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王阳明心学中的人生哲学

王阳明心学中的人生哲学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就是“心性”的实践。
王阳明的人生哲学贯穿于他的“心学”理论中,强调个体对于自己人生的主动性,鼓励人们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去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首先,王阳明在“心学”中强调了人生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去探求世界、探索自我。
人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道”,也就是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以确定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大道”。
其次,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正确认识世界,也只有通过实践来实现对“大道”的追求。
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理论,将会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让人的行为和思想一致。
最后,王阳明在“心学”中也提出了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就是说,个体不应该被过去的经验和传统思维所束缚,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主动地寻找真相和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王阳明非常关心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秉持“知行合一”的精神,通过努力去达成自己的价值目标,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稳定,人民的幸福感也会大大提高。
同时,他也倡导中正之道,认为人们应该平衡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使之不偏不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他强调的知行合一、独立思考和个体主动性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唯有通过实践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
浅议王阳明心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提纲

浅议王阳明心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选题依据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堪称儒家人格的典范,封建时代的完人。
他的一生兼内圣于外王为一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俱全,成为后世人格追求的楷模。
王阳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突破了程朱理学的解释框架,发扬和深化了心学一途的学思脉络。
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哲学资源,直至今日,从道德伦理和环境伦理等角度都对我们有可取之处。
对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问题王阳明心学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
对于个人来讲,体会“致良知”学说中强烈的使命感和道德自律精神,对于我们从内心深处自觉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大有裨益。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看到,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呼唤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使命感;体会这一点,能够加深我们去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研究内容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文献作品为切入点,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做研究。
第一部分考察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立论基础,即王阳明心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前提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阐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
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重点放在“致良知”学说的理论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观。
第三部分评析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价值与启示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意义。
第一,心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
第二,心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
第三,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
四论文进度12月收集资料(图书馆,电子期刊,万方期刊网,百度)1月分析和完善提纲。
1月—2月中旬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2月中旬—3月与指导老师沟通,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定稿。
五参考文献[1]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 方志远.王阳明评传[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3]陆九渊: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 年。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吴光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
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
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
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全集》卷2,第51页)“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答欧阳崇一》,同上卷,第81页)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同上。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吕峥:王阳明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吕峥:王阳明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只要人性依旧如是,那么原来的灾难便会重复下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有近似的表述:“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观念的力量如此强悍,以至于王阳明做过一个比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寂”意为“不彰显”,而非“不存在”。
