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组通流部件改造情况

合集下载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项目方案优选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项目方案优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风险识别
识别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 风险因素,如技术风险、市场风 险、政策风险等。
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 评估,确定其可能对项目造成的 影响程度。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 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降低或规 避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05
改造实施计划与时间表
改造准备阶段
技术准备
成本较高:该方于该方案较为 复杂,改造周期可能较长。
04
方案四优缺点分析
01
优点
02
经济效益好:该方案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降低运营成本

节能减排效果好:该方案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有利于环境保护
03 。
方案四优缺点分析
• 灵活性较高: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和需求。
改造验收与试运行阶段
验收标准
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和流程,确保改 造后的汽轮机组符合设计要求和性能 指标。
试运行与性能测试
对改造后的汽轮机组进行试运行和性 能测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06
预期效果与效益分析
提高汽轮机组效率
01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后,能够提 高蒸汽的做功效率,减少能量损 失,从而提高汽轮机组的整体效 率。
提升安全性能
通流改造能够改善汽轮机组的热力性能,防止因超温、超压 等引起的安全事故。
优化后的通流部分能够减小蒸汽的流动阻力,降低轴向推力 ,从而减少机组振动和位移,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对环境的影响减少
汽轮机组效率的提高,可以减少燃煤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 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通流改造,降低噪音和废水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 染和破坏。

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技术研究与实践

 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技术研究与实践

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技术研究与实践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技术研究与实践【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电力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而电厂汽轮机作为电力发电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发电效益。

因此,对电厂汽轮机进行通流部分的改造技术研究与实践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技术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技术研究部分】1. 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意义为了提高汽轮机的效率,降低热耗,改造通流部分成为关键工作。

通流部分的改造可以优化汽轮机内部流体参数分布,减小能量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

2. 通流部分改造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可以对通流部分的流场特性进行研究。

利用数值计算和流动可视化技术,可以获得流量、速度分布等参数,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同时,借助实测数据,可以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 通流部分改造的目标通流部分的改造目标包括:提高汽轮机的效率和性能;降低气动噪声和振动;减小能量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改善汽轮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通流部分改造的关键技术(1)叶片轮廓优化:通过优化叶片轮廓设计,可以改善流体的运动状态,减小能量损失。

采用现代设计软件进行叶片流道的优化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叶片的效率。

(2)叶片材料改进:选择合适的叶片材料,可以降低热应力,延长叶片使用寿命。

目前,高温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在叶片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3)尾固定装置的改进:通过改进尾部的流动结构,可以减小流量损失,提高汽轮机的效率。

(4)进排汽系统的优化:对进排汽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汽轮机的输出功率和效率。

【实践部分】1. 实践背景和目的本实践旨在通过对某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改造,改善其性能和效率,提高发电效益。

2. 实施步骤(1)收集相关信息:了解电厂汽轮机的工作参数、运行情况等数据,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2)分析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模拟,获取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流体参数分布,并进行优化设计。

300MW汽轮机的通流部分改造

300MW汽轮机的通流部分改造
第3 9卷
第 4期
热 力 透 平
THERM AL TURBI NE
Vo . 9 No 4 13 .
21 0 0年 1 2月
De .2 0 c 01
30 0 MW 汽轮 机 的 通 流部 分 改 造
张东 梅 , 张 岚 ’
( 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 司上海汽轮机厂 , 上 上海 20 4 ) 0 20
Absr c t a t: T ef w ahrt ft go e3 0 h o p t eri i ft 0 MW ta tr iei a gigP we ln . u i i many l o tn h se m ubn n W n t o rP a tNo 1 nt s n 1 il
显著效果 。 为后 续 通 流 改 造 项 目提 供 了成 功 的 经验 。
关 键 词 :0 M 汽 轮 机 ; 流部 分 ; 造 ; 率提 高 30 W 通 改 效 中 图分 类 号 :K 6 T 2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54 (0 0 0 0 5 0 17 5 9 2 1 )4— 2 5— 3
i r d e The i nto uc d. mpr v o eme ta d rto ti g ha e b e a re o o n n e rf tn v e n c rid utf rHP—P s a ig ec. Th e u t h w h tt e i I e ln t e r s ls s o ta h

