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的性质专题教学反思

二次根式的性质专题教学反思

“二次根式的性质专题”教学反思

2018年4月2日(周一)上午在初二(2)班开展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专题”的教学公开课,就本堂课做教学反思如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后,对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巩固提升的专题课。本节课学生能基本完成学习目标:1、加深理解二次根式的有关概念;2、熟练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其进行有关的计算。掌握学习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运用;突破学习难点: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

在回顾二次根式的性质中,学生们表现得对二次根式的三个性质都有所熟

≥()0

a≥双重非负性掌握得较牢固,部分学生对性质2

2

=a与性质3

a混淆不清,通过对a的取值范围和运算顺序的辨析

帮助学生辨析。

学生能够很快的解决题组1和例题1,但遇到例题2这样式子较长需要仔细观察的题目,学生的速度就明显的慢下来,部分同学未能顺利的找到解题规律,但经过同学的提点又能迅速的恍然大悟,说明这部分同学是有能力解决例题二但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的敏感度还不够,在课堂和练习中都应该多加强他们对此类题目反应的敏感度。

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有热情,在课堂结束能够表达自己本堂课的感受。但还需引导学生在表达上语言更精准,讲题时更言简意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注意学生以上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汇集、瞻仰”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感受人们参加典礼的激动、兴奋心情。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 生:10月1日是国庆节。 师: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个什么日子呢? 生:开国大典。 师: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同学们,开国大典中的“典”是我们课文的生字。写“典”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板书)“典”字这一横要直,要能支撑整个字,下面两点要注意呼应。 师:“典”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典礼。 师:大典是什么意思?

生1:规模非常大的典礼。 生2:隆重的典礼。 师:开国是什么意思? 生1:新中国成立。 生2:创建国家。 师: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师:同学们,我们每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把题目读懂,因为课文是文章的眼睛,又叫“题眼”。这是我们学课文必要注意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随着作者的描绘,走进这盛大的典礼场面。(投影)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带着怎样目标来学习呢?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读,明确目标) 师:请大家捧起书本,把课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的请举手!还有两三位同学没有读完,不要紧。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还留有时间给你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反馈自学情况: 师:同学们,刚大家读得很认真。字词你们会读了吗?这些二类字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 生:会! 师:好!我来检查一下。谁来当小老师? 生:个别读,开火车读。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 空气的性质|苏教版(2)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空气的性质。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气球、皮球、玻璃杯、水槽、小木棍、线、纸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3.效果预期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老师相信同学们!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一 探索和调查空气占据空间 2.自主学习 (1)证明空气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钢(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如果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预测,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3)学生预测 (4)学生实验 3 .展示交流 (1)思考: 为什么在实验中纸团没湿呢 (2)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占空间。) 4.任务呈现二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5.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类型方法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 1 / 9

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 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 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俗话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 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7.《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一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会是教学难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入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2.画一画: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画简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3.比一比: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熟读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赛读的形式。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学们就在这

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后反思 茶山一小徐洁 一、设计理念——探究身边的科学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探究身边的科学,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是贯穿本课活动过程始终的一条主轴线。 二、教学环节片段分析 片段分析一:“超级好玩手链”视频来自网络,利用了强力磁铁互相吸引的原理,使手链变魔术一样的变化莫测,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因此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我认为还是比较有效果,既与课文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一:关于磁铁,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求: 小组内交流我们小组已经了解的有 关磁铁的知识,并向大家汇报你们 的观点。 片段分析二:这个活动是否有必要展开,其实教学前我也认真地思考过,我认为这活动是本课后续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可以从中了解磁铁在学生心中的前概念,已经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知识,以便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本课实际的教学中有它的作用与意义,比如学生提出的“磁铁能吸引金属一类的物体”这个概念时,我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及时地纠正,并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

