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之民族风格
钢琴独奏曲《台湾岛啊,我的故乡》的创作与演奏

钢琴独奏曲《台湾岛啊,我的故乡》的创作与演奏赵娟《钢琴独奏曲<台湾岛啊,我的故乡>的创作与演奏》钢琴独奏曲台湾岛啊,我的故乡的创作与演奏赵娟摘要:钢琴独奏曲台湾岛啊,我的故乡改编自同名台湾民歌台湾岛啊,我的故乡,是由我国着名作曲家,钢琴家郑大昕,高为杰先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编创作完成的一首非常优美,富于激情而又感人至深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本文从创作和演奏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全曲结构,以及其民族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艺术特色.关键词:结构;艺术特色;创作;演奏;钢琴独奏曲《台湾岛啊,我的故乡》改编自名台湾民歌《台湾岛啊,我的故乡》,是由我国着名作曲家,钢琴家郑大昕,高为杰先生创作完成的一首非常优美,富于激情而又感人至深的优秀钢琴作品,作品于197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原歌曲为五声民族调式,其结构短小,旋律优美动听,具有中国南方音乐婉转深情而不失高贵的风格特点,钢琴家刘诗昆也曾演奏过这首歌曲与室内乐合作的改编版,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作品和声色彩丰富,织体多变,情绪跌拓起伏,对比强烈,较之原歌曲的优美平和,作品加强了其抒情性的风格特征,更增添了其戏剧性的艺术特色.这首钢琴独奏曲在原歌曲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变化的扩充和发展,成为带前奏和尾声的三部曲式,其结构形象独立,互有联系,对比起伏而又完整统一.作曲家在原民歌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扩充和变化,将一首典型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的五声宫调式的民谣,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将歌曲扩展为带前奏和尾声的ABA三部曲式.作曲家对每个部分的安排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并注意到情绪跌拓起伏,音乐形象对比鲜明.全曲结构上可看作是:前奏"苦难篇",呈示段"美丽篇",中段"抗争篇",再现段"胜利篇",尾声"憧憬篇".前奏("苦难篇")为第1—12小节,句读为5+7,调性为降D大调.乐曲开篇就以爆发式的宏大音响,在乐曲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了苦难的现实中(谱例1).乐曲的时代背景是,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以武力胁迫清朝政府于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行霸占了台湾,日本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50年里,对台湾同胞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原歌词中唱到:"台湾岛啊,我的故乡,充满血泪辛酸,乌云刚散开,浓雾又弥漫,苦难跟着苦难."前奏部分音乐素材来自于原歌曲的高潮乐句,由自上而下的F,降E,降D,降B几个主干音,以后起三连音节奏的八度和弦激烈的奏出,情绪激动而悲愤的音乐在小字4组高音区的F停留并延长片刻,揭示苦难已经来临.接着气息从高点叹下来,速度转慢,音乐仿佛进入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深情回忆中.作曲家同样以三连音节奏律动自下而上经降A,降B,降D停留在降A,音乐低沉深情,经过一点一点的渐弱和渐慢逐渐过渡到呈示段.作品前奏开篇便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听觉震撼力,把听众迅速的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意境和情绪中,带入到作曲家创造的"心理场",使听众如同置身于台湾同胞的苦难和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的场景中,而三个短小的"回忆"句,很自然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2920u年第二期《音乐创作》呈示部("美丽篇")为13—30小节,主题陈述,开放性乐段,结束于属和弦,句读为13(3+3+3+4)+5(3+2)(谱例2)一rr't;tf==;==_二_l再:一一生霏ah—-1'蔬-i一一一'墨;三ii一一一{i—'一I}Fl●●1一…_一…谱例2"美丽篇"的音乐优美如歌,就像原歌词中唱到的:"台湾岛啊,我的故乡,多么美好的地方,阿里山森林,一望无边,好像大海洋,甘蔗甜啊稻米香,日月潭啊好风光."