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

第五章 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

在运动学部分我们已经知道,做平面一般运动的刚体可以视为相互独立的两类运动的叠加,即刚体随连体基基点的平移运动和刚体绕其连体基Z 轴的定轴转动。因此,研究其动力学问题,自然也可以分解为平动和定轴转动来讨论。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题。

第一节 平面运动刚体动力学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 平动刚体的动力学方程

平动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实际上就是第四章分析动量定理时所讨论的质心运动定理,也可以称之为牛顿方程。根据(4.2.12)式,有

C R r m F = (5.1.1)

这里,C 为刚体的质心,m 为整个刚体的质量,R F

表示该刚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即

主矢量。上式写成分量的形式,即质心运动定理:

C Ry C Rx y

m F x m F == (5.1.2)

刚体所受的外力包括主动力和约束反力,如果将外力主矢量分解为主动力主矢量和约束反力主矢量的矢量和,则(5.1.1)可以改写为

n a C F F r m += (5.1.3)

式中,a F 为刚体所受到的主动力矢量和,n F

为刚体所受到的理想约束力矢量和。

根据(5.1.3)式,其分量形式也改写为

n y a y C n

x a

x C F F y

m F F x

m +=+= (5.1.4)

(二) 定轴转动刚体的动力学方程

根据第四章动量矩定理(4.3.20)式,做定轴转动刚体的动力学方程为

Oz

Oz M J =ϕ

(5.1.5)

根据第三章,做平面运动刚体的定轴转动一定是绕其连体基z 轴转动,所以上式为(4.3.20)式的标量形式,其中,ϕ 为刚体绕z 轴转过的角度,M Oz 为刚体所受外力对z 轴力矩之和。

若定轴z 通过刚体质心C ,换句话说,连体基基点为刚体的质心C ,则上式可改写为

C C M J =ϕ

(5.1.6) 这里,由于明确是平面运动,且定轴为z 轴,为简单起见,下标z 省略。

同样,如将刚体所有外力对z 轴力矩之和分解为主动力矩与约束力矩两部分,上式可改写作

n C

a

C

C M

M J +=ϕ

(5.1.7)

这里,a C

M 与n C

M

分别表示主动力力矩之和和约束力力矩之和。

(三) 平面运动刚体动力学方程的一般形式

我们将相互独立的平动和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方程合并写作统一的形式,即可得到如下做平面一般运动刚体动力学方程的统一形式:

n a

F

F q

Z ˆˆ+= (5.1.8) 上式为一矩阵运算表达式,其中

⎪⎪⎪

⎛=⎪⎪⎪⎭

⎛=⎥⎥⎥⎦

⎢⎢⎢

⎣⎡=n C n

y

n x n

a C a

y

a

x a

C M F F M F F J m m

F

F

Z ˆ,ˆ,0

00

00 (5.1.9) 分别称为刚体的增广质量阵、增广主动力阵和增广约束力阵。

⎪⎪

⎪⎭

⎫ ⎝⎛=ϕC C y x q (5.1.10)

为刚体的位形坐标阵。

显然,(5.1.8)式头两行就是质心运动定理,第三行就是定轴转动的动量矩定理。

第二节 刚体系统做平面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对于由多个刚体组成的刚体系统,只要将各个刚体的动力学方程联立起来既可组成一个统一的形式,由于各个刚体都做平面运动,将它们之间的约束解除,代之以理想约束反力,它们的动力学方程形式完全相同。因此有

n a

F

F q

Z ˆˆ+= (5.2.1) 其中,

⎪⎪⎪⎪⎪⎪⎪⎪⎭

⎫ ⎝⎛=⎪⎪⎪⎪⎪⎪⎪⎪⎭

⎫ ⎝⎛=⎪⎪⎪⎪⎪⎪⎪⎪⎭

⎝⎛=⎥⎥⎥⎥⎥⎥⎥⎥⎦

⎢⎢⎢⎢⎢

⎢⎢⎢⎣⎡=n N

n

i n n n

a N

a

i a a a

N

i N i F F F F F

F F F F F

q q q q q Z Z Z Z Z ˆˆˆˆˆ,

ˆˆˆˆˆ,

,0

00000000021

21

21

21

(5.2.2)

这里,n i

a i i i F F q Z ˆ,ˆ,,分别表示刚体系统中第i 个刚体的增广质量阵、位形坐标阵、增广主动力阵和增广约束力阵。将它们分别展开即为:

⎪⎪⎪

⎛=⎪⎪⎪⎭

⎛=⎪⎪⎪⎭

⎫ ⎝⎛=⎥⎥⎥⎦

⎢⎢⎢⎣⎡=n Ci n

yi

n

xi n i

a Ci a

yi

a

xi a

i

i

Ci

Ci

i Ci i i

i M F F M F F y x J m m F F q Z ˆ,ˆ,,0

00

00ϕ (5.2.3)

第三节 求解动力学问题的两类方法

由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做平面运动的刚体,其动力学问题的求解,单个刚体求解(5.1.8)式,而刚体系则求解(5.2.1)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已知运动求力还是已知力求运动,单个刚体只能求解3个未知量,而刚体系统未知量的个数则不能超过3N 个。但是,由于理想约束力往往是未知的,因此,在动力学方程中,未知量的个数往往超过动力学方程的个数,这就需要补充一些方程才能得到问题的解。对于刚体系统,这些补充方程往往通过各个刚体之间的约束关系得到,这是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另外,某些动力学问题的求解并不需要确定理想约束反力,或者说问题本身并没有涉及到理想约束力的确定,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采用独立坐标法解决刚体系统的动力学问题。下面分别通过具体例子对这两类方法进行讨论。

(一) 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例5-3-1] 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均质圆盘沿倾角为的粗糙斜面向下做纯滚动,参见图5.3.1

[解]:

由于圆盘的质心做平动、同时圆盘 绕其质心做定轴转动,因此,圆盘做平 面一般运动。以其质心为连体基基点, 则圆盘位形坐标阵为: ()()T

C

T

C

C

y r y x ϕϕ

ϕ==q (1) 图 5.3.1

主动力有重力G ,理想约束力有斜面正压力F N ,非理想约束力有摩擦力F 。 根据(5.1.8)式,圆盘动力学方程为

n a

F

F q

Z ˆˆ+= (2)

其中, ⎥⎥⎥⎥

⎦⎤⎢⎢⎢⎢⎣

=⎥⎥⎥

⎦⎤⎢⎢⎢⎣⎡=2

210

000

00

00

00mr m m

J m m

C Z ,

⎪⎪⎪

⎫ ⎝⎛=ϕ

C C y x q

, ⎪⎪⎪

⎛-=0ααc o s mg sin mg ˆ

a

F , ⎪⎪⎪

⎫ ⎝⎛-=Fr F F ˆ

N

n

F (3) 在上面3个方程中共有5个未知量,分别是x C ,y C ,ϕ,F N 和F 。因此,需要补充2个方程。

由于圆盘是一完整系统,需满足约束条件: ϕr x ,

r y C == (4)

由此可得2个补充方程

ϕ r x

y C C ==0 (5)

将(5)代入(3),可得

⎪⎪⎪

⎫ ⎝⎛-+⎪⎪⎪⎭⎫

⎛-=⎪⎪⎪⎪⎭

⎝⎛⎥

⎥⎥⎥⎦⎤⎢⎢⎢⎢

⎡Fr F F cos mg sin mg r x x mr m m N C

00

210

000

02αα (6) 将上式第一行与第三行相加,有

αs i n g x C 3

2=

(7)

