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作品)
化学《原子的结构1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
质 子 ( 带 正
电)
原子核
原子1个碳原中子(不带
子:电 )
核外电子(带负电)
1个氢原子:1.67×10
-27kg
1个氧原子:2.657×1 0-26kg用这源自【核外电子样的小的分数层排布】
量来表示
与原子相比原子,的原质子核的体积更小
量很不方
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像
通过模型,
对比
同学们说
动情况
的过程,为
他们提供讨
论,交流、
合作、表达
认识什么是电子层
的机会,实
现师生,生
生之间的互
动
电子层的分布规律,按
照能量的高低进行分布
能量低的离原子核越近
能量高的,离原子核越
远。
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高中化学还会遇到。今天你领悟了
方法, 对
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
[ 投影出
质子、中子构成的。
定的规律。际质量更
小的质量
作比较的
电子层最多标准可,以小分为七层,离核
的原子质
近的电子能量量被较它低,离核越远电
除, 得数
子能量越高就变。大了。
学 生
现在已知元2:素这的样原子核外电子最
的数字最
好在两位
少的只有一数层以内,,最多的有七层。
这样用起
我们可以用来方符便号一来表示,原子的
些……
结构情况。我师们:看一下视频
当堂达标, 巩固所学。
【课堂小结】
回顾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质 子 ( 带 正
原子核电)
原子1个 碳原中 子 ( 不带
《原子结构》教案一等奖

《原子结构》教案一等奖《《原子结构》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原子结构》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子结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
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以及不同模型对理解原子结构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实验器材。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设计课堂互动问题。
3. 安排实验:在课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并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4.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对原子结构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原子、分子、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2. 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等基本粒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2)原子核: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作用,强调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可以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元素和相对质量。
(3)电子: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分类,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以及电子云的概念。
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规律。
(4)能层能级:讲解原子中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能层和能级上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差异。
可以通过图表和动画来展示能层和能级的分布和关系。
(5)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方式。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结构 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的可能状态,复杂的原子光谱得以诠释。
1936年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原理。
【过渡】什么是能层?什么是能级?构造原理又是什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解。
现史,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培养求真务实、不断进步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讲授新课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知识回顾】1.原子的结构①数量关系: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②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对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相加的数值,即近似原子量。
2.原子核外电子层的表达方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体积很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亿分之一。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由内向外。
基础知识回顾回顾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为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的做的学习铺垫。
(2)每一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5)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一、能层与能级1. 能层(1)含义: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即电子层。
(2)符号及能量关系:小结: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离原子核越远。
2. 能级(1)含义:同一能层的电子,还被分成不同能级。
(2)能级符号与所能容纳电子数如下表:【思考与讨论】(1)一个能层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答案:2n2 ;相等(2)以s、p、d、f为符号的能级分别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3d、4d、5d能级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答案:;相同(3)第五能层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它们分别容纳在几思考交流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归纳总结能级数与序数、最多容纳电子数的关系,更深入的理解核外电子排4.下列能级符号表示正确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A )A.1s、2p、3dB.1s、2s、3sC.2s、2p、2dD.3p、3d、3f5.原子核外P 能层和p 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 C )A.32 和2B.50 和6C.72 和6D.86 和10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1.基态与激发态(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原子的结构》优课一等奖课件.

