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中心设计说明

师生活动中心设计说明
师生活动中心设计说明

第一章设计介绍

一、工程概况

会堂及师生活动中心位于贵州理工学院新校区内,建筑设置于规划的思理山南侧,位居知行湖畔,是校园核心建筑之一。建筑的功能包括会堂、演艺中心与多功能大厅等,总建筑面积约13000 ㎡。为三层框架结构,其中一层主体为层高10 米左右、固定坐席1500 左右的会堂,限额设计建安造价2772.00 万元。

一、设计依据

(一)、工程设计的有关文件

(1)贵安新区总体规划

(2)贵安新区大学城(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3)贵安新区大学城二期贵州理工学院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4)贵安新区大学城有关规划设计要求的其它文件

(5)贵安新区大学城二期贵州理工学院规划红线图及选址意见书(6)贵州省教育厅文件关于确定贵州理工学院在校生规模的批复黔教计发[2014]145号

(7)贵州理工学院学科布局规划及机构设置规划讨论稿

(8)贵州理工学院新校园拟建项目测算表

(9)贵州理工学院新校区概念规划设计任务书

(10)贵州省理工学院新校区设计单体一标段设计任务书

(11)贵州理工学院新校区概念规划招标文件及相关文件澄清通知(12)贵州省理工学院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及相关文本内容(二)、主要执行的国家规范、法规、标准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25-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4)《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

(5)《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办法》

(6)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 57-2000)

(7)《总图制图标准》( GB/T 50103-2001)

以及现行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的标准和规范。国家及省市有关环保、卫生、消防、防疫、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的法规及规范。

三、本地区地理、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贵州理工学院新校区规划内,场地内现状主要为自然山体、农林用地和闲置地。地貌为典型的山地地形,西北面是自然山体,西南面则临规划的校园湖面,建筑在这两者中间,高差有十米左右,坡度起伏较大,总体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四、工程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

1、工程建设规模:

会堂+师生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3000 ㎡。为三层框架大空间结构,其中一层主体为层高10 米左右、固定坐席1500 左右的大会堂、500人的小会堂、150-2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和各

种师生活动部门。

2、工程建设内容:

本项目为会堂及师生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应符合会堂和活动中心的功能要求,具体建筑内容如下:

1、会堂(5000 ㎡);

2、学生工部(2100 ㎡);

3、招生就业处(2100 ㎡);

4、团委(3100 ㎡);

5、工会(772 ㎡)。

五、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主要内容

对用地的区位、周边地块、现状条件、理工学院的要求和上位规划等进行分析;根据用地现状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并对方案构思、建筑结构、功能分区、景观设计等内容进行分析说明,选择设计研究方向进行设计。

2.关键问题

如何合理的表现活动中心的文化特性以及地方特色、功能、内外环境、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等。

3.思路

会堂&师生活动中心这类的文化性建筑,除了它本身的建筑功能外,最重点的是如何从它身上体现当地文化与地域特征。

此次的设计首先是从贵州的传统材料的运用出发,将坡屋顶、干栏式、石头建筑这三点运用在建筑之中。将会堂及师生交流中心这两个部分在建筑功能上分开,以塑造可玩可赏的建筑空间为设计的重点,

在建筑形式与材料上结合地方特色和校园上位规划的要求,力求做到在既建筑满足功能又满足审美功能同时也满足文化需求。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按理工大学的设计要求和上位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用地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以“立足实际、面向发展、适度超前”为出发点,力求做到布局新颖、分区明确、功能齐全、充分满足学生交流与表演的功能需要。

在充分考虑使用功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前提下,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地域性建筑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具有时代美感的建筑。

二、场地分析

本项目位于贵州理工学院新校区内,建筑设置于规划的思理山南侧,位居知行湖畔,是一块依山旁水的好地。以已做的上位规划来看,师生活动中心只有西北面临校园主干道,道路的设计标高为1180m,湖面的设计标高为1170m,所以南北设计高差为10m。场地内的最高原始高程约为1174m,最低高程约为1165m,与设计标高有一定高差。

