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型肝细胞肝癌
原发性肝癌疾病研究报告

原发性肝癌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肿瘤科,肝病病症体征:乏力,肝肿大,消瘦,腹胀,食欲减退,肝区痛疾病介绍:什么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在部份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由于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显像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可和出诊断,早期切除的远期效果尤为显著,加之积极综合治疗,已便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应以预防为主,动物实验证明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而黄曲霉素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中含量最高,因此,不要食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临床证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密切,因此,患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应及时正确治疗,防止转变为肝硬化,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为防止酒精性肝硬化发生,不应暴饮酒,出现右上腹不适,疼痛或包块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延长病人生命期,肝癌的疗效取决于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小肝癌外科治疗5年生存率达70%左右,故患者不要丧失信心,一旦患病,要尽早到医院治疗症状体征:原发性肝癌有哪些症状?以下就是有关原发性肝癌症状的介绍: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
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不同阶段的肝癌,其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
(一)肝癌的症状肝痛、乏力、纳差、消瘦是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1、肝区疼痛:最常见,间歇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由癌迅速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
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
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
突然发一在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结节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溃。
2、消化道症状:胃纳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因缺乏性特异性而易被忽视。
肝癌合并右心室和肺栓塞猝死1例

肝癌合并右心室和肺栓塞猝死1例石学志;吴德清;于晓军;吕俊耀;徐小虎【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法医病理学;猝死;肝肿瘤;肺栓塞【作者】石学志;吴德清;于晓军;吕俊耀;徐小虎【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广东汕头515031;晋江市公安局技术科,福建晋江362200;汕头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广东汕头515031;汕头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广东汕头515031;汕头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广东汕头515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41 案例1.1 简要案情某男,52岁,肝炎病史多年,右上腹胀痛2周。
甲胎蛋白>1096μg/L。
B超、CT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右侧胸水。
拟行“剖腹探查+肝癌无水乙醇注射+肝动脉置泵化疗术+肝动脉结扎术”,术前插胃管后,自感胸腹不适,去厕所大便时,突发呼吸困难,心率140次/min,血氧饱和度50%,之后心搏、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1.2 尸体检验颜面、颈前、前胸弥漫暗紫色淤血,口唇、指甲发绀。
心包腔灰黄色浓稠渗出液约30mL,涂片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未见肿瘤细胞;心外膜疏松淤血及散在出血,多量炎症细胞浸润,右心外膜及主动脉根部外膜大片瘀斑;心肌颗粒性肿胀,右心室灰白色凝集物淤积、易剥离,肺动脉瓣周围纤维包裹大量癌细胞及坏死物质(图1)。
肺切面淤血,各肺叶散在灰白色结节状肿物,边界清;下腔静脉、门静脉增粗,未见癌栓;肺血管多见腺癌细胞团栓子(图2A),单个最大直径>140μm,栓塞范围超过肺血管床50%;部分支气管不规则痉挛,红细胞及浆液淤积,肺泡腔浆液渗出、漏出性出血,部分萎陷不张或充气扩大(图2B)。
肝右叶巨大灰黄色肿块约20 cm×15 cm×7cm,呈浸润性生长,中央区豆腐渣样坏死、出血,周边组织受压萎缩、纤维包裹,外围散在大小不一结节状肿物,部分与膈肌粘连不易剥离(图3A);肿物区弥漫大小形态不一的异型细胞不规则浸润性生长,呈条索状、分支状排列,多见瘤巨细胞、畸形核、核分裂,中央部颗粒状坏死,符合低分化肝细胞腺癌(图3B);肝门管区弥漫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假小叶形成。
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乳腺癌是妇女较常见 的恶性肿瘤 , 对乳腺实行 常规普查 可
较早或及时地发现乳腺癌 。但是 由于乳 腺红外线扫描仪 、 彩 色
【 1 】 陈曼华 . 乳腺癌穿刺活检 的病理学相关研究分析[ J ] . 中国当代 医药 ,
2 0 1 0, 3 ( 2 0 ) : 4 3 ~ 4 4 .
癌伴右腋窝淋 巴结反应性增生( Q 厂 7 ) , 雌激素受体( + ) , 孕激素受
体( + + ) , 人类 表皮 生长 因子受体 2 ( + + + ) 。术 后化疗 4周期 , 患
[ 2 】 董 志伟 , 谷铣 之 . 临床 肿瘤 学 [ M 】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1 2 :
8 4 6 -8 5 0 .
