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人性思想
人性觉醒后的困境——沈从文《丈夫》的叙事学解读

第l 0卷第 6 期
21年 1 00 2月
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年 ,1 5 9 7年 又重 校 ,为 其 短 篇 小 说 之 精 品 。 至
格 雷玛 斯将 语 义方 阵用 于 叙事 作 品 分析 ,在 他看 来 ,故 事 的发 展轨 迹 与语 义方 阵 的 运动 方 向
是相 对 应 的 。故 事 的发 展也 是从 某 一 特定 因素 向 其相 反或 矛盾 的方 向转 化 。 我 们 试 用 格 雷 玛 斯 的 语 义 方 阵 理 论 来 分 析
种 道德 倒退 、人 性 堕 落的 困境 就 不会根 本 改 变。
关 键词 : 《 天》 丈 ;叙 事 学 ;语 义 方 阵 中图分 类号 :10 . 274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7 — 12 2 1 )6 0 1— 3 6 10 4 (0 00 — 0 10
沈从文的 仗 夫》 作于 13 90年 ,改于 13 94
失 丈夫 的权力 和 尊 严 ,S代 表 何 被 剥 夺
格 雷玛斯 以语 言学为 模式 ,力求 先 找 出故 事 内部 基 本 的二元 对立 关 系 ,再 据 此推 演 出整 个 故 事 的模 式 。在 格 雷玛 斯 的体 系 中 ,语 义 方 阵是 产 生 一切 意义 的基 本细 胞 。格 雷玛 斯认 为 ,在 任 何 意 义 结 构 中 ,首 先 存 在 着 一 个 基 本 的语 义 轴 :
沈从文与人性美的构建

沈从文与人性美的构建沈从文曾这样表述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重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它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作品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
本组以人性美作为出发点来探讨沈从文的小说。
一、沈从文为什么关注人性美第一,沈从文生于风光如画的湘西凤凰。
他自小谙熟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谙熟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第二,沈从文生长在闭塞的湘西,虽然他也受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更多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哺乳。
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歌颂的态度。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以及非常美丽和善良的人物。
第三,沈从文早年热爱美术。
在美术绘画上颇有造诣,后来虽然弃画从文,但养成了画家审美的习惯方式,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以一个画家的目光看的。
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清新婉丽的形象,看不出丑恶和残忍。
二、沈从文怎么样抒写人性美(一)人物塑造在湘西的山明水秀中,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生活着的小女儿烂漫如花、清纯如水、他们的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的纤尘,那么诚实无邪、聪明伶俐,是人类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爷爷世故如松、刚强如石,人生沧桑、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那么忠厚善良、慈爱可亲,是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这些少女和老人的形象成了作家人性美思想的象征。
1、清纯美丽的少女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边城》中乖巧可人、执着多情的翠翠,《萧萧》中纯朴自然、不谙世事的童养媳萧萧,《三三》中善良天真、任性调皮的三三,《长河》中俏丽可爱、勤劳谦虚的夭夭......这些少女形象都无一不展现了优美、健康、朴素动人的人性美。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乡土文化、人性、自然和尊重传统的热爱与关怀上。
首先,沈从文致力于表达和呈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深入乡村,细致观察,以浓郁的地方特色描绘乡土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以真实、细腻、生动的语言,将乡土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其次,沈从文关注人性的困苦与追求。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许多乡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的伟大和卑微、善良和残忍、自由和束缚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沈从文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服从自然规律的伟大。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自然界的推崇,传达了对自然的爱与敬畏,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最后,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倡导以民间文化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文化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又具备普遍的价值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包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对人性
的呈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独特魅力。
从沈从文《丈夫》中看人性的斗争与觉醒

们男 耕 女织 ,父 承 子业 ,一 代 又一 代传 承至 今 。而 当这 自给 自足 的农 村经 济模 式 被新 兴 的 资本主 义 打垮 ,人 们 在社 会 巨大压 力 的
挤压 下 ,人性 也 遭受 践踏 。 “ 似 乎 只要 变化 不太 过 突然 ,积 以时
用客 观 平淡 的 描 写叙述 了一场 看 似波 澜 不惊 却让 读 者 内心 汹涌 澎 日,人们 就 会敷 衍 成 习, 再不 能忍 受 的变 化与 损害 也会 成 为约 定
