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合集下载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杜威的“教育⽆⽬的论”2019-09-24摘要:杜威强调“教育⽆⽬的论”,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的,不存在外部的⽬的。

本⽂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的的论述,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揭⽰了其教育⽬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论”杜威(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学者称他的实⽤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

在经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后,杜威于1916年著成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虽然这本书是90多年前写的,但它仍具有新鲜的时代⽓息,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所⾯临的种种问题仍有很⼤的影响。

胡克曾这样评价说:在任何领域中,在原来作为教科书出版的著作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唯⼀的不仅达到了经典著作的地位,⽽且成为今天所有关⼼教育的学者不可不读的⼀本书。

①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个理论?“⽆⽬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教育⽆⽬的论的提出(⼀)对当时流⾏的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对教育⽬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着各种教育⽬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以卢梭为代表的⼉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然提供的教育⽬的”的观点杜威引⽤卢梭本⼈对这⼀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然、⼈和事物。

我们的器官和能⼒的⾃发⼤发展构成⾃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这个发展构成⼈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致,⾛向同⼀个⽬的时,⼈才朝向他真正的⽬标。

②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

同时杜威认为“遵循⾃然”很容易被认为⾃然不仅提供开始⽣长的原始⼒量,⽽且提供开始⽣长的计划和⽬标,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然和社会相对⽴,这⼀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或目的,而应该是一个更为综合的、多层次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强加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的学习。

在杜威的理念中,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自主的学习过程。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达到某种预设的标准或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知识和信息。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而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一个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目的”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

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

通过了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了起来。

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目的的性质与标准1.目的的性质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

首先,以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1]其次,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威在谈到有关目的问题时指出,需要注意一件工作是否具有内在连续性,一件工作的完成应当是有始有终,循序渐进的,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在完成行动之前制定好一定的目的,在行动结束后才能根据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结果调整目的,为下一次更好地行动做准备。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144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常婉舒/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杜威主要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的关系论证中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

他主张:不能在先设置和外在设置教育目的,只能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体现教育目的。

因此,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存在,防止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片面化和机械化,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效率和社会效率。

教育目的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实现。

关键词:教育 目的 生长 发展过程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最早提出于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的文本阐述之中。

《民主主义与教育》,它的全部意蕴是从三个“关系”割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行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地说,是从三个“关系”的断层的角度阐述“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和价值的。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内涵读过杜威先生《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四章《教育与生长》和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的相关内容后,不难看出,杜威并不否认教育的目的性,“而是专门针对那种外在强加给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主张内在的、建构的、过程的、生成的目的。

”①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中的“无”是一个状态副词,表示的不是对象的已然存在性质(有或无),而是一种对象的应然存在状态(怎样存在)的诠释。

其“目的”,是要确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目的,具体说就是“与外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相对立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②首先,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在先设置的,而是自然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过程自然发展的路途和结果就是目的自身,称作自然形成的习惯。

正如他指出的:“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③实际上,霍恩先生在这里归纳的“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就是教育的目的,它是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因此,它只能显现,不能在先设置。

其次,教育目的不能是外在设置的,尤其是不能主观设置,它只能是一种本然地潜在,是一种内在的设置。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解读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解读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解读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意图呼吁民主的教育,以构建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标志了一个时代,是教育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无目的性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的烙印。

一、“教育无目的性”的思想要义杜威生活在美国的大转折时代,他生于南北战争之前,卒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段时期的美国,由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现代化强国。

作为新大陆国家,资源匮乏,急需拓殖疆域,海外市场不断开辟,大量移民和世界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涌入,历史的巨变催生了美国文化、学术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遭到冲击。

时代的挑战亟需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传统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理性主义受到质疑。

美国学校腐败已久,教育的变革跃跃欲试。

杜威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抓住美国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儿童的弊病,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带有强烈的革新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教育可将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递下去,这种传授与继承,就是广义的教育。

教育即生活绝非放任自流,而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杜威还强调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物学上的“生长”一词用到教育上来。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杜威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

他强调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经验的获得应是一个主体自身的行动过程。

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思维和行动,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改造、改组及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摘要]约翰·杜威,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和全面体现。

在此书中,杜威在论述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其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杜威是否真的是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缺少了目的的教育如何才能发展?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将在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础上挖掘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生活;生长;经验;目的;民主杜威,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且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成为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杜威把社会和儿童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讨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是在杜威的理论中教育是否真是没有目的?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进行探讨。

