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沉淀作用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含有的微小的悬浮颗粒,如颗粒态的重金属、虫卵等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到水底。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但对底泥来说污染物则反而增加。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紊动扩散。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致)而引起分散。

2.化学过程

氧化一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流动的水流通过水面波浪不断将大气中的氧气溶入,这些溶解氧与水中的污染物将发生氧化反应,如某些重金属离子可因氧化生成难溶物(如铁、锰等)而沉降析出;硫化物可氧化为硫代硫酸盐或硫而被净化。还原作用对水体净化也有作用,但这类反应多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天然水体接近中性,酸碱反应在水体中的作用不大。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胶体,如硅、铝、铁等的氢氧化物、黏土颗粒和腐殖质等,由于有些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另有一些物质本身就是凝聚剂,这就是天然水体所具有的混凝沉淀作用和吸附作用,从而使有些污染物随着这些作用从水中去除。

3.生物过程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影响生物白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中的蛋白质、脂肪类等极易分解的。但大多数有机物分解缓慢,更有少数有机物难分解,如造纸废水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需经数月才能分解,另有不少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极难分解并有剧毒,如滴滴涕、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和用作热传导体的多氯联苯等。水生物的状况与生物自净有密切

关系,它们担负着分解绝大多数有机物的任务。蠕虫能分解河底有机污泥,并以之为食饵。原生动物除了因以有机物为食饵对自净有作用外,还和轮虫、甲壳虫等一起维持着河道的生态平衡。藻类虽不能分解有机物,但与其他绿色植物一起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从而成为水中氧气的重要补给源。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状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在某些较大的河流中,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横向混合区不断向下游远处扩展,形成所谓“污染带”。

在不同的区域,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输移、转化特性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也有差异。

在横向混合区,排入的废水和上游来水的初始混合稀释程度,取决于排放口的各种特性和河流状况。随着水流携带污染物向下游输移,横向混合使污染物沿河流横向分散,进一步

与上游来水混合稀释。

在横向混合以下的完全混合区,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完全混合。

在该区域,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输移、转化过程,污染物的浓度被进一步降低。这些过程通常采用质量输移、扩散方程、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来描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扩散系数、反应速率都可能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可以在横向、垂向、纵向发生对流。在河流中,主要是纵向的。所要求的数据只是上游来流量。河流流量可以通过测流、示踪研究或曼宁公式计算得到。对于较复杂的水流,要获得可靠的流量数据,需要进行专门的水动力学实测及模拟计算。

横向扩散指是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可以根据包含河流水深、流速以及河道的不规则性的公式来估算横向扩散系数既。在横向混合区内,对流和横向扩散混合是最重要的,有时纵向混合也不能忽略。

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质量的分散混合。纵向离散系数E包括多个因素。目前大多数的计算公式都包含流速、河宽、水深、河床粗糙系数。不同的计算公式得到的数值不同。较可靠的数值是使用示踪研究得到的数值。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它的密度都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给出了污水入海后混合扩散的一个剖面。反映弱混合海域,即潮汐较小,潮流不大,垂直混合较弱海域的扩散状况。

可以看出,排放到海中的污水浮在海洋表层向外扩展,它的稀释是海水通过它的底面逐渐混入到污水中进行的。随着离排污口距离的增加,稀释倍数也逐渐增加。污水层的厚度在排放口附近较深,然后逐渐减小。向外扩展到一定程度,即污水的密度达到一定界限值即形成扩展前沿一锋面,这时污水的稀释倍数达到60~100倍。锋面外侧的海水明显向污水层下方潜入,形成清晰的界面,即所谓锋面,这样的界面在污水层的底部也清晰可见。锋面受到风和潮的作用,其形状和出现的地点会不断变化,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

图6-2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

污水层的厚度通常为1~2 ITI,污水从排出口到达它的前沿需l~2 h。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扩散域的面积与排放量之间有如下经验关系:

温排水在海里的对流扩散规律与COD等一般污染物类似,但有不同点,温排水温度比海水高,热水总是会浮到冷水上面,如果浅海中潮流混合比较强烈,温排水入海后不久就和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如果垂直混合不是很强烈时,则温排水只影响到水的表层,这时需要用复杂的三维模型来描述,根据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对温排水预测的研究结果,用修正后二维模型预测温排水的影响分布,同样可

得到合理的结果,这时温排水只影响到浅表层2~4 m。

温排水携带的热量除了被潮流带走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与大气的热交换释放到大气中。这个热交换的强度由R(表面综合散热系数)表示,一般与水温水面风速等有关。

溢油在海面上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等,同时与当地海区气象条件,海水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溢油动力学过程一般划分为扩展过程和漂移过程。

