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诺贝尔奖得主与科学精神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作为科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一直以来是每位科学家的追求和情愫。
诺奖已走过百余春秋,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却一直无本土科学家获此殊荣,虽然也许存在一些文化、地域的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有着深深的遗憾。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科学家从没有放弃努力和尝试,当世人在不断追问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时候,他们一直用实际行动追逐着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其中,有一位极具代表性,被评论界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之一”,他是中国虚拟仪器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现任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科技委主任,被国人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杰出科学家――应怀樵。
他的成绩,使得中美两国同步创造的虚拟仪器可与光纤之父诺奖得主高锟教授的“光纤通信”成果相提并论,被认为是“可以问鼎诺贝尔物理奖的、具有世界性重大意义的杰出成果”,是“中华民族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现代发明之一”。
他,是一位走在国际前沿的学者,更是一位钟情于创新的杰出科学家。
他以梦想为追求、以科学为精神、怀揣着“让INV系统走进每个实验室,让DASP软件运行在每个试验平台”的理想,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取代传统仪器”的理论,站在了虚拟仪器发展的前沿。
2009年他提出了“云智慧仪器试验室”与“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的构想。
2011年云智慧仪器的初步试验成功,为我国抢占世界高科技制高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攻克世界难题取得高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对人类文明过程有着巨大杰出贡献的。
而‘对人类的杰出贡献’――这也是诺贝尔奖最高宗旨和要求。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科学的敬畏和崇敬,一同去认识和了解应怀樵教授孜孜不倦、科研创新、注重科技成果积极转化的追逐历程。
“樵夫”传奇求学路,一生科研硕果丰国内的一些媒体称应怀樵为中国“当代樵夫”。
“樵夫”,也就是砍柴人,应怀樵欣然接受,觉得对他而言很贴切,因为他所崇敬的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期间就曾用过“中山樵”的佚名。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质课件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文本分析和语言表 达方面还有待提高。
改进方向
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我将加强相关方面的训练和 实践,如多读优秀文章、多写练习作文等。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建议
深入学习
针对自己的不足,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加强相关方面的学习。
拓展阅读
选择相关主题的优秀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影响力
创新精神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以及首届诺贝尔奖得主们都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勇于探索未知 领域,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影响力
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文学和和平事业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和价值。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创立诺贝尔奖
为了推动科学、文学和和平事业的发展,诺贝尔在遗嘱中设立了一系列奖项, 即诺贝尔奖。这些奖项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介绍及贡献
物理学奖得主
威廉·康拉德·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的发现为医学诊断提供 了重要工具,也为物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会的科学普及和发展。
当代社会中诺贝尔奖的地位和价值
1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之一,其获奖成果和获奖者备受全球关注,具有 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评选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推动着不同 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着跨学科研究的发 展和创新。
引领未来发展
面的贡献,如国际红十字会、马丁·路德·金等。
03
文化与艺术
探究诺贝尔奖对文学、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如获奖作品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价值,以及获奖者对后世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启示。
诺贝尔科学奖女性得主对女大学生的引领与启示

产, 得 益 于英 国化学 家霍 奇金 的贡献 ; 中国科 学家
屠 呦呦发 现 了青 蒿素 , 揭 开 了人 类 攻 克 疟疾 的奥
秘; 埃 利 肖发 明 了治疗 白血病 的药 物 , 使其 成 为诺
贝尔 奖颁 奖 史 上 唯 一 一 次 奖 给 已逝 科 学 家 的特
子 世界 的大 门 , 开辟 了科 学 世界 的新领 域 ; 芭芭拉
研 究开 辟 了新 的前景 。虽然 在诺 贝尔科 学 奖 中女
性 获 奖 的 比例 只 占少 数 , 但 她 们 勤奋 努 力 所 获 得 的研究 成果 在科 学 史 上 的 作 用是 不 可 或 缺 的 , 对
社 会 发展 的贡献 也是举 足 轻重 的 。
宝贵 的精神 财 富 获 奖女科 学 家 , 不 仅在 学 识 和 科 学 研 究 上 出
笫 8卷 第 6期
2 0 1 6年 1 2月
高 校 辅导 员 学 刊
囹 文 化 人生
D OI : 1 0 . 1 3 5 8 5 / j . c n k i . g x f d y x k . 2 0 1 6 . 0 6 . 0 2 2
诺贝尔科学奖女性得主 对女大学生的引领与启示
余妍 霞, 汪 丰 云
对人 类社会 的文 明进 步做 出了重要 的贡 献 。
居 里夫人 关 于镭 的发现 使人 类迈 进 了原子世
纪, 其关 于放 射性 的研 究被 广泛 应用到 医疗 领域 , 影 响深 远 。伊 雷娜 ・ 约 里奥 ・ 居 里和 他 的丈夫共 同发现 了人 工放射 性元 素并 获得 人造 同位 素 。这
的” 。
成 就
女性 科学 家作 为知识 女性 中的精英 , 在2 O世 纪大 量进 入科 学 界 , 并 为科 学 的发 展 做 出 了卓 越 贡献 。 自诺 贝尔科 学奖 颁发 1 1 5 年来 , 共有 1 7位 女性 科学 家 l 8次获 此殊 荣 ( 见表 1 ) , 她 们 是全 世 界女 性科 学家 的杰 出代 表 。她 们 为 了人 类 的科学 真理, 悉 心钻 研 , 坚 持不 懈 , 不 畏艰 辛 , 不计个 人得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了解诺贝尔奖的背景和历史: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
家诺贝尔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科学、文学和和平领
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2. 掌握诺贝尔奖的种类和评选流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
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
评选流
程包括提名和评选两个阶段,由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
步筛选,然后由诺贝尔委员会进行评选。
3. 了解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首届诺贝尔奖
得主包括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德国科学家伦琴和荷兰科学
