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学习大纲

《物流学》学习大纲
《物流学》学习大纲

《物流学》学习大纲

一、课程性质

物流学是物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国内外对物流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管理与经营尚在不断探索之中,本课程内容学科跨度大、涉及知识门类广,加之学者们对学科体系、主要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为初学者带来一定困难。二、学习目标

通过对物流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物流分析工具的运用,充分认识到物流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物流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掌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认真学习物流学这门重要课程。

三、学习方式

根据学院提供的网络教学课件进行认真自学,坚持参加面授,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四、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同学们在本课程教材学习的基础上,需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复习和练习,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内容并掌握相关分析方法。

五、学习资料

1.现代物流学梁金萍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

2.物流管理概论网络课件

六、各讲学习目的与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讲现代物流概述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认识现代物流及物流活动,了解物流发展和物流学科的产生,掌握物流的概

念和物流的功能。

2.技能目的:掌握物流学说的观点,运用此观点分析物流的现象。

3.能力目的:掌握物流合理化的四种模式,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现代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物流活动掌握

第三节物流合理化重点掌握

第二讲物流活动构成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认识现代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全面地了解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

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基本要素的概念、特点和方式。

2.技能目的:掌握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的方

法。

3.能力目的:掌握物流各要素合理化的措施并能在具体物流实践中应用。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包装了解

第二节装卸搬运了解

第三节运输了解

第四节储存了解

第五节流通加工重点掌握

第六节物流信息掌握

第三讲物流标准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物流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物流标准的种类,以及制

定物流标准的基本原则。

2.技能目的:掌握物流标准制定的基本方法,以及物流标准化的方法。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物流作、业标准,进行物流标准化管理。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物流标准概述重点了解

第二节物流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理解

第三节物流标准化掌握

第四讲物流系统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掌握物流系统的概念,了解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2.技能目的:熟练掌握物流系统的设计,能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物流系统。

3.能力目的: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现代物流实践相结合,依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物流

系统模式。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物流系统化

第五讲第三方物流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理论及第三方物流的应用原理,学

习第三方物流选择和管理的程序及内容。

2.技能目的:掌握第三方物流运作的技巧和策略。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第三方物流原理,具有中小型物流企业业务运作的能力。(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第三方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第三方物流原理掌握

第三节第三方物流管理重点掌握

第四节第三方物流服务掌握

第六讲配送与配送中心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配送的基本理论及配送中心的运作流程,·学习现代

物流配送的基本方法、技巧和策略。

2.技能目的:掌握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设计和建设方法,以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经营管

理技能。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运用配送理论,具有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实务运作的能力。(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配送概述了解

第二节配送中心概述掌握

第三节配送中心的作业管理掌握

第七讲国际物流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国际

物流和国内物流的区别,了解国际物流的分类,掌握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

2.技能目的:熟练掌握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会用所学知识处理国际物流中

存在的问题。

3.能力目的: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现代物流实践相结合,会依据公司的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国际物流运输方式。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国际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国际物流系统掌握

第三节国际物流管理重点了解

第八讲产业物流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零售业物流、快递业物

流的概念和特征。

2.技能目的:掌握零售业物流的运营模式,掌握制造业物流的运作方式。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物流的功能,具备零售业、制造业、快递业企业业务运作

的能力。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农业物流了解

第二节制造业物流了解

第三节批发零售业物流了解

第四节快递业物流掌握

第九讲绿色物流

(一)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绿色物流的概念,掌握物流各功能要素对环境的不同

影响。

2.技能目的:掌握物流与环境的关系,熟悉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绿色物流的运作方式。

3.能力目的:能够熟练应用绿色物流的功能,具有正向的绿色物流管理和逆向的绿色物流

管理两个方面运作的能力

(二)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绿色物流概述了解

第二节绿色物流管理掌握

第三节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流重点掌握

第十讲总结分析、趋势展望

(一)学习目的与主要学习内容

对现代物流学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我国物流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加强理解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大纲