抒发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音乐的旋律完全采用了原歌曲的旋律,左手伴奏音型用三连音,六连音等,音乐显得流动而亲切,琶音织体抒情华丽,表情细腻丰富,大量使用装饰音及装饰性的柱式型琶音增加了甜美的色彩,使人如同置身于阿里LLl的美景中流连忘返,结束句音乐渐慢和安静下来,人们似乎还沉浸在美好而甜蜜的回忆中……这一段的旋律要求歌唱性的触键,音与音之间要弹奏得很连,音色要柔美,通透,以表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令人迷醉的意境.可使用"揉","推"等慢触键慢离键的演奏方法,弹奏时随着乐句的强弱和音色变化的要求,手指触键的速度,力量,深浅也要不断作出变化调整.此段应尽量弹的柔和,连贯,气息绵长,特别是最后一句结束的两个弱的保持音,由于是在属音上结束,因此气口应悠长些,为即将进入的对比性中部做好情绪及力度的铺垫.中部("抗争篇")为第31~57小节,句读为4+4+2+4+4+2+3+4,为开放性展开中部,调性从降D开始,频繁地离调,在属音上结束为进入再现作准备.这一部分以多次扩张性冲击为特点."抗争篇"的音乐与前奏遥相呼应,突如其来的一阵强音如同隆隆的枪炮声将人们从美好的回忆带到残酷的现实中,同时也奏响了人民抗争的号角.这部分的音乐充分表现了原歌词的内容:"台湾岛啊,要反抗,黑暗的统治不会长,拨开迷雾,赶走豺狼,一定要你见太阳."在织体上运用同和弦反复和紧凑的三连音节奏音型,表现出一股不可抑制的革命的动力.接着音乐的速度稍稍转快,音乐显得动荡不安,音乐素材同样来自歌曲第四句,主干音为降D降E降G降B,但没有收拢在调式主音降D上,而是停留在降B音,节奏变为后起的三连音节奏,以加强其不稳定感(谱例3).音乐以不断离调向上模进的形式不断发展.谱例3二…熟.l..一/…【一—0一…龟/…蠢三孬.,=二=这种后起的三连音节奏和不断的离调使音乐产生一种气息的紧迫感和此起彼伏的动荡感.左手伴奏织体上运用六连音琶音音型,在不断的离调和向上模进后,达到一个小的高潮,之后转入中低音区,织体仍采用同和弦反复和紧凑的三连音节奏音型,力度由轻逐层变强,和声织体由薄逐层加厚,直至放宽放慢,直达到音乐的最高潮,进入白热化130赵娟《钢琴独奏曲<台湾岛啊,我的故乡>的创作与演奏》的华彩乐段.这一部分的音乐生动的表现了抗日浪潮此起彼伏,前赴后继,抗日的力量不断壮大的音乐形象.华彩乐段运用了琶音,和弦,八度等钢琴化的创作手法,用令人震撼的音乐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英勇顽强的台湾同胞不屈不挠,浴血抗敌的英雄形象.在演奏表现辉煌效果的和弦及八度音型时,需要使用肩臂的力量快速而垂直的触键,音色要明亮结实,富有光彩.再现部("胜利"篇),为第58—70小节,句读为6(3+3)+7(3+4),部分再现,调性回到降D大调(谱例4)谱例4音乐部分再现了原歌曲的三,四句,音乐旋律再现了呈示段高潮部分,但音乐性格却与呈示段的音乐优美如歌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气势宏伟庄严,慷慨激昂,使人心潮澎湃.织体上右手旋律用坚定的八度和弦奏出,左手伴奏织体运用了华丽的十连音,十二连音,三十三连音等音阶和琶音音型,以此表现中华民族团结抗争和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气概,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音乐重复一遍,在演奏时要注意第二遍音乐处理与第一遍要有所区别,第二遍更加宽广,力度也随之增强,音乐显得更加宏大,充满了对胜利坚定的信念以及豪迈的爱国激情.尾声"憧憬篇",为71—74小节,为4个小节结束句.音乐渐弱渐慢,为rubato节奏,情绪逐渐平息下来,在一种和平,安详的气氛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这一布局:"苦难篇"(激动,热烈的;转慢)——"美丽篇"(行板,如歌的:渐慢)一"抗争篇"(激动,热烈的;稍转快;更加宽广的,渐慢的)——"胜利篇"(中速,庄严的;更加宽广的,渐慢的;节奏自由;)"憧憬篇"(渐慢,渐弱逐渐消失),这实际上是事物的起,承,转,合的发展变化过程在音乐上的一种体现,而每个乐段内部根据音乐情绪的跌拓起伏,在速度上也相应变化.速度变化是作曲家加强音乐的戏剧性和风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乐曲的速度与乐曲的"情"与"景"紧密相连,它潜在地传达了表情信息,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准确的把握它的速度变化脉搏是举足轻重的.在演奏时,应把速度与乐曲的结构结合在~起看待,因为速度的改变是划分乐曲段落的重要依据,因而,在演奏过程中应该尤其注意各段落的起始速度,使乐曲的结构清晰可辩.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速度转换之间的过渡,使之和谐自然又具有逻辑性.前奏AgiatoconfuocoMenomosso呈示段Andantecantabilepocorit.中段AgiatoconfuocoPocopiumossoPiuallargando再现段ModeratomaestosoPiuallargandoRubato尾声Rit.edimcalando《台湾岛啊,我的故乡》是一首民族性和西洋作曲技法完美融合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作曲家对钢琴的性能与表现手法发挥得恰到好处.全曲结构紧凑而富于逻辑性,旋律异常优美,和声色彩多变,织体层次丰富,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人类的多种情感:悲愤的,激动的,慷慨的,深情的,醉人的,甜美的,柔美的,斗争的,坚定的,庄严的,向往的,憧憬的……各种情绪的转换对比强烈而又具有逻辑性,体现出其浓厚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的艺术特色.