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
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堵水作业指导书

新建向莆铁路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堵水作业指导书向莆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2008-10-20超前帷幕注浆就是利用高速射流切割掺搅土层,改变原土层的结构和组成,同时灌入水泥浆或复合浆形成凝结体,以达到加固地基和防渗的目的。
一、隧道超前帷幕注浆目的1、提高工程质量,确保隧道结构和隧道施工安全。
2、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由于地下水的过度流失对附近地表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二、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堵水段的确定1、根据地质综合评判及超前探水(详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当掌子面前方存在高压富水区,具有较大规模的涌水、突水,对隧道结构和隧道施工安全构成威胁的地段。
2、根据地表监测数据、超前探水和超前地质预报判定隧道涌水可能造成地表水库严重泄漏,对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有重大影响的地段。
3、根据地表监测数据和超前地质预报判定隧道涌水可能引起地表严重塌陷并对地表建筑安全构成威胁的地段。
三、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方式1、根据地质综合评判及超前探水,当掌子面前方存在高压富水区,具有较大规模的涌水、突水可能,或水压虽相对较低但岩体结构性能较弱,开挖可能导致岩壁失稳而诱发涌水、突水处,应采用超前帷幕注浆。
2、根据超前探水及地质综合评判结果,当掌子面前方水压低,水量不大时,因岩体较完整,岩体结构可保证开挖安全,则采取开挖后对洞身周围进行全断面径向注浆堵水,或超前局部预注浆。
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
3、岩体完整,不处于高压富水带,洞壁淌水面积较大时,实施开挖后径向注浆堵水,径向注浆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3~8m。
4、岩体完整,局部出水时,仅对出水处实施局部注浆堵水。
5、注浆后,判定开挖后围岩自稳能力情况,若不能自稳,则再预注浆。
6、注浆后流量仍大于控制排水量,注浆固结圈综合渗透系数大于设计控制值或仍有局部出水点时,实施补注浆,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及揭示地质条件予以调整。
四、注浆参数1、根据隧道的地质情况,经计算及工程类比确定浆液扩散半径R。
2、设计注浆压力(终压值)一般为2~3倍实测水压力。
隧道富水断层带深孔超前预注浆全封闭固结止水工法

隧道富水断层带深孔超前预注浆全封闭固结止水工法(TLEJGF-92-28)一、前言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富水断层带,由于围岩软弱破碎,稳定性差,加之水的影响,采用一般的方法,施工极其困难,作业不安全,掘进速度慢,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在这种不良地质地段施工,采用深孔超前预注双液浆全封闭固结止水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
本工法是在辽宁省本溪一田师府铁路改线段的八盘岭单线铁路隧道穿越250m富水断层破碎带科学试验与施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该断层破碎带内构造裂隙水、节理裂隙水和石灰岩溶蚀裂隙水富集,水量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
隧道地表附近还有许多村落和工矿企业,要依靠地表出露的几眼泉水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不能因为施工造成水的流失导致搬迁和破坏生态环境。
为此,建设单位明确提出“要保护水源,不准打漏"。
为了达到既保护水源,又加快施工的目的,第十九工程局与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组成联合攻关组,开发了深孔超前预注水泥一水玻璃双液浆全封闭固结止水新技术,顺利通过了250m富水断层带。
本项施工新技术,获1991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注浆QC小组被评为1992年度国家级优秀QC小组。
溪田铁路验收时,该隧道被评为优质工程。
二、工法特点本工法与周边浅眼预注浆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工作面和周边围岩均布孔,进行全断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止水,在隧道开挖断面周边能形成一定厚度的堵水帷幕,对于水源保护要求高、以堵为主的隧道和地下工程尤为合适。
