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沙漠中的瑰宝——敦煌壁画艺术概述

合集下载

敦煌概述——精选推荐

敦煌概述——精选推荐

敦煌概述图案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装饰于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

图案与壁画、塑像、建筑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图案装饰,壁画就不完整,塑像就不算完成,整个石窟艺术就缺乏一个完整体。

图案同整个石窟艺术一样,都是朝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各处不贩特点与风格。

了解它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对于今人继承这部分遗产,美化社会生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北朝图案这里说的是北朝是指北凉、北魏、北周统治敦煌地区的时期,其时约录公元420年前后到581年。

北朝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初发期,整个艺术形态都呈现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互映的艺术特色。

图案亦是这样。

北朝石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中心塔柱式”和“覆斗形顶式”。

中心塔柱式石窟平面纵长方形,窟顶后部为平顶(即平棋),前部为起人字式顶,窟中央有一方形立柱,方柱四面凿龛供佛。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木构庙堂建筑与印度“支提式”式石窟(即窟中立塔)相混合的窟形。

窟内的图案也都为着这一特有的建筑形式分布的。

窟顶后部即是模仿平棋的图案,窟顶前部即是模仿起脊屋架的枋、椽、斗拱及其彩绘的图案,斗及其彩绘的图案,斗下的竖条边饰即示意立柱,四壁下总后边饰即表示横枋。

佛龛图案上为楣,侧为柱。

窟内一切图案都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

北魏之后,中心塔柱式窟逐渐演变为覆斗形顶窟,即石窟平面方形,窟顶如一倒斗形状,正凿一龛供佛。

窟形的变化,先期那种连续方井式的平棋图案,也演变为单一方井式的藻井图案,窟顶与四壁的边饰也失去去建筑的意义,而成为纯粹的装饰了。

北朝图案简练鲜明,纹样种类少,形象单纯,组合也不复杂,同一纹样反复连续即为边饰,几种边饰相联,中置一莲化即为藻井。

纹样主要有莲荷纹、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祥禽瑞兽纹等。

莲荷纹是我国传统的纹可望而不可及,战国时已用于哭物装饰,奏汉时已装饰于建筑。

在佛教艺术中则有特定的含义。

莲花净洁溢香,是佛国净土的象征,在佛教艺术中是至圣庄严的纹样。

敦煌壁画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篇1:五百强盗成佛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画展现了五百“强盗”成佛的景象,从前,有个侨萨罗王国。

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

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

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

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

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

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

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

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

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

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

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

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篇2: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论敦煌壁画之敦煌伎乐敦煌图案的绘画风格

论敦煌壁画之敦煌伎乐敦煌图案的绘画风格

论敦煌壁画之敦煌伎乐敦煌图案的绘画风格作者:刘璟贺明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06期摘要:敦煌石窟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其绘画风格表现在:佛教为实现人间创造了一个理想天国——净土极乐世界。

敦煌伎乐天和敦煌飞天一样,从敦煌石窟建始出现,到敦煌石窟停建的消失,历经了10个朝代,有了1000余年。

经变画的绘画构图大体相似,是净土极乐世界的全景描绘。

敦煌藻井图案,历世不衰,凡开洞窟,必有藻井。

敦煌是个巨型的绘画美术宝库,即使是佛教内容,所使用的也是绘画美术语言,所以唯从绘画语言上方能解意。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文物遗址,很少像敦煌这样聚集着大批热爱艺术的画家。

关键词:敦煌壁画;伎乐天;敦煌飞天;绘画风格;敦煌图案;藻井一、敦煌壁画概述敦煌是坐落在一片沙漠中的绿洲,是佛教中所描绘的一方净土,堪称世界艺术遗产中的重要文明发源地。

敦煌石窟我们本地人俗称为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大大小小的石窟就共有石窟552个,算下来就有五万多平方米的历代壁画,是世界上壁画最多最广的艺术石窟群,其绘画和彩塑内容极为丰富。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敦煌壁画,壁画的范围巨大,其佛教艺术绘画内容丰富,当时的画师绘画技艺高超。

石窟里的的壁画大概分为这几类:(一)保存甚好的有佛像画在作为佛教艺术中,主要壁画有佛像画,——三世佛、七世佛、释迦牟尼佛、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

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应用绘本形式,用通俗易懂的绘画表达“经变”。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

敦煌艺术名词解释

敦煌艺术名词解释

敦煌艺术名词解释敦煌艺术,那可是咱中华文化里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啊!你要是去了敦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的超级大宝藏。

