AXm 共价型分子(或离子)中,分子总是采用使各电子对排斥作用最小的几何构型。(本质上是“能量最低原理”)

价层电子对互斥作用的顺序:孤电子对-孤电子对> 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⑶、双键、叁键或单个电子电子对排斥作用:单键 < 双键 < 叁键

:—Be —:

2.5.2 VSEPR 法判断共价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规则

⑴、确定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与价层电子对数。

中心原子A 的价层电子数的计算方法:

()

A 1A =2??????????±????负离子正离子原子价电子数原子价层电子对数+配位原子的价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⑵、根据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找出其相应的电子对空间排布方式。

⑶、根据中心原子周围的价电子对数,画出几何结构图形。将配位原子排布在中心原子周围,每一对电子联结1个配位原子,剩下的未结合的电子对即为孤对电子。

⑷、根据孤对电子,成键电子对之间相互斥力的大小,确定排斥力最小的稳定结构,并估计这种结构与理想几何构型的偏离程度。

例1:CH4, CCl4, NH4+, SO42-, PO43-

CH4 : C价层电子总数=4+1×4=8

价层电子对数=4对价电子几何构型:正四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正四面体

NH4+ : 5+1×4-1=8→4对

SO42- : 6+2=8→4对

PO43- : 5+3=8→4对

例2:NH3

N价层电子总数=5+1×3=8,价层电子对数=4对

价电子几何构型:四面体;

中心原子有孤电子对,二者不一致。分子几何构型:三角锥(不计算孤电子对)

例3、H2O

价层电子对数=(6+2)/2=4

价电子几何构型:四面体,分子几何构型:V型(不计算孤电子对)

例4、PCl5(PF5,AsF5)

P价层电子几何总数=5+1×5=10→价层电子对数=5对

价电子几何构型与分子几何构型都是三角双锥体

例5、ClF3

ClF3:Cl价层电子总数7+1×3=10→5对

价层电子几何构型:三角双锥体,ClF3分子可能的几何排列:a, b, c:

c 构型是电子互斥作用最小的构型,即最稳定的构型。

在三角双锥价电子构型中,若有孤电子对,它(们)总是占据赤道平面。

3、VSEPR 的优缺点

虽然VB 法、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成键特征、性质特点等,但对有些分子和离子的解释还不够完美。例如BF 3、CO 32- 、NO 3- ,按照上述理论可以推知其空间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形,但中心原子与3个配位原子如何成键却没表达清楚。VSEPR 法不涉及成键过程及键的稳定性。严格来说VSEPR 法并不是一种化学键理论。缺乏对分子的整体认识。VSEPR 法不能解释H 2+的单电子键及O 2中三电子键、磁性。

2.6 共价分子的性质

化学键的性质在理论上可以由量子力学计算作定量讨论,也可以通过表征键的性质的某些物理量来描述,如:电负性、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级。

1、键参数: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的通称为键参数。

⑴键级:(成键电子数-反键电子数)/2。

⑵键长: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

⑶键角: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

键长和键角共同决定了分子的几何构型。这两个参数可以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等实验手段测量得到。

⑷键能:表示在通常外界条件下物质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定义为:在298 K 和100 kPa 下将1mol 气态双原子分子断裂成2 mol 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

D (H — Cl) = 431 kJ·mol -1

D (Cl —Cl) = 244 kJ· mol -1

对双原子分子:离解能 = 键能

对多原子分子:键能指平均键能

例如,NH 3 1123427375356(N-H)386(kJ mol )33D D D E -++++===?

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判断键的极性:

0 1.70 1.7x x x =????>???≠????

非极性键离子键极性键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是最强的极性键,双原子分子是最纯的共价键。如CsF ,离子性:92% 共价性:8%,即离子化合物中的离子并不是刚性(小球)电荷,正负离子的原子轨道仍有部分重叠。

2、分子的极性

分子可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

分子极性的判断:

⑴、从键的极性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来判断:

①双原子分子: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一致。

若原子相同(H 2) → △x=0 →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若原子不相同(HCl) →△x≠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2)多原子分子: 看空间构型是否“对称”,即不同方向上键的极性是否抵消。 若“不对称”(H 2O) :由于键有极性,分子亦有极性。

若“对称” (CO 2 、CCl 4) :尽管键有极性,分子亦无极性。

用什么物理量来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把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彼此相距为 d 的两个电荷(+q 和-q )组成的体系称为偶极子, 其电量与距离之积,就是偶极矩。m = q ? l

分子的偶极矩:分子中正电荷重心(或负电荷重心)上的电量(q)与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l )的乘积。

例如:

分子 m /10-30C?m 分子 m /10-30C?m

H 2 0 H 2O 6.16

N 2 0 HCl 3.43

CO 2 0 HBr 2.63

CS 2 0 HI 1.27

H 2S 3.66 CO 0.40

SO 2 5.33 HCN 6.99

2. 分子的偶极矩

⑴分子的偶极矩(μ):说明分子的极性。双原子分子(HCl )的正负电重心

不重合,是极性分子。若正电(和负电)重心上的电荷的电量为q ,正负电重心之间的距离为l (称偶极矩长),则偶极矩μ = q×l 。

⑵永久偶极:分子的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不重合,则为极性分子,其极性的大小可以用偶极矩μ来度量。偶极矩以德拜(D)为单位,当q = 1.62×10-1 9 库仑(电子的电量),l = 1.0×10-10 m ( ? ) 时,μ= 4.8 D 。

可以通过下列的数据体会偶极矩单位 D 的大小:

