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监测方法依据及检出限

地下水环境监测方法依据及检出限

附表监测项目方法依据及检出限

地下水监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9月22日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水监测系统 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 1 - 1.1项目背景...................................................................................................................................... - 1 - 1.2新产品研究.................................................................................................................................. - 2 - 二、系统简介............................................................................................................................................ - 2 - 三、系统功能............................................................................................................................................ - 3 - 四、系统方案............................................................................................................................................ - 4 - 4.1数据流程及组网.......................................................................................................................... - 4 - 4.2系统组成...................................................................................................................................... - 4 - 4.3数据采集...................................................................................................................................... - 5 - 4.4数据传输格式.............................................................................................................................. - 5 - 五、系统软件............................................................................................................................................ - 5 - 5.1软件平台...................................................................................................................................... - 5 - 5.2数据接收软件.............................................................................................................................. - 5 - 5.3数据查询分析软件...................................................................................................................... - 6 - 六、系统特点.......................................................................................................................................... - 10 - 七、产品性能.......................................................................................................................................... - 10 - 7.1一体化智能水位采集装置........................................................................................................ - 10 - 7.1.1产品特点....................................................................................................................... - 11 - 7.1.2技术指标......................................................................................................................... - 12 - 7.2无线手持参数设置仪................................................................................................................ - 12 - 八、工程实例.......................................................................................................................................... - 14 -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吉林省地下水协会 2016年5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概论 (1)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4) 第三章、环境监测井的设立原则 (5) 第四章、设立方法 (6) 第五章、监测井建设要求 (8) 第六章、监测井材料质量要求 (13) 第七章、物探测井技术要求 (15) 第八章、抽水试验及样品采集要求 (16) 第九章、辅助设施建设要求 (20) 第十章、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25)

第一章、概论 1、监测井意义 用钻孔法完成的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变化情况的专用井。其施工方法和常规水井相似,完井后在井中放置监测仪器,并定时采取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监测井布置在污染源集中区点,在国外已采用水平井大面积测控地下水污染情况。

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分类 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水质监测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通常包含井口保护装置、井壁管、封隔止水层、滤水管、围填滤料、沉淀管和井底等组成部分。按设立目的可分为简易监测井和标准监测井;按井结构可分为单管单层监测井、单管多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和丛式监测井等。简易环境监测井 简易监测井是为了进行临时性调查,初步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所设立的临时性环 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是为了连续、长期对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点位进行水质监测所设立的长期性环境监测井。单管单层监测井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单一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单管多层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巢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中安装多根不同长度井管分别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丛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监测点(场地、区域)附近分别钻多个不同深度的监测

地下水监测技术方案

咸潮监测预警技术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概述 (2) 2. 技术方案 (3) 2.1系统组成 (3) 2.2方案特点 (3) 2.3产品功能特点介绍 (4) 2.3.1 OTT Ecolog800 温盐深监测记录仪 (4) 2.4 供电模式 (8) 2.5 数据通讯 (9) 2.6 系统安装 (9) 2.7 监控中心软件 (9) 3. 产品主要应用情况 (11)

1. 概述 地下水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淡水资源。但是,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污染已从点状扩展到面状污染。除地下水自身受污染外,又成为土地污染的重要媒介。 含水层对污染源的敏感性、纳污的脆弱性及其与土地污染的相关性已引起行业专家的普遍关注。而且,土壤和含水层一旦受到污染,清除、治理、修复十分困难,不仅经济投入很大,技术上也有难度,时间周期也很长。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国内七大地表水系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这对我国本不充裕的水资源来说无疑更让人忧虑。随着人口密度加大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降落漏斗逐步扩大,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也使地下水逐步遭到污染,而浅层地下水的无法使用迫使许多地区大量开发深层地下水,又带来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地质灾害。据环保部门统计,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约1356亿吨,江、河、湖污染严重,并呈加重趋势,50%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已不适宜饮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日前印发。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满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205个设市城市及350个问题突出的县级城镇饮用水安全问题。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广泛采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为保障供水安全,有必要对地下水的水文和水质参数进行监测,以便实时掌握地下水的储量变化,水质指标等情况,选择合适优质的地下水源,保障饮用水源的安全,合理有效的利用地下水,在近海地区,更可以根据实时监测指标对可能出现的海水倒灌实现预警等目的。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O—三年七月