家洛伦兹。
他们分别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 掌握颁奖词的内容和意义:颁奖词是对获奖者贡献的
简短介绍和评价,对于了解获奖者的成就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5. 了解诺贝尔遗嘱的内容和意义: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
规定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条件和奖励对象,是诺贝尔奖颁发的
重要法律依据。
通过以上内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的历史背景、获奖者的贡献以及诺贝尔奖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反思

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单元作文、话题作文、叙事作文、状物作文、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s,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unit compositions, topic compositions, narrative compositions, description compositions, famous aphorisms, idiom sto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反思这一阵正在陆续公布诺贝尔奖的获得名单。
感动于伍连德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品德

感动于伍连德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品德作者:严佳君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第07期朋友送我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
人们常说,好的图书能让人感动,给人教益;读这本书,我感动了,我受教育了,泪水一直在我脸上流淌,激情一直在我心中澎湃。
这本书的主人公伍连德博士,生活在100多年前的旧中国,那时正是清朝末年,和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情形一样,苦难的中国在20世纪初叶灾祸一个接一个。
1910年12月,中国的东北地区突然爆发肺鼠疫,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人数高达39 679人,占当时两省总人口的1.7%,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死尸所在枕藉,形状尤为惨然”,疫情“如水泻地,似火燎燃”,从哈尔滨城区开始向整个东北蔓延。
一时间,人心恐慌,流民四处逃亡。
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
迫于形势,经清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派伍连德为东三省全权总医官,到东北主持整个防疫工作。
伍连德时年仅31岁,这位剑桥大学医学院毕业博士受命于危难之时,开始迎接人生最大的挑战。
这是多么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啊!当时,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法国、沙俄的许多医学权威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个个束手无策,无法判定疫情性质,更遑论如何控制疫情,如何防治疫病,如何收拾危局。
这是多么险恶而复杂的局面啊!疫区人人自危,个个如惊弓之鸟,唯恐躲避不及,伍连德博士却迎难而上,依然决然奔赴疫区,救苦难民众于水火,迎生死考验于眼前。
1911年1月,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迅即深入疫区开展调查研究,实施病理解剖,诊断传播途径,很快查明为肺鼠疫,判定疫情主要通过病人飞沫经空气传播,而非其他医生认为的经跳蚤、老鼠传播。
于是,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控制措施,发明口罩,隔离病人,阻断病源,清洁居所,消毒防疫,焚烧疫尸,不到2个月就成功控制住了疫情,使美丽的哈尔滨重归安宁,使富庶的东北大地再现生机。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在2012年12月10日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XXX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在2015年,中国药学家XXX也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个世界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家——XXX,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他去世后留下了遗嘱,将他的全部遗产捐献给了科学事业,用于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高荣誉奖之一,举世瞩目。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一起研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了解诺贝尔奖的历史。
XXX(1833—1896)是一位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他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XXX立下遗嘱,将他的大部分遗产(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每年将利息分为五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五种奖金(1969年XXX增设经济学奖),授予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为了纪念XXX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XXX命名。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诺贝尔奖的历史,了解XXX对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消息的技巧,同时品味这则消息准确精练的语言,研究写作消息。
通过研究诺贝尔奖的历史,我们将体会到诺贝尔奖在促进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并感受到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答案示例:有必要。
因为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和文化奖项之一,其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是保证评选公正和透明的重要保障。
通过介绍这些背景信息,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读者对诺贝尔奖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示例:这则消息在写作方法上表现出了准确、简洁、客观的特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质课件

跨学科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诺贝尔奖可能 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鼓励科学家打破领域界限,开展 创新性合作。 期待
拓展评选范围:未来诺贝尔奖可以进一步拓展评选范围 ,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促进全球科研的均衡发展。
课程结语与学生对诺贝尔奖的感悟分享
• 在课程结语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总结诺贝 尔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并鼓励学生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和 人类社会的进步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同时,老师可以邀 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诺贝尔奖的感悟,以及自己未来的科研志向 和目标,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
THANK YOU
首届诺贝尔奖的历史背景
时间
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颁发。
背景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因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了诺贝尔奖,以奖励那些在 科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
