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标本鉴定报告(20101010)

沉积岩标本鉴定报告(20101010)
沉积岩标本鉴定报告(20101010)

沉积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评分细则

作者:张萌

单位:沉积地质研究院

日期:2010年10月13日

1、岩石编号B1-1(原始编号:新采样)产地:四川攀枝花

手标本描述:(共50分)

灰白色(风化呈灰黄色)(2分),中-粗粒砂状结构(8分),块状构造

(8分)。

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5-90%(2分),碎屑的粒径以0.3~1mm为主(1分),分选中等(2分)。碎屑多为次棱角-次圆状(2分),磨圆中等(1分)。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组成(5分)。填隙物含量约为10-15%(2分),主要是粘土质(5分)。岩石为颗粒支撑(2分),孔隙—镶嵌式胶结(3分)。

(7分)初步定名:灰白色(或灰黄色)中-粗粒粘土质石英砂岩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

具中-粗粒砂状结构(4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5-90%(1分),碎屑的粒径以0.5~1mm粗粒砂为主(1分),在碎屑中的含量60%左右(1分),有0.25~0.5mm中粒砂35%(1分),少量1~2mm巨粒砂约占5%(1分),分选中等(1分)。碎屑多为次棱角-次圆状(1分),磨圆中等(1分)。

碎屑成分(共10分):Q端元(占碎屑的含量95%):以单晶石英(60%)和多晶石英(30%)为主,部分石英显波状消光,还见少量燧石岩岩屑、脉石英岩岩屑和变质石英岩岩屑(5%),偶见玉髓。(4分)

F端元(约占碎屑含量的2%):可见具格子状双晶的微斜长石、卡式双晶的正长石、聚片双晶的斜长石。(3分)

R端元(占碎屑的含量3%):少量泥岩岩屑(2%),偶见白云母和黑云母(黑云母部分已蚀变为绿泥石);重矿物有磷灰石、锆石等(<1%)。(3分)

填隙物(共5分):在岩石中约占10-15%(1分),其中包括粘土杂基(8-13%)(1分)(部分已经重结晶为高岭石粘土正杂基5-9%(1分)和水云母粘土正杂基3-4%)(1分)和硅质、铁质化学胶结物(1-2%)(1分)。

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分):碎屑之间接触紧密,多呈凹凸-缝合线状接触,颗粒支撑,镶嵌式胶结。

成岩后生变化:(各1分,共3分)

(1)同生期:原杂基部分重结晶成高岭石粘土正杂基和水云母粘土正杂基;粘土溶蚀碎屑。

(2)成岩—后生期:岩石经历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改造,颗粒接触紧密,多呈凹凸-缝合线状接触;粘土重结晶。

(3)后生期:石英次生加大。

成因分析:(共5分)

(1)碎屑成分较简单,以单晶和多晶石英(常有缝合线状的晶间界线)、以及石英质岩屑为主,说明其来源区较单一,且部分石英具有微弱的波状消光,重矿物以磷灰石、锆石为主,推测其陆源区母岩性质为花岗岩(或岩浆岩)。(2分)(2)碎屑成分以石英为主,分选、磨圆较好,其成熟度较高,说明岩石风化作用较强且经过较长距离搬运改造。(2分)

(3)颗粒接触紧密,正杂基多,还有似杂基,说明成岩后生作用强,沉降深度大。(1分)

定名依据:中-粗粒砂状结构,Q端元含量>=95%,三角图投点位于第Ⅰ区,杂基含量<15%,故定名为:粗-中粒粘土质石英砂岩。

作出三角分类图(附加5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

(6分)详细定名:灰白色(或灰黄色)中-粗粒粘土质石英砂岩2、编号:B2-1(原始编号:35#)

手标本描述:(共50分)

灰色、灰褐色(2分),鲕粒结构(8分),块状构造(或缝合线构造)(8分),成分以方解石为主(2分),岩石硬度低于小刀(2分)、滴5%稀Hcl剧烈起泡(2分)。

鲕粒直径多为0.5~2mm(2分),鲕粒含量约占整个岩石的70~80%(3分)。填隙物以亮晶胶结物为主(3分),含量约占20~30%(4分)。胶结类型为孔隙-基底式(4分),支撑类型为颗粒-杂基支撑(4分)。

(6分)初步定名:灰(褐)色亮晶鲕粒灰岩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

(1)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2分),其含量70~80%(1分),可有少量白云石。

(2)结构:鲕粒结构(5分)。

(3)构造:缝合线构造(5分)。

(4)粒屑组分(共10分):

①鲕粒:以残余鲕和晶鲕(单晶鲕、多晶鲕)为主(2分),少数薄皮鲕、放射鲕和压溶变形鲕(2分),鲕粒直径多为0.5~1.8mm(2分),部分鲕粒已被选择组构发生白云石化(2分),含量占70~80%左右(2分)。

②少量生物碎屑:主要有三叶虫、介形虫、钙质海绵骨针等,含量约占1-5%。(附加2分)

(5)填隙物(共4分):

①泥(微)晶基质(微屑、粉屑、小团粒),部分已重结晶成极细晶,含量约占5~20%。(2分)

②亮晶胶结物,具栉壳状结构特征,有两个世代或三个世代,含量约10~25%。(2分)

(6)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颗粒—杂基支撑(2分),孔隙—基底式胶结

(2分)。

(7)成岩后生变化(各1分,共4分):

①成岩早期:第一世代亮晶方解石。

②成岩晚期:第二、三世代亮晶方解石。

③成岩-后生期:选择鲕粒发生交代或重结晶作用,形成残余鲕和晶鲕,部分鲕粒已被选择组构发生白云石化;泥晶基质重结晶为极细晶。

④后生期:压溶变形鲕;发育缝合线构造,沿缝合线白云石化。

(8)成因分析(共5分):

①原始鲕粒类型以薄皮鲕和放射鲕为主,含正常海相生物碎屑,说明原始鲕粒形成于水不太深、水动力不太强、且盐度不太正常的低能海相环境。而后经强烈的成岩后生作用改造,选择鲕粒发生交代和重结晶,形成残余鲕和晶鲕。

(2分)

②鲕粒沉积环境的分析:鲕粒多、亮晶多,鲕粒沉积环境为高能;若填隙物中以泥(微)晶基质(微屑、粉屑、小团粒)为主,则鲕粒沉积环境为低能。

(2分)

③有的薄片中发育缝合线构造、变形鲕,说明成岩后生期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1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

(5分)详细定名:灰(褐)色泥晶-亮晶(亮晶-泥晶)鲕粒灰岩

3.编号:B3-1 (Sc3.15) 产地:绵竹寒武纪

手标本描述:(共50分)