目录 前言 (1)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1) 5监测报表格式 (8) 附录 A 水样保存、容器的洗涤和采样体积......... . 11 附录 B 地下水采样参考方法 .. (13) 附录 C 土壤采样技术 (22) 附录 D 常见的采样器具及其所适用采样的样品种类 (22)

前言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保护地下水环境,规范地下水样品的采集过程,保证地下水样品的代表性,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 本指南附录A、B、C、D为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水样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适用于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场地地下水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GB 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 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DZ/T 0064.2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D 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GBJ 145 土的分类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术语和定义 3.1地下水环境监测指通过采集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样,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监测点位附近水质动态变化情况。 3.2地下水样品采集指通过使用适当的工具,从地下水监测点位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样品。 4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4.1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4.1.1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 4.1.2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枯水期采样一次。污染控制监 测井逢每 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一次,全年两次。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逢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一次,全年两次。 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 遇到特殊的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应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次。 4.2采样技术 4.2.1采样资质 所有参与采样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后才可进行地下水、土壤样品采样工作。未通过考核的人员不宜参与采样工作。

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

附件3 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前言 简要论述报告编写目的、原则、依据、使用的资料及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一、地下水监测状况 说明本省(区、市)地下水监测体系状况,部门之间地下水监测网之间的关系,国家级与省级地下水监测点的作用,监测站网分布、变化、控制程度等,对监测质量进行评述。按地(市)级行政区,对地下水监测站网基本情况进行列表统计。 二、地下水补给 1、大气降水 介绍大气降水情况,通过多年降水量比较,给出本年度降水水平评价(特枯年、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特丰年)。 2、地下水补给 论述大气降水及其它地下水补给源的时空分布,给出年度地下水补给量,与以往年份比较,说明地下水补给变化情况。 三、地下水开发利用 1、地下水开发 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位,按不同地下水类型(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分别统计区域地下水开采量、集中供水水源地个数及开采量,说明地下水开发情况。与以往年份比较,说明本年度地下水开发的特点与变化情况。对地下水开采量和开采程度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2、地下水利用 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位,说明地下水利用情况。按不同用途(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市生活与其它用水),分别统计地下水利用量及其在总开采量中所占的比重。与以往年份比较,说明本年度地下水利用的特点与变化情况。按不同用途对地下水利用量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四、地下水水位与开采漏斗 1、主要城市水位与降落漏斗 论述城市(副省级以上及地市级城市、重点县级市与国家大中型企业)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水位变化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发展、变化情况,划分地下水位变化类型(强上升:地下水位升幅≥3米、中等上升:地下水位升幅1.5-3米、弱上升:地下水位升幅0.5-1.5米;强下降:地下水位降幅≥3米、中等下降:地下水位降幅1.5-3米、弱下降:地下水位降幅0.5-1.5米;基本稳定:地下水位升、降幅度在0.5米以内),评价水源地开采潜力。对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升降幅度与漏斗面积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2、重点地区水位与降落漏斗 在本省级行政区区范围内,论述我国主要平原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江汉平原、河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等)、经济发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区(山西六大盆地、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吐-哈盆地等)的地下水开采、水位变化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发展、变化情况,按照标准(同上)划分地下水位强上升区、中等上升区、弱上升区、强下降区、中等下降区、弱下降区、基本稳定区,评价区域开采潜力。对重点地区地下水水位升降幅度与漏斗面积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五、地下水水质与污染 1、主要城市地下水水质与污染 论述主要城市(副省级以上及地市级城市、重点县级市与国家大中型企业)地下水的水质与污染情况。按照GB《地下水质量标准》划分地下水质量等级。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城市进行长序列资料对比分析,说明污染原因、污染程度、污染危害,分析污染演化趋势。对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2、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与污染 在本省级行政区区范围内,论述我国主要平原区、经济发达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区的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按照GB《地下水质量标准》划分地下水质量等级。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进行长序列资料对比分析,说明污染原因、污染程度、污染危害,分析污染演化趋势。进行地下水污染状况排序,绘制排序图。 六、主要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 按照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别说明其形成、分布、变化特征、危害程度等。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