积分上式便得到圆盘的运动规律:

αs i n gt

t x

x x 2

0031++= (8)

进一步可求得摩擦力和正反力 ααc o s mg F ,

sin mg F N ==3

1 (9)

[例5-3-2] 质量为m 1、半径为R 的均质圆轮在水平面上做纯滚动,参见图5.3.2(a ),同时,一质量为m 2长为l 的均质杆一端用光滑铰链铰接于圆轮中心A ,试写出该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解]:

本系统有两个刚体组成,都做平面一般 运动。

建立惯性参考系,如图(a )所示。

在两个构建质心建立连体基,这样, 圆轮位形坐标阵为: ()T

A

A

y x θ=1q 图5.3.2

均质杆的坐标阵为: ()T

C

C

y x ϕ=2q

将系统拆开,分别对两个构件做受力分析,参见图(b ),其中,

⎪⎪⎪⎭

⎝⎛-=⎪⎪⎪⎭

⎝⎛-=000022

11g m ˆ,g m ˆa

a

F F

⎪⎪⎪⎭

⎝⎛'

+'-'-=⎪⎪⎪⎭

⎝⎛-+-=ϕ

ϕs i n l F c o s l F F F ˆ,R F F F F F ˆAy Ax Ay

Ax

n f N Ay f Ax n

2

1

F F

参照(5.2.1)式,系统动力学方程 图5.3.2 一般形式为

⎪⎪⎭

⎫ ⎝⎛+⎪⎪⎭⎫ ⎝⎛=⎪⎪⎭⎫ ⎝⎛⎥⎦⎤⎢

⎣⎡n n a a

ˆˆˆˆ2

12121

0F F F F

q q Z Z 2

1

其中,

⎥⎥

⎥⎥

⎦⎤

⎢⎢⎢⎢⎢⎣⎡

=⎥⎥⎥

⎦⎤⎢⎢⎢⎣⎡=2121

1211210

00000

00

00R m m m J m m A Z ⎥⎥⎥

⎥⎥⎦

⎤⎢⎢⎢⎢⎢⎣

⎡=⎥⎥⎥⎦⎤⎢⎢⎢⎣⎡=2221

222

2

1210

00

00

0000l

m m m J m m C Z 以上各式中共有12个未知量,即Ay Ax

f N Ay Ax C C A A F ,F ,F ,F ,F ,F ,,,y ,x ,y ,x ''ϕθ,动力学方程共有6个,因此还需要补充6个方程。我们可以利用各个构件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以及位形的约束关系得到这些补充方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 Ay Ay

Ax Ax

F F ,F F -='-=' 位形约束关系:

R

c o s l y ,

s i n l x x R

y ,R x x C A C A A A +-

=+

==+=ϕϕθ2

2

由位形约束关系可以得到加速度约束关系如下:

ϕϕ

ϕϕ

ϕϕϕϕθθc o s l s i n l y

,s i n l c o s l R x

y

,R x

C C A A 2

22

2

2

20 +=-+===

这样,在6个动力学方程中,只剩下6个未知量:f N Ay Ax A F ,F ,F ,F ,,x ϕ。如果消去理想约束反力,最后可以得到2个微分运动方程,即

02131210212123222222221=++⎪⎭

⎝⎛=-+⎪⎭⎫

⎝⎛+ϕϕϕϕϕϕϕs i n gl m l m x cos l m sin l m cos l m x m m A A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2个微分运动方程并不是本题的唯一解答,根据保留的未知量和

解方程消去的未知量不同可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根据系统自由度的概念,运动微分方程只能有2个。

(二) 处理动力学问题的独立坐标法

通过上面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一般方法的讨论,对于完整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方法的规律: ● 一个刚体具有3个动力学方程,N 个刚体的系统就有3N 个方程; ● 一个刚体具有3个位形坐标,N 个刚体的系统就有3N 个位形坐标;

● 理想约束反力一般是未知的,如果理想约束反力有S 个,则需要补充S 个方程; ●

补充方程可以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以及位形之间的约束关系得到。 因此,一般方法的重要特点是方程数多,如果某些问题对理想约束反力不感兴趣、即对于无需求出理想约束反力的情况,一般方法就显得比较繁琐。此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不含理想约束力的动力学方程。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分析系统各个构件之间位形的约束关系,假设3N 个位形坐标间存在S 个约束关系(约束方程),然后选取 δ = 3N-S 个独立的位形参数作为未知量,建立δ 个动力学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独立坐标法。δ 就是前面介绍过的系统的自由度,δ 个独立的位形参数称为独立坐标。

为了对比这两种解法,下面我们仍然以例5-1和例5-2为例。

[例5-3-3] 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均质圆盘沿倾角为的粗糙斜面向下做纯滚动,参见图5.3.3利用独立坐标法确定该圆盘的运动规律。 [解]:

由例5-1-1,我们知道,均质圆盘与粗糙斜面的接触点P 存在约束反力,见图5.3.3。 圆盘的位形坐标为ϕ,y ,x C C ,三者间存在约束关系:

ϕ

R x R y C C == (1)

因此,圆盘自由度等于1,选取ϕ为独立坐标。

为了避开约束反力,由圆盘的运动分析 可知,接触点P 为瞬心,圆盘绕点P 点做瞬 时定轴转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动量矩定理 对接触点P 建立瞬时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方程,

该方程以独立坐标ϕ为变量:

R s i n mg J P ⨯=αϕ

(2)其中,利用移轴公式可求得圆盘对点P 的转动惯量 图5.3.3 2

2

2

3mR mR

J J C P =

+= (3)

于是动力学方程(2)式改写为

αϕ

s i n g R

32= (4)

有约束关系(1),可得

αs i n g x 3

2=

(5)

结果与例5-1-1相同。

[例5-3-4] 在图5.3.4中,行星轮A 与B 轮内切,并由曲柄驱动在B 轮上做纯滚动,其质量为m 1,半径为R ,曲柄质量为m 2,长为l ,该系统位于水平面上,如果曲柄由一常力偶矩M 驱动,求系统由静止开始后的运动规律。 [解]:

系统由行星轮A 、固定轮B 以及曲柄组成, 以O 为原点建立惯性参考基,如果固定轮B 和

曲柄连体基基点也在O ,而行星轮A 基点在A , 则固定轮B 的三个位形坐标均被约束,曲柄姿态 角ϕ 为变量,行星轮A 的位形也由ϕ 决定,因此,系统自由度为1。 图5.3.4

选取ϕ 为独立坐标,为了避免出现理想约束反力,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描写系统的

运动特点。

由第四章(4.4.32)式,即

P W T T =-0 (1)

ϕωϕϕM R m l m l m A =-⎪⎭

⎫ ⎝⎛⋅++⋅02121213121221221222 (2) 由于行星轮A 在B 轮上做纯滚动,有

A R l ωϕ

= (3) 代入(2),可得

ϕϕ

M l m m =⎪⎭

⎫ ⎝⎛+2

21312321 (4) 将上式两边求导并消去ϕ

,可得 ()l

m m M

21296+=ϕ

(5)

对时间积分便可得到系统的运动规律如下 ()2

21029621

t l

m m M

++=ϕϕ (6)