者 目前一般情况较好 , 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 , 现仍在我 院治疗 。
4 讨 论
【 3 】 袁桂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乳腺癌保乳术 1 2例疗效观察【 J 】 . 基
一
邀来我院普查 , 患者一般情况较好 , 无异 常不适 , 可扪及 双侧乳 腺增生结节 ,右乳腺外上象 限一包块直径 2 . 5 c m,质地硬 , 固
定, 与深部组织粘连 , 活动性 尚可 , 无压痛 , 周 围无红肿 , 乳头无
并切 除嘲 。 乳腺肿瘤穿刺细胞活检 由于受多种 因素影响 , 如果
■ 囤蛆目嘧露
巴结 , 左乳腺其他 区域未发现异常 。 因考虑其 恶性 变可 能性大 , 与乳腺科联系后 , 当时在无菌条件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 引导下 乳腺肿瘤穿刺活检术 ,术前 已征得 患者及其家属 同意并签字 。 在无菌条件下将活检针经皮肤 及乳腺组织达肿瘤 中心 , 抽吸出 少许组织 , 碘伏消毒穿 刺点 , 按 压针眼 2 ai r n后包扎 , 穿刺活 检 组织快 速冰冻切 片为乳腺坏死组 织 , 让患者立 即住 院 , 当F t 行 病理活 检术 , 将左乳腺 肿瘤 切除再 做快速冰 冻切片 , 结果 为乳 腺结核 。患者摄 x线胸 片未发现异常 , 腰骶椎 片未 找到结核病 灶, 2 d后 出院, 1 周后拆线 , 随访 1 个 月余 未发现异 常。 病例 2 : 患者, 女, 3 8岁 , 农民, 发 现右 乳腺外 上象包块 3个 月余 , 初次发现肿瘤时直径 2 . 0 c m, 按乳腺增 生治疗 6个月余 ,
看懂肝胆常见疾病的超声报告单

看懂肝胆常见疾病的超声报告单作者:胡娜于一飞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08期肝脏位于人体右下腹季肋区,是脂肪、蛋白质、胆汁等代谢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对能量来源的摄取利用和胆汁的合成排泄。
超声检查是常见肝胆疾病,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结石等必做的检查项目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一些知识,希望有助于你看懂这些疾病的超声报告单。
脂肪肝是由于肝内脂肪浸润导致的疾病,患者肝细胞内脂肪滴含量增加,大量脂肪滴的积聚挤压肝细胞核向一侧成半月形。
肝体积弥漫性增大,重量增加,黄腻质脆,脂肪代谢紊乱,腹部皮下脂肪堆积。
脂肪肝在超声上的表现为肝脏饱满,最大右斜径增大,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较均匀一致或欠均匀,可见点状或片状强回声。
回声反射总体看起来比较亮,也就是俗称的“亮白肝”。
脂肪肝可分为轻、中、重三度,患者经运动或饮食控制等保守性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我国肝炎病毒的携带者及患者人数众多。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类型,临床以乙肝HBV阳性最为常见。
急性肝炎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乏力、低热。
急性肝炎时B超图像显示肝脏较正常增大,中低点状回声,与脾密度差别不大;慢性肝炎患者B超图像显示肝脏呈弥漫性病变,实质回声增强,肝内胆道系统走形较紊乱,肝脏形态改变,考虑肝损。
病理上慢性肝炎肝小叶结构尚完整,小叶周边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肝实质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慢性肝炎如经保肝、利胆、抗病毒等治疗后未得到控制,可发展为肝硬化。
患者一般面色晦暗,皮肤、巩膜黄染,因属于消耗性疾病,严重者外形消瘦。
其伴随症状有脾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失代偿时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肝硬化的病理机理是肝脏纤维化、假小叶的形成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血管、分支胆管的重构,按其形态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及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可通过测量肝纤维化的程度来进行分级。