激发科学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的颁发,激发了全球科 学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质课件
汇报人: 日期:
• 背景引入 • 首届诺贝尔奖概况 • 诺贝尔奖颁奖流程与标准 • 诺贝尔奖的意义与价值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 总结与展望
01
背景引入
诺贝尔奖的起源与意义
起源
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 雷德·诺贝尔在18世纪末设立的一 系列奖项。
意义
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具权威和影 响力的科学奖项之一,代表着国 际学术界对获奖者贡献和成就的 最高认可。
评审与投票
诺贝尔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候选 人进行评审,并最终通过投票
确定获奖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诺贝尔奖得主与科学精神关于科学规律的意识和理性的精神,随着科学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人类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在此基础上凝结成为科学家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倡导、遵循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科学传统的一部分,是人类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所体现的精神,是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体现。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共同具有的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同时,科学精神又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注入整个社会,成为人类进入理性社会的标志,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
诺贝尔奖百年不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
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极其巨大作用。
在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国人又发出了对科学精神的强烈呼唤。
当人们争相把科学精神奉为一种崇高之时,却又不同程度地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清晰认识和全面把握,从而缺乏对科学精神追求的理性自觉。
第一节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什么是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首先需要在理论上认识什么是科学精神。
正是由于科学精神有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表述,关于什么是科学精神,说法种种,以下是几个比较常见的定义:( l )从价值观角度将科学精神定义为:人类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2 )从行为方式角度将科学精神定义为: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而顽强不懈地工作,甚至为此而献身的决心和行动。
( 3 )从科学活动角度将科学精神定义为:科学精神是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和追求,其内容是由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所支撑的“求真”。
( 4 )从科学家角度将科学精神定义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群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它不能依靠任何学术定义规定而只能通过了解科学规范而理解。
关于科学精神的要素与内涵,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将科学精神归为三条: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科技导报》的蔡德诚提出六条: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
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教授认为: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百家争鸣是最基本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惠国研究员认为科学精神包括: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革命精神。
而著名化学家胡亚东则认为科学精神的要素只一个,即独立思考。
应该说,上述观点都是对科学精神的正确理解,之所以存在很大的分歧,关键在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
人们至少从一个角度看待科学,即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描述世界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和社会活动;科学是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互动之中的社会建制。
因此对科学精神的内容的理解必然要受到对科学理解的影响。
而且由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本身,就可以分化出更多的特征和功能,这样,科学精神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增加,由最初的理性精神、探索求实精神,又扩展出创新精神、协作、公正、宽容精神等等。
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历史上看,这种多元化理解的痕迹一直存在。
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精神的基础和核心是“在理性指导下的观察和实验”,即强调科学精神的实证性、逻辑性、理性。
波普尔则认为“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强调怀疑精神。
库恩则把“求”作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他主张探求建立一种“范式”,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作业模型,这里探索精神成了重要的科学精神。
而社会学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提出科学精神实质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
1942 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四条规范作为科学精神的组成: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理性的怀疑。
总结上述对科学精神的全方位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科学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外在的表现:科学精神是从人们探索自然的历史中逐渐演变来的,是科学方式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家的气质及行为规范等凝结在人的精神层面的综合结果。
而这种精神会随着科学活动的历史发展在不断地丰富和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反过来,科学精神一经形成,就会指导科学家的科学工作,成为求真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导,它强调的是求实、求真精神,强调的是理性精神,不迷信权威,大胆怀疑,坚持真理;同时它还表现为社会奉献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正是有了这些精神,科技工作者才能够不断地排除错误的干扰,精益求精,逐步寻找到真理,获得真知,从而用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为人类造福,并以此来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思想和伪科学的侵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其实,科学精神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活动过程、科学与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描述,界定科学精神取决于对某种特定价值的倾向,不同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说法。
