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来了BBC

中国人要来了BBC
中国人要来了BBC

结合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谈中国对非洲发展的影响及反

摘要:在2011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名为《中国人要来了》的纪录片,欲通过西方视角反映中国企业及个人在非洲的投资经营情况。笔者就想以这部纪录片为线索,来谈谈西方视角下中国对非洲发展的重大影响及我们应该反思和总结的问题。本文主要有三个部分,总结和剖析纪录片、各方对纪录片的反应和反思总结的问题。在第一部分总结和剖析纪录片中,主要介绍了《中国人要来了》的内容和指出了该记录片针对中国的几个问题。第二部分各方对纪录片的反应中,对比了西方媒体与非洲媒体的报道,突出西方媒体捏造事实的真相。在第三部分反思与总结中主要写了四点,首先是在中非问题上中国媒体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是应完善对非洲的援助机制。接着是提高驻非企业的对外开放度。最后是加强中非两地区的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国人要来了,中非关系,媒体,

在《中国人要来了》的影片中,记者主要走访了安哥拉,赞比亚,津巴布韦。刚果和坦桑尼亚这五个非洲南部的国家。影片的开头,记者去了中国在安哥拉的一片工地,在那里中国在为安哥拉建造一个即将成为安哥拉最大的商场。在采访中,记者一方面不断地强调中国人的勤劳,甚至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地强调,中国是安哥拉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接着,记者坐上了一列安哥拉的火车,在列车上采访的安哥拉人民都很感谢中国对安哥拉的帮助,这不禁让记者感叹,这趟列车走的铁路是英国人建下的,而如今却要中国人来帮助安哥拉翻新。接下来BBC的记者想进入当地的中国工厂采访,结果遭到了拒绝,于是得到了一个结论“中国人民不愿意曝光与非洲日益紧密的联系”。

赞比亚人并不像安哥拉人那样对中国那么友好。在赞比亚采访的过程中,多是声讨中国的声音。比如日益增多的中国人去赞比亚旅游,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中国人喜欢买象牙制品,那里用象牙制成的筷子等的工艺品很受欢迎,这导致了偷猎者的日益猖獗;在农贸市场,有很多中国的鸡贩凭借着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市场,这使得赞比亚鸡贩无法生存,赞比亚的本土产业被中国人摧毁。而中国人低廉价格的鸡也被遭到质疑,赞比亚鸡贩说中国人用各种手段让催生鸡,鸡的质量无法与本土鸡贩养的鸡比较。记者在津巴布韦的采访更是深入到政治方面批判中国。对于西方极力讨伐的穆加比政权,中国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批判中国鼓励暴政,不尊重人权。最后记者来到了刚果,发现中国矿场的不但安全条件不合格,还存在虐待工人的现象,而记者要求进场拍摄的时候遭到了拒绝。记者最后来到了坦桑尼亚,以一群非洲人在海边学打太极的景象结束了影片。“如果你认为中国在非洲的作为叹为观止的话,别忘了,非洲只是中国政府全球化战略的一小部分而已”①。

此片的播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日本网民呈现一边倒的形势,大多数都认为BBC的报道很客观和公正值得日本媒体学习。新华社驻非洲记者就该片在非洲播出引起的反响进行了采访。许多当地受访者表示,BBC的报道“有失偏颇”,此举主要意图是抹黑中国形象,在非洲煽动反华情绪。津巴布韦民盟党行政局长迪克森-佐拉看了该片,佐拉表示,西方媒体之所以要通过拍摄《中国人来了》等方式抹黑中国,是因为中国在非洲不断增加的投资和贸易活动已成为西方的“肉中刺”,对他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形成严重威胁。西方国家不想看到

中国直接与非洲展开经济合作,希望继续保持由他们从非洲攫取自然资源然后再卖给中国人的局面,因而采取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法来破坏中国形象,企图达到在非洲人中激起反华情绪的目的。。《环球时报》的调查中,多数受访者也表示报道“有失偏颇”,但中国应该更重视投资所在国的利益。而英国《卫报》和《泰晤士报》则都认为,中国人确实正在接管着世界,中国人想要非洲的铜,石油,廉价劳动力等资源。

通过这个纪录片和各大报纸的评论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对中非关系的负面报道远远大于正面报道。这无非是因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已经对他们的利益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给中国戴上了这样四顶“帽子”:一是“中国进入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二是“中国掠夺资源”,三是“中国使非洲陷入债务危机”,四是说“中国援助和鼓励非洲暴政”。②这些报道毫无疑问是偏激的、片面的、“有失偏颇”的。但也不可否认这些偏激的报道也确实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中非友谊产生着影响。拉斯韦尔说过:“只要宣传能引起人们对为其进行斗争的信念哪怕一丁点儿的怀疑那它的任务就已完成了一大半”③。尽管各方关注中国在非企业公民形象的动机不尽相同,但考虑到中国在非洲企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和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同时着眼于中国在非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该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④笔者认为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完善与非洲的合作,从而使中非友谊长存。

