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质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人的个体差异无关。

人的本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它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改变,但会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类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来生产生活资料,通过社会交往来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

他认为,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还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来改变自身和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的创造性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和直觉,具有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的本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展示。

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科技创新和创业实现了更多的个人发展。

然而,人的本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如社会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人的本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1818-1883)是一位庞大的思想家,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批判社会理论,他的思想也是许多20世纪人类关注焦点——“人的本质”。

在其早期作品
“资本论”中,拿起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伯尔尼派兴起的马克思主义,
用科学的思维和理论架构开始了对人的本质的探索,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劳动”和“把握劳动”。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个有特征的动物,其本质是“劳动”。

“劳动”不但使
人可以生存,而且还可以使人发展和成长。

劳动是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是人一生都不能改变的。

但是,马克思认为,人们拥有“把握劳动”的能力,即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改变,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而通过“把握劳动”可以实现人的伟大价值。

以上便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的思想激励
我们深入思考人的价值。

当今社会认为劳动是社会的基石,他的理论仍然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要实现伟大的价值,就需要借助“劳动”,而这就需要大家在“把握劳动”方面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追求更大的自我价值,实现我们人之内在的伟大力量,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

论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全面发展左辉周章领朱必法!!【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定义有三个层次: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正像人的现实世界一样。

我们试图从人的本质力量出发,探寻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不仅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还要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也必然会使人产生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以及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一人的本质需要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任何物质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项资助项目(2018ZB009)。

!!左辉,武汉工程大学教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周章领,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朱必法,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研究+208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9年卷)话语能力的总和,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美也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思想+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他基本上把本质、本性、本质力量同等起来使用,只是把本质作为本质力量的展现,或者说是本质力量的现实+马克思认为,人没有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

他同时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正像人的现实世界一样+作为有生命的个人,为了肉体组织的生存而产生多种多样的需要+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

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发言稿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发言稿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利益诉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自我中心的意识确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无论是从生存的本能出发,还是从个体发展的需要考虑,人们时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自私的一面。

首先,从生存的角度来看,自私是人类的本能。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繁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我们会优先关注自己的安全和生存需求,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生存下去。

这种自私的本能是生命力的体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法完全排除。

其次,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私也是人们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过上幸福与美满的生活,追求自身的理想和目标。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以确保自身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这种自私与自利,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够激发个体的奋斗精神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虽然人类的本能和需求使得自私在我们的内心中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共生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凭借着合作和互助,人们的情感和关爱构建了一种共同体。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够追求更大的利益,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因此,正义、善良和奉献精神也在人的本性中有所体现。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在自身的利益追求中,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在合作和共生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和帮助,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克服自私的一面,培育共同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追求更广阔的社会利益。

感谢大家的聆听!让我们共同努力,持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谢谢!。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一、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它为理解人的本质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其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二、人的本质理论概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的本质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还包括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变化的、多元化的概念。

三、人的本质理论的构成要素1. 社会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核心要素。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都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2.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物质生产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

3.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

它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

文化传统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之一。

四、人的本质理论的意义人的本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它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最后,它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五、结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论人的本质

论人的本质

Vol.35No.8Aug.2014第35卷第8期2014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被问到:“你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答道:“认识你自己。

”那么,当有人问道:“你是谁?”你会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你是一个人。

可是,人是什么?《列子·黄帝》记载:“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这是从人的外貌特征来解释人。

可是要对人下个定义,真的这么简单吗?朱熹说:“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

”《尚书·周书》也提出“惟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天地之贵,到底“灵”在哪里,“贵”在哪里?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最新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上抛弃了以往仅仅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而是在其前加了两点:第一,人的本质是指人的需要;第二,人的本质是指参与劳动。

目前学术界对人的本质还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本文认为,要探讨人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质”。

“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属性。

那么,人的本质是不是可以定义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这样定义看起来还是未能说明问题的,因为我们进而会问,什么又是人的属性呢?对于属性的探讨,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

费尔巴哈将自然属性归结为人的属性,他说:“人产生于自然界这一问题,对于每一个稍微了解自然界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都是直接可靠的。

”相反,马克思却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他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同样,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地位的逐渐重视,致使学者们也越发重视对人的属性的思索。

他们认为意识机能是人的根本属性,其著名的论断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探讨人类到底有哪些属性。

祁志祥教授在《人学原理》中提到,人类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灵长类哺乳动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拥有动物界最高的智力水平。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看诠释人的本质生成的3种理路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看诠释人的本质生成的3种理路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看诠释人的本质生成的3种理路
1、人的本质是无限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强调,人的本质是无限的,它经常被传统的理论视为必然的、有限的实体,但海德格尔提出,这是错
误的,因为它本质上是通过每时每刻不断变化的,以及它们通过赋予和抗
拒角色来定义自我的。

2、人根据情景自由选择:海德格尔指出,人有能力在不同情景下自
由选择,以进行与环境适应,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只有在洞察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后,才能把握机会,处理困
难和挑战,以及调整个人感受。