暗灰色(2分),粗—中粒砂状结构(8分),块状构造(8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5%(2分),碎屑粒径以0.4~0.8mm为主,分选中等—差,多为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差(4分)。碎屑成分:主要由大小不一的、棱角状的石英(60%)(5分);灰白色的、可见解理、光泽暗淡的长石(5~10%)(5分)和黑、灰褐色等的岩屑(30~35%)(4分)组成。填隙物含量约为15%(2分),主要为粘土质。岩石为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3分)。

初步定名:暗灰色粗—中粒粘土质岩屑砂岩(7分)

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

粗—中粒砂状结构(8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5%,碎屑的粒径以0.4~0.8mm 为主,分选中等—差。碎屑多为次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差。(5分)碎屑成分(共10分):

Q端元(占碎屑的60%):其中包括石英(占20%)和燧石岩岩屑、玉髓、石英粉砂岩岩屑、石英岩岩屑(占40%)。(3分)

F端元(约占碎屑的8%):多呈棱角—次棱角状,可见具格子状双晶的微斜长石、卡式双晶的正长石、聚片双晶的斜长石。(3分)

R端元(约占碎屑的32%):种类繁多,分选、磨圆差,有:岩浆岩岩屑(玄武岩、安山岩等岩屑)占15%;沉积岩岩屑(粘土质粉砂岩、粘土质岩、粘土质长石石英砂岩、碳酸盐岩等岩屑)占5%;变质岩岩屑(千枚岩等岩屑)占10%。还可见少量的绿泥石(约1%);重矿物(含量约1%)有:石榴石、凝灰石、赤铁矿等。(4分)填隙物:在岩石中约占15%(1分),其中包括粘土杂基(8%)(2分)和碳酸盐质、硅质、铁质化学胶结物(7%)(2分)。

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3分):颗粒支撑,孔隙—接触式胶结。

成岩后生变化(各1分,共3分):

(1)同生阶段:粘土质杂基重结晶成正杂基,碎屑颗粒间有的受挤压成假杂基。

(2)成岩—后生阶段:岩石受挤压强,假杂基及颗粒呈凹凸和压溶接触。

(3)后生阶段:石英次生加大。

成因分析(共5分):

(1)碎屑成分多样,物质复杂。但以岩浆岩、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为主。

(1分)

(2)碎屑分选中等—差、磨圆差、长石及岩屑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低,表明物质搬运不远、堆积快、离物源区近、以物理风化为主。(2分)

(3)颗粒接触紧密,正杂基多,还有假杂基,说明成岩后生作用强,沉降深度大。(2分)

定名依据:碎屑中Q(石英+硅质岩岩屑)=60%,F(长石+花岗岩岩屑)=8%,R(其它岩屑+重矿物)=32%,三角图投点位于第Ⅶ区,故定名为:粗—中粒粘土质岩屑砂岩。

作出三角分类图(附加5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

详细定名:暗灰色粗—中粒粘土质岩屑砂岩(6分)4.编号:B4-1 (Sc1.9) 产地:华北下古生代

手标本描述:(共50分)

灰绿色(2分),中粒砂状结构(8分),块状构造(8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0%(2分),碎屑粒径以0.3~0.4mm为主,分选好。碎屑多为圆状,次圆状,磨圆好(4分)。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组成(4分)。填隙物含量约为20%(2分),主要是自生矿物海绿石(4分),多呈团粒状,海绿石常沿微细层理分布,而显出斜层理或平行层理(3分)。岩石为颗粒支撑,孔隙—接触式胶结(4分),胶结较致密、坚硬(2分)。

初步定名:灰绿色中粒海绿石石英砂岩(7分)

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

具中粒砂状结构(8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0%,碎屑的粒径以0.25—0.4mm为主,分选好。碎屑多为圆状、次圆状,磨圆好。(5分)

碎屑成分(共10分):

Q端元(占碎屑的含量>95%):绝大多数碎屑石英发生次生加大。碎屑石英磨圆度好,加大后晶形趋于自形,但加大边不规则,可窄可宽、可有可无,随石英粒间孔隙形状而定,不少石英显波状消光。还见少数玉髓和燧石。(4分)

F端元(约占碎屑含量的4%):多呈次棱角状,表面较清洁,突起比石英高,有节理。可见具格子状双晶的微斜长石、卡式双晶的正长石、聚片双晶的斜长石。

(3分)R端元(占碎屑含量<1%):少量白云母、黑云母;重矿物有磨圆的重矿物—锆石、磁铁矿等,重矿物多集中沿层理分布。(3分)

填隙物:在岩石中约占20%(1分),其中包括作为次生加大胶结物的石英(占全岩的5%)(2分),以及作为自生矿物和胶结物的海绿石(占全岩的15%,多顺层分布,而显出层理来)(2分)。

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颗粒支撑(1分),孔隙—接触式胶结(2分)。

成岩后生变化(各1分,共3分):

(1)同生阶段:自生海绿石的形成。因海绿石量多,多顺层分布,又见残余的黑云母,故部分海绿石可能由碎屑黑云母经海解而成。

(2)后生阶段:Si02胶结物呈次生加大边围绕石英共轴生长。挤压强,石英多呈线接触。

(3)表生阶段:海绿石多已水化成褐铁矿。

成因分析(共5分):

(1)矿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高,故岩石经过长期的搬运、改造。

(1分)(2)多为单晶石英,有钾长石、云母等,可能来自花岗岩、或再造的沉积岩。

(2分)

(3)沉积区为海相环境,温暖,弱氧化—弱还原,弱碱性介质(海绿石的形成条件)。(2分)

定名依据:Q端元含量>95%,F端元仅4%,化学胶结物有次生加大石英,有自生的海绿石,三角图投点位于第Ⅰ区,故定名为:中粒海绿石石英砂岩/中粒海绿石石英岩状砂岩。

作出三角分类图(附加5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

详细定名:灰绿色中粒海绿石石英砂岩(6分)

5.编号:B5-1 (Sc3.6) 产地:河北唐山二叠系长城统

手标本描述:(共50分)

肉红色(2分),不等粒砂状结构(8分),块状构造(8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90%(2分),碎屑颗粒大小不一,以中—粗粒为主,分选差。碎屑多为次圆状—次棱

角状,磨圆中等(4分)。碎屑成分:主要以石英和肉红色钾长石为主,次有岩屑、白云母等。其中石英无色透明(4分);钾长石新鲜,呈肉红色,解理清楚,解理面上玻璃光泽强(4分);白云母呈白色,珍珠光泽强(4分)。填隙物含量约为10%(2分),为粘土质(2分)。岩石为颗粒支撑(1分),接触—孔隙式胶结,胶结较致密(2分)。

初步定名:肉红色中—粗粒粘土质长石砂岩(7分)

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

具不等粒砂状结构(8分),碎屑在岩石中约占88%(2分),碎屑颗粒大小不一,以中—粗粒为主,分选差。碎屑多为次圆状—次棱角状,磨圆中等。

(3分)碎屑成分(共10分):

