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t(11;19)(q23;p13.1)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合集下载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2011.4.23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2011.4.23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LNH87/93研究
• LNH87/93临床研究采用强化的侵袭性淋巴瘤 治疗方案:4程ACVBP诱导后序贯标准巩固方 案(MTX,VP-16,Ara-c,IFO,L-ASP),缓解率 高,但长期生存结果差,5年总生存率32%, 无病生存率22%。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白血病治疗方案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不同地区采用白 血病治疗方案治疗LBL,完全缓解率为55– 100%,DFS45%-65%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白血病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NHL-BFM 90研究
NHL-BFM研究组自1990-1995年入组105例LBL患者(1.1-16.4岁)
预后
• LB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但治愈率很高。 • 随着类似于ALL新的强化方案的运用,儿童DFS 达73–90%,成人为62–66%。 • 目前T-LBL的预后预测因素不如T-ALL那么明确, 甚至部分临床试验得出了的结果相互矛盾。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预后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预后
• 微小残留病灶(MRD)是最重要的复发风险因素。 • 急淋中MRD检测已经非常成功,同样可应用于LBL中。 • Coustan-Smith E等报道CD3+/TdT+用于检测儿童 LBL患者外周血循环中肿瘤细胞,阴性患者未出现 复发。 • 最近一项280例患者研究提示MRD阴性和阳性的5年 生存率分别为75%和33%(P=.001)。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分期系统
• 儿童LBL多采用St. Jude 儿童医院分期 系统 • Ann Arbors分期系统因能更精确预测生 存在成人LBL更适用。

白血病 PPT课件

白血病 PPT课件
AML 羥基脲 1.5-2.5g/q6h約36h ③聯合化療 ④水化 高尿酸、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凝血異常等
一般治療
2.防治感染
• 住隔離病房或層流病房 • 用G-CSF/GM-CSF以縮短粒細胞缺乏期,用於ALL,
L1,L2
免疫分型 Pro-B ALL Common-B ALL
Pre-B ALL Burkitt ALL
B系ALL的MICM分型
遺傳特徵
t(4;11);MLL-AF4 t(11;19);MLL-ENL t(9;22);BCR-ABL T(17;19);E2A-HLF
L1,L2
t(5;14);IL3-IgH
L1,L2
L1,L2 L3
FAB形態
CN-AML的分子生物學預後分組
基因改變 FLT3-ITD NPM1突變 CEBPA突變 MLL-PTD*
染色體定位 13q12 5q35
19q13.1 11q23
預後意義 OS縮短;DFS縮短 CR率提高;OS延長 OS延長;DFS延長 OS縮短;EFS縮短
*11q23(MLL)易位的伴侶基因有80餘種, 除AML伴t(9;11);AF9-MLL為中等預後外,其餘預後較差。
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態學分類
(AML的FAB分型)
(M:morphology)
M4
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M4a
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原、幼單核細胞
≥20%(NEC)
M4b
原、幼椎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始和早幼粒細>
20%
M4c
原始細胞既具粒細胞系,又具單核細胞系形態特
徵者>30%
M4Eo
嗜酸性粒細胞〉=5%(NEC)CBFβ-MYH11

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20~25


注:*t(8;21)和ivn(16)患者中的发生率
AML的MICM分型
细胞遗传特征 t(8;21)(q22;22)
融合基因 AML1-ETO
FAB形态 M2
单击此处添课程名 t(15;17)(q22;21) PML-RARα
M3
Inv(16)(p13q22 / t(16;16) CBFβ-MYH11
基因改变
染色体定位
预后意义
FLT3-ITD
13q12
OS缩短;DFS缩短
NPM1突变
5q35
CR率提高;OS延长
单击此处添课程名 CEBPA突变
19q13.1
OS延长;DFS延长
MLL-PTD*
11q23
OS缩短;EFS缩短
*11q23(MLL)易位的伴侣基因有80余种, 除AML伴t(9;11);AF9-MLL为中等预后外,其余预后较差。
• FAB分型:原始细胞≥骨髓有核细胞(ANC)30%。 • WHO分型:原始细胞≥骨髓有核细胞(ANC)
20%;原始单细胞击比此例<处20添%伴课有t程(1名5;17)、 t
(8;21)或inv(16)/t(16;16)。 • 骨髓增生多呈活跃到极度活跃,少数增生低下称
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实验室检查
C
cytogenetics
M
molecular biology
FAB分类 AML:M0-M7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急性早幼单粒击细胞此白处血病添课程名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急性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ML与相关肿瘤类型及其诊断(WHO,2016)解读