原发性肝癌-(1)-ppt课件

肝呈楔形,可分膈、脏两面 (即上、下两面)左、右两叶。
镰状韧带,位于膈面,分肝为 左、右两叶。
肝的脏面:有“H”形的沟
右纵沟:前部有胆囊窝;后部有 下腔静脉沟。左纵沟:前部有 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 横沟:即肝门,有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神经、 淋巴管出入。
肝以肝内血管和肝内裂隙为基础,可分为五叶、四段:
【肝脏的生理功能】
4.热量的产生: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都有肝脏参与。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 要由身体内脏器官提供。在劳动和运 动时产生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在各 种内脏中,肝脏是体内代谢旺盛的器 官,安静时,肝脏血流温度比主动脉 高0.4-0.8摄氏度,说明其产热较大。
【肝脏的生理功能】
5.维生素、激素代谢:肝脏可贮存脂溶性维生素
【病因】
A.病毒性肝炎 B.肝硬化 C.黄曲霉菌 D.饮水污染 E.亚硝胺 F.其他因素:寄生虫、饮酒等 G.胆汁性和淤血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病理】
大体分型
➢
结节型:多见,常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散 布于肝内,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5cm,多伴有肝
硬化。
➢
块状型:常为单发,也可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 癌块直径较大,一般超过5cm,易出血、坏死,
【肝脏的生理功能】
三、解毒功能:在机体代谢过程中,门静脉
收集自腹腔流来的血液,血中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物 质,将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肝脏解毒主要有四种方 式:(1)化学方法:如氧化、还原、分解、结合和 脱氧作用。(2)分泌作用:一些重金属如汞,以及 来自肠道的细菌,可随胆汁分泌排出。(3)蓄积作 用;(4)吞噬作用。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 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无毒的或溶解度 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
原发性肝癌的CT及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诊断—附53例报告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 学报 2 0 ,4 3)2 52 7 0 2 2 ( :1 —1
lu a om l o f Liy ni M e ia dcl Col lge e
原 发 性 肝 癌 的 C 及 选 择 性 肝 动 脉 造 影 的 T 影 像 学 诊 断 一附 5 3例 报 告
为单发 , 边界清 , 偶有卫 星灶。典型表现为厚的纤维
包膜 形 成 及瘤 内有 纤 维 分 隔 , 痕组 织 从 瘤 中心 向 瘢 外 呈 放射 状 走行 , 内 多见钙 化 。本 组 有 2例 。 瘤
13 转移 特 点 . 本 组 侵 犯 门静 脉 l 0例 ( 中包 绕 其
例 , 皮 肝穿 刺 病理 及 细胞 学 证 实 2 经 6例 , 余 2 其 0例 均 符合 全 国肝癌 诊 断标 准 J 。本组 病 人 均 为原 发 性 肝 细 胞癌 ( C)其 中男 3 HC , 9例 , l 女 4例 , 龄 3 年 2~ 8 l岁 , 平均 4 9岁 。3 9例 有 肝 硬 化 史 , 7 . % ,8 占 3 6 3 例 查过 AF 其 中 阳性 3 例 , 8 . % 。 P, l 占 16 12 肝 癌 类 型 按 影 像 学 形 态 可 分 为 3型 : . ① 巨块 型 : 块 直 径 >5m 或 > 1c 本 组 3 肿 c 0m, 8例 , 约 占 7 . % , 中 6例 发 生 转 移 , l . %。3 17 其 占 58 8例 中, 巨块 卫 星型 2 6例 , 6 . %。② 结 节 型 : 个 占 84 每
闵祥 强‘张在 建 ‘徐 。 , 斌 ‘韩 召 春 ‘聂 文 忠 ’ , , 陆云 升