扩展过程:对实际溢油事件的观测发现,在溢油的最初数十小时内,扩展过程占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地位随时间而逐渐变弱,扩展过程主要受惯性力、重力、粘性力和表面张力控制,扩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惯性一重力阶段;重力一粘性阶段;粘性一表面张力阶段。

扩展过程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各向异性,如在主风向上,油膜被拉长,在油膜的迎风面上形成堆积等。

漂移过程:漂移过程是油膜在外界动力场(如风应力、油水界面切应力等)驱动下的整体运动,其运动速度由三部分组成,即潮流、风海流、风浪余流,前二者不会因油膜存在而发生大的变化。

第二节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一、预测方法概述

1.预测方法简介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和类比分析法。

(1)数学模式法。此方法是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该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在许多水域有成功应用水质模型的范例。一般情况此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但这种方法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而且污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很多方面尚难用数学模式表达。

(2)物理模型法。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此方法能反映比较复杂的水环境特点,且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但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多的基础数据,且制作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较高,对预测结果要求较严时,应选用此法。但污染物在水中的化学、生物净化过程难于在实验中模拟。

(3)类比分析法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预估拟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此种预测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性质。已建的相似工程有可能找到,但此工程与拟建项目有相似的水环境状况则不易找到。所以类比调查法所得结果往往比较粗略,一般多在评价工作级别较低,且评价时间较短,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用类比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干参数、数据。

2.预测条件的确定

(1)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可知此项目排入水体的污染源与污染物情况。结合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工程与水环境两者的特点,即可从将要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筛选水质预测参数。

(2)拟预测的排污状况。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或连续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两种排放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以及排放位置和排放方式。

(3)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对于内陆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为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对于北方河流、冰封期的自净能力很小,情况特殊。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确定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如河流十年一遇连续7天枯水流量,河流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等。

(4)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在利用水质模型进行水质预测时,需要根据建模、验模的工作程序确定水质模型参数的数值。确定水质模型参数的方法有实验测定法、经验公式估算法、模型实定法、现场实测法等。对于稳态模型,需要确定预测计算的水动力、水质边界条件;对于动态模型或模拟瞬时排放、有限时段等排放,还需要确定初始条件。二、常用的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正常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3)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上述方程既适合于溶解态、颗粒态的指标,又适合于河流中的总浓度,但是要将溶解态和吸附态的污染指标耦合考虑,应加入分配系数的概念。

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

3.Streeter.Phelps模式

4.河流二维水

三、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湖泊、水库的盒模型

2.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预测方

四、潮汐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在潮汐河流中,最重要的质量输移机理通常是水平面的输移。虽然存在垂向输移,但与水平输移相比较是较小的。因此,在浅水或受风和波浪影响很大的水体,在描述水动力学特性和水质组分的输移时,通常忽略垂向输移,将潮汐河流系统看作二维系统来处理。在很多情况下,横向输移也是可以忽略的,此时,可以用一维模型来描述纵向水动力学特性和水质组分的输移。

1.潮汐河流一维水质预测模式

(1)一维的潮汐河流水质方程。

假定在垂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混合输移是可以忽略的,即水质组分在纵向上的混合输移是最重要的,此时,水质方程简化为一维方程:

在潮汐河流中,最常用的是一维的水质方程。甚至在不完全满足一维条件的潮汐河流中,一维模型也用来描述水质组分的纵向分布及比较不同污染负荷的水质状况。

(2)一维潮平均的水质方程

在潮汐河流中,水质组分浓度c=c(x,f)随潮流运动而变化,当排放的污染负荷稳定时,水质浓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此时,潮平均的浓度值是描述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

(3)一维潮平均方程的解析解。

2.潮汐河口二维水质预测模式

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一、河流水质模型选择

从理论上考虑,水质模型应该包括在所模拟的河流水体中对水质组分起重要作用的现象和过程;以实用性和经济性考虑,最好是选择使用简便、通用,又能满足所研究的特定水质问题的模型。

在选择模型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2)水质模型所描述(或所使用)的时间尺度;

(3)污染负荷、源和汇;

(4)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

(5)流动及混合输移

(6)水质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

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大多数的河流水质预测评价采用一维稳态模型,对于大中型河流中的废水排放,横向浓度梯度(变化)较明显,需要采用二维模型进行预测评价。

在河流水质预测评价中,一般不采用三维模型。

如果污染物进入水域后,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纵向离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精度要求允许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排污口断面瞬时完成均匀混合,即假定水体内在某一断面处或某一区域之外实现均匀混合,则可采用水质模型进行预测评价。