AML与相关肿瘤类型及其诊断(WHO,2016)解读

AML与相关肿瘤类型及其诊断(WHO,2016)解读一、更新的AML和相关肿瘤类型修订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相关肿瘤类型列表,见表1。

AML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类别中,新增的2个分子类型为临时病种(暂定类型):AML伴BCR-ABL1和AML 伴RUNX1突变。

AML 伴BCR-ABL1为罕见的原发类型,确认目的在于识别可能受益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效果。

AML 伴RUNX1突变被认为是预后差的类型。

AML伴CEBPA突变与预后良好相关的是双等位基因突变,而非单基因突变。

这一关系的明确导致该类型的定义变化:要求双等位基因突变,即2008年的AML伴CEBPA突变更改为AML伴CEBPA双等位基因突变。

在无MDS病史和MDS相关细胞遗传学所见,却有1个NPM1突变或CEBPA双等位基因突变AML患者中,发现此情况下存在的多系病态造血缺乏预后意义。

在新修订的分类中以这2种突变来定义这些AML,而非原来分类归入伴多系病态造血AML。

无MDS病史和MDS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原发的伴RUNX1突变的AML病例,则作为临时病种(暂定类型)新增到AML分类中,即AML伴RUNX1突变。

PML-RARA融合除了见于t157(41q12还可以是隐蔽易位或复杂的细胞遗传学重排导致,为了强调该融合基因的意义,将有此融合的APL更名为APL伴PML-RARA。

AML伴t(9;11)(p22;q23);MLLT3-MLL(包括混合系列急性白血病)中的MLL基因更名为KMT2A。

AML伴inv(3) (p21q26.2)或t(3;3)(q21;q26.2);RPN1-EVI1 病例中的RPN1-EVI1,因认识到它并不代表融合基因,而是远端的GATA2增强子重新定位而激活MECOM,同时使GATA2单倍不足而被更正为AML 伴inv(3)(q21.3q26.2)或t(3;3)(q21.3;q26.2); GATA2, MECOM。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精品医学课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精品医学课件

预后:
国际MDS研究组织:将MDS按染色体畸变 类型分为好(5q-综合征、单纯20q-、-Y和正 常核型)、中等(+8等其它异常)和差(-7 和复杂异常)等三个等级。
t(3;5)易位
临床上难治,易早期复发,涉及三系的 病态造血改变多见,分子水平显示NPM -MLF1融合基因。
t(3;5)易位核型图
3.染色体分析对于MDS诊断、分型、 预后和治疗的价值
诊断:克隆性异常的发现有助于MDS的 诊断,特别是RA,但阴性结果不能否定 其诊断 分型:目前只有5q-综合征被WHO定义 为MDS中一种独立的亚型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一型发育异常:RA、RN、 RT
RAS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 5q⁻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能分型
三、实验室检查
1、PB:一系、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伴病态造血。 2、BM:增生活跃、明显活跃,少数增生减低伴有
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 3、细胞化学染色:
原发性MDS:40~70% 治疗相关性MDS:90%-95% 检出率随病程进展而增加 RA、RAS <30%
RAEB >60%
2、MDS染色体畸变类型 (和AML、MPD有部分交叠)
缺失(50%) 5q 、-7q、-9q-、11q-、12p-、13q-、17p-、
20q-
丢失/增加(39%) +4、-5、-7、+8、+9、+11、-17、
无特异性细胞化学染色改变 铁染色 : 可见环型铁粒幼细胞增多。
4、BM活检: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5、免疫学检验:仅RA幼红细胞可见异常表达,余 无特征性免疫表型改变。
6、体外细胞培养:CFU-GM集落形成减少。 7、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35%-70%的病人有染