( 1临 沂 市 中医 医 院 , 山东 临 沂 2 6 0 ; 临沂 市卫 校 ) 7 0 22 中图 分 类号 : 4 6 R 4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15 2 (0 2 0 —2 50 1 0 —4 6 2 0 )30 1 —3
飞利浦16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探讨

MR I 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 比探讨
张贵 彬 , 谢 强, 林焕 西 , 叶柏 林 ( 广 东 省东莞 市常平 医院 , 广 东 东莞 5 2 3 5 7 3 )
摘 要 目的 探 讨分析飞利浦 l 6排 螺旋 C T与 MR I 增 强扫描 方法对小肝癌 的影像 学的诊断特点。方法 将 6 5例患者 按 所: 逸择 C T检查或选择 MR I 扫描各分为C T组和 M P d组 , 并且把 它们 的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的结果进行相应 的比较 。结果 经过 MP d增强扫描 和 C T增 强扫描 , 这 两者对 小肝癌 的诊断的准确 率分 别为 9 3 . 3 3 %和 9 5 . 6 5 % 。结论 l 6排 螺旋 C T的增 强扫描 与 M R I 的增强扫描 对小肝癌 的诊 断的检 出率并没有 明显 差异 。在应 用价值上基本一致。 关键词 C T; MR I ; 小肝 癌 ; 扫描 ; 效 果 I : 中图分类号】 R 7 3 5 . 7 [ 文献标识码 】 B 学科分类代码 : 3 2 0 6 7 : 史章编码 : 1 0 0 1 —8 1 3 1 ( 2 0 1 3 ) 0 2— 0 1 1 5— 0 1
本 文中检 出癌灶病变 为 3 8个 , 其 中表现为 单个病 灶病 变部位者 2 9例 , 病灶者 2个 的 4例 , 3个 以上的病灶 部位者 1 例 。扫描时 , 能清晰观察分辨 出患者肝局 部病灶性 的门静 脉及肝 动脉 的供血部 位的情 况。MR I 组 采用手 术治疗 的患 者3 l 例, 病检报告检查结果为肝细胞癌 , 其 中发 现有 2例患 者 的 MR I 诊断结果为 2个实为单发病灶 。 1 . 1 一般资 料 : 资料 来源 于我 院 2 0 o 8 年7 月至 2 0 0 9年 7 经过 MR I 增强扫描和 C T增强扫描 , 这两者对小肝癌 的 月进 行就诊的 6 5例患有 高度 可疑肝 癌病灶 患者 , 均经 彩超 诊断 的准确率分别为 9 3 . 3 3 %和9 5 . 6 5 %。l 6排螺旋 C T的 或甲胎蛋白健 康检查 , 将所有患者分为 C T检查组 ( 对 照组 ) 增强扫描与 MR I 的增强扫描对小肝癌 的诊 断的检 出率并 没 和 MR I 检查组 ( 观察组 ) 。对 照组 与观察组 的对象 如下 : 其 有 明显差异 。 对 照组 的女性 l O例 , 男性 2 3例 , 年龄 2 9— 6 2岁 。观察组 的 3 讨 论 女性 1 1例 , 男性 2 1 例, 年龄 3 1— 6 2岁。临床资料显示 两组 C T扫描小肝癌肿瘤部位呈现为浸润性 或浅分叶性 的生 的患 者在性别 、 年龄 以及病 程各方 面无差异 , 所 以使得这 两 长方式 , 多 为类 圆形或者 圆形 的块 影 , 少数 部位也呈 现不规 组 的检查 结果 具有 可比性 。 则的形状。我们可以发现 , 大 于直径 为 I c m病 灶部位 密度 , 1 . 2 方法 : 采用飞利浦 1 6排螺旋 C T机 , 采用非离子型 的造 有液化 的或不均匀的坏死 区。扫描 出的 3 8个 病灶部位 , 其 影剂 , 选用高压注射器对 患者进行 静脉 的穿刺 , 部 位采取 前 中 2 4例为单个病灶者 , 3例为 2个 的病灶者 , 3个 以上 的病 臂静 脉 , 造影剂量 1 0 0 mL , 注射速率为 2 . 5 mL / s 一 3 . 0 mL / s 灶 者无 一例。结果显示 : 通过 C T检查 , 共查 出癌灶有 4 3个 , 之间; 肝动脉期 2 4— 2 8 8 , 门静脉期 4 5 ” 一 6 0 8 , 平衡期延迟 为 其 中单个的病灶 者就有 3 O例 , 占了大部 分 , 2个病灶 者有 5 3 0 0 s 。注射造影剂后 , 动脉期 扫描时 间为 2 0—3 0 8 c 早期 为 例 , 3个病灶以上者只有 1 例。 ‘ 2 0 8 , 晚期为 3 O s ) , 平衡期为 1 0 0—1 2 0 8 , 门脉期扫描 时间为 肝癌患者大多数起病 隐匿患者有临床明显症状 时 , 大部 5 5—6 5 8 , 延迟期扫描时间为 5 m i n 。