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_权威

合集下载

两极光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337S的选育

两极光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337S的选育

两极光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337S的选育
荣德福;李少华;郭拥军;周世文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地理远缘的普通小麦CIM89-1-11和"8403”杂交后分离出不育株,以此为基础育成了既对短日低温敏感,又对长日高温敏感的两极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337S.该不育系不育株率100%,在短日低温或长日高温条件下,不育度达到或接近100%;异交结实率及杂种结实率均可达85%以上;杂种优势强,综合性状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荣德福;李少华;郭拥军;周世文
【作者单位】湖北省沙洋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沙洋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沙洋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沙洋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新型光温敏小麦不育系337S的组织结构研究 [J], 程旭东;孙东发;荣德福
2.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选育研究 [J], 杨远柱;唐平徕
3.普通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类型与长日高温敏感型不育系的选育 [J], 荣德福;曹卫民
4.甘蓝型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501-8S的选育 [J], 刘尊文;彭芝兰;周小平;李
海龙;周贱根;吴平
5.大豆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发现初报 [J], 卫保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

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通过3年的大面积推广和实施栽培技术示范摸索出该品种如何夺得高产稳产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适时播种由于鄂中5号抽穗期抗低温能力较差根据高产典型的经验与试验结果分析在保证优质的前提下应适当提早播期以4月15日左右为宜采用无盘旱育抛秧方式栽培的还可适当提前57d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安徽农学通报, 8:=I? 869?Y /G?Y !I4 4Y %&&0, ’, (’ ) : 01 ( 0.
影 响 小 麦 杂 交 制 种 产 量 因 素 的 研 究 进 展 聂迎彬
’, %
- 韩新年 - 田笑明 - 穆培源 - 邹- 波
%
,
%
%
( ’ 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新疆石河子 - *,%&&& ; % 新疆农垦科学院, 新疆石河子 - *,%&&&;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新疆乌鲁木齐 - *,&&&%)
摘- 要: 小麦的杂种 优势现象是普遍的、 明显的 和有利用 价值的。 目前小 麦杂交制 种的主 要途径 是三系 配套和 化学 杀雄。影响三系杂交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 优良亲本的选择以及异交栽培 措施的搭 配。本文就影 响小麦杂交 制种 产量的因素及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小麦; 杂交制种; 产量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 章编号- ’&&0 ( 00,’ (%&&0) &’ ( 01 ( &,
!"#$% &’ ()*"&+, )((-*".’/ 0%1+.$ 20-)" 3+&$#*".&’ %.-4$

迈向第三代杂交小麦:中国科学家最新突破|前沿

迈向第三代杂交小麦:中国科学家最新突破|前沿

迈向第三代杂交小麦:中国科学家最新突破|前沿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将善于奔跑的马和耐力持久的驴杂交,产生的后代骡子兼具双亲的优势,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人们很早就想将杂种优势现象应用到农作物生产中去,以培育兼具双亲优良农艺性状的杂交玉米、水稻和小麦。

上世纪30年代,杂交玉米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大规模应用;杂交水稻技术也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广泛应用。

而杂交小麦技术却一直未能取得突破以获得大规模应用。

小麦是全球范围内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全球大约30%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

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要求小麦产量和品质随之提高。

目前,专家预计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最有效的途径,仍是依赖杂交育种技术,创制杂交小麦。

小麦是严格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作物,杂交小麦种子的研制严格依赖于小麦雄性不育系。

因为缺乏规模制种的稳定雄性不育系,全球杂交小麦的种植面积只有总种植面积的约0.2%,而中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比例已达40%。

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筛选始于60年前,目前已经筛选到至少5个核基因编码的雄性不育突变体,被命名为ms1-ms5。

其中ms1和ms5是隐性突变体,ms2、ms3和ms4是显形突变体。

克隆控制小麦雄性不育基因是利用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备杂交小麦种子的关键。

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小麦雄性不育基因被克隆,2017年开始才陆续有国内外科学家克隆出小麦Ms2和Ms1基因。

2017年4月,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团队(Ni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8:15121)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贾继增团队(Xia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8:15407)分别发表了小麦Ms2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工作。

由于ms2突变体的显性属性可以用于小麦育种,并成为一个重要育种工具,但它很难用于规模化小麦杂交制种。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研究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研究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研究苑少华;段文静;白建芳;秦梦颖;王娜;马锦绣;赵昌平;章文杰;张风廷;张立平【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18(38)6【摘要】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新型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通过小麦品种间近缘杂交获得,具有良好的不育性和恢复性。