要: 主要介绍 了望 亭电厂 1 号 30 1 0 MW 汽轮 机的通流部 分改造 , 通过对 高 中压缸 汽封等进 行 改进 、 改型 ,
表 明漏汽量 大大减 少 , 汽缸效率提 高, 热耗 、 煤耗 降低 , 从而达到 降低发 电成本 的 目的。本文改造事例证 明, 该

某厂300MW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效果分析

某厂300MW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效果分析

某厂300MW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效果分析摘要:随着国内及区域经济的巨大发展,燃煤发电厂面临的经营形势日益严峻,节能降耗已成为对燃煤发电企业生产的约束性指标。

各制造厂近年来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也已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

某厂通过大修机会对300MW机组通流部分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完工后的机组热耗大幅度下降,达到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关键词:节能降耗;汽轮机;通流;改造;热耗中图法分类号:TK 文献标识码:A1基本情况介绍某厂300MW1号汽轮机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生产的亚临界、中间再热、双缸双排汽凝汽式汽轮机,型号为N300-16.7/537/537-4型(合缸),1998年8月投产。

由于设计、制造年限较早,受当时加工工艺、制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指标与设计值偏差较大。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机组运行年数的增加,机组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机组效率势在必行。

2改造前技术状况汽轮机的通流设计采用的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引进的陡河日立机组和西屋技术,部分采用了原苏联和国产叶型。

机组虽能达到300MW出力的要求,但经济性比较差。

2.1高压缸技术状况2.1.1调节级效率低:动叶弦高比大,型线差、型损大,没有采用减小端部二次流损失的一些措施,级效率低。

2.1.2静叶叶型不是低型损层流叶型:原设计静叶叶型采用的是国产HQ叶型,其叶型总损失比先进的层流静叶叶型高20%左右。

2.1.3静叶片出汽边偏厚:出汽边厚度与叶栅尾迹损失呈线性关系,对叶栅损失影响很大。

2.1.4动叶片型损大:动叶片采用前苏联ЛМЗ1180叶型,型损大。

2.1.5动叶顶部汽封少,漏汽量大:原设计由于围带结构关系,各级都只有两片汽封,高压缸叶片压差大,汽封漏汽量较大。

2.1.6未采用可控涡流型和弯曲叶片技术:高压缸叶片短,相对高度小,二次流损失是级内最主要损失。

可控涡流型和弯曲静叶片技术均能有效的减小径向二次流损失,级对比试验表明,两种措施均能分别使级效率提高1.5%~2.0%。

浅析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

浅析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

浅析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摘要:我厂对两台6MW 凝汽式汽轮机组进行了多项节能改造,包括采用流道子午和后加载叶片等先进技术改造高压通流部分、轴端梳齿式迷宫汽封改造为蜂窝密封、全液压调节系统改为电调系统等措施,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节能效益引言: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装有两台6MW 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汽轮机为中国东风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N6-3.43(35)型中压、单缸、冲动凝汽式汽轮机。

经统计,两台机组每年可节约标煤878.23T、节水14600T,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均非常明显。

1.抽凝式汽轮机组通流部分节能改造1.1汽轮机改造前情况N6—3.43型汽轮机通流由一双列调节级和九个压力级组成;调节级和2~4级压力级为部分进汽,其余级次为全周进汽;为了提高机组的经济性,第2~7级隔板采用高低梳齿汽封,第8~10级隔板采用平梳齿汽封,第1~8级动静叶间采用轴向汽封,第2~7级动叶叶顶采用径向汽封;汽轮机转子与发电机转子的连接采用刚性联轴器,联轴器红套在汽轮机转子上,通过三个Φ25的骑缝锥销传递扭矩。

通过调速器和抽汽压力智能调节器分别控制高、低压调节汽阀的开度,实现热、电负荷自动调节。

1.2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具体方案根据我厂机组运行情况,针对汽轮机高压段汽耗率偏高、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曾提两套技术改造方案。

由于第一套方案改善稍有好转是可能的,但是无法保证达到效果。

但是第二套方案:从汽轮机静体部分着手,用全三维流场数值计算和性能分析,采用子午收缩型线、后加载叶片型线、光滑子午流道和分流叶栅等多项先进技术,通过更改高压喷嘴组、第Ⅰ转向导叶环及第Ⅰ压力级隔板的叶片型线和流道形状,辅之于调整叶片反动度、汽封间隙等方法,实现提高高压段内效率的目的。

