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预防措施论文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论文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论文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摘要: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产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特点往往为突发性,若抢救不及时,将会直接危机产妇的生命安全,现阶段产后出血仍是导致产妇致死的四大病因之一。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无力、胎盘因素、分娩过程中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异常。要做好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必须从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21-02

1产后出血的定义

产妇在胎儿出生的24h内,出血量达到400ml以上的即为产后出血。大多数产科资料显示,出血往往发生在产后2h之内。大出血的定义为产妇在胎儿出生的24h内,出血量达到500ml以上。发生出血后产妇很快便进入休克状态,及时抢救意义重大。

2产后出血的原因

2.1子宫收缩无力为最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我院产科出血资料显示,由于产妇子宫收缩无力而发生的产后出血占总出血例数的75%左右。胎儿在出生后,出血是胎盘于子宫分离之后使得子宫壁毛细血管大量开放造成的,这就依赖于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以关闭子宫壁上开发的血窦,还可以使血流缓慢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所以,良好的子宫收缩能力对产后出血作用性很大。而一些原因可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分析;综合预防 产后出血是产科的急症和重症,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一旦发生,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妇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至今产后出血仍居我国孕妇死亡的首位。因此,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重在预防,为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现将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分娩总数为3660例,其中双胎妊娠23例,三胎妊娠1例,院外分娩9例,发生产后出血44例,包括院外转入1例,我院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9%(43/3626)。发生于产后2h内者34例,占79.07%,2h以后者9例,占20.93%。初产妇35例,经产妇8例,有2次以上流产史者32例。子宫收缩乏力25例,胎盘因素14例,软产道裂伤2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心理因素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1例,阴道分娩(包括产钳助产、臀助产、臀牵引)22例。采用容积法和面积法测量产后出血。容积法: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臀部垫一聚血盆,接生完毕用量杯测量并记录,产后2h在产房内观察亦用此方法。面积法:7cm×9cm的八层纱布浸透为20ml血,每2h观察并记录1次。两法记录的出血量总和就是24h 出血量。 2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2.1 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

2.1.1 原因分析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孕妇,因子宫过度膨胀,胎儿娩出后易发生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待产过程中产妇过度紧张、疲劳等易引起不协调性子宫收缩、继发性宫缩乏力,结果使产程延长,造成滞产、难产、产后宫缩乏力而发生产后出血。 2.1.2 预防措施①医护人员在孕妇待产过程中,关心体贴孕妇,助产士根据每个产妇的具体情况,确定护理重点,进行分娩期健康教育,对过度紧张或不合作的产妇,必要时给予度冷丁或安定等药物,介绍并实施无痛分娩技术,让产妇在待产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鼓励并协助孕妇在宫缩间歇时少量多餐进食高热量、易消化吸收食物,如牛奶、肉粥、面条等,以保持充足体力。②存在有产后宫缩乏力危险因素者,分娩前建立静脉通道,胎儿头娩出后常规宫底注射催产素20u;产时出血超过200ml者,再加催产素20u静脉滴注。③阴道分娩产妇,脐带处理完毕30min内协助早接触、早吸吮30min,剖宫产产妇予母婴脸早接触,增加母婴感情,让产妇拥有一种为人母的满足感,利于稳定产妇情绪。早接触、早吸吮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④产妇分娩后常规留产房观察2h,15~30min观察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流血量1次,及早发现出血倾向,产后出血约80%发生于产后2h内,因此,产后2h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时机。 2.2 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 2.2.1 原因分析前置胎盘,胎盘嵌顿、滞留、粘连、植入、残留,多次宫腔操作使内膜损伤,子宫内膜炎等,常使蜕膜发育不全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教学内容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

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对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下是OK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产前:通过系统围产保健、高危筛查,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妊高征。 3、积极治疗患有肝疾及凝血机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并提前入院待产,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产时: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1、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如无出血可等待20分钟,如有出血应随时徒手剥取胎盘。剖宫产时应尽量避免手取胎盘,等待自然宫缩,促使胎盘剥离后娩出。如超过5分钟仍未剥离时再手取。

