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第六节 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
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
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
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A.热爱人民的总理B.热爱人民的总理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1、词语兼类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
”“品”即词类。
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A.我要热饭B.我要热饭2、词语多义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
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
2.1: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语误研究课程调研报告课程名称:语误研究 _ 调研报告题目: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姓名:王思思_ 学号: 2012041172 所在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七班 __ 任课教师:陈一 _2014年12 月7日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所谓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汉语歧义的成因歧义的影响消除歧义【正文】什么是歧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
汉语歧义的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 1959 年发表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80年朱德熙先生发表《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对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进行了论证,使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方法获得突破。
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一、歧义的成因(一)语音歧义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
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在汉语中,存在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例如:(1)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āng。
”(张 / 章)(2)拿个 dài zi 来。
( 带子 / 袋子)她在 huà zhuāng 。
( 化妆 / 化装)我要 tuō xié。
( 拖鞋 / 脱鞋)2、多音字引起的歧义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混淆读音就易产生语音歧义。
例如:(3)这个人好说话。
“好”如果读作第三声的话,表明这个人好商量,不刁难人;如果读作第四声的话,表明那个人喜欢说话,一直说个不停。
浅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浅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作者:王珏平李红营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2期摘要现代汉语中,歧义一直得到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本文试从歧义的范畴,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歧义的认知性三个方面来对歧义现象进行一个概括的叙述,希望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丰富和充实现有歧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歧义范畴种类认知性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1歧义的范畴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歧义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因为歧义至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关涉到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近年来,歧义又与语用甚至语言学中的其他一些概念有着交错的联系。
因此研究歧义,就必须考虑到与之相关联的语言学内部和外部各个范畴和概念。
1.1歧义的内在性歧义,顾名思义,就是不一样的意义,歧义中的“义”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我们都知道,意义分为语言的意义和非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非语言意义包括上下文和交际时的情境所影响的意义,是话语外所包含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
我们研究歧义中的“义”,既有语言意义,还有言外之意。
1.2歧义的延展性歧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言语的表达让听众产生不同的理解,它和多义既存在着区别又有联系。
多义是语言层面的,是静态的;歧义是言语层面的,是动态的。
歧义的理解离不开语言的环境,一般存在于句子之中,而多义一般是词语和短语上的,而句子的表达是由词语和短语构成的,因此,多义导致的歧义的产生,在某一程度上说,歧义是“多义的延展”。
2歧义产生的原因歧义的产生关涉到语言学中的各个层面,因为根据语言系统的层级性特征,我们分别从语音可以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找到原因,根据语言系统的层级性,我们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四个方面来研究。
2.1语音歧义2.1.1由同音词引起的歧义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异形词,它们的意义没有联系,但是发音相同,一般产生在口语的交流中。
例如:①产品全b€细瘛"诮箉€髐chu€醤入内①中的b€梢允恰安弧被颉安俊保谥械膟€髐chu€醤可以是“游船”或“油船或者“邮船”。
现代汉语的歧义结构及其分化手段

。
而 意 义 内容 则是 无穷无 尽
, “
千 变 万 化 书
”
。
这 句 话可 以 理 解 为张 华借 给 李 军 一 本
,
以 有 限 的语 言 形 式 来表达 无 穷无 尽的语 必 然会 出现
,
也 可 以 理 解为 李 军 借 给张 华 一 本书
:
“
.