血液病分子病理诊断201306

血液病分子病理诊断201306
%
36-64%
预后好
预后好
133
133
各细胞遗传学亚组CLL患者生存期(n=325)
111 32 79
114
133
Döhner H, Engl J Med. 2000;43:1910-1916.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BCR/ABL融合基因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
13q14
35-45% 50%
45%
预后差 预后中等
21.9
42.3
预后中等 预后尚可 50.5
(11;14) 50-70%
各细胞遗传学亚组MM患者生存期(n=351)
24.7
42.3
50.5
Fonseca R. Blood 2003;101:4569-4575.
各细胞遗传学亚组MM患者生存期(n=159)
JAK2 V617F*
CIMF HES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JAK2 V617F*
FIP1L1-PDGFRα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 白血病 4q12缺失 CMML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TEL/PDGFRβ:t(5;12)(q33;p13)
*William V,Stefan N. A unique activating mutation in JAK2(V617F) is at the origin of polycythemia vera and allows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Hematology . 2005,10-13:195-200
1.6
B-ALL; MLL-AF4 t(4;11)(q21;q23)

急性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急性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④化学染色:PAS阳性、ACP阳性、PPO阳性、MPO阴性。 ⑤免疫学检验:原始巨核细胞高度表达CD41,CD42b。 ⑥超微结构检验:原始巨核多为4-8倍体大小。 ⑦诊断:PB+BM+PPO+BM活检+CD
8、AML-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①临床:发病率低,多见于老年人,化疗不敏感,生 存期短。 ② PB:白细胞计数减低或增加; ③ BM:原始细胞﹥ 30%;红系、巨核系增生减低 ④化学染色:MPO阴性、PAS及CE阴性或弱阳性、ACP阳
⑥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不特异,
常有数目异常。
⑦临床分期:红血病期 白血病期
红白血病期
7、AML-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①临床:发病率低,多见于成年男性,病情凶险, 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② PB: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小巨核细胞,PLT有畸 形。
③ BM:原幼巨核细胞≥ 30%;出现小巨核,单圆巨核 等形态改变;且 BM易干抽。
三、诊断:略
PB-—ALL1
PB—ALL2
PB—ALL3
PB—ALL3
BM—ALL骨髓增生情况
ALL1—BM
BM—ALL2
Rieder变
BM—ALL3
ALL2—POX
ALL1—PAS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一、概述
1、概念:又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是涉及到粒、红、巨、单系中某一系或两系原始 及幼稚细胞在造血组织中恶性增殖并浸润全身各 组织器官的一种恶性血液病。
积分减低,Phi小体染色阳性。
⑤免疫学标志:CD34、HLA-DR、MPO、CD13、CD33、CD15、CD11b 阳性。
⑥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在90%以上M2b可检出t(8;21) (q22;q22)及AML1/ETO融合基因。

白血病分型(2024版)

白血病分型(2024版)
(CEL/HES)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髓外造血)
(CIM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不能分类骨髓增生性疾病
2020/11/3
43
(二)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生 性疾病(MDS/MPD)
MDS/MPD是一种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点表现为MDS与MPD交叠,有多种“有
效”造血及病态造血存在。
无 淋、红、巨核系抗原
M2:CD34+、CD33+、CD13+、DR+、CD15+
M3:CD33+、CD13+、DR-、CD34-
M4:CD34+ 、CD33+、CD13+、CD14+、CD15+ M5:CD34+ CD33+、CD13+、CD14+、CD15+ M6:血型糖蛋白+、CD34-,DR-、CD33-、CD13-、CD15-
原始细胞5%~9%;
未见Auer小体;
单核细胞<1×109/L 血细胞减少,
未见Auer小体;
一系或多系细胞增生异常;
原始细胞5%~19% Auer小体(±);
原始细胞10%~19%;
Auer小体(±);
单核细胞<1×109/L
血细胞减少,
单一髓系细胞增生异常;
未见或罕见原始细胞; 原始细胞<5% ;
形态学
(morphology, M )
免疫学
(immunology, I )

胞遗传学 ( cytogenetics,C )
该分型法以形态学为基础、免疫学和细胞遗 传学作补充,相互结合,使分型更趋精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鱼疸:鲞里蕉垫!!生!旦箜丝鲞箜!塑』型塑坐堂堡巴鱼鱼垃里P!!里墨』塑!!翌!Q:!堡!塑!:!伴t(11;19)(q23;p1

3.1)恶性血液病的

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谭丽刘芯曾金财杨少江吴晓鸿【摘要】目的探讨伴t(11;19)(q23;p13.1)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分析1例

血液病患者资料,其骨髓细胞24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

结果该例患者核型为t(11;19)(q23;p13.1),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一M。。应用MA方案化疗后患者未获完全缓解。结论t(11;19)(q23;p13.1)是一类很独特的白血病亚型有关的易位,为少见的非随机染色体易位,其临床预后差。【关键词】染色体;易位;细胞遗传学;恶性血液病