在HJ,rl’2.3—93中给出了判定河流中达到横向均匀混合的计算公式。当需要评价的

河段长度大于下式计算的结果时,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而需要评价的河段长度小于该公式计算的结果时,应采用二维模型。

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质等其他保守物质的下游浓度预测与允许纳污量的估算。

有机物降解性物质的降解项可忽略时,可采用零维模型。

对于有机物降解性物质,当需要考虑降解时,可采用零维模型分段模型,但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最好用一维模型求解。

2.水质模型的时间尺度

在水质预测中使用的时间尺度,按逐渐增加水质模型复杂性的顺序列出如下:

(1)稳态;

(2)准稳态;

(3)动态。

在稳态预测中,只预测计算水质浓度的空间分布。当采用在一定时段内平均的污染负荷、河流流量等作为定常条件时,预测得到的水质浓度分布是该时段的真实水质浓度的平均值。

如在建设项目环评中采用预测的污染源强、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进行

预测,得到的是相应于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条件下的水质浓度值。

准稳态的预测通常是在稳态的基础上考虑部分随时间变化的因素。

准稳态可以有以下几种状态:

*定常污染负荷一变化的河流流量

*变化的污染负荷一定常河流流量

*定常污染负荷一定常河流流量一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

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常需要考虑的准稳态是“变化的污染负荷一定常河流流量”状况,如在设计河流水文条件、污染物事故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

在动态预测中,河流流量、污染物负荷和温度等均随时间变化,预测计算得到的水质浓度随时问和空间而变化。

在河流水质预测评价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稳态或准稳态进行预测。

3.污染负荷、源和汇

一般而言,影响河流水质状况的污染负荷、源和汇包括下列各项:

(1)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点源;

(2)来自工矿企业(直接排入水体)的点源;

(3)来自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城市径流;

(4)非点源;

(5)河流上游或支流带入的污染物(包括氧亏);

(6)河床内的源和汇(污染物沉积、再悬浮、底泥耗氧、藻类产氧和耗氧等)。

4.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

在HJ/T 2.3—93中按污水排放量和河流规模确定了营养的预测范围。

从技术上考虑,对于预计可能受到明显影响的重要水域应划入预测范围;在预测溶解氧时,预测的范围应包括溶解氧气区域。在预测的河段范围内,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例行水质监测断面均是模拟预测的关心点。

5.流动及混合输移

进行水质预测要求河流流量平衡。因此,需要考虑较重要的支流和污染源的流量。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地下水排泄和地表水下渗补给对河流流量的影响。

除了与水质数据相对应的流量(包括设计流量)外,还需要有相应流量下的

河流横断面面积、水深和流速等。

有关河道地形、水文、水力学的数据收集包括:

(1)各河段长度。

(2)河道宽度,过水断面面积随水深的变化关系。

(3)河床底坡。

(4)水力半径随水深的变化。

(5)河床糙率系数。

(6)水深随流量的变化。

对于单向河流而言,在利用稳态模型进行预测时,纵向离散作用与对流输移作用相比很小,在模型中不考虑纵向离散的影响;但利用准稳态模型进行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的影响预测时,需要考虑纵向离散系数。

在利用二维稳态模型进行预测时,需要收集河道地形、水力学特征沿河流横断面方向变化的数据,同时需要考虑横向混合系数。

6.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结构

按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的特点,一般利用水质模型进行预测评价的污染物可以分为四类:

(1)持久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累积的有毒物质);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酸和碱(以pH表征);

(4)废热(以温度表征)。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一般采用一阶反应动力学来反映衰减规律。

对于持久性污染物,但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一般可以近似地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相应的预测模式。

在进行河流溶解氧预测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确定河流溶解氧模型结构即包括的溶解氧模型变量。

7.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选择

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及其选择见表6—1。

二、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

移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

秘室内模拟实验测定;

移现场实测。

镑水质数学模型率定。

1.单参数测定方法

(1)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

a.实验室测定法。

髟1=Ki+(0.11+54,)“/目(6.35

(4)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

(5)混合系数的示踪试验测定法。

示踪试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其浓度变化,据以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参数的方法。示踪物质有无机盐类(NaCl、LiCl)、萤光染料(如工业碱性玫瑰红)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示踪物质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

①具有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不产生化学反应的特性;

②测定简单准确;-

③经济;

④对环境无害。

示踪物质的投放方式有瞬时投放、有限时段投放和连续恒定投放。连续恒定投放时,其投放时间(从投放到开始取样的时间)应大于1.5 Xm/U(xm为投放点到最远取样点的距离)。瞬时投放具有示踪物质用量少,作业时间短,投放简单,数据整理容易等优点。

