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线设计
道路路线工程图(共37张PPT)

• 两等高线高差为2米,地势复杂, 公路东面为菜地,地势较为平 坦,南面为旱地,地势陡峭。 西面地势陡峭,有堡坎。
路线平面图画法
(1)先画地形图。等高线应徒手画出,线型应光滑、 流畅。
(2)然后画出路线中心线。用绘图仪按先曲后直的顺序 画出,为了使路线中心线与等高线有显著区别,路线中 心线一般以计曲线(粗等高线)的两倍粗度画出。
由左往右
• 断面图按桩号依次排列
比例1:10
二、城市道路路线工程图
• 在城市中,沿街两侧建筑红线之间的空间范 围为城市道路用地。
•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分隔带、绿带、交叉口、交通广场 等以及各种设施。
• 城市道路的线型设计为:横断面图、平面图、 纵断面图,图示方法与公路路线工程图完全 相同。但因城市交通性质和组成部分比公路 复杂,因此横断面图比公路复杂。
道路路线工程图
道路
概述
公路——城市郊区和城市以外道路
城市道路——城市范围以内的道路
道路是一种能承受移动荷载(行人、车辆等)反复作 用的带状工程结构物。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路基、路面, 以及不同功能的桥梁、涵洞、防护工程、排水设施 等构造物。
道路工程图是一组工程图,包含了道路整体状况 的路线工程图以及各部分构造物的工程图。
平曲线要素:
交点编号JD、交点位置、偏角α、 圆曲线半径R、缓和曲线长度l、
切线长度T、曲线总长度L、外距E等。
路线平面图中通常要对曲线标注出曲 线的起点ZY(直圆)、中点QZ(曲 中)、曲线的终点YZ(圆直)的
位置,对带有缓和曲线的路线则
需要标注出ZH(直缓)、 HY(缓圆)、YH(圆缓)、 HZ(缓直)的位置。
• 横断面——侧面图
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

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
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环境、土地利用、交通需求、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
地形因素会直接影响路线的选择和设计,比如山地和平原地区的路线设计不同;地质情况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难易程度;气候因素会影响路面的耐久性和交通安全。
2.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情况会直接影响路线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流量。
在城市区域的道路设计需要考虑周边的建筑物和道路密度,以确保交通畅通和车辆安全。
3. 交通需求:交通需求是指路线所服务的交通流量和出行需求。
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差异很大,一些地区可能需求大量的公交设施,而另一些地区可能需要高速公路和快速交通连通。
4.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工程的投资成本和收益。
工程的投资成本涉及到路线的开发、建设和维护费用,收益包括交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因素会直接影响路线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5.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路线设计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道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6.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工程对周边居民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路线设计需要平衡交通需求和社会影响,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和负面影响,同时提高交通便利性和社会经济发展。
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

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1.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等因素。
对于地形来说,需要考虑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的起伏程度,以及坡度、坡向等因素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土壤质量和稳定性对于路基工程的设计也有重要影响。
气候因素影响路面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如高寒地区需要考虑冻融作用,潮湿地区需要考虑排水系统等。
水文条件影响跨越河流、湖泊、湿地等地物的设计。
2.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分布、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等因素。
人口分布决定了道路需求的规模和形态,城市规划决定了道路与城市的联系,经济发展决定了道路的发展方向和需求量。
3. 交通需求:包括货物运输需求、通行需求等。
不同类型的道路需要满足不同的交通需求,如高速公路需要满足高速运输需求,城市道路需要满足通行和停车需求。
4. 环境保护: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
在路线设计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5. 工程技术条件:包括道路工程技术可行性、材料可得性、施工难度等。
需要考虑工程技术可行性,确保路线设计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材料可得性影响路线施工的方便程度,施工难度影响项目的成本和工期。
6. 政策法规限制:包括土地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交通规划等。
需要考虑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确保路线设计符合相关要求。
7. 经济可行性:考虑路线设计的经济可行性,包括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运营收入等。
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保路线设计在经济上可行。