第一、在中非问题上中国媒体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BBC以纪录片的形式抹黑着中国的形象,而中国也可以以类似制作纪录片的方式为中国宣传。中国可以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制作成纪录片在非洲电视台播放,让非洲老百姓了解中国。甚至也可以指出西方对非洲在各个领域和各种程度上的掠夺与剥削,制作纪录片。多年来,西方国家漠视非洲国家主权,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的事屡见不鲜。美国、苏联和古巴等国卷入长达27年的安格拉内战;美国以反恐为由介入索马里内战,欲设立美军非洲司令部;英美与欧盟插手津巴布韦内政;美国干涉肯尼亚改革、埃及大选等等。而且,许多西方国家向非洲国家提供巨额贷款和援助时都附带其他条件,要求接受国遵循特殊的政策。非洲国家对这些行为表示强烈反感与不满。肯尼亚外长痛斥:“美国完全是多管闲事……肯尼亚有自己的民主原则,用不着美国来指手画脚。”⑤⑥

众所周知,西方媒体掌握着世界舆论的话语权。而西方媒体比中国媒体更关注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动向,然后报道偏离事实的负面言论。然而西方与非洲的不公平交易甚至剥削与掠夺,中国媒体却鲜有声音出现。所以,应该加强国内媒体的关注度,广泛宣传中国在对非洲援助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打破一直游欧美传媒垄断的国际舆论不公平的现状。⑦

第二、完善对非洲的援助机制,指定相关法律约束监督华工、华企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一些不良企业走了出去,它们在非洲无视当地法律,不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劳工,工资标准甚至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在当地形象。还有部分企业,不顾当地国法律,在东道国行贿,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秩序。有评论家说:“中国在给非洲带去贸易、投资、工作和技能的同时也带去了坏习惯。”⑧中国已有了近60年得外援历史,但是至今尚未有一部对外援助的法律。没有法律就意味着随意性的增强,这样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加强对中国在非洲的企业、厂商的监管。不管是产品质量还是员工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严格监控,不留给像BBC之类的国外媒体话柄。

第三、提高驻非洲的企业、工厂和机构应该的开放度。在非洲的企业、工厂和机构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开放,欢迎各国媒体或者中非人民参观指导。这样就能避免类似“中国人不愿意曝光与非洲日益紧密的联系”⑨的不实言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笔者提出的上条制度的支持。驻非企业、工厂、机构必须合法、合理的经营,否则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四、加强中非两地区文化的交流。中国对非研究至今只有五、六十年历史。而欧洲在非洲的拓殖历史超过500年,许多欧美学者经常造访非洲,有的甚至长期住在非洲。而中国的非洲问题学者每隔两三年才来一趟非洲,每次停留时间也很短。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对非认识不够深入、准确,在中国也难以找到权威的非洲专著。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启动“中非联合学术交流计划”,希望借此加大对非研究和交流力度,促进中非各方面的关系发展。⑩中国和非洲在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发面还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限制了两地区人民的交流和理解度。在外援人员里懂当地语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这就会造成交流的障碍进而有可能引发矛盾。

从历史上来看,非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在全球化的今天,对能源和市场的争夺是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国作为新进入者必然会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挠,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⑾向BBC这样的西方媒体扭曲事实、蛊惑人心的报道当然无法改变传统的中非友好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友好关系基础之上的中国对非洲的真诚帮助。但是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少在国际舆论上不利于中国的声音,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一步。

[1]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Z],2011年

[2] 高秋福,新华社原副社长、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新华网“纵论天下”研讨会上发表的演讲[Z],2010年1月25日

[3] Harold Dwight Lasswell,《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M]

[4]詹世明,《中国在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概况》[R], <<西亚非洲WEST ASIA AND AFRICA>>,2008年第7期

[5] 钟婷婷,王学军,《论中国对非洲的软实力外交》[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35卷(总第169期)。

[6]廉海东.《肯外交部说将对美干涉肯内政举动给予回击》[Z],新华社,2009年10月

[7] 毛小菁,《国际援助格局演变趋势与中国对外援助的定位》[J],IEC,NO.9,2010

[8] 吴琪,《中国企业如何走进非洲》[J],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6月

[9]同1

[10] 钟建华,《中非文化交流要有互相欣赏的心态》[R],2011年12月

[11]. 黄梅波范修礼,《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