2、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急产者应在临产时配好血,并在产程中适时开放静脉。 3、正确娩胎盘:胎儿娩出后,应由台下助手将手放在子宫底部但不要揉压,当有子宫收缩,宫体上升伴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延长时为胎盘剥离征象。助手在腹部轻压宫底使胎盘进入子宫下段,再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此时助产者轻牵脐带使胎盘娩出。切忌在无宫缩时搓揉子宫或牵拉脐带。胎盘娩出后助手稍用力按摩子宫,接产者以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断裂。 4、胎儿娩出后,台下应作好预防性静脉注射宫缩剂催产素 10u+10%葡萄糖20ml或卡孕栓1mg肛门内,以促宫缩及胎盘的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6、提高接产技术,熟悉分娩机转,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滞产、急产,宫缩乏力应除外头盆不称后加强宫缩。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kg)x7%×(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 (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2;(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出血量为400~500 ml。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产后出血的预防 (一)加强产前保健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2021 分析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以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治疗能力。以下是第一模型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1)产前:通过系统的围产期保健和高危筛查,对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PIH。 3.积极治疗肝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如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并提前入院待产,并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分娩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1.产程:如果第三产程没有出血,可以等20分钟。如有出血,应随时用手剥离胎盘。剖宫产时尽量避免手拿胎盘,等待自然收缩,以促进胎盘分离和分娩。如果超过5分钟没有剥开,用手拿。 2.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以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临产急的孕妇,临产时要做好配血,临产时要及时开通静脉。

3.恰当地娩出胎盘:胎儿娩出后,台下助手应把手放在子宫底部,不要揉搓。当出现子宫收缩时,子宫上升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分延长,是胎盘剥离的标志。助手在腹部轻轻按压子宫底部,使胎盘进入下子宫,然后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这时助产士轻轻拉动脐带将胎盘娩出。在没有收缩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摩擦子宫或拉扯脐带。胎盘娩出后,助手轻轻按摩子宫,受体采用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破裂。 4.胎儿娩出后,分期下预防性静脉注射催产素10u 10%葡萄糖20ml或卡前列素 栓1mg,以促进子宫收缩和胎盘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膜是否完整。 6.提高分娩技术,熟悉分娩机制,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延迟分娩,分娩后应加强宫缩乏力,头和盆均不称重。 (3)交货后 1.正确测量出血量: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可以结合实量法、称重法、面积法。 (1)阴道分娩当胎儿分娩时,使用产妇臀部下方的受血垫。会阴伤口患者的失血量 通过浸泡纱布片的数量来估算,然后通过估算沾血布片的面积来计算总失血量 剖宫产术中失血量的估计往往偏低。要求在排除羊水量后,测量吸瓶中的血容量,然后估算纱布、纱布垫、布片的血容量。 2、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可疑及时治疗。 3、仔细检查软产道,及时发现产道损伤和血肿并正确及时治疗。 4、子宫收缩的应用,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妇女,应用催产素、前列腺素(卡前列栓、米索前列醇等)。),麦角新碱(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禁用)等。及时选择 以防止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 kg) x7%×( 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一)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一)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胎儿娩出后,2h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仍然是现代产科的主要并发症及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成功地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和制定适时正确的治疗、护理方案,由于产妇的内在因素导致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仍为重要原因,其次为胎盘粘连,软产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发生,加强临床护理,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1原因 1.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1.2由于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宫腔内,都可影响宫缩而出血不止。有时部分胎盘和