第四节 相对非惯性基的动力学问题

工程实际中,由于机械系统或机构中各个构件往往都是作相对运动,因此,经常需要分析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规律,也就是说需要分析刚体相对非惯性基的运动规律。

(一) 相对平动问题

对于平移运动的刚体,由于各个点状态与其质心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因此,此类问题只需讨论刚体的质心运动。

如图5.4.1,假设O 0为刚体运动平面上一 定点,将其作为惯性基的原点,O 为该平面上 的动点,动基为()T

y x

=e ,姿态角为ψ,

该动基也相对惯性基作平面运动,即

()()t t O O ψψ==,0

0R R (5.4.1)

显然,动基的角速度为 图5.4.1

z O

ψ

ω= (5.4.2) 设C 为平面运动刚体的质心,相对惯性基和动基的矢径分别为C R 和C r

,因此存在矢

量关系:

C O C r R R

+= (5.4.3)

根据第三章刚体外任意一点加速度的描述,刚体质心C 的角速度为

c

C e C r C C a a a a

++= (5.4.4)

由第四章质心运动定理,

R C F a m

= (5.4.5) 代入(5.4.4)式,得到

()R c

C e C r C F a a a m

=++ (5.4.6)

如果也将外力的主矢量分解为主动力主矢和理想约束力主矢,分别记为a F 和n F ,

上式可以改写为:

n

a

c

C e C r C F F

a m a m a m

+=++ (5.4.7)

如果定义

c C

c

e C

e a m F a m F -=-= (5.4.8) 分别为牵连惯性力和科氏惯性力。于是,(5.4.7)式改写为

c

e n a

r

C F F F F

a m

+++= (5.4.9)

上式描述了刚体质心相对运动定理:刚体加速度矢量与其质量的乘积等于作用于刚体的主动力、理想约束力、牵连惯性力和科氏惯性力的矢量和。其在惯性基上的坐标阵形式为

c

e

n

a

C m F F

F

F r +++=

(5.4.10)

在上面的分析中,主要的问题是惯性力的计算,而惯性力的计算在于牵连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的分析。回顾第三章运动学部分,将刚体外任意一点的加速度分析(3-3-22)式和(3-3-23)式以及图3.3.1重置于下方,

r

P r P P P C P v a a a ⨯++''⨯⨯+⨯+=ωρωωρα2

c

P

r P e P c P

r P e P e P e

C P a a a a a a a a a ++=++++

=ωα 其中,移动牵连、转动法向牵连、转动切向牵连加速 度以及科氏加速度的模分别为(3-3-24)、(3-3-26)、 (3-3-28)和(3-3-29)式:

C e

C r a =、P e P a ραα

=、P e P a ρω

ω

2

=、

r

P

c

P ~v ωa 2= 对照右图与图5.4.1可以发现,只要将右图中基点C 和动点P 分别用图5.4.1中

的O 、C 点代替,而P C P ,r ,r ρ 用C O C r R R

,,替换即可参照第三章计算牵连加速度

和科氏加速度。于是,可得牵连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分别为

C C O e C r r z R a 20

ψψ

-⨯+= (5.4.11) C

c C r z a

⨯=ψ2 (5.4.12) 需要指出的是,本节讨论的是相对运动,在(5.4.11)中,0

O R

是相对惯性基的,相对

非惯性基来讲,还需要将0O R 进行坐标变换、即需要前乘惯性基相对非惯性基的变换

矩阵。因此,相对非惯性基的牵连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的坐标阵分别为 C C O T e C ~r r I R T a 20

ψψ -+= (5.4.13) ψ C c

C r

I a ~2= (5.4.14) 其中,⎥⎦

⎣⎡-=0110~

I ,()T

C

C C y x 1=r 为C 点在动基中的位置。

于是可以确定相对非惯性基的牵连惯性力和科氏惯性力,写作坐标阵形式为 ()

C C O

T e

~m r r I R T F 20

ψψ -+-= (5.4.15) ψ C c

~

m r

I F

2-= (5.4.16) [例5.4.1] 半径为R 的管状圆环以ω绕铅锤轴作等角速转动,质量为m 的小球M 在管中无摩擦地滑动,参见图5.4.2(a ),求小球相对圆管的运动规律。 [解]:

这个问题属于确定相对非惯性基的运动规律分析。

参见图(b ),假设惯性基和动基基点均位于O ,并且z 轴重合。先分析小球的牵连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

由于动基基点与惯性基基点重合,移动牵连加速度为零,即(5.4.13)式第一项

为零,又圆管做匀角速转动,0=ψ

,即(5.4.13)式第二项也为零,第三项牵连法向加速度大小为:

θωθψωs i n R s i n R a e M

2

2== 方向垂直于z 轴与x 轴反向。

图 5.4.2

因此,牵连惯性力为: θωs i n R m F

e

2

=

方向与x 轴同向。

由于科氏加速度垂直于圆管平面,其惯性力队小球的相对运动没有影响,不必要计算。

下面进行受力分析,在小球运动平面上承受重力g m

、管壁对小球的理想约束力n F 以及牵连惯性力e

F ,如图(c )所示。

由于相对运动沿圆管的切线方向作定轴转动,所以可以将各力向该方向投影,根据(5.4.9)式有

θθc o s F s i n F ma e

a r C +=

θθωθθc o s s i n mR sin mg mR 2+=

最后可得

02=⎪⎭

⎫ ⎝⎛+-θθωθs i n

c o s R

g [例5.4.2] 一质量为m 的单摆,以等速v 缩短,即摆长为vt l l -=0,参见图5.4.3,建立该单摆的动力学方程。 [解]:

在O 点建立惯性基0e

和动基e

,如图所示。 本例的特点是,相对运动比较清楚,摆球沿单摆 轴线、即动基的x 轴做等速平移。因此,可以利 用(5.4.10)式 确定单摆的绝对运动。 主动力矢量在动基上的坐标阵 ()T a

s i n mg cos mg ψ

ψ

-=F

图 5.4.3

理想约束反力在动基上的坐标阵 ()T

T

n

F 0-=F

牵连惯性力矢量在动基上的坐标阵 由(5.4.15)式,

()

()()⎪⎪⎭

⎛----=⎪⎪⎭

⎝⎛⎪⎪⎭⎫ ⎝⎛--⎪⎪⎭⎫ ⎝⎛-⎥⎦⎤⎢

⎣⎡-+-=-+-=ψψ

ψψψψ vt l vt l m vt l vt l m ~m C C O

T e

02

020020

000110

0r r I R T F

科氏惯性力矢量在动基上的坐标阵 由(5.4.16)式,

⎪⎪⎭

⎝⎛=⎪⎪⎭

⎝⎛-⎥⎦⎤⎢

⎣⎡--=-=ψψψ v m v m ~m C c

0200110

22r I F

根据(5.4.10)式,

c

e

n

a

C m F F

F

F

r +++=

()()⎪⎪⎭⎫ ⎝⎛+⎪⎪⎭

⎫ ⎝⎛----⎪⎪⎭⎫ ⎝⎛-+⎪⎪⎭

⎝⎛-=⎪⎪⎭⎫ ⎝⎛ψψψψ

ψ

v m vt l vt l m F sin mg cos mg m T 02000020 上式第二式即为单摆的动力学方程

()020=+--ψψψ

s i n g v vt l 第一式则为单摆的约束力表达式

()ψψ

c o s mg vt l m F T +-=20

(二) 相对平面一般运动问题

在图5.4.1中,假设平面运动刚体相对动基e

的姿态角φ是一个变量,如果刚体相对惯性基和动基的角速度分别为ω

和0

ω ,动基的角速度为O ω

,由于平面运动,则有

()z

O

O

ωωωωω

+=+=0

(5.4.17) 刚体对其质心的动量矩为

z J L C C

0ω= (5.4.18) 由动量矩定理,即参照刚体作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方程(5.1.7)式,有