HI HBr HCl NH3 H2O 乙醚μ/ D 0.38 0.79 1.03 1.66 1.85 1.15

双原子分子的偶极矩就是极性键的键矩。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是各键矩的矢量和,如H2O 分子。非极性分子偶极矩为零,但各键矩不一定为零,如BCl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称为永久偶极。

3

⑶诱导偶极:

非极性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变成具有一定偶极矩的极性分子。而极性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偶极也可以增大。在电场的影响下产生的偶极称为诱导偶极。

诱导偶极用△μ表示,其强度大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也和分子的变形性成正比。所谓分子的变形性,即分子的正负电重心的可分程度,分子体积越大,电子越多,变形性越大。

⑷瞬间偶极:非极性分子在无外电场作用时,由于运动、碰撞,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对位置变化,其正负电重心可有瞬间的不重合;极性分子也会由于上述原因改变正负电重心。这种由于分子在一瞬间正负电重心不重合而造成的偶极叫瞬间偶极。瞬间偶极和分子的变形性大小有关。

2.7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除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外,分子与分子之间,某些较大分子的基团之间,或小分子与大分子内的基团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力,总称分子间力。相对于化学键,分子间力是一类弱作用力。

化学键的键能数量级达102,甚至103kJ/mol,而分子间力的能量只达n~n·10kJ/mol的数量级,比化学键弱得多。相对于化学键,大多数分子间力又是短程作用力,只有当分子或基团(为简捷起见下面统称“分子”)距离很近时才显现出来。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类最常见的分子间力。

2. 7. 1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最早是由范德华研究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偏差提出来的,大家知道,理想气体是假设分子没有体积也没有任何作用力为基础确立的概念,当气体密度很小(体积很大、压力很小)、温度不低时,实际气体的行为相当

于理想气体。事实上,实际气体分子有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普遍地存在于固、液、气态任何微粒之间。微粒相离稍远,就可忽略;范德华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不受微粒之间的方向与个数的限制。后来又有三人将范德华力分解为三种不同来源的作用力——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1)取向力: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它们的固有偶极因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而使分子按一定的取向排列。这种固有偶极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叫做取向力。取向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2)诱导力: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可使非极性分子极化而产生诱导偶极。这种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之间的静电作用力称做诱导力。

(3)色散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极性分子可以被液化或凝固。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但在电子的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过程中会产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间的瞬时相对位移,产生瞬时偶极,且瞬时偶极必然采取异极相邻的状态。这种瞬时偶极之间的作用力称做色散力。虽然瞬时偶极存在的时间极短,但是异极相邻的的状态却是不断地重复出现,使得分子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作用力。

思考: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色散力吗?

色散力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类分子之间,而且除极少数强极性分子(如HF,H2O)外,大多数分子间力都以色散力为主。色散力不仅存在广泛,而且在分子间力中,色散力经常是重要的。下面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kJ?mo l-1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Ar 0 0 8.49

HCl 3.305 1.104 16.82

范德华力的本质:永远存在于分子或原子间;吸引力,作用能比化学键小1~2个数量级;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只有几个pm;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2.7.2 氢键

问题:为什么氮元素、氧元素和氟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都高于同族的其它元素?

1、氢键的形成

以HF 为例,F 的电负性相当大,r 相当小,电子对偏向F,而H 几乎成了质子。这种H 与其它分子中电负性相当大、r 小的原子相互接近时,产生一种特殊的分子间力——氢键。表示为……,如F-H……F-H 。

⑴氢键:强极性键(X-H)上的氢核与电负性很大,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Y)之间的静电引力。

⑵氢键的形成有两个两个条件:⑴与电负性大且r 小的原子( F,O,N ) 相连的H ;⑵在附近有电负性大,孤对电子,r 小的原子( F,O,N ) 。氢键可用X— H……Y 表示。

由于H 的两侧电负性极大的原子的负电排斥,使两个原子在H两侧呈直线排列。除非其它外力有较大影响时,才改变方向。

2、氢键的特点

⑴饱和性和方向性:由于H 的体积小,1 个H 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⑵氢键的强度:氢键的强度介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之间,其大小和H 两侧的原子的电负性有关,见下列氢键的键能数据。

F -H···· F >O-H ···· O >O-H ····N >N -H ···· N

E / kJ ·mol-128.0 18.8 5.4

⑶氢键的类型

①分子间氢键:上面谈的氢键均在分子间形成。

②分子内氢键:若H 两侧的电负性大的原子属于同一分子,则为分子内氢键。如HNO3 分子内的氢键。

⑷氢键的本性

关于氢键的本质,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氢键主要是静电作用力,但不能认为氢键完全是由静电作用力产生的。氢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静电作用的观点不能解释。氢键是否属于共价键?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与一个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后就不能形成新的共价键。氢键的键能比共价键的键能小许多。故可把氢键看作是有方向性的分子间作用力。

3、氢键对于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存在氢键时,大大地影响了分子间的结合力,故物质的熔点、沸点将升高。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可使其溶解度增大。

H2O 分子间,HF 分子间氢键很强,以致于分子发生缔合。经常以( H2O )

,( H2O ) 3和( HF ) 2,( HF ) 3形式存在。而其中( H2O ) 2的排列最紧2

密,且 4 ℃时( H2O ) 2比例最大,故4 ℃时水的密度最大。

HF HCl HBr HI

半径依次增大,色散力增加,b. p. 依次增高,HCl < HBr < HI ,但由于HF 分子间有氢键,故HF的b. p.在这个序列中最高,破坏了从左到右 b. p.升高的规律。