(完整版)检出限的详细计算方法

1. 关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的定义: 在样品中能检出的被测组分的最低浓度(量)称为检测限,即产生信号(峰高)为基线噪音标准差k倍时的样品浓度,一般为信噪比(S/N)2:1或3:1时的浓度,对其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没有确定的要求。目前,一般将检测限定义为信噪比(S/N)3:1时的浓度。 2. 计算公式为: D=3N/S (1) 式中:N——噪音; S——检测器灵敏度;D——检测限 而灵敏度的计算公式为: S=I/Q (2) 式中:S——灵敏度;I——信号响应值;Q——进样量 将式(1)和式(2)合并,得到下式: D=3N×Q/I (3) 式中:Q——进样量;N——噪音;I——信号响应值。I/N即为该进样量下的信噪比(S/N),该信噪比可通过工作站对图谱进行自动分析获得,一般的色谱或质谱工作站都可进行信噪比分析计算。这样检测限的计算方法就变得非常方便了。 3. 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检出限有2种表示方法:一种是进样瓶中样品检测限,一种是针对原始样品的方法检出限。 1)对第一种检测限,只要知道进样量和信噪比即可计算。如进样瓶中样品浓度为1 mg/L,在此浓度下的信噪比为300(由工作站分析获

得),则其检测限为:D =(3×1 mg L-1)/300 = 0.01 mg/L。也可用绝对进样量表示,若进样体积为10 ul,则其检测限为:D = 3×(1 mgL-1×10 ul)/300 = 0.1 ng。 2)对第二种表示方法,需同时考虑原始样品的取样量和提取样品的定容体积。仍按前述样品计算,若取样量为5克,最后定容体积为5 mL,则方法检测限为:D = 0.01 mgL-1×5 mL/5 g = 0.01 mg/kg。即当原始样品中待检物质的浓度为0.01mg/kg时,若取样量为5g,样品经前处理后定容体积为5mL时,进样瓶中样品的浓度可达0.01mg/L (假定回收率为100%),此时,在其它给定的分析条件下,能产生3倍噪声强度的信号。在实际检测工作中,第二种表示方法更为常见。 4.注意事项 由式(3)可见,信噪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检测限的大小。信噪比计算方法的不同,其比值大小有很大不同,这与计算信噪比时基线噪声峰值的定义方式有关,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定义: ①峰/峰(peak to peak)信噪比,用某一段基线噪声的平均高度; ②峰/半峰(half peak to peak)信噪比, 用某一段基线噪声平均高度的1/2; ③均方根(RMS)信噪比,用某一段基线噪声的均方根值计算。 除此之外,信噪比的计算结果还和所取噪声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取信号哪一侧基线的噪声,取多长一段基线上的噪声,计算结果都很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一般多取样品峰两侧的噪声峰值计算。

(环境管理)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指南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〇一三年七月

目录 前言 (1)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 环境监测井的设立原则 (2) 5环境监测井的设计要求 (6) 6环境监测井施工技术要求 (7) 7环境监测井井口保护装置要求 (12) 8 环境监测井验收与资料归档要求 (12) 9环境监测井维护和管理要求 (12) 10环境监测井废井要求 (12) 附录A (1) 附录B (20) 附录C (22) 附录D (29)

前言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保护地下水环境,规范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建设、维护、和废止等,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布设方法、建设和废止等要求。 本指南附录A~B为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建设、维护、管理和废止等有关要求。适用于饮用水水源地(补给区)、矿山开采区、工业污染源(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外工业污染源及工业废弃场地)、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再生水灌溉区、规模化养殖场)、高尔夫球场等区域的地下水调查和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148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 0091 岩心钻探规程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CJJ 10-86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96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DD 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HJ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3 术语和定义 3.1地下水环境监测井 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水质监测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通常包含井口保护装置、井壁管、封隔止水层、滤水管、围填滤料、沉淀管和井底等组成部分。按设立目的可分为简易监测井和标准监测井;按井结构可分为单管单层监测井、单管多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和丛式监测井等。 3.2简易环境监测井 简易监测井是为了进行临时性调查,初步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所设立的临时性环境监测井。 3.3标准环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是为了连续、长期对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点位进行水质监测所设立的长期性环境监测井。 3.4单管单层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单一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3.5单管多层监测井