“一时明白起来”指有了意义与价值,这种“赋能”离不开“你来看”。
你不来看,花开花落就是个自然现象,与你的心无关,无法“明白起来”,同时,你的心也不活动,没有给任何东西赋予涵义。
当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时,不是指离了心这个世界就不存在,而是成为“僵死的、没有内涵的存在”。
因此,科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王阳明指出:人生在世,唯一的目的就是尽自己的心。
侍奉父母,求的是尽自己那份孝心,而不是为了做孝子;迁就老婆,求的是尽自己那份爱心,而不是为了当“暖男”;夙兴夜寐,是因为在做有价值的事,而非博一个“劳模”的声名。
尽心方能感到由衷的快乐,而内心的充实喜悦,正是人所应当追求的活法。
然而现实生活中,恰恰是尽心者寡而欺心者众。
人们活在他人的评价体系里,欺瞒本心,卖力表演,最后忘了自己是谁,要去哪儿,把人生过成了一出皮影戏。
人类的大脑是个“多元政体”,各个模块有不同的“想法”,相互冲突。
但这没关系,因为最后对外发言的是“叙事自我”。
很多时候它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总能替人的选择找出自欺欺人、自圆其说的理由。
这就好比当企业遭遇公关危机时,其新闻发言人未必了解真相,但还是能编出一堆谎话应付记者,及时灭火。
女朋友提分手,你以为如其所说是因为“你不照顾我的情绪”,而事实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遇见了条件比你更好的男生;开会时老板说着说着就怒了,把下属痛骂一顿。
事后旁人问他何故,答以“最近我们团队的工作状态很差”。
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医学哲学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9年8月第40卷第15期总第626期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王悦婷①刘玮玮①摘要:王阳明哲学中包含了许多丰富的伦理学思想。
在人我身体问题上,他主张“万物一体”论,认为人心与自心在本体上具有一致性,从而人与人之间的感觉也具有相同性;在自我身体问题上,他主张"身心合一”论,将个人的身与心进一步契合;在修身养生问题上,他主张“身心同修”论,由此达到身心和谐。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医学具有重要启示,那就是基于万物一体的换位思考、实施身心一体的医学关怀以及强调"知行合一"的医德履践。
关键词:王阳明,身体哲学,医患关系中图分类号:R-O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19)15-0018-05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19.15.04Wang Yangmi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Medicine WANG Yue-ting9LIU Wei-wei.College of Medical Humanities,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9Tianjin300000,ChinaAbstract: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contains rich ethical thoughts.On the issue of people's body and self body,he advocates the H all things in one"theory which means that people's hearts and self-centeredness are consistent on the ontology,and the feelings o£different people are also identical.On the issue of self-physical issues,he advocates the theory of"physical and mental unity"and further fits his body and mind.On the issu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health,he advocates the theory of"physical and mental fellowship",thereby achiev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though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medicine,that is,empathy based on all tilings,medical care based on body and mind,and medical ethics emphasizing"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Key Words:Wang Yangming,philosophy of body,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身体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方式,是人类身份和法律意志载体的唯一体现我国著名学者张再林⑵曾指出,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身体性的哲学,这一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
王阳明心有所思才能思考人生的价值

王阳明心有所思才能思考人生的价值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他提出了“心学”这一独特的学说,强调心与理合一,认为心有所思才能思考人生的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并阐述其对人生的价值意义。
一、心学的基本原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原理是心即理。
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根本,心中本具备了天理,只需开启心中的理念,人就能够直接感知到天理。
这种感知不是通过外界的知觉器官,而是一种内在的直觉。
因此,王阳明主张人们应当通过反省自身内心,找到心中的天理,才能真正思考人生的价值。
二、心学对人生的启示1. 自我反省与修身养性:王阳明认为,人们通过内心的思考和反省可以发现自身的问题,找到自己内心的迷惘和纠结。
只有通过反省和修身养性,摒弃内心的浮躁和困惑,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明晰。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2. 以道德自律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心学注重道德修养,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们发挥内心的伦理思维和判断力的基础。
只有通过道德自律,人们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实现自我完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3. 追求真理与实践:王阳明主张人们应当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