数据整理建议采用拟合曲线法。

示踪试验可以求出Mx、My。

2.多参数优化法

多参数优化法是根据实测的水文、水质数据,利用优化方法同时确定多个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方法。此方法也可以只确定一个参数。利用多参数优化法确定的环境水力学参数是局部最优解,当要确定的参数较多时,优化的结果可能与其物理意义差别较大。为了提高解的合理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根据经验限制各环境水力学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初值;

(2)降低维数,可用其他方法确定的参数尽量用其他方法确定之。

多参数优化法所需要的数据,因被估值的环境水力学参数及采用的数学模式不同而异,一般需要如下几个方面的数据:

①各测点的位置,各排放口的位置,河流分段的断面位置;

②水文方面:u、Qh、H、B、I、Umax等等;

③水质方面:拟预测水质参数在各测点的浓度以及数学模式中所涉及的参数;

④各测点的取样时间;

⑤各排放口的排放量、排放浓度;

⑥支流的流量及其水质。

3.沉降系数K3和综合削减系数K的估值方法

K3和K的估值可以采用单参数或多参数估值方法:

①利用两点法确定Kl+K3或K;

②利用多点法确定K1+K3或K;

③利用多参数优化法确定K3、K。

三、水质数学模型的标定与检验

1.水质模型标定与检验的概念

水质模型的标定与检验,实际上是实测的水质数据与模型计算的水质分布的比较。这些“比较”所包括的内容和条件如下:

(1)各实测的水质数据系列与根据其相应条件(例如污染负荷、流量、水温

等)计算的水质数据(所有重要的水质组分)的比较;

(2)对于所有的水质数据系列和取得某一数据系列的所有河段,均应使用相同的负荷组分、速率系数和输移系统;

(3)负荷、源、汇、反应速率和输移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位置上应该是长期不变的;除非系统的变量是与所定义的过程相互联系的,或者是能直接测量的(例如流量、水温等);

(4)要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似条件下的计算水质浓度和实测水质浓度的比较;

(5)必须在将来的计算中将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比较。

最后一条的含意是,稳态、准稳态和动态模型的计算水质必须与相对应的实测水质数据进行比较。例如,动态模型必须相应于动态数据来标定和验证,即,在t=0的数据用于模型的初始条件,在t=t1,t=t2,...,t=tn进行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比较。

2.水质模型的标定

利用选择的水质模型,对于各实测水质数据相对应的污染负荷、流量和水温条件进行水质计算,调整反应速率和第1I类污染负荷的数值,使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并得到一组一致性的模型参数。

在水质模型的标定中,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常用统计特性分析来进行。常用的三个方法是:平均值的比较;回归分析;相对误差。

(1)平均值的比较:在多组相应的污染负荷、输移(流量、扩散)和水温条件下,实测数据的平均值与计算平均值的比较。可以使用“学生”概率密度函数进行平均值比较;

(2)回归分析: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分析方程为:

相对误差可在空间或时间上聚合,并可计算误差的累积频率。

3.水质模型的检验

模型的检验是利用与标定模型所用的数据无关的污染负荷、流量和水温资料进行水质计算,验证模型计算的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是否较好地相符。

同样要求使用上述统计特性参数来进行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之间的比较。

检验模型与标定模型所用的实测资料是无关的。在许多情况下,要求在标定模型后进行模型检验所需要的现场实测和数据收集工作。

在模型检验中要求考虑水质参数(速率)的灵敏度分析。灵敏度分析主要是检验水质参数的适用条件。

在灵敏度分析中,给予对水质计算结果较敏感的系数值一个微小扰动,对相应于各组次实测水质的污染负荷、流量、水温条件进行水质计算,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

如果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有相对均匀的偏离,通常就说明在模型标定时确定的这些系数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污染负荷、流量和水温条件下的水质计算。