()n C

a

C

C M

M J +=+ψϕ

(5.4.19)

展开可得 I C

n C

a

C

C n

C a C C M

M

M

J M M J ++=-+=ψ

ϕ (5.4.20)

其中, ψ

C I C

J M

-= (5.4.21) 称为刚体关于其质心的惯性力主矩。

在(5.4.20)式中,等式左边为刚体相对动基的定轴转动,右边分别为刚体承受的主动力主矩、约束力主矩和惯性力主矩。

将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叠加即可得到刚体做平面一般运动时相对非惯性基的动力学方程,同样也写作如同(5.2.1)式的一般形式:

I n

a

ˆˆˆF

F

F q

Z ++= (5.4.22) 其中,

⎪⎪⎪

⎝⎛=ϕC C y x q ,为刚体相对动基的位形坐标阵;

⎪⎪⎪

⎛++=I

c

y

e y c

x e x I

M F F F F ˆF

,为刚体相对动基的增广惯性力阵; n a

ˆ,ˆ,F

F

Z 仍然是刚体的增广质量阵,增广主动力阵和增广理想约束力阵。

第7.5节刚体平面运动的动力学

第7.5节 刚体平面运动的动力学 7.5.1 10m 搞得烟筒因底部损坏而倒下来,求其上端到达地面时的线速度。设倾倒时底部未移动。可近似认为烟筒为均质杆。 解:烟筒的长度l =10m 。设烟筒上端到达地面的瞬间,烟筒绕其底部的转动角速度为ω。在倾倒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做的功为:mg ??l 。由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l g ml I I l mg 32 31221 21= ∴==?ωω 烟筒上端到达地面时的线速度为: s m gl l v /2.17108.933≈??===ω 7.5.2 用四根质量各为m 长度各为l 的均质细杆制成正方形框架,可围绕其中一边的中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支点O 是光滑的.最初,框架处于静止且AB 边沿竖直方向,释放后向下摆动,求当AB 边达到水平时,框架质心的线速度C v 。以及框架作用于支点 的压力N . 解:先求正方形框架对通过其质心且与其垂直的转轴(质心轴)的转动惯量: 框架的质心位于框架的中心,即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上。每根细杆对其本身的质心轴的转动惯量:212 10ml I = ,细杆的质心与框架的质心的距离为l 21 ,由平行轴定理: 234 2210])([4ml l m I I c =?+?= 再由平行轴定理,得框架对通过0点的转轴的转动惯量: 237221)(4ml l m I I c =?+= (1)求框架质心的线速度v c 框架在下摆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选取杆AB 达到水平时框架质心位置位势能零点,得: gl l v l h m M I Mgh c l g c c 7 321712212 214= == ∴===ωωω (2)求框架对支点的压力N 以框架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 g 和支点的支撑力N 的作用,由质心运动定理: c a M g M N =+

长春理工大学《普通物理》考研复习纲要

普通物理考研复习纲要 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物理考试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四部分。(一)力学部分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1.1质点运动学方程 1.2速度和加速度矢量 1.3运动学计算 1.4自然坐标系,切向,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参考系 2.2惯性质量、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2.3牛顿定律、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2.4牛顿定律的应用 2.5非惯性系中的力学 2.6用冲量表述的动量定理 2.7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动能和势能 3.1能量—另一种守恒量 3.2功与功的计算 3.3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3.4保守力、势能 3.5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 3.6碰撞问题 第四章刚体力学 4.1刚体运动学 4.2刚体动量和质心定理 4.3刚体定轴转动角动量、转动惯量 4.4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4.5刚体平面运动的动力学 4.6自转与旋进 第五章振动 5.1简谐振动动力学特征 5.2简谐振动运动学 5.3简谐振动的能量 5.4简谐振动合成 第六章波动 6.1波的基本概念 6.2平面简谐波方程 6.3波动方程与波速 6.4波的能量与能流 6.5波的叠加、干涉、驻波 6.6乡普勒效应 (二)热学部分 第一章温度

1.1平衡态、状态参量 1.2温度 1.3气体状态方程 第二章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 2.1物质微观模型 2.2理想气体压强、温度微观解释 2.3分子力 2.4苍德瓦耳斯气体压强 第三章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3.1速率分布律 3.2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 3.3玻尔兹曼分布、重力场中微粒按高度分布3.4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第四章气体内的输运过程 4.1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4.2输运过程宏观规律 4.3输运过程微观解释 第五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5.1热力学过程 5.2热力学第一定律 5.3热容量、焓 5.4气体内能、焦耳—汤姆孙试验 5.5热一律对理性气体的应用 5.6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第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6.1热力学第二定律 6.2热现象过程的不可逆性 6.3热二律统计解释(意义) 6.4卡诺定理 6.5热力学温标 (三)电磁学部分 第一章真空静电场 1.1静电的基本现象和规律 1.2电场的基本现象和规律 1.3高斯定理 1.4电位及其梯度 1.5带电体系静电能 第二章静电场中导体与电介质 2.1静电场中导体 2.2电介质 2.3电容、电容器 2.4静电场的能量 第三章稳恒磁场 3.1磁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72 时学分:4 分课程类型:必修适用专业:物理学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理论力学是四年制高等院校物理学专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高等数学为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的阐述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一,对宏观机械运动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起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二,能较深刻的分析力学教材,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三,认识教学与物理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讲授与习题的比例为3:1,具体情况如下。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篇牛顿力学主要包括:质点力学、质点组力学、刚体力学、非惯性系力学等;第二篇分析力学主要包括:虚功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正则方程、哈密顿原理等。 理论力学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理论物理课程。与普通物理力学相比,它在理论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有较大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理论物理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应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推理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及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并较好理解数学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三、课程内容 绪论 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经典力学的运用方法 第一章质点力学 基本要求:(1).空间和时间,力和质量,惯性参照系是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它是理论力学的起点。同时介绍现代科学的观点。(2).重点:1.平面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加速度分量式的推导和应用,也是本章的难点。 2.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要多举几种不同类型(F=F(r,v,t))例题,学会以高等数学为工具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并求数学表达式分析其中的物理意义,从而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明确质点的约束运动在加约束反力后,可按自由质点处理 4.由于质点的三个基本定律及守恒律在力学多半阐述过,要在原有基础上概括提高,对于一些问题要能正确判断一个力为保守力,并能求出相应的势能曲线。 教学内容: §1.1运动的描述方法 1.参照系与坐标 2.运动学方程与轨道 3.位移速度与加速度