Q端元(占碎屑的60%):以单晶石英(40%)和多晶石英(20%)为主。

(3分)F端元(占碎屑的35%):可见具格子状双晶的微斜长石、卡式双晶的正长石、聚片双晶的斜长石,约占碎屑的25%;花岗岩岩屑和花岗片麻岩岩屑,共占碎屑的10%。(4分)

R端元(占碎屑的5%):有少数细粒长石砂岩岩屑和呈圆状、无定向的水云母粘土岩岩屑,还可见少量白云母、黑云母,约占碎屑的3%;重矿物有锆石、电气石、凝灰石等,共占碎屑的2%。(3分)

填隙物:在岩石中约占12%(1分),其中包括粘土杂基(10%)(部分已经重结晶为高岭石正杂基)(2分)和硅质、铁质化学胶结物(2%)(2分)。

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颗粒支撑(1分),孔隙—接触式胶结(2分)。

成岩后生变化(各1分,共3分):

(1)同生期:原杂基部分重结晶成高岭石正杂基,粘土溶蚀碎屑。

(2)成岩—后生期:粘土围绕长石和石英重结晶。

(3)后生期:长石及石英的次生加大。

成因分析(共5分):

(1)从碎屑的成分及含量可推测,沉积物来自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

(1分)

(2)长石含量较多,碎屑的分选、磨圆均不好,故搬运不远。(1分)

(3)长石多且较新鲜,说明气候干燥,不利于化学风化。(2分)

(4)杂基多,搬运介质密度和粘度较大,似密度流。(1分)

定名依据:碎屑中Q(石英)=60%,F(长石+花岗岩屑)=35%,R(其它岩屑+云母+重矿物)=5%,三角图投点位于第Ⅳ区,故定名为:中粗粒粘土质长石砂岩。

作出三角分类图(附加5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

详细定名:肉红色中—粗粒粘土质长石砂岩(6分)

6.编号:B6-1 (Sc3.2) 产地:四川绵竹汉旺 T3

手标本描述:(共50分)

灰色、灰褐色(2分),鲕粒结构(8分),块状构造(8分)。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岩石硬度低于小刀、滴5%稀Hcl剧烈起泡(5分)。

鲕粒直径多为0.4~0.5mm(2分),鲕粒的含量约占整个岩石的70%(5分);偶尔可见生物碎屑,含量约5%(2分)。填隙物以亮晶方解石为主(4分),含量约占25%(2分),胶结类型为孔隙式(3分),支撑类型为颗粒支撑(2分)。

初步定名:灰(褐)色亮晶鲕粒灰岩(7分)

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

(1)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5分)。

(2)结构:鲕粒结构(5分)。

(3)构造:缝合线构造。(5分)

(4)粒屑组分(共10分):

①鲕粒:以藻鲕为主,少数复鲕和压溶变形鲕(2分),鲕粒直径多为0.5~1mm,鲕粒形态多样,受核心控制(2分),鲕粒核心多为生物碎屑,有海百合、三叶虫、腕足、软体等(2分)。含量占70%左右(2分)。

②生物碎屑:主要有海百合、海胆、有孔虫,含量约占1~2%。

(2分)(5)填隙物(共2分):

①泥(微)晶基质(微屑、粉屑、小团粒),含量约占2~5%。(1分)

②亮晶方解石,具栉壳状结构特征,有两个世代或三个世代,含量约20~23%。

(1分)(6)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2分):颗粒—杂基支撑,孔隙—基底式胶结。

(7)成岩后生变化(各1分,共5分):

①同生期:藻参加鲕粒形成作用,颗粒发生泥晶化边。

②成岩早期:第一世代亮晶方解石。

③成岩晚期:第二、三世代亮晶方解石。

④后生期:压溶变形鲕;发育缝合线构造。

⑤表生期:方解石脉;渗滤砂;偶见粒内、粒间溶孔。

(8)成因分析(共5分):

①藻鲕特征:色暗,富有机质,既有同心状也有放射状构造,同心圆不太规则、特别密集,非机械作用能造成的,边缘不规则。(1分)

②藻参加鲕粒的形成作用,说明水不太深、水动力不太强。(1分)

③有部分渗滤的微屑、粉屑、小团粒等,位于亮晶中间,与全岩石的颗粒、鲕粒大、亮晶多的高能环境不相符合,故为渗滤砂。(1分)

④有的薄片中缝合线构造发育、藻鲕挤压变形强烈,说明成岩后生作用强。(1

分)

⑤孔隙少见,不是好的储集岩。(附加2分)

⑥有的薄片中缝合线构造发育,说明成岩后生期经历了较强压实压溶作用

(1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

详细定名:灰(褐)色微晶—亮晶藻鲕灰岩(6分)7.编号:B7-1 (Sf1.2) 产地:四川马角坝 D3

手标本描述:(共50分)

灰—深灰色(2分),微晶结构(8分),块状构造(8分),成分以白云石为主(7分),岩石硬度低于小刀(4分),粉末滴5%稀Hcl微弱起泡(7分),粉末滴镁试剂染成蓝色(7分)。

初步定名:灰—深灰色微晶白云岩(7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

(1)矿物成分及含量:以微晶白云石为主(5分),其含量98~100%

(5分)。

(2)结构、构造:极细晶—微晶结构(8分);纹层状构造、鸟眼构造

(8分)。

(3)成岩后生变化(各2分,共6分):

①准同生期:微晶白云石化。

②早期成岩:白云石重结晶,出现鸟眼构造。

③表生期:细晶方解石脉充填。

(4)成因分析(共5分):

有的可见残余纹层状构造(1分),因白云石化、重结晶较强,使镜下见纹层构造不很清楚,肉眼在有的薄片还可见到。有较大的极细晶白云石集合体,呈鸟眼状分布,系重结晶作用形成的鸟眼构造(2分)。有纹层状构造、鸟眼构造及微晶白云石大量存在,均说明岩石的形成环境属潮上带与蓝藻有关(2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

详细定名:灰—深灰色纹层状、具鸟眼的极细晶—微晶白云岩(8分)

中药鉴定学实验报告

中药鉴定学实验报告 学号:20182632**** 姓名:*** 实习时间:2020.6.29-2020.7.26 实习地点:***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 实习科目:中药鉴定学 实验内容:芦荟、金银花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芦荟、金银花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 2.掌握芦荟、金银花的理化鉴别特征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显微镜、紫外光灯、量杯、滴管 2.试剂:三氯化铁、稀盐酸、四氯化碳、甲醇等 3.药材:芦荟、金银花 三、实验内容 (一)芦荟 1.性状鉴别:库拉索芦荟,呈不规则块状,常破裂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暗红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体轻,质硬,不易破碎,断面粗糙或显麻纹,富吸湿性。有特殊臭气,味极苦,