一、杜威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对于教育本质的描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教育即生长。

他认为人的发展与形成只是天生的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促进这种生长。

生长不仅包括体格方面的,还包括智力的、道德的和社会的,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

生长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连接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长的结果是引导到儿童习惯的养成。

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本能生长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从书本中学习。

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一、生活离不开教育。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生长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长。

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三、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既包括对人的改造,也包括对整个社会的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和他所生存的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动的尝试与环境的反作用这二者之间的特殊结合。

杜威教育哲学:“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教育哲学:“教育无目的论”

且思且行∣Reflect“五四”时期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由胡适和陶行知一路陪伴,在华期间做过五次演讲,分别是:“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之派别”“现代的三个哲学家”和“伦理讲演纪略”。

杜威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影响最大,1928年由商务出版社印行的版本是由郑恩泽译述,陶行知校订。

1990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纽约麦克米兰社1937年翻译出版,译者王承绪,这也是大家现在所读到的版本。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中国教育学者在解读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时候注重于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以及“道德教育论”,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杜威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重新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学者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反对“教育无国界”,认为实用主义属于唯心主义教育观。

这也是解放后批判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

无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还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都有其共同的价值取向,譬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杜威的教育哲学观里都有类似阐述。

学习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就是要传承其精华。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提出并亲身实践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论。

他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根据杜威的说法,教育就是生活,生活的特征就是生长。

生长没有预定的目的,教育也没有预定的目的,如果说生长有目的,那就是更多的生长,如果说教育有目的,那就是更多的教育。

这是对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的本身的经典诠释,过去流行的“为教育而教育”也是把这点作为依据,说的是,教育只有目前的目的,没有将来的目的,教育就是生活。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相对与绝对及启示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相对与绝对及启示

Ma r . 2 01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威“ 教 育无 目的 " 论 的相 对 与绝 对 及 启 示
付 绯凤
( 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摘
江门 5 2 9 0 2 0 ; 2 . 中山大学 , 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 )
要] 杜威认为教育要拒斥任何来 自外来 强加的教育 目的 , 即教育 无 目的是 绝对 的 , 但 同时杜威 的“ 教 育无 目的” 论 又是
h a s n o a i ms .O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i t i s r e l a t i v e nd a c o n d i t i o n a l t h a t e d u c a t i o n h a s n o a i ms . He s e t s u p t h r e e c i r t e i r a f o r g o o d lms a . T h e r e f o r e ,De we y’ S t h e o r y t h a t e d u c a i t o n h a s n o a i ms i s a d i a l e c t i c l a u n i t y o f r e l a t i v i t y a n d bs a o l u t e n e s s . T h e t h e o y r b in r g s U S s u c h e n l i g h t me n t a s e d u e mi o n n e e d s a i ms wi t h s o me l i mi t a t i o n s nd a w e s h o u l d ma in t a i n t h e b la a n c e o f t h e s e t w o a s p e c t s . Ke y Wo r d s: De w e y ;“ e d u c a t i o n w i t h o u t a i ms ”t h e o r y;a bs o l u t e n e s s ;l a t i v i t y; e n l i g h t me n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摘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目的,教育目的就是存在于过程中。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在字面意义上通常被人理解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那么,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否真的是无目的的,还是他另有所指?它的合理性又在哪?他的这一理论又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又有什么启示?通过对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阅读,可以对他的“教育无目的论”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无目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他提出“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学校的发展应与社会联系起来,而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从做中学。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教育是经验的不断增长,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乃至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概述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

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目的一般是与结果联系着的,但在到达我们所谓的目的之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往往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我们所不能预料到的情况,这时外部的目的,也就是我们所欲先设定的长远目的因不能按照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在复杂的情景中遇到在按照目的行动时,发现被忽略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修正原来的目的对原来的目的进行增减。

但由于我们所制定的目的是固定的缺乏灵活性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杜威说:“目的所包含的意思是有秩序的、安排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秩序就是循序地完成一个过程。

”由此可见,目的是行动中的一部分,他的教学目的实际上就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与此不相关的外在的。

同时也给活动指出方向,这种目的不是单纯旁观者毫无根据的期望,而是影响为达到这个结局所争取的各个步骤。

杜威强调外在的目的之所以是静止的是由于我们通常只重视目的本身,忽视了活动也就是学习的意义。

将活动的过程看作是获得某种特别东西的手段,使活动的过程变得无意义。

外部的目的将目的和手段分离开来,将活动内的目的看作是一种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价值,每一个阶段他都有实现他目的的经验。