任何一种现代的定义都存在不完备之处,而最好的方式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科学精神看做是由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
其中科学精神要素的选择应:( l )从纵向上,要反映出科学产生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东西;( 2 )从横向上,要反映出科学活动和科学内容的各个侧面及联系;( 3 )从社会文化背景上,要反映出在科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中较为突出的东西,而在科学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中较为欠缺的东西。
按这个标准,科学精神的要素应该有多个层次,其核心层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求实(求真)、创新、奉献。
这些要素不仅是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反映了科学活动的各个侧面,当然也是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中较突出的特征表现。
它们的具体化则衍生出更多的内容要素,构成外围层。
外围层也可以分为更多的要素。
比如,求实精神可以引申出实证、探索、理性和坚持真理等几个侧面;创新精神可以进一步引申出怀疑、批判、争鸣和竞争精神;奉献精神可以引申出公正、宽容、无私和协作精神等等(其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图科学精神的要素及其系统结构图从这样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汉语语言的表述不同,科学精神的要素有些实质是属于同一类的,只是表述不同,应归为同一个层次。
通过系统思考,可以理清思路,避免很多对科学精神要素在理解上的争议性。
2000 年6 月5 日,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讲话,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接着,他对弘扬科学精神具体提出了四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热爱科学、崇尚真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甘于奉献、攀登高峰。
最后又把科学精神归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许多领导和专家,都倾向于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看作“一切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原则、共同的行动纲领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可见,只有这样去理解科学精神才能对其做全面和正确的把握。
二、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1、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2、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3、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4、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5、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价值目标对科学精神的传统理解存在两方面的偏颇。
其一,仅仅从功利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归结为工具理性。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沉溺在对经济效益的极度追求中,科学精神一度被演化为与自然绝对对立的力量,科学理性被理解为无限制地攫取和破坏自然的工具。
人类为这种被扭曲的“科学精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二,仅仅从自然科学的观念出发来理解科学精神,忽视了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把握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理解为单纯追求精确性与物的客观性,漠视人的存在与发展,从而导致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或者把人文精神排除在科学精神之外。
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理解它。
现代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反思以往对科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的作用,要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及相互渗透,也促使人们对科学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
我们应该克服传统视野的狭隘性,在自然与社会、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中来把握科学精神。
科学与价值固然存在着矛盾,而现代科学精神则要求力图自觉克服这种矛盾。
第三节诺贝尔奖: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一、诺贝尔及其遗嘱所蕴涵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发明家和科学家的诺贝尔,一方面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穷毕生智慧和精力于发明创造和科学实业,获得过355项发明专利和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员的荣誉与奖赏,并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其主要产品发明专利——炸药的制造工厂和销售网点,其创造发明的广泛应用,直接加速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另一方面,受父母思想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诺贝尔“以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以纯粹的理想主义为目的”,因终生献身于科学事业而获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并以设立诺贝尔奖的方式来体现其对人类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终极关怀,即人文精神。
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贯穿于诺贝尔一生的实践之中.并最终通过其遗嘱而得到确定。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诺贝尔奖中的体现如果说诺贝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躬行者,那么诺贝尔奖及其运作则是这两类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纵观百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历程,诺贝尔奖中的这两类精神主要体现在诺贝尔奖奖项设置及其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
首先,在诺贝尔奖奖项设置及其运作中体现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其次,这两类精神体现在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之中。
最后,获奖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尽管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所针对的是具体研究成果的性质、特征及其效用。
表面上看这似乎与获奖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毫无相干。
然而,科学家或人文学者之所以能够作出最重大发现,取得最先进、最优秀的成果,并最终获取诺贝尔奖,是因为他或她处于能孕育和产生这类伟大成果的特殊环境中,是因为这类特殊环境(包括学校)具有充足的、能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类杰出人物的丰富养料——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浓厚的人文文化底蕴等。
也就是说,诺贝尔委员会表面上承认的是获奖者及其成果,而其实质却是对培育获奖者的教育理念、人文文化氛围的充分肯定,而教育理念和人文文化中最深刻的内在核心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