查
“
义 内容
一 形多 义
,
的现 象
《现 代 汉语 词 典 》就 可 得 知 进
,
对某 些 语 言单 位 作 层 次 分
。
是因 为
。
演好 人
、
这 个 结构可 作不 同的
可 能得 出 多种 结果
。
不 妨说
这种语 言
。
切分
单位具 有多 义 性
,
当然
,
,
把 它 们 用在 句 子 当
了雨
。 ,
江 汉 大 学学 报
9 92 0年
第
2 期
现 代 汉 语 的 歧 义 结 构 及 其 分 化 手 段 李汉 威
意义
。
如 果多 义 词 在句 子 中 有 几 种 意 义 可
。
引
就某 一 种语 言来说 的 的
, 。 ,
言
语 言形 式 总是有 限
、
讲
,
那 就 出现 了 歧 义
例如
:
(
’
1
) 张华 借李 军 一 本 书
”
借
”
有
借
我 们 可 以说 着 歧 义 结构
任何 一 种 语言 里 都 客观 地存 在 就 汉 语而 言
, ,
和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作者:宋彦云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本文在区别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模糊及歧义与笼统的基础上,给歧义下了这样的定义:歧义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关键词:歧义多义模糊笼统歧义的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歧义不但涉及到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而且也和语言外部的一些概念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交织。
想要给歧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就要处理好歧义和语言内部各要素以及语言外部各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歧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一)歧义与多义语言学界对是否应该区别歧义与多义存在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不需要区别歧义和多义,认为歧义和多义是一回事。
但是更多的学者主张要区分歧义和多义。
我们认为,歧义和多义之所以会让人们感觉一样,是因为这二者确有相同之处。
其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指同一语言表达形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从这一点来说,多义和歧义在本质上有相同的一面。
但歧义和多义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是静态的,歧义是动态的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把语言的单位分成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静态单位是指语素、词、短语、短语词;动态单位是指小句和句子。
根据这一划分,我们认为多义是存在于语言的静态单位中的,歧义是存在于语言的动态单位中的。
这可以从哈特曼、斯托克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对多义和歧义所下的定义中找到证据:“多义现象、多义性,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一个词语或短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这种情况。
”“一个结构,如果对它有不止一种理解,我们就说这个结构均有歧义,或二义性。
”①在这两个定义中,多义是针对“词语”或“短语”来说的,而歧义是针对“结构”来说的。
在对歧义的定义中有一个词很好地说明了歧义的动态性,这个词就是“理解”,“理解”注定是动态的。
而对多义的定义中却没有“理解”一词,“理解”一词是区别这两个定义的关键。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01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添加标题
03
状语 主语 状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添加标题
02
第一、结构关系和构成成分不同。
句法结构的成分为句法成分: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 语义结构的成分为语义成分: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结构关系为动作—受事、施事—动作等。
PART ONE
语义上的关系虽然要在句法平面上得到映射,但映射的结果却是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它们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请分析:
她非常聪明。
1
我买了许多新书。
2
她光吃菜,不吃饭。
3
他吃了饭就工作。
4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作层次分析时,无须受语义上的约束(不是不顾意义),从语义上来看组合层次。 “四川北路”,语义理解为“北四川路”。
6
定语中心语
7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8
PART ONE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关系。
看医生 述宾 动作行为 + 施事 写文章 述宾 动作行为 + 结果 写毛笔 述宾 动作行为 + 工具 吃米饭 述宾 动作行为 + 受事 吃食堂 述宾 动作行为 + 处所 排电影票 述宾 动作行为 + 目的 打双打 述宾 动作行为 + 方式 起五更 述宾 动作行为 + 时间
方位: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位置等。 妈妈在家里给女儿准备嫁妆。 时间: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我们明天电话联系。
浅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2 . 1 . 2词的多音现象导致歧义 的产生 汉语有不少 的多音字 ,这些字 的读音和语法意义却大不 相 同, 因此在书面语中常常产生歧义 。例如 : ①到 2 0 0 0 年, 他还欠款 3 0 0 0元 ( h t i i / h u i f n ) ②眉毛又长 了 一 些 。( c h i f n g / z h  ̄ i n g )
一
‘
车人没有锁 住 白行车 : 例② 中“ 跟” , 作介词指父亲足主力 , 我 是跟随者, 作连词可 以理解为我和父亲俩人… 一 起去打猎 。
2 - 3 语 法 歧 义
.
2 . 3 . 1 词 和 短语 同形 现代汉语中讧 J 与短语 的区分度并不 卜 分 明显 ,导致了歧 义 的产 。 例如: ①我在等弟妹。② 我要烙饼 。 例① 中弟妹做名词, 指 的足弟弟的妻子, 把“ 弟妹” 理解为联 合短语时, 指弟弟和妹妹: 例② 中烙饼做名词, 指的是一种食物 , 若是把“ 烙饼” 看成动宾短语, 意思是我要干烙饼这个事情。
2 . 1 . 3由重音引起 的歧义 有 时句 子中的重音所在字不 , 就会形成不 同的表达意 义 。例 如 : 我 早晨 就 吃 了 。 重音在 “ 就” 上时 , 表示“ 饭吃的不多” 的意 思, 重音在 “ 三 碗米饭” 上时, 意 思是“ 吃的很 多” 。 2 . 1 . 4由轻声 引起的歧 义 轻声歧义—般产生在书面语中, 在口语中有时也会同时出现。 例如 : 他睡了三天 , 终于想起来了。 ‘ 轻 声, 意思是想起来某事; 不念轻声, 指的是想起床。
词 \连 词) 例① 中的“ 锁锤” , 名词是指车上的一种装置, 动词表 示骑
三个方面来对歧义现象进 行一个概 括的叙述 , 希望在总结前人 的基础上 , 丰富和充 实现有歧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P。
S2不能这样变换。
在S1里,“在+MP”表示的是人或事物(M)的位置。
在S2里,“在+MP”表示的是事件(D+M)发生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 )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 度。 • (1) 老王喝光了酒。 • →老王把酒喝光了。 • →*这点酒就把老王喝光了。 • 老王喝醉了酒。 • →*老王把酒喝醉了。 • →这点酒就把老王喝醉了。
• (3)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 研究引向深入。 • • ?补语在语义上到底指向哪些方面?内在 规律是什么?造成歧义的条件是什么?
