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
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
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
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
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
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
犯罪心理学专业

犯罪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犯罪者为何要犯罪、如何犯罪以及如何防止犯罪。
在这个领域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如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犯罪学、心理病理学、生物学等等。
第一章概述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犯罪的本质、动机和原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关注其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犯罪者,包括因犯罪而被判刑的罪犯以及犯罪行为被发现前还未被发现的潜在犯罪者。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来了解犯罪的动机和原因。
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者的以下方面的心理特征:(1)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包括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社交能力等(2)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包括认知偏差、认知方向、思维方式等(3)犯罪者的动机:包括报复心理、破坏心理、权力渴望等(4)犯罪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童年经历、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3.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性格测验、面部表情分析、神经科学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随着心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实境技术的应用亦成为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犯罪学理论四个方面。
1.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犯罪者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身体中某些因素有关。
例如,某些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一些人具有更高的犯罪倾向。
此外,性别、遗传等因素亦对犯罪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2.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是受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影响的。
例如,贫困、失业、家庭暴力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导致犯罪的发生。
3.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主要取决于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例如,自我中心、冲动控制不好、缺乏同情心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二章1节(1)犯罪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4
人体神经系统关系图:
脑干 脑 中枢 神经系统 小脑
延脑 脑桥 中脑 网状系统 视丘 下视丘
前脑
脊髓
神经系统 脊神经 植物性神 脑神经 经
边缘系统 大脑皮质
周围 神经系统
5
神经元略图
6
2. 心理现象是人脑的功能
7
8
• 当你开车抵达路口,见到红灯亮时,你会 立即刹车。从眼睛看到红灯亮起开始,到 用脚踩下刹车,其间经历不到一秒钟。而 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你却完成了一个心理 过程,或心理活动。
11
第一节:概述
• 上述从看见红灯到大脑运作,乃至刹车制 动的整个过程来看,期间包括生理和心理 两大作用: - 属生理作用的部分,是神经系统与各感觉 器官所产生的生理功能; - 属心理作用的部分,是由感觉器官与中枢 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心理功能。
12
3. 心理现象受激素和遗传因素影响
激素影响 •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由多 种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构成,受 自主神经系统的下视丘管制。 • 内分泌腺也称无管腺,不经由任何管 道,将其所分泌的化学物质,直接渗 透到血液之中。 •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化学物质,称为激 素(Hormone)。
16
• 在现实中,我们见过熊猫,头脑中就有了熊猫的 映象,见过飞机、大炮,头脑中就有了飞机、大 炮的映象,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 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如人们创 造飞机、轮船离不开自然界中飞鸟和游鱼的启示, 气象预报是以大量的气象知识经验和天气变化规 律为基础的。神话中虚构的荒诞形象,不管怎样 离奇古怪,原始材料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人正 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 践活动的,大量的实例充分证实了这个问题。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1.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犯罪人情绪情感特征。 3.掌握犯罪人意志特征 。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一、人的情绪与情感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积极情感 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
消极情感
第五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
二、犯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
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犯罪人事先策划制定犯罪计划,选择犯罪目 标和犯罪手段、方法,都是通过复杂的智力活动得以实现的;而犯罪行为的 实施,更需要进一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教学建议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想象、思维
第二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二、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状况 认识内容的错误性 认识能力相对低下
犯罪人的 认识特征
认识方法的偏激性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1.掌握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2.了解犯罪人需要和动机的特征 。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与动机
个体需求
行为活动
需要
社会需求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犯罪心理学(第11版)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本书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的新案例,全面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译者:李玫瑾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9平装:16开576页ISBN:定价:98.00丛书:万千心理内容简介由柯特·R.巴托尔、安妮·M.巴托尔著的《犯罪心理学(第11版)》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业;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
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近期新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近期新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15本犯罪心理学书籍推荐