2.注浆孔深度大,注浆段长度20m左右,可减少注浆与开挖工序的频繁倒换和作业循环次数,故能加快进度。
3.采用灵活机动、高效的瑞典液压钻孔台车钻孔、下注浆管,移位、对位方便,钻孔、下管快,作业效率高。
凡有液压钻孔台车的工点,不必另配其他的钻孔设备,能发挥一机多用的效果。
三、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一)基本原理对于地质复杂的富水断层破碎带,水源保护要求很高。
为了防止开挖面涌水,除了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含底部)按轴向辐射状布孔外,在开挖面中心,也布孔注浆。
帷幕注浆施工

帷幕注浆施工一、概述在地质特殊地段(富水、破碎岩层或自稳性差的地质地段),采用预注浆(地表超前注浆、洞内围岩全断面注浆等)对围岩进行处理,即可形成较大范围的筒状加固区,这种注浆方式称为帷幕注浆。
帷幕注浆分为两种:对于破碎岩层,砂卵石层,中、细、粉砂层等有一定渗透性的地层,采用中低压力将浆液压注到地层中的裂缝、孔隙里,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凝固后将岩土或土颗粒胶结为整体,称为“渗透注浆”;对于颗粒更细的不透水、不透浆液的地层,采用高压浆液强行挤压孔周,使黏土层劈裂成缝并使浆液充塞凝结于其中,从而对黏土层起到挤压加固的作用,称为“劈裂注浆”。
帷幕注浆是加固地层、封堵水源的一种方法,对保持围岩稳定、增强隧道施工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帷幕注浆施工技术要点1.地质判断及注浆范围确定进行地质判断是为了搜集有关帷幕注浆施工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为正确选择注浆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技术参量提供依据。
一般的超前地质判断手段有超前探水孔钻探、红外线、TSP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和地质素描等。
通过对地质预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明相应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从而可以掌握岩土的渗透性、土颗粒的组成、孔隙率、饱和度及地下水量、水压和水质等物理化学性质,为合理地采取注浆方法和获得理想的注浆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注浆范围与地质情况、开挖断面大小、开挖方法、对周边的影响等密切相关,可根据自身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设计图纸和试验效果来确定注浆范围。
如下面工程实例中明月山隧道的注浆加固范围为隧道开挖断面及开挖轮廓线外5~10 m。
2.注浆材料的选择及配比注浆材料的选择与地质条件和涌水量有关,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断层破碎带和砂卵石地层,当裂隙宽度(或粒径)大于1 mm时,加固地层或者堵水注浆,宜优先选用料源广、价格便宜的单液水泥浆和水泥-水玻璃浆液。
a.采用单液水泥浆时,水灰比宜采用0.8∶1~2∶1,若须缩短胶凝时间,可加入食盐或三乙醇胺速凝剂。
高水压地段注浆止水

圆梁山隧道高水压地段注浆止水第一节概述三、注浆堵水方案(一)注浆堵水方案分类圆梁山隧道注浆堵水方案主要包括预注浆和后注浆两种。
预注浆是指在开挖面采取超前钻孔,通过钻孔进行注浆施工,以达到注浆堵水、加固地层的目的。
预注浆包括全断面超前预注浆、局部超前预注浆和探水孔超前预注浆三种。
后注浆是指在开挖施工及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开挖面不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时而采取的一种注浆措施,后注浆包括径向注浆(含回填注浆)、局部注浆和补充注浆三种。
(二)注浆堵水方案选择原则注浆方案的选择原则应以掌子面能否满足进行安全开挖施工为前提,并充分考虑开挖支护完成后采取后注浆的施工难度、施工质量保证、施工造价等综合因素。
一般情况下,若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能满足安全开挖施工要求,则应首先进行掌子面的开挖施工,在开挖施工完成后进行后注浆措施,以达到注浆堵水、加固围岩的目的;若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安全开挖施工要求,则应首先在掌子面进行预注浆措施,以达到注浆堵水、加固围岩的目的,满足隧道的安全开挖施工要求。