第二套措施较为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虽然改造费用相对较高,且是东方汽轮机厂首次在我厂6MW 抽凝机组上应用这几项技术,具有一定的改造风险,但实施后可保证改造效果,可靠度高,为此渡市选煤发电厂决定采用该方案。

汽轮机本体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分析尉帅

汽轮机本体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分析尉帅

汽轮机本体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分析尉帅摘要:汽轮机通流部分是工质在汽轮机的本体中流动做功所经过的汽轮机部件的总称。

汽轮机的通流部件主要是包括了截流调节装置、汽轮机静叶栅和动叶片、汽封和轴封及其它辅助装置。

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技术改造是提高机组的效率、进行节能降耗的有效措施。

本文简要分析了汽轮机流通部位改造的技术原则及主要内容,并对改造后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为国内企业改造汽轮机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组汽轮机;流通部位;改造;效果分析为了能够满足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近几年来,国家关于节能降耗的政策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稳步的推行,而火力发电厂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的消耗大户,降低火电厂供电煤耗对实现国家号召的节能减排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国家电源建设高速发展,电力的供需矛盾日益趋于缓和。

节能降耗与发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前发电企业的迫切需要。

供电煤耗是影响发电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火电厂热经济性的分析研究表明,电厂的煤耗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效率低。

虽然高参数、大容量的机组在我国陆续的投产,但是在我国,低参数、小容量的机组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我国当前的机组运行的情况来看,机组的实际运行的供电煤耗率均大于设计值。

我国自20世纪8O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研究汽轮机组的技术改造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通过围绕提高机组效率和电厂效益、改善污染环境、降低成本的理念,在现阶段,国内诸多企业纷纷将多种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汽轮机改造之上,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国内的老旧机组的通流部分进行改造,以增加机组出力、降低电厂煤耗。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经过研究,已被证实是提高机组效率的有力措施。

1汽轮机本体改造的必要性采用最新的汽轮机设计技术对超临界660MW等级机组高、中、低压通流部分进行改造,最大限度提高通流效率,尽可能的消除内漏,从设计上提高机组整体效率并确保运行效率与机组设计效率趋于吻合,从而最终降低机组热耗率,提高机组经济性。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汽轮机作为一种常见的动力设备,在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汽轮机在传动效率、耐久性和复杂度等方面有着更高的需求。

而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就是为了提高汽轮机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而进行的重要工作。

汽轮机通流部分是指从进气口到排气口的气体传输道路,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叶片和散热器。

这个部分的设计决定了汽轮机的性能和运行效率。

但是,由于长时间使用或不合理的设计,通流部分可能会出现磨损、泄漏、堵塞等问题,导致汽轮机性能衰退,故需要进行改造。

一般来说,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可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叶片改造、散热器改造和通流系统改造。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1. 叶片改造叶片是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决定了汽轮机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所以,在进行通流部分改造时,先考虑叶片的设计和材料。

在这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新型材料,如涂覆碳化硅等高温抗磨涂层,并增加新型叶片的数量。

这样做将大大提高汽轮机的效率和整体热交换性能。

2. 散热器改造汽轮机通流部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散热器。

它们有时会出现磨损和严重的腐蚀,导致汽轮机性能下降,甚至危及汽轮机的安全。

散热器改造的方法包括更换散热器、增加散热面积和增加通径。

这些方法将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热交换性能,减少了汽轮机因过热而引起的损害和停机时间。

3. 通流系统改造通流系统改造是对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整体改造。

除了单个叶片或散热器的更改外,还可以增加通流系统中的传导组合体,并重新设计通流系统的布置和优化热交换机制。

此外,还可以改善管道连接方式、放大通气口面积和减小噪音等。

这些改造将极大地提高汽轮机的发动机性能、效率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细的处理。

但是,通过改造,可以显著提高汽轮机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并大大减少故障和维护时间。

这对于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汽轮机通流改造效果分析

汽轮机通流改造效果分析

汽轮机通流改造效果分析本文针对上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汽轮机各缸效率偏低、热耗较高及安全可靠性较差的实际情况进行汽轮机通流改造同时兼顾锅炉系统、电气系统和辅助设备系统对汽轮机通流改造的影响。