在临床 上发现 , 虽然 C T 分已接近于中晚期 , 患者 临床治疗及 预后效果理 想均较 差 , T多期进行增 强扫描 的确 诊 , 是临 床上诊断肝癌 的主要手段 , 但 小肝癌少数 因位于肝 叶深 如果患者能在早期通过螺旋 C 部" 』 , 一般 C T或超声不能发现 的微小肝 癌 , 只能在螺旋 C T 对发现 的病变部位进行及时 的手术治疗 ,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 动脉增强扫描 上发现 。飞利浦 双排 螺旋 C T机 图像效 果 功 质量及生存率均有显著意义。本文中资料研究发现 , 采用螺 能强: 大, 能 将 螺 旋 扫描 获 得 的横 断 面 图 像进 行 三维 重 建 旋 C T多期增强扫描病变部位速度快 , 能 准确无误 的显 示肝 为小肝 癌患者诊 断提供 了早 期准 确 、 ( 3 D ) 与多平面重组 ( MP R) , 能显示人 体复杂结 构的完整性 , 部位病 变的血供情况 , 以及清楚 的表面 。 清 晰的影像信息 。 MR I : 采用深圳 贝斯达 0 3 5低场磁共 振进行成 像的系 统 参考文献 I ] 于咏梅 , 宋岫峰. 小肝癌 的 C T及 M R I 诊 断价值 [ J ] . 中国 C T 性检查 , 肝脏 MR I 包括平 扫及 动态增 强 扫描这 两种 ; 参数: [ 和 MR I 杂志 , 2 0 0 9 , 7 ( 4 ) : 2 3 8— 2 4 0 . T R 3 . 8 m8 , T E 1 . 8 r f l 8 T 1 7 . 0 m 8 , 层块厚度为 1 3 6 i n一1 6 8 i n 。 [ 2 ] 李 勇, 陈建宇 , 梁碧玲 , 等. 小肝癌的磁共振平 扫及 动态增 强特 层厚: 为4m m, 层间距 2 I 肝脏动态增强扫描选 用 的药剂为钆 征[ J ] . 中国 C T和 M R I 杂志 , 2 0 0 7 , 5 ( 2 ) : 2 2 0— 2 3 0 . 喷酸: 筒胺造影 剂 , 它是 由高压 注射器 经前 臂静 脉 穿刺 注入 [ 3 ] 郑 可国, 许迭生 , 沈静娴. 少血供小肝癌的螺旋 C T 表 现并 与病 的, 注入 的速率 为 3 m L / s , 并 且造影 的剂 量为 3 0 mL 。注射 理对照 [ J ] . 中华放射学杂志 , 2 0 0 3 , 3 7 ( 1 0 ) : 9 3 0 — 9 3 4 . 收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1 一 O 1 完毕后 1 0 s 、 5 0 s 、 9 0 s 分别进 行一 次扫描 , 并为 医师 提供 了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胆管细胞癌
肿块主要由恶性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凝固性坏死组织或 黏蛋白构成,在不同的组织类型和肿瘤的不同区域各种成 分所占的比例和分布特点不同
男,59岁 查体发现肝占 位, HbsAg 阴性 AFP 正常 肿瘤标志物不 高
手术病理: 高分化肝细胞 肝癌
平扫等密度或高密度原因分析
肿瘤本身原因
✓ 肿瘤过小,部分容积效应所致 ✓ 肿瘤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肝组织密度接近
瘤周肝组织原因
✓ 周围肝组织发生脂肪变、肝硬化时,周围肝组织密度降低与肿瘤接近 或低于肿瘤密度,致使肿瘤呈相对等或高密度
Ⅰ级:高度分化,癌细胞与肝细胞基本相似 Ⅱ级: Ⅲ级: 中度分化,该类型患者AFP多为阳性 Ⅳ级:低度分化
HCC分化程度与肿瘤大小相关,随着肿瘤增大,分化程度渐差
WHO组织结构图分型
梁索型(trabecular type) 假腺管型(pseudoglandular type) 实体型(compact type) 纤维硬化型(scirrhous type)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 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肝脏的干细胞及 门脉区具有多潜能分化的肝闰管(hering管) 的上皮细胞,因此不同分化形成肝细胞癌、胆 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
病理
组织学分型
肝细胞型 约90%
胆管细胞型 约10%
混合型
肝细胞性肝癌
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约80%发生于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结节成瘤过程:再生结节→低度异型性增生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巨块型肝癌 假包膜不完整
女,70岁 1775003
假包膜平扫常为低 密度环,增强可仍 为低密度,也可强 化;包膜可完整, 也可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