他认为,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思考的真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人生的价值。
因此,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完善自身并找到人生的价值。
三、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帮助个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心学的启示,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2. 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王阳明心学追求的是人心共鸣和人类的共同价值,通过心学的实践,使人们更加意识到社会的共同目标和方向,形成更加紧密和团结的社会关系。
3. 提升自我价值:通过心学的修炼,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潜力。
王阳明的哲学研究

王阳明的哲学研究作者:王莉沈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1期摘要: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学术界对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学与儒学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通过从王阳明哲学之心外无物、王阳明哲学之致良知、王阳明哲学之知行合一等方面对王阳明的哲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王阳明哲学的定位与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王阳明;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一、王阳明的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一)王阳明哲学之心外无物王阳明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心”,他认为:所谓的心,不是那一团血肉,因为如果人已死但是心脏还在,那么它也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而心应该可以进行“视听言动”的,所以“心”应该解释为“性”和“天理”。
“性”使用在眼睛上,就可以视物;使用在耳上,就可以听音;使用在四肢上,就可以运动。
心是身的主宰,心的本体是天理。
王阳明认为:心是一切的根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天理”运作的,心就是天理,并指挥者人类活动,没有心,人们就不可以进行生理活动。
王阳明对于心外无物的概括,可以从一个故事中體现:一个朋友问王阳明:“你说天下没有除心以外之物,那么如花朵,在深山中存在并自己开放凋零,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解释:“你没看到这朵花时,花同你心同归于寂;你若看到此花,那么花的颜色便明白起来,于是你便可以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以外。
”这句话中,王阳明未否认花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当你看它时,花会浮现于你脑海中。
王阳明的认识是:人的心中早已存在了包含万象的理,因此在求知时与其大费周章,不如回归本心。
(二)王阳明哲学之致良知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给良知下了定义:良知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意识和最高本体。
良知是人人都有的,是人们心中的内在力量,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
良知也是我们内心的本能,因此即便人们做错了事情,人们要做的也是恢复内心本身就有的良知。
同时,王阳明认为人若想成就自身,需要在良知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致良知中的“致”,指的是人的认识,通过致这个动作,使得良知回归本心,“致”的含义除了“回到”的意思之外,也可以代表“推广”,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区别只在你是否愿意去“致”。
王德峰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和感悟

王德峰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和感悟花了三天才看完的讲座,听完之后,深有感悟,感谢哲学王子带来的精彩讲述!此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二、心学的开始与发展;三、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
一、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在初涉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其实一直不懂中哲、西哲、马哲究竟有什么样的异同,当然,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我依然没有区分的十分明白。
老师说到,中哲实际上就是人生哲学,而西哲则是一种知识哲学。
此为我惊呼之一处,诚然是也。
“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王老师的一句名言引得全场大笑的同时却也不得不让人深思而以为然,之前发生的所有事情以及就拿昨天的事情来说,一切都有定数,或许再联系马哲,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比成功算是有命,你也可以拿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差来说,大多都只是解释一种现象的原理罢辽,而其中的感悟所谓经历者才能味觉出二三来。
孟子所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便也承载了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感想了,当然,前提你得去找当下选择里最适合的方向并且全心全意的去努力。
老师所讲惊呼二处在于对于现下民风之判断:“各施其能,各谋其利,锋针付之于法律,前途交之于偶然。
重功利,轻道义,内不能按,外不能立。
”所谓救赎,也并不是寻求灵魂的安定,而是一种现世的幸福与欲求。
产生这一诉求我们便可以发现人们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生命问题。
贯穿这一生命之中,充斥着麻烦与困扰。
外部麻烦得以解决,但内部麻烦却犹如浑水,越是想要清澈却越反向发展出来。
什么是内部矛盾?便是心安顿的问题,此心,则生出麻烦困扰,此心区别人与动物,比一般动物多出一份精神上的烦恼与痛苦,当然不是说其他生命没有感知精神的能力,只是相较人类而言,人类所拥有的情感复杂一些。
孔子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即意,内心不安定的人,既无法长久的在贫贱的生活中度日,也无法在富贵的生活中安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生 死 态 度: “ 吾 心 光 明, 亦复 何言? ”
) ) 生死态度是指人们面对死亡时所持有的心理状 态、 精 神 面 貌, 以 及 立 足 其 上 的 外 在 行 为。 事 实 上, 人们面对死亡时, 又总是以反思自己的一生的生命 历程为基础的, 故虽是面对死亡, 但称生死态度。不 同的文化为人确立不同的生死态度。儒家的生死态 度从根本 上 来 说, 就是 “ 任命” , 即所谓的 “乐天知 命” 。但是, 和道家对 “ 命” 的理解不同, 儒家之 “ 命” 有两 层 含 义: 一 是 命 运, 一 是 使 命。 作 为 命 运 之 “ 命” , 是指冥冥之中人无法抗拒的支配自己的力
!!!!!!!!!!!!!!!!!!!!!!!!!!!!!!!!!!!!!!!!!!!!!