(三)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注浆方案选择标准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注浆方案的选择标准主要参考依据:(1)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地质设计资料《新建铁路重庆至怀化线补充技术设计圆梁山隧道设计图(第五册,共九册)》所提供的相关内容;(2)现场进行的TSP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资料、洞内地质素描分析资料,以及现场超前地质探孔预测预报资料等。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注浆方案选择标准如表3-1-1所示。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注浆方案选择标准表3-1-1方案一为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方案,注浆加固范围为开挖工作面以及开挖轮廓线外5m(平导)/8m(正洞)。
方案二为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方案,注浆加固范围为开挖工作面以及开挖轮廓线外3m(平导)/5m(正洞)。
方案三为径向注浆加固方案,注浆加固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3m(平导)/5m (正洞)。
方案四为局部注浆和补充注浆加固方案。
四、注浆材料注浆材料应根据堵水要求、加固要求,以及是否作为永久性支护结构等方面,并从无毒性污染这一角度综合考虑进行选择。
钟家山隧道富水断层帷幕注浆止水工法

钟家山隧道富水断层帷幕注浆止水工法【摘要】本文围绕钟家山隧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隧道富水断层帷幕注浆止水工法的施工原则和具体的方案,并阐述了帷幕注浆止水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作业问题。
以期能够为同类的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钟家山隧道;富水断层;帷幕注浆止水一、前言隧道施工经常要面临极其恶劣的地质情况,特别是遇到富水断层的时候,更加需要注意施工的安全。
采用帷幕注浆止水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富水断层的恶劣地质情况,是隧道施工中不常用的方法。
二、治理区段及目标治理区段:针对钟家山隧道进口左洞ZK91+308~ZK91+318坍塌区段,系统实现对ZK91+300~ZK91+323段的加固治理。
治理目标:通过封闭坍塌体、深孔引排、帷幕注浆和壁后深孔注浆加固等手段,加固ZK91+300~ZK91+323段隧道周边围岩,实现坍塌堆积体清除或穿越,保障隧道坍塌段正常掘进的目的,并为ZK91+318断面的后续帷幕注浆的创造条件。
三、隧道塌方及围岩地质情况简述2012年2月28日因围岩软弱,涌水等原因造成隧道掌子面塌方,塌方处位于富水的F2断层破碎带,设计衬砌类型为FS5c。
围岩为黄色或黄褐色全风化泥质页岩夹杂少量强风化砂岩小孤石,岩体裂隙发育,岩质软弱,结构松散无自稳能力。
拱顶及右侧集中涌水,为黄色泥浆水,3月4日经现场量测涌水量约2664m3/d。
超前地质预报显示:主要不良地质共计7处。
其中小断层群6处,中型断层1处。
不良地质段36m,此段含水带共计10条。
前期采用的其它方案使问题未得到根治,后经帷幕注浆加固后顺利通过了F2富水断层塌方区段。
四、帷幕注浆目的和原则岩溶富水隧道注浆的主要目的是加固围岩,限制排水量,保证隧道稳定。
帷幕注浆主要是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情况,采取相应的帷幕注浆方式,有效地将地下水、裂隙水排除在开挖范围以外,防止涌水现象的发生。
F2断层破碎带区段隧道埋深约190米,因此水压大,极可能产生严重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压力约1MPa,最终确定采用预注浆加固圈固结范围为洞身开挖轮廓线外5-8m的帷幕注浆止水方案。
中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技术

中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技术袁晏仁;李金求;周凯【摘要】依托中梁山隧道下穿余家湾水库段高压富水区工程,详细介绍超前全断面帷幕注浆的施工方案;综合采用红外探水法、超前探孔法、检查孔法等,对注浆效果进行检验开挖揭露后证明,岩溶裂隙和管道可以得到有效封堵,且注浆效果良好.%With Zhongliangshan tunnel traversing high-pressure and rich-water zone under Yujiawan reservoir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advanced whole-section curtain grouting. By using the infrared water detecting method, advanced borehole method, test hole method, grouting effect was inspect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grouting effectively phiged the karst fractures and pipelines and the grouting effect was good during excavation.