环境监测试卷及标准答案套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5 分) 1、水中铬常以两种价态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最强。 2、水体控制断面是为了了解而设置的。 3、残渣可以分为、、和总不可过滤性残渣,其中总悬浮物属于; 4、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四种方法。 5、误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偏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和两种。 6、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时,可用将大气中的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进行测定。 7、测定烟气烟尘浓度时,采样点的烟气流速与采样速度相比应当。 8、与物理化学监测方法相比,生物监测方法的优点是缺点是。 9、在质量控制图中,当测定值落在上控制线以上时,表示这个数据是的,测定值中连 续7 个点递升,表示分析数据,当空白试验值连续四个点落于中心线以下时,说明数据。 10 、大气连续自动监测的子站布设应满足、、和。 二、判断题:(10 分) 1、称量样品前必须检查天平的零点,用底脚螺丝调节。() 2、使用高氯酸消解时,可直接向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但须小心。() 3、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需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实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4、测定DO的水样要带回实验室后加固定剂。() 5、水温、PH值、电导率等应在现场进行监测。() 6、我们通常所称的氨氮是指游离态的氨及有机氨化合物。() 7、使用标准皮托管测试时,当烟道内尘粒浓度大时易被堵塞。() 8、环境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应水平放置,垂直指向最近的反射体。() 9、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的方法,是保证测试数据达到精密 度与准确度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10 、每次测定吸光度前都必须用蒸馏水调零。() 三、简答题:(25 分)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5 分) 2、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 分) 3、测定BOD5时,哪些类型的水样需要接种,哪些水样需要进行菌种驯化处理。(5分) 4、何谓表色和真色,怎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的办法?( 5 分) 5、试述3 -中污带的理化和生物特点。(5分) 四、计算题:(25 分) 1、试写出平均值置信区间的估算式,并计算下题:有5个测定值:1.1 2、1.15、1.11、1.16、1.12,求置信概率为95^的平均值置信区间。(t0.01,4=4.60 ; t0.05,4 = 2.78 ; t0.01,5 = 4.03 ; t0.05,5 = 2.57 )(7 分) 2、取水样100ml监测其COD按标准方法将水样和空白样加热回流,滴定时水样消耗浓度为 0.1mol/L的硫酸亚铁铵30ml,空白样消耗48.5ml,试计算此水样中COD的含量。(以O, mg/L 表示)(M1/2O=8)(8 分)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水环境受到污染源的排放、地形、气候及供需水条件、季节变化、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等因素的影响,其水质水量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具有较强的易变性和突发性。因此,对区域范围水环境进行高效、高精度的时空连续动态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可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水资源质量的状态、分布和变化规律,预测事故隐患,并在事故突发后辅助管理人员生成应急方案。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在线的水质水量监测传感器、变送及控制器,以连接异地、异质传感器或现地设备的广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实现水环境要素的实时、多维、多源、高效、高精度的在线自动监测,以及监测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管理、表达评估和辅助决策。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 (1)系统集成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水质预测模型的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直观地对区域水环境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自动响应监测值超标的紧急情况并给出应对措施建议,配合系统的自动警报和决策支持功能,系统实现对区域水相关数据的动态管理,提高区域水环境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2)系统监测数据查询,包括静态查询和动态显示。静态查询功能辅助用户从地图或对象列表框中选择查询监测对象,反馈相应监测数值,并可将检索数值进行作图和输出;动态显示功能允许用户定义多个监测对象的动态数据框,当系统自动读取数据库时,地图中的动态数据框将更新显示该对象的最新监测和预测值。 (3)预测功能对用户选择的监测对象和参数进行水质预测,并将预测数值同已有监测值一起进行画图和输出,也可将预测数值实时显示在动态数据框中,并将预测数据作为警报触发值进行判断。 (4)通过定义区域内各监测参数的评价等级和关联颜色,对各类水体的实时监测值用不同颜色进行空间标识,从而为用户直观地获取水体水质评价信息提