为了解FA的生态适应性,本研究通过FA与116份恢复性材料进行组合配制,在北京和河南南阳两个试验区进行种植,筛选高恢复性材料和强优势组合。

研究发现,FA的花粉粒在两地都表现为瘦小、空瘪,花药成熟后不能完全开裂,主要通过开颖授粉,且在南阳种植的植株花粉碘染率低于北京。

通过对FA杂交组合结实率的分析,在北京和南阳分别筛选出结实率大于90%的高恢复性组合72个和25个,分别占比62.07%和21.55%;进一步筛选出北京和南阳两地结实率均大于90%的高恢复性组合22个,占比18.97%,说明FA具有较好的恢复性。

比较FA和杂交组合F1代在北京及南阳两地的结实率,发现在南阳结实率小于5%的低恢复性杂交组合12个,且这些组合在北京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南阳,推测FA及部分FA的杂交组合具有一定的光温敏特性。

将FA与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具有相同父本的20个组合进行比较,发现FA与BS366的恢复源存在差异,其育性恢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总页数】7页(P654-660)【关键词】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结实率;光温敏【作者】苑少华;段文静;白建芳;秦梦颖;王娜;马锦绣;赵昌平;章文杰;张风廷;张立平【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杂交小麦分子遗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330【相关文献】1.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遗传研究 [J], 刘保申;孙兰珍;高庆荣;张延传;刘升2.几类异源细胞质1B/1R、非1B/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比较研究 [J], 乔利仙;张改生;孙世孟;王小利3.几类异源细胞质1B/1R、非1B/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比较研究[J], 乔利仙;张改生;孙世孟;王小利4.粘、易、偏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研究 [J], 杜伟莉;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王小利;赵卓军5.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研究 [J], 邵景侠;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诱变育种的进展

小麦诱变育种的进展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物体,从而诱发产生突变的一种诱变技术。

离子束辐照产生的各类自由基的增加和积累,是引起变异的重要原因。

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为开展离子束诱变育种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航天诱变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作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育种技术。

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从1991年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搭载小麦种子进行太空诱变试验,先后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太空6号、富麦2008。

世纪80世纪80(EMS)其中4对4D 染色Co-γ射线辐照促进小麦与黑麦、冰草间远缘杂交,育成一批具有外缘遗传基因的巨大粒小麦;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相结合育成了特大粒品系96079、96148等,这些品系不仅千粒重在50~87g,而且抗病、成熟期等性状也得到改进,是难得的大粒资源。

3.彩色小麦资源:河南省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远缘杂交相结合的手段培育出了黑色、绿色等彩色小麦品种。

中普系列彩色营养小麦,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尤其是铁、硒、锌、碘、钙及赖氨酸等,并且蛋白质含量居小麦之首。

三、存在问题目前,基于诱变新因素发掘的小麦诱变新技术研究尚处于探索应用阶段,有关诱变机理研究还十分薄弱,有必要深入诱变因素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继续深入诱发突变的机理研究,对后代各变异类型的发生频率及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 ,结合分子标记及其他生物标记技术 ,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突变体的利用效率。

种质资源利用率不高,诱变可以产生一些通过常规杂交而无法获得的突变体,有些性状的突变体出现的重复性几率很低。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导致育种家对一些材料高度保密而不能共享,优异的种质资源得不到遗传学分析评价和充分利用。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结合河南省农业生产需求,广泛开展多种植物诱变育种研究。