【期刊名称】《都市快轨交通》【年(卷),期】2013(026)002【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注浆效果【作者】袁晏仁;李金求;周凯【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41 工程概况中梁山隧道是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沙坪坝—大学城段)双碑北站—赖家桥站区间的一部分,两侧与高架桥线路连接,隧道右线起点里程为K 23+808.000,隧道右线终点里程为K 28+137.000,全长4.329 km。
高压富水隧洞硬岩地层径向注浆堵水施工工法

高压富水隧洞硬岩地层径向注浆堵水施工工法1.前言近年来,随着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众多大型水利水电、交通隧道等工程建设逐步进入深埋地层施工,从安全、质量、工期等方面综合考虑,TBM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
由于深埋隧洞地质条件复杂,地勘难度大,高压大流量地下涌水极易造成淹井事故,严重制约现场施工安全、进度和成本。
硬岩地层选取适宜的堵水注浆工艺,以实现对突涌水的成功封堵,从而改善作业环境,是摆在工程建设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xx工程xx隧洞TBM施工段xx工程施工中,由于各种成因的节理、裂隙互相切割成网络状,构造作用强烈,岩体节理裂隙贯通性强,隧洞总涌水量高达82700m3/d,突涌水量大、压力高、治理难度大。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xx工程xx隧洞创新采用“钻孔分流+表面嵌缝+浅层封堵+深层加固”为主要施工工艺的隧道断面分流与加固方案,辅以聚合物纤维、水下抗分散剂等特殊浆材,实现了隧洞硬岩地层突涌水的成功封堵,最终形成了高压富水隧洞硬岩地层径向注浆堵水施工工法,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实例。
2.工法特点2.1行之有效的隧洞涌水封堵工艺。
采用了“引、排、截、堵、固”的突涌水处理方针和“钻孔分流+表面嵌缝+浅层封堵+深层加固”的径向注浆工艺。
2.2特殊材料的动态运用。
利用水玻璃、水下抗分散剂、聚合物纤维等特殊灌浆材料,根据涌水量灵活配比,针对治理。
2.3注浆顺序创新。
按照“先无水后有水、先小水后大水、先浅层后深层、先两端后中间、先拱脚(仰拱块附近)后顶拱再边墙”的顺序依次进行灌注,涌水封堵率达到89.5%。
3.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高压富水隧洞硬岩地层径向注浆堵水施工。
4.工艺原理在隧洞涌水地段,按照“引、排、截、堵、固”为主的渗、涌水处理方针,采取“钻孔分流+表面嵌缝+浅层封堵+深层加固”为主要施工工艺的径向注浆方法,辅以聚合物纤维、水下抗分散剂、速凝剂等特殊材料,根据渗、涌水特点按照特定配比,在TBM设备后部对渗、涌水进行处理,实现了隧洞硬岩地层突涌水的成功封堵。
圆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径向注浆技术研究

圆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径向注浆技术总结与研究1 概述圆梁山隧道是渝怀铁路线上最长的隧道,隧道全长11068m。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DK353+200~DK354+400长2200m为高压富水区。
高压富水区预计涌水量为83000m3/d,静水压力为4.42~4.6MPa。
为保证圆梁山隧道施工安全,以及隧道完成后的施工质量,针对圆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施工中采取“注浆堵水、限量排放”的施工原则。
根据高压富水区的不同地质条件特点,施工中选择采用超前预注浆和径向注浆两种主要注浆方式进行注浆加固堵水。
根据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设计图纸,在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高压富水区地段设计中,超前预注浆正洞为1090m,平导为1060m;径向注浆正洞为1110m,平导为1140m。
正洞径向注浆占50.5%,平导径向注浆占51.8%。
在现场实际注浆堵水施工中,径向注浆所占的比例更大。
因而径向注浆是圆梁山隧道建成后做到“注浆堵水、限量排放”的关键环节。
2 径向注浆方案实施的边界条件注浆方案选择的合理与否对施工速度和施工进度会造成很大影响。
实施全断面超前预注浆要占用掌子面,这样掌子面就没有开挖进度,而实施开挖后径向注浆基本不会对掌子面开挖形成影响,因而当地质条件适合径向注浆时应选择径向注浆措施。
根据圆梁山隧道施工经验,确定实施径向注浆方案条件的目前最可靠方法是超前探孔。