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1.3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如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 1.4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均可引起产后出血。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产后出血。 1.5产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亦可引起产后大出血,常发生于胎盘早剥、妊高征、子宫内死胎滞留、羊水栓塞等疾病中。 2护理 2.1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措施。①宫缩乏力性出血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胎盘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②软产道裂伤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 ③胎盘因素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④凝血功能障碍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抽血作凝血试验及配血备用。 2.2做好失血性休克的防治。产妇平卧,吸氧,保暖,严密观察面色、生命体征、尿量,开放静脉快速补液扩容,必要时输血;观察会阴伤口情况,进行严格的会阴部护理,观察宫缩及恶露的量、色、味等,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 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者: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10-10 阅读2414 当前评论:0条我要评论字号:T|T 产后出血就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得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得孕产妇死亡就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得,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得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得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就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得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得孕产妇死亡就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得,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得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得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得研究取得不少新得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得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得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与英国关于产后出血得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得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得临床经验, 旨在规范与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得预防与处理。 产后出血得原因及其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得四大原因就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与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与高危因素,见表1。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得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得就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得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得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得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得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就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就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就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得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得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得测量与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突发大量得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与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得少量出血与血肿容易被忽视。出血量得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得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得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 kg) x7%×( 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得估计出血量得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与精神状态; (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2;(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 g/L, 出血量为400~500 ml。但就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值得注意得就是,出血速度也就是反映病情轻重得重要指标。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危及到产妇的生命。产科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产后出血。 定义: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或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400ml者。 一、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一)产前:通过系统围产保健、高危筛查,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妊高征。 3、积极治疗患有肝疾及凝血机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并提前入院待产,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悯縞讀璣瓚细气锞宽础谭噴鸱懾猫惫谮殒复渦挚擻颯雋賾銻爐讫賡辇摄觊绎試灘泻萨鹘图鉈诫窮肿龀鹵癉顥雙赚窑癤耧枞卢虜鱒讽铕跸觅。 (二)产时: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1、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如无出血可等待20分钟,如有出血应随时徒手剥取胎盘。剖宫产时应尽量避免手取胎盘,等待自然宫缩,促使胎盘剥离后娩出。如超过5分钟仍未剥离时再手取。証頤紲瀨蓥讴鱼庐瘪闶携認貞給側伥鏟櫞怄堝润粮专钉觏幟顱钭鵬濫颞塊蚂鸢舣蘆詩银济炝锖雋薺戗濘顓缠镶課贅髏庐瑤躊椭帼颌輥鈺皑。 2、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急产者应在临产时配好血,并在产程中适时开放静脉。糞嶸櫪茕粮蓠疮絆貶锸铤怜随谙锄覯瀕劍躍別囈卢當檢虾閆償奂澆锷嚨纵凉巹鷦銻鴨炀绷轍筛弪頂膾罷濟镞葦铕赁诂橥袭坏撐猡鹤鹰鸿識。 3、正确娩胎盘:胎儿娩出后,应由台下助手将手放在子宫底部但不要揉压,当有子宫收缩,宫体上升伴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延长时为胎盘剥离征象。助手在腹部轻压宫底使胎盘进入子宫下段,再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此时助产者轻牵脐带使胎盘娩出。切忌在无宫缩时搓揉子宫或牵拉脐带。胎盘娩出后助手稍用力按摩子宫,接产者以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断裂。軔撻鳩鯽鯗廚鸕闰舊垭胆墳兌珲嵝鋨請镟脑員霧凫鼋鈳氲贡仓崳猕响問砖禍离賾調鑼紳鐋浒廩赜饶逻额礪邏皑膃蚬賢钲蒇驰鑲谧撳戔贬氩。 4、胎儿娩出后,台下应作好预防性静脉注射宫缩剂催产素10u+10%葡萄糖20ml 或卡孕栓1mg肛门内,以促宫缩及胎盘的剥离。無颗蛮兑难轿韻买隴區韪殲阎雾嘸釤钒懾蓯墊决陳腻诗骥顰餒齦裤熒导絨冑熒讖苋幣琐躓繾爭黪癉鳆繢囀裣蹺議缀膑届霁惩愛砺畫鳇图鵓。 5、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6、提高接产技术,熟悉分娩机转,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滞产、急产,宫缩乏力应除外头盆不称后加强宫缩。 (三)产后