H2O,NH3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存在,在同族氢化物中 b. p.亦是最高。

CH3CH2OH (乙醇)存在分子间氢键,而分子量相同的H3C-O-CH3(甲醚)

无分子间氢键,故前者的 b. p. 高。

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一般会使化合物的熔、沸点和溶解度等降低。典型的例子是对硝基苯酚、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

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势必削弱分子间氢键的形成。故有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的沸点,熔点不是很高。

?作业:

4、5、6、9、12、28

(完整版)结构化学课后答案第二章

02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2.1】氢原子光谱可见波段相邻4条谱线的波长分别为656.47、486.27、434.17和410.29nm ,试通过数学处理将谱线的波数归纳成为下式表示,并求出常数R 及整数n 1、n 2的数值。 2212 11 ( )R n n ν=-% 解:将各波长换算成波数: 1656.47nm λ= 1115233v cm - -= 2486.27nm λ= 1220565v cm - -= 3434.17nm λ= 1323032v cm - -= 4410.29nm λ= 1424373v cm - -= 由于这些谱线相邻,可令1n m =,21,2,n m m =++……。列出下列4式: ()2 2152331R R m m = - + ()22205652R R m m =- + ()2 2230323R R m m = - + ()2 2243734R R m m =- + (1)÷(2)得: ()()()2 3212152330.7407252056541m m m ++==+ 用尝试法得m=2(任意两式计算,结果皆同)。将m=2带入上列4式中任意一式,得: 1109678R cm -= 因而,氢原子可见光谱(Balmer 线系)各谱线的波数可归纳为下式: 221211v R n n - ??=- ? ?? 式中, 1 12109678,2,3,4,5,6R cm n n -===。 【2.2】按Bohr 模型计算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分别用原子的折合质量和电子的质量计算并精确到5位有效数字)和线速度。 解:根据Bohr 提出的氢原子结构模型,当电子稳定地绕核做圆周运动时,其向心力与核和电子间的库仑引力大小相等,即: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清理及练习)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一.共价键 1.特点:具有性和性(无方向性) 2.分类:(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 (1)δ键:(以“”重叠形式) a.特征: b.种类:S-S δ键. S-P δ键. P-Pδ键 (2)π键:(以“”重叠形式),特征: 3.判断共价键类型的一般规律是: 共价单键中共价双键中共价三键中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π键是由两个p原子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 B. δ键是镜面对称,而π键是轴对称 C. 乙烷分子中的键全为δ键而乙烯分子中含δ键和π键 D. H2分子中含δ键而Cl2分子中含π键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 非金属元素之间不能形成离子键 C. 气体分子单质中一定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D.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二.键参数 1.键能的定义: 2.键长与共价键的稳定性的关系:键长越短,往往键能,这表明共价键。 3. 决定共价键的稳定性,是决定分子的立体构型的重要参数。 【练习】1.关于键长、键能和键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 B.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原子的半径和成键数目有关 C.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共价化合物越稳定 D.键角的大小与键长、键能的大小无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键能越大,表示该分子越容易受热分解 B.共价键都具有方向性 C.在分子中,两个成键的原子间的距离叫键长 D.H-Cl的键能为431.8kJ/mol ,H-Br的键能为366 kJ/mol 这说明HCl比HBr分子稳定 3.已知H-H键能为436 kJ/mol ,H-N键能为391 kJ/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 高温、高压 N2+3H22NH3,1molN2与足量H2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mol ,则N —N的催化剂 键能是() A.431 kJ/mol B.945.6 kJ/mol C.649 kJj/mol D.896 kJ/mol 三.等电子体 相同和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和相同的空间构型 【练习】人们发现等电子体的空间结构相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CH4和NH4+是等电子体,键角均为60° B.NO3+和CO32-是等电子体,均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 C.H2O+和PCl3是等电子体,均为三角锥形结构 D.B3N3H6和苯是等电子体,B3N3H6分子中不存在“肩并肩”式重叠的轨道 四.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价层电子对数= 2.孤对电子数的计算方法: 3.VSEPR模型和分子的立体构形的推测 例:H2O 孤对电子数为,δ键数,价层电子对数为,VSEPR模型,略去VSEPR模型中的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因而H2O分子呈形。 【练习】1.下列分子构形为正四面体型的是() ①P4②NH3 ③CCl4④CH4⑤H2S ⑥CO2 A.①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④⑤

三四章分子克隆载体---答案_完_

第三章分子克隆载体(Molecular cloning vectors) 一、名词解析 1.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能进行自我复制(但依赖于宿主编码的 酶和蛋白质);大多数为超螺旋的双链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covalently closed circle , cccDNA),少数为线性;大小一般为1~200Kb,有的更大。2.质粒拷贝数:质粒拷贝数(plasmid copy numbers)是指细胞中单一质粒的份数 同染色体数之比值,常用质粒数/每染色体来表示。不同的质粒在宿主细胞中的拷贝数不同。 3.质粒的不相容性:两个质粒在同一宿主中不能共存的现象称质粒的不相容 性,它是指在第二个质粒导入后,在不涉及DNA 限制系统时出现的现象。 不相容的质粒一般都利用同一复制系统,从而导致不能共存于同一宿主中。 4.质粒的转移性:质粒具转移性。它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很多质粒可以通过称 为细菌接合的作用转移到新宿主内。它需要移动基因 mob ,转移基因 tra ,顺式因子 bom 及其内部的转移缺口位点 nic。 5.穿梭质粒:既能在真核细胞中繁殖又能在原核细胞中繁殖的载体。这类载体 必须既有细菌的复制原点或质粒的复制原点,又含有真核生物的复制原点,还具备酶切位点和合适的筛选指标。它用来转化细菌,又可以用于转化真核细胞。 6.α-互补:α-互补是指 lacZ 基因上缺失近操纵基因区段的突变体与带有完 整的近操纵基因区段的β-半乳糖苷酶(β -galactosidase ,由 1024 个氨基酸组成)阴性的突变体之间实现互补。α-互补是基于在两个不同的缺陷β-半乳糖苷酶之间可实现功能互补而建立的 7.温和噬菌体:既能进入溶菌生命周期又能进入溶源生命周期的噬菌体。 8.溶源性细菌:具有一套完整的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叫溶源性细菌。 9.整合:如果噬菌体的DNA是被包容在寄主细菌染色体DNA中,便叫做已整合 的噬菌体DNA。这中细菌提DNA组入细菌染色体DNA的过程,叫做噬菌体DNA 的整合或插入。 10.溶源化:用温和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物使之形成溶源性细菌的过程叫做溶 源化。