如果计算值有很明显的变化或没有变化,则需要再进行多组次的流量、水温和污染负荷条件下的实测值和计算值的比较,以确定合适的系数值。

一般地,在模型检验时,不要调整反应速率和第lI类污染源数值。如果需要调整这些参数,则应该重新进行模型的标定工作。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0.058H+0.0065B)(gHI)1/2 式中:C(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Q p—废水排放量,m3/s; C 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 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x—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y—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B—河流宽度,m; u—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M y—横向混合系数,m2/s;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第八章风险事故评价:包括地表水风险评价;地下水风险评价;填埋气爆炸风险评价;洪涝对填埋场的风险评价;事故防范与应急措施; 第九章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包括总量控制原则;海港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总量控制因子;污染物排放情况;总量控制目标与建议; 第十章公共参与:包括公共参与的目的、方法及内容; 第十一章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包括社会损益分析;经济损益分析;环境损益分析; 第十二章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包括环境管理及制度;环境监测; 第十三章选址合理性分析及总量控:包括垃圾填埋场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场区布局合理性分析;工程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污染防治措施;总量控制结论;场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报告书编制的重点为工程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分析,污染因子分析,以及事故风险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及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 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 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 3、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4、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填空题: 1、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的来源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有就地补偿和异地补偿两种形式。 3、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4、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可分为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经常用工作程序来表示。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 6、水体污染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 、10~14Km 、4~6Km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8~30Km 、2~8Km 、1~2Km 。 三、判断并改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环评工作成果的一般体现。(×)[集中体现] 2、污染物随着污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横向断面上与河水充分混合需要一定的横向断面混合时间。(√) 3、划分环评工作等级的依据是投资者的主观意愿。(×) 4、S—P模式适用于任何状态、任何物质的衰减规律。(×) 5、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性环境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阶段分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四、简答题: 1、中国环境影响影响评价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建设项目。(4)分类管理。(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2、简述环评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答:根据环境和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环境影响评价——第六章固体废弃物-河海大学

第六章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 ●固体废弃物来源及分类(**) ●固体废弃物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方式(**)●固体废弃物环评主要内容(*)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防治措施(**)

第六章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来源及分类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们在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活动中向环境排出的固体和泥状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不适当堆置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扬尘,污染周围大气;经雨水淋溶或地下水浸泡,有毒有害物质随淋滤水迁移,污染附近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同时淋滤水的渗透、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和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大量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又是病原菌的孳生地。

第六章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来源及分类 ●固体废弃物就其来源可分成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 ●按污染特性可分为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第二节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和迁移转化(1)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对大气 ●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造成污染。 ●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可不同程度上产生毒气和恶臭,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 ●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排出粉尘、HCl、Cl甚至二噁英等污染物,已成为一些国家的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二节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和迁移转化(1)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对水 ●固体废物弃置于水体,将使水质直接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 ●向水体倾倒固体废物,将缩减江河湖面有效面积,降低其排洪和灌溉能力。 ●在陆地堆积或简单填埋的固体废物,经雨水的浸渍和废物本身的分解,将会产生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渗滤液,对附近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危害。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P2)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环境质量参数 为表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测定值或评定值。根据环境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指示性变量。 3.熏烟型烟羽 即漫烟型烟羽,多出现在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此时,烟轴之上有逆温层,而烟轴之下至地面间气层不稳定,因而烟羽上升扩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阻挡,使垂直扩散空间仅局限于地面至逆温层底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层风小,则大气稀释能力就更低,高浓度的烟羽会迅速扩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严重污染。烟雾事件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氧亏 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之差,计量单位mg/L。耗氧愈多,氧亏愈

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5.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质量(P1) 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程度)的表示,是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7.环境容量(P1) 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未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8.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9.土壤背景值(P131)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指定区域中未受污染破坏的

第四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 水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法规 工程分析和环境调查 影响预测 影响评价 实例分析 第一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法规 一 技术工作程序 1 准备阶段 2 调查、监测 3 预测、评价、对策 4 编写报告 二 评价等级的划分 (一)地表水评价等级划分 1 建设项目的排污量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3 地面水域规模的确定原则

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 大河:≥150m3/s; 中河:15-150m3/s; 小河:<15m3/s。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为: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25km2;中湖(库):2.5-25km2 小湖(库):<2.5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50km2;中湖(库):5-50km2; 小湖(库):<5km2。 4 地表水水质要求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为依据 (二)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划分地下水评价等级尚无标准。通常依据的条件有: ①工程特点;②地下水埋藏条件;③工程所处地理位置。 (三)评价范围 与监测调查范围一致 三、水环境法规、标准和规划 (一)水环境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规定,不适用本法。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1.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施工期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施工粉尘,施工粉尘主要来自晴天时挖掘土方、粉状物料的运输和使用、施工现场内运输车辆的行驶所产生的二次扬尘。扬尘点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无组织排放。有关资料表明,粉尘的扩散一般在呼吸层进行,特别是输送物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尤为突出。鉴于施工场地内扬尘点分散,且波动性较大,难以确定排放源强,本评价利用某典型施工现场及其周边的粉尘监测资料,以说明施工期各类粉尘源对环境的综合作用与影响。 根据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的石家庄城市交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1998年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某施工现场进行了监测,距施工场地不同距离处空气中TSP 浓度值见表5-1及图5-1。 表5-1 施工近场大气中TSP浓度变化表(春季) *:表中所列标准值为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日平均二级标准 由表5-1和图5-1的监测结果可看出,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 日平均二级标准评价,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可达周围50m左右。 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还对该施工现场洒水与否的施工扬尘影响进行了类比监测,具体监测结果对比见表5-2及图5-2。