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要求:选择你们认为最合适的名字来命名 常见的磁铁。 ( 条形)( 蹄形)( 环形)( 方形)( 圆形) 片段分析三: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磁铁的不同形状,由于磁铁的名称一般是根据它们的外形而取得,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让学生给观察到的磁铁取名,就是让他们体会到根据形状取名的方法。 活动一:玩磁铁,你们发现了什么 要求:一边玩,一边思考问题 1.磁铁有哪些形状? 2.磁铁有哪些用途?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磁铁? 3.磁铁有哪些特殊的性质?能吸引哪一类物体? 不能吸引哪些物体? 片段分析四:科学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但万不能为了追求场面的热闹或公开课的需要而盲目地开展没有效果的探究活动。所以在开展活动前,我首先要考虑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下列有关磁铁的知识你知道吗? 1、有些磁铁不是用铁做的。 2、磁铁能吸引铁做的物体。 3、有时磁铁会互相吸引,有时又不能互相吸引。 4、铁做的物体只要一靠近磁铁,就会被磁铁吸引。 5、磁铁能隔着物体吸引铁。 片段分析五:之所以加入这一环节,是考虑到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描述磁铁的性质,我想直接出示这些有关磁铁的一些性质,让一些好的学生能简单解释这些性质,让许多学生从学生的发言中得到启发。遗憾的是学生很少能完整表达磁铁的这些性质,考虑到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后续学习中会有机会让他们去修正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时《空气的性质》。 一、教材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空气的存在、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的性质。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愿意与同学交流,拥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空气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空气能被压缩。 四、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材料准备:黑袋子、玻璃杯、纸团、矿泉水瓶、水、水槽、排球、皮球、注射器、橡皮,多媒体课件、圆珠笔笔芯、小木棍、注射器、土豆、湿纸团,水火箭、气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在课前准备好充满空气的黑色塑料袋放在礼品盒中。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吗?接着让学生来摸。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猜测。 之后我给出肯定的答案:黑色袋子里装的是空气。我提出问题: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我出示注射器提问学生:你们能用这只注射器或者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并说明。 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板书:空气是存在的) 【意图解析】情景导入的小活动增加了空气这一主题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空气探究的兴趣。我提供了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费尽心思,挖空脑袋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我将会花2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 2、引入本课的主题(耗时2min) 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但同学们对空气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空气的性质。(板书:空气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空气:当解开充满气的气球并将口对着自己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对空气的印象。并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 我会适当提示学生结合水的性质与空气作比较,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易流动的物体。然后请学生作答。 得出结论:和水相似,空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质。(板书) 3、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耗时4min)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会提出自己的假设,A空气不溶于水,B空气比水轻C空气自己会动等。刚刚有同学说空气比水轻,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的说没有,理由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压在身上;可能有的提出反对意见,说有质量,是因为空气比较轻我们感觉不到。

教学反思和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由此,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它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显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两大目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开国大典》一课是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在教学伊始我引入了三词语的教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通过这三个词的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顺势引入课文教学。接着我让同学们整体浏览课文,并找出文中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以此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面我将按照典礼前、典礼、阅兵式、游行的顺序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电子白板和微课的形式进行授课,用生动形象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全程参与进来。在本节课的最后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感受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以及合唱过长的形式进行感情升华,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行升华。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

《认识你,真好》教学反思

《认识你,真好》教学反思 《认识你,真好》教学反思范文 我执教的《认识你,真好》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家都是好朋友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这一课题教材上的内容比较少,在挖掘资料上我下了不少功夫,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拓展。送卡片这一环节是同学之间非常好的一种交流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交往技巧,让更多的同学享受到来自同伴的友谊,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与鼓舞。 要想让思品课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为中去,我觉得必须要让思品课成为学生们所关心的.一门课。上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教师应该要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能敏锐地捕捉思想教育信息,创造性地生成活动主题。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有选择地运用教材,不但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而且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要进行有地区特色,有针对性的补充。本节课,我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炼教育活动主题,学生对此乐于接受。道德存

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教师平时要注意捕捉教育信息,对课程进行大胆补充。捕捉教育信息,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行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留意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品德与社会课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积极、鼓励的姿态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在主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感受,包括满意的、快乐的、或是对教师和其他课堂内的事情不满意和不快乐的。对学生要使用“答的好”、“对”、“不错”、“这样好”、“试试看”、“说下去”“太棒了”这些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要采纳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把学生的思想整理后再重复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主动、敢于主动、学会主动、享受主动,使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反思一: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的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要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磁铁的教学

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惊醒探究的。本课设计了3个探究后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后动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教学准备】 1、教师用的材料:演示材料、自制课件。 2、为小组准备的第一份材料: 8块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3、为小组准备的第二份材料:8块磁铁和7种类型的硬币。 【教学策略】 通过魔术、猜测、实验、讨论、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感知磁铁的性质及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设计过程中,着力体现科学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启蒙性”、“探求性”、“应用性”。 【教学流程设计】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过程方法 1. 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科学知识 1. 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塑料瓶、气球。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烧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演示——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酒精灯、胶带、剪刀等。 3、压缩空气: 演示——排球。 分组——排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 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 2. 学生回答。 3. 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 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 2.学生假设。 3.每小组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

关于反思的认识

一、关于反思的认识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1、反思的凭借 (1)教育理论 (2)学生已有的水平,包括心理、知识经验、态度情感。 (3)学科课程标准或具体化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标准。 (4)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设置。 2、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在教学前(教学设计阶段)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阶段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认识和对教学结果的预测。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1)这节课学生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包括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态度情感等方面。即教学目标。 (2)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计划了哪些学生的活动?采用哪些形式、方法、步骤? (3)每个学习活动计划的依据是什么?与目标完成的关系是什么? (4)每个学习活动着重要评价什么,用什么形式、方法? (5)哪个活动计划有创新? (6)学生会怎样说,怎样做?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后的反思 .......——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实施以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活动的发生做分析认识。教师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1)我预想的发生了什么?没有发生什么?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得怎样?是否有所发展,达到目标? (3)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做的? (4)是否有些计划做了调整?效果如何? (5)发生的我未想到的,我是怎样处理的? (6)有些计划怎样实施会更成功? 3、教学反思怎么记 (1)点滴有感——加批(2)整体把握——写总评 (3)难忘片断——精点评(4)阶段回顾——析得失 (5)教学研讨——善采撷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青岛版) 年级:三年级教师:XX课题 1、小车的运动反思内容改进措施预测、假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总要先考虑一下,可能是怎么回事,作出预测,但不能确定,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搜集资料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可以说预测、假设是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究的起始,没有预测,就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而假设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时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让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假设,就为学生指明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案,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想方法验证,去搜集有关数据以求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探究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教学反思科目:科学年级:三年级教师:XX课题 2、玩滑梯的启示反思内容改进措施这节课总的来看还是可以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可以提倡继续坚持: 1、激发研究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兴趣的课堂,会如磁石般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上面的案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鼓掌认识摩擦,接着以学生玩滑梯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亲手验证,使孩子们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继而通过“手摩擦桌子”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两个游戏,使学生亲