中国许多优秀的钢琴曲都是根据中国的民族乐曲和歌曲改编的,如《浏阳河》,《兰花花》,《夕阳箫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这些乐曲在继承了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旋律的同时,在钢琴这件西方乐器上融入西方的作技法,赋予了乐曲崭新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创造出了~种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欣赏习惯,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中国钢琴曲教学与演奏的上佳之作,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参考文献:【I】台湾岛啊!我的故乡【乐谱】,郑大昕(等).一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6【2】中国钢琴文化职形成与发展/卞萌着;卞善艺译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9赵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131。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的民族元素与音乐特征

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变换之意。
变奏曲创作最早起源于西班牙,指的是在音乐作品创作中以一个统一的艺术构思为基本框架,通过基本的主题和旋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变奏形式,变奏曲后经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渐成为近现代大型曲式结构的名称和主要框架,变奏曲曲式结构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
变奏曲变奏类型一般来讲可分为固定低音旋律变奏、固定高音旋律变奏、装饰性变奏等。
其中最常用的则是固定低音音型的旋律变奏。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作为使用变奏曲式结构和变奏手法的独特钢琴改编作品,在近现代变奏曲类型分类中,《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严格来讲属于装饰性变奏曲,此曲通过一个基本主题和八个变奏不断进行发展,音调开阔、感情真挚、民族风格浓郁。
(三)《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创作背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类文化的蓬勃发展和许多音乐人才的不断涌出。
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因此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许多作曲家创作的内容题材更多地投入到了我国本土化的民族音乐创作中,以此创作了一批批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钢琴佳作。
本文所研究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就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乐曲以陕北民歌旋律为主题,通过旋律、织体、和演奏技巧充分表现了陕北地区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遗产。
乐曲以独特的陕北民歌风味和地域人文风貌作为创作内容,曲调婉转悠扬、沁人心脾、粗犷豪放。
乐曲同时结合西方创作变奏手法将主旋律进行不断变奏,开创了中西方音乐融合的典范。
此曲由周广仁根据歌曲《三十里铺》为创作素材,歌曲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绥德县三十里铺的农村姑娘和同村男青年突破当时的传统封建自由恋爱,后男青年为了保家卫国,舍小家、保大家,农村姑娘得知后依依不舍、泪如雨下的感人故事。
此故事后经目睹者将其亲自改编成一首歌曲,从而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周广仁在当时接触到这首歌曲时,便被歌曲的旋律和乐曲体现出的感人精神深深打动,于是便以《三十里铺》这首歌曲为素材,进行了钢琴曲的改编创作。
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发展与审美特征

作 的唯一 出路 ;8 O年代后 中国风格变得更为个性化和多样
化。 ”[ 2 ]
中 国改 编 曲较 多 都 是选 用 传 统 民歌 音 调 , 由于 中国 民歌
(田园)之后 ,在将近二 百年的时间里,可 以说几乎所有
主 要 的 交响 音 乐 作 品 , 都 曾经 以某 种 方 式在 钢 琴 上 演 奏 过 。 它 们 或 以总 谱 缩 编 的 方 式 , 以 独 奏 、四手 联弹 、 双 钢 琴 方 式
的《 兰花花 》等等。作 曲家凭着 自己对传统民歌的爱好和对
中国民族 音乐的独特体验 , 将 民族音乐与西方作 曲手法高度 融合,使钢琴改编 曲在旋律、和声运用 以及风格特 点上 ,能 表现 出民族特有 的 “ 音韵 ” 。