选择科学合理并且经济的改造方案,最终实现了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经济性能的事例进行探讨分析,为以后同类型改造提供借鉴。

标签:汽轮机各缸效率偏低;热耗较高及安全可靠性较差;汽轮机通流改造;经济效益1 前言内蒙古上都发电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境内,#3机组于2007年投产。

汽轮机为东方汽轮机厂采用日本日立技术设计生产的NZK600—16.7/538/538型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三缸四排汽、直接空冷凝汽式汽轮机。

机组投入运行后发现有以下缺陷a.机组存在内漏,汽耗量大;b.机热耗高,各缸效率低;c.高中压间汽封漏汽量大;d.低压5、6抽温度偏高;e.低压转子振动大。

为此决定对上都电厂3号汽轮机进行技术改造,重点针对汽轮机各缸效率偏低、热耗较高及安全可靠性较差的实际情况进行汽轮机通流改造,同时兼顾锅炉系统、电气系统和辅助设备系统对汽轮机通流改造的影响,最终达到了预期目的。

2 改造原则(1)改造在不影响改造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原有设备;(2)在保持现有锅炉铭牌出力不增加及现有锅炉各额定参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汽轮机通流部分进行改造,达到提高汽轮机热效率的目的;(3)高中压外缸保留,低压外缸保留,高压內缸、中压内缸、低压內缸更换。

高中压转子换新,低压转子用旧低压转子。

(4)高压主汽阀、调阀、再热中联汽阀现安装位置不变。

(5)前轴承箱(座)、中轴承座、后轴承座安装位置不变。

(7)各抽汽口及高压缸排汽口位置不变,现有的热力系统不变。

(8)在额定工况下,各抽汽口的热力参数基本不变。

(9)高中压缸与高中压导汽管的接口位置不变,中压排汽口与中低压联通管接口位置不变。

(10)机组的基础不动,基础负荷不变,卖方负责核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轮机组通流部件改造情况一、汽机通流部件改造情况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主要是指采用先进成熟的气动热力设计技术、结构强度设计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对早期采用相对落后技术设计制造的或长期运行已老化,经济性、可靠性较低的在役汽轮机的通流部分进行改造,以提高汽轮机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灵活性,并延长其服役寿命。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国内在役的汽轮机开始进行改造,目前国内200MW及以下功率等级的汽轮机已有数百台实施改造,改造后汽轮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均有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改造效果。

近两年内,早期投运或采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技术设计制造的300MW功率等级的汽轮机也已有几十台进行了通流部分改造,为后续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积累了诸多经验。

任何机组都会因具体工作环境的影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最常见的损伤原因包括固体颗粒的冲蚀、积垢、间隙增大、锤痕、异物损伤等。

其次,还有结合面或密封环的泄露和点蚀。

静、动部件的摩擦将会增大泄露及其相关损失。

引起摩擦的原因包括大的转子振动、静止部件的热变形、轴承故障、进水、固体颗粒冲蚀等。

除了因表面粗糙度增大,反动度改变,正常级内压力分布混乱造成的损失以外,结垢亦可引起较大的出力下降。

因为结垢后使喷嘴面积减小,限制了通流能力。

锤痕和异物损伤也会同样引起损失。

其它诸如进口密封环、内缸结合面及隔板间的泄漏可引起较大的损失,因为这些泄露流量中有的蒸汽旁通了若干级或整个通流部分。

上述原因导致汽轮机各级损失较大,级效率及通流效率低下,多数机组缸效率及热耗率达不到设计值。

300MW等级汽轮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汽轮机多数不同程度的存在喷嘴室变形、高压调节级及中压第一级固体颗粒冲蚀损坏、内缸体变形严重、低压末级、次末级断裂、损伤故障、水蚀严重及其它影响机组可靠性的安全隐患。

汽轮机在投运若干年后,随着老化其性能逐渐下降变差而无法避免,在机组正常估算寿命期内,其故障率的大小往往呈现“浴盆曲线”式的变化,设备经多年运行后,在部件磨损阶段故障率会趋于增长。