他的延缓的目标,也就是目的,只是使他的活动能够继续下去的前景,重要的不是我们达到了什么目的,而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经验的积累。

因此,他认为强加给儿童的外在目的违背了真正目的的内涵,这种目的是固定呆板的,它从外面指挥命令儿童的行动,并不能激发智慧和主动性。

这种目的脱离现实生活,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没有区别。

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达到成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手段。

二、“教育无目的论”的合理性杜威所强调的教育过程的目的是儿童在参与过程中自身认识和内省的结果。

儿童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由他们选择他们所要达到是奋斗目标,重视受教育者在活动中的切实感觉,尊重儿童。

教育就是不断的生长,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无目的论,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目的,实质追求的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发展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受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并不是工具,将教育内容看作是培养个人生活的智慧,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美国曾引起多次的争议,美国学者霍恩认为单讲“教育即生长”还不够,因为生长有好有坏,应为生长“建立一个正确的标准”。

杜威对此在《经验与教育》中做了非正式的答复,杜威也承认人的生长有不同的方向,“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老练的强盗、恶棍或腐化不堪的政客,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教育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在于这种方向的生长,一般来说,是促进还是阻碍生长……只有当按照特殊方向的发展有助于生长时,才符合教育及生长的标准。

”因为,生长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目的,这种内在的目的是具有方向性的,每一个目的的完成都是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的,指引着活动向前发展。

它们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同时是具有实验性的,它在行动中受到检验,改变不符合学生目前经验状况,从而获得不断的发展。

“一个合理的目的,他的价值在于我们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合理的目的是应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

”由此,杜威说这个标准就是“更多的生长”。

祁尔德说:“那是很清楚的,当杜威讲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时,他未曾认为儿童负责决定教育的目的,人为生长会自动找到它的归趋”。

理由是教育的过程和儿童的本能都没办法确定教育的归宿。

随后又有学者指出总体的生长或一般的成长是模糊的概念,难以付之教育实施。

对此杜威以“远期的结果”解围,但这又容易让人误会这种远期的结果就是教育目的了。

事实上,杜威的心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所强调的是过程当中的目的,他理想中的人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政治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发展个人能力。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他所纠正的不过是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的教育目的,并非完全地否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要符合学生需要,才能发挥力量,它是含有理性因素的,不是盲目的。

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几个特征1.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本能和获得的习惯)。

教育目的应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要求,不应以成人的成就定为固有的目的,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

2.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个目的必须能够解放和组织学生的能力所要的环境,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能够检验、矫正和发挥这个目的。

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这里的一般目的只是一些预期的未来的观点,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应是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而不是外部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能拓展人们的视野,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

三、“教育无目的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现代的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设定通常受社会总的要求而设定,很少考虑到儿童的需要。

长期忽视儿童往往会导致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他们不再是“能动的人”,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并非反对教育目的,而是反对一些不合理的目的,外在的目的。

杜威强调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

过程内的目的不是否定社会性的目的,因为社会性的要求与儿童的需求不总是相对抗的。

他不是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他的民主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为社会进步服务。

他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反对直接的说教更加重视学生的自身经验的增长,强调直接经验。

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的增长都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成并提高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变化,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这种教育的特性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合理的教育目的既要考虑人们对教育的精神追求,又要兼顾现实需要。

理想的目的表达的是人们对应然教育的一种愿望或意向,是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表达。

他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己应教什么,怎样教,更加应把他们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要学什么?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关注学生自身经验的增长,对于我国现代教育重视应试,较少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情况也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有些人理解的彻底的无目的,具有盲目性。

相反他的教育是有目的的,具有理性的性质。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的教育理论是进步的。

诚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其价值在于追求自身的价值强调活动本身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8.[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13-516.[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霍恩.教育之民主哲学[M].上海: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1932.[6]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1.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on Dewey´s "education with no aim theory"Abstract: Dewey´s "education with no aim" is emphasized o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purpose. And it exists in the process. His theory always is misunderstood as kind of aimless. So, whether his "education with no aim" really is without a purpose, or imply something? And where is the rationality? what is the inspiration for modern education? Through reading his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for "education with no aim"Key words: education without a purpose;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Dewe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