三、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以基地内西北方向的道路与规划的知行湖的连接线作为轴线,以山体——道路——广场——建筑——水体的空间序列的组合方式依次布置。再在建筑四周筑与广场相交的平台,平台连接两旁的道路,可以作为人流疏散也可以作为观景平台。整个平面布局以硬地铺地、建筑、水体和建筑东西面的绿色景观相结合,既烘托交流中心

的建筑氛围,又强调了空间序列关系。同时整体的布局方式,将各个功能在内部进行分区。这样构建出舒展、大气、统一的建筑外部形象。

四、交通组织

以已做的上位规划来看,师生活动中心只有西北面临校园主干道,所以车流由此路行往建筑。人流则可以通过此路和建筑两旁的架桥通往建筑。会堂的主要观众出入口设置在建筑的临路面,人流量相对于要少一点的交流中心的部分的入口则是设置在建筑的临

湖面,以观景平台作为人员的疏散。对于车辆的停放,因为此部分不提供地下停车的功能,所以只能在建筑西北面的临路面的广场处设置少量的临时停车,供货物和贵宾的临时停车需要。

五、景观设计

遵循上位规划的条件下,将建筑与景观合理的结合。用景观平台,镂空的网架等将周围的景观尽量引入人们的视线。

六、竖向设计

场地的高差分析后得知场地前后高差较大,所以在竖向设计上采用山地建筑的手法,采用了架空和半埋。又因为考虑了湖水的涨潮问题,所以便将建筑抬至离湖面6.4m高处。整个竖向设计的宗旨意在与场地的前后高差相协调,使建筑融合到场地的整体氛围中。

七、消防设计

项目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19.5米,退让距离与其他建筑间距满足需要。场区设消防登高面,外部环境符合消防规范要求。

第三章、建筑设计

一、平面设计

会堂&师生活动中心建筑地上局部三层,地下一层,建筑功能是会堂与师生活动等一系列的功能。为了不将建筑内的各个功能混杂,本项目在平面功能上将建筑分为了两个大的功能块,用两个L形将这两个功能体块分别在竖向上集中布置,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方形体块。并设置不同的出入口,这样防止了人流交叉带来的麻烦。

二、造型设计

立意构思:建筑的虚化,空间质感的升华。

在造型设计力求体现地域文化的内涵,将地域文化的符号提取变形运用到建筑上。采用了坡屋顶+干栏式+木材+石头建筑的设计手法,在屋顶造型上将传统建筑坡屋面的变形,在外立面上采用地材料,石头贴面的实体加木栅栏包裹的虚体,共同营造出一种虚实的对比。并且在栅栏上刻出传统符号,使整个建筑带有一种自身的独特感和地域文化的气息感。建筑外墙的不同面上分别采用石块,钢材,木材等材料,使传统与现代在材质上有一个碰撞。开窗形式也采用竖向条窗、洞窗和点窗的方式相结合,力求在立面上可以有丰富的变化。

二、材料的运用

在建筑材料选材方面,提取当地民居的材质石和木。米白的石材墙面,防火竹木复合镂空栅栏,通透的落地玻璃,作为立面的三种主要

材料。在色彩和质感上表达了“明亮、温暖、轻快”的建筑语言,弱化大体量建筑的笨重感觉,并且起到遮阳、保温的效果。满足绿色建筑的节能要求。

二、消防疏散

本方案是会堂与活动中心的结合体,特别是会堂部分对消防的疏散的要求很高。所以本方案在最大限度满足使用功能、同时满足消防疏散要求为原则设置垂直交通。为避免功能流线交叉,各部分功能块基本独立设置垂直交通系统、按消防设计要求进行防火分区。

三、无障碍设计

为了满足残疾人使用要求,设计过程中均按《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在建筑主入口设无障碍设施,建筑物内每层设无障碍厕所隔间。

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总面积13000平方米负一层面积5404.6平方米一层面积2641.4平方米二层面积2702.5平方米三层面积2251.5平方米建筑分类多层

耐火等级一级

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

屋面防水等级I级

建筑高度21.6米

建筑层数-1+3F

主要结构选型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