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姓名:惠苗苗

学号:40907209

学科:化学教育

教材版本:鲁科版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第一节《原子结构》。本节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入手,在原子水平上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在这基础上,又认识了构成原子核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通过分析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关数据总结出了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电性关系和质量关系,引入了质量数这个概念,并介绍了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旨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构成原子微粒间的关系和碳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二)教学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一)原子的构成教学,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二)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应强调原子质量太小,计算和记忆均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质量。课上可带领学生查相对原子质量表,并阅读国内的知名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七、学习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

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复习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这只是原子的粗略结构,我们今天将要深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你们知道吗?认识原子的真实结构可是走过了一段小小的长征呢。

(二)情景导入

【PPT展示】用幻灯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模型进步之处,教育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设计模型的思想]

【教师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探索,不畏困难,才能不断前进,取得长远的进步,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三)新课呈现

【活动与探究1】让学生观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动画,分析实验实验现象,利用现象解释其原因。

【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观察到三个现象:

(1)大部分粒子通过金箔;

(2)只有少量的粒子反弹了回来;

(3)少量的粒子方向发生的偏转。

【教师总结】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断出:

①原子大部分是空的。

②中间有一个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且体积很小的粒子———原子核。

③电子随意地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并鼓励他们就原子结构模型提

出质疑,为选修模块引出波尔量子力学模型做好铺垫。在解决本节核心问题的同时,要

让学生初步体验假说、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体验到实验在假说、模型方法

中的作用]

【教师设疑】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接下来我们将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一、原子核、原子核的构成

【活动与探究2】已知原子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N,下表列出的是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分组讨论: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

(1)根据表中电荷的数据,可以得出原子核内中子不带电,因此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因此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2)根据表中质量数据,可以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内。

(3)根据表中相对质量数据,可以得出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设计意图:学生在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初步学会利用数据获取有用信

息,学会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

【板书】结论1: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

结论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

结论3: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分组交流与讨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

(1)离子不满足结论1;

(2)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多于核内质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少于核内质子数。

【板书】结论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组交流与讨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数据:

【教师提问】各符号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a 代表质子数;b 代表质量数;c 原子个数;d 代表该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e 代表该原子的化合价。

【教师评定】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既然前面的内容大家已经熟悉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异同。

【教师设疑】我们了解了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后,我们来放松一下。相信我们同学大部分都有读过畅销书《苏菲的世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6500 万年前灭绝的恐龙的一个原子在现在的人体内。”这有可能吗?我们又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来测定6500 万年前灭绝的恐龙化石的年龄?

【学生回答1】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因此现在我们人体存在的C、H、O 等元素可能就来自于6500 万年前灭绝的恐龙。

【学生回答2】可以通过14C 的衰变来测定恐龙的年代。

【教师评定】】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14C 和我们经常学习的12C 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元素的种类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同种元素的原子中的中子数也相同吗?请带着这些问题,填写下列表格:

【教师活动】检查学生是否正确,评定、分析并给出结论。

【板书】二、核素、元素、同位素

【PPT展示】“三素”概念的异同: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数学集合的思想,将“三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

元素

(同位素)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化学概念的基本问题,将学科融合的思想贯彻于化学学科教学中]

(四)课堂总结

【PPT展示】基于本节所学知识,我们对本节的内容加以总结:

(1)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

(2)原子核内部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相关等式关系;

(3)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要点及相互关系。

(五)回家作业

1.课后作业1(1)(4)、2

2.查阅资料并与同学们交流: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以及考古方面有哪些应用?