好望角芦荟,表面呈暗褐色,略显绿色,有光泽。体轻,质松,易碎,断面玻璃样而有层纹。以色黑绿或棕黑、质脆、有光泽、气味浓者为佳。 2.显微鉴定:粉末,用乳酸酚装片,老芦荟团块表面有细小针状结晶聚集成团,放置24小时稍有溶解,团块上的结晶依然清晰。新芦荟团块棕色多角形,表面无结晶附着,放置24小时,全部溶解。 3.成分:老芦荟含芦荟总苷约25%,以芦荟苷为主;还含异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树脂约12%,为芦荟树脂鞣酚与桂皮酸结合的酯。另含多糖混合物以及芦荟多糖等。新芦荟含芦荟苷(约9%),异芦荟苷,好望角芦荟苷A、B,好望角芦荟苷元。尚含芦荟树脂A、B、C、D,其中B即芦荟苦素。 4.理化鉴别: ①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0ml,振摇,滤过,取滤液5ml,加硼砂0.2g,加热使溶解,取溶液数滴,加水30ml,摇匀,显绿色荧光,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黄色荧光;再取滤液2ml,加硝酸2ml,摇匀,库拉索芦荟显棕红色,好望角芦荟显黄绿色;再取滤液2ml,加等量饱和溴水,生成黄色沉淀。 ②取本品粉末0.1g,加三氯化铁试液5ml与稀盐酸5ml,振摇,置水浴中加热5分钟,放冷,加四氢化碳10ml,缓缓振摇1分钟,分取四氯化碳层6ml,加氨试液3ml,振摇,氨液层显玫瑰红色至樱红色。 ③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至沸,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芦荟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2017.9.3-2017.9.28 实习科目:中药鉴定学 实习地点:药剂科中药房 实习内容: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与品种,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实习目的:1、学会鉴别较常用的150—200种中药材的真伪与品种。 2、熟练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3、了解了目前中药材市场状况及中药材的栽培、采集、加工、保 管、供销等知识。 通过4周的中药鉴定学实习工作后,我进一步提高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 一、200多种中药材的真伪与品种。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品种不真或质量低劣,会造成科研成果、药品生产和临床疗效的失败,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病害人,对此,李时珍早就有“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的名言。 二、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地掌握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常用的有来源鉴别法,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法,还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模、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 以中药性状鉴别方法为例: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类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川木通、鸡血藤等;药用为本草植物茎藤的,如天仙藤;药作为茎枝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

通草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木部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如苍术、白术等。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有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和矿物、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三、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一直受到我国民众的青睐。中药材专业市场是中药材从产地流通到使用者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秩序出现混乱现象,监督管理欠规范,药品质量问题出现回潮反弹,这也是现阶段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的难点和热点。 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中药材生产管理模式与对其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要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可从改变中药材的生产管理模式入手,来解决所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内容为:中药材生产正品化、中药材生产道地化、中药材栽培规范化、野生药材栽培化、中药材初加工的许可管理、中药材的保质期设定、中药材信息可追溯等的生产管理模式。中药材质量受种源、产地、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保管等多因素影响,中药材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检验只是对结果的一种判定。因此,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工作重点,在于对中药材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控。将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相结合,才能确保中药材质量。

岩石的肉眼鉴定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肉眼鉴定 一、岩石分类的鉴定 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还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快速鉴定步骤一般为:(1)首先观察岩石的构造。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比如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表面上似难区分,此时应结合岩石结构特征的观察进行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斑状结晶结构,其中的石英斑晶与基质矿物间呈结晶联结;而石英砂岩具有沉积岩的碎屑结构,碎屑之间呈胶结联结;另外,岩石中的石英颗粒本身也有显著差异----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石英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则呈浑圆状,玻璃光泽已经消失,用锤击或小刀刻划岩石中胶结不牢的部位时,可以看到石英颗粒与胶结物分离后在胶结物上留下的小凹坑。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2)对岩石结构的深入观察,可以对岩石进一步的分类。如火成岩中的深成侵入岩类多呈全晶质、显晶质、等粒状结构;而浅成侵入岩类则常呈斑状结晶结构。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化学岩(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成份及其联结方式。 (3)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的分析,对岩石的命名和分类也是

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与火成岩的命名关系尤为密切。如斑岩和玢岩,同属火成岩中的浅成岩类,其主要区别在于矿物成份。斑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正长石和石英,玢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和黑色矿物。沉积岩中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石膏、褐铁矿等不可能存在于新鲜的火成岩中。变质矿物如绿泥石、滑石、石棉、石榴子石、红柱石等,则为变质岩所特有。因此,根据某些矿物成分的分析,也可以初步判定岩石的类别。 (4)最后应注意的是在肉眼鉴定岩石时,常常有许多矿物成份难于辨认。如具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的火成岩,泥质或化学结构的沉积岩,以及部分变质岩,由结晶细微或非结晶的物质成份组成,一般只能根据颜色深浅、坚硬性、比重大小和“盐酸反应”等进行初步的判断,火成岩中深色成份为主的,常为基性岩类:浅色成份为主的常为酸性岩类。沉积岩中较坚硬的多为硅质胶结的或硅质成分的岩石;比重大的为含铁质多的岩石;在“盐酸反应”的一定是碳酸盐类岩石等 二、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 (一)沉积岩 1.矿物成分 组成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高岭石、水云母、铝土矿等)、碳酸盐矿物、卤化物等。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2.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指组成物的形状大小、结晶程度及相互排列的方式。 常见的有: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

岩浆岩野外鉴定

火成岩的鉴定及定名 一、火成岩鉴定内容和方法: 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 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全晶质显晶质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

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隐晶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半晶质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玻璃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构造 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4、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 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6、岩石定名 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岩浆岩的分类定名,初学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血型实验报告

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生命科学院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3、通过实验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 中的重要性二、实验原理 人类的abo血型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很多時间,一个基因只包含两个等位基因。但是, 控制血型的基因i则有三个不同等位基因。即同一时间内,一个位点可以有其中任何两个等 位基因出现。 等位基因a使红血球产生抗原a;等位基因b使红血球产生抗原b;等位基因o使红 血球不产生抗原; 等位基因a和b为等显性,o对a和b均为隐性。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是根据红细 胞上有或无a抗原和b抗原或a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四种。 血型 a b ab o 可能基因型 iaia或iaio ibib或ibio iaib ioio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 抗原或b抗原或ab抗原来确定abo血型。三、实验材料 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 实验步骤 1、取干净载玻片,滴加定型剂 2、用70-75%的酒精消毒取血部位 3、用针扎一下消毒部位,使血冒出,立即滴一滴血液在抗a或b上。 4、再次消毒后取 血滴在抗b或a上 5、观察有无凝聚。实验结果如下图: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 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 6、记录结果:受测血液为a型血。五、注意事项 1.实验用具严格消毒,消毒采血针应一人一针。 2.取血切勿过多,以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3.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 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 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六、关于abo血型与性格的思考 这次测定自己血型的实验让我们对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升起了好奇。于是我对血型性 格学说做了一番了解,并将了解和思考到的相关内容归纳了一下。 从血型本质原理来讲,abo抗原是糖类,其前体是h抗原。a基因编码一种叫n-乙酰半 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a 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a抗原,b基因编码一种叫半乳糖转移酶的 蛋白质(b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b抗原。o基因不能编码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 抗原。这些抗原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人体神经的必经之地) 中不存在。由于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 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 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一些问题: 为何a型为主的国家人口增长普遍停滞,甚至出现了负数,如北欧、德国、中国的上海 市? o型为主的广东人号称什么都敢吃,大胆、冒险、高犯罪率与血型性格有关吗? 湖南儿女多招风耳与a型民族的祖先生存的森林环境有关吗?中国a南b北方与a南b 北朝鲜在性格和由此导致的经济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吗? 为何世界乒乓球高手绝大多数出自b型为主的中国和a型为主的欧洲、尤其是瑞典?