HJKJ2014060015 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监测及分析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监测及分析系统 梁艳,俞旭东,谢凯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江苏南京211106) [摘要]: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监测及分析系统集传感器、测控、通信、计算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一体,实现了“测得准、传得快、说得清、管得好”的总体目标,可为水环境管理、水功能区管理、污染物减排和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可方便接入其他业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环保部门环境监察、管理能力,增强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满足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业务需求。 关键词:物联网;水环境监测;水环境分析 0引言 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及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将物联网与环境监测融合已成为环境监测与管理新的发展趋势[1]。环境参数、设备状态、视频监控等信息通过具有定位功能的传感器、智能监测分析仪器等感知设备进行采集后,经由网络设备和通道实时传输至信息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实现环境管理部门对水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控,同时实现其对监测站点测控、数据传输装置及排污口闸门等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工况监测,增加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和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使得环境监测与管理更加便利和准确[2-3]。 传统的水环境监测以实验室监测为主,还包括便携式仪器现场人工取样检测和固定监测站点连续取样监测[4],各方式分别具有其优缺点。如实验室监测响应时间长,检测频次有限,但监测参数全面且分析结果精确;自动在线监测投资运行成本高,但监测及时,预警能力强等。物联网将3种监测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快速有效获取大范围(甚至是整个水域)水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挖掘利用,作出整体有效的评价[5-6]。水质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以及数据的高效利用是水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运用的关键。 水环境监测及分析系统在物联网先进感知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Web发布技术,以智能传感器为基础,结合自由组网传输方式将采集数据传输至环境业务数据中心。系统对业务应用进行扩展,其业务应用模块依据水质规范,对监测项目各种动态数据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评价,实现有效的监控预警;并且根据内置的各种水质模型,为污染物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持,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监察监管能力,增强其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实现环境监测管理“测得准、传得快、说得清和管得好”的总体目标。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要求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要求 1、建井材料 (1)监测井井管使用PVC 管材(纯PVC无其他添加成分,厚度为4~6mm)。 (2)监测井管应采用螺纹接口,不得使用任何粘接剂。滤水管段应使用120目钢丝网包缠,采用封口条固定。 (3)井口保护套管应为不锈钢材质。 (4)监测井过滤材料采用分级(均匀系数在1.5~2.0 之间)石英砂作为过滤层滤料。过滤材料使用前应进行冲洗,在钻井场地存储时应确保不与污染物接触并防止外部杂质混入。 (5)在过滤层上下部环状间隙应使用止水材料进行封隔。使用的材料为膨润土和水泥。 2、钻探施工 (1)钻探机具在使用前采用物理方法除污、除锈。采用的清洁剂应无毒无害。 (2)钻探工艺方法满足取芯要求,4m以上土层必须采用干钻(不加水)方式。岩石段钻进时,钻进用水不得使用污染水,劣质水。 (3)应进行钻孔岩芯编录。 3、下管 (1)从地表向下井管按以下顺序排列:井壁管、滤水管、沉淀管。 (2)钻孔达到设计要求后,下入监测井管前应进行冲孔、换浆。冲孔时应将冲孔钻杆下放到孔底,用大泵量冲孔排渣,待孔内岩渣排净后,将冲洗液粘度降低至18~20s,密度降低至1.1~1.15g/cm3。 (3)监测井的深度应超过已知最大地下水埋深以下2m。对于含水层下部砂岩层应采用石英砂进行封填。 (4)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含水层下的隔水层的底板。 (5)监测井顶角斜度每百米井深不得超过1°。 (6)新凿监测井的终孔直径不宜小于110m,监测井井管内径不宜小于80mm,含水层段应安装滤水管(花管),反滤层厚度不小于0.05m,成井后应进行抽水洗井。 (7)下管时应扶正井管,保证井管位于孔中心。 (8)滤水管(花管)长度应等于检测目的层中含水层总厚度。 (9)监测井管应采用螺纹接口,不得使用任何粘接剂。滤水管段为缠丝包埋过滤器。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练习题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一、填空题: 1、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_______。 答案:二次(丰、枯水期) 2.、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网前,应收集当地有关_______、_______资料。 答案:水文地质 3、监测井应设明显标识牌,井(孔)扣应高出地面_______m,井(孔)扣安装盖(保护帽),孔口地面应采取_______措施,井周围应有防护栏。 答案:0.5-1.0 防渗 4、地下水采样前,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监测项目外,应先用被采样水荡洗采样器和采样容器2-3次后再采集水样。 答案:五日生化需要量有机物细菌类 5、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_____类。 答案:Ⅱ 6、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______采样1次。 答案:枯水期 7、污染控制监测井逢_____采样1次,全年____次。 答案:单月 6 8、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采样____次。 答案:1 9、从井中采集水样,采样深度应在地下水水面以下,以保证水样能代表地下水水质。 答案:0.5m 10、地下水污染控制监测井全年监测次。 答案:六 11、每年测量监测井井深,当监测井内淤积物淤没滤水管或井内水深小于1m 时,应及时清淤或换井。 答案:两 12、为了解地下水体未受人为影响条件下的水质状况,需在研究区域的地段设置地下水背景值监测井(对照井)。 答案:非污染 13、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________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答案:一个 14、国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一般不少于每100km2________眼井,每个县至少应有________眼井,平原(含盆地)地区一般为每100km2________眼井。