比如 :《 牧 童 短 笛 》 属 于 中 国钢 琴 早 期 的改 编 曲 ,正 如
志。
的演奏技 巧,也将 中国音乐文化融入世界音乐舞台。
二 、中国钢琴改编 曲创作 的历史发展
钢琴 改编 曲创作一直伴随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 在钢琴 传入 我国的初期 , 就有一批作 曲家对钢琴的民族化风格创作
进 行 了尝 试 , 根 据 民歌 小 调 或 歌 曲 改编 的钢 琴 曲 出现 ,带 动
王 彤
《 中国钢琴 “ 改编 曲”创作发展与审美特征 》
中国钢 琴 “ 改编 曲"创作发展 与审美特征
浅析钢琴作品《新疆舞曲》的音乐和演奏分析

Yi Shu Ping Jian浅析钢琴作品《新疆舞曲》的音乐和演奏分析尹冲新疆师范大学摘要:钢琴作品《新疆舞曲》是庄曜先生植根于民族民间音调,融合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而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塔吉克族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虽篇幅不长,但生动刻画出塔吉克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爽的性格与塔吉克族少年们积极乐观、童真童趣的可爱形象,感染力极强。
本文首先通过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音乐起源和回溯两个方面对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特点进行初步介绍,其次从曲式结构、演奏特点及情感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通过这首作品的演奏与分析,得出在钢琴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中的意义。
关键词:钢琴作品《新疆舞曲》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0-0062-03一、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起源随着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也逐步融入到了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陆续产生,也就是所谓的“雏形期”。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新疆风格钢琴作品发展进入“繁荣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疆风格钢琴作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创作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与雏形期相比,作曲家们在学习并借鉴西方钢琴创作技巧的同时,在音乐的民族特色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又使钢琴的演奏技巧得以发挥,新疆风格钢琴作品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被称为中国音乐创作的“改编期”,中国人进入了一个解放思想的新时期,以改编歌曲为主的创作形式逐渐成熟。
从建国后至今,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作曲家们的创作手法也日趋成熟,打破传统和声技法,曲式结构也逐渐变大,大胆创新的运用使作品的题材更为多样化。
二、《新疆舞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演奏与分析庄曜先生在1922年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新疆舞曲》,主要采用塔吉克族当中的音乐素材,虽然整个篇幅比较短,但是却能够将帕米尔高原当中的神秘之感与塔吉克居民的性格豪爽以及能歌善舞表现的淋漓尽致。
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学思想

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学思想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改编代表了中国的钢琴曲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主要分析钢琴曲《夕阳箫鼓》其中的美学特征思想,分别通过其作者的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更深入的研究其美学特征。
标签:钢琴曲;《夕阳箫鼓》;美学特征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魅力,和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
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两者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以产生出更多的火花,从而形成更好的音乐作品。