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功能学案新人教必修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第1课时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P13,说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结合教材P14~15,概述糖类的种类、功能和检测方法。3.结合教材P16~17,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功能和检测方法。 一、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阅读P13) 1.碳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单键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双键或三键相结合,形成不同长度的链状、分支链状、环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2.碳骨架的结构、长短以及与碳骨架相连接的原子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二、糖类的种类和功能(阅读P14~15) 1.元素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2.种类 3.功能 (1)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2)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3)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形成的复杂化合物,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类的鉴定 单糖、麦芽糖、乳糖是还原性糖,它们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蔗糖、淀粉是

非还原性糖,它们不能发生上述颜色反应。 三、脂质的种类和功能(阅读P16~17) 1.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2.种类和功能 (1)类脂: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 (2)脂肪: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3)固醇:包括维生素D、性激素和胆固醇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一、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层次 2.生物大分子结构图示 1.为何说“碳元素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答案碳原子的4个价电子可与许多原子结合,也可以与其他碳原子以共价键的形式形成不同长度的链状、分支链状或环状结构,从而构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由于碳原子在形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说“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上图中的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为什么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差异?

第二章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 流体流动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及多种工程领域中,所有这些工程都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的支配。这章将首先介绍流体动力学的发展和流体力学中几个重要守恒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最后介绍几种常用的商业软件。 2.1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2.1.1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组非常复杂,在考虑粘性作用时更是如此,如果不靠计算机,就只能对比较简单的情形或简化后的欧拉方程或N-S方程进行计算。20 世纪30~40 年代,对于复杂而又特别重要的流体力学问题,曾组织过人力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做数值计算,比如圆锥做超声速飞行时周围的无粘流场就从1943 年一直算到1947 年。 数学的发展,计算机的不断进步,以及流体力学各种计算方法的发明,使许多原来无法用理论分析求解的复杂流体力学问题有了求得数值解的可能性,这又促进了流体力学计算方法的发展,并形成了"计算流体力学" 。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在飞行器和其他涉及流体运动的课题中,经常采用电子计算机做数值模拟,这可以和物理实验相辅相成。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相互配合,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工程设计的速度加快,并节省开支。数值计算方法最近发展很快,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自然界存在着大量复杂的流动现象,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利用流动规律来改造自然界。最典型的例子是人类利用空气对运动中的机翼产生升力的机理发明了飞机。航空技术的发展强烈推动了流体力学的迅速发展。 流体运动的规律由一组控制方程描述。计算机没有发明前,流体力学家们在对方程经过大量简化后能够得到一些线形问题解读解。但实际的流动问题大都是复杂的强非线形问题,无法求得精确的解读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直接求解控制方程组的梦想逐步得到实现,从而催生了计算流体力