主人 ,在 外 打拼 ,养 家 糊 口的顶 梁柱 。但 本 文 中的 “ 丈 夫 ” ,将 哀 ’ 。”这种 悲 哀压 抑 在长 期被 各 种权 利控 制 的 ,处于 底 层阶 级 自己 的妻子 送 到城 市 里 “ 做生 意 ” ,然而 这 种道 德 沦丧 之 事在 人 的农 民的 内心 深处 。 们看 来 : “ 在 名分 上 ,那 名称 与 别 的工作 同样 ,既 不 与道 德相 冲 在沈 从文 的作 品 中,一 直有 一 种 “ 城 里人 ”和 “ 乡里 人 ”的 突 ,也 并不 违 反健康 。 ”在他 们 的价 值观 里 ,这 是 很平 常之 事 : 概念 。他 从 区域 文化 的角度 窥探 和 再现 “ 乡下 人 ”的真 实 灵魂 ,
关 键 词 :人 性 ;觉 醒 ;斗 争
悲哀 。他 们 “ 面 朝黄 土 背朝 天 ” ,只求 人 丁兴 旺 ,土地 丰 收 ;他
《 丈 夫 》这 篇 短片 小 说 ,很大 程 度上 并 没有 获得 很 多关 注 。 但 《 丈夫 》 却 以短 小 的篇 幅 ,结 合其 独特 的 “ 现 实主 义 ”手 法 ,
篇短 片 小说 ,很 大程度 上并没有获得很 多关注。但 《 丈夫 》却以短 小 值观 。 因为除 此方 法 ,他 们 无能 为力 。 的篇 幅 ,结合其独特 的 “ 现 实主 义”手 法,用客观平淡的描写叙述 了 作者 客观 地 描述 了这 种 困境 : “ 地 方 实在太 穷 了 ,一 点点 收 场看似波澜不惊却让读者 内心 汹涌渤湃的故事。作者如 实地客观地 成照 例要 被上 面 的人 拿 去一 大 半 ,手足 贴地 的 乡下 人 ,任你 如 何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他的自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物形象。
1. 学识渊博:沈从文在自传中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在写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2. 才华横溢:沈从文是一位多产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作家。
自传中展示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和毅力,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3. 理想主义者:沈从文自传中呈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4. 温暖和善:自传中描绘了沈从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对他的赞誉。
他的人品和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5. 坚持不懈: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毅
力和坚持。
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并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沈从文自传中展现的一些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卓越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自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人性之思——读沈从文作品所思

傩 神 所保 佑 的儿 子 ,思 索 人生 苦 乐 ,道 出年 轻 人对 生活 的全 部理 解 ,虽 然 内涵模 糊 不 明 ,
后羿 的悲剧 还有 另 一个 版本 , 《 左传 ・ 襄公 四年 》是 这样
记 载 的 ,夏 朝 刚 刚衰 落 的 时候 ,后羿 从 钮 地迁 到穷 石 , “ 因
自卑 ,有 人 忽 略 ,也有 人 苦 苦 思 索 ,文 坛 上
的奋 勇者 层 出不穷 。沈 从文 便是 其一 。 人 性 ,人 所 具有 的正 常 感 情 和理 性 。首
上1赢 (R1’勰 E ’ Uu RS l C1 托
在孟 子 看 来 ,后 羿 之死 ,他 自已是 有 责 任 的 .第 一 ,他 授 徒 时不 择 人 ;第 二 ,在 向逄 蒙传 授 技 术 的时 候 ,不 重 视 其
道 德 品质 的培养 ,结 果 自食 其 果 。如 果 当 时他 注 重 了逄 蒙 的 品德 培养 ,他 的悲剧 也许 可 以避 免 。后羿 的悲 剧 即使 在今 天 , 对 我们 这 些 “ 徒 ” 的教 育 工 作者 也 是 很有 启 示 意 义 的 。前 授
度 远 比一 个 小偷 小摸 大 得 多 ,可 见 道德 对 人 才 的培 养 有 多么
重要。
文 仗 又 回响 耳 际 。不 可 回避 ,这次 辛 辣 得 近
乎刻 薄 的文 人之 争 ,多少 使 “ 人性 问题 ” 中 在 国人 心 目中 留下 了缺 损 。儒 学 的 “ 载道 ”精 神 再 一次 得 到 巩 固 ,而 成 为我 们 的文 学 至 今 都 难 以攀 进 世 界文 学 名 著 宝库 的强 阻 。有 人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赏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赏析摘要:《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以摆渡过活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发生在翠翠与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对湘西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展现了湘西世界质朴安宁,古风纯色的意蕴美,以及湘西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美好的心境,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和爱情的自然美。
关键词:《边城》;翠翠;湘西;文化;人性美沈从文的《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翠翠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渣。
翠翠,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
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
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
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
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
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
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
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的人性思想第一次接触沈先生的作品是在中学语文中选学过一篇他的作品《边城》,那时候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的,脑海里瞬时也就浮现了一幅宁静幽雅的画面,竟不知这世上还真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