汉教2014
第六节 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学习要点 1、语义关系的种类及判断。 2、语义指向与语义特征分析。 3、歧义现象与歧义的分化。
语法分析的三个层面
• 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 • • 主 述 述 补 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偏 正
(主谓句,述宾谓语句,主动句)
•
偏 正
• 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把字句”)
句 法 分 析
• 8.处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终点。 • 我住三楼。 • 食堂我吃不惯。 • 9.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他去广州过“五•一”。 • 我下周开始休春假。 • 我今天起了个大早。
• 10.目的——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 • 他为这件事操了不少心。 • 他们在挤电影票。
• 11.原因——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 他躲在外面避风头。 • 他最近一直在愁生计。 • 12.材料——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 • 地板铺了瓷砖。 • 用雨水浇花。
• (4)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还有助于揭示某些同 形歧义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 • A组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门口站着一个人。→ 一个人站在门口。→ *门口正在站一个人。 • B组 • 台上演着戏。 → *戏演在台上。 → 台上正在演戏。 • 教室里上着课。 → *课上在教室里。 → 教室里正在上课。 • C组 • 山上架着大炮。 → 大炮架在山上。 → 山上正在架炮。 • 外头挂着灯笼。 → 灯笼挂在外头。 → 外头正在挂灯笼。
• 4.与事——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 • 他送我一条领带。 • 衣服我钉了盘扣。
• 5.结果——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 他织了一件毛衣。 • 我写了一篇文章。 • 6.工具——动作行为的凭借物。 • 我写蜡笔,他写铅笔。 • 小李吃大碗。
• 7.方式——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 今天考口试,明天考笔试。 • 我喜欢跳探戈。
• • • • •
①小王被石头把脚砸伤了。 ②小王的脚被石头砸伤了。 ③小王被石头咋伤了脚。 ④石头把小王的脚砸伤了。 ⑤小王把脚砸伤了。
• 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 语法结构关系:主谓、述宾、定中、联合 • 语义结构关系:施事-动作、动作-受事、动作-工具、
• 事物的领有和从属等
• • • • • • • •
• • • • • •
(2)名词与名词间,也有若干种语义格类型。 玻璃 玻璃戒指——语义格:质料 玻璃工人——语义格:职业 玻璃商店——语义格:行业 玻璃丝袜——语义格:比喻
• (三)分析语义关系的作用 • 1、帮助消除歧义 • 我们要去修路。 • (结果、受事) • 我们学校反对的是陈校长。 • (施事、受事) • 2、解释某些句法现象 • 在园子里浇水→把水浇在园子里 • 在园子里浇花→*把花浇在园子里
• 为什么(1)不可变换;而(2)中可以?
• 思考题(四): • a.究竟谁出了那么多钱? • →*谁究竟出了那么多钱? • b.究竟他出了多少钱? • →他究竟出了多少钱?
• 为什么b中“究竟”可以移位?
• 三、语义特征分析 • (一)什么是语义特征 • 所谓语义特征,就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 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 例: • 柳树死了。 • 吃 + 饭/面条/水果/糖 *木头死了。 • * 吃 + 水/汤/啤酒/饮料 [+有生] • 喝 + 水/汤/啤酒/饮料 • 吃:[+动作,+对象为固体, +/- 容器,+使事物消 失,……] • 喝:[+动作,+对象为液体, +容器,+使事物消 失,……]
• 3、有助于深化动词、名词等的研究。 • 4、有助于计算机的中文信息处理研究。
• • • • • • •
• • •
参考书目: 菲尔墨《“格”辩》,商务印书馆2002 孟琮《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郭锐《述结式的配价结构和成分的整合》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层和配位方式研究》 见《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1、2)北大出版社 1995、1999 邵敬敏《“语义价”、“句法向”及其相互关系》, 《汉语学习》1996(3) 范晓《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4), 语文出版社,1991 陈昌来《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3 吴为章、张国宪、周国光、鲁川、王红旗、刘丹青、 沈阳、陈平、邢欣等。
• 注意: • (1)前指or后指 • 今年我和他先后去广州参加过一个会。
• 今年我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
今年我和他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 (2)指向句内成分or句外成分 • 别喝醉了! • 罢工代表被客客气气地引进了客厅。 • 当时,孩子就稀里糊涂地判给了男方。
• (四)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 (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 老张有个女儿很知足。 • 老张有个女儿很漂亮。 • 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 • • 老王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 老王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部队。 • 老王在屋顶上发现了小偷。
• ?状语造成不同指向的规律是什么?怎样 根据不同的语义指向给词语分类? • 为什么有些副词(如究竟、到底)一定指 后?有些副词(如互相、一概)只能指前? 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有无规律?