刚体的平面运动

刚体的平面运动 在前面几节中,物体被看成了没有形状、没有大小的质点. 然而,实际的物体总是有其形状和大小的,而且常常发生形变. 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我们把形状和大小不变的物体叫做刚体. 刚体上质点之间的距离在刚体运动时保持不变. 那末,刚体运动有些什么规律呢? 一、刚体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平动和定轴转动 1、平动 刚体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保持平行的运动叫做刚体的平动, 如图1所示. 图中是一个正方体刚体在作曲线平动. 不难 看出,刚体上各点的轨迹曲线的形状相同,各点的速度也 相同. 因此,只要弄清楚了刚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过程, 也就弄清楚了整个刚体的运动过程.这就是说,刚体的平动 可以用刚体上任意一个质点的运动来代表. 因此,前面几 章研究质点运动实际上就是研究刚体的平动. 2、定轴转动 若刚体上的所有质点围绕同一直线作圆运动,则称这种运 动为刚体转动,该直线叫做刚体的转轴. 转轴可以穿过刚体, 也可以不穿过刚体. 转轴静止的刚体转动叫做刚体定轴转动. 如图2所示。 刚体定轴转动时,刚体上任意质点的轨迹圆所在的平面叫做转 动平面. 刚体的各个转动平面相互平行,都垂直于转轴. 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类似于圆周运动的描述 刚体上各点都绕同一转轴作半径不同的圆周运动,在相同时 间内转过相同的角度。 刚体上各点的角位移θ ?、角速度ω、角加速度β均相同。 二、刚体平面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转动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刚体运动。我们感兴趣的是另一种刚体运动称为刚体的平面运动。例如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时,其轮子在路面上滚动就是一例。刚体平面运动的特点是,刚体在运动中刚体上各点始终处在平行于空间一固定平面的各自平面中。

09106普通物理学

《普通物理学》课程(09106)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普通物理学 课程代码:09106 学分与学时:4学分,76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子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提供了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基本的物理理论,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知识。 三、学时安排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恰当选择参照系和坐标系的必要性;认识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是速度、加速度一般概念的特例;会从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与速度图线来计算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可结合简单的实例介绍直线运动的运动方程的求

解及初始条件的物理意义,可将抛体运动作为质点二维运动的实例介绍。 基本要求:理解质点的概念;能够区分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置坐标和位置矢量、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等基本概念;深刻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瞬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熟练掌握对圆周运动的描写方法以及切向和法向加速度的意义和表示式。 重点与难点:重点为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瞬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难点为抛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圆周运动切向和法向加速度的意义和表达式。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实验、作业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质点的运动方程质点 第二节瞬时速度矢量和瞬时加速度矢量 第三节质点直线运动---从坐标到速度和加速度 第四节质点直线运动---从加速度到速度和坐标 第五节抛体运动 第六节圆周运动 第二章牛顿三定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熟练掌握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写出表达式,熟练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理解力学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变换,明确力学中常见的力。 基本要求: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在讲授中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应进行适当的讨论;理解惯性参照系的意义;掌握重力、弹性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能正确地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力学问题,熟练掌握用隔离体法解题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质量与重量的区别及联系.介绍关于重量的不同定义,并阐明失重、超重现象的实质。掌握力学量的国际单位制,明确量纲和量纲公式的作用。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经典力学中的重要意义。要求初步掌握惯性力的概念;不介绍科里奥利力。明确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知道经典速度合成定理成立的条件。 重点与难点: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和力学量的量纲和量纲公式是本章重点,难点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惯性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实验、作业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牛顿三定律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力 第三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第四节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相对运动 第五节非惯性系中的力学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理论力学 (英文):Theoretical Mechanics 课程编号:20231021 课程学分:2.5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理论力学是材料专业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平面问题的受力分析、点的运动与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基本方法、动力静法、动力学普遍定理等。 本课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分析、抽象并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科学技术准备条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能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讲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并能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及运用平衡条件求解静力学问题。 二、能列出点的运动方程,计算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掌握缸体平动、定轴转动的特征,并能熟练的计算刚体的角速度及刚体各点的速度;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清晰的概念,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一般方法; 三、对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和特征系参数学如动量、动能、惯性力主矢等有清晰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之;能正确选择并综合应用各个动力学普遍定理与求解工程中简单的理论力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本课程属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上是以讲学为主,并辅以适量的习题课。考虑到课时有限,习题课只在重点和较难的章节里安排;习题课的内容是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分析综合性典型习题为主。 2、独立解题是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必要实践,并在课内外应安排适量的联系。课外习题的数量考虑在50题左右。 3、本大纲的学时分配仅就大体而言,其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大致是4:2.5:3.5,具体教学时可能会有所变动。 第一部分静力学 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图(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将本章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教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进行受力分析,并能正确的画出受力图。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约束和约束反力、分离体与受力图。难点是如何正确选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第一节静力学的基本概念(1学时) 第二节静力学公理(1学时) 第三节约束和反约束力(1学时) 第四节分离体和受力图(3学时)

平面运动

5、刚体的平面运动 5.1内容提要 刚体在运动过程中,其上任一点到某一固定面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为刚体 的平面运动。 5.1.1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 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的三种求法如表5-1所示。通常,瞬心法和投影法应用较多。 瞬心法的关键是确定平面图形在每一瞬时的瞬心位置,表5-2给出了按已知运动条件确定平面图形瞬心位置的几种方法。 表5-1 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的求法 方 法 速度表达式 基点法 (合成法) ‘,MO O M v v v += ω⋅'=M O v MO ’ M O v MO '⊥‘ 投影法 [][]AB B AB A v v = 瞬心法 AC A v v = ω⋅=CA v A AC v A ⊥ 5.1.2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平面图形内任一点的加速度,等于基点O '的加速度与该点绕基点转动的法向加速度与 切向加速度的矢量和,即 τ O M n O M O M a a a a '''++=

式中,2ω⋅'='O M a n O M ,方向由点M 指向基点O ';ατ ⋅'='O M a O M ,方向垂直于O M ', 且指向与α一致。 表5-2 几种常见情况的速度瞬心确定方法 刚体运动情况 瞬心位置 说明 刚体运动情况 瞬心位置 说明 轮沿固定面纯滚动 瞬心在轮与固定面的接触处 两点速度平行且垂直于两点的连线 瞬心位于两点的连线与两速度矢端连线的交点 处 已知平面上任意两点速度的方位 瞬心在两点速度垂线的交点上 两点速度平行且不垂直于两点的 连线 瞬心位于无穷远处,该瞬时,角速度为零,各点速度相等,这种情况称为瞬时平动 5.2解题要点 5.2.1习题类型 刚体平面运动的习题,从运动构件看,有杆和轮子的单独平面运动,以及由它们通过连接点(铰结点或接触点)所组成的平面机构。从分析方法分,有单纯的平面运动分析,还有刚体的平面运动和点的合成运动的综合分析。所求解的问题是转动刚体(包括平面运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和指定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5.2.2解题思路 在实际的平面机构中,往往包含有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因此首先应对整 个机构进行全面的运动分析,正确判断机构中的刚体属于那种类型的运动。其次,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明确机构中的运动传递关系。解题的过程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从已知运动的刚体着手,通过连接点的运动分析,最终求解指定刚体或点的运动。这里要特别注意,连接点的运动分析是解题的关键,若两刚体相铰结,该铰接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是唯一的,即二刚体在铰接点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若两刚体相接触,且无相对滑动,则两刚体的接触点具有相同的速度,但加速度不同,例如圆轮在固定平面上的直线纯滚动;若两刚体接触并有相对滑动时,二接触点的速度、加速度都不相同,但可判定两刚体接触点的相对速度方位在接触面的公切线上,其指向相反。例如例4-4中,直杆AB 在定轴转动的套筒C 中滑动时,AB 杆上与转轴C 相接触点C 的速度和加速度是用点合成运动方法分析的。 5.2.3速度分析 在求平面运动刚体上一点速度的三种方法中,基点法是基本的方法,速度瞬心法是选速