表5-2 施工场地扬尘污染状况对比分析表 监测结果表明,施工场地洒水与否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差异很大,采取洒水措施后,距施工现场30m处的TSP浓度值即可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日平均二级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项目施工期间施工粉尘将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影响范围可至距施工现场约50m处,而洒水、围挡等污染缓解措施可有效减小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5.1.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有基础施工中泥浆水,建材冲洗水,车辆出入冲洗水等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COD、NH3-N类等污染物,生产污水中主要含有泥砂,石油类等污染物。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排放量约13.68m3/d,污水中各污染物浓度约为:BOD5120-150mg/l,CODCr250-350mg/l,动植物油类50-90mg/l,均超过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标准。对于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应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排放。一般简便易行的措施是利用化粪池进行处理,化粪池的综合处理效果约为30%,经过处理后,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均可降低30%左右,对环境的污染有所减轻。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项目位于信阳工业城312国道与工二十路交叉口东北部,根据项目特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次为运营期物流仓储活动、酒店运行、配套的汽配汽修厂、加油站运行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分为施工前期准备阶段、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以及扫尾工程阶段。施工期的污染因子主要为扬尘和噪声;另外还有施工废水(工人生活废水和工程用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固废)等。 5.1.1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各种燃油动力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施工活动产生扬尘、各种油品的泄露等都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产生一定的污染,主要大气污染物为NO2、CO、SO2、粉尘及房屋装修废气,其中以粉尘污染最为严重。 施工扬尘的产生环节主要包括:土石方开挖、建材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建材堆置和施工等,可分为施工场地扬尘和交通运输扬尘。 (1)施工场地扬尘 施工场地上的植被破坏、地表开挖,如遇干燥大风天气,会产生施工扬尘;另外,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如装卸、堆放方式不当,也会产生扬尘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能产生扬尘的颗粒物粒径分布为:<5μm的占8%,5~20μm的占24%,>20μm 的占68%。施工期扬尘污染与具体施工活动、施工区作业面积、施工方式、气候气象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施工管理水平和相应扬尘污染控制措施是否得当,对施工期扬尘污染产生源强具有决定作用。施工起尘量多少随风力的大小、物料干湿程度、作业文明程度等因素而变化,影响可达150~300m。根据相关资料,在4.5m/s 风速情况下,对施工扬尘下风向影响程度和强度见表5-1。在此条件下,距施工点下风向200m处的TSP浓度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日均标准。可见,如单一风向下长时间施工,施工期扬尘可能对周边堆子塘村民组、牌坊村高岗村民组等近距离的大气环境敏感点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短期影响,该影响是短期不良影响,随着施工完成而结束。

6 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庆元县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庆元县内大小溪流纵横交错,往西流流入闽江的松源溪和竹口溪,集雨面积10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7.36立方米/秒,是该县最主要的两条支流。庆元县环境监测站自建站以来就对两条支流7个断面水质按国家规范开展监测,根据98至2002年监测结果,该县地表水水质均符合各类功能区标准。监测结果见附表6-1和6-2。但是从我们现场踏看可知,在今年极枯水期(50年一遇)时,城区河道的水质有明显污染,部分河段水质发黑发臭,说明水环境容量不容乐观。 2、兰溪桥水库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了解项目建设区域内地面水水质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兰溪桥水库出口、水库库区、西演村下等三个断面进行水质现状监测,采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标准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85),对建设区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6-3。由表可知,各参数都能达到(GB3838-2002)中Ⅱ类水标准。 二、水环境影响分析 1、上游水体对水质的影响 由于兰溪桥水库为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范围为:松源溪周墩桥头,自来水水泵房上游1000m(洋心桥以下段),下游200m(林业车队以上段)为水源一级保护区,洋心桥上游至西演桥为水源二级保护区。引水工程投入运行供水,饮用水水源延长至兰溪桥水库大坝上游,至新桥段为一级水源保护区;新桥上游至洋心村下游,整个库区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据调查,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没有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沿岸无直接和间接排放生活污水,二级保护区沿岸有直接向水体排放生活污水600人左右,人均生活污水量按150L计,COD Cr按400mg/L计,则向水体排放污染物COD Cr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doc