Clinicalandlaboratoryinvestigationofhematologicalmalignancieswitht(11;19)(q23;p13.1)TanLi,LiuXin,ZengJincai,YangShaojiang,WuXiaohon昏CenteroyOncologyandHematology,theFirstAffiliated

HospitalofGuangzhouMedwdUniversity,Guangzhou51023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TanLi,Email:tanya4662@sina.com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andlaboratorycharacteristics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witht(11;19)(q23,p13.1、.MethodsChromosomespecimensofbonemarrowcellfromapatient

withhematologicalmalignancywerecollected.Aftershort—termculture,andchromosomekaryotypeanalysis

wascarriedoutbyRbandingtechnique.ResultsThechromosomekaryotypeofthepatientdiagnosed

with

AMLM*wast(11;19)(q23;p13.1).ThepatientdidnotobtaincompleteremissionafterapplicationofMA

regimenchemotherapy.Conclusionst(11;19)(q23;p13.1)translocationis

andrecurringchromosome

abnormality,whichisrelatedwithspecifictypeofAML.TheprognosisoftheAMLpatients

withthis

chromosomeabnormalityispoor.

【Keywords】Chromosome;Translocation;Cytogenetics;Hematologicalmalignancies

随着细胞遗传学在血液病诊断和评估预后中的广泛应用,不断发现染色体的异常与某一疾病独特的血液学特征相关。t(11;19)(q23;p13.1)在癌症和恶性血液病中均有报道,但该易位仅只在髓系恶性血液病中可见,以M。和M;更为多见。国内目前相关报道还不是很多,我们发现1例,现对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和有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伴t(11;19)(q23;p13.1)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患者,男,34岁,因反复头晕、乏力2个月人院,DOI:10.3760/cma.j.issn.1009—9921.2015.01.0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379)作者单位:51023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印院区肿瘤血液中心通信作者:谭丽,Email:tanya4662@sina.corn·论著·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乏力,期间胸闷,于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无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大,其他体检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5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o.287,红细胞2.32×1012/L,血红蛋白69g/L,血小板计数37×

109/L。于2014年7月25日在我院行骨髓穿刺及活组织检查术,骨髓涂片结果:原始细胞0.260,幼稚细胞O.615,形态学似单核系细胞多,但氯乙酸萘酚酯酶(AS—DCE)染色有较多细胞阳性,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象,考虑AML—M*。1.2诊断结合临床、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检测等确诊,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1.3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

万方数据自查疸:鲞旦疸!Q!!生!旦箜丝鲞箜!塑翌堂堕堡里堕鱼垦z坐P!!里!:!塑!!型!L丝,堕!.!。59。1.4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标本取自患者初发时骨髓,经含10%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24h培养收获。然后进行热处理,R显带技术操作,用Cytovision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镜检分析,依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l995)进行染色体核型描述。2结果2.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5.44×10。/L,中性粒细胞比例0.281,红细胞计数2.3l×1012/L,血红蛋白69g/L,血小板计数21X10,/L;分类:原粒单核细胞0.050,幼单核细胞0.380,单核细胞0.270。分类100个白细胞见有核红细胞1个。2.2骨髓涂片检查结果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其中粒系占0.04,红系占0.02,粒:红=2:l。见原始细胞0.260,幼稚细胞0.615,单核细胞0.035。此类细胞特点:胞体较大,胞质量丰富,呈不透明灰蓝色,幼稚细胞可见少量细小嗜天青颗粒,未见Auer小体;胞核圆或类圆形,易见扭曲,折叠;核质纤细,核仁1~2个,形态似单核系细胞,但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此类细胞醋酸萘酚酯酶(NAE)染色多数阴性,AS.DCE染色有30%细胞阳性。淋巴细胞占0.025,红系增生减低。提示AML骨髓象,考虑AML.M如。骨髓细胞化学染色:POX大部分细胞阳性,AS.DCE30%细胞阳性,NAE个别细胞阳性,多数细胞阴性(图1)。1A:原始细胞瑞特一姬姆萨染色;1B:原始细胞POX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C:原始细胞氯乙酸萘酚酯酶(AS.DCE)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D:原始细胞醋酸萘酚酯酶(NAE)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1伴t(11;19)(q23;p13.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图片结果×4002.3骨髓活组织检查送检骨髓可见肿瘤细胞片状分布,肿瘤细胞胞质丰富、略嗜碱性,核圆形、椭圆形,偶见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MPO+,CDl5+、个别CDl63+、CD34一、部分CDll7+、个别CD20+、个别CD3+、部分CD38+、部分CDl38+,CD61(巨核细胞+);特殊染色:Ag阳性、Fe阴性,组织改变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髓系白血