刚体的平面运动动力学课后答案

刚体的平面运动是刚体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可视为刚体的平移与转动的合成。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描述刚体的平面运动,以及如何计算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一、 刚体的平移(平动) 刚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其上任一直线始终保持与初始的方向平行,则称该刚体作平移或平动。 平移刚体上各点的速度相同,加速度相同,运动轨迹的形状也相同。因此研究刚体的平移问题可简化成一个质点的运动问题来研究。 二、 刚体的定轴转动 刚体在运动过程中,若其上(或刚体的延展体上)有一直线保持不动,且刚体绕此直线转动,则称该刚体作定轴转动。 (1)定轴转动刚体的运动方程: )(t f =? (2)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 )(t f ==?ω (3)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加速度: )(t f ===?ω α (4)定轴转动刚体上一点P 的速度和加速度用矢量表示 速度: r v ?=ω (7-1) 加速度:v r a a a ?+?=+=ωαn t (7-2) 其中:ωα,为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矢量,r 是由转轴上任一点引向P 点的矢径。 三、刚体的平面运动 刚体在运动过程中,若其上任一点到某一固定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则称该刚体作平面运动。研究刚体的平面运动可简化为研究一个平面图形在其所在平面内的运动。 1、 刚体平面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在平面图形上任取两点A 、B ,过这两点的连线某一基准线的夹角为θ(如图7-2)。当刚体运动时这个夹角将随时间变化)(t θ,刚体平面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分别定义为: θ ω =, (7-3) θω α == (7-4) 2、 刚体平面运动的运动方程 平面运动刚体有三个自由度,其运动方程为: )(),(),(321t f t f y t f x A A ===? (7-5) 其中:A 点称为基点(如图7-3所示)。因此刚体的平面运动可视为刚体随基点的平 图7-1

刚体平面运动

刚体平面运动 一、是非题(正确或是用√,错误或否用×,填入括号内。) 1. 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均是刚体平面运动的特例。 ( √ ) 2. 刚体作瞬时平动时,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在该瞬时一定都等于零。 ( × ) 3. 轮子作平面运动时,如轮上与地面接触点C 的速度不等于零,即相对地面有滑动,则 此时轮子一定不存在瞬时速度中心。 ( × ) 4. 若在作平面运动的刚体上选择不同的点作为基点时,则刚体绕不同基点转动的角速度是 不同的。 ( × ) 5. 某刚体作平面运动,若A 和B 是其平面图形上的任意两点,则速度投影定理 [][]AB B AB A v v =永远成立。 ( √ ) 6. 作平面运动的刚体,某瞬时若角速度、角加速度同时为零,则此时刚体上各点的速度与 加速度均相等。( √ ) 7. 接上题,在上述条件下,有结论:刚体作平动。( × ) 8. 设A 为平面运动刚体上的任意一点,I 为刚体在某时刻的速度瞬心,则A 点的运动轨迹 在此处的曲率半径等于A 、I 间的距离。( × ) 9. 我们知道,作平面运动的刚体上任意两点A 、B 之间有相对速度,因此,如果将一坐标 系固定在此刚体上,在此坐标系中所观察到的A 、B 点之速度一般来说不相等。( × ) 10. 刚体作平面运动时,若某瞬时其上有二点加速度相同,则此瞬时刚体上各点的速度都相 同。( √ ) 11. 平面图形上任意两点的速度在任一直线上的投影始终相等。( × ) 12. 平面图形瞬时平动时,其上任意两点的加速度在这两点连线上的投影相等。( √ ) 13. 刚体平动必为刚体平面运动的特例,但刚体定轴转动不一定是刚体平面运动的特例。 ( × ) 14. 请判断下述说法是否正确: A. 刚体的平动是平面运动的特殊情况。 ( × ) B. 刚体的平面运动是平动的特殊情况。 ( × ) C. 刚体的定轴转动是平面运动的特殊情况。( √ ) D. 平动的刚体,其运动一定不是平面运动。( × ) E. 平动的刚体,只要其上有一点到某固定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刚体的运动一定是平面运动。( √ ) F. 作平面运动的刚体,只要其上有一条直线始终与自身初始位置保持平行,刚体的运动一定是平动。( × )

第5章物理

第5章刚体力学基础 一、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描述 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 在匀变速转动条件下,即角加速度为常数时有: ;; 角速度是矢量,在定轴转动中其方向沿着轴向,它与刚体中r处点的线速度的矢量关系: 角速度是矢量,在定轴转动中其方向沿着轴向,它与刚体中r处点的线加速度关系: 其中:为切向加速度:为法向加速度。 二、转动定律 1、力矩 力矩一般说来是一空间矢量,在定轴转动中,角速度方向已经确定,沿转动轴方向,刚体转动状态的改变只与力矩在这一方向上的分量有关。在定轴转动中,力矩可简化为代数量。其量值: 2、转动惯量 J 转动惯量是表示物体转动惯性的物理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大小、质量的分布及转轴位置都有关系,是转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1)定义式: 不连续分布的质点系:

质量连续分布的物体: (2)平行轴定理: 任意物体绕某固定轴O的转动惯量为,绕通过质心C而平行于固定轴O的转动惯量为,O轴与C轴间距为d,转动物体的总质量为m,那么: (3)垂直轴定理: 在平面上,有一薄形板,薄板饶轴的转动惯量为,薄板饶轴的转动惯量为,那么,薄板饶通过轴的交点O垂直于平面的轴的转动惯量: 。 转动惯量除上述的计算方法,对于匀质简单形状的几何体可查表查得它的转动惯量,对于非匀质或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经过实验方法来测定。 3、转动定律: 一般形式为: 在刚体定轴转动中: 转动定律是转动问题中的基本规律,它的地位与质点动力学牛顿第二定律相当。用转动定律的解题步骤也与牛顿第二定律类同。仍为分析研究对象,画出隔离体受力图,选取合适坐标,列出相应方程,和求解讨论。因注意到、、相对同一轴而言,是个代数式。 三、角动量原理 1、刚体定轴转动角动量: 2、角动量原理: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实践学时:0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理论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64学时,4学分。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初步学会使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包括把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力学模型),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科学技术创造条件。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的各种定理定律。 3.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各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 [1]《理论力学》,乔宏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 [2]《理论力学》(第2版),彭图让,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理论力学》(第7版),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4]《理论力学》(上、下册)胡龙根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02第1版 [5]《理论力学解题指导及习题集》(上、下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铎主编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介绍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力学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及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二)静力学基础 主要内容:静力学的任务及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三)汇交力系 主要内容: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汇交力系的平衡。合力投影定理。 (四)力偶理论 主要内容:力对点的矩;力偶与力偶矩;力偶的等效性质;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五)平面一般力系 主要内容: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结果;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物体系统的平衡;简单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

刚体平面运动(2)

