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母细胞成熟

合集下载

鱼类性腺发育[精选.]

鱼类性腺发育[精选.]

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1.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经过若干次分裂后,卵原细胞停止分裂,开始生长,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

此阶段的卵细胞为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以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为主的卵巢称第Ⅰ期卵巢。

2.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开始时,细胞质呈微粒状,细胞核卵形,占卵母细胞的大部分,其内壁四周排列着许多小核(或称核仁),中央为粒状的染色质,有时细胞质中可见卵黄核。

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卵膜外出现了一层滤泡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长形的核。

小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Ⅱ时相,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Ⅱ期卵巢。

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Ⅱ期。

第一时相图(1-3):卵母细胞一般出现在体长为6.0 cm 以下的当年生幼鱼卵巢中。

生殖上皮具有2—3 层增殖分生而成的密集的卵原细胞, 其大小不一。

胞径3.6—16.0μm,胞核2.5—10.0 μm, 浅紫色, 可见交织状粗丝形染色质(图1), 附于生殖上皮的第1 时相卵母细胞形态不规则, 浅紫色, 具1 个巨大的深紫色核仁(图2)。

基质中第1 时相的卵母细胞长椭圆形, 质膜外出现一层滤泡膜,具2—4 个深紫色滤泡细胞(图3) 。

第二时相(4-7)(1)早期图: 卵母细胞排列紧密, 形态不一;多数呈多角形、少数为卵圆形。

细胞核透亮, 核中染色体逐渐解散, 但仍可看到呈细丝状残迹。

胞质显嗜碱性, 成细颗粒状分布。

核椭圆, 染色浅。

核仁大小不一, 数量增多, 一般位于核膜内缘。

单层滤泡膜, 5—7 个扁平滤泡细胞围绕着卵母细胞(图4)。

(2) 中期: 卵母细胞一般呈椭圆形, 胞质深紫色。

核与胞质间形成一条宽为0.2—0.5μm 的透明层(图5), 透明层内物质密度很稀, 显得透亮。

(3)晚期: 卵母细胞排列松散。

一般呈圆球形, 胞质呈弱嗜碱性, 油球数量明显增多, 分布均匀。

胞质中出现许多呈网状分布的纤维结构, 在网眼中仍有许多被苏木精染成深紫色的微细颗粒。

卵母细胞基础知识

卵母细胞基础知识

卵母细胞基础知识
卵母细胞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卵子发生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的卵原细胞。

它分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的卵母细胞,这些不同阶段的卵母细胞代表着卵子发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初级卵母细胞是在卵原细胞分化后形成的,经过DNA复制分裂后成为次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再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形成次级卵母细胞。

成熟的卵母细胞即为卵细胞,它是在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形成的。

卵母细胞的生理发育和结构功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例如,性激素、生长因子等会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同时,卵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代谢和调控过程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和成熟。

在人类生殖过程中,卵母细胞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产生卵子,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从而繁衍后代。

同时,卵母细胞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生殖健康,因此,保持卵母细胞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卵母细胞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育能力。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因素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因素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因素乔利敏1,2 黄成定2 李向臣1 姚雅馨2 关伟军13 马月辉1(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094 2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随着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细胞核移植技术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成熟卵母细胞以及哺乳动物胚胎需求量日益增加,卵巢内丰富的卵泡资源是胚胎工程迅速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卵巢因素、供体、体外培养条件和成熟培养液中添加成分等对卵母细胞IVM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胚胎的体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研依据。

关键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影响因素 胚胎移植技术成熟与否是胚胎工程技术成败的基础,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又是决定胚胎移植技术成功的关键。

IVM可以为体细胞核移植提供大量的受体细胞,也为体外受精提供大量的MⅡ期卵母细胞,因此IVM已经成为胚胎体外生产和体外受精的重要环节之一。

虽然近几年来在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方面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

现就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

1 卵巢因素和供体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1.1 卵巢所处性周期的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卵巢所处性周期阶段影响卵母细胞的成熟培养,在无黄体期卵巢上的卵母细胞比黄体期和黄体前期卵巢上卵母细胞成熟效果要好。

崔亚利等〔1〕根据卵巢上是否有明显突出卵巢表面的黄体,将卵巢分为黄体期和卵泡期,分别在两期卵巢上卵泡中抽取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发现,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卵泡期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效果(63.9%)较好,说明卵巢性周期阶段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2000年郭继彤〔2〕对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山羊卵母细胞进行研究发现,非繁殖季节可采集到比繁殖季节更多的可用卵母细胞,并且非繁殖季节的屠宰山羊卵巢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效果(74.1%)优于繁殖季节的屠宰山羊卵巢卵母细胞(67.7%)。

在非繁殖季节屠宰的山羊,几乎没有大卵泡的发生。

卵子成熟期的标志是什么?