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交通需求、环境保护、工程技术条件、政策法规限制和经济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道路工程路线设计要素

路线设计中平纵横三个设计相关要素及其极值限制一、平面线形要素:1.直线最大直线长度:直线过长,景色单调,往往会出现过高的车速或由于驾驶员缺乏警觉易疲劳而发生事故,而且在地形变化复杂地段,工程费用高。
同向曲线间的最小长度:若在转向相同的两个同向曲线间插入短直线,易于产生把直线和两端的曲线看成反向曲线的错觉,当直线过短时甚至可能把两个曲线看成一个曲线,容易造成驾驶员的判断错误。
反向曲线间最小长度:在转向相反的两个圆曲线之间,如果没有设置缓和曲线,考虑到设置超高、加宽缓和段以及驾驶人员转向操作的需要,已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
2.圆曲线最小圆曲线半径:由a=v²/r,圆曲线半径越小,汽车需要克服的离心力越大,即与路面的摩擦力越大。
考虑到汽车在曲线上以设计速度或者以接近设计速度行驶时,乘客有充分的舒适感以及地形复杂的情况下不过多增加工程量。
最大圆曲线半径:在选用圆曲线半径时,由于地形、经济等条件相适应,并尽可能采用大半径;但半径达到一定程度是,其几何性质和行车条件与直线雾太大区别,容易给驾驶员造成错误反而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m。
最小圆曲线长度:汽车在道路曲线段行驶时,如果曲线很短,驾驶员操作转向盘频繁,在高速驾驶的情况下是危险的。
路线转角的大小反映了路线的舒适程度。
但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大的半径也容易把曲线看成比实际的短,易造成急转弯的错觉,这种情况转角越小越明显,一直造成驾驶员枉做减速的操作,因此在小转弯弯道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
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同向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除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由于车辆要再缓和曲线上完成不同曲率的过渡行驶,所以要求缓和曲线有足够的长度,以使驾驶员可以从容的打转向盘,使得乘客感觉舒适,线形美观流畅,圆曲线上的超高和加宽的过渡也能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篇一:交通规划规范、标准交通规划常用技术规范、标准宏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GBxxxx-xxxx)(征求意见稿)微观:道路——《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标准》(CJJ69-95)《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201x)(征求意见稿)《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114-2007)《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CJJ136-2010)《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GB/T50546-2009)加油站——《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客运站——《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200-2004)《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60-99)停车——《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xxxx-xxxx)(征求意见稿)《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850-2009)《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城市公共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8-2010)评价——《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篇二: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清单购书单编号:序号:篇三:2014最新规范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34-2013,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 2《急救中心建筑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939-2013,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原则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原则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来确保路线的安全、经济和环保性。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相关的原则。
一、地形适应原则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地形适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
山区地形复杂多样,设计师需要合理根据地形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路线。
在选择线路时,应尽量避免陡坡、陡坎和崖壁等不利于施工和行车的地形。
相反,应选择较为平缓的地形,利于施工和行车安全。
二、环境保护原则山区生态脆弱,因此在设计山区公路路线时,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
需要避免对山区的土壤、水源、植被等资源造成破坏。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避免砍伐大面积的树木,保护河流和湖泊等水源,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
三、经济可行原则在进行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时,需要考虑经济可行性。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建设成本通常较高。
因此,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建设投资、维护成本和预期收益等因素,确保设计的路线经济合理。