目录 《影视剧改编》073029 (1) 《中国古代文学》073037 (10) 《电影理论A》073046 (16) 《戏剧文本分析》073055 (17) 《影视剧作1》073057 (20) 《影视剧作2》073058 (22) 《影视剧作3》073059 (24) 《影视剧作4》073060 (26) 《影视剧作5》073061 (29) 《影视剧作6》073062 (30) 《电视文案1》073063 (32) 《电视文案2》073064 (35) 《非虚构类短片创作》073071 (37) 《虚构类短片创作1》073072 (38) 《虚构类短片创作2》073073 (40) 《电视剧原理》073075 (41) 《中国电视剧史》073076 (43) 《外国电视剧》073077 (46)

《影视剧改编》0730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73029 英文名称:Adaptation of film and teleplay 授课对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 6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影视剧作 教学方式:讲授、读片(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对比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程简介:影视剧改编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结合中外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实例,讲授影视剧改编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主要方法,对古今中外各种叙事性文体(如小说、戏剧、戏曲、叙事性散文和叙事诗)的影视剧改编个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析。另外还可根据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发展现状适当增加网络作品的改编和“红色经典”的改编等内容。本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影视编剧技巧和具备了古今中外文学的基本修养之后必修的一门关于影视剧再创作的实用方法论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再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应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原著与其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对比剖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改编原则和一些实用有效的改编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指导学生的具体改编实践,使学生的影视剧改编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影视剧改编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教师对典型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精细独到的剖析和总结,要求学生结合课程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观摩相关的影视剧改编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影视改编的挑战性、改编对象的选择(2学时) 重点内容:文学与影视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的差异 第二章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2学时) 重点内容:相似性、整体性、典型化、影视化 第三章忠实与改造——影视改编尺度的把握(4学时) 重点内容:当代性、独创性 第四章影视改编的基本方式(4学时) 重点内容:移植式、近似式、注释式等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金属工艺学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课程描述 课程名称:固体物理课程英文名称:Solid State Physics 课程编号:408011030 适用专业:物理学 学时数: 48 学分数:3执笔者:杨新荣 一、历史沿革 《金属工艺学》是我院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必修课。我院自1991年开始招收普通中专机电专业学生以来,一直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17年历史。 金属工艺学理论是一门传统的经典理论,是机械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后续的很多专业课都要应用本课程引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课程涉及面广、范围大。我校的《金属工艺学》课程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结构,理论与实践环节配套,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指导书,并且教学主体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定位 《金属工艺学》作为机械、机电、数控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机电、机制、数控专业的核心必修课。 二、课程目标 根据我校对人才在“实用”方面的办学定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程目标上重点强化焊接、钳工、机械切削加工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应用金属工艺学基本知识的能力,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并具有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目标要求如下: 1)学生具有扎实的金工基本理论基础。 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种类、牌号、性能及用途。对典型的机械零件、刀具和模具等会合理正确地选用工程材料。 3)掌握焊接、铸造、锻造的基本操作技能 4)了解常用金属加工方法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5)根据专业需求掌握金属加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锻炼从业品质。 6)通过自主创新的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7)了解国内外金属加工的发展与趋势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1)材料的成分、结构、组织和性能的关系 2)各种材料的牌号、种类和应用。 3)热处理工艺方法。 4)砂型铸造工艺 5)手工电弧焊 6)锻造的基本方式 7)常见的金属切削工艺 2、课程的难点 1)材料的成分、结构、组织和性能的关系 2)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制定及操作。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金属工艺学重点知识点

属 工 -艺 学 第 五 版 上 强度:金属材料在里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指标:屈服点(b s)、抗拉强度(b b)塑性: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指标:伸长率(S)、断面收缩率( 3 硬度: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的能力。 1布氏硬度:HBS (淬火钢球)。HBW (硬质合金球) 指标:-2洛氏硬度:HR (金刚石圆锥体、淬火钢球或硬质和金球) 3韦氏硬度 习题: 1什么是应力,什么是应变? 答:试样单位面积上的拉称为应力,试样单位长度上的伸长量称为应变。 5、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力学性能指标名称和含义是什么?