卵子成熟期的标志是什么?

卵子成熟期的标志是什么?导语:卵子成熟期的标志是什么?卵母细胞成为卵子的过程。

即卵母细胞受某些内源因子或外源因子的刺激,经历一系列变化,包括卵表、卵质和卵核(又称生发泡)的变化,成为具有接纳精子、进行雌雄两性原核结合和发育为正常个体卵子成熟期的标志是什么?卵母细胞成为卵子的过程。

即卵母细胞受某些内源因子或外源因子的刺激,经历一系列变化,包括卵表、卵质和卵核(又称生发泡)的变化,成为具有接纳精子、进行雌雄两性原核结合和发育为正常个体等能力的功能卵的过程。

在卵子成熟过程中,卵母细胞完成分化,并具备了受精后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和信息贮备。

卵子成熟大致可区分为卵表成熟、卵质成熟和卵核成熟3个过程,它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

以脊椎动物为例,卵表成熟,是指卵表分子的排列趋向规则化,皮质颗粒迁居深层等变化,以确保受精后的正常应答反应;卵质成熟,是指在激素刺激下卵质中出现的系列变化,包括“促成熟因子”(简称MPF)以及与受精后正常发育有关的某些因子的出现;卵核成熟,是指在MPF等的作用下,生发泡破裂,以及破裂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卵核成熟之前,卵母细胞都需经过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过去,卵子成熟是以完成减数分裂为标准,故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

实际上,卵表成熟、卵质成熟和卵核成熟并不同步。

在少数动物中,如扁形动物的涡虫和肝蛭的卵母细胞,在卵未长足之前就受精,携带着精子的卵继续生长,而后进行减数分裂,实现两性原核结合,发育为正常个体。

在大部分动物中,卵母细胞只有在长足后,经激素刺激,才趋成熟。

但是各类动物受精的时刻并不相同,有些动物长足的卵母细胞是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受精,如马蛔虫卵;有的在减数分裂Ⅰ中期受精,如家蚕卵;有的在减数分裂Ⅱ中期受精,如大部分脊椎动物的卵;有的于雌性原核形成后才受精,如棘皮动物卵。

显然,卵母细胞获得受精的能力,并不以卵核成熟为先决条件。

卵子成熟的激素调控长足的卵母细胞其成熟的起动,决定于促性腺激素调控的卵巢的功能状态。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研究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研究

西




哺乳 动 物 卵母 细胞 体 外 成 熟 培 养 的研 究
王俊 全 。 守 杰 , 李 洪 伟, 魏 恒 , 娟娟 李
( 南职 业技 术 学 院 , 西 渭南 7 4 0 ) 渭 陕 1 0 0
摘 要 : 乳 动 物 卵母 细 胞 体 外 成 熟 培 养 一 直 因 素 又 表 现 在 哺 而
细 胞成 熟 发育 能力 对其 后 的受 精率 、 胚胎 卵裂 率 、 囊 胚形 成 率 均具 有 直 接 的 影 响 , 制 约 体外 生 产 是 囊 胚 率和 胚 胎移植 受 胎率 的关 键 。为 了探索 形成 大 量早 期 胚 胎所 需 的 成 熟 卵母 细胞 来 源 , 内外 国 许 多 学者 对 哺乳 动 物卵母 细胞 体外 培 养特别 是对
结构、 卵母 细胞 的获 取 等 几 个 方 面 详 细分 析 了其 对 哺乳 动 物 卵母 细 胞 体 外 培养 的影 响 , 卵母 细 为
成 物质 逐级 传 向外 层 卵丘 细胞 和外 层卵 丘 细胞合 成 物逐 级传 送给 卵母 细胞 起重 要作 用 。 弓超 通过
试 验对 牛卵 母细 胞 不 同 形式 的处 理 , 论 细 胞 问 讨
帽 状 ; 仁 内 出现 的纤 维 中心最 多 , 尚未发 生致 核 但
密 化 。到直 径 3 5 . —5mm 卵 泡 , 粒 细胞 突 起 开 颗
t nI i ,VM) 指离 体条 件 下 的卵 母 细 胞在 模 拟 体 o 是 内的生 长 环境 培养 , 其 在体 外 达 到 成 熟 。卵 母 使
四 个 方 面 : 是 卵 母 细 胞 的 超 微 结构 中 线 粒体 、 仁 、 胞 间 隙 、 质 颗 粒 等 微 结 构 的 变 化 ; 二 , 母 细 胞 获 一 核 细 皮 第 卵 取 时 卵 泡的 直径 、 卵母 细 胞 的 采 集 时期 、 卵方 法 、 采 运输 时 间 以及 卵丘 一 一 卵母 细胞 复 合 体 的 级 别 ; 三 , 第 卵母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的改良及研究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的改良及研究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的改良及研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是指能够模拟卵巢微环境,促进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培养液。