感谢你的观看 10.3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10.3.1 生态环境 10.3.1.1 生态环境 1、工程永久占地将改变土地利用性质,导致植被生物量损失8503.78t。减少了沿线的耕地、植被等面积,但不会对区域内植物的种群产生明显影响,也基本不会对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造成明显影响。 2、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沿线野生动物较少,评价范围内主要的野生动物有麻雀、喜鹊、鼠类等,这些常见动物都是适应了长期的人类生活环境、与人类共栖共生的种类,在施工期种群迁移到周围其它相似环境中去,施工结束后,影响大多会逐渐消失,拟建工程对其影响有限。 10.3.1.2 生态敏感区 (1)绥芬河东宁段滩头鱼大麻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桥梁工程施工导致的水质破坏,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饵料生物量的减少,改变了原有施工范围内鱼类的生存、生长条件,鱼类将择水而栖迁到其他地方。大型桥梁施工期在采用围堰导流的方式进行施工,能够降低对鱼类生境的阻隔,但对鱼类仍有一定驱赶作用,也会使鱼类远离施工现场。 (2)黑龙江东宁绥芬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 拟建项目为改扩建工程,以桥梁形式穿过湿地公园,桥梁施工时墩桩基开挖、围堰、打桩、灌浆、浇筑等作业会对水体产生扰动,大量悬浮物排入水中,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悬浮泥沙还会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鱼类的洄游及觅食活动。 拟建项目对湿地鸟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噪声污染、光污染和景观影响。 公路工程对植被的影响一是桥梁及路基工程永久占地对湿地植被的永久破坏。二是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尾气、营运期汽车尾气排放等对植被的影响。 (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 项目于桩号K42+000~K73+000段共31km穿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共占用永久占地79.05hm2,公园内不设置服务设施,无取、弃土场,但3处施工驻地(与拌合站合建)、2处预制场设置在国家公园内,占地类型均为建设用地和旱田,共占用临时占地15.45hm2。临时占用国家公园的土地无林地,且占地面积 感谢你的观看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3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3.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3.2 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投资及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 因此,环境影响项目后评价可以看作是前期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向项目建设、营运阶段的一种延伸,是改进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及其方法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4 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后评价是以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等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评价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到投产营运等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提出必要的对策措施,为提高决策水平、改进环境管理和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环境后评价与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原则和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两者的评价时点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存在一些区别。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环境效益,以便从环境的角度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环境后评价则是站在项目完工的时点上,一方面检查、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另一方面,要以环境后评价的时点为基点,预测项目未来环境影响和环保效果的变化发展趋势。 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有较大差别。首先,两者所处的阶段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项目前期工作的决策阶段,而环境后评价是在项目投入运营生产的使用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应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现场监测和后评价来检验;其次,环境影响评价直接作用于项目的可行性决策,而环境后评价则是间接作用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第三,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拟建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性进行评价,而环境后评价是对项目的决策和项目实施的环境效果等进行评价。此外在比较的标准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也有所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的污染和自净 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表水资源 地球水97%的水是海水,剩余3%的淡水中2.977%是以冰川或冰川的形式存在,只有0.003%的淡水是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包括土壤水、可开采地下水、水蒸气、江河和湖泊水等。只要人类不过度开采和滥用并适当的保护,这些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和自净过程还是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如图4-1. 二、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按排放形式不同,将水体污染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1.点污染源 是指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Q s 计算式(4-1): Q s = 86400 s qNK(4-1) 式中:Q s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L/s; q ——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L/(人.d); N——设计人口数 K s ——总变化系数(1.5~1.7)。] 工业废水Q s 按式(4-2)估算:

Q = t m M K i 3600 (4-2) 式中:m ——单位产品废水量,L/t ; M ——该产品的日产量,t; K i ——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 t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h. 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4—1。 2. 非点污染源 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1)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不同区域径流系数见表4-2 (2)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3.水体污染物 由点源和非源排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物、石油类、热量和放射核素等。 三、水体自净 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叫水体自净。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和衰减有过程。 1. 迁移和转化作用包括:推流迁移、分散稀释、吸附沉降等方面。 2. 衰减变化包括: (1) 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见图4-2; (2) 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 (3) 硝化作用 (4) 温度影响 (5) 脱氮作用 (6) 硫化物的反应 (7) 细菌衰减作用 (8) 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衰减作用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阻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专门难设想有整个生物界。人类生活需要水,各种生产活动也需要水。水是万物之本。因此,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特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人类的社会进展起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水体是水集中的场所,水体又称为水域。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把它分为三类: 地面水水体 地下水水体 海洋 ?这三种水体中的水能够相互转化,它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实现。三种水体是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的 三个环节。 ?在太阳能和地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被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从海洋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凝聚成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一部分经地面径流流入地面水体