第二章 分子结构-答案

第二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一.选择题 1.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键角最小的是( ) A. HgCl 2 B. H 2O C. NH 3 D. PH 3 2. 关于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中心原子采取sp 3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其几何构型都是正四面体; B. CH 4分子中的sp 3杂化轨道是由4个H 原子的1s 轨道和C 原子的2p 轨道混 合起来而形成的 ; C. sp 3 杂化轨道是由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s 轨道和p 轨道混合起来形成的一 组能量相等的新轨道; D. 凡AB 3型的共价化合物,其中心原子A 均采用sp 3杂化轨道成键。 3. 下列化合物中氢键最强的是( ) A. CH 3OH B. HF C. H 2O D. NH 3 4. 对羟基苯甲醛比邻羟基苯甲醛的熔沸点高的原因是( ) A. 前者不能形成氢键,后者可以; B. 前者能形成氢键,后者不能; C. 前者形成分子间氢键,后者形成分子内氢键; D. 前者形成分子内氢键,后者形成分子间氢键。 5. 下列各组物质沸点高低顺序中正确的是( ) A. HI>HBr>HCl>HF B. H 2Te>H 2Se>H 2S>H 2O C. NH 3>AsH 3>PH 3 D. CH 4>GeH 4>SiH 4 6. I 2的CCl 4溶液中分子间主要存在的作用力是( ) A. 色散力 B. 取向力 C.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D. 氢键、诱导力、色散力 7. 下列分子中偶极矩为零的是( ) A. NF 3 B. NO 2 C. PCl 3 D. BCl 3 8. 下列分子是极性分子的是( ) A. BCl 3 B. SiCl 4 C. CHCl 3 D.. BeCl 2 9. 下列离子或分子有顺磁性的是( ) A. O 2 B. O 22- C. N 2 D. CO 10. 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 2杂化的是( ) A. PBr 3 B. CH 4 C. BF 3 D. H 2O 11. SO 42-离子的空间构型是( ) A. 平面正方形 B. 三角锥形 C. 四面体 D. 八面体 12. 下列各物质分子其中心原子以sp 2杂化的是( )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选错不得分,如果有两个正确选项,选对一个得 2分) 1?有关乙炔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 ) C ?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n 键 D.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 n 键 2?膦(PH 3)又称膦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 含有膦化氢。它的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 PH 3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PH 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B PH 3是非极性分子 C. PH 3是一种强氧化剂 D. PH 3分子的P — H 键是非极性键 3?实现下列变化时,需要克服相同类型作用力的是( ) A.水晶和干冰的熔化 B.食盐和醋酸钠的熔化 C.液溴和液汞的汽化 D.HCl 和NaCI 溶于水 4. 下列指定粒子的个数比为 2: 1的是( ) A.Be 2+中的质子数 B.I 2H 原子中的中子和质子 C.NaHCQ 晶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D.BaQ (过氧化钡)晶体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5. 在有机物分子中,当碳原子连有 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这 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 子”,凡具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光学活性。例如下图表示的有机物中含有一 个手性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当发生下列变化时,生成的有机物无光学活性的是( ) A.与新制的银铵溶液共热 B.与甲酸酯化 C.与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 D.与 H 2加成 6. 关于氢键的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每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B.在水蒸气、水、冰中都含有氢键 C 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D.HF 的稳定性很强,是因为其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 键是由两个p 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B y 键是镜像对称,而 n 键是轴对称 C 乙烷分子中的键全是 y 键,而乙烯分子中含 y 键和n 键 D.H 2分子中含y 键,而C 2分子中还含有n 键 8. 在BrCH=CHBr 分子中,C — Br 键采用的成键轨道是( ) 2 2 3 A.sp —p B.sp — s C.sp — p D.sp — p 9. 下列物质的杂化方式不是 sp 3杂化的是( ) A.CO 2 B.CH C.NH 3 D.H 2O O O CHb — C —O -CH -C -H CH2OH

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第二章答案

Exercise 2.2.1a For relation Accounts, the attributes are: acctNo, type, balance For relation Customers, the attributes are: firstName, lastName, idNo, account Exercise 2.2.1b For relation Accounts, the tuples are: (12345, savings, 12000), (23456, checking, 1000), (34567, savings, 25) For relation Customers, the tuples are: (Robbie, Banks, 901-222, 12345), (Lena, Hand, 805-333, 12345), (Lena, Hand, 805-333, 23456) Exercise 2.2.1c For relation Accounts and the first tuple, the components are: 123456 acctNo savings type 12000 balance For relation Customers and the first tuple, the components are: Robbie firstName Banks lastName 901-222 idNo 12345 account Exercise 2.2.1d For relation Accounts, a relation schema is: Accounts(acctNo, type, balance) For relation Customers, a relation schema is: Customers(firstName, lastName, idNo, account) Exercise 2.2.1e An example database schema is: Accounts ( acctNo, type, balance

第二章 分子结构-答案

第二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键角最小的是( ) A. HgCl2 B. H2O C. NH3 D. PH3 2.关于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其几何构型都是正四面体; B. CH4分子中的sp3杂化轨道是由4个H原子的1s轨道和C原子的2p轨道混 合起来而形成的; C. sp3杂化轨道是由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s轨道和p轨道混合起来形成的一 组能量相等的新轨道; D. 凡AB3型的共价化合物,其中心原子A均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 3.下列化合物中氢键最强的是( ) A. CH3OH B. HF C. H2O D. NH3 4.对羟基苯甲醛比邻羟基苯甲醛的熔沸点高的原因是( ) A. 前者不能形成氢键,后者可以; B. 前者能形成氢键,后者不能; C. 前者形成分子间氢键,后者形成分子内氢键; D. 前者形成分子内氢键,后者形成分子间氢键。 5.下列各组物质沸点高低顺序中正确的是( ) A. HI>HBr>HCl>HF B. H2Te>H2Se>H2S>H2O C. NH3>AsH3>PH3 D. CH4>GeH4>SiH4 6.I2的CCl4溶液中分子间主要存在的作用力是( ) A. 色散力 B. 取向力 C.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D. 氢键、诱导力、色散力 7.下列分子中偶极矩为零的是( ) A. NF3 B. NO2 C. PCl3 D. BCl3 8.下列分子是极性分子的是( ) A. BCl3 B. SiCl4 C. CHCl3 D.. BeCl2 9.下列离子或分子有顺磁性的是( ) A. O2 B. O22- C. N2 D. CO 10.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 A. PBr3 B. CH4 C. BF3 D. H2O 11.SO42-离子的空间构型是( ) A. 平面正方形 B. 三角锥形 C. 四面体 D. 八面体 12.下列各物质分子其中心原子以sp2杂化的是( ) A. H2O B. NO2 C. SCl2 D. CS2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NaCl、HCl的形成过程 [设问] 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例:H2的形成 [讲解、小结] [板书] 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a.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b.种类:S-Sδ键 S-Pδ键 P-Pδ键 [过渡] 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δ键外,还能形成π键 [板书] 2.π键 [讲解] a.特征:每个π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3.δ键和π键比较 ①重叠方式 δ键:头碰头 π键:肩并肩 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较大 ②成键电子:δ键 S-S S-P P-P π键 P-P δ键成单键 π键成双键、叁键 4.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方向性 [科学探究] 讲解 [小结] 生归纳本节重点,老师小结 [补充练习]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