) ) 摘 ) 要: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 “ 吾心光明, 亦复何言” 来体现, 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 获 得 临 终 安 宁的根本途径, 体现了儒家生命 “ 三不朽” 中的 “ 立功” 层 面; 在 生 死 价 值 上, 王阳明认为人的生死只有付诸和践履 忠信礼义等道德信念才有价值, 体现了儒家生命 “ 三不朽” 中的 “ 立德” 层 面; 在 生 死 超 越 论 上, 王阳明以 “ 致良知” 为 “ 出生死” 之道, 体现了儒家生命 “ 三不朽” 中的 “ 立言” 层面。总之, 王阳明全面、 典 型 地 体 现 了 儒 家 的 生 死 哲 学。 挖掘和梳理王阳明的生死哲学既有助于对王阳明和儒学研究的深入, 更有助于当今生死哲学的建构。 ) )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生死哲学; 生死态度; 生死价值; 生死超越 )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明代大儒王阳明 ( &,*! $ &/!’ ) 堪称儒家人格 的典范, 封建时代的完人。他的一生, 兼内圣于外王 为一身, 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俱全, 成为后世人格 追求的楷模。王阳明的生死哲学集中体现了他作为 一代大儒的人生 风 范。 作 为 儒 者, 王阳明以忠信礼 义为生死价值所在, 并以道德使命的完成与否来确 立自己的生死态度; 作为哲学家, 王阳明以学问的豁 然贯通为超越生 死 之 道。 王 阳 明 的 生 死 哲 学, 既体 现了一般儒者的生 死 观, 更体现了儒学大哲的生死 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 ) 量, 这和道 家 的 理 解 是 相 同 的。 对 于 命 运 之 “ 命” , 儒道都认为 只 有 顺 从; 作为使命之 “ 命” , 是指上天 赋予人的责任和义务, 所谓 “ 安身之 命” 之 命, “ 天命 之谓性” 之 命, 都 是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说 的。 对 于 使 命之 “ 命” , 儒 家 认 为, 人 应 当 体 察 并 实 现 它。 只 要 体察并实现了上天 所 赋 予 自 己 的 使 命, 人才算完成 了人生的责任, 面 对 死 亡 时 才 能 心 安 理 得。 使 命 之 “ 命” 使儒 者 的 使 命 更 具 主 动 性、 创 造 性, 这和道家 消极顺应命运 的 安 排 是 大 异 其 趣 的。 从 内 容 上 看, 儒者的使命又是从道德立场赋予的, 因此, 儒家的使 命又体现为道德使命。对命运的服从和对道德使命 的完成是儒者任 命 的 二 层 内 涵。 但 是, 任命的安排 仍属无奈, 只 有 实 现 使 命 才 是 最 终 意 义 上 的 任 命。 这是儒者面对生死所持的根本态度。 王阳明在生死态度上继承并典型地体现了儒家 的这种生死态 度。 在 无 法 抗 拒 的 命 运 面 前, 王阳明 面对死亡时持 “ 俟命” 态 度。 王 阳 明 %* 岁 时, 因得 罪宦官刘瑾而谪居龙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 中, 蛇虺魍魉, 蛊毒瘴疠, 与居夷人鴃语难语, 可通语 者, 皆中土亡命。旧无居, 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 瑾憾未已, 仍 加 害 王 阳 明。 王 阳 明 此 时 “自计得失 荣辱皆能超脱, 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乃为石墩自誓
是死亡, 这正是 人 思 考 生 命 的 出 发 点。 在 以 死 亡 为 生命终点的必然性 面 前, 人不想一旦身死就万事皆 休, 一 无 所 有, 生 命 彻 底 完 结。于 是, 追求不朽和永 恒就构成了人的终极关怀。各种文化系统从根本意 义上说, 都 是 一 种 满 足 人 的 终 极 关 怀 的 设 计 方 案。 道家从回归自然追 求 不 朽, 佛家以进入涅槃境界为 终极关怀, 道教从肉体的长生久视中追求不朽, 而儒 家则是从现实人生中建立德业来追求不朽。 具体来说, 儒家的生死价值论, 是以现实生活为 基础, 以 “ 立德” 、 “ 立 功” 、 “ 立言” 为 途 径, 以追求成 圣成贤为目标的终极关怀学说。和其他文化主张不 同, 儒家的生死价值论具有鲜明的道德化倾向, 亦即 将人的生死统御在人生中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下。孔 子说: “ 无 以 求 生 以 害 仁, 有杀生的成仁” ; 孟子倡 “ 舍生取义 ” : “ 生, 亦 我 所 欲 也, 义,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 于生者, 故不为苟 得 也; 死 亦 我 所 恶, 所恶有甚于死 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 则 凡可以辟患而 有 不 为 也。