完整版实验常见矿物手标本的鉴定

实验一常见矿物手标本的鉴定 一、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 (一)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 (二)熟练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三)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三、实验仪器、设备 矿物标本,小刀,放大镜,盐酸,瓷板,马蹄形磁铁 四、实验原理 (一)矿物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一向延长——柱状或针状 二向延长——板状或片状 三向延长——立方体或八面体等。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单体如为一向伸长——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毛发状;矿物单体如为二向伸长——集合体常为鳞片状; 矿物单体如为三向伸长——集合体常为粒状或块状 (二)矿物的光学性质 1、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矿物薄片能透过光线者,称为透明矿物;基本上不能透过光线者,称为不透明矿物。 2、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的强弱可分为: 3、颜色与条痕: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某些矿物常常由于外来原因呈现出不很固定的颜色,如纯净的石英为无色,由于混有杂质等原因也可呈现各种颜色,许多透明矿物均具有这一特点。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如赤铁矿可呈赤红、铁黑或钢灰等色,而它的条痕恒为樱红色 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白色或近于白色,无鉴定意义。 (三)矿物的力学性质 1、硬度:在肉眼鉴定中,主要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通常用摩氏硬度计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2、解理:晶体受到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3、断口:断口是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四)常见矿物特征 滑石Mg[SiO](OH) 83104单晶体为片状,通常为鳞片状、放射状、纤维状、块状等集合体。无色或白色。解理面上为珍珠光泽。硬度1。平行片状方向有极解理。有滑感。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2.58—2.55。 石膏Ca[SO]·2HO 24单晶体常为板状。集合体为块状、粒状及纤维状等为无

实验二_常见岩浆岩的认识和鉴定

实验二常见岩浆岩的认识和鉴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2.学会肉眼鉴定岩浆岩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一些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特征,并写出简单的鉴定报告。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肉眼描述和鉴定岩浆岩的基本内容为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命名的基础。拿到一块岩石,一般描述的顺序是:首先是颜色,其次为结构、矿物成分、构造及次生变化等。 现将描述各种特征的方法及注意要点简述如下: (一)颜色 岩石的颜色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之总和,而非某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颜色。如灰白色的岩石,可能是由长石、石英和少量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等)等形成的总体色调。因此,观察颜色时,宜先远观其总体色调,然后用适当颜色形容之。岩浆岩的颜色也可根据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即“色率”来描述。按色率可将岩浆岩划分为: 暗(深)色岩色率为60-100相当于黑色、灰黑色、绿色等; 中色岩色率为30-60相当于褐灰色、红褐色、灰色等; 浅色岩色率为0-30相当于白色、灰白色、肉红色等。 反过来,我们亦可根据色率大致推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从而推知岩浆岩所属的大类(酸、中、基性)。这种方法对结晶质,尤以隐晶质的岩石特别有用。 (二)结构构造 岩浆岩按结晶程度分为结晶质结构和非晶质(玻璃质)结构。按颗粒绝对大小又可分为粗(>5mm)、中(5-1mm)、细粒(1-0.1mm)结构,以及微晶、隐晶等结构。其中特别应注意微晶、隐晶和玻璃质结构的区别。微晶结构用肉眼(包括放大镜)可看出矿物的颗粒,而隐晶质和玻璃质结构,则用肉眼(包括放大镜)看不出任何颗粒来,但两者可用断口的特点相区别。隐晶质的断口粗糙,呈瓷状断口;玻璃质结构的断口平整,常具贝壳状断口。按岩石组成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又可分为等粒、不等粒、斑状和似斑状等结构。因此,观察描述结构时,应注意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等特点。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为块状构造,其次为气孔、杏仁和流纹状构造等。

岩性鉴定

三大岩性初步鉴别方法来源:邓震的日志(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l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实验: 常见岩浆岩手标本的鉴定

实验二常见岩浆岩手标本的鉴定 一、实验类型 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 通过对岩浆岩特征的认识加深对岩浆作用的了解。 三、实验仪器、设备 岩浆岩标本,小刀,放大镜 四、实验原理 1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暗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浅色矿物:斜长石,正长石,石英 2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岩浆岩的结构。 (1)按照矿物晶粒的大小分为 显晶质结构:用肉眼均可加以识别,又细分为 粗粒(粒径>5mm)、中粒(粒径5—1mm),细粒(粒径1—0.1mm) 隐晶质结构:用肉眼难以识别 (2)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 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相等 不等粒结构:在不等粒结构中又分为: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且基质的成分与斑晶的成分相同 3岩浆岩的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浆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分为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 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火山熔岩中不同成分和颜色的条带,以及拉长的气孔相互平行排列,称为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岩石中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直径由数毫米到

数厘米。基性熔岩中气孔较大、较圆;酸性熔岩中气孔较小、较不规则,或呈棱角状。 杏仁构造:气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 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性状,它是多次喷出的熔岩或火山碎屑岩逐层叠置的结果。 4岩浆岩的分类 (1)岩浆岩 (2)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既有喷出岩的特征也有沉积岩的特征,按火山碎屑的粒径大小分类: (1)凝灰岩:粒径<2mm (2)火山角砾岩:粒径2-50mm (3)浮岩:粒径2-50mm多孔洞,色浅、质轻、能浮于水 (4)集块岩粒径>50mm 五、实验内容 1.常见岩浆岩手标本观察实验观察常见岩浆岩手标本的颜色、造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特征,描述并鉴定。 2.四大类岩浆岩对比观察鉴定实验,观察四大类岩浆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的特征及区别,并对比描述、鉴定。 3.侵入岩和喷出岩对比观察鉴定实验,对比观察侵入岩和喷出岩,描述其矿物、结构构造,并定名写综合鉴定报告。并把观察结果写在实习报告中。