B.化学键可以是原子间作用力,也可以是离子间作用力 C.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部 D.化学键存在于分子之间 2.对δ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δ键不属于共价键,是另一种化学键 B.S-Sδ键与S-Pδ键的对称性相同 C.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则至少含有一个δ键 D.含有π键的化合物与只含δ键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 3.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I2 B.BaCl2 C.H2SO4 D.NaOH 4.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A.KNO3 B.BeCl C.KO2 D.H2O2 5.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H2、N2、HCl、H2O 6.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Cl、NaBr、MgF2、Na2S、CO2 [答案] 1.D 2.A3.C4.AC5.略6.略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2与H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2与H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人教版-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人教版-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本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 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 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 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 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 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 立体结构。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 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除分子的手性 外,对其它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有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 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 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非 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 酸性强弱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 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一课时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2- 中硫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2 B 2 2 分子中含有 3个σ键和 2 个π键 A. SO.C H C. H2O分子中氧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D. BF3分子空间构型呈三角锥形 2.氯的含氧酸根离子有ClO ---- 等,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lO 2、 ClO 3、 ClO 4 () A. ClO4-是 sp3 杂化B. ClO3-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C. ClO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 ClO-中 Cl 显 +1价 3.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2 V 形的极性分子 A. CS 为空间构型为 B.双原子或多原子形成的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 键,可能有π 键 C.氢原子电子云的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2﹣3 杂化 D. HCN、SiF 4和 SO3的中心原子均为 sp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弱电解质B.可燃冰是可以燃烧的水 C.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D.0℃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大 5.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叫做等电子体,下列各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是()A. CO和 CO2B. NO和 CO C . CH4和 NH3D. OH-和 S2- 6.下列分子或离子中, VSEPR模型为四面体且空间构型为V 形的是 A. H2S B . SO2 2-C . CO2 D . SO4 7.下列分子中只存在σ键的是 () A. CO2B.CH4C.C2H4D.C2H2 8. HBr 气体的热分解温度比HI 热分解温度高的原因是() A.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短,键能大 B.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长,键能小 C. HBr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I 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D. HBr 分子间作用力比HI 分子间作用力大 9.表述 1 正确,且能用表述 2 加以正确解释的选项是() 表述1表述2 A在水中,NaCl 的溶解度比I 2的溶解度大NaCl晶体中Cl ﹣与Na+间的作用力

数据库第二章

数据库技术第二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建立表的结构时,一个字段由()组成。 A.字段名称 B.数据类型 C.字段属性 D.以上都是 2.Access2003中,表的字段数据类型中不包括()。 A.文本型 B.数字型 C.窗口型 D.货币型 3.Access2003的表中,()不可以定义为主键。 A.自动编号 B.单字段 C.多字段 D.OLE对象 4.可以设置“字段大小”属性的数据类型是()。 A.备注 B.日期/时间 C.文本 D.上述皆可 5.在表的设计视图,不能完成的操作是()。 A.修改字段的名称 B.删除一个字段 C.修改字段的属性 D.删除一条记录 6.关于主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ccess2003并不要求在每一个表中都必须包含一个主键。 B.在一个表中只能指定一个字段为主键。 C.在输入数据或对数据进行修改时,不能向主键的字段输入相同的值。 D.利用主键可以加快数据的查找速度。 7.如果一个字段在多数情况下取一个固定的值,可以将这个值设置成字段的()。 A.关键字 B.默认值 C.有效性文本 D.输入掩码 8.Access 2000共提供了()种数据类型 (A)8 (B)9 (C)10 (D)11 9.可用来存储图片的字段对象是()类型字段 (A)OLE (B)备注 (C)超级连结 (D)查阅向导 10.表是由()组成的 (A)字段和记录 (B)查询和字段 (C)记录和窗体 (D)报表和字段 11.“学号”字段中含有“1”、“2”、“3”……等值,则在表设计器中,该字段可以设置成数字类型,也可以设置为()类型 (A)货币 (B)文本 (C)备注 (D)日期/时间 12.输入掩码通过()减少输入数据时的错误 (A)限制可输入的字符数 (B)仅接受某种类型的数据 (C)在每次输入时,自动填充某些数据 (D)以上全部 13.()数据类型可以用于为每个新记录自动生成数字 (A)数字 (B)超链接 (C)自动编号 (D)OLE对象 14.数据类型是() (A)字段的另一种说法 (B)决定字段能包含哪类数据的设置 (C)一类数据库应用程序 (D)一类用来描述Access表向导允许从中选择的字段名称 15.Access 2000提供了一个()有关产品和销售管理的数据库 (A)Employee (B)Student (C)NorthWind (D)Contact 16.掩码“####-######”对应的正确输入数据是() (A)abcd-123456 (B)0755-123456 (C)####-###### (D)0755-abcdefg 17.存储学号的字段适合于采用()数据类型 (A)货币 (B)文本 (C)日期 (D)备注 18.掩码“LLL000”对应的正确输入数据是() (A)555555 (B)aaa555 (C)555aaa (D)aaaaaa 19.Access 2000有三种关键字的设置方法,以下的()不属于关键字的设置方法(A)自动编号(B)手动编号(C)单字段(D)多字段20.在数据表视图下,不可以进行的操作有()。 A.修改字段名称 B. .添加,删除记录 C.删除字段 D.修改字段类型 21.在关系模型中,任何关系必须满足实体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 A.结构完整性 B.数据完整性 C.参照完整性 D.动态完整性 22.用来控制文本框输入数据格式的是()。 A.输入掩码 B.默认值 C.标题 D.有效性规则 23.在数据表中,可以使用类型为()的字段来保存位图图像。 A.多媒体 BOLE对象 C.备注 D.文本 24.在Access2003中如果一个字段中要保存长度多于255个字符的文本和数字的组合数据,选择()数据类型。 A.文本 B.数字 C.备注 D.字符 25.在Access中,对于不同数据类型的字段,其格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对于货币型类型数据显示格式主要有() A.常规数字 B.货币 C.标准 D.以上都是 26.Access2003数据库中的表是由()组成的。 A.字段和记录 B.查询和字段 C.记录和窗体 D.报表和字段 27、“输入掩码”。用于设定控件的输入格式,对_________字段无效。() A、数字型 B、文本型 C、货币型 D、备注型 28、在数据表视图中,不能完成的操作是________。() A.移动记录 B.删除、修改、复制记录 C.查找、替换数据 D.排序、筛选记录 29.创建表时可以在()中进行。 (A)报表设计器(B)表浏览器(C)表设计器(D)查询设计器 30.不能进行索引的字段类型是()。 (A)备注 (B) 数值(C)字符 (D)日期 31、在Access2003中,若要在打开网络共享数据库时禁止他人打开该数据库,应选择( B )打开方式。 A. 只读 B. 独占 C. 独占只读 D. 打开 32.若使打开的数据库文件能为网上其他用户共享,但只能浏览数据,要选择打开数据库文件的打开方式为()。 A.以只读方式打开 B. 以独占只读方式打开 C.打开 D. 以独占方式打开 33.定义表结构时,不用定义()。 A.字段名 B.数据库名 C.字段类型 D.字段长度 34.Access2000中表和数据库的关系是( ). A.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多个表 B.一个表只能包含两个数据库 C.一个表可以包含多个数据库 D.一个数据库只能包含一个表 35.数据表中的“行”叫做()。 A.字段 B.数据 C.记录 D.数据视图 36.定义字段的默认值是指()。 A.不得使字段为空 B.不允许字段的值超出某个范围 C. 在未输入数值之前,系统自动提供数值 D. 系统自动把小写字母转换为大写字母 37.Access表中的数据类型不包括()。 A.文本B.备注C.通用D.日期/时间