九、教学设计流程图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 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化学选修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熟知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微视频引入、类比、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归纳总结等方式展开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阅读《人类认识原子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从而树立积极、务实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能层、能级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课)播放宇宙大爆炸的模拟小视频,然后引入:同学们,在大爆炸之后,原子便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原子的奥秘吧! 【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检测】 1.什么是能层?核外电子共有几个能层? 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3.能级间的能量关系如何?(三个问题都通过填空的形式呈现。)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 学生将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合作探究与表达评价】 各小组任意选择之前学生所展示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课堂探究】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3.1s、2s、3d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4.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钠原子有3个能层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只有3个能层? 5.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N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6.不同能层相同类型的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7.第5能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多少?写出你推导的两种方法。 8.能级的能量高低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教师点拨和疑难突破】 (播放整张幻灯片:能层和能级) (设疑)都是核外电子,为什么具有的能量不同,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讲解)我们每个人就好比不同的电子,有的人体格强壮,有的人瘦弱多病。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比赛跳高,那些体格强壮的人,能跳两米多高,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却只能跳几分米高。电子也一样,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而那些能量高的电子,却可以跑到离核远的地方去“逍遥”。 【学以致用】完成课堂学案中的“学以致用”题目。 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学习心得。 四.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3.能量关系 作业布置:课本12页1-4题。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 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王超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1、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六)重、难点突破 1、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5、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经过,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列举几种原子的构成,采用对比方式,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原子的结构,为下一步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做好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题之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原子的概念,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极为初步的概念,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课题的知识只是几乎是全新的。 四、教学程序 (一)、原子的结构 1、通过引言展示课件,引出课题。 2、进行课前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评析。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发现史,学生阅读资源与评价p56,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然后看课本p70课文第一部分,学习原子的构成,出示图片,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情况,总结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并利用课件配合小结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tomic structure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 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 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原子结构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 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 – Z 练习:用A Z 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 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 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 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原子的结构。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但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本人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追寻前人的足迹,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分析,从而否定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假说。科学的研究这样螺旋上升和不断深入发展的。 内容分析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其中 粒子散射实验是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信息的方法,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都与 粒子散射实验有关。本节对于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粒子散射实验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重点在于对 粒子散射实验观察、现象的分析以及从现象中猜测合理的结构。“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除了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也很重要。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原子的结构其实学生早已经知道,初中的物理、化学中都已经清楚。所以原子结构如何不是本节课要教授的目的,如何从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中得出合理的原子结构模型才是本节要关注的重点。前面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从现象找本质,建模型或假说的过程已不再陌生,所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问即可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前一节学习了电子的发现过程,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结构如何分布呢? 学生在化学中已经学习了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但一般都尚未清楚原子大小与原子核大小的比例关系,而这一比例必将对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人教版选修三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罗田一中余金安 授课班级:高二(13)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α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过程,你将会初步学会“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途径和建立模型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 2、通过学习化学史和化学哲学思想,你将会学会信息处理的方法,并通过思考、合作与交流,理性认识原子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这节课感知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的差异,你会建立基本的物质观、微粒观和原子观。 2、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建模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你将会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不断突破的思想。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古代庄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 建立物质观、微粒观、原子观;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并认识原子的行星模 型结构特点 [新课引入]播放PPT两个和尚的对话,创设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化学情景。 [思考与交流]活动一 1、聆听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中包含哪些观点?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投影]观看视频,了解西方从德国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到道尔顿,再到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活动二 1、分小组活动:猜想原子的可能结构 活动要求:以小组进行讨论活动,猜想原子内部带正电荷的物质和电子是如何分布的。 用红点表示带正电荷的物质,用黑点表示电子。在画板上画出你们心目中认为的原子结构图形。 [点评]对学生画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做出点评,引导学生找出可能的原子模型。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和过程,并根据你的猜想推理可能的实验现象; [讲]讲解用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的原理。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分析是否与你预想的结果一样? [讲]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原子模型 [讨论归纳] 原子结构的特点: (1)原子核在原子中央,电子在原子核外分散; (2)原子核体积小,聚集了原子主要的质量; (3)电子质量小,绕核作高速运动。 [总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家的严谨求实,不断突破的态度有深刻感受 [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东风高级中学杜先军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尸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K、L、M、N、O、P、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设计(20200206162348)

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

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 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例1 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例2 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影片。 新课程学习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的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原子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1-1 原子结构第2课时》 教案2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1、理论研究证明,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还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能层和能级的符号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1)根据的不同,原子核外电子可以分成不同的能层,每个能层上所能排布的最多电子数为,除 K层外,其他能层作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有电子。 (2)从上表中可以发现许多的规律,如s能级上只能容纳2个电子,每个能层上的能级数与相等。 请再写出一个规律。 2、A、B、C、D均为主族元素,已知A原子L层上的电子数是K层的三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 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形成的C2+离子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D原子核外比C原子核外多5个电子。则 (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写出C和D的单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入〗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能否用宏观的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呢? 4、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 因此,电子运动来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我们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 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S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

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核核素 1. 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案1 (2)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案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1、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2、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在《化学2(必修)》中学生学习了核外电子排布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关系,在此基础上本节教材通过“联想·质疑”引入了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定量地描述元素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教材又通过“交流·研讨”等活动性栏目,使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构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化合价等元素性质的本质影响,从而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更为深刻,并能建构起新的“构(原子结构)——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性(元素性质)”三者关系的认识平台。 本节课计划2课时(建议连堂上) 本节主要内容是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理解元素的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并能够用此从定量的角度来解释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化合价等元素性质的本质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支持,如电负性数据的来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特别是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知道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主族元素电负性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认识主族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使学生体会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演绎推理和数据分析理解掌握电离能和电负性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电负性电离能的逐步引入,感受科学家们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 本节知识框架:

本节重点难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元素的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的电负性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 3、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 教学媒介:多媒体演示 教学素材: 素材1:主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趋势 素材2、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性质的一种体现。观察思考:为什么钠元素的常见价态为+1价,镁元素的为+2价,铝元素的为+3价?化合价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素材3、第三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趋势图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 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复习回顾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 原子序数====。 A c (2)」 表示的意示:ABCDE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 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②族族序数罗马数字用表示;主族用A表示;副族用B表示。 厂主族7个 族副族7个 (共18个)* 第VHI族是第8、9、10纵行 零族是第18纵行 阿拉伯数字: 罗马数字: (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 (4) 元素族的别称:①第I A族:碱金属第I IA族:碱土金属②第四A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36号)

(1)质量数=+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和一定数目的原子。 (3)同位素:相同而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4)同位素的性质: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 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 态,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的依据 5、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⑴同主族的元素,半径从上到下 ⑵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如:NaCICI-Na+ ⑶比较Ge P、O的半径大小 知识新授 一、能层(电子层)与能级(电子亚层)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K、L、M N O P、Q??… 能量由低到高 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 :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KLMNO?… 能级1s2s2p3s3p3d4s4p4d4f ....... 最多电子数61014…… 各能层电子数……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三、构造原理 (一)能量最低原理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即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 钾K1s22s22p63s23p64s1【Ar 】4s1 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 (二)[重点难点]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 !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

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