答:b b:抗拉强度,材料抵抗断裂的最大应力。 (7 S :屈服强度,塑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最大应力。 6:条件屈服强度,脆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最大应力 7 -1 :疲劳强度,材料抵抗疲劳断裂的最大应力。 S:延伸率,衡量材料的塑性指标。 a k :冲击韧性,材料单位面积上吸收的冲击功。 HRC洛氏硬度,HBS压头为淬火钢球的布氏硬度。HBW压头为硬质合金球的布氏硬度。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冷却速度越快,实际结晶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纯金属的结晶包括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 同一成分的金属,晶粒越细气强度、硬度越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越好。 原因:晶粒越细,晶界越多,而晶界是一种原子排列向另一种原子排列的过度,晶界上的排列是犬牙交错的,变形是靠位错的变移或位移来实现的,晶界越多,要跃过的障碍越多。 M提高冷却速度,以增加晶核的数目。 J 2在金属浇注之前,向金属液中加入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以增加外来晶核,还可以采用热处理或塑性加工方法,使固态金属晶粒细化。 3采用机械、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溶合在一起,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组成元素成为组员。 U、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而保持溶剂晶格类型的金属晶体。 铁碳合金组织可分为:2、金属化合物:各组员按一定整数比结合而成、并具有金属性质的均匀物质 (渗 < 碳体) 3、机械混合物:结晶过程所形成的两相混合组织。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etallurgical Techn ology 课程编码:01110230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金工实习、机械制图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 适用专业:石油工程、工业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常用机械零件的坯料制造、结构工艺、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零件毛坯制造及机械加工工艺知识,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提供工艺理论支持。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学习与金工实习联系密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所加工零件的性能要求,具有选择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和制定制造结构工艺的初步能力,具有选择零件毛坯的加工方法及制定加工工艺的初步能力。三、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铸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铸造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能够对零件毛坯进行铸造工艺分析。了解合金的铸造性能对铸件质量的影响,掌握缩孔及缩松的预防措施,理解铸造应力和变形的产生及危害,掌握砂型铸造,了解特种铸造的特点及应用。 [本章主要内容]: 1.1铸造工艺基础 1.2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 1.3砂型铸造 1.4特种铸造 1.5铸件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 1.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2.铸造内应力、变形和裂纹 3?铸件质量控制 4?造型方法 5?浇注位置和分型面选择

6.铸件结构设计 [本章难点]: 1.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2.铸造内应力、变形和裂纹 3?浇注位置和分型面选择 第二章金属压力加工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能够理解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理解金属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了解锻造方法特点及工艺,了解板料冲压的特点及应用。 [本章主要内容]: 2.1金属的塑性变形 22锻造 2.3板料冲压 2.4特种压力加工方法简介 [本章重点]: 1?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自由锻和模锻 3?锻造工艺规程制定 4.锻件结构的工艺性 5?板料冲压的分离工序 6?板料冲压的变形工序 [本章难点]: 1?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锻造工艺规程制定 3?板料冲压分离和变形工序 第三章焊接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焊接的概念及电弧的结构,理解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了解焊接应力与变形,了解电焊条的组成、作用、种类及选用原则,了解常用的焊接方法及特点。[本章主要内容]: 3.1电弧焊 3.2其他常用焊接方法 3.3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 3.4焊接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 1.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2.焊接应力与变形