地下水监测规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4〕169号 关于发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五项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公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的规定,规范环境监测行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现批准《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五项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编号、名称如下: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5-2004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7-200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8-2004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上述五项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标准信息可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513706923.html,)和中国环境标准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513706923.html,)查询。 特此公告。 附件:《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五项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二○○四年十二月七日主题词:环保行业标准公告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groundwater 2004-12-09发布 2004-12-09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目次 前言 1总则 (4) 1.1适用范围 (4) 1.2引用标准 (4) 1.3术语 (4) 2 地下水监测点网设计 (7) 2.1监测点网布设原则 (7) 2.2监测点网布设要求 (8) 2.3监测点网(监测井)设置方法 (8) 2.4监测井的建设与管理 (9) 3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12) 3.1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12) 3.2采样技术 (12) 3.3地下水采样质量保证 (15) 3.4地下水现场监测 (15) 4 样品管理 (17) 4.1样品运输 (17) 4.2样品交接 (17) 4.3样品标识 (20) 4.4样品贮存 (20) 5 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20) 5.1监测项目 (20) 5.2分析方法 (21)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是掌握地下水变化规律、了解地下水开采状况、指导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可对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质等参数进行长期监测并自动存储监测数据,可对地下水的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分析。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依托既有的GPRS/CDMA无线网络进行建设,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速度快、无通信距离限制等优点。系统支持水利部地下水通信规约,已在各地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中广泛应用。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拓扑图:

系统优势: 系统软件主要功能: ◆测点分布总览◆实时数据监测 ◆智能数据统计◆趋势曲线分析 ◆等水位线生成◆测点信息维护

应用案例 案例1——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下水监测项目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面临着地下水严重超采、水环境不断恶化等诸多问题。2015年初,河北省率先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对超采严重县、市的地下水展开全面监测。 河北省水利厅建设了专用的地下水监测中心和地下水监测软件平台,多个厂商的监测设备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上报至该平台。

通信网络: 地下水监测中心具备可上外网的固定IP,因此系统采用 GPRS+INTERNET的公网专线组网模式。 设备选择: 地下水观测井分布分散、普遍位于野外、现场无电源,因此现场监测设备选用了自供电、IP68防水的的地下水遥测终端机 DATA-6218。 按照项目需求,水位计选用了水位、水温双参数的投入式水位计。 现场展示: 案例2——陕西省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

近几年,陕西省各市陆续启动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的项目建设,新建国控地下水观测井并配置水位计和远程监测设备,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地下水状况的远程在线监测。 通信网络: 省地下水监测中心具备可上外网的固定IP,系统采用 GPRS+INTERNET的公网专线组网模式。 远程监测设备按照陕西省统一的通信协议上报地下水监测软件平台。 设备选择: 地下水观测井分布于陕西省各地,小部分在室内、大部分在室外或野外,远程监测设备采用了自供电、IP68防水的地下水遥测终端机DATA-6216。 水位监测设备采用高精度投入式水位计。 现场展示: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