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胎儿娩出后2 h内失血量超过400 ml或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1]。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汹猛,常出于意料之外,如 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目前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要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必须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我院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进行比较,总结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至2009年,我院共分娩产妇656例,发生产后出血11例,经积极治疗护理后,11例全部治愈出院。 1.2 处理方法第一时期,我院采用常规的产程处理,包括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盘娩出后加强子宫收缩,观察阴道出血量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第二时期,我院加强产前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增强产妇分娩的信心,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产后情况,积极处理阴道出血量较多者,加强产后的护理,协助产妇主动排尿。 1.3 比较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第二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2.1 孕前及产前的保健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减少人流次数,增强产前体质,妊娠期要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妊娠并发症及其他异常,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如多胎,多产、洋水过多,子痫前期,前置胎盘等,要加强监护,积极治疗。 2.2 心理护理助产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产妇,了解产妇的心理特征,宣教分娩过程及不良情绪对分娩的影响,并根据产妇的心理变化、文化层次,适时地、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增强分娩信心,消除因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降低难产率。 2.3 产时护理 2.3.1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中开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 2.3.2 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和科学接生,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出血情况。 2.3.3 第三产程注意识别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 2.3.4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 h,如2 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 ml 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置。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面色。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 2.4 抢救护理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抢救人员要镇定,有条不紊,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马上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输

葡萄糖酸钙剖宫产产后出血论文:葡萄糖酸钙在剖宫产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观察

葡萄糖酸钙剖宫产产后出血论文:葡萄糖酸钙在剖宫产预防 产后出血中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在剖宫产术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分为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两组,a组共80例,b组共80例。对a组因头盆不称、胎位异常、胎儿宝贵等因素而行剖宫产的产妇,在剖宫产术前1小时及术后24h内,各常规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0g一次,并在术中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iu,b组:单纯用催产素20iu宫体注射,术后观察24h两组产后失血量。结果: a组观察组24h产后失血量259.79ml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372.40mlml,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我院对剖宫产术前有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以增强子宫收缩力,防治产后出血,收到显著临床效果。 剖宫产术前补钙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但心脏疾病患者慎用,须引起临床警惕。 【关键词】葡萄糖酸钙剖宫产产后出血 在我国产科出血占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而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产后出血是围产期严重并发症,有报道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性出血约占60.9%[1],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2]。而且随着剖宫产率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降低产后出血量是减少产科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对80例因头盆不称,

胎位异常,胎儿宝贵等因素行剖宫产的产妇,在剖宫产术前一小时及术后24小时内,常规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0克,术后在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iu,我们发现术后24小时内葡萄糖酸钙与催产素联合应用的a组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较单用催产素明显减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我科行新式剖宫产手术病人。无产科并发症足月剖宫产妇共160例,随机分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的两组,a组共80例,b组共80例。两组产妇一般情况见表1: 1.2 方法:a组:手术麻醉前在疗区静脉推入葡萄糖酸钙1.0克,麻醉生效后,行新式剖宫产手术,在胎儿娩出后,胎盘未剥离前,宫体注射催产素20iu,术后24h内再次静脉推入葡萄糖酸钙1.0g。计算产后24h出积法和称重法。施行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首先吸净羊水,以纱布试血,术后按压子宫底测量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量(ml)=容量瓶血量+纱布+按压子宫底的阴道出血量。产后24h内出血>500ml为产后出血[3]。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检验进行结果判断。2结果 术后观察24h两组失血量比较:a组观察组24h产后失血量259.79ml较b组372.40ml明显减少(p<0.05),a组发

