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作者:刘苏晓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8期摘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知音”篇中所提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意相通从而达到“知音”者,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做到“深识鉴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鉴赏论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知音”一篇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使文学鉴赏者如何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者。
一、知音其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叹乎:“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并被纪昀评为“难字一篇之骨”。
这不仅是刘勰对文章鉴赏之难的感叹,更是对自己人生不遇之叹。
进而指出“知音其难”的三种情况:一是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自古以来,文人一味迷信古远而轻视今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以至“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二是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如“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文人相轻在当时不占少数,此事不仅刘勰说过,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也讲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是信伪迷真,学不逮文。
如楼护“史迁著书,咨东方朔”对于司马迁著书之事没搞清楚,引得桓谭等徒相顾讥笑。
这三种情况都是造成鉴赏者主观片面的普遍原因,并指出文章有质朴和华丽之分,而人的偏好是多样的。
慷慨的人喜欢激昂有节奏的音节,有涵养的看到细致含蓄的而高蹈,符合自己爱的人就赞不绝口,不合胃口的便加以抛弃,人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评判标准,没有一定的鉴赏法度,因此“文人相轻”、“贵古贱今”等情况在所难免。
除了以上主观原因导致“知音其难”外,还存在客观原因。
文学作品承载了“言志”的重大使命,作家用诗歌词赋的表达形式,以简洁凝练的字眼表达自己深厚复杂的思想情感。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今生若能有三两个知己,便没白来人生走一趟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感受一下知音三何其难寻。
摘要:几千年来,寻求知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知音难逢更是感慨自古文人相轻的症结之所在。
本文旨在探讨知音之难的原因,和成其为一个知音该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知音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知音文人文学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鲁迅先生曾经把《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
此书共五十篇,《知音》是第48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专论。
《知音》为我们展示了知音之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知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对知音的诠释音,《说文·音部》中:“声也,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正字通·音部》中“音即乐也”。
可见,音和音乐,音律相关,从上来看,“知音”一词,则是指通晓音律。
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的论题,想必自有深意。
“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终,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高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声哉”。
不管伯牙的琴声如何变化,子期都能闻声而见其心,一曲《高山流水》就是子期为伯牙知音的最好例证。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认为世无赏音之人,可见其对于知己失去的痛心和自己心灵相契合之人不再后断弦绝琴的无奈。
伯牙终有子期懂过他,成为他琴声上的知音。
懂得他的音乐,能够听得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欣赏,更有透过琴声直达伯乐内心深处戚戚焉之处,夫复何求!但大多数的文人墨客悲叹知音其难哉,这也是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之题的要义了。
《文心雕龙·知音》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李兆新【摘要】《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论述文章鉴赏和批评的专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接受主体,概括了批评的三种错误倾向,分析了“音实难知”的主客观原因.同时,它指出了鉴赏和批评的前提条件和正确态度,提出了鉴赏和批评的具体方法和基本途径.《知音》篇对于当今读者、作者、评论家以及语文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32)002【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作者】李兆新【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文心雕龙》的50篇文论中,《知音》篇是唯一从读者角度进行论述的专论。
1500多年过去了,这篇文论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向今天的读者们昭示着其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一、《知音》的历史贡献《知音》的横空出世,在古代文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历史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了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我们知道,完整的写作活动有四个要素:主体、客体、载体、受体。