身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把孩子们的研究兴致推向高潮。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猜测、设计实验、探讨更为复杂的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积极动脑后的成功和快乐。随后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把一组精美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意犹未尽之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走上老师指引的道路,好学,乐学。 2、注重探究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案例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找到学习科学的途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案例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研讨的过程;都是张扬个***、展示自我的过程;更是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 3、突出生活化。把科学概念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案例从一开始师生谈话鼓掌,接着谈玩滑梯的感受到“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以及最后的自由举例,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就使得学生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愿意学,觉得学习科学很有价值和意义,因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周围。教学反思科目:科学年级:三年级教师:XX课题

《认识计算机》教学反思.doc

《认识计算机》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机》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电脑的入门课。在这之前,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显示器,什么叫主机……可以说这一节课的能否上好关系到以后学生对电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所以说,怎样把这节课上好,我费了很多心思。 我想一年级的孩子一定愿意听故事,要通过一个故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乐乐小朋友告诉我她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座宫殿门前,她刚要进去,门口把守的士兵对她说:“小朋友,这里是电脑王国,我们规定凡是来这里的人,必须认识我们电脑家族当中的主要成员,还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乐乐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她向同学们求助。这时我就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乐乐小朋友?要想帮助她,必须先和电脑家族当中的主要成员交上朋友。 引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在新授当中,我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了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这些电脑主要组成部位的作用和特点。让学生听完自己总结。在课件当中,我采用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在图像上,用到了卡通图像,学生在看到这些图像时,都瞪大了眼睛,非常好奇;但在听到了以儿童化、第一人称配音的声音时,又都听得非常认真。总结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说得非常好。学生每总结出一个,我都贴一个板书,结合一年级学生认字不全的特点,在每个板书上都加了拼音。 学生总结完以后,我做小结。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

电脑家族当中的主要成员了,现在我们可以帮助乐乐小朋友了。这一部分还是在课件中完成,乐乐小朋友从“智慧门”进入到电脑王国中,她每游玩一个地方都要回答一个问题,采取抢答的方式。通过抢答,看看谁是最乐于助人的小朋友。这样一来,不仅巩固了刚学过的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当乐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已全部答对了这些问题时,电脑王国奖励给乐乐一些电脑部件,这时乐乐又问同学们了:“我怎么把它们组合成一台电脑啊?”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也组合一台电脑啊?”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组合得最快。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最后,我问同学们,我们能用这台电脑干什么。让大家进行小组计论。这是结合实际生活,锻炼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这节结束了。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这节课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体现了新课改思想。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完以后总结,教师小结时,可以让学生看看身边的计算机每个组成部分都是什么样的。在课件中,介绍的不全,如键盘有白色的,还有彩色的;主机箱有立式的,还有卧式的;鼠标有三键式的,还有两键式的……这些教师在小结时,应该加以补充。否则学生可能以为这些部件就像课件中所看到的这样,没有

《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教学案例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王彩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研究磁铁》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电和磁》单元的第四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包括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力有大有小、磁极可以指示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考虑到学生对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比较模糊(对磁铁的认识仅停留在能吸铁这一性质上),本课通过开放性的玩磁铁,以及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磁铁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理念】 通过引领学生亲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上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形成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尽量选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较接近的物品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本节课的课堂活动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的经验:从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到认识磁铁具有不同磁性的两极,接着探究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等。通过对指南针原理和发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学习开发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总结出探究后获得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安排的新知识点和进行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3、用语言描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以及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2、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认识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通过实验加以证明。 【教学难点】: 能设计一些合理的实验来研究磁铁的性质。 【活动准备】 演示材料: 导入用磁性蜗牛、各种形状的磁铁、指南针、课件、包起来的磁铁、非铁的金属等 分组材料: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反思 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的学习也必须要以“东、南、西、北”为基础。所以在新课教学之前,我先进行复习。我直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方向?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在我们平面图上怎么确定东南西北的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一指这些方向,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为此,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学校周边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识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来学习,在学生初步感知8个方位之后,让新知用于生活,认一认、指一指、说一说,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然后师生共同将现实中的座位图转化成小黑板上的平面图,学生观察平面图,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自制座位图,由学生提问,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卡通世界找朋友”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辨认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