产后出血原因、治疗及预防分析

产后出血原因、治疗及预防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05T10:19:35.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0期供稿作者:于昌云1 吕春华1 孙爱霞[导读] 至今还没有预测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给予患者早期发现能够对其治疗起到关键的作用,可有效降低产妇死亡率。于昌云1 吕春华1 孙爱霞2 (1高密市妇幼保健院山东高密 261500) (2高密市阚家医院山东高密 2615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对我院两年来40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讨论,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预防方法。结果: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下段撕裂和子宫破裂等,分别采取有效措施,使病人得到快速救治,均获成功。结果: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加强产妇分娩后临床观察和监测,并根据情况给与相应的对症措施,尽力保护产妇的生命及子宫,给予各项预防措施,提高产妇健康水平。 【关键词】产后出血诊断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168-0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10.83%[1]。至今还没有预测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给予患者早期发现能够对其治疗起到关键的作用,可有效降低产妇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来发生产后出血的40例病例资料。患者的年龄为22~43岁,中位年龄为25.5岁。初孕17例占4 2.5%,经产妇23例占67.5%。分娩方式:剖宫产分娩25例占62.5%,顺产15例占37.5%。 1.2 诊断方法 1.2.1 诊断标准及出血量: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24h后继发的子宫大量出血为晚期产后出血。我们采用容积法、称重法和目测法相结合测定产后出血量[2]。其出血量的情况为500ml~3000ml。 1.2.2 产后出血时间:产后2h内出血36例占90%,2h~24h内出血3例占7.5%,1天~3天出血1例占2.5%。 1.3 统计学应用:所有数据均应用x2、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产妇分娩方式、分娩次数、有无流产史、个体体质、胎儿体重、胎儿发育情况、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次要因素有产妇的精神、情绪、状态、心理、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用药情况等。 2.2 根据出血因素和原因,分别采取有效措施,使病人得到有效救治,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 3 讨论 3.1 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对医护工作者的第一要求。医护人员知识要扎实,经验要丰富,手术技能要熟练,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操作程序,充分预计产后并发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出血时间上来看,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h以内,所以加强产后2h的观察,对于防治产后出血意义重大。 3.2 产后出血发生的具体原因有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多胎、产道损伤、胎盘早剥、胎盘残留等诸多原因[3]。 3.3 治疗措施: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情况时,应分秒必争,快速抢救。首先要探明出血原因,细致检查产妇软产道和胎盘情况[4],计算其出血的总量,如其已经确诊,应给予以下措施进行治: 3.3.1 及时向患者输注新鲜血、冷冻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悬液等,补充患者因大量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同时给予抗血小板凝聚剂,疏通微循环,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加强抗感染,纠正酸中毒等措施。 3.3.2 当发生产后宫缩乏力时,应尽快应用缩宫素类药物,同时行子宫按摩,如宫缩乏力症状不改善,可采用二线药物如:卡孕栓、米索前列醇、安列克等,如仍不能止血则可行宫腔填塞纱条止血。 3.3.3 当反复行保守治疗止血无效时,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选择手术止血方法如子宫收缩乏力则行B-Lynch缝合术、其他原因造成的则行子宫动脉结扎术等以尽量保全患者的生育功能。但当上述措施均不能有效快速止血,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应当机立断,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以保全产妇生命。 3.4 预防措施: 3.4.1 加强孕期检查,及早发现孕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程度,针对原因,及早治疗。 3.4.2 清楚了解孕产妇的工作性质、工作和居住环境、工作强度和家庭状况等,做好孕产妇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工作。分娩期,产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加之临产后宫缩阵痛的干扰,活动的受限,对休息和饮食的影响,因此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尤其重要。 3.4.3 孕产妇入院时要尽量做全面检查,认真比对和分析检查化验结果,切不可简单省事,发现异常要及早采取果断措施。 3.4.4 有多次流产史者,要警惕胎盘粘连致残留的可能,对胎盘、胎膜的完整性要详细认真检查。 3.4.5 剖宫产尽管认为比较安全,但并发症时有发生,因此应尽可能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 3.4.6 产妇应在分娩之后密切观察其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出血等情况,并给予预防措施,对经产妇,要预防延迟性产后出血的可能,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7 增强产科抢救能力,保证抢救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好产褥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4.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225. [3]高云荷.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5):258. [4]周春华,华凯.69例严重产后出血的诊断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3):154.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最新资料推荐------------------------------------------------------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 1 / 16