同时,还需注意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确保路线能够满足预期的交通需求。
四、安全原则安全是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
山区地形险峻,常常伴随着陡坡、急弯、窄路等特点。
因此,在设计山区公路路线时,必须考虑到行车安全。
例如,需要设计适当的超高、超宽和超重车辆限制,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确保车辆能够稳定行驶。
五、舒适性原则虽然山区公路多存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但为了提高路线的舒适性,设计师仍应该尽量减少路线的起伏和曲线数量。
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雨水积聚、冰冻和落石等问题,确保行车舒适和安全。
在结束公路路线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上述的原则。
仅仅满足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原则是不够的,综合考虑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经济、安全的山区公路路线。
通过参考这些原则,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山区交通需求,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山区的发展。
道路路线设计计算书

(二)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平面曲线的设置一般情况下的起点和终点,设置于过渡段平图4-16平、这样的安排通常称为相应的平面入的凸形竖曲线顶点之前,可以本要求要与设置的竖曲线相互对应,如图示,曲线的路线上。
、纵曲线的组合原则曲线和竖曲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清楚地看到平曲线在年底开始,辨别应竖曲线当车辆进的转折,不是判断失误造成的事故。
图4-竖曲线的半径大,平,竖曲线位的曲线,和半径小于某一极限而一条直线在斜坡或图4-17 平曲线与竖当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的半在顶部或凹形竖曲线不插入线相同!,避免视线误导司机的平面曲线的设置与竖曲线的均衡,对应,相互协调,不能太曲线半径大致平衡的参考值表平、纵曲线2.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平面长直线和双车道公路纵应,平坦地区交通,线性的视觉应注意:1)长直线长的平面,单调2)平面线在短距离内垂直有影响。
3)不能插入竖曲线在平面上-17是根据要求的线性设计,既舒适又美观置不受上述限制。
如果没有更好的与而不是横向和纵向曲线开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竖曲线的直线段平曲线折合良好的线形径半径很小,水平和垂直曲线不重叠。
水平曲线小半径竖曲线的底部,不应视线,使驾驶员操作失误,造成交通事故线的设置长度应保持均衡,平,竖曲线几何长也不能太短,要适当,合适协调。
4-19。
半径的均衡 表 4公路坡路段的组合可以提供方便超车,在觉效果不佳是不连续的。
平面直线与纵单调、乏味,容易使死机疲劳驾驶和造成超速许多变坡,有隐藏的部分,而夜间平面的短周期。
若平,垂直和水平的距离,在曲线。
该与反向曲事故。
何要素必须的水平和竖4-19与地形相适断面组合时超速。
行车大灯的。
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

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对道路线路的规划和设计。
它是市政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畅通和城市环境的美观。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道路的安全、便捷、美观等方面,因此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的合理与否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交通的安全畅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者需要在设计中考虋到不同车辆的通行需求,包括小汽车、公共汽车、货车、自行车和行人等。
要尽可能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概率,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智能系统也需要在设计中得到应用,比如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优先交通系统等。
斑马线的设置、行人天桥的设计、道路标识和信号灯的布置等都是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的必要内容。
除了交通安全,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的通行便捷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者需要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的布局和路线走向。
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和交通流量的分布,进行科学的道路规划,确保城市交通网顺畅。
道路的宽度、弯道的角度、坡度等也需要谨慎设计,以保证车辆和行人的通行便捷。
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环境的美观。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和城市的发展要求,市政道路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美化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中需注重道路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通过设置绿化带和景观雕塑等方式,提升道路的美观性。
在道路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比如在道路两侧设置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利用生态护坡等设计手法,实现城市环境与道路的和谐统一。