自上世纪30、4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问世,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开始具有自己独立的特色,从而变成具有中国風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一、钢琴曲《夕阳箫鼓》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一)作曲者简介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
由于早期受到父亲的影响,黎海英从小时候便开始了音乐的学习。
毕业之后在南京文工团里主要从事作曲理论创造和教学的工作。
黎英海先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更好的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的成长,为之后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上提供了很多的方法。
在之后的创作中,黎英海自己创新的钢琴作品备受关注,且其钢琴改编曲也可堪当经典。
例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审美文化,也展示出了我国作曲家们极好的创作能力,从而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展现了黎英海先生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二)创作背景《夕阳箫鼓》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还曾被命名为《浔阳曲》、《浔阳琵琶》等。
《夕阳箫鼓》这首钢琴改编曲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文革后期。
文革初期时,整个文艺创作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作品的创作更是被严令禁止。
到了后期,作曲家们将多年压在心底的创作热情、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都倾注到钢琴曲的创作中,从而涌现出了大批的钢琴改编曲。
黎英海先生根据琵琶古曲改编成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应运而生,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宝库,而且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有着更好推动发扬的作用。
20世纪中期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浅析

20世纪中期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浅析中国传统器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对民间曲目进行加工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内容丰富。
据统计,目前,我国钢琴作品中有80%来自改编曲目,其中根据中国传统器乐,如二胡、琵琶、古琴、古筝、唢呐、扬琴、民族管弦器乐等乐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目,占有相当的比重。
一、中国传统器乐改编的钢琴曲类型(一)根据二胡曲改编的钢琴曲众所周知,二胡曲目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
1972年,作曲家储望华根据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还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如崔世光的《刘天华即兴曲三首》,就是根据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改编而成;朱世瑞的钢琴曲《夜深沉――创意曲》是根据京胡曲《夜深沉》改编的。
可以说这些都是二胡器乐改编和加工成钢琴曲的典型。
这些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被正式搬上舞台,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根据琵琶曲改编和加工成的钢琴曲由琵琶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相对数量较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作曲家江文也根据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叙事诗《得阳月夜》、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两首钢琴曲。
江文也还根据瀛洲古琵琶曲《蜻蜓点水》创作了《乡土节令诗》中的“初夏夜曲”。
此外,还有刘雪庵1941年根据琵琶曲谱《平沙落雁》创作了钢琴曲《南来雁》,以及由殷承宗、刘庄和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十面埋伏》。