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2019年妇产科产后出血考试题(附答案)96267

妇产科产后出血考试题(附答案) (2019.4.1) 一、选择题(30分) 1、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产道裂伤 B、胎盘剥离不全 C、宫缩乏力 D、胎盘植入 E、滞产 2、产后出血的定义正确的是( ) A、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400ml B、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 C、胎儿娩出12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400ml D、胎儿娩出12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 E、胎儿娩出12h内,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ml 3、一孕妇非孕期体质量50kg,该孕妇妊娠末期总血容量大约为() A、4900ml-5000ml B、4000ml-4500ml C、3900ml-4000ml D、5900ml-6000ml E、3500ml-3900ml 4、常用估计产后出血量的方法有() A、称重法或容积法 B、休克指数法 C、血红蛋白测定 D、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 E、监测体温法 5、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先兆子宫破裂的症状体征() A、子宫下段有压痛 B、两侧圆韧带极度紧张 C、血尿 D、产妇阵痛难忍 E、阴道流血 6、一产妇,阴道分娩后12小时测心率120次/分,血压90/52mmHg,您估计该产妇产后出血量约为() A、500-1000ml B、1000ml-1500ml C、1500ml-2000ml D、2500ml-3000ml E、3500ml-4000ml 7、一产妇产前血常规WBC6.8×109/L HGB130g/L,阴道分娩后6小时复查血常规WBC10.2

×109/L HGB110g/L,您估计该产妇产后出血量约为() A、500ml-800ml B、800ml-1000ml0 C、1000ml-1200ml D、1200ml-1500ml E、1500ml-2000ml 8、一产妇经阴道分娩后6小时复查HGB62g/L,欲使该患者HGB达到80g/L,应给该产妇输注同型红细胞悬液至少为() A、1.5U B、2.U C、3U D、4U E、5U 9、一产妇,阴道分娩后8小时测心率100次/分,血压116/73mmHg,您估计该产妇产后出血量约为() A、500-1000ml B、1000ml-1500ml C、1500ml-2000ml D、2500ml-3000ml E、<500ml 10、一产妇,阴道分娩后4小时测心率126次/分,血压83/42mmHg,您估计该产妇产后出血量约为其总血容量的() A、15% B、20% C、30% D、40% E、50% 11、有利于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有() A、预防性使用止血剂 B、加强产前保健 C、预防性使用宫缩剂 D、延迟钳夹脐带和控制性牵拉脐带 E、预防性使用麦角新碱 12、某产妇胎盘娩出后持续阴道流血多时,色暗红,有凝血块,可能出血原因是( ) A、软产道损伤 B、DIC C、子宫胎盘卒中 D、子宫收缩乏力 13、产后出血的一般处理包括() A、按流程进行求助和沟通 B、建立两条可靠的静脉通道 C、通知血库和检验科做好准备 D、进行基础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E、交叉配血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摘要: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年版。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处理;指南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85(2015)10-0008-04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5.10.004 ·标准·方案·指南·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1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2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 理咨询、心理康复及行为矫治等工作;④开展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和毒品检测;⑤协助相关部门对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治疗人员进行随访、治疗和转介;⑥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治疗人员药物滥用的监测工作。 第二十八条 维持治疗机构应当与当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机构及戒毒康复场所建立衔接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机构、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戒毒康复场所应当对正在执行戒毒治疗和康复措施的人员开展维持治疗相关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有意愿参加维持治疗的人员,应当帮助他们与维持治疗机构做好信息沟通。 第二十九条 维持治疗机构发现治疗人员脱失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发现正在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治疗人员脱失的,应当同时通报相关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机构。 第三十条 因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发生变化,不能在原维持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治疗人员应当及时向原维持治疗机构报告,由原维持治疗机构负责治疗人员的转介工作,以继续在异地接受维持治疗服务。 正在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措施的,应当会同社区戒毒、社会康复工作机构一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一条 治疗人员在参加维持治疗期间出现违反治疗规定、复吸毒品、严重影响维持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或者因违法犯罪行为被羁押而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等情形的,维持治疗机构应当终止其治疗,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 被终止治疗者申请再次参加维持治疗的,维持治疗机构应当进行严格审核,重新开展医学评估,并根据审核和评估结果确定是否接受申请人重新进入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机构应当将审核结果及时报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 (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