《金属工艺学》教学大纲-56学时

《金属工艺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0501 课程名称:《金属工艺学》/ Technology of Metals 学时/学分:56/4(实验6学时) 先修课程:工程材料、材料力学、工程制图、化学、物理、公差与配合、金工实习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机电学院金工学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机械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及毛坯设计时的结构工艺性问题,同时还研究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及各种加工方法对机械零件的工艺性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各毛坯制造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并且对各种表面加工的方法选择和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选择毛坯、制造毛坯及零件加工的工艺分析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绪论 金属工艺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机器生产过程概念;机器制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学习金属工艺学的方法与要求,掌握合理选择材料、正确设计采用热处理方案的基本知识,从而为专业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2.工程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3.金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基本知识;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及晶体缺陷;纯金属的结晶;结晶的现象与规律;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 4.金属的结晶与相图 合金在固体下的相结构及性能;二元合金相图与结晶过程分析;铁碳合金相图;铁碳合金的生产及分类。 5.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冷塑性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6.钢的热处理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钢在冷却时的转变;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钢的表面热处理工艺;钢的其他热处理简介;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热处理。 7.常用的金属材料 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特殊性能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8.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工程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 9.铸造工艺基础 砂型铸造基本工艺;铸造工艺方案的制定;铸造工艺图的绘制及工艺分析举例。

金属工艺学基本知识概念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习题 1. 当材料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应力在什么条件下,只产生微量的塑性变形。在什么条件下,材料将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2 在什么条件下,材料将断裂。 3 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硬度各有什么优缺点? 4下列零件用哪种硬度法测量 1. 硬质合金刀头 2 锻件 5 水、油混装在一个瓶子里,是几个相? 将奶粉加开水冲一杯牛奶又是几个相? 6 写出GPS AEC CFD 的组织 7 碳对钢的力学性能有什么影响 8 比较同一钢件正火和退火后的强度和硬度 9 正火的目的 钢的种类正火主要目的 消除过热组织、细化晶粒、改善切削性 低碳 低合金钢 中碳钢消除组织缺陷、保持硬度、为调质做准备 过共析钢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和淬火做准备 高合金钢淬火作用(空淬) 10出下列工件的淬火及回火温度,并说明回火后的大致硬度 1.45钢小轴(要求综合力学性能好) 2.65钢弹簧 3. T12钢锉刀 11 1. 分析在缓慢冷却条件下,45钢的结晶过程和室温组织 2. 分析在缓慢冷却条件下,T10钢的结晶过程和室温组织 12 说明下列符号的含义: Q235;20; T12; T12A; 40Mn2 ?测定材料的疲劳强度应有一定的应力循环次数,其中钢材以为基数 而有色金属和某些超高强度钢以为基数。 ?金属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变形,当外力去掉后金属能恢复其原来形 状的性能,被称为。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消失的变形,叫做。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致引起破坏的性能的,被称 为。在外力消失后留下来的这部分不可恢复的变形,叫做。 ?金属材料的塑性通常用和来表示。 ?常用的硬度指标主要有、等。 1. 选择下列材料的硬度测试方法: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金属工艺学重点知识点样本

金 属 工 艺 学 第 五 版 上 册纲要

强度:金属材料在里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能力。指标:屈服点(σs)、抗拉强度(σb)。 塑性:金属材料在力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能力。指标: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硬度: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能力。 1布氏硬度:HBS(淬火钢球)。HBW(硬质合金球) 指标:2洛氏硬度:HR(金刚石圆锥体、淬火钢球或硬质和金球) 3韦氏硬度 习题: 1什么是应力,什么是应变? 答:试样单位面积上拉称为应力,试样单位长度上伸长量称为应变。 5、下列符号所示力学性能指标名称和含义是什么? 答:σb:抗拉强度,材料抵抗断裂最大应力。 σs:屈服强度,塑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最大应力。 σ0.2:条件屈服强度,脆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最大应力 σ-1:疲劳强度,材料抵抗疲劳断裂最大应力。 δ:延伸率,衡量材料塑性指标。 αk:冲击韧性,材料单位面积上吸取冲击功。 HRC:洛氏硬度,HBS:压头为淬火钢球布氏硬度。HBW:压头为硬质合金球布氏硬度。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冷却速度越快,实际结晶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 纯金属结晶涉及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 同一成分金属,晶粒越细气强度、硬度越高,并且塑性和韧性也越好。 因素:晶粒越细,晶界越多,而晶界是一种原子排列向另一种原子排列过度,晶界上排列是犬牙交错,变形是靠位错变移或位移来实现,晶界越多,要跃过障碍越多。