刚体的平面运动(2)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是非题(正确用√,错误用×,填入括号内。) 刚体作瞬时平动时,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在该瞬时一定都等于零。 ( ) 二、选择题(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入划线内。) 1、正方形平板在自身平面内运动,若其顶点A 、B 、C 、D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由图(a )、(b)表示,则﹍﹍﹍﹍﹍﹍﹍﹍﹍﹍。 ①(a)、(b)两种运动都可能; ②(a)、(b)两种运动都不可能; ③(a)运动可能,(b)运动不可能; ④(a)运动不可能,(b)运动可能。 2、曲柄连杆机构中,曲柄OA 以匀角速度ω绕O 轴转动,则图示瞬时连杆 AB 的角加速度为﹍﹍﹍﹍﹍﹍。 ①0≠AB ε ,逆时钟; ②0≠AB ε ,顺时钟; ③0=AB ε。 三、计算题(解题要求:依次分析各刚体运动形式,画出运动连接点的速度、加速度方向,基点法分析时要画出矢量图,写出求解公式进行计算) 1、在图示曲柄连杆机构中,曲柄OA 绕O 轴转动,其角速度为O ω,角加速度为O ε。在图示瞬时曲柄与水平线间成︒60角,而连杆AB 与曲柄OA 垂直。滑块B 在圆形槽内滑动,此时半径O 1B 与连杆AB 间成︒30角。如OA=r ,r AB 32=, O 1B =2r ,求在该瞬时,滑块B 的切向和法向加速度。

2、在四连杆机构中,长为r 的曲柄OA 以匀角速度0ω转动,连杆AB 长r l 4=,如图所示。设某瞬时OAB 共线,且∠O 1OA =∠O 1BA =30︒,试求在此瞬时曲柄O 1B 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并求连杆中点M 的加速度。 3、图示直角刚性杆,AC=CB =0.5m ,设在图示瞬时,两端滑块沿水平与铅垂轴的加速度如图,大小分别为2s m 1=A a ,2s m 3=B a 。求这时直角杆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Ⅰ》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Mechan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32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中文简介: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和杆件的拉伸、剪切、弯曲的基本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工程力学在普通物理力学课程基础上首次运用高等数学工具,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宏观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对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较好的理解,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物理方法。与注重由实验现象出发给出一般规律的普通物理力学相比,它在理论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有较大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理论物理处理问题、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特别培养学习者熟悉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严密逻辑推理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及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并较好理解数学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堂课开始时向学生讲清楚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下课之前留出5分钟做

小结,指出这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 应掌握程度的最高要求与最低要求。部分学生反映课堂上是听懂了,但由于理解不到位等原因回家作业做不出来,还有的学生课后没有复习看书,也不去做作业。 2、做到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整体思路要清楚,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线条。教师要多剖析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原本需两个学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先讲授理论力学,再讲授材料力学的顺序进行,显然没有注意到两门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调整。首先,突破原来简单地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合并在一起的框架体系,将教材的整体框架按静力学、构件承载能力分析和运动力学的次序重组,即将材料力学部分精编为一篇并置于静力学后;将外力分析与内力、应力、强度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将运动学与动力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改称为运动力学。这样可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力,有力就有变形,使运动与力,外力与内力、应力紧密结合,从而加强知识的联系性。 3、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和理解工程实际。展示工程实例,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工程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解决建立力学模型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之目的。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08_4 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08_4 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6 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刚体的平面运动可简化成刚体的平面图形S 在某一固定平 面内的运动,用3个独立坐标 描述。作用在刚体上的外力可简化为S 平面内的一平面力系F i (=1, 2,…,n ) 。 设坐标系Oxy 为固定的惯性参考系,Cx ′ y ′为质心平移坐标系,如图8-6所示。平面图形的运动可用质心坐标x C , y C 和绕质心的转动角ϕ描述。刚体的绝对运动可分解成跟随质心的平移和相对质心平移坐标系的转动。由动量定理所述,刚体跟随质心的平移仅 与外力系的主矢有关,由质点系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可知,刚体相对质心平移坐标系的 运动仅与外力系对质心的主矩有关。于是,由式(8.1.11)可写出 &C =F R x , m &&C =F R y (8.1.55) m &x y 式中m 为刚体的质量,F R x , F R y 分别是外力系的主矢在x , y 方向上的分量。由式(8.1.54)在垂直于平面图形S 方向上的投影,可得 d L Cz =M Cz (8.1.56) d t &,J C 是刚其中M Cz 是外力系对通过质心且垂直于平面图形S 的轴之矩的代数和。而L Cz =J C ϕ 体对于通过质心且垂直于平面图形S 的轴的转动惯量。应用质心运动定理和相对质 心的动量矩定理,得到了三个动力学方程,给出了三个广义 坐标x C , y C 和ϕ的封闭方程组,用以解决刚体的平面运动问题。动力学方程组 &C =∑F ix , m &&C =∑F iy , m &x y i =1 i =1 n n &&=M Cz J C ϕ (8.1.57) 称为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组。 给出相应的初始条件,例如,t =0时,刚体质心的位置分别为x C 0和y C 0,质 心在初始时

§8,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

§8、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 一、基本动力学方程: 在运动学部分我们已经讲过,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可以看作随任意选定的基点的平动和绕通过基点的垂直轴的转动。但是在讨论动力学问题时,对基点的选取就不能这样随心所欲了。通常选质心为基点,而将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分解为随质心的平动和绕质心的转动。质心在运动平面上的运动状况只要用两个质心坐标x c 、y c 就能确定;刚体绕质心且垂直于运动平面的转动轴的转动可以用一转过的角度θ来表示。因此,在动力学中确定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三个自由度通常就是,x c 、y c 和θ这三个量。平面平行运动的动力学基方程所要确定的就是外力及外力矩与x c 、y c 、θ这三个量的关系。应用质心运动定理很容易得到,确定质心 的运动规律的动力学方程是:∑=外ix c F x m ;∑=外iy c F y m ,再应用质心动量矩定理可以得到,确定刚体绕通过质心且垂直于运动平面的轴线而转动的动力学议程为:∑=外ic c c M I θ [等于作用于刚体上的所有外力对质心c 的力矩的代数和]其中的I c 是刚体对通过质心且垂直于运动平面的转轴的转动惯量。这三个方程就是解决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程。对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问题的求解,我们尽量用这1、三个基本方程的方法来解决。2、由于三个基本方程只能解三个未知量,如果所求的问题,它的未知量要是多于三个的话,这时我们还得根据几何约束的情况,找出约束关系。平面平行运动的约束关系,一般来说有平动和转动的关系。除了应用上面这三个基方程之外,有时也可配合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中定律。 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律: 由柯尼希定理可得,刚体平面平行运动时的动能就等于质心的运动动能+刚体绕质心的转动动能:222222*********w I y m x m w I mv T c c c c c ++=+= 。由刚体动能定理的一般表达式:外dW dT = 可得平面平行运动刚体的动能定理的具体表达式为:外dW w I y m x m d c c c =++)2 12121(222 如果作用在刚体上的所有力为有势力dV dW -=外,或者无势力不做功,则d(T+V)=0因此可得平面平行刚体的机械能守恒式为: const E V T ←=+,即:E V I mv c c =++222 121ω。应用这种方法求解的主要优点是:由于不做功的力在方程中不出现,∴可避免考虑那些不做功的约束力,另外计算时可以少积一次分而简单些。但是这些优点也正好是它的缺点,无法由它求出不做功的力,而上面的第