• 思考题(一): • (1)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 (2)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包)。
• 为什么(1)中的一可以省,而(2)中不可; (1)中的面包不可省,而(2)中可以? • 思考题(二) • 昨天下午,陈校长和何副校长分别会见了杨振 宁教授和李政道教授。 • “分别”的语义指向哪个成分?
• 思考题(三): • (1)他在家里写字。→他把字写在家里。× • (2)他在纸上写字。→他把字写在纸上。√
• 昨天他的弟弟在校园里与同学小李用木棒打死了一只疯狗。 •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工具 动作 受事
• (一)语义关系的主要类型(名词语的语义格):
• 1、施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 他吃了饭。 • 杯子被王华打碎了。
• 2.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 他吃了饭。 • 他把苹果扔掉了。
• 3.系事——联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 他是学生。 • 我成了北京人。
•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 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以及语义所指的 方向。
• (三)语义指向的类型 • 重点掌握补语、定语和状语的语义指向。
• (1)补语的语义指向 • 他砍快了。
• • • • • • • • •
(指向动词) 他砍累了。 (指向主语) 他砍光了树。 (指向动词宾语) 他把刀砍钝了。 (指向介词宾语) 他砍疼了胳膊。 (指向动词宾语)
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语法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 张三走了 主谓 施事-动作 苹果吃了 主谓 受事-动作 衣服脏了 主谓 主体-性状 吃面包 述宾 动作-受事 吃食堂 述宾 动作-处所 吃快餐 述宾 动作-方式
• 语义分析 语义关系分析 • 语义指向分析 • 语义特征分析 • 一、语义关系分析 • 指出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语(所指的动 作与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与施事、 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关系, 以及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如领属、同 位、方式等。
• (3)定语的语义指向
• 他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 (前指主语) • 他上了一个晚上的网。 • (前指述语) • 我倒了一满杯米酒。 • (后指中心语 ) • 他看了一上午的书。 • 我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 他做了一个惬意的梦。
• (4)谓词性成分的语义指向 • • 水我都浇了花了。 • 小李刚死了父亲。 • • 他在火车上写标语。 • 老王答应我再写一篇。
• 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被字句”)
语法分析的三个层面
• 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狼——施事 咬——动作 羊——受事
• 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语 义 分 析
• 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
语法分析的三个层面
• • • • • • • • • 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语 (话题:狼。) 用 (陈述:“狼”做了“咬死羊”这件事) 分 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析 (话题:狼。) 语言符号与使用 (狼对羊进行了处置,结果羊死了) 者、使用环境之 间的关系:话题 和陈述、表达重 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 点、语境、省略 与倒装、语气和 (话题:羊) 语调等 (陈述:“羊”遭遇了被狼咬死这件事)
• Va[+使附着,-动作持续] • Vb[-使附着,+动作持续] • Vc[+使附着,+动作持续]
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孩子。 →?他买给孩子一辆自行车。
• • • • • •
C组 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 *他刻给小王一个图章。 他画了一副山水画给小张。→ *他画给小王一副山水画。 他煮了一碗鸡汤给王大妈。→* 他做了一个风筝给弟弟。 →*
• Va[+给予,-取得,-制作] • Vb[-给予,+取得,-制作] • Vc[-给予,-取得,+制作]
• (3)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有助于揭示出造成狭义 同构句不同变换式的原因。
• • • • • • • • • A组 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送给小王一本词典。 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李。→ 他卖给小李一件衣服。 他还了一万元给小张。 → 他还给小张一万元。 他交了五千元给学校。 → 他交给学校五千元。 B组 他偷了一份情报给敌人。→ *他偷给敌人一份情报。 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要给小王一些白药。 他取了一些钱给老王。 → *他取给老王一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