然而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文论家们更多关注的是作家作品,鲜有人论及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即使有人论及鉴赏和批评,也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来阐述。
在《知音》篇里,“无论是继承前人的观点,还是提出自己的独创,刘勰总是把对接受主体的关注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正面立论,还是反面批驳,他始终围绕接受主体的关键地位来进行”[1]。
说刘勰发现了接受主体,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知音”喻指能够客观公正地鉴赏和评价文章的读者“知音”一词,早在刘勰之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2]182的诗句。
这里的“知音”意为“懂得音乐的人”,引申为“知心的人”。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也曾使用过“知音”一词:“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从《文心雕龙》文体分类看刘勰的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文体分类看刘勰的文学观
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代表作,它不仅展现了刘勰独特的文学观,还有吸引人们阅读的多样性。
从文体上看,《文心雕龙》是一部多种文体融合的作品,其中既有章回体小说,又有诗歌、史诗、怀古的历史小说、历史诗和幅外に游览のアプリなども充分混入。
这种文体的融合,使得文心雕龙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优美的叙事风格。
书中许多章节让读者沉浸在美好的
自然风景之中,可以体验到刘勰对故乡文化民俗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怀念。
此外,从文心雕龙看到刘勰深厚的文化知识,书中篇章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多个哲学思想,
包括儒家、道家思想、古代哲学家的作品,以及对诗词和文艺的探究,探索了它们和现实
社会的关系。
另外,书中作家表达的文化、道德、情感的态度也令读者流连,感受到刘勰
的文化精神。
总之,通过文体上的变化,《文心雕龙》丰富了文学内容,体现了刘勰情感深厚,文化精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观。
《文心雕龙》“知音”篇文章接受理论新解

阅读 ” 论是一种最 高层次 的文章 接受理 论 。而且 , 理 这 许多 的阐释分歧 或 “ 误读 ” 都是 由一批 大学 问家 引起 的 ,
后人 因之相沿其说 , 大有“ 削古人之足适今 人之履 ” 嫌。 之
备 的素质 , 以及相应的知音阅读 效果。第 四部分是 “ ” 赞 ,
可 以看做是该 篇 的总结或 结论 , 独 有此律 , “ 不谬 蹊径 ” ,
第 3 卷 第 5朗 1
2 1年 l 01 0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13l 0. No 5 . Oc . 0lI t2
Jun l fHu n g n r a iest o r a a g a gNo m lUnv ri o y
《 文心雕龙》 知音 ” “ 篇文章接受理论新解
胡 立新
( 冈师范学 院 文学院 , 黄 湖北 黄 冈 4 80 ) 3 00 摘 要: 刘勰在《 文心雕龙》 知音” 中首次 把“ “ 篇 知音 ” 引进 到文章阅读理论 中来 , 以最高层次 的“ 知音 阅
读” 为范式 , 建立 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 受理 论。刘勰 阐述 了知音难 的七种原 因 , 知音读者 的素质 和知 对 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 的六个方 面的要求 , 还强调 了感性 鉴赏与理 性批评相 融合 的“ 玩绎 ” 阅读方式 的重要性 。这样 ,知音》 《 篇就形成 了一套既包含 了鉴赏与批评 , 又超越 了一般 性鉴赏与批评 的知音阅读理论 思想体 系, 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 以独 特的价值 。 从
在《 知音 》 中, 篇 刘勰不 是讲一般性 的鉴赏与批评 问题 , 而 是按照 “ 知音阅读效果” 这样一种 高标 准来 严要 求的。而 我们现 当代 的文艺 理论 与美学 研究 的学 者 , 普遍 只 是从 文学鉴赏或批评 的一般要求上来看待刘 勰《 音》 中 的 知 篇 接受理论思 想 , 而套 用现代 鉴赏 与批 评 的各 种 理论 范 从 畴( 如鉴 赏或 批评 的准备 、 条件 、 度、 则 、 法 、 准 、 态 原 方 标 过程等 ) 来肢 解 阐述刘勰 的知 音阅读 理论 。故深 感有 澄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观点简介《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心雕龙》的观点,包括其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等。
一、价值观与审美标准《文心雕龙》旨在阐述文学艺术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反映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文心雕龙》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深刻地揭示人性,展示人类内心的细腻与复杂。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具有全面的心理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性的善恶、矛盾与冲突。
同时,作品应该具有时代感,能够反映出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对人性的影响。
2. 质朴而真实的表现形式《文心雕龙》提倡文学创作应该追求质朴而真实的表现形式,回归到人生百味的根源。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展现生活的真实与凝重,不应当过分追求华丽的修辞和艳丽的形象。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涌动于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堆砌华丽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3.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文心雕龙》追求作品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刘勰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作品的主题要能够触及人类共同的关切和价值追求,展现出文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1. 审美的教育作用《文心雕龙》既是一本批评性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本艺术教育的手册。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审美的观点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为后世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对创作方法的启示《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方法提供了许多启示。