敦煌艺术包含的东西可多啦,像壁画、雕塑,那都是让人看一眼就忍不住惊叹的存在。

先说这壁画吧,那可真是墙上的“艺术宇宙”。

走进洞窟,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艺术家们创造的奇幻世界。

你看那壁画上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

就好比是古代的画家们把现实里的人、神话里的神仙鬼怪,还有各种传说故事都一股脑儿地“搬”到了墙上。

这些壁画的色彩啊,绚烂得就像天边的彩霞。

历经了那么多年,虽然有些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但还是能看出当年那鲜艳的模样。

这就像是一位绝世美女,即使年华老去,可那份曾经的美丽和气质还在。

你说奇怪不奇怪,古代又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先进的颜料技术,可人家就是能调出那么漂亮的颜色,而且还能让颜色保存那么久。

这就好比是古代的工匠们有一双神奇的手,把普通的颜料变成了永恒的色彩魔法。

再说说敦煌的雕塑。

那些佛像啊,菩萨像啊,就像一个个从天上降临到人间的神灵。

他们的神态安详、慈悲,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个洞窟,守护着每一个前来瞻仰的人。

这些雕塑可不是简单的石像啊,它们是有灵魂的。

你看那佛像的线条,流畅得就像山间流淌的清泉。

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好比是厨师做菜,要把各种食材的味道调配得恰到好处,这些工匠也是把石头或者泥土,像食材一样,精心雕琢、塑造,最后就变成了这一尊尊令人敬仰的佛像。

敦煌艺术里的很多形象都有很深的寓意。

比如说那飞天的形象,她们在壁画里自由自在地飞舞着,就像天上的仙女在欢快地跳舞。

这飞天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啊,她们象征着自由、美好和超脱。

就像鸟儿渴望蓝天一样,古代的人们也渴望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升华,于是就创造出了飞天这个形象。

敦煌艺术也是一部历史书。

从这些壁画和雕塑里,我们能看到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社会风貌。

你看那壁画里的人物服饰,就像一个时装秀的历史长廊。

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都不一样,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

敦煌壁画艺术论文

敦煌壁画艺术论文

敦煌壁画艺术论文摘要:作为人类文化范畴中的精华,敦煌壁画因见诸视觉的外在特征而极易被当作纯艺术的产物,蕴藏其中的兼具精神与世俗双重层面的本质因此而被忽略。

事实上,“道德、伦理”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在敦煌壁画的组成成分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这个部分投以关注并加以探究,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特定区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变迁,又可以一定限度地还原敦煌壁画作为敦煌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艺术;道德绘画;艺术伦理当今,不同的学科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敦煌壁画不断作着这样或那样的解读。

各种不尽相同的理解在诠释着敦煌壁画所包蕴的多元含义,展现着其潜藏的多重价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敦煌壁画的本质特性不断淡化,尤其是立足于艺术学科,将音乐、舞蹈,以及绘画之类的视觉艺术与敦煌壁画之间做最大限度的对应之后,敦煌壁画的生成根源,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更为深层和长远的意义渐渐淡化。

实质上,绘画搭台、道德唱戏,在一定意义上才体现了敦煌壁画的本质性。

一、敦煌藏经洞遗书揭示敦煌壁画伦理内涵生成的基础被誉为“沙漠某某某书馆”的敦煌藏经洞中所存的遗书都是公元4—11世纪的抄本和印本,这些距今千年被长期搁置的中古文献,包含了占大多数的汉文写本佛教经典,传统的经、史、子、集文献以及官私文书等;此外,还有回鹘文、古藏文、梵文、于阗文等域外文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写本,这些存在于“人类文化”总体称谓下的典籍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的真实含义。

相比于完整的人类“文化”,整个敦煌藏经洞遗书可以整体性地被认为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文化片段,存在于这个文化片段中的道德伦理内容也理所当然地贯穿于这个文化片段的全部,并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得到了相当完整的体现。

1.“雅”的部分包括佛教经典作品,吐蕃、回鹘以及粟特、龙家等民族的民族史料、《尚书》《老子》《庄子》《春秋》等传统的经史子集文献。

作为人类总体性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代表了人类社会相应历史阶段和特定地区主流知识阶层的所思所想,反映了特定时代和区域总体的知识水平,此类内容在藏经洞遗书中获得了非常充分的展现。

01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讲课PPT

01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讲课PPT

隋唐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 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
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
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 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 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 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 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 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 却 仿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 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 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 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 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 “活像”。