3、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的:海德格尔认为,精神本质上是自由的,可
以超越事物本质上的预定义结构。

他提出,精神是本质上自由的,它没有
任何内在的限制,可以超越任何外部限制,这表明,人类的精神能力具有
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挑战传统的想法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的本质摘要: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西方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阐述为三层不同的含义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人的需要.马克思发动了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正确的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我主张人本无能,人的个性和品质是由其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而成的。

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呈现阶段性和变化性的特征。

人的本质与客观限制条件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道德与法影响人的本质发展。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的本性性善论性恶论社会关系实践人的属性环境的作用人本无能引言:蒙田写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我自身存在的自明信是坚不可摧,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最高的目标,关于人的本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毋庸质疑,但是也不排除其它观点存在,因此我将在这篇论文中进一步阐述人的本质。

一.关于人是什么如是说(一)性善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也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在我国古代广为传诵的山字经里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它以人的本性作为人是什么的标准.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了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许多支持性善论的人都认为人的本质是正义、积极和善良的,世界上之所以有恶人是由于后天环境中的各种不健康因数造成的,没有受负面影响的那一部分人仍然保持着他们善的本质。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哲学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实验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结论。

他们将不同颜色的布娃娃用以区分去爬梯,爬梯的娃娃上面、下面两次用两只不同的颜色的布娃娃分别去扯和顶爬梯的布娃娃,在众多的几个月大的婴儿的眼球中,专家们通过仪器发现了不一样的情绪反应,9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帮助爬梯布娃娃的那只而讨厌去阻止它爬梯的那只,无论换什么颜色的布娃娃结果显示都一样。

所以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正义善良的,真的是这样吗?我想问问那个主观臆断的下结论者,剩下的百分之几的婴儿实验结论为什么不是一样?就因为少数服从多数就能够这样的以偏概全吗?退一步讲,科学实验证明不了,用逻辑道理来推论呢?起码还是有很多特殊的因素存在的,就这样笼统地说人的本质是善岂不是太唐突了,如果要坚持的话,那就请在“人之初”前加上“大多数”三个字吧!(二)性恶论前面降到了性善论,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与其相对的“性恶论”了。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众人之性,生而有好到焉,顺是,故争奇而辞让亡焉。

凡是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本质是邪恶的,人的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现在的人们的本性,天生就贪图利益,顺意人性发展,就互相争奇不再谦虚礼让了,凡是想要行善的人们都是为了满足其本性的恶欲。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哲学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吧,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教育和环境来加以改造。

在他们的教义里,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沿袭和秉承了他上一辈甚至追溯到祖先那一代在世时所造的罪孽,他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来洗清罪恶的。

在这里,我很想知道这些性恶论者到底是以什么为依据来提出这种观点的。

到如今我也没有听说有人作过类似于“性善论”的那种科学实验,那么他们为什么坚持这种观点呢?说恶人本身就是恶性善人也是后来为满足恶欲才伪装成善人的,说人是欲望的动物,说人的本质就是罪恶,那么请问一下这些性恶论者,评定一个人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人的医生会做很多事情,善人不可能做的全是善事,恶人也不可能做的全是恶事。

纵观整体,应该是看其行善行恶所占的比重哪个较大吧。

但是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一个人在后天的环境中的善恶又是否呢不过成为判定一个人本质善恶的依据呢?未免太过牵强了吧!如果性恶论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性善论也同样应该可以成立。

但是善与恶在本质上就是对立的,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我们不赞成这其中的任何一方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本质(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人的个体;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讨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使其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

现实的人及其特征,是在后天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

因此,要真正认识人的本质,就必须深入到社会关系中。

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进一步还可以分为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等等。

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决定人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其根源上说,也就是实践、劳动。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劳动。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如前所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是劳动的前提、主体,也是劳动的产物、结果,二者互为因果。

人类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和发展的历史。

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同时改造自身,人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

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

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

劳动以客观的物化形式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确证了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构成了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

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

劳动是形成人的特性的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特性的主要依据。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

人的基础特性,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三)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关系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两个重要命题。

这两个命题并非相互否定,而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劳动”有待于深化和具体化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所说的“类特性”是人类共同的生物属性的观点,指出“类特性”是人之为人的劳动。

但是,劳动是现实的劳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劳动方式,而劳动方式之所以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制约。

因此,要具体的说明人的本质,就必须由人的本质是劳动上升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为前提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其理论前提就是劳动或实践观。

劳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又是劳动不可缺少的形式,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着劳动中的人。

一切生产劳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些社会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性式。

在劳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仅仅作为劳动的结果而存在,而且这种结果不依赖于主体并决定着主体的活动。

劳动不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外,社会关系也不是存在于劳动之外。

劳动和社会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了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主要指“单个人”的本质,把个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承担者,强调人与人相区别。

(四)人的本质是需要我们应当首先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声,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都是这样。

即使感性在圣布努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的东西,它仍然必须以生产这跟棍子的活动为前提。

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

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的非常片面——特别是因为他们受政治思想的束缚,但毕竟做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常识,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