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初中语文写字教学的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唤初中语文写字教学的回归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但反观这个“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现今初中课堂上实施的情况,在学生作业中(特别是语文作业)的体现情况,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写字教学,在我的课堂上真正落实了吗?

一、轻于课堂系统讲授——教材成“摆设”

在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除了能在课本的附录中看到一些名家书法介绍外(七上附王羲之、颜真卿的介绍,八上附米芾、赵孟頫的介绍,九上附庞中华、孙小云的介绍),每学期还能拿到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写字》一书(每学期一册,分册介绍颜体字、柳体字、行楷以及硬笔书法;每册16个课时)。由此可见,教师在写字教学一环上,下锅的“米”是不缺的。但问题是能把这些“米”放在课堂这个“锅”中的语文老师又有几个呢?据笔者对本校及外校多名学生随机访谈得知,对于附录“介绍”,老师一般采用“自己课后看看”的方式处理;而《写字》这本教材,“开学时发下来,老师就从来没有在课上讲过,顶多是让我们照着上面描描字,当作字帖用用。”学生如是说。

二、轻于课后系统指导——练字成“终极”

平心而论,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待写字教学仅停留在“练字”这一层面上(且因各方面条件所限,要求学生大多练“硬笔字”),

缺乏对教学的系统安排。加之学生自身学业的压力,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练字”不够重视。常看到,七年级时,学生在“硬笔描红”;八年级时,仍旧;九年级呢,依然如故。也常看到,学生“硬笔练字”所用“工具”各异:圆珠笔、水笔、钢笔,甚至还有铅笔!试想,这样的练字会有怎样的效果?没有系统的指导、没有规范的要求、没有适当的评价,仅靠所谓学生的“自觉”、“自练”、“自悟”,笔者以为这样的“写字教学”,学生的收获定是甚微的。

三、轻于教师示范引领——板书成“草稿”

学生字写得好不好,关键看教师。学生对一位语文老师的“欣赏”,有时就是从老师非常漂亮的粉笔字开始的。现在学校语文教师中的“80后”越来越多,也许是他们所受的教育长期缺少对书写的重视,也许是在数字时代他们早已习惯了“敲”和“点”,这就使得他们中“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也是凤毛麟角。诚然,学生也就很难从他们身上获得有效的引领。另外,留意一下这部分语文老师的板书,可以发现,书写能力明显不足,一些年轻语文教师的板书能力甚至相当薄弱(平时写字也是)。偌大一块黑板,东写一笔、西写一笔——毫无布局;偌大一间教室,粉笔字却写得又小又淡——看不清楚;偌大一个汉字,却被写得“缺斤短两”——字迹潦草。乍一看,俨然成了语文老师在“打草稿”!教师尚且不能为学生示范,又何谈学生能重拾“汉字之美”?

那么,如何来改善初中写字教学的这种现状呢?笔者试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正本清源:晓之以理,动之以趣

在学生入学伊始就明确:写好汉字(练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但练字绝不等同于练习书法,老师所强调的写好汉字,首先是要会写字,并且要写得工整,即“规范第一”。其次,练字是一种眼、手、脑三者协调配合的学习活动。在练字过程中,观察力(专心比照字帖)、意志力(坚持每天练习)、智力(设法把字写好)、记忆力(熟记笔画要点)均能获得训练。另外,要想把字写好,还得投入、得细心。所以,在练字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做事认真的习惯。因此,练好字很有必要。笔者还常在入学伊始,安排学生观看由央视拍摄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视频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增强练好汉字的信心。

二、执简驭繁:整合素材,循序渐进

除上文提到的教科书后的附录以及《写字》教材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还有一个“汉字”专题内容供学生系统学习。因此,要切实开展写字教学,利用起这些资料是前提。笔者根据学生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如下安排:

①时间。每学期一般为四个多月,其中前四个月安排写字教学,期末阶段暂停。每册《写字》教材为16课时,四个月即16个星期(每周1课时)。笔者放在每周五的语文课上进行,时间为后半课(约20分钟)。

②内容。六册《写字》教材中,前四册的教学内容均以教学毛笔字为主。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一新生来讲,写好硬笔字(钢笔)尤其关键。由于笔画的注意要点是共通的,因此,笔者化“毛笔字”教学内容为“硬笔字(钢笔)”教学内容进行讲授。

③阶段。由于所受条件限制及实际需要,笔者在初中三年内指导学生以练习硬笔字(钢笔)为主要内容。七年级侧重“描红”,八年级侧重“临摹”,九年级侧重“模仿”。

三、得法养习:指导运用,以期自得

与学生明确:要练好字并不是上一节写字课就能实现得了的,需要坚持“得法”的训练以此“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笔者从四方面入手规范学生的书写行为:读一篇文章也会结结巴巴,不要说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就是基本的断句、节奏也无法掌握。这些应算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初中教学的一个失误。有鉴于此,对于朗读教学,我们应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充分认识。

三、诵读要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大部分篇目要求精读、熟读,有不少语段或整篇课文要求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所选篇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显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是要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开阔知识视野、丰富文学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因而要改变目前这种语文教学效果差的局面,应继承

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诵读。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琅琅书声的课堂,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精心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引导和激发学生诵读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1诵读与理解课文

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继承前人的读书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新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教法上可以以读为主,以讲为辅,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生字难词的掌握,靠读;就是常见常用的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也要靠读。过去,生字难词靠教师讲析并板书,常用字词一般不讲。现在,通过让学生自己读,却发现常用的字词都读错,教师发现后不直接纠正,要求学生查字典纠正,从而获得知识,这是讲无法代替的。通过读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作品的语体风格,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领略作品的意蕴。像朱自清的散文《春》,抒发了盼春的感情,描绘了万物争春的图景,赞美了春天的无限美好。作者把自己的深切感受熔铸在芳草遍地、百花争艳、轻风送暖、雨润人勤的春色图中。这种清新的委婉之美,哪里是教师的讲解能够代替的呢?只有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才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有不少要求背诵甚至默写的篇段,背诵是朗读更进一步的形式,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更高一级的要求。辛弃疾的《西江月》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写了词人在醉人的晴朗月夜,独行在黄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