中药鉴定_毕业实验报告1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姓名:颜文孟学号:201225821006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8.10-2014.9.6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魏蓬木 实习课目:《中药鉴定》 实习主要内容:山麦冬、甘草、黄芩的鉴别 山麦冬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山麦冬(两种)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点; 2.比较两种山麦冬的显微鉴别特征; 3.掌握山麦冬的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别特征; 二.实验内容 1.原植物的鉴定注意点 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var. prolifera Y. T. Ma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时丛生;根稍粗,近末端处常膨大成矩圆形、纺锤形小块根;根状茎短,具地下走茎。叶基生,禾叶状,长20~45cm,宽4~6mm;先端急尖或钝,具5条脉,边缘具细锯齿。花葶通常长于或近等长于叶,长20~50;总状花序在花后于苞片腋内长出叶簇或小苗;苞片小,披针形;花梗长约4mm;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紫色;花丝长约2mm;花药长约2mm;子房近球形,花柱长约2mm;柱头不明显;种子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短葶山麦冬:Lirlope muscari (Decne.) Baily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生有许多长而细的须根,其中部膨大成连珠状或纺锤形的肉质小块根。叶丛生;叶柄有膜质鞘;叶片革质,条形,长15-30cm,宽4-7mm。花茎直立,高15-30cm,总状花序顶生,长达12cm,有花多数,常l-4朵聚生于苞腋,花被淡紫色或浅蓝色,长圆形或被针形;花梗长约3-4mm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熟时蓝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药材性状鉴定注意点 湖北麦冬: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2~3cm,直径0.4~0.7cm。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不规则纵皱纹。质柔韧,干后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至棕黄色,角质样,中柱细小。气微,味甜,嚼之发黏。 短葶山麦冬:稍扁,长2~5cm,直径0.3~0.8cm,具粗纵纹。味甘、微苦。 3、显微鉴定 组织切片 湖北麦冬:最外为表皮(1列薄壁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27~60μm)→韧皮部(韧皮部束7~15个,各位于木质部束的星角间)→木质部(内侧的木化细胞连结成环层)→髓小,薄壁细胞类圆形 短葶山麦冬:根被为3~6列木化细胞。针晶束长25~46μm。内皮层外侧为1列石细胞。韧

矿物鉴定

偏光显微镜下透明矿物的鉴定 岩石磨成厚约0.03mm 的薄片,置于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的矿物是透明的(绝大多数硅酸盐、碳酸盐矿物和部分氧化物),有的矿物是不透明的(金属硫化物及部分氧化物)。鉴定不透明矿物需要反光显微镜,将在本书的下篇介绍,这里只介绍透明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的鉴定方法。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分为单偏光、正交偏光、聚敛光下观察三个步骤,其原理在晶体光学中有详尽的论述,这里只介绍和岩石薄片观察描述有关的部分,而形成这些光性特征的光学原理就不详细说明。单偏光镜下观察 1 晶形 晶形对识别典型的表现有良好晶面的矿物很有用。如石榴子石在薄片中常为自形的六边形,白榴石常呈八边形,磷灰石横断面常为六边形而纵断面为柱状,榍石常为菱形,白云石常为信封状,电气石横断面呈弧状三角形而纵断面为柱状,锆石常常呈四方柱状或两端为锥形的长柱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薄片切面的随机性,上述矿物的斜切面也可以表现为其他的形状,如石榴石和白榴石还可以出现正方形、长方形甚至三角形的晶形,磷灰石也可以表现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晶形。 2 解理和裂理 某些解理特征明显的矿物,能根据其解理很快确定,如云母具有一组细密、平直而不间断的解理,角闪石的两组解理以56 度相交,辉石、红柱石、方柱石的两组解理近于正交。但与解理斜交的切面上所表现的角度要比其最大交角要小。具两组解理的矿物,在其纵断面上只表现一组解理,如角闪石、辉石在薄片中经常只出现一组解理。由于切面的限制,具有三6组以上解理的矿物在薄片上常常只显示一组或两组解理,甚至表现出没有解理。如方解石和白云石有三组解理,但在薄片中一般只能看到两组。 裂理和解理很相似,但它们的成因不同,薄片中的特征也有所不同。解理往往是沿着矿物晶体中面网间化学键力最弱的方向产生,而裂理面一般是沿双晶结合面或某种细微包裹体的夹层而产生;在形态上,裂理的宽度也明显比解理大,而且大多数情况也没有解理平直。如橄榄石解理不发育,但裂理常见,是一个鉴定特征。 3 颗粒形态和交生关系 某些矿物虽然没有完整的晶形,但其颗粒形态有某种特征,可以做为识别的一种标记。如蛇纹石常为纤维状和网脉纤维状,蓝晶石和硅灰石常呈板片状,云母、绿泥石、滑石、粘土矿物也多呈板状或叶片状产出。

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 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2014级生物科学二班张智勇 ●摘要:藻类为低等植物,藻类形态结构非常简单,是天然水体重要的组成部 分,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水质、吸收营养盐、拦截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有机体都能吸收营养制造有机物,其繁殖方式简单,通常以细胞分裂为主,当环境条件适宜、营养物质丰富时,藻类个体数的增长非常快。水污染引起水体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生活在水中的浮游藻类及其他生物。由于藻类对水质环境变化敏感,其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现存量等指标在不同营养水平的水环境中各异,因而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状况。有些则有较大的忍耐力,还有些只生活在污水中,因而藻类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在水环境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掌握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方法,调查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展开定性和定量实验,并根据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及群落特征推测其水质状况,并对两处的水样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藻类鉴定与分类、水质分析及比较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仪器、材料与试剂:浮游生物网,饮料瓶两个,50mL取样管两个,标签,记录本,鲁哥氏液,显微镜,电子目镜,笔记本电脑, 250mL烧杯一个,1L敞口塑料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长颈漏斗,浮游生物计数框

