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正经经脉循行翻译

手太阴肺经

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胃),向下联络大肠,再上行穿过横膈膜,入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处),过鱼际,沿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桡侧端。

腕后支脉:从列缺穴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胸、肺、喉部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沿前臂背面桡侧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会于督脉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扶突),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口唇,交叉于水沟,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发际至额(头维),与督脉会于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会大椎,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胃,络于脾脏。

缺盆部直行之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入小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首腹里向下到气冲处与前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膑,沿着胫骨前嵴外侧,下经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端(厉兑)。

经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半圆骨,上行至内踝前,再上腿肚,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过横膈上行,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的支脉: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

3.常用腧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

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横膈,下络小肠。

“心系”向上之脉:挟着食道上行,系于目(指眼球与脑相联系的脉络)。

“心系”直行之脉:上行于肺部,横出于腋窝(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肘窝内侧,沿前臂内侧后缘、尺侧腕屈肌腱之侧,到掌后豌豆骨部,入掌,经小指桡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证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沿手背尺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前臂外侧尺骨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循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入缺盆络于心脏,沿食管过横膈,过胃属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头项、五官病证、热病、神志疾患及本经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

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疟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2.主治概要: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3.常用腧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

足少阴肾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肾脏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

1.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隔,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上行抵腋窝中,沿上臂内侧正中,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心、胸、胃、神志病证。如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痛、癫狂、昏迷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

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出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伸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采购员上臂外侧三角肌后缘,上达肩部,交出于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上出缺盆,上直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到额角,在屈而下行至面颊,到达目眶下。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部病证和热病。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

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2.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腧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主治概要: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症。

3.常用腧穴: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尾骶、腰背、颈项、头面、鼻口部的正中线上。起于长强,止于龈交。共28穴。

任脉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会阴、腹、胸、颈、下颌部的正中线上,起于会阴,止于承浆,共24穴

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

经典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1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

灵枢.十二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原文摘录 【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1]大肠,还循[2]胃口[3],上膈,属[4]肺,从肺系[5]横出腋下[6],下循臑[7]内,行少阴、心主[8]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9],入寸口[10],上鱼[11],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12],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 [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 [2]还循:还,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此指胃的上口,即贲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系,系带的意思。肺系,统指气管与喉咙部分。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nào 闹):指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8]少阴、心主:分别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廉,指侧边,棱角部。下廉,即下边。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正经分出的支脉,仍为经脉的一部分。 【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1]之端,循指上廉[2],出合谷两骨之间[3],上入两筋之中[4],循臂上廉[5],入肘外廉[6],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7]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8],下入缺盆[9],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10],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之间:两骨,指第一掌骨、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两骨之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之中:指阳溪穴,在腕部桡侧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髃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连处,亦是肩髃穴处。 [8]柱骨之会上:指肩胛骨上方颈骨粗隆处的大椎穴。因诸阳经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9]缺盆:锁骨上窝部,其中有缺盆穴;缺盆骨即锁骨。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穴处左右交叉。 【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1]中,旁纳[2]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3]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4],循发际,至额颅[5];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6]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7],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十四正经经脉循行翻译

手太阴肺经 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胃),向下联络大肠,再上行穿过横膈膜,入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上臂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处),过鱼际,沿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桡侧端。 腕后支脉:从列缺穴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胸、肺、喉部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沿前臂背面桡侧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会于督脉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扶突),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口唇,交叉于水沟,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发际至额(头维),与督脉会于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会大椎,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胃,络于脾脏。 缺盆部直行之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入小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首腹里向下到气冲处与前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膑,沿着胫骨前嵴外侧,下经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端(厉兑)。 经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庭厉兑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82

原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翻译: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大都是隐伏在里而循行于分肉之间的,其位置都较深 而不能在体表看到;通常可以看见的只有手太阴肺经之脉经过于手外踝骨之上的那一部分,这都是因为该处的皮肤细薄,使经脉无所隐匿的缘故。所以大多数浮现在浅表以致平常可以看见的经脉,都是络脉。在手之阴阳六经的络脉之中,最明显突出而易于诊察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这两条经脉的大络,它们分别起于手部五指之间,由此再向上会合于肘窝之中。 饮酒之后,因为酒气具有剽疾滑利之性,所以它就会先随着卫气行于皮肤,充溢于浅表的络脉,而使络脉首先满盛起来。此后,倘若在外的卫气已经充溢有余,就会使在内的营气也随之满盛,进而就会使经脉中的血气也大大地充盛起来。倘若没有饮酒,经脉就突然充盛起来,发生异常的变动,那么就说明有邪气侵袭于内,并停留在了经脉自本至末的循行通路上。因为外邪侵袭人体,都是先入络后入经,所以如果经脉没有出现异常的变动,那就说明外邪尚在浮浅的络脉,此时的邪气不能走窜,就会郁而发热,从而使脉形变得坚实;如果络脉的脉形不显坚实,那就说明邪气已经深陷于经脉,并使络脉之气空虚衰竭了。凡是被邪气所侵袭了的经脉,都会出现与其他正常经脉不同的异常表现,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测知是哪一条经脉感受到了邪气而发生了异常的变动。 英语翻译:The twelve meridians of yin and Yang of the hands and feet are mostly concealed in the body and follow the path betw een the branches of the flesh, with deep positions It can't be seen on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generally, on ly the part of the hand Taiyin lung meridian that passes o ver the lateral malleolus of the hand can be seen, because the skin is thin and thin, so that the meridians are not hidden. So most of the meridians that appear on the surfa ce so that they can be seen normally are collaterals. Among the collaterals of the six meridians of yin and Yang of the hand, the most obvious and easy to detect are the larg e collaterals of the two meridians,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 dians of the hand Yangming and the Sanjiao meridians of the hand Shaoyang, which originate 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five