那时正好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来自湘西的,那时的我们对湘西并没有很深的概念,大概只知道它是属于湖南西部的。
她在讲这一部作品的时候,就跟我们描述了湘西当地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因此对这个偏远而又神秘的地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憧憬。
也许是因缘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我的大学生涯便会在这里渡过,这个我在梦里已想象了千百次的地方。
在这里近乎三年的时间,熟悉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似乎能够慢慢地领会沈先生作品中如诗如画般文字里隐晦的情感,也慢慢地懂得了沈先生一生所追求的人生形式。
沈先生一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因此他的作品里并不参合任何的政治因素和政治观念,他始终认为文学应该是独立存在的,不应该用来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功利产品。
因此他是一位完全用自己的真实情感,自己所有的力量和生命写作的纯文学家。
他作品中的人性思想是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的,并不带上阶级色彩,也并没有阶级观念,是公正的,公平的。
因此自然,生命,爱这三个全人类都共同拥有的主体便成为了他作品中人性思想讨论的核心。
自然,就是沈先生笔下那一幅幅绚丽的湘西自然景色。
浓墨的青山,流动的水,滚动的激情全在他笔下缓缓溢出,平淡却有力量。
在这里,湘西,那山,那水,那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大自然天真活泼,善良人情的儿女。
如《边城》中的翠翠,傩送,《萧萧》中的萧萧,一个一个都是那么愉快简单地存在着。
没有任何都市里功利渣滓的交易与利益勾搭,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与醇厚人性。
就如翠翠,湘西的蓝天,清风赋予了她健康健美的身体;白塔下流动的碧水,影印在水中的青山给了她一双犹如雨冲洗过般清亮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给了她一颗为爱坚守的心;酉水、小船更是满载了一船她那少女一切淡淡的青春情绪,悠悠惶惶。
她与祖父相依为命,守着白塔下那祥和而古朴的小屋,做着他们该做的事,过着他们该过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世故,一切皆那般和谐与宁静。
自翠翠长大了一点之后,她便多了一份沉思与忧郁,这是少女青春时期特有的敏感情绪。
就如文中多写道的“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渡船人,其中有一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传遍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看着那被快要被暮色覆盖的一切可视的事物,看着只属于别人的忙禄与热闹,她却无端端地恐慌,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凄凉。
那是一种无法排遣和幻灭的情感,那样一个少女的时期和那样一个静谧的自然世界,没有该告诉她,没有分享她特有的心情与感受。
她只能独自走在林中,独自坐在塔前望着不断流动的水层层淤积,这是人性悲美的逼真的流露。
在遇到自己心宜的对象傩送的时候,她就自然多了一份羞涩,朦胧的爱意与少女的纯情便瞬间流露出来了。
她与傩送之间并没有都会里那种如火鸟般冲动的激情与火焰,也没有为了爱情而反抗旧式制度等一切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只是单纯而又朴素的朦胧情意,只是在原始自然下纯洁干净的情愫。
她的爱情方式就如清晨自然中鸟儿清凉空灵的叫声,那么近又那么远,那么地不可亵渎。
再观之傩送,湘西的乡土人情使他有着和大多数湘西人一样朴实的性格,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在湘西那块散发着浓郁情怀的土地上生存的人们,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心灵交流。
他们最真实的情感甚至可以令都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理,貌合神离的谦谦君子为之汗颜。
他们摒弃虚伪和做作,就像大自然一样以他们本来的面貌面对世人和朋友,展现在阳光下。
做他们心中想要做的事情,说出他们心中认为应该如此的话。
许是一直生长在这个田野晨阳的空气里,在傩送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厚道而又简单的灵魂。
他是壮实的,冲动的,有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即使有着美好的爱情渴望,却为了他人而挣扎克服私欲的情感,不奢望一切不可承受的付出与诺言,也许有人会说那是懦弱和卑怯的,但是我始终认为他是高尚。
一个人要控制他思想里本该存在的欲念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然而他却做到了,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成人之美,即便是已不存在的人。
这就是大自然素淡明澈的光辉赋予了和原始民族单纯的生活与情感赋予了他们对于人性的最高解读和对于人性美的诠释。
也正是自然地张力使人焕发出了自然的美,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
生命,在沈先生的笔下生命首先是一种自然相契合的,朴素的人性,是真的。
而这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生命是具体的,可感的,真真切切存在的。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由于一种最原始的天性使然,我们无法否认和隐藏,故沈先生在谈及生命的时候就以他最原始的状态出现,并没有赋予那么崇高的敬意,生命的最本真与原始的意义在于生活下去,好好得生活下去,这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这一系列人物中我对《长河》中的老水手印象最为深刻。
他的身世简单却又不平凡,他这一生命途多舛,家破人亡,直到头发花白了才安身。
在我们惯有的逻辑思维中,我们会认为这样一个人大多该是悲愤和寡言,感伤身世飘零的。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虽人老,可心却不老,绝不似那种历经了世事沧桑的老者那样透露着对生活的平淡和对世事的漠不关心,看破红尘。
这也就让我想起了余华作品中《活着》福贵的形象,相似的遭际与生活坎途,到最后的孤身一人,也许不同的是福贵有一头老牛相伴,老水手是一条船儿相伴。
在《活着》中,福贵亲手埋葬了他所有的家人。