通过利用超前探孔,判定水流方向,测算总涌水量,确定裂隙发育段和裂隙发育度,从而判析出前方地层在开挖后是否能够自稳,是否存在着大量涌水、涌砂的可能,是否能保证涌出水量不会对施工造成太大的影响,并确定在开挖施工完成后是否能对涌水量进行控制。
经对圆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施工的研究分析。
当前方地层为富水岩裂隙构造时,只要总涌水量不超过300m3/h。
那么将不会对正常开挖施工造成太大影响,完全可以通过采取径向注浆措施进行注浆堵水。
2.1探孔布置为了较准确地判定水流方向和对总涌水量进行预测,按图1设计进行探孔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
【摘要】隧道建成之后,为了保证渝怀铁路的通行安全,以及保证隧道的工程质量安全,需要对其高压富水区,进行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保证其高压富水区的质量安全,以及方便日后隧道建成之后通行车辆的安全。
本文就以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为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隧道;帷幕注浆技术;止浆技术
隧道本身的建设施工难度就比较大,在其建设的过程当中,因为地质条件的不同,会普遍的遇到,高压、岩溶等一些不良的地质因素造成的施工工程的困难,又因为我们国家领土资源辽阔,已经决定了地质条件多样性的存在,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这些问题在采取综合的分析后,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解决处理,以此来保障隧道工程的通行质量安全[1]。
一.隧道的地质条件及问题
(一)隧道的地质条件
某隧道的全长达11068m,其隧道所处位置是重庆地区,与隧道相连的周围地区的地形状况比较的复杂,其地形之间的海拔相差为900多米。
因此,隧道的建设地形条件比较的
复杂多变,地势地形因受到自身构造和岩性的控制。
其地形地质条件非常的复杂,但是隧道施工场地确是非常的窄小,施工人员的开展空间过小,就很容易减缓其施工进度。
因为其穿越的地质岩灰岩、砂岩、煤层、沥青质灰岩等,其存在的地质问题也就比较多有岩溶、高水位富水、石油天然气等问题,这给本来就浩大的工程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另外,在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其天气变化也是反复无常,全年的气候总体上来讲比较的温和,但是其降水量的分布上存在不均匀的特点,这样也就扩大了,施工中暴雨冲击的可能性,给隧道施工工人增加了工程难度,并且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对隧道的施工技术也有了高要求的标准[2]。
(二)某隧道工程当中的地质问题
岩溶及岩溶的涌水、突水,在隧道所处的地形外貌下,毛坝向斜和桐麻领背斜的地区,容易引发岩溶带来的伤害,并且其局部地质的地段构造,可能存在着地下暗河的现象,该处岩溶景象和地表的岩洼地貌,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可知其隧道出现的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
高水位富水就是重要集中在三个阶段,分别是毛坝向斜DK353+275~DK355+295段、冷水河浅埋段DK358+750~DK358+900,其冷水河阶段就比较容易出现渗漏的问题,影响隧道工程的施工,第三个阶段就是桐麻岭背斜
DK358+900~DK362+530,该地区岩溶发育地区。
二.隧道高压富水区注浆方案实施的条件
隧道其高压富水区实施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方案,其方案的优劣直接的决定着其隧道的施工进度和施工难度的高低,因此在注浆技术方案的选择上会带来很多的严重问题,除了注浆方案设计以外还存在着止浆激素方案,所以综合以上的地质问题和具体施工后会出现的潜在问题,科学的制定其注浆方案及止浆方案。
现今为止,最恰当的注浆技术方案就是采用超前探孔的方式,来用其判断水流的方向,并且对其他的潜在因素进行有效的判定,比如大量涌水问题、涌砂问题。
隧道高压富水区的施工通过研究分析可得知其当地的富水岩裂缝的构造,一旦其总的涌水量不大于300m3/h,在这种情况,其高压富水区不能对隧道的施工产生影响。
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完全可以采用注浆堵水的方式,来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安全,也是为方便日后的的隧道检测合格打好基础[3]。
但是除了涌水量的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研究和讨论,也就是对其的涌水量的稳定性进行综合的在分析,并且对采用增补探孔的方式来进行突发涌水的的可能性的判断,在施工中一般情况下回采用预注浆方式进行注浆钻孔,随着钻孔数量的逐步增加,就对总的涌水量进行分配,并且继续对用水量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判断,然后根据其判断的结果,做出恰当的决策。