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6] 1.循行: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绕行肩胛,交督脉于大椎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沿食管过膈联系胃、咽,属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足太阳膀胱经。 2.主病: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后缘痛等。 3.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10] 1.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走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沿腕背上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 体腔支脉:入缺盆,分布于胸中,联系心包、膻中、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上出于缺盆,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至额角,下行经面颊至目眶下。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目外眦,接足少阳胆经。 2.主病: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喉咽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痛等。 3.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2] 1.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络肺,过膈属大肠。 缺盆支脉:经颈过颊入下齿,回绕上唇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迎香穴,接足阳明胃经。 2.主病: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肿痛、齿痛。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麻木等。 3.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皮肤、肠胃、神智、热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手太阴肺经[1] 1.循环: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侧胸上部横出,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行,经寸口,沿鱼际边缘,止于拇指绕侧端(少商)。支脉由手腕后方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接手阳明大肠。 2.主病: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咳喘、咯血、咽痛等肺系病,外感、头痛、项强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少阴心经[5] 1.循行: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 “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十二经脉循行、病候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病候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

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十二经络循行(翻译文)

手太阴肺经 本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 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 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 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手少阴心经 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 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 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 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 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 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 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 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 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 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 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 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 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系统 《灵枢经》经脉循行、经别、络脉、经筋系统总结

一、手太阴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2.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㰦,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3.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冬痹也。 二、手阳明 1.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2.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3.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大肠,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为六合也。 4.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肘外,上臑结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頄;其直者,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夏痹也。 三、足阳明 1.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

针灸学-十二经脉-循行-灵枢-原文-加-彩图-(经典图文并茂)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加彩图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一、手太阴肺经 1、经脉概述 肺经—-在体内属肺络大肠 手太阴——从胸走手。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在胸部接足厥阴肝经,在手端交相表里得手阳明大肠经。 2、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3、病候 就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就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概述 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 手阳明经---从手走头,分布在上肢外侧得前缘,接肺经于手指端,交胃经于鼻翼旁。 2、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病候 就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就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概述 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 足阳明—从头走足。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表里得足太阴脾经2、经脉循行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3、病候 就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就是为骭厥。 就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之杨若古兰创作 一、手太阴肺经 1、经脉概述 肺经——在体内属肺络大肠 手太阴——从胸走手.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在胸部接足厥阴肝经,在手端交相内外的手阳明大肠经. 2、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3、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不足,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缺乏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概述 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 手阳明经---从手走头,分布在上肢外侧的前缘,接肺经于手指端,交胃经于鼻翼旁.

2、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当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必. 气不足,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概述 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 足阳明—从头走足.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内外的足太阴脾经 2、经脉循行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 经络歌诀 十二经脉歌 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本经多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血壅滞不通,发生颈部肿大和下齿疼痛。 本经属于大肠,与肺相表里,而大肠郁盛所致。所以本经主津液的病证。如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这是大肠传导失职,津液内伤,火热郁盛所致。也可因为津液耗竭,影响本经气血的流通,从而在本经脉所过的肩部和臂闹前侧发生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并且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运动。

十二经脉原文及白话解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部,再沿鱼部的边缘到达手大拇指的指端;另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后方分出,沿着食指拇侧直行至食指的桡侧前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衔接。 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是臂厥病,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病证。 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作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以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少不能接续,小便颜色改变等症状。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 【按语】关于"是动病"、"所生病",历代有不同看法,录后供参《难经·二十二难》"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张志聪"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张介宾"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在变动为握为哕之类,即此之谓。手之太阴,肺所生病也。细察本篇之义,凡在五脏,则各言脏所生病,凡在六腑,则或言气或言血,或脉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气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大肠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