就现在石窟壁画被严重的破坏,请你们提出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谢谢!
佛本生故事:是指释迦摩尼前生,包括他做王子以前若干世的故事。
佛传故事:它是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
经变故事:经是佛经,变是“变相”或“变现”,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 经 变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
容。
神话故事:西王母、女娲、伏羲等
石窟艺术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
请大家仔细地听—— 我们将找到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

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

摘要敦煌石窟是一种由建筑、雕塑、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立体艺术。

敦煌壁画画面人物的造型风格多样,有写实细腻的、有抽象的,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式的敦煌艺术。

所以敦煌壁画的内容很广泛,有尊象画、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

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式的敦煌艺术。

【关键词】:敦煌石窟、美、佛教、宗教、飞天AbstractDunhuang Grottoes is a kind of art with architecture, sculpture, mural by as a whole. Dunhuang mural paintings style diversity, there are realistic and delicate, abstract.Eastern culture in this intersection fusion, gradually formed the Chinese Dunhuang art. So the Dunhuang frescoes in the content is very extensive, like painting, with a statue of Buddha jataka stories, Buddhist stories.Keywords: Dunhuang grottoes, beauty, Buddhism, religion, flying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目录 (3)1绪论 (4)1.1敦煌艺术总体概述 (4)2敦煌艺术盛行的原因 (5)3敦煌壁画的主要类别 (5)3 . 1 敦煌壁画的分类 (6)3 . 2 敦煌壁画造型特色 (7)3 . 3 敦煌壁画线条色彩 (8)3 . 4 敦煌壁画飞天的意义 (9)4 敦煌壁画对于现代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总结 (10)5参考文献 (10)1 绪论1.1 敦煌艺术的总体概述敦煌石窟是一种由建筑、雕塑、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立体艺术。

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课件

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课件

设头罗健宁变鱼救灾民——晚唐第85窟北壁
《贤愚经 设头罗 健宁品》
故事情节
传说很久以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设头罗健宁的大国王,设头罗健宁王诚实仁 善,以仁制国,深受百姓爱戴。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日相师占卜,“国家因有十二年火星之灾,十二年将天 旱不下雨”。国王闻言,惊慌忧虑,不知所措,随即召集大臣商量救国的良策, 但大家都束手五策,想不出救国的办法。灾祸来临,天不降雨,大地干涸,庄 稼颗粒不收,民无所食。饿死的人越来越多,设头罗健宁王急得茶饭不思,坐 卧不宁,对天发誓道:“我为救众生,愿投身变为一条大鱼,供饥民食用,度 过这个灾荒年头。” 设头罗健宁王发誓后,独自出宫,爬到一棵大树上,纵身跳入大海。设头罗健 宁王死后,果真如愿投胎为鱼,变成了一条身长百丈,体粗百尺的大鱼。有一 天,五个木工手持利斧来到河边砍柴,看见了大鱼,饥饿的木工如获至宝,割 鱼肉带回家,饱餐了一顿。 河里有大鱼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每天人来人往到河边割鱼肉为食,大鱼躺 在河里不动,说来也怪,大鱼身上的肉总割不尽,十二年来闹饥荒的百姓就是 靠吃鱼肉渡过了难关。
独角仙人——北周第428窟
《大智度论》 卷十七 《经律异相》 卷三十九。
故事情节
印度波罗奈国深山里有一仙人,头长一角,双足似鹿,为鹿母所生,神通广 大,人们称他为“独角仙人”。 一天,独角仙人外出登山,正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泞,独角仙人因下雨路滑, 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摔伤了脚,仙人十分怨恨雨天,便施展神通,念咒语 令天十二年不准下雨。于是大地干旱,不生庄稼;人民饥饿,无法生存。国 王忧愁苦恼,不知所措,最后向世人悬赏,“若能破仙人神通者与其分国而 治”。 该国有一淫女名叫扇陀,美貌娇艳,举世无双,她应诏来见国王说:“我有 办法破坏独角仙人的道行神通,并会骑在他的脖子上回来。”国王听后大喜。 立即派扇陀率五百美女乘五百辆车带淫药美食来到山中,独角仙人外出归来, 看到美貌女子,经不住女色诱惑,吃了淫女带来的美食淫药,便与美女寻欢 作乐,失去了神通,于是天降大雨七天七夜。 七天后,美食淫药消耗殆尽,独角仙人贪其味美,就向淫女索求,扇陀答应 带仙人到山下一同去拿,途中,她谎称实在走不动了,独角仙人说“你可以 骑在我的脖子上,我背着你走”于是扇陀便骑着独角仙人下山去见国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