(三)根据古琴曲改编和加工成的钢琴曲古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淡、微、远”在古琴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其中,《梅花三弄》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古琴的音色将梅花的清冷孤高之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根据此古曲改编的同名钢琴曲,既保持原曲的古朴韵味,又进行一些旋律方面的探索。
这样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根据古琴曲《狮子滚球》改编成的钢琴曲。
(四)根据其他乐器曲目改编和加工成的钢琴曲除了以上几种乐器曲目改编的钢琴曲,还有一些钢琴曲目是由古筝、唢呐、扬琴等曲目改编而来的。
王建中钢琴作品《情景》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

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优势,以现代化的手段让世界都听见我们的优秀民族音乐。
其钢琴音乐作品既展示了个人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也将美好的民族音乐传播得更远。
(二)扩展了传统钢琴的表现能力中国传统乐器以五度相生律为主,而钢琴不同,它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不同的律制就使其在演奏技法上与中国传统乐器有所区别。
[3]王建中在钢琴曲创作中经常借鉴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想要以钢琴模仿其音色,例如笛子的颤音、琵琶的轮指等都被他拿来模仿,他的这种创新打破了西方钢琴传统的演奏技巧,为钢琴演奏增添了新的音色;他还利用钢琴的强弱转换来模仿传统乐器的气息转换,将传统乐器中的散板节奏用于钢琴演奏,以钢琴的装饰音模拟民族乐器音色,这些创作不仅是他本人创作技能的突破,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钢琴本身所拥有的表现力。
(三)对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对传统、经久不衰的民族音乐的改编和二次创作,这些传统音乐流传时间各有长短,但几乎都是人人传唱、家喻户晓的作品。
[4]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音乐用钢琴演奏会减少钢琴给人们带来的距离感,增加人们对钢琴音乐的欣赏欲,通过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钢琴演奏结合这种方式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逐渐爱上这些音乐艺术。
(四)对中国钢琴作品进军世界钢琴领域的推动作用王建中先生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推动了钢琴音乐在我国的普及,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推向了更大的舞台,让中国的钢琴作品后来者居上,在世界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给了更多的人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机会。
他创作的作品曾多次作为参赛曲目,在国内外重要钢琴比赛上崭露头角,不论在国内的大型舞台表演还是在国外的电视音乐节目上,他创作的优秀钢琴作品几乎比比皆是。
三、钢琴作品《情景》的创作风格分析(一)创作技法分析钢琴作品《情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了西方的创作手法,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面貌,以创作技法切入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创作风格,基于钢琴曲《情景》突出的创作特点,现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浅析民族风格在中国钢琴曲中的体现——以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

种 民族 内涵 。 由黎英 海 先生 改 编 的 钢琴 曲《 阳箫 鼓 》 一首 与 中 夕 是 国传统 文 化 密切 关联 的音 乐作 品 。其前 身 原 是 一 首 曲调
优 美 的琵 琶 曲 , 过对 美 丽 自然 景 色 的 描绘 , 发 了对 美 理 解 ,比较 自如 地 运用 了钢 琴 这一 西 洋 乐 器 和多 声 思 维 通 抒 好 河 山 的热 爱 之情 。钢 琴 曲保持 原 曲 的诗情 画 意 , 现 了 表 夕 阳西下 时 晚霞 染 红 了天 空 、映红 了水 面 ,远 处 传来 鼓 创 作 手 法 , 量 运 用 了 四 、 度 空泛 和 弦 , 动 地模 仿 了 大 五 生 琵琶 、 古筝 等 中 国传 统 乐器 的 演奏 手 法 和 音 响效 果 . 而 从
2 1 年 第 8期 01
总 第 2 1期 0
T IK R A HESL 0 D
盘 三 够
丝绸 之路 ・ 艺术 研 究 I
浅析民族风格在中国钢琴 曲中的体现
— —