《原子的结构》优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第一节“原子的结构”。
详细内容包括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组成、电子云模型、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的关系,以及原子结构的稳定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的关系,电子云模型的理解。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组成,以及原子结构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结构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电子排布图,原子结构相关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
2. 知识讲解:(1)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3)电子云模型:概率密度分布,电子的运动状态。
(4)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3. 例题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原子结构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结构基本概念2. 原子核组成:质子、中子3. 电子云模型:概率密度分布,电子运动状态4. 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解释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2. 答案:(1)原子结构基本概念: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呈概率密度分布。
(2)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关系: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电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交错原则等。
(3)元素电子排布正确性分析:碳(C):1s²2s²2p²;氮(N):1s²2s²2p³;氧(O):1s²2s²2p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对电子云模型的认识,以及对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关系的掌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8篇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8篇《原子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8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原子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提问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思考〖结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板书一、原子结构〖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结合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①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探究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用 X表示为①O818②Al1427③Ar1822④ClCl⑤HH(学生总结)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原子结构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 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性
-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 能够用现代原子模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教学内容
1. 原子基本构成
- 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 电子的结构和分布
2.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 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解读
- 元素的分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物质,引起学生对于物质构成的
好奇,并引出原子的概念。
2. 讲解:简要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
的概念,并用图示说明原子结构。
3. 实验:通过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子的分布特点,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4. 研究: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
周期表中的基本信息和分类方式。
5.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解
答一些化学问题,以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互动问答,巩
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
- 展示不同种类的物质
- 原子结构图示
- 静电实验所需材料
- 元素周期表
- 化学问题解答活动材料
教学评价方式
- 课堂参与和讨论
- 实验报告
- 化学问题解答活动成绩
参考资料
- "初中化学教师用书",XXX出版社,20XX年
以上是《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原子的结构》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推理能力
规律,再通过原子的结构理解这一规
培养学生分析
律
数据,归纳总
知识归纳,联系巩固,巩固练习
结信息的能力
课 题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
学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
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引导学生分析a粒子轰ft金箔
步,并且培养
象,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实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的质疑精
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原子核与
感受原子核非常的小
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还能再分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各个粒子的带电情况,给出核电荷数的定义,
原子的大小关系
并且过渡到原子核还能再分成
质子和中子。
引导学生从原子不显电中得出
2.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情感。
教
学
重点
原子的构成
难点
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建立基本的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方法
讲解、类比、引导探究、练习
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 计意图
通过观看小视频,引出原子结构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师:同学们,决定这千变万化世界最基本的微粒是什么呢?
生:原子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回答有关原子的几个小问题。
回忆:
1.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
2. 原子能否再分呢?原子如何构成?
3. 原子核的构成如何?
4. 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如何?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1、原子的诞生2、能层与能级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一原子的诞生
师:现在在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目前我们已发现90多种天然元素,请问它们是怎么诞生的?
生:氢、氦原子通过核聚变逐步熔合而成。
【小结】宇宙大爆炸促使氢、氦原子合成其它原子!
师:这些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几代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吏。
【展示】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
1805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
1、什么是能层?
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
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
【小结】: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可以把它们分为不同能级
【展示】能级与最多容纳电子数
提出问题:
1、每一个能层所包含能级的个数与能层的序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2、每一个能层所包含能级从哪个能级开始的?依次是什么能级?
3、s、p、d、f…能级所容纳最多电子数分别是多少?
4、“4f8”的含义是什么?
表示第4能层f能级上排布8个电子
【小结】
1、每一能层中所含能级个数与能层序数n相等
2、每一能层中的能级都从S能级开始依次ns、np、nd、nf…
3、同一能层中Ens<Enp<End<Enf
4、s、p、d、f…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1、3、
5、7…的二倍
5、不同能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相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即:电子层序号 1 2 3 4 5 6 7
代表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
(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满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然后才由里往外,依次排在能量
较高电子层。
而失电子总是先失最外层电子。
【课堂练习】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16S 、18Ar 、19K、26F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随着原子核数的增加,绝大多数元素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右图的排布顺序,称为构造原理。
【展示】部分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课堂练习
按照构造原理,写出16S、26Fe的电子排布式,并预测它们的化合价。
答案:16S:1s22s22p63s23p4 ,可能的化合价为+6价、+4价、-2价等。
26Fe:1s22s22p63s23p63d64s2,可能的化合价为+2价
[课时小结]
1、原子的诞生
2、能层与能级
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板书设计】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的诞生
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
二能层与能级
1、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
2、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小结
1、每一能层中所含能级个数与能层序数n相等
2、每一能层中的能级都从S能级开始依次ns、np、nd、nf…
3、同一能层中Ens<Enp<End<Enf
4、s、p、d、f…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1、3、
5、7…的二倍
5、不同能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相同
三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随着原子核数的增加,绝大多数元素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右图的排布顺序,称为构造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