1提高冷却速度,以增长晶核数目。 2在金属浇注之前,向金属液中加入变质剂进行变质解决,以增长外来晶核,还可以采用热解决或塑性加工办法,使固态金属晶粒细化。 3采用机械、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溶合在一起,构成具备金属特性新物质。构成元素成为成员。 1、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而保持溶剂晶格类型金属晶体。铁碳合金组织可分为: 2、金属化合物:各成员按一定整数比结合而成、并具备金属性质 均匀物质(渗碳体) 3、机械混合物:结晶过程所形成两相混合组织。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田野日记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 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 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 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金属工艺学知识总结

第八章铸造 1、铸造特点(优缺点)? 答:优点:(1)适用范围广。①可通过铸造成形的材料选材广泛;②铸造能够制造各种尺寸和形状复杂的铸件 (2)铸造是生产复合铸件最经济的成形方法。 (3)成本低廉。铸造设备投资少,所用原材料来源广泛而且价格较低。缺点:(1)铸造组织疏松,晶粒粗大,内部易产生缩孔、缩松、气孔等缺陷,因此,铸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度低于同种材料的锻件。 (2)铸造工序多,难以精准控制,铸件质量不够稳定,废品率较高,劳动条件较差,劳动强度较大。 2、铸造充型能力影响因素? 答:影响铸造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有金属或合金液的流动性、浇注条件、铸型填充条件和铸造结构等。 (1)金属或合金液的流动性。流动性差的金属,铸件易出现冷隔、浇不足、气孔、夹渣等缺陷。影响金属流动性的因素有:①合金的种 类;②合金的化学成分和结晶特征。③杂质和含气量(2)浇注条件。①浇注温度:一般为保证充型能力的前提下浇注温度尽量低。②铸型温度;③充型压力 (3)铸型填充条件 (4)逐铸件结构 3、金属的收缩及影响因素和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答:金属收缩包括: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三个阶段。 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的基本原因;固态收缩是铸件产生应力、变形和裂纹等缺陷的基本原因。 影响收缩的因素:①化学成分。铸钢收缩最大,灰口铸铁收缩最小。因为灰口铸铁中大部分的碳是以石墨状态存在,石墨比体积大,在结晶过程中,石墨析出所产生的体积膨胀抵消了合金的部分收缩。②浇注温度。③铸件结构和铸型条件。 收缩对铸件的影响:收缩可以使铸件中缩孔、缩松、热裂、应力和变形等许多缺陷。 防止缩孔和缩松的工艺措施:采取顺序凝固的原则:采用各种工艺措施,使铸件上从远离冒口的部分到冒口之间建立一个铸件递增的温度梯度,从而实现由远离冒口的部分向冒口的方向顺序的凝固。 防止或减少铸造应力的主要途径是使铸件冷却均匀,减少各部分温度差,改善铸型及型芯退让性,减少铸件收缩时的阻力:采用同时凝固的工艺 4、砂型铸造工艺过程。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序:模样和芯盒准备;型砂和芯砂配置;造型、造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 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 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 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Warriors of the Amazon(亚马逊勇士,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6),表现雅诺玛米人(Yanomami)宗教信仰和社会联盟状况。 The Ax Fight(斧战,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 1980),通过影视手段,展现著名人类学家(Chagnon)和蒂莫西〃阿什(Timothy Asch)对雅诺玛莫人(Yanomamo)

金属工艺学知识点总结(2)