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小麦育种的创新研究进展,包括品种类型创新、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等,以期为小麦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并且是作为储备粮的最好粮食品种,常年占国家储备粮的1/2以上。因此,通过小麦育种创新,培育和生产更多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对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提到小麦育种创新,很多人往往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基因工程)作为重点。然而在20世纪的前20年,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商业化利用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转基因作物中起步早、成效最大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主要输入特性也仅限于农药效率改进型的(包括除草剂耐性的HT和抗虫性的Bt基因)技术进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虫害和杂草影响损失,对提高产量的作用有限。如美国农业部资料,美国全国的玉米平均单产2004—2008年比1991—1995年提高了28%,只有3%~4%归功于转基因Bt特性,而24%~25%仍归功于传统育种。因此,笔者认为小麦育种创新应从多方位进行探讨,包括品种类型的改进、资源创新和多途径的技术创新等,才能更快更好地促使育种创新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1品种类型的创新 近年玉米郑单958(种植面积连续多年占全国第1)和美国推广的先锋号等系列,都是由过去高株大穗型向耐密抗倒型改变,大大提高了丰产、稳产性。小麦矮化育种也是一例,随着机械化收割的普及,高产半矮秆仍是今后育种的重要方向[1]。河南省的兰考号系列以大穗大粒型连续多年在3 hm2以上面积获得10.5 t/hm2的高产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但由于其株间竞争和成穗率不足问题尚待进一步改善。除高产类型的多样化创新外,笔者认为类型的创新还应注意另外2种类型的创新。一是对水、肥利用率的高效利用问题。我国是水资源贫乏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用水更受制约,因此培育旱地高产品种和水浇地水分利用率(WUE)高的品种都是今后应引起注意的类型。在肥料利用率上也是如此,已有研究资料表明在氮素利用率上不同品种间相差异可达70%。在低磷条件下,磷高效品种产量仅降低5%左右,而磷低效品种产量可降低40%左右,有关资料还显示,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磷转化利用有重要作用。二是高效节能和环保问题。类型创新中还表现对多抗性品种的需求,除非生物逆境(如寒、旱、高温等)外,生物逆境(病、虫害等)的抗耐性品种间也有明显差异,而由于农药的使用,近年我国育成品种在抗性上有降低关注度的现象,而农药不仅污染环境且易致虫害耐药性的扩展。因此,高效节能和环保也是作物育种应注意的方向。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生 活力 一般 可达 1 0d左右 , 以开花 后 3~ 且 5d的柱头 活力最 强 ¨ 因此父母 本 花期相 差 3~ 好有利 于 , 4d正 授 粉 ; 父母 本花 期相 差 5~ , 若 7d 只需 在播种 时增 加父 本带 ( ) 行 的播量 , 或减 少母 本 播 量 ; 在实 际 制 种 中 , 当 同时增 加父 本播 量 、 少 K7 减 8S的播 量 时 , 播 种 后 在
2 以上) ( ) 5 d ;2 异交结实性好 : 柱头外露率高或开颖角 度 大 , 下节 较长 ( 穗 开花 期 穗子 高 于 剑 叶 ) 开 花 期剑 或 叶下垂 , 穗直 立、 小穗着穗 密度 中等偏稀 , 株型 紧凑 ; ( ) 高适 中 : 南一 般 要 求 7 m左 右 , 于 机 械化 3株 云 5c 适
作者简介 : 绍祥( 9 5一)男 , 李 17 , 云南昭通人 ; 助理研究 员 , 主要从事杂交小麦制种工作 ; - all n y 6 .o E m i s k @13 cm。 :x 通讯 作者 : 木军( 9 6 , , 士 , 究员 , 从事杂 交小麦研究 ; — a :n x @1 3 cr 杨 1 一) 男 博 6 研 主要 E m i yl m 6 .o 。 l x n
作 物杂 种 优 势利 用 在 玉 米 、 稻 、 菜 等 2 水 油 0多种
作 物上 已得 到成 功应 用 。杂交 小麦 是公 认 的世界 性难
题, 国内外历 经 近半个 世 纪 的研 究 仍 未 在 生 产 上 大规 模应 用 。强 优势组 合 筛选 效率 低 、 种技 术不 够成 熟 、 制
YA -in HAO Ho g A - n NG Hexa ,Z n ,Y NG Muj u
摘要 : 制种技 术不够成熟是制约 杂交小麦 实现 大面积 生产 应用

我国又实现一项具有世界水平的农科创新 山西参与的BNS杂交小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又实现一项具有世界水平的农科创新 山西参与的BNS杂交小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又实现一项具有世界水平的农科创新山西参与的BNS杂交小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作者:耿倩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46期7月7日,记者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由河南科技学院主持,联合中国农大、山西多家科研机构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强优势BNS型杂交小麦组配与规模化高效制种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标志着我国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已具备产业化开发能力,解决黄淮麦区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难题已取得决定性突破。

小麦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利用杂交优势的重要粮食作物,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一样,杂交小麦被认为是实现小麦大幅增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上现代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

进入21世纪,我国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取得连续进展,黄淮麦区占我国小麦产区面积近六成、产量超六成,急需可利用的不育系及杂交小麦品种类型。

BN指的是百农,S指的是不育系,BNS指的就是由百农系列培育出的低温敏感型不育系小麦新材料。

我国于1997年发现了温敏雄性不育材料BNY,经过7年改造,于2004年培育出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稳定育性特征、农艺性状符合黄淮麦区要求的BNS。