为了满足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的多重需求,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和城市功能布局,进行全面科学的设计。
在进行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时,需要进行思维的跳跃,不断提出新的点子和方案,充分考虑道路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实现最佳的效果。
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需要与其他城市规划相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路路线设计 一、摘要 从狭义上来说,道路运输是指汽车在道路上有目的地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车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在该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道路运输的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机动灵活、运输方便、适应性强、商品流通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可实现“户到户”的直达运输,运输损耗少的特点,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出现,运输速度显著提高、运输量增大,道路运输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道路运输的发展先于世界各国。然而在当今社会,我国的公路运输体系远远落后发达国家,并且还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1、数量少(公路通车总里程少、公路密度偏低)。 2、公路网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路面质量差、标准低。 3、东西部差距较大,平原区与山区差别大。 4、通行能力低(通行能力大、运营效益高的公路主骨架未形成)。 5、服务水平低(公路运输服务不满足要求)。 二、关键词 原则、要求、结构组成、设计 三、正文 (一)线形设计原则 公路的线形设计本着“安全、先进、经济、环保、美观”的总体设计思想,路线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 1、灵活应用曲线为主的平面线形以适应地形,减少对自然破坏,提倡环保设计。 2、重视平面、纵面与地形横断面的结合,部分困难路段可采用分离式路基。 3、本着“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少拆房屋、方便群众、保护环境、保护古迹”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社会人文环境的破坏。 4、结合沿线城镇发展规划,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合理确定路线走向。既要适当选用较高技术标准,也要合理控制投资。 5、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 (二)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 1、应根据公路等级及其使用任务和功能,合理利用地形,正确使用标准,确保线形的均衡。 2、路线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3方面应综合设计。 3、路线设计应保持线形的连续性。 4、线形设计应与当地的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5、路线设计应避免穿过地质不良地区。 6、干线公路应避免穿过城镇,应遵循便民而不扰民的原则。 7、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保护环境。 (三)道路结构组成 1、路基 是道路行车部分的基础,由土、石按一定尺寸和结构要求所构成的带状土工构造物。 2、路面 路基顶面用各种材料分层铺筑而成的结构层。 3、排水结构物 为了确保路基稳定,免受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侵害,修建的专门的排水设施。按其排水方向不同可分为纵向排水和横向排水。 4、公路特殊结构物 为了保证公路连续、路基稳定,有时需要修建一些特殊构造物,如悬出路台、半山桥、明洞等。 (四)道路设计 1、 平面线形设计 (1)平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设计 两平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不宜过短。《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直线长度(以m 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km /h)的6 倍为宜;反向曲线之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 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km /h)的2倍为宜。”互相通视的同向或反向平曲线,如果其间直线长度过短,容易把直线和2 个平曲线看成是反向弯道,使整个线形缺乏连续性。在两同向曲线之间插入较短的直线是不适宜的,由于车辆驶离一个弯道而进入另一个弯道的过程中,驾驶者要使方向盘做反向扭转,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维持直线方向运行,因此两同向曲线之间要求有较长的直线。 (2)圆曲线 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使行车条件变坏,圆曲线半径越小,发生事故的趋势越大。所以在线形设计时,只要地形条件许可,都应尽量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在实际设计中,选用多大的圆曲线半径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在山岭重丘区,圆曲线半径尽可能采用规范所规定的极限半径的3~5 倍,最低以不小于2 倍为宜。在平原微丘区,应尽可能采用较大圆曲线半径,最好能选用大于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这样线形流畅、行车舒顺,路面排水则可通过路拱横坡得以解决。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小偏角的界限为7°,从设计和使用上看,最好控制在10°以上。缓和曲线直线同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或不同半径的圆曲线之间相互连接时,规范规定期间应设置缓和曲线。