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以心灵为中心,要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把握。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作方法和技巧,如情感的表达、形象的描绘等,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知音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概念范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了在文学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现象,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两方面积极探讨了知音难求的原因,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
((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对于今天人们正确批评鉴赏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知音;批评;鉴赏;六观一、“见异,唯知音耳”“知音”这一概念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日:“善栽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知音”的本意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领悟。
由音乐欣赏推而广之,文学鉴赏中的知音,就是欣赏者对被欣赏者的作品的认知、认可和体察作者文心所引起的强烈的感情共鸣。
刘勰本此命篇、立意,写出了《文心雕龙·知音》。
从《知音》篇的标题可知刘勰意在强调批评当理解作者用心,以“知音”喻对文章及作者的真正理解者。
刘勰在开篇即感慨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自古知音难求,知音之叹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曹丕在《与吴质书》说到:“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覆酞几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陈子昂则在《与东方左史虫修竹篇序》感慨:“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他在长安碎琴卖文之举其实也是一种以乖张行为寻求知己的特殊形式。
二、“执一隅之解,拟万端之变”古代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文论家的认可及公正的评价有着如此强烈的期待,如此多的作家反复慨叹知音的难遇。
那么,当我们面对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如何去解读、诊释、鉴赏、定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刘勰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音难求的原因,即客观上的“文情难鉴”和主观上的“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客观上,“文情难鉴”,读物的本身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内容不一,体式繁多,方法多变,风格各异。
而读者只能领略那些和自己见识相近,情味相合的读物,不可能把所有作者的各种文章都作为自己的阅读对象。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读者各以自己的爱好去进行阅读活动,结果是“会己则暖讽,异我则沮弃。
”合于自己阅读兴趣的就赞赏,否则就弃之,“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终得不到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认识。
“文情难鉴”与“知多偏好”即客体的复杂性与主体的局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
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能做到不从主观成见出发,透过文字符号组成的文学语言去体察文情,这是批评鉴赏的关键。
摒弃主观的好恶秉持公心,对文学作品作出全面而恰切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主观方面则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贵古贱今”。
这种立场和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所传,继之者积而成习,成为读书人的通病。
文学史上无数次类似明朝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盲目复古,更可以说明这种贵古贱今的心态作祟对文学批评乃至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崇己抑人”。
“文人相轻”的陋习造成了文人的贡高我慢,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的真诚理解及对作品的客观评价。
曹丕在《典论·论文>开篇论云:“文人相径,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有此观念,自然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班固作为学者文人,“才实鸿懿”,但也因此更容易“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
刘勰认为这种错误偏向,是“学不逮文”,即学识不够、识别能力不强而产生的。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也指出过这种毛病。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
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低诃文章,掎摭利病。
”自己没有一定的修养和学识,评论作品就识别不出真伪美丑,轻言妄谈,没有不出毛病的。