15本犯罪心理学书籍推荐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
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该书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看待复杂的犯罪行为,避免对犯罪问题做出简单、片面、武断的结论。
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
这一新版汇集了该领域的优秀中青年,思维敏锐,知识体系完整。
本书尽可能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学因主观性、年龄、性别、组织形式而产生的各种差异,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学。
此外,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正方面也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可供高校法学本科生和专科生使用,也可用于司法部门的工程研究和学习。
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
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
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被宠坏的儿童3.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否认责任2.否认损害3.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否定责难者5.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严厉的超我与犯罪
当超我过强,像一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的人,不仅本我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且, 经常产生罪责感,进行自我惩罚。长期的 自我压抑与自责,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病变, 进而诱发人们的反社会行为走向犯罪的。
3.错误的超我与犯罪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我们通常说的 良心和自我理想,追求社会道德标准,它代表我 们生活中的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 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儿童与父母、老师及其他 的社会道德权威接触教育中形成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 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 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在卢梭看来,“放弃 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 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 “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 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 自由反而失去保障
第二章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解释
第一节 绪论
一、关于人性的假设与犯罪性
(一)性恶论 1.中国古代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doc 2.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人的本质是反社会的。个体生理就具有自.doc 性本善
2.马斯洛的性善论 (三)性善恶说(社会契约论) 性三品性三品.doc 上品 中品 下品 柏拉图柏拉图的人性论.doc 社会契约论
弗洛伊德并没有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诠释犯罪 的本质,但后来的追随者以及犯罪心理学者试图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揭示犯罪,其观点 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不平衡,是人们犯 罪的心理根源
1. 薄弱的超我与犯罪
在三者不平衡的结构中,本我过强,也就 是说人的本能冲动太强,超我薄弱,就好 比一匹未驯服的烈马与一位骑术不精的骑 手,控制不了本我的非理智冲动与欲望, 当追求自我的享乐而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 时,就走向犯罪。
社会契约下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社会公约为政体带来存在和生命;而立法为 政体带来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形成的契约必 须有一系列强制执行的社会准则来规范缔约各 方的行为,以保护契约各方的公共利益,保障 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使契约得以执行。卢梭认 为人民必须遵守法律,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 务。
二、对犯罪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同质论 异质论
(一)异质论 1.生理异质论 把犯罪人看成是有遗传界定的生理结
构上(体型、血型、染色体等……)与正常人不同 。 代表人物龙勃罗梭,提出天生犯罪人 观点:认为生理上的异质或部分异质是诱发犯罪行 为的驱力与机制
2.心理异质论 把犯罪人看做是心理上异常的人或具有某种犯罪人
人的犯罪是死本能突出地发展。本来认识从动物演化而来 的。在长期的进化中,这种野蛮的侵犯性已逐渐消失,但 不可能完全消失,在发怒与激烈争斗时,不自觉的泄露出 来,用此解释激情状态下的杀人。
3.自卑感与犯罪(权欲说)
三、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 理挫折与犯罪(精神分析及新精神分析)
(1)完全社会化
(2)不完全社会化
社会化缺陷
社会化不足
(3)社会化错误
第二节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探讨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 1.心理结构 2.人格结构 3.心理动力 4.心理发展阶段
二、有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犯罪的 解释
(一)超我与犯罪
如果教育内容出现了错误,可能会导致行为的越 轨。
(二)本能与犯罪
本能的理论,开始他提出来了人的本能冲动是利比多— —性冲动,在晚年,他把本能修改成生本能与死本能。 1.生本能与犯罪(欲求不满论) 生本能是人追求生存的欲望,是人们一种内驱力,生本 能就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希利等人认为,这种欲望不能满足是 犯罪心理的原动力。
③“接近——回避”型(即“趋避冲突”)
指同一目标同时对个体具有正负两种吸引力,即 要达到有正吸引力的目标。必须通过有负吸引力 的领域,使之同时既想趋近又想躲避的动机斗争 状态,就犯罪而言,作案既具不劳而获取不义之 财的快乐又具被捕受惩的风险或有违自己良心的 痛苦。
面对冲突的局面,有人后退,回避冲突;有人选 择不合理的或攻击的方法即陷入犯罪;还有人因 本人陷入强烈的痛苦状态,甚至造成不安、恐怖 、悲惨的结果。
低层次需求中,性是犯罪的一个根源,高层次的需求中, 大部分都会联系到犯罪。比如“地位、名誉、财产”等 人类的欲望。
在我们的时代,渴求发财和力图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欲 望正在产生着犯罪,这种犯罪的结果比由于贫困而产生 的犯罪严重得多。——每个费城大学教授巴伦斯
2.死本能与犯罪
死本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侵害他人进行毁灭的本能冲动, 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弗洛伊德用这 个观点解释战争。
(一)冲突
①“接近——接近”型(即“双趋冲突” ,只能择其一)
指个体在遇到或存在两个都具有吸引力的 目标时只能选择其一而感到困惑的动机斗 争状态。
就犯罪人而言,其双趋冲突主要有良知冲突(不 甘心堕落、怜悯心与不愿放弃满足私欲的机会) 和利益冲突(犯罪过程中不能同时满足性欲和利 欲)
格的人 (二)同质论 认为正常人与犯罪者都存在着侵害他人利益以满足
自己欲望的犯罪倾向。 只有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别 讨论:你认为犯罪人与正常人在心理、生理上是同
质的还是异质的?
三、社会化 过程
自然人(xx\xy )到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
3.社会化的差异
②“回避—回避”型(即“双避冲突”,必须择 其一)
指个体对两个都不愿接受、竭力回避的目标,必 须选择其一而感到困惑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 人而言,其“双避冲突”主要有实施犯罪时的“ 双避冲突”(窃时被发现,要么束手就擒,要么 杀人灭口)和犯罪后的“双避冲突”(在遭通缉 后既不想被严惩又不想自动归案,投案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