由于汽车行驶轨迹非常接近回旋线,加上回旋线线形美观、顺滑、柔和,能诱导视觉,符合驾驶者的视觉和心理要求,因此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缓和曲线是线形设计要素之一,在确定其长度时,首先应考虑的是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及使驾驶者感觉舒适、线形视觉良好所需的长度,其次才是超高缓和渐变率所需的长度。为在视觉上获得美观、圆滑的线形,缓和曲线长度应随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增长,但是,有时由于采用较长的缓和曲线而又限于交点间距不足,不得不减小圆曲线半径来适应。在线形设计中,圆曲线的半径是首要的,如果圆曲线半径过小,即使缓和曲线再长,其对行车的舒适、安全也是不利的。如果缓和曲线太长,会使驾驶者感到后一段曲线曲率增加的很快,往往要不时地踩刹车,感觉不舒顺,因此缓和曲线长度应为L=R ~R /9。另外,对于较长的缓和曲线,特别是反向缓和曲线,应尽量避开人工构造物区间,以免造成构造物的设计难度、构造物曲折及排水不畅。 2、纵断面线路设计 (1) 坡长 路线纵坡以平缓均匀而坡段较长为好,以免汽车经常换挡。规范对最小坡段长度作了规定,规范规定的最短坡长是两个变坡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竖曲线之间的直坡段。最短坡长除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值之外, 还应容纳得下竖曲线及两竖曲线之闻的直坡段的长度。同向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的直坡段要有足够的长度,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因为凹形同向竖曲线能被司机看到线形的整体, 这一段直坡段会造成线形不平顺的感觉。当直坡段较长时, 财把这直坡段变成一个半径较大的凹形竖曲线并和两端的竖曲线形成一个三心复曲线, 以消除线形不平顺的弊病。反向竖曲线,规范认为“最好中间设置一段直坡段, 直坡段的长度一般不小于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3秒钟的行程长度”。 (2) 变坡点和竖曲线 路线纵坡变更处为变坡点, 凡变坡点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其目的是为了缓冲行驶在不同坡度上的车辆动量变换,保证视距,保证汽车前灯照射范围。竖曲线和平曲线的良好组合还能使主体线形更顺畅,增加行车安全感和舒适感。竖曲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 这是因为汽车重心通过变坡点时的运动轨迹理论上是抛物线。但作为竖曲线应用的抛物线曲率半径的变化非常小, 实际上和圆曲线非常接近, 所以竖曲线的大小可以用一定的曲率半径来表示。关于竖曲线半径,对凸形竖曲线来说,主要是为了保证必要的视距I对凹形竖曲线来说,主要是使离心力所引起的超载限制在汽车弹簧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以及保证汽车前灯照射范围满足要求。 3、平、纵面组合设计 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必须注重路线的平、纵面组合设计,应充分考虑驾驶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要求。竖曲线与平曲线一一对应,两者重合,竖曲线完全包在平曲线之内,是平、纵最好的组合。对于长而缓的平曲线,应当采用平顺而流畅的纵坡,且平、竖曲线都应采用较大的半径,特别是凹型竖曲线处,两者的半径更应该大些。要避免在凸型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型竖曲线的底部设置小半径平曲线。对于凸型竖曲线,这种组合失去了引导视线的作用,使驾驶者感到茫然;对于凹型竖曲线,只要线形要素较大,行车可能不危险,但线形会显得扭曲,不顺适美观。同理,也不能把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设置在反向平曲线的拐点处或设置在缓和曲线段内,以免造成路面排水不畅。一个长的平曲线内设有几个竖曲线,或一个长的竖曲线内含有几个平曲线,这样的线形组合看起来很别扭,特别是当坡差较大时尤为明显,容易使驾驶者把公路看成是被分割成了几段似的,这样的组合应避免。确有困难时,一般一个长的平曲线内设置竖曲线的数目不应超过3 个,使驾驶者在任何地段所看到的纵坡变化不超过3 个为宜。竖曲线半径应与所对应的平曲线半径相协调,良好的立体线形是平、竖曲线的均衡与配合来获得的。平曲线半径较大时,竖曲线半径也应相应增大;平曲线较长时,竖曲线长度也应相应增长。对平、纵配合难以判别优劣时,可通过透视图来检验。关键还是应明确判断标准,使驾驶者最终能获得一个理想的视觉环境。 4、道路行车视距设计 在道路路线设计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行车视距的重要性,否则可能会带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加。因此行车视距应该满足一下几点: (1)所有道路必须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无论是单车道或双车道,有分隔带或无分隔带,高速公路还是其它公路,停车视距都是应该保证的。 (2)对于快、慢车分道行驶的多车道公路、中央有分隔带的公路,在中央划线并严格实行分道行驶的双车道,可不要求超车视距,主要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3)我国《标准》规定二、三、四级双车道公路的视距不得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且应有一定比例的路段保证超车视距。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双车道公路中央不划线,或虽已划线,但未能严格实行分道行驶,且有众多的非机动车干扰,汽车多在路中央行驶,当发现对面有汽车驶来时,再回到自己的车道上,所以对视距应该放宽。 5、沿路设施设计 (1)交通安全设施----信号灯、护栏、照明设施、反光标志、地道等。 (2)交通管理设施----公路标志、紧急电话、监控设施等。 (3)交通服务设施----加油站、维修站、停车场、食宿点等。 四、小结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道路的客货运量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现有公路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如何更快更好地落实建设国家公路网规划,是摆在道路建设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道路运输系统能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并且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