2005年起,全国多家研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发现BNS的适用范围覆盖了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实用价值非常高。

2012年,该成果获批省重大科技专项。

通过项目实施,在BNS型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主要成果有:构建了BNS型杂交小麦防杂保纯体系,使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99.99%以上,为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杂交小麦亲本指纹图谱,可用于检测杂交种纯度;选育出新恢复系16个、不育系8个,创制强优势组合3个,可满足不同麦区的亲本需求。

“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实现了BNS型杂交小麦不育系和恢复系创新,杂交小麦品种创新和BNS型杂交小麦种子纯度保障技术创新。

”我国对BNS型二系杂交小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大幅度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抢占高技术种业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权威1,2,孙辉1,赵昌平1*,刘黎明1,于卓2(1.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

摘要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转换规律,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表现出不同的育性转换特点,包括光温敏感时期和光温转换阈值。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鉴定、筛选二系杂交小麦安全制种生态区和不育系高效繁种区提供依据。关键词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育性转换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21-06349-02

ResearchAdvanceintheFertilityAlterationofthePhoto-thermo-sensitiveMaleSterileWheatQUANWeietal (HybridWheatEngineeringandTechniqueResearchCenter,BeijingMunicipal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Bei-jing100097)Abstract Inthethesistheresearchadvanceinthefertilityalterationofthephoto-thermo-sensitivemalesterilewheat(TriticumaestivumL.)wassumma-rized.Fertilityalterationisthebaseofthetwo-linehybridwheatapplication.Differentsterilewheatshoweddifferentcharacteristicsoffertilityalteration,includingthestageofphoto-sensitivityandthermo-sensitivityandthecriticalpointoftemperatureanddaylength.Definitudeoffertilityalterationinthephoto-thermo-sensitivemalesterilewheatprovidedfoundationforbreedingdiffuselyindifferentareaofphoto-thermo-sensitivemalesterilewheatline.Keywords Wheat;Photo-thermo-sensitivemalesterile;Sensitivestage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法)、化学杀雄技术(化杀法)和光温敏雄性不育(二系法)[1]。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体系同前两种方法相比,其显著的优点为:免除了不育系的异交繁种,具有恢复源广,易筛选强优组合,制种成本低等[2],因此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所谓的光温敏二系法,就是在特定的光照和温度生态条件下,不育系表现雄性不育用于其中;在另一光照和温度条件下雄性可育,可自身繁殖[3],从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的。明确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制、光温敏感时期和光温转换阈值,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指导二系杂交小麦的安全制种和繁种的关键。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雄性不育是植物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1951年,日本学者木原均将普通小麦细胞核导入尾形山羊草细胞质中产生A型雄性不育系———世界上第一个小麦雄性不育系,从而揭开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4]。1962年,美国Wil-son和Ross利用提莫菲维小麦与普通小麦“比松”杂交,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T型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1]。1979年,日本学者MuraiK报道具有D2型山羊草细胞质普通小麦“农林26”的育性表现与较长光照有关的现象,同年,邓景杨等[5]发现太谷核不育小麦,后来人们又开始利用蓝粒等标记性状进行研究。何觉民等[6](1992)从远缘杂交中发现了核型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ES-3,4,5等。谭昌华等[7](1992)从杂交选育中发现并选育出了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C49S和C86S。傅大雄等[8](1993)于穿梭育种中获得了KM型短日照低温不育的光温敏小麦材料。赵昌平等[2]于1994年在北京育成一批冬性小麦光温敏不育系ZP35、ZP49,以及光温敏不育系BS20和BS366。荣德福等(1999)在普通基金项目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YZPT01-03)。作者简介 权威(1980-),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从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通讯作者,研究员,E-mail:cp-zhao@vip.sohu.com。收稿日期 2007-04-07小麦中也发现了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于2001年育成了两极光敏型雄性不育小麦337S[9]。雄性不育小麦材料的发现和