病的骨髓象。2.4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llb+、CDllc+、CDl4+、

CDl5+、CD33+、CD64+,HLA.DR+CDl3-HLA—DR—CDl3+和胞质cMPO+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0.8%、98.0%、

98.5%、44.3%、96.6%、98.1%、98.7%、37.7%、17.1%和72.9%.而CD7、CD9、CDl6、CDl9、CD33、CD34、

CD56、CDl17、CD79a和CD3等抗原基本不表达。2.5染色体核型分析骨髓细胞经24h短期培养,R显带技术染色,分析20个中期分裂象,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Y)t(11;19)(q23;p13.1)[12]/46(X,Y)[8]

(图2)。

、l1●l

lP:f

19图2伴t(11;19)(q23;p13.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期姬姆萨染色R显带图

2.6分子检测结果有WTl的扩增,无FLT3和NPMl基因的突变。2.7诱导治疗及疗效人院后选用MA(米托蒽醌10mg第1天至第

3天+阿糖胞苷200mg第1天至第7天)方案化疗,

病情反复未获完全缓解,2个月后死亡。

3讨论1998年Moorman等[21报道伴t(1l;19)(q23;p13.1)的髓系白血病患者很少有染色体异常改变,主要见于40岁左右的成年人,与细胞形态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伴t(11;19)(q23;p13.1)的白血病患者FAB分型多为M。/M,,这与位于1lq23异常的

n。“他¨㈨、《X

、,,●¨丝

.vf】.;4●,¨

¨,¨。¨M葛扎,。:。¨:∞

万方数据旦堕通:进垦垣至!旦箜丝鲞箜!塑』!!里堂堕坠里堕鱼垦!坐P!!坐!!』塑!!型!Q!!!y!!:丝!№:!出现是一致的。欧洲1lq23异常讨论会(1lq23EUW)报道约80%伴有1lq23异常的AML病例为M。/M5亚型[3】。本组中伴有t(11;19)(q23;p13.1)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t(11;19)(q23;p13.1)与单核系白血病高度相关。Moorman等[2]报道还显示伴t(11;19)(q23;p13.1)的髓系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lla/b/c、CDl3、CDl4、CDl5、CD33、CD34、CDw65、HLA.DRE2I。本例患者免疫分型的结果显示CD4、CDllb、CDllc、CDl4、CDl5、CD33、CD64、HLA.DR和胞质cMPO在患者的单个核细胞表面强表达,而CD33和CD34基本不表达。t(11;19)(q23;p13.1)易位可产生融合基因MLL—ELL,该基因可编码一个富含精氨酸的蛋白,在其c.末端部分与(ADP一核糖)聚合酶的polyDNA结合结构域具有同源性,提示可以与DNA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ELL也与富含精氨酸的蛋白具有同源性,被认为参与了RNA的加工过程,因此t(11;19)(q23;p13.1)产生的融合基因MLL.ELL是一个新的嵌合性的转录因子,在白血病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MLL基因位于1lq23,片段大小为92kb,至少包括36个外显子。此基因编码了1种430×103的蛋白,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核的结构[9]。MLL融合基因是AML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MLL基因重排提示预后不良,MLL.ELL融合基因是预后较差的基因,检测这些基因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10]。Moorman等报道显示33%伴t(11;19)(q23;p13.1)的患者可有二次白血病,伴有19p13.1断裂位点的患者患二次白血病的概率较高。伴t(11;19)(q23;p13.1)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后总体不良,约50%患者会死亡,仅有少数患者在诊断后可有2年的完全缓解期㈦1。本组患者病情反复,经MA方案2个疗程化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1个月内复发,总体生存期仅为2个月,预后差,与国外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特点相似。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此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本组伴t(11;19)(q23;p13.1)易位的白血病患者属于WHO分类中的1lq23/MLL重排AML的一种特殊类型,尽管t(11;19)(q23;p13.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不清楚该易位的发生对白血病的产生有何影响及作用机制。故有必要从其发病机制着手,为这类难治性白血病寻求新的治疗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