所以刘勰说“至于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谙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消,况乎文士,可妄谈哉!”三、“知音其难哉”在分析了知音难遇的原因之后,刘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即“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关于“六观”,刘勰在文中写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一观位体”,分析文学作品,首先从考察读物的体制入手,观察文章的思想、主题,即文章的主干。
这里的“体”不是指风格,而是包括文章的体裁、结构和篇幅在内的一个特定概念,是《镕裁》提出的“设情以位体”的“体”。
《定势》篇说“因情立体。
”“体”是由情而决定的。
“大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尊振,文附质也。
”(《情采》)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形式由内容决定而又体现内容。
而“体”是形式的重要因索,因而通过对“体”的考察就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内容。
“观位体”,就是由体入手以及情的方法,即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结构形式和篇幅容量来透视文章的内容,斟酌文章的思想和主题,即所渭“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镕裁》)。
“二观置辞”,分析作品,其次要从考察读物的语言形式入手,观察一篇文章文辞的敷设,即语言的运用与安排。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凡思想感情都要由语言文字来表达。
要正确品评一篇作品,考察它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但语言运用与安排的好坏也不可忽视。
这里所说的“辞”,即《镕裁》篇所说“撮辞以举要”的“辞”。
《原道》篇所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言”。
由人而心,由心而言,由言而文,在刘勰看来这是很自然的客观规律。
正是有了语言,人们才有了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相互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刘勰在《神思》篇中写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非常正确地指出言与意与思的关系,它是作为思和意的符一号体系而存在的。
也正因为如此,“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读者和读物通过它的语言符号可以完全达到契合一致。
“观置辞”,就是由言辞入手以及意的方法,即借助作者遣辞造句的符号序列、信息载体来揭示出读物的内容,作者之意、之思。
“三观通变”,就是分析考察作品的会通和适变方面的情况,观察它在继承与革新的间题上是否处置洽当。
所谓会通和适变,就是贯通于古有所继承,适时趋今有所创新。
《通变》篇说“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衙路,置关键,长髻远驭,从容按节。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髻,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
”作者从事著述只有“先博览以精阅”,善于从知识整体上吸取前人的成果,然后才可能“拓衡路,置关键,长害远驭,从容按节。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这样写出的读物才有丰富的内容和长久的生命力。
“观通变”,就是考察读物是否“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写出“日新其业”既表现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富于新时代的精神气质来。
南北朝在继承与革新间题上普遍存在着“竞古疏今”、“逐奇失正”的两种偏向,所以刘勰这里谈了“古今”问题,下面又谈到“奇正”的问题。
“四观奇正”,从考察读物如何处理“奇”与“正”的关系入手,考察作品风格上如何“执正以驭奇”,即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既要符合经典传统的“雅正”风格,又要适合一定时代的“新奇”的要求。
“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
”(《体性》)“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定势》)“奇”,即“新奇”,指读物形式的奇异、独特因素。
“正”,即“雅正”,指读物形式的典雅、庄重因素。
刘勰对作者的要求是“并总群势”,“兼解以俱通”。
奇正,是“执正以驭奇”,“观奇正”,就是考察读物对奇正的处理是否得当,是“音新得巧”盛胜“失体成怪”。
“五观事义”从考察构成读物的写作材料与义理的关照入手,强调分析作品,要观察用典是否恰当。
六朝文人对用典很重视,《事类》篇写道“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事义”,就是以引“成辞”、举人事来“明理~征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刘勰认为这种表达形式是圣贤写文章的通则。
《事类》篇还写道“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
”写文章既需要有才气,又需要学识渊博。
才气是天生的,学识靠后天的读书积累。
一个作者既有才气,又有学识,写的文章就别具一格,言之有据,说服力强。
然而“学贫者,迪邅於事义;才馁者,劬劳於辞情。
”(《事类》)从读物所征引的材料及其所阐明的义理中,正可以判断一个作者才能的高低和学识的深浅。
“观事义”,便是由所构成的读物的写作材料及其阐明的义理来判定作者的才学,文章内容的好坏。
“六观宫商”,就是分析作品,要考察它的声律。
声律论是晋初以来就开始重视,并在南齐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由于其直接关乎文学创作,刘勰不能不加以重视和总结。
《声律》篇写道“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
”文章中语言形式的音乐美来源于人声美,是自然形成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所以说“语言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作者应该做到使作品的语言形式具备“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音乐美来。
“观宫商”,就是考察读物是否读来上口,能否从抑扬顿挫的音调和谐韵中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而达到声情并茂。
四、结论“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
目睐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读者既具备有阅读的一定的思想认识方面的修养和文化修养,又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方法,完全具备了阅读的主观条件,那么,读物也就成为了你的阅读对象,“音”就变得易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