三.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
(一)充填性溶洞的分布和特点
隧道施工中所接受的溶洞多数都是充填性的溶洞设计,而且其填充物多半是淤泥等一些砂层粘土性的物质,通过对溶洞的检测发现其分布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其毛坝背斜的帷幕注浆的里程分别是:正洞
DK353+200!DK355+410其长度为2210米;平导
PDK350+200!PDK355+400其长度是2200米。
根据不同的地段,其注浆的范围也是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可溶性岩的接触到、向斜核部区等等区域的采用的注浆技术有的是采用的局部注浆技术,在岩壁大面积的淌水地段,注浆技术的使用时在其开挖轮廓线5米之后,在进行注浆技术。
在注浆之后仍然会出现围岩注浆固结圈,用此措施来解决排水量过大的问题,实现有序的调整,并且对于其中会出现的排量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此来保证其排水量的控制标准[4]。
因为地质问题的多样化所以隧道高压富水区的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局部的注浆技术、超前预注浆技术、补充注浆技术和后注浆技术,例如完成的岩层就是局部的注浆技术,对于排水量大的区域就是采用的超前预注浆技术。
但是,因为岩溶水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注浆技术和止浆技术的过程当中,其循环的长度也是不同的,正洞
的循环长度就是8米和5米之间。
平导就略短于正洞是5米到3米之间。
此外,为了保证其注浆的效果,其超前注浆的压力为4MPa,但是若是出现注浆困难的事情发生,就需要适当的提高其注浆的压力,为了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
(二)注浆孔密封和止浆技术的设计
为了保证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的注浆
效果,当注浆的尊孔大于八米的情况出现时,就需要采用分段使的注浆方式。
另外,若是出现注浆的水压不大的情况,通常在这种的状况下采用的都是后退式的抓紧技术;但是,若出现水压过大的情况,就需要采用前进式的注浆技术[5]。
综上两种注浆技术都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在注浆技术的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有可靠的钻孔密封的装置,这样主要是为了注浆套筒和钻孔孔笔之间的固结,但是若出现注浆的压力4MPa的时候,要考虑其熔岩的最大压力应该死4.6MPa,因此注浆的总承受的压力就是8.6MPa,根据这个数据就可以对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以此保证隧道高压富水区的施工质量,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的研究和探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也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为国家的经济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的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对隧道高压富水区的地质问题和地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此之后,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特点,对其进行不同注浆技术和止浆技术的施工,以此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促进国家铁路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顶立,李治国,张民庆等.圆梁山隧道高压富水区帷幕注浆及止浆技术[J].中国铁道科学,2004,25(3):27-31.
[2]张顶立,李治国.高压富水区隧道帷幕注浆止浆系统分析[J].岩土力学,2004,25(7):1151-1154.
[3]杨勇,李治国.高压注浆止浆墙结构形式、厚度及施工技术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18-23.
[4]刘??.注浆技术在圆梁山隧道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6).
[5]李忠,杜明辉.圆梁山隧道突泥事故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17(9):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