进一步研究,使得小麦光温敏两系法途径的开拓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研究不断深入。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2.1 光温敏感时期 对于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来说,并不是所有生长时期的光温变化都能引起育性的转化,只有在特定的敏感时期,在特定的光长、温度条件下才能够导致其育性的转化。对于不同的材料,有其不同的敏感期。MuraiK对农林26异质系的研究得出,光周期敏感期为小花分化期[11]。周美兰等[12]研究得出,ES-10育性转换的光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至药隔形成期,而ES-8存在两个光敏感期,最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次敏感期约在药隔形成期至四分体形成期[13]。张建奎等[14]的研究认为光照诱导C49S育性转换主要在孕穗期至抽穗期,其次为药隔至孕穗期。吴秋云等[15]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50育性转换特性研究表明:抽穗前21~13d的温度与其育性有密切的关系。赵凤梧等[16]认为冬小麦温敏型雄性不育系LT-1-3A的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到花粉粒成熟期。何蓓如等[17]对温敏不育小麦的研究表明:A3314的敏感期是在孕穗期,而YS型的敏感期是减数分裂期。李云伏等[18]对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S20的研究认为,其育性转换敏感期为药隔到单核期。邹应斌等研究得ES-3和ES-4敏感期是雌雄蕊原基分化到四分体形成期[19]。总的来讲,多数光温敏

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敏感期范围在减数分裂期,但具体时期因材料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2.2 温度与育性转换 为了找到光温敏小麦的温度敏感期及其育性转换温度临界值,育种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张建奎等[20]通过人工气候箱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得出:小麦温光型隐性核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温度敏感期较长,因此,在敏感期内的各个生育时期对应的临界温度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是低温不育,高温可育,敏感期内总体的平均温度低于10.5℃时表现高度不育,高于12.5℃时表现高度可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21):6349-6350,6362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洪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07.21.051育。吴秋云等[15]在长沙自然气候条件下的研究认为,温度是影响育性转换的主要因素,低温诱导不育,适温则表现可育,抽穗前21~13d的温度与其育性有密切的关系,并初步确定ES-50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为13℃。在温敏期平均温度低于10.5℃时,其自交结实率几乎为0;当温度高于13℃时,ES-50恢复为可育。而对于有些品种,其临界温度则较高,如赵凤梧等[16]选育的冬小麦温敏型雄性不育系LT-1-3A,日均温度18℃为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何蓓如等[17]对温敏不育小麦YS型及A3314型的温敏特性研究表明:其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在18℃左右,而稳定可育度在20℃左右。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应用实践证明,具有较高临界温度的低温敏感雄性不育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3 光长与育性转换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其育性转换的光长临界值因材料不同有很大的差异,SasakumaJ等报道的农林26(属D2型细胞质)在日本北海道生长时,表现出由雄蕊心皮化引起的完全雄性不育,但在京都种植却有较高的育性。Murai等[11]通过试验证明农林26在长日照条件下(≥15h)表现几乎完全不育,但在短日照条件下(≤14.5h)则表现雄性可育。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光敏型雄性不育小麦的临界光长进行了深入研究。周美兰等[12]研究认为,光温敏不育小麦ES-10在小花分化期至抽穗期,11h光照处理时表现不育,12h光照处理时表现可育。而对光温敏不育小麦ES-8的研究中发现,当敏感期内光长为10~11h时,完全雄性不育,在12~13h时表现可育。马翎健等[21]通过在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表现和育性转换特性,得出了其雄性育性随幼穗分化期日长增加有明显下降的趋势,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在14.5h。日长是影响育性的主导因素,但在日长相近条件下,温度对其育性也有一定的效应,即在一定光长条件下高温能抵消部分光长的作用。2.4 光温互作与育性转换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长日伴随着高温,短日伴随着低温,光和温是生态条件中两个主导因素,不可分离。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来说,光周期和温度两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育性的表达,且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充光周期效应。宋亚珍等[22]在83(1)-44/3/Chun18/Bau//Seri杂交组合的后代中发现PTS不育株,通过分期播种初步推断其不育与温度、光照生态因素有关。提出低温是造成其育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光长也影响育性,短日照时其育性下降,长日照时育性上升。低温造成的育性下降不能通过光照时间的延长来补偿,而短日造成的育性下降高温可补偿。对光长和温度两因素都表现敏感的小麦材料,要进行杂交种的安全生产,必须使其温度和光长条件全部满足。在光温互作型雄性不育小麦中,受光和温影响程度的偏重不同,一种是光长起主导作用,温度次之,光温敏型雄性不育小麦,该类材料有代表性的是ES-3和ES-4,光长的临界值11.5h,温度临界值10℃,低于二者均表现不育;另一种是温度起主导作用,光长次之,这就是温光敏型雄性不育小麦,重庆的C49S、C98S和C89S均属于这种类型,对于C49S来说,温度低于13℃,光长短于11h时表现不育;C98S则是在减数分裂期,温度低于14℃,光长短于11h时不育,当温度为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