检出限、测定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及分析空白 第一节:检出限 1.检出限 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除了与分析中所用试剂和水的空白有关外,还与仪器的稳定性及噪声水平有关。在灵敏度计算中没有明确噪声的大小,因而操作者可以将检测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到足够大,从而使灵敏度相当高。显然这是不妥的,必须考虑噪声这一参数,将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单位体积载气或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量称为检出限。则: D = 2N / S 式中:N---噪声(mV或A); S---检测器灵敏度; D---检出限,其单位随S不同也有三种: Dg=2N / Sg, 单位为mg/ml Dv=2N / Sv, 单位为ml/ml Dt=2N / St, 单位为g/s 有时也用最小检测量(MDA)或最小检测浓度(MDC)作为检测限。它们分别是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进入检测器的物质量(g)或浓度(mg/ml)。 不少高灵敏度检测器,如FID、NPD、ECD等往往用检出限表示检测器的性能。 灵敏度和检出限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示检测器对测定物质敏感程度的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低,说明检测器性能越好。 从而可见,测量方法的检出限于分析空白值、精密度、灵敏度密切相关。他是分析方法的一个综合性的重要计量参数。 2.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1)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即为检出限(D.L)。这里的零浓度样品是不含待测物质的样品。 D.L = 4.6σ 式中:σ—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重复测定20次以上)。 2)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D.L作如下规定。 在与分析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加入被测组分的重复测定(即空白试验),测定次数尽可能多(试验次数至少为20次)。算出空

地下水监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下水监测规范 SL/T183-96 条文说明 目次 1总则 2井网规划与布设 3测验 4资料整编

1 总则 1.0.1本《规范》提到的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壳内岩土空隙中可流动的水体,包括潜水、承压水和泉水三种类型。 1.0.2井网是由监测井和泉水监测站组成的监测网络。 1.0.4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及规定主要指陆地水文、水文地质、普通测量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井网规划与布设 2.1类型区划分、开采强度分区和井网分类 2.1.1.1由于各类型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不同,故各类型区井网规划的要求、方法也不一样,因此,类型区划分是井网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2.1.2超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超过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强开采区、中等开采区,弱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分别占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的50%~100%、20%~50%、20%以下(含无开采区)。 2.1.3基本监测井网是为控制区域性地下水运动或水文地质边界而设置的长期监测井网,由重点基本监测井(站)和普通基本监测井(站)组成。重点基本监测井(站)是为完整地掌握地下水动态过程以便于控制水文地质边界或推算水文地质参数而设置的骨干监测井(站),其监测的频次、技术手段和精度要求都高于普通基本监测井(站)。统测井网是为掌握特定时间地下水空间状况、补充基本监测井网密度不足而设置的监测井网。试验井网是为比较精确地分析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探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防止水文地质环境恶化等科学试验研究而设置的监测井网。 2.2井网规划原则

2.2.3地下水监测井网规划的总原则是科学、经济、合理、配套,尽可能做到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各监测项目统一设置,充分发挥监测井网的综合作用,以最少的投资、最合理的布局,获得尽可能多的监测资料。本条(1)~(5)款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地下水是分层发育的,其中,潜水的开发利用意义最大,其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的动态变化最剧烈,因此,地下水监测应做到层次分明并以潜水为主。 2.3基本监测井网布设 2.3.1在运用表2.3.1(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表)时,应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或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时,宜采用下限值;反之宜采用上限值。表中一般基岩山区、岩溶山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沙漠平原区的布井密度,是指代表地段的布井密度。 2.3.2由于农村生产机井的单井效益与承包户的经济水平、生产技能有密切关系,用一眼生产井的开采量代表区域的平均单井开采量,偶然误差比较大,因此规定在开采水平相近的区域内选择1~2组有代表性的生产井群布设开采量基本监测井网。 2.3.4水质基本监测井(站)的布设密度控制在相应地区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的10%左右,是经验指标,各地可根据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适当增减。 2.3.5由于气温是随纬度的高低变化的,为了解地下水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所以规定地下水水温监测线沿南北向布设。水温基本监测井的布设密度控制在相应地区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的5%左右,是经验指标,各地可根据地下水水温是否异常等情况,适当增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