矿物手标本鉴定

硬绿泥石 硬绿泥石Fe22+Al[Al2Si2O10](OH)4 [化学组成] FeO 22-28%, MgO2-6%, Al2O3 38-42%, SiO2 22-28%, H2O 6-8%。还可含少量CaO,MnO等。 [形态] 单斜晶系。晶体少见,通常呈片状或弯曲的壳状集合体。 [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时为黑绿色。条痕为带绿的白色。玻璃光泽,解理面有时具微弱的珍珠光泽。硬度5-6。性脆。平行{001}解理完全。比重3.4-3.6。 [成因及产状] 为变质成因的矿物。产于变质较浅的粘土质千枚岩、片岩中。含量多时称硬绿泥石片岩。此外,硬绿泥石与刚玉、绿泥石等也见于大理岩中的接触交代矿床中。 [鉴定特征] 以较大的硬度,具脆性及成因产状等与相似矿物绿泥石相区别。 绿泥石 [化学组成] 绿泥石是一族化学成分相当复杂的矿物。它包括种类很多,可简单略把它们分成两个亚族: (1)正绿泥石亚族:是富含镁的绿泥石,即一般常见的绿泥石都属此类,主要包括叶绿泥石,斜绿泥石。其化学式如下:(Mg,Fe2+)8-P(Al,Fe3+)2PSi4-PO10(OH)8 (2)鳞绿泥石亚族:是富含铁的其大多数成胶体的绿泥石。主要为鲕绿泥石和鳞绿泥石,其化学式如下:(Fe2+,,Mg)n-p(Fe3+,Al)2PO10(OH)2(n-2)·XH2O [形态] 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板状、片状。常见为鳞片状集合体。富含铁的鲕绿泥石常呈鲕状集合体,具同心圆状构造,也有成砂岩的胶结物或隐晶致密块状和土状。 [物理性质] 绿泥石族矿物一般为不同程度的绿色。玻璃光泽,解理面上为珍珠光泽。硬度2-2.5。具挠性。{001}解理极完全。比重2.6-2.85。具滑腻感。 [成因及产状] 本族矿物分布很广。富含镁的绿泥石即叶绿泥石,斜绿泥石主要产于变质岩(如绿泥片岩)及各种中低温热液蚀变岩中。岩浆岩中的铁镁矿物受热液作用也最易转变成绿泥石。富铁的绿泥石(以鲕绿泥石为主)主要产于沉积铁矿中与黄铁矿。菱铁矿共生。 [鉴定特征] 以绿色、一组极完全解理、硬度低、薄片具有挠性等为主要特征,形态及成因产状是鉴别鲕绿泥石的主要依据。 蛭石 蛭石(Mg,Fe2+,Fe3+)3[(Si,Al)4O10](OH)2·4H2O

矿物岩石鉴定-教案-项目四,,岩浆岩及其肉眼鉴定

矿物岩石鉴定-教案-项目四,,岩浆岩及其肉眼鉴定 矿物岩石鉴定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4.1岩浆岩的形成、基本特征及分类课时:4授课时间安 排第 周第 次教学器材与工具教学PPT、岩石手标本授课类型请标注√理论课(√)实训课()习题课()其他()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岩浆与岩浆岩的概念、岩浆岩的物质成分特征、不同类型岩浆岩中矿物成分的变化规律,熟悉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岩浆岩产状和相的相关概念,掌握岩浆岩常见的结构、构造类型,熟悉典型结构、构造的地质指示意义,了解岩浆岩中侵入岩和喷出岩常见产状及相的类型,掌握岩浆岩分类依据,熟悉岩浆岩主要的分类方案及其命名的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岩浆岩主要的结构及构造类型、岩浆岩的分类,难点:岩浆岩主要结构、构造的地质意义、岩浆岩的分类方案, 教教学基本内容一.岩浆与岩浆岩1.岩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2.岩浆岩及其基本分类二.岩浆岩的物质成分1.岩浆岩的化学成份2.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三.岩浆岩的结构、构造1.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的相关概念2.岩浆岩的结构类型(结构的划分依据、主要结构类型) 3.影响岩浆岩结构的因素及其矿物结晶顺序; 4.岩浆岩的主要构造类型 5.常见岩浆岩构造的地质意义四.岩浆岩的产状与相 1.岩浆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产状、喷出岩的产状) 2.岩浆岩的相(深成相、浅成相、超浅成相、喷发相)五.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一:教师多媒体演示交互式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堂板书,讲授岩浆岩总论中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设计二:矿物手标本讲解与演示利用典型岩石手标本,向学生讲解如何通过之前所学知识(岩浆岩总论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岩浆岩大类中常见岩石类型进行鉴定,掌握其主要鉴别标志及肉眼鉴定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多媒体讲解(√)、模型、实物讲解(√)、课堂板书(√)、音像讲解()等。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岩浆岩的概念、常见的造岩矿物 2.根据SiO2划分几种化学类型 3.根据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常见哪些结构类型 4.根据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常见哪些结构类型各自有何成因意义 5.鲍文反应原理 6.何谓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7.教材中岩浆岩采用的是何种分类方案 课后小结: 1.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在地表以下深度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 2.火山喷出的固体物质统称为火山碎屑物。由火山碎屑物堆积而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野外描述

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全晶质 显晶质 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 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 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 隐晶质 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半晶质 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 玻璃质 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6)岩石定名: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 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 岩浆岩的分类定名,初学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常见造岩矿物肉眼鉴定特征2

常见造岩矿物手标本鉴定特征 1. 橄榄石[(Mg,Fe)2SiO4]:斜方晶系。晶形呈厚板状,晶形完好者少见,一般为他形粒状集合体。浅黄、黄绿色至黑绿色,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硬度6.5~7,比重3.3~3.5。 2. 普通辉石Ca(Mg,Fe,Al,Ti)[(Al,Si)2O6] :单斜晶系。晶形常呈短柱状,横断面近于正八边形(或假正方形),集合体常为粒状。暗绿--—绿黑色,少数为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比重 3.22~3.38。两组完全解理,夹角87°(93°) 鉴定特征:根据短柱状晶形,颜色和解理,可与普通角闪石等相似矿物相区别。 3. 普通角闪石Ca2Na (Mg,Fe2+)4(Al,Fe3+) [(Si,Al)4O11]2(OH)2:晶体常呈长柱状或针状,单体的横截面为近菱形的六边形。常呈粒状或放射状集合体。暗绿——绿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比重3.0~3.4。两组完全解理,交角为124°(56°) 鉴定特征:根椐晶形、横截面形状、颜色、解理及其夹角,可与普通辉石相区别。 4. 钾长石(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K[AlSi3O8]:厚板状,单晶为短柱状或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常见卡氏双晶,集合体为块状。常为肉红色、浅黄红色及白色、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6,比重2.56~2.58。两组完全解理。 鉴定特征:根据晶形、双晶(卡氏双晶)、颜色、硬度、解理,可与石英、方解石相区别。 5. 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三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或柱状。在岩石中常呈板状或不规则粒状。具聚片双晶。白色至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6~ 6.5,比重2.55~2.76。两组完全解理。 鉴定特征:用肉眼区别斜长石与钾长石(正长石)的可靠依据是斜长石具聚片双晶。在岩石中的斜长石,根据双晶,有无解理及透明度,可与石英区别。

矿物岩石的鉴定与认识(1)