以钢琴改编曲《 夕阳箫鼓》 为例
郭 倩
( 西北 师范 大学 音 乐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7 甘 3 0 0; 兰 州城 市学 院 音 乐 学院 , 肃 兰州 7 0 7 ) 甘 3 0 0
见 的形 式 是 “ 散一 慢一 中一 快一 散 ” 。黎英 海先 生 巧 妙 地
古 曲《 阳箫 鼓 》 夕 又名 《 阳 琵 琶 》 《 阳夜 月 》《 江花 浔 、浔 、春
月 夜 》 其 乐 曲创 作 以 自居 易 的 著 名 长 诗 《 琶 行 》 题 , 琵 为
材, 是一 首传 统 的 琵琶 曲 。 12 9 5年 , 由上海 大 同乐 会 的柳 尧 章 和郑 觐 文 改 编 为 丝 竹 乐 曲《 江 花 月 夜 》 提 高 了乐 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之民族风格[摘要]60-70年代中期是中国钢琴改编曲发展的成熟时期,作品的数量和质
量都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这个时期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中的民族特色,则是在演奏中理解和把握民族风格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国钢琴改编曲民族风格
钢琴改编曲,是指将既有的歌曲或器乐曲,在保持原曲相对完整性的情形下,改编为钢琴曲。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的影响,这段时期钢琴改编曲几乎成了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唯一形式。
这些改编曲用丰满而又能与中国旋律融为一体的多声化手法,使钢琴焕发出独特的中国民族魅力。
曲中特殊的和声、复调、音色、节奏等手法的运用,也使钢琴技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将传统乐曲钢琴化改编推向高潮。
一. 创作中对民族传统手法的继承
1.音色
音色是中国传统音乐里非常重要的因素,具有重要的表现功能,只有根据钢琴的特性,通过特定的音型,适当的触键力度与音量,发挥音区、多声、奏法等方面的优势来尽量模拟,方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如《平湖秋月》第8至15小节的旋律下挂着的一串音型酷似弹拨乐:
最后在Rall.处,用pp渐弱到ppp奏出相间在五个八度内的跳音,模拟古筝、扬琴或琵琶的拨弦音响,可谓惟妙惟肖。
又在两手交替演奏旋律中,不时穿插琶音、分解和弦与分解八度,加上晶莹剔透的装饰音,渲染出平湖秋月的意境。
尾声的一串颤音似洞箫的低吟,仿佛在耳边萦绕,令人难以忘怀:
类似的模拟手法在据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中屡见不鲜。
这些手法体现了民族乐器和民族语言的特点,正是中国钢琴改编曲民族风格之所在。
2.装饰音
钢琴音乐史上,大量采用装饰音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尤以复调音乐的鼻祖巴赫为甚。
在中国的音乐思维方式中,装饰音不仅作为一种作曲手段出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反映出了中华民族重视线条美的文化心态和思维特点。
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装饰音运用既源自于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奏法和中国乐曲演奏时一定的即兴性,也源自于乐曲中生动形象的描绘性与写生性手法。
这些装饰音(或模拟某种民族乐器的特性奏法)运用之巧妙、手段之丰富是不可替代的,往往用以营造特定的音乐氛围,对民族风格、民族韵味的刻画起到了惟妙惟肖、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梅花三弄》引子的旋律,在低音区运用了跨越三个八度的带八度小装饰音的手法,模拟古琴的“散音” 音响,营造了深沉、儒雅的气氛:
3.旋律
在广博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中,是通过旋律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的丰富变化来表现情感的。
与注重和弦重叠之美和对位呼应之美的西洋音乐相比,这种单音音乐更着重于音乐横向的流动与变化,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连贯,所以体现出了一种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在简洁、朴实、率真中表现出种种意趣和气势。
五声调式的律动产生了中国音乐风格的特色与效果,蕴藏着历史的精粹。
它是民族的奇葩、地域的珍品、生活的浪花。
因而中国钢琴改编曲大都继承了传统音乐中主题旋律(一般多直接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音调、戏曲或器乐片断的曲调改编或作为作品的主题音调发展)。
这些改编曲旋律调式大概分为以下两种:
①典型的东方音乐特点的不带偏音的纯粹五声调式的旋律:如王建中的《梅花三弄》,F宫调式;
②带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或七声调式的旋律。