第一篇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又称机械性能,是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性能。 零件的受力情况有静载荷,动载荷和交变载荷之分。用于衡量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指 标有强度,塑性和硬度等;在动载荷和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指标有冲击韧度等;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指标有疲劳强度等。 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是通过拉伸试验测定的。 P6低碳钢的拉伸曲线图 1,强度 强度是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强度有多种指标,工程上以屈服点和强度最为常用。 屈服点:δs是拉伸产生屈服时的应力。 产生屈服时的应力=屈服时所承受的最大载荷/原始截面积 对于没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工程上规定以席位产生0.2%变形时的应力,作为该材 料的屈服点。 抗拉强度:δb是指金属材料在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载荷/原始截面积 2,塑性 塑性是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常用的塑性指标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伸长率:δ试样拉断后,其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 伸长率=(原始标距长度-拉断后的标距长度)÷拉断后的标距长度×100% 伸长率的数值与试样尺寸有关,因而试验时应对所选定的试样尺寸作出规定,以便进行比较。同一种材料的δ5 比δ10要大一些。 断面收缩率: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称为断面收 缩率,以ψ表示。 收缩率=(原始横截面积-断口处横截面积)÷原始横截面积×100% 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的数值愈大,表示材料的塑性愈好。 3,硬度 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的能力称为硬度。 金属材料的硬度是在硬度计上测出的。常用的有布氏硬度法和洛氏硬度法。 1,布氏硬度(HB) 是以直径为D的淬火钢球HBS或硬质合金球HBW为压头,在载荷的静压力下,将压头压 入被测材料的表面,停留若干秒后卸去载荷,然后采用带刻度的专用放大镜测出压痕直径d,并依据d的数值从专门的表格中查出相应的HB值。 布氏硬度法测试值较稳定,准确度较洛氏法高。是测量费时,且压痕较大,不适于成品检验。2,洛氏硬度(HR) 是将压头(金刚石圆锥体、淬火钢球或合金球)施以100N的初始压力,使压头与试样始终 保持紧密接触。然后,向压头施加主载荷,保持数秒后卸除主载荷,以残余压痕尝试计算其 硬度值。实际测量时,由刻度盘上的指针直接指示出HR值。 洛氏硬度法测试简便、迅速,因压痕小、不损伤零件,可用于成品检验。其缺点是测得的硬 度值重复性较差,需在不同部位测量数次。 3,韧性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 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 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金属工艺学重点知识点

金属工艺学第五版上册纲要b)。σ强度:金属材料在里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指标:屈服点(s)、抗拉强度(σψ)塑性: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指标: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硬度: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的能力。1布氏硬度:HBS (淬火钢球)。HBW(硬质合金球) 指标:2洛氏硬度:HR(金刚石圆锥体、淬火钢球或硬质和金球) 3韦氏硬度 习题: 1什么是应力,什么是应变? 答:试样单位面积上的拉称为应力,试样单位长度上的伸长量称为应变。 5、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力学性能指标名称和含义是什么? :抗拉强度,材料抵抗断裂的最大应力。bσ答: s:屈服强度,塑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最大应力。σ 0.2:条件屈服强度,脆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最大应力σ -1:疲劳强度,材料抵抗疲劳断裂的最大应力。σδ:延伸率,衡量材料的塑性指标。 k:冲击韧性,材料单位面积上吸收的冲击功。α HBW:压头为硬质合金球的布氏硬度。:洛氏硬度,HBS:压头为淬火钢球的布氏硬度。HRC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冷却速度越快,实际结晶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纯金属的结晶包括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同一成分的金属,晶粒越细气强度、硬度越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越好。原因:晶粒越细,晶界越多,而晶界是一种原子排列向另一种原子排列的过度,晶界上的排列是犬牙交错的,变形是靠位错的变移或位移来实现的,晶界越多,要跃过的障碍越多。1提高冷却速度,以增加晶核的数目。 2在金属浇注之前,向金属液中加入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以增加外来晶核,还可以采用热处理或塑性加工方法,使固态金属晶粒细化。 3采用机械、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溶合在一起,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组成元素成为组员。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