045105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简介 一、学科专业介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前身为物理系,始建于1958年,是我校办学历史较长的院系之一,2008年撤系建院,在原物理系基础上成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物理师资和物理专业人才。物电学院下设有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和一个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设有物理学(师范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物理学科现有光学、力学、电磁学、热学、近代物理、电子技术等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中心共同建设激光雷达综合实验室。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教授7人,副教授27人,博士13人(其中博士后3人),2009年以来,物理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基金项目10项,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横向项目3项,获得海南省教育厅优秀科研论文2项,出版专编11部,获得专利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 收录20多篇。学院有物理学一级学科为院级重点学科,光学、理论物理、凝集态物理、无线电四个学科方向。2009年以来,物理学师范生参加全国大学物理教学技能比赛,12人获得教学比赛一等奖,参加海南省多媒体课件比赛,5人获得二等奖。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学物理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中学物理学习研究以及高师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 物理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学习、理解实施物理新课程的理念,在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从事中学物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重视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保证物理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中学物理、科学教育、通用技术的骨干教师。具体目标如下: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理论素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能较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物理教学方面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物理学科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三)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物理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学院招生咨询电话 0898- 联系人:傅老师

平面运动刚体对任意点的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

平面运动刚体对任意点的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相结合,能完整地描述外力系对质点系的作用效果,不但适用于刚体系统,而且也适用于变形固体,流体与松散介质。 例1 图示均质轮可在水平面上滚动,已知轮的质量和半径分别为m ,R ,摩擦因数为f ,在轮高度h 处受水平恒力F 作用,求轮心加速度C a 与接触处摩擦力。 解 圆轮受力与运动分析如图所示,由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有 f C F F ma -= (a) ,N F mg = (b) ()f C F h R F R J α-+= (c) 假设轮纯滚,则 C a R α= (d) 联立以上4式可求得 2(32) , 33C f Fh F R h a F mR R -= = 可见, 32R h <时,f F 向左;32R h >时,f F 向右;32R h = 时,0f F = 纯滚条件是max ||f F F ≤,即 3|32|R F mgf R h ≤- 若 3|32|R F mgf R h >-,则轮既滚又滑,补充方程为 f F mgf = (e) 将式(e)与式(a),(b),(c)联立,按 f F 向前与向后两种情形可分别求出。 例2 如图所示,长为l 的均质杆AB ,重量为G ,从静止于直角墙角且倾角为0ϕ的初始位置开始运动。若不计摩擦,求在任意ϕ角位置时杆的角速度与角加速度。 解 当杆端A 没离开墙面时,AB 杆的速度瞬心在v C 点,2v l C C = ,在任意ϕ角位置时, 有 cos 2v C l J G ϕϕ -= (a) 而 2 21124v C G G l J l g g =+ 故 3cos 2g l ϕϕ-= (b) 又 v C

刚体平面运动习题

第8章 刚体平面运动习题 1.是非题(对画√,错画×) 8-1.刚体平面运动为其上任意一点与某一固定平面的距离始终平行的运动。( ) 8-2.平面图形的运动可以看成是随着基点的平移和绕基点的转动的合成.( ) 8-3.平面图形上任意两点的速度在某固定轴上投影相等。( ) 8-4.平面图形随着基点平移的速度和加速度与基点的选择有关。( ) 8-5.平面图形绕基点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基点的选择有关。( ) 8-6.速度瞬心点处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 8-7.刚体的平移也是平面运动。( ) 2.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8-8.在平直轨道作纯滚动的圆轮,与地面接触点的速度为 。 8-9.平面图形上任意两点的速度在 上投影相等。 8-10.某瞬时刚体作平移,其角速度为 ;刚体上各点速度 ;各点加速度 。 3.简答题 8-11.确定图示平面运动物体的速度瞬心位置。 题8-11图 (a) (b) (c) 8-12.若刚体作平面运动,下面平面图形上A 、B 的速度方向正确吗? 题8-12图 (a) (b) (c) 8-13.下面图形中O 1A 和AC 的速度分布对吗? 8-14.圆轮做曲线滚动,某瞬时轮心的速度o v 和加速度o a ,轮的半径为R ,则轮心的角

加速度等于多少?速度瞬心点处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题8-13图 B 8-15.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个点的加速度时,为什么没有科氏加速度? 4.计算题 8-16.椭圆规尺AB 由曲柄OC 带动,曲柄以匀角速度o ω绕O 轴转动,如图所示,若取C 为基点,OC=BC=AC=r ,试求椭圆规尺AB 的平面运动方程。 8-17.半径为r 的齿轮由曲柄OA 带动,沿半径为R 的固定齿轮滚动,如图所示。曲柄以匀角加速度α绕O 轴转动,设初始时角速度0=ω、角加速度0=α、转角0=ϕ,若选动齿轮的轮心C 点为基点,试求动齿轮的平面运动方程。 题8-16图 题8-17图 8-18.曲柄连杆机构,已知OA =40cm ,连杆AB =1m ,曲柄OA 绕O 轴以转速180=n r/min 匀速转动,如图所示。试求当曲柄OA 与水平线成o 45角时,连杆AB 的角速度和中点M 的速度大小。 8-19.已知曲柄OA =r ,杆BC=2r ,曲柄OA 以匀角速度4rad/s =ω顺时针转动,如图所示。试求在图示瞬时点B 的速度以及杆BC 的角速度。

刚体力学

教学时数:1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本章以刚体绕固定轴的转动为重点,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规律。 (2)着重讲述角速度、角加速度及转动惯量的概念。 (3)要指出质心与重心的联系和区别。 (4)讲授动量矩定理与动理矩守恒定律时均应包括质点的与质点组的两个方面。通过实 例说明动量矩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5)对刚体的平面运动不作一般研究,仅讨论圆柱体滚动问题,可结合车轮的滚动进行 讲授。 (6)对回转仪的运动可通过演示进行观察,并应用矢量方法定性地说明其初级原理,不 作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 刚体的平动、转动和定轴转动;刚体在定轴转动中的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力矩的功和转动动能,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质心,质心运动定律;刚体的平面运动;进动。 教学难点: 定轴转动;刚体在定轴转动中的力矩,转动定律; 转动动能,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刚体的平面运动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顾建中编 《力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景员、王淑贤编 《力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漆安慎 杜婵英 《〈力学基础〉学习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刚体力学 刚体 定义:物体内任意二点距离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说明:⑴刚体是理想模型 ⑵刚体模型是为简化问题引进的。 刚体运动 (1)平动:刚体内任一直线方位不变。 特点:各点运动状态一样,如:a 、v 等都相同,故可用一个点来代表刚体运动。 (2)转动:(a )绕点转动 (b )绕轴转动:刚体中所有点都绕一直线作圆周运动 说明:刚体的任何运动都可看作平动与转动的合成。(乒乓球飞行等) 定轴转动 定义:转轴固定时称为定轴转动。 转动特点:⑴刚体上各点的角位移θ∆相同(如:皮带轮),各点的ω、α相同。 ⑵刚体上各点的)(ωr v =、)(2 ωr a n =、()αr a t =一般情况下不同。 说明:⑴ω 是矢量,方向可由右手螺旋法则确定。见图4-1。 (2)r v ⨯=ω 图 4-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