音乐材料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增加和声外音性质(经过音与辅助音等)的偏音,如清角、变宫、变徵等:如王建中的《浏阳河》,A宫系统E徵调式,偏音为升G;陈培勋的《平湖秋月》,降D宫系统D宫调式,偏音为降G和C;储望华的《二泉映月》,E宫系统E宫调式,偏音为升A和升D。
二. 创作中对民族传统手法的创新
1.和声
在60-70年代中期的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中国式和声”处处可见,基本手法有:
①二度结构的和弦形式:以大、小二度音程为基础而形成的,既可以是单独的二度音程,也可以是由二度音程叠合而成的各种形式。
如《兄妹开荒》(汪立三)中,引子用连续的小二度音簇模拟了黎明时雄鸡的鸣叫声:
曲中为弱化小二度和声的尖锐音响,又采取了其转位形式:
②三度结构的和弦形式:三度结合是欧洲传统和声的基本构成原则,在同民族五声式和声结合时,往往采用以下方法,使和弦与五声音调更相适应:
a省略三音的和弦:《二泉映月》的尾声,以左手省略三音的空五度和弦对应右手高音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b增添附加音的和弦:这种和弦色彩润饰作用很强,如中国改编曲中常常可
见的宫加六和声:是由大三和弦与其根(宫)音上的大六度音结合而成,其特点是兼具大三和弦的明朗、稳定与根音上方五、六度音形成的大二度所产生的民族风味。
如《翻身的日子》中就有这类和弦的应用:
③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形式:是以四、五度和声音程为基础而形成的和弦形式。
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运用中可见如下手法:
a琵琶和弦:与琵琶四根空弦定音的音程关系相仿,由相隔大二度的两个纯四度构成。
如《夕阳箫鼓》变奏Ⅴ前半部分的琶音奏法:
b平行声部:《梅花三弄》大量使用了平行四度的和声进行,给人以清亮透明的感觉,表现了梅花的高洁:
c四、五度叠置和弦:《快乐的女战士》的引子部分,以四五度叠置的和弦琶音,润饰了主题旋律,营造了欢乐的气氛:
2.结构
西方乐曲往往在音乐材料的对比再现中实现曲式结构的均衡、统一,中国传统乐曲却大多根据内容和情绪发展的需要而展开,不拘泥于某一固有格式而呈现“线性”结构。
中国的钢琴改编曲根据感情的变化和钢琴的演奏特点,在西方二部结构、三部结构(尤其带再现的)、变奏、回旋等曲式结构的基础原则上,加入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将中国传统的循环体、多段体结构与“散-慢-中-快-散”等民族曲式的因素加入,形成了统一与发展结合、变化与集中并存的结构特点和较为自由的结构创作手法。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结构,并没有按照奏鸣套曲的结构原则来组织音乐,;全曲也没有明确的华彩段,而是将华彩的因素散布到各个乐章中去;而且在整体布局上四个乐章的情绪安排运用了我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使章节间联系更为紧凑,与原作相比在结构上更为严密。
但是由于作曲者注意发挥钢琴辉煌、宏伟的音响效果,因此仍具有协奏曲的特征。
另外中国钢琴改编曲还常通过“句尾恒定”、“合头合尾”、“起平落”等乐句的结构方式来体现曲式结构上的变化统一,如《夕阳箫鼓》、《百鸟朝凤》、《冀北笛音》等。
3.织体
中国钢琴改编曲体现民族风格的又一重要手法,是受民族器乐音乐织体形态及其演奏技巧的启发而产生的钢琴多声部织体。
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改编曲继承了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运用最为广泛的支声织体①的写法,此外在织体创作中还常采用不同类型的琶音、和弦音型,连音、半连音、跳音等不同触键的句法,左右手交替弹奏主旋律的手法,使旋律美在各声部出现。
作曲家借助钢琴丰富的织体语言,充分发挥了钢琴的色彩性,创造出了情景相融的和谐美。
作者利用丰富多彩的织体一方面使原曲的单旋律得到了不同的织体支持,增添了层次感,进一步深化了乐曲的“意境”;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的音域特色,突破了原曲的压抑感情。
对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风格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改编成功的钢琴曲必然是钢琴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紧密相连——作曲家一方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体现了钢琴乐器的特点和适合于发挥钢琴性能的西方曲式特点,另一方面在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出现了原曲原乐器之外的新成分(即创新),正如储望华先生在谈到《二泉映月》的创作时所说:“以多种表现手法尽量丰富音色,注重感染力,使其具有‘可弹性’(即学生在练习、演奏家在演奏时,觉得‘有练头’,比较顺手,容易出效果,有教学和演奏价值)和‘可听性’(觉得除了听到‘二泉映月’熟悉的旋律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声部及多种音色,可以耐人寻味)”。
“老树开新花”——这才是改编曲成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