目前国内300MW功率等级机组仍占总装机容量30.13%,多数运行经济性较差,安全性方面也存在诸多隐患,且部分机组已接近其设计寿命,采用当代先进汽轮机设计技术,对其实施改造,恢复或提高其效率,对节能增效及减少污染排放意义重大。

随着大规模电力建设速度的逐渐放缓及环保压力、运行成本压力的增加及节能调度的实施,可以预见,未来2~5年内,将是300MW功率等级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高潮。

二、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总体目标和原则通过对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技术改造,提高通流效率,使机组的热耗、效率达到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实现节能降耗。

通过对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技术改造,提高机组的安全可靠性,消除目前机组存在的影响安全可靠运行的缺陷。

通过对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改造,使汽轮机具备良好的运行灵活性和调峰能力。

通过对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改造,并在锅炉主、辅机、汽轮机辅机及系统、发电机及电气系统不进行大的改造的前提下,实现机组增容,提高机组的铭牌出力。

满足用户某些特殊要求如工业抽汽或供热抽汽。

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应结合机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进行改造方案设计;改造涉及范围尽可能最小,对外围系统影响最小;机组外形尺寸基本不变,旋转方向不变;热力系统原设计不变、抽汽参数保持基本不变;与发电机、轴承箱等接口不变。

三、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发展,三维粘性数值模拟技术在透平机械气动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准三维/全三维/定常/非定常气动热力分析计算为核心的汽轮机通流部分设计方法已成熟。

目前,国内外已普遍采用成熟的三维气动设计理论及技术进行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设计在汽轮机通流部分结构与强度设计方面,三有限元(3D-FEM)数值分析技术已开始广范用于转子、动叶片、隔板、汽缸等的结构与强度设计,使得对于汽轮机通流部分部件的结构强度设计更为先进和精准,可以确保部件的高可靠性。

1.先进的叶轮机械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技术提高气动效率,汽轮机内部的流动是一个三维、可压缩、有粘性、亚音速或跨音速、单相或多相的非定常流动过程。

采用先进的叶轮机械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技术,对老机组进行通流部分的改造设计,提高级效率及通流效率。

叶型损失主要有附面层中的摩擦损失、附面层脱离引起的涡流损失、尾迹损失、冲波损失。

端部损失主要有二次流损失、摩擦损失、级的损失、叶高损失、扇形损失、叶轮摩擦损失、部分进汽损失、漏汽损失、湿汽损失。

固体颗粒冲蚀将造成调节级及中压第一级损伤,性能恶化。

有研究表明,这一损失在高压缸中可达32~42KJ/KWh。

早期投产机组,锅炉管道及蒸汽管道已运行多年,氧化皮的剥落后更为严重,因此,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中对调节级及中压第一级的SPE问题应予以格外关注。

调节级及中压第一级防固体颗粒冲蚀技术,采用抗SPE涂层、采用先进气动设计减轻调节级及中压第一级的SPE。

采用宽而强壮的叶型,更大弯曲半径及动静间隙,使固体颗粒更顺畅地通过,避免与叶片出汽边直接碰撞。

末级动叶片,应用三元流技术进行流场设计,静叶采用后加载叶型、复合弯扭叶片,动叶沿叶高反扭,改善参数沿叶高的分布,大幅度地减小径向和端部二次流损失,型线速度分布合理,减少分离现象,激波损失小。

降低汽封的漏汽损失;提高末级根部反动度,利于变工况运行及提高机组的低负荷运行能力和安全性,改善机组调峰性能。

2.先进的结构强度技术提高汽轮机的安全可靠性,高温部件热力耦合分析技术,对汽缸、转子、喷嘴、叶片、阀门等高温高压部件进行有限元热力耦合分析,保证安全可靠性,并进行优化设计。

叶片动强度设计,采用大刚度叶片、整体围带、预扭安装连接成全周自锁结构以避开运行时的共振响应,获得良好的振动特性,降低叶片的动应力。

采用径向汽封,增加动静轴向间隙。

采用焊接隔板,提高隔板刚性,使得隔板和转子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既能保持同心性又在径向能自由膨胀。

去湿防水蚀措施:减轻末级次末级叶片的水蚀高窄法兰结构汽缸,减少机组起、停时的热应力。

结构刚度有限元分析技术,对结构刚度及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并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刚性。