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所 恶有甚于死者, 非 独 贤 者 有 是 心 也, 人 皆 有 之, 贤者 能勿丧耳。 ” 二程提出 “ 饿 死 事 小, 失节事大” , 都是 从生死价值角度评判生死。 王 阳 明 继 承 了 儒 家 的 生 死 价 值 观, 并将其贯穿 于人生实 践 中。 在 生 命 与 人 的 精 神 追 求 发 生 矛 盾 时, 王阳明和孟子一样, 强调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有 人问 “ 志士仁人” 章, 王阳明 说: “ 只为 世上人 都 把 生 身命子看得来太重, 不问当死不当死, 定要宛转委曲 保 全, 以 此 把 于 理 却 丢 失 了。 忍 心 害 理, 何 者 不 为? 若违了天理, 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 也不过做了个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处看得明 白。比 干、 龙 逢 只 为 他 看 得 分 明, 所以能成就他的
[!] 可以窃父而 逃, 吾 亦 终 生 长 往 不 悔 矣。 ” ( 卷 "&完 成, 死 就 无 所 遗 憾 了。 谱二》 ) 这种态度在他的临终遗言中得到印证。 《 年谱》 载: 嘉靖七 年 十 月, 王 阳 明 病 归, 至南安 时, 门人周积侍见。王 阳 明 说: “ 吾 去 矣! ” 周积哭着 问: “ 何遗言? ” 王 阳 明 略 带 微 笑 对 周 积 说: “此心光 明, 亦复何 言? ” 说 完, 瞑 目 而 逝。 从 王 阳 明 的 临 终 状态不难看出, 他 已 能 坦 然、 安 详 地 接 受 死 亡, 获得 了对死释然的心 态。 在 历 经 千 死 百 难 后, 王阳明才 获得坦然面对生死 的 态 度, 这也正应验了他自己说 过的话: “ 人 于 生 死 念 头, 本 从 生 身 命 根 上 带 来, 故 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 透得过, 此心全体方是行 无碍, 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
[!] 人。 ” 也 就 是 说, 不 当 死, 固然不应 (卷 " 《 传习录》 )
命, 任命运的摆布, 体现了儒家面对死亡时的一贯态 度。但是, 此时王阳明对于死心有不甘, 对死亡的接 受更多的是面对命运的无奈。王阳明之所以此时对 死心有不甘, 不是因为得失问题, 而是因为自己的人 生使命没有完成。这在他后来的行为中得到进一步 的体现。正德十五 年 ( !#$% ) , 王阳明在镇压朱宸濠 叛乱立功后, 却蒙受毁谤并危及生命。此时, 他想到 的还不是 自 己 个 人 的 安 危, 而 是 想: “ 以 一 身 蒙 谤, 死即死耳, 如老亲何? ” 并 对 门 人 说: “ 此时若有一孔
[$]
王阳明一生, 命运多舛, 多次面临死亡威胁。面 对生死考验, 王阳明一直难以割舍对生命的眷恋, 直 至临终前, 才获得了面对生死的坦然态度。这表明, 儒者在命运的安排面前, 更多的是无奈, 只有在使命 的完成之后, 才能从容、 坦然地面对死亡。这就是王 阳明, 也是儒家的根本生死态度。 ’ ’
第 ) 期( ( ( ( ( (
徐春林: 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 &!・
逐之微乎?某之居此, ……日有三死焉; 然而居之泰 然, 未尝以动其中 者, 诚 知 生 死 之 有 命, 不以一朝之 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 ( 卷 "! 又, 正德 《 答毛宪副》 ) 十四年, 王阳明 在 吉 安 起 兵 镇 压 宸 濠 叛 乱。 他 留 其 家属在吉安公署, 四 周 堆 聚 柴 薪, 告 诫 守 卫 者 说: 如 果的兵 败, 即 刻 纵 火, 毋 为 贼 人 俘 虏 羞 辱。 ( 卷 #$ 表现 了 其 舍 生 取 义、 士可杀不可辱的生 《 年谱附录》 ) 死价值观。 在王 阳 明 看 来, 人的生死不仅要服从于气节的 保全, 更要服从 于 自 己 的 使 命 和 责 任。 在 王 阳 明 看
第 %* 卷第 , 期 ) ) ) !""# 年 * 月
) ) )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01234.5 16 4.478.49 24:;<3=:>?
;@AB %* 4@B , ) 0CAB !""#
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徐 春 林
(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哲学与社会学系, 江西 南昌 ) %%""!* )
二 ’ 生 死 价 值 论: “ 所 守 以 待 死 者, 忠信礼义而已”
’ ’ “ 价值” 是标志客体 满足 主体需 要的 范 畴。 “价 值” 所肯定的内容, 是 指 客 体 的 存 在、 作用以及它们 的变化对于一定主 体 需 要 及 其 发 展 的 某 种 适 合、 接 近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