他说“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可我还活着”,“有时想想还挺悲伤的,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的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福贵经历了从富有的公子道穷困的孤身老人,他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怎么也活不了。
”可是他却还活着,也许他并没有什么为活着而有的希冀与梦想,只是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只是为了今天所以睁开了双眼于是便活下去,直到哪天再也无法睁开双眼了;只是一种习惯性活着的心态而已。
可是《长河》中的老水手,在他活下去的时候,他还知道了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善和圆满,有着对未来生活的希冀与幻想,同时对生命也有着一颗热忱和向上的心。
湘西山水所给予的养料,使他六十多岁的年纪仍旧有着倔强和顽强的生命力,有着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好奇,且还保留着一颗童心。
“新生活”的到来,使他相当兴奋,心中出现了很多联想和想象,并且积极地探听各种消息。
时时为小儿女们辈的命运和前途担忧,成活经验的沉淀,使他学会从外部世界认识中掌握自身命运的朴素人生哲学,有着一颗敏锐多感的心和政治时事嗅觉,积极搜寻新生活的迹象,成了新生活的先锋。
然而老水手也承袭了湘西民族亘古以来一直具备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热情质朴。
操劳一生,为生计四处奔波,但他却是没有抱怨和叹息,仿佛工作就是抚平他内心伤痛的灵药。
也正是这种长期的人生苦旅告诉他有些美好的希望大抵只是希望罢了,理想和现实毕竟还是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的。
但是他却从不怯懦和软弱,他的血液里流动着湘西人们惯有的勇敢和坚毅,于是他喊道“慢慢的来罢,慢慢的看罢。
……有一天你看老子的厉害!”这是老水手的反抗,尽管并没有付诸于实践,但它却那么从容与自信地存在老水手甚至是湘西人们的心里,血液里,奔腾着,翻滚着。
这是一种激昂的,滚动的,向上的,流动的生命方式,告诉了我们生命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这是一种健康,向上,自然,美的且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
它让我们知道其实生命很简单,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仁慈和偏爱,就是对生命最崇高的敬意。
爱,支撑沈先生人性思想的核心情感的便是“爱”,它融化在作品中每个人心里,甚至是每处景里,每件事里。
曾看过沈先生这样一段话,他说:“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摊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的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正是沈先生怀着这一份深深的爱恋,他笔下的人物才那么的富有感情,才那么的感动人心。
无论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妓女也好,水手也好,他们都有着一颗仁爱的心,就像是他笔下的妓女,没有繁华都市里妖娆与市侩,只要是人熟识了,不要钱也是可以的。
在他笔下,写得大多是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
记录着他们琐碎人生中的得失哀乐,他对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皆怀着一股深沉的爱和回忆,许是这里有着太多太多的水,太多太多的感动,所以他的这份回忆也总是湿的,是感人的。
就如他笔下的人物描写,老船夫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从不索取,一心只为翠翠找个如意郎君;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欢结交朋友,慷慨又能救人之急,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与狭隘,少了商人的敛财与世故;多了一份仗义疏财的侠义之心,多了一份乡民的光明磊落与正直的品行;杨总兵在翠翠爷爷逝去后又重新担负了老船夫的重任,照顾那是去一切的孤儿翠翠。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和湘西人们的善良,在这里没有欺骗和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友爱、互助与团结。
他们做了自己认为最简单的事情,但是却有着一股浓浓的情,而这一股浓情来自于他们心中的爱与奉献,他们心中有爱,有着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爱,有着对自己身边人的爱。
所以即便是做着这些最简单的事,我们也会感动,因为那感情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的功利因素。
不像现代都市里一些慈善事业,打着做善事的口号的人实际上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和名声。
而他们是最不需要附和的,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这些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自己本该做的事情,无所谓邀功和宣扬。
因为爱是纯粹的,是干干净净不掺杂任何东西的,是无需置喙的。
沈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游离于整个时代之外的,他致力于表现一种纯文学的东西,不带任何杂质的,因此在他作品的情感里也是如此的纯洁和透亮。
他曾在作品《边城》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生命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幸事!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的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一处时,各人应有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天真无邪的翠翠,为爱执着的大老二老兄弟,正直平和的船总顺顺等等这些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这座小小的城才成了一个安宁,美好,到处充满了爱的世界。
让人感受着最质朴最真诚的爱,唤醒我们那被现实隐藏在心底最真实的情感,开始学会感动,学会了解爱,且学会怎样去爱。
沈先生说:“我只想造一座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地基,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坚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