第二章 分子结构

1. S F4分子具有( )[ID: 881] A B C D 2. 下列哪种分子的偶极矩不等于零?( )[ID: 909] A B C D 3. 下列化合物中哪种分子偶极矩为零?( )[ID: 910] A B C D 4. 下列哪一种分子或原子在固态时是范德华力所维持的?( )[ID: 911] A

B C D 5.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具有孤对电子?( )[ID: 912] A B C D 6. O F2分子的电子结构是哪种杂化?( )[ID: 913] A B C D 7. 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氢键表现最强?( )[ID: 914] A B C D 8. 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下列分子构型:PCl5、HOCl 、XeF2、ICl4-、IF5分别属于( )[ID: 915]

A B C D 9.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化合物的化学键极性最小?( )[ID: 916] A B C D 10. 要组成有效分子轨道需满足成键哪三原则?( )[ID: 917] A B C D 11. 由分子轨道理论可知( )[ID: 918] A B C D

12.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化合物的化学键极性最大?( )[ID: 919] A B C D 13. 下列分子中,两个相邻共价键间夹角最小的是( )[ID: 920] A B C D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ID: 921] A B C D 15. 下列化学键中,极性最弱的是( )[ID: 922] A B C

D 1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ID: 923] A B C D 17. 下列原子轨道中各有一个自旋方向相反的不成对电子,则沿x 轴方向可形成 σ键的是 ( )[ID: 924] A B C D 18.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键角最大的是 ( )[ID: 925] A B C D 1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ID: 926] A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精华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键和键,能用键长、键能和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 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化学键合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5.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氢键的物质。 要点精讲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 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 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 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 1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 2 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4.等电子原理[来源:学§科§网]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 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要点 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 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 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 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 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 (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

最新第二章 生物化学

考试范围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 2.核酸 3.酶 二、物质代谢 4.糖代谢 5.脂类代谢 6.氨基酸代谢 7.核苷酸代谢 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大纲解读: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 (2)L-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3)20种L-α-氨基酸的分类 2.氨基酸的性质 3.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4.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 (2)血红蛋白空间结构与运氧功能关系 (3)协同效应、别构效应的概念 5.蛋白质的性质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样品的平均含氮量 2.L-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3.20种L-α-氨基酸的分类以及名称 (一)蛋白样品的平均含氮量 1.组成蛋白质的元素及含量

(1 )主要元素:碳(50~55% )、氢(6~8%)、氧(19~24%)、氮(16%)、硫(0~ 4%) (2)其他:磷、铁、锰、锌、碘等(元素组成) 2.蛋白质含量测定(测氮法) (1)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16%,即每克氮相当于6.25克蛋白质。 (2)每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每克样品的含氮量×6.25 A型题: 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奶粉)含氮量为0.40克,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克。 A.2.0 B.2.5 C.3.0 D.3.5 E.4.0 [答疑编号1110208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每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每克样品的含氮量×6.25= 0.40×6.25=2.5克。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氨基酸通式: 3.存在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属L-氨基酸(甘氨酸除外)。甘氨酸的结构式: 4.特殊氨基酸: 脯氨酸(亚氨基酸)结构式: 5.氨基酸分类: (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丙、缬、亮、异亮氨基酸、苯丙、脯氨酸(亚氨基酸)(7种)。