(江河、湖泊、水库等),一部分经地层渗透进入地下水体。 地面水体的水经地面径流,最终都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 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仅在陆地上或仅在海洋上)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在自然界中水的大、小循环是交错在一起 的,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水体要紧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海洋和湿地等。地面水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它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水体按使用目的和爱护目标可划分为五类。 I类要紧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爱护区的水体; Ⅱ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爱护区内的水体,以及宝贵鱼类爱护区、鱼虾产卵场的水体; Ⅲ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爱护区和一般鱼类爱护区及游泳区的河段; Ⅳ类要紧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例题及答案

公路建设项目 模拟试题: 一、某地拟建一公路,全长116.8KM,项目沿线经过5个镇,10个村,2个工业区。所选路线跨越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跨过一条河流和两座山,周边还包括超高压变电站。沿线某些路段有道路,将道路进行拓宽,标准路幅宽75CM,主道双向八车道,两侧加设辅道和人行道,新增立交、跨线8座(2座全互通、3座半互通、2座跨线、1座环行回头匝道)、跨河桥梁1座、隧道300M;改造现有立交、跨线4座,保留立交、跨线2座。 项目沿线最近的村庄距拟建公路300M,建设过程中拆迁房屋121288平方米,临时建筑19344平方米,征地面积13万亩。全程弃土点10个,取土点11个,有高填方段3000M。项目总投资45亿元。项目选制址区气候冬夏季有明显差异,夏季气候湿润多雨,冬季干旱、风沙大;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雨季7~8月份。 问题: 1、项目噪音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2、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4、该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5、本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项目噪音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答:本项目噪音评价范围取道路两侧500M。 由于项目沿线较远处才有声敏感点,项目噪音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可取道路中线线两侧500M范围内。 2、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答: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施工可能导致沿途生物量减少(尤其是自然保护区段),改变地形地貌,并造成景观影响(尤其是沿途风景旅游区段)。 (2)水土流失:取土点、弃土点、桥梁基础作业、水库旁路基建设、房屋拆迁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并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3)水环境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施工废水、桥梁施工、水土流失等可能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在途径水源保护区路段施工时需特别注意。 (4)声环境影响:建设拆迁等施工噪声会对施工区周围居民区等声敏感点造成影响。 (5)施工扬尘和固体废物也会对施工区周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造成影响。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答: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 (2)生态系统调查:自然保护区及沿途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 素等。 (3)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等。

(整理)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型法:一般情况数学模型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 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属于定性或半定量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 (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 (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4、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当水环境影响问题较特殊,一般环评人员难以准确识别其环境影响特征或者无法利用常用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或者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无法满足采用上述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等情况下,可选用此种方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在选择模型时,必(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水环境影响评价

某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线项目环境影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工程分析见上部分 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4.1 区域水资源与污染源调查 舞阳县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大小河流11条,主要河流有沙河,澧河,三里河等,过境径流总水量年平均1.68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总量为2.65亿立方米。本工程的纳污水体三里河发源于漯河市境内的排涝泄洪道,河床窄,流量小,现主要接纳舞阳县城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为主要的排污河道。三里河出境后汇入洪河。2000年监测结果显示,该河流水质已超过Ⅴ类水质标准,呈有机污染型。 本区域的污染源除了生活污水之外,较大一部分是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以造纸废水为主,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当,经常有超标排污的现象,废水中污染物含量较高。区域中的75%的生活污水和除了万成纸业外的全部工业废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经过排污总干渠汇入三里河,万成纸业的废水直接排入三里河。 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2.1 监测断面的布设 本项目所排放的废水经过排污总干渠汇入三里河。由于该区域拟建一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后,县城中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将经过处理之后排放,进入三里河。根据实地勘察,拟在三里河上布置三个监测断面,在排污总干渠上布设一个断面。具体监测断面的位置和功能情况见表9和图3。

4.2.2 监测因子 根据本工程的废水排放特点和地表纳污水体的污染现状,本次地表水现状监测选取PH,COD,BOD5,SS,NH3-N五项作为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0:

4.2.3 监测时间,频次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间为纳污水体的枯水期,连续监测三天,采集混合样品,每天报一组有效数据。 4.2.4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执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监测技术要求。监测分析方法见表11。 4.2.5 评价因子 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确定为PH,COD,BOD 5,NH 3-N 共四项。 4.2.6 评价标准 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拟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2: 4.2.7 评价方法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表水各评价因子进行评价。 单因子污染指数公式为:ij S =ij C /si C 式中,ij S ——某污染物的单项污染指数 ij C ——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 si C ——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PH 的标准指数为: j pH S =sd j pH pH --0.70.7 j pH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