实验一矿物岩石的鉴定与认识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造岩矿物标本的观察,认识常见造岩矿物的形态、晶面条纹、光学性质、力学性质等主要特征。学习根据造岩矿物的形态和物理特性,用肉眼鉴定常见造岩矿物的技能和描述矿物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几种常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 (2)通过对岩浆岩标本的观察,熟悉其结构、构造特征。运用肉眼鉴定造岩矿物的方法,分析常见岩浆岩的矿物组成。学习岩浆岩的简易分类原则和肉眼鉴定方法。 (3)通过对沉积岩标本的观察,掌握其典型结构、构造及物质组成特征。了解常见沉积岩的基本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常见沉积岩的鉴定特征。 (4)通过对变质岩标本的观察,学习变质岩的构造、结构和矿物的组成特征。学习常见变质岩的命名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常见变质岩的鉴定特征。 二、实验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预习教材中有关“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部分。 三、实验内容 (一)矿物部分 1 、矿物特性的观察 包括矿物单体形态的观察(如:六方柱) —石英( 水晶) ;菱面体—方解石;长柱状或纤维状—普通角闪石;短柱状—普通辉石;板状—板状石膏、长石;片状—云母)、矿物集合体形态的观察(如:晶簇状—石英晶簇;粒状—橄榄石;纤维状—石膏;结核状—( 鲕状、豆状、肾状) 赤铁矿)、光学性质的观察、矿物力学性质的观察(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其它特性的观察。 2 、常见造岩矿物鉴定特征的综合观察 结合标本,对照教材中“常见造岩矿物特征表”,逐块逐项地进行观察。但需注意,教材中所述矿物的各项物理特性,在同一块标本上不一定能全部显示出来,所以在观察时,必须善于抓住矿物的主要特征,尤其是那些具有鉴定意义的特征。还要注意相似矿物的对比分析,如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石膏等矿物都是白色或乳白色,但在硬度,解理、晶形、盐酸反应方面却有较大差别。 (二)岩石部分 1 、岩浆岩 (1)常见岩浆岩岩结构的观察 结合标本,从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级配及联接关系等方面,来认识矿物的结构特征。如:等粒结构—花岗岩、闪长岩;斑状结构—正长斑岩、闪长玢岩;似斑状结构—花岗斑岩。 (2)常见火成岩典型构造的观察 观察标本的典型构造特征:块状构造—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流纹构造—流纹岩;气孔构造—浮岩、粗面岩;杏仁状构造—玄武岩。 (3)火成岩中常见矿物成分的识别 石英:观察花岗岩,石英在岩石中多呈粒状,具油脂光泽,硬度为7。 长石:观察花岗岩、闪长岩,正长石多为肉红色,斜长石多为灰白色。 辉石与角闪石:观察辉长岩和闪长岩,辉石和角闪石在火成岩中均为深灰色至黑色,光泽也甚相似。但在形状和断面上有所差异,辉石纵断面呈短柱状,横断面为八边形(近似正方形);角闪石纵断面为长柱状,横断面为六边形。 (4 )常见火成岩特征的综合观察 结合标本,对照教材中关于各类岩浆岩的分类表,逐类、逐块、逐项地进行观察,应特

合工大《矿床学》伟晶岩矿床手标本鉴定-19标本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矿床学》 伟晶岩矿床-岩矿石手标本鉴定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伟晶岩矿床(10标本) 1、标本编号:新101 2、岩石定名:石英伟晶岩 3、岩石颜色:白色。 4、岩石的结构构造:自形-半自形伟晶结构、块状构造。 5、主要矿物组成:矿物组成为石英。石英呈白色,油脂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大小在5-20mm之间,致密块状,含量为100%(标本中未见有其它矿物)。 1、标本编号:新102 2、矿石定名:伟晶铌钽矿矿石 3、矿石颜色:灰白色 4、矿石的结构构造:自形伟晶结构、块状构造。 5、主要矿物组成:主要的矿石矿物为铌钽铁矿。铌钽铁矿,铁黑色,条痕呈黑色,金属光泽,自形长柱状结构,粒径3-100mm之间,铌钽铁矿垂直于长轴方向解理发育,杂乱分布,含量约20%。 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集合体等。石英呈白色,少量略带玫瑰色,油脂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大小5-40mm之间,是主要的组成矿物,含量约50%左右。斜长石呈白色,蜡状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在5-10mm之间,脉状穿插于石英之中,含量约25%。黑云母和白云母共生,呈自形片状集合体分布,珍珠光泽,呈团块状分布于石英-斜长石中,含量约5%。岩石标本为为伟晶结构,是铌钽矿-石英-斜长石脉,岩石新鲜,未见有显著蚀变现象。 矿石的目估品位:20%? 1、标本编号:新103 2、岩石定名:钠长石伟晶岩 3、岩石颜色:白色,略带淡绿色 4、岩石的结构构造:自形-半自形伟晶结构、块状构造。 5、主要矿物组成:主要组成矿物为钠长石、石英、白云母等。叶钠长石呈白色,自形半自长柱状结构,粒径在3-20mm 之间,含量约占80%,石英呈白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大小5-10mm之间,星点状分布于叶钠长石之中,含量约10%左右;白云母呈白色,自形片状集合体,珍珠光泽,浸染状分布于叶钠长石之中,含量约5%。岩石较为新鲜,有弱的硅化、绢云母化。 1、标本编号:新104 2、矿石定名:含绿柱石钠长岩 3、矿石颜色:灰白色 4、矿石的结构构造:伟晶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5、主要矿物组成:主要组成矿物有钠长石、石英、绿柱石、白云母和磷灰石等。钠长石呈白色,细粒结构,粒径在0.2-2mm之间,致密集合体产出,含量约45%;暗色矿物集合体呈灰褐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在3-20mm之间,发生了绢云母化和电气石化?,含量约30%;石英呈自形-半自形粒状浸染状充填于钠长石和暗色矿物中,粒径在1-10mm之间,含量约12%;绿柱石呈浅绿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在10-40mm之间,星点状分布于钠长石中,含量约占8%;白云母成白色,粒径在1-3mm之间,浸染状分布,含量约3%;磷灰石,呈褐红色、自形粒状结构,粒径在2-5mm之间,星点状分布,含量约占1%左右,岩石发生了弱的硅化、蒙脱石化和碳酸盐化。 1、标本编号:新105 2、矿石定名:含白云母石英钠长岩 3、矿石颜色:白色 4、矿石的结构构造:伟晶结构、块状构造。 5、主要矿物组成:主要的矿石矿物为钠长石、石英、白云母及少量铌钽矿,钠长石呈白色,糖粒状细粒结构,粒径在0.2-2mm之间,致密块状,含量在40%左右,石英呈白色,油脂光泽,自形-半自形粒状构造,粒径在2-15mm之间,含量约40%;白云母呈白色,片状结构,粒径在1-10mm之间,浸染状分布于钠长石和石英之间,含量约15%左右,铌钽矿呈黑色,半自形-他形片状分布于岩石中,粒径在10-30mm之间,星点状分布,含量约5%左右。岩石蚀变较弱,仅见弱的粘土化、硅化。 矿石的目估品位:5% 1、标本编号:新106 2、矿石定名:斜长石伟晶岩 3、矿石颜色:白色,略带浅绿色。 4、矿石的结构构造:伟晶结构、板状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