数据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 B 。 A .排序、索引、统计 B.选择、投影、连接 C .关联、更新、排序 D.显示、打印、制表 2、关系模型中,一个关键字是 C 。 A .可由多个任意属性组成 B .至多由一个属性组成 C .可由一个或多个其值能惟一标识该关系模型中任何元组的属性组成 D .以上都不是 3、个关系数据库文件中的各条记录 B 。 A .前后顺序不能任意颠倒,一定要按照输入的顺序排列 B .前后顺序可以任意颠倒,不影响库中的数据关系 C .前后顺序可以任意颠倒,但排列顺序不同,统计处理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D .前后顺序不能任意颠倒,一定要按照关键字段值的顺序排列 4、有属性A ,B ,C ,D ,以下表示中不是关系的是 C 。 A .R (A ) B .R (A ,B ,C ,D ) C .D)C B R(A ??? D .R (A ,B ) 5、概念模型中,一个实体相对于关系数据库中一个关系中的一个 B 。 A 、属性 B 、元组 C 、列 D 、字段 二、设有一个SPJ 数据库,包括S ,P ,J ,SPJ 四个关系模式: S( SNO ,SNAME ,STA TUS ,CITY); P(PNO ,PNAME ,COLOR ,WEIGHT); J(JNO ,JNAME ,CITY); SPJ(SNO ,PNO ,JNO ,QTY); 供应商表S 由供应商代码(SNO )、供应商姓名(SNAME )、供应商状态(STATUS )、供应商所在城市(CITY )组成; 零件表P 由零件代码(PNO )、零件名(PNAME )、颜色(COLOR )、重量(WEIGHT )组成; 工程项目表J 由工程项目代码(JNO )、工程项目名(JNAME )、工程项目所在城市(CITY )组成; 供应情况表SPJ 由供应商代码(SNO )、零件代码(PNO )、工程项目代码(JNO )、供应数量(QTY )组成,表示某供应商供应某种零件给某工程项目的数量为QTY 。 今有若干数据如下: P 表

第二章 分子结构 (1)

一、选择题 1、CO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是(C ) A、Π键、?键 B、Π键、配位健 C、?键、Π键、配位健 D、?键、配位健 2、N 2 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是( D) A、一个Π键、一个?键 B、一个?键 C、一个Π键、两个?键 D、两个Π键、一个?键 3、下列分子中,两个相邻共价键的夹角最小的是 ( D ) A、BF 3 B、H 2 S C、NH 3 D、H 2 O 4、BF 3 分子的空间构型为(B ) A、直线型 B、平面正三角形 C、三角锥型 D、正四面体型 5、下列分子和离子中,中心原子成键轨道不是sp2杂化的是( D ) A、NO 3-B、HCHO C、BF 3 D、NH 3 6、NCl 3 分子中,N原子与三个氯原子成键所采用的轨道是( B ) A、两个sp轨道,一个p轨道成键 B、三个sp3轨道成键 C、P X、P y 、P z 轨道成键 D、三个sp2轨道成键 7、下列化合物中,极性最大的是( B ) A、CS 2 B、H 2 S C、SO 3 D、SnCl 4 8、下列分子中,偶极矩不等于零的是( C ) A、BeCl 2 B、BF 3 C、NF 3 D、CO 2 9、下列分子为极性分子的是(A ) A、H 2O B、CH 4 C、CO 2 D、BF 3 10、下列液态物质中只需克服色散力就能使之沸腾的是( D ) A、H 2 O B、CO C、HF D、Xe 11、极化能力最强的离子应具有的特性是(B ) A、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大 B、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小 C、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小 D、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大 12、下列各组离子中,离子的极化力最强的是( C ) A、K+、Li+ B、Ca2+、Mg2+ C、Fe3+、Ti4+ D、Sc3+、Y3+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N2 B .HBr C .NH3 D .H2S 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HF H2O NH3 CH4 B .CH4 NH3 H2O HF H2O HF CH4 NH3 D .HF H2O CH4 NH3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于氢键的存在,冰能浮在水面上;由于乙醇与水间有氢键的存在,水与乙醇能互溶。 B.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反应,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都属于取代反应。 C.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难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6.下列化合物中含有 2 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 B A.丙烯分子中有 6 个σ 键, 1 个π 键 B.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都是sp 3杂化 C.丙烯分子属于极性分子 C. D . 7.下列关于丙烯(CH3﹣CH═CH2)的说法中正确的() 1.列化学键中,键的极性最强的是( A.C—F B.C—O C.C—N D.C—C 2.列物质中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的是 A. A.N a2O2 B.HCHO C.C2 H4 D.H2O2 4.列各组分子中,按共价键极性由强到弱排序正确的是 3. A. C.

D.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8.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 .溴溶于CCl4 C .蔗糖溶于水 D .HCl 溶于水 9.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阿司匹林属于分子晶体 3 C.阿司匹林中C原子只能形成sp3杂化D.可以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 10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卤化氢分子中,卤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共价键的极性越强,稳定性也越强B.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C.判断A2B 或AB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依据是:具有极性键且分子构型不对称,键角小于180°,为非直线形结构 D.非极性分子中,各原子间都应以非极性键结合 11.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是sp 2杂化的是() A.PBr3 B .CH4 C .H2O D .BF3 12 .用VSEPR理论预测下列粒子的立体结构,其中正确的() A.NO3-为平面三角形B.SO2为直线形 C.BeCl 2为V形D.BF3为三角锥形 13.已知A、B 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