汽轮机叶片动频率、动应力测试技术,准确获得叶轮叶片系统的动态频率并实现调频,确保运行时叶片的振动特性避开三重点共振。

四、改造的范围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范围可包括:叶片、叶轮、转子、轴承、隔板、隔板套、汽封(轴封)、汽缸、喷嘴室、进汽导流环、排汽扩散段。

改造范围的确定,依赖于机组改造前的实际状况和改造的目标及边界条件。

五、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前应进行的工作汽轮机通流改造属发电厂重大改造项目,投资巨大,因此,在对汽轮机进行通流改造前,应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可盲目确定改造目标、改造范围及改造方案,以免导致改造失败。

国内300MW等级汽轮机的通流部分改造工作已经展开,但不少机组改造后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并非偶然。

根据近几年在汽轮机改造领域的工作经验来看,失败原因主要有二:改造前期的工作并不充分,未能全面掌握机组真实的热力性能水平及经济性差的症结所在;在并未全面掌握机组真实热力性能水平及未对机组进行确切的经济性诊断研究的同时,未能广泛调研和征询各汽轮机制造商的建议方案并科学决策,从而未能获得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通流部分改造技术方案。

因此,建议对气轮机通流部分进行改造前,对机组进行全面的经济性诊断,并在精确的机组经济性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充分的改造可行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原则、改造目标及改造范围。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前的相关试验工作,汽轮机缸效率试验及热耗率试验、凝汽器热力性能试验、冷却塔热力性能试验、循环水系统效率试验、给水系统效率试验。

若试验中发现存在不足,应进行相应的完善改进。

在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前,对机组状态特别是热力系统、给水系统(给水泵及小汽轮机)、冷端系统(凝汽器、循环水泵、冷却塔)进行诊断与评价,提出优化改进措施是必要的,可使机组所能达到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

此外,若拟通过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增加机组出力,则应考虑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辅助系统的限制,需对锅炉及其辅机系统、发电机及电气系统进行最大出力试验,以确定汽轮机外围设备对机组增容的适应性,并且需要对凝汽器、冷却塔及回热系统进行校核,统筹考虑。

在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必需对目前国内汽轮机制造商目前的通流部分改造技术手段及业绩、已实施改造的机组的改造效果进行调研,并与对改造项目感兴趣的制造商充分交流,使其对拟改造的汽轮机的技术特点、运行经济性及安全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建议的改造技术方案。

六、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即在全面掌握机组真实热力性能水平及对机组进行确切的经济性诊断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前述试验及研究得到的相关技术数据:准确分析机组现存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初步确定通流部分改造的目标、原则和改造范围。

对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可能采取的技术方案及技术风险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

根据研究结果,对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提供建议和意见,为项目的技术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对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改造目的、改造原则、改造范围、改造技术及改造的安全性、经济性、指标、技术可行性、改造方案、实施可行性、技术经济预估等。

七、汽轮机通流改造的程序根据大修计划,提前制定改造初步计划工期前期调研,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及项目立项,确定改造的目标、原则和范围,依序进行招标准备、项目招标、确定中标单位、与中标制造商商谈签订项目合同及技术协议,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的改造方案设计、评审。

部件加工制造现场安装施工,考核验收,改造工期环环衔接,任何一环的延误都将导致整个改造工期计划的变更。

国内部分电厂汽机通流部件改造后性能表电厂名称单位汉川1号妈湾1号宣威9号双辽1号改后汽轮机铭牌—N330N320N317N330/C255改后设计热耗率kJ/kWh79017905.879157864.9修正后热耗率kJ/kWh7911.17942.77920.67886.2与保证值偏差kJ/kWh10.136.9 5.621.3高压缸效率(设计)%84.8686.478588.24高压缸效率(试验)%85.8284.0985.7187.35中压缸效率(设计)%91.6092.0192.5092.91中压缸效率(试验)%89.5091.4193.3492.62低压缸效率(设计)%89.1191.448889.9低压缸效率(试验)%89.4189.5791.4387.77排汽压力(设计)kPa 4.9 5.9 5.2 4.9排汽压力(试验)kPa7.17.7 6.579.5试验热耗率kJ/kWh8278.28497.88113.48474通流能力t/h1108/11241025/109010251051/1178以全三维气动热力技术和动强度方法为核心的汽轮机通流部分设计方法已经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