由于其能够为体外受精提供条件,因此在体外受精辅助生殖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成熟率低、不稳定性差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良和研究。

首先,对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的改良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成成分的改良:可以优化培养液的蛋白质、激素和营养物质的组成,以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质量。

例如,可以调整培养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和比例,以提高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2.pH值和温度的优化:培养液的pH值和温度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优化这两个参数,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

例如,可以将培养液的pH值调整到适合卵母细胞发育的范围内,同时将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3.添加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在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因此,可以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到培养液中,以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质量。

4.寻找新的培养基:除了改良和优化传统的培养液外,还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培养基,进一步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质量。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的培养基,如基于胶原或蛋白质水凝胶的培养基,能够显著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质量。

另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卵母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和分子机制,从而为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总之,通过改良和研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可以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质量,促进体外受精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的研究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的研究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的研究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的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探索也愈发深入。

猪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畜牧业动物,其生殖发育研究对于提高繁殖效率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的研究被认为是改善猪生殖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将就该研究进行探讨。

一、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1.1 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需要适宜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的支持。

过去的研究中发现,添加荷尔蒙和营养因子可以促进卵母细胞的发育,但也有一些不良因素对其生成产生负面影响。

如今,研究人员通过改良培养基成分和添加植物激素等手段,成功地提高了卵母细胞的发育率和质量。

1.2 卵母细胞成熟标志物的鉴定卵母细胞的成熟状态可以通过某些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猪卵母细胞的成熟可以通过检测卵母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细胞器的形态及功能等进行判定。

这些标志物的鉴定为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1.3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能力的提高提高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能力对于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通过调整培养条件、添加辅助因子等手段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例如,改善培养基中气相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可以促进细胞发育和成熟率的提高。

此外,添加某些荷尔蒙如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等也能够提高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能力。

二、孤雌激活的研究现状2.1 孤雌激活的意义孤雌激活是指在缺乏精子参与的情况下,卵母细胞可以自主地发育和分裂,从而获得新生命。

这种现象在动物界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生殖发展领域的一个热点。

对孤雌激活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理解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还有助于解决某些生殖障碍的问题。

2.2 孤雌激活的机制目前,孤雌激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和理论已经提出。

研究发现,内质网钙离子释放和细胞质内信号通路的活化是孤雌激活的重要因素。

人类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研究

人类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研究

人类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研究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生殖健康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在人类生殖过程中,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遗传变异尤为关键。

本文就着重从遗传变异的角度入手,探讨人类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的相关研究。

一、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长达数十年,这期间,卵母细胞经历着不断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非同义突变等。

这些遗传变异会对生殖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的变化,其中包括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

基因突变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变异,它可以导致基因的功能异常或部分失活,进而影响生殖健康。

在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可能来自环境因素、内源性因素或复制错误等多种原因。

(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两个染色体之间交换基因序列的过程。

在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基因重组是一种基本的遗传变异方式,它可以创造出新的基因组合,增加人类遗传多样性。

然而,基因重组的过程也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或分离不平衡等问题。

(三)非同义突变非同义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出现一种氨基酸被替换成另一种氨基酸的情况。

这种遗传变异虽然不会改变基因可以编码的蛋白质的完整性,但会导致蛋白质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功能。

在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非同义突变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变异方式。

二、人类卵母细胞遗传变异与生殖健康卵母细胞的遗传变异与生殖健康密切相关,它具有多种生殖健康风险。

目前已有很多文献证明,卵母细胞遗传变异与不孕、流产、先天性疾病等有关。

(一)卵母细胞遗传变异与不孕不孕是人类生殖健康中的一大难题,而卵母细胞遗传变异是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卵母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异可能导致卵母细胞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其能够受精的能力。

此外,有研究还发现,卵母细胞中的非同义突变可能会引起卵母细胞的凋亡,从而造成不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母细胞的分级
• 包裹在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的层数也影响着卵母细胞 的体外成熟。不同的研究者对卵母细胞的分类不尽一致。 根据卵母细胞外卵丘细胞的有无和层数,猪卵丘-卵母细 胞复合体分5级[5]。A级:扩展且颜色较暗,卵丘细胞有5 层以上包裹的胞质均匀的卵母细胞;B级:卵丘细胞颜色 较浅且稀疏的,卵丘细胞有5层以上包裹的胞质均匀的卵 母细胞;C级:有3~5层卵丘细胞紧密包裹的均匀胞质卵 母细胞;D级:卵丘细胞稀少,胞质不均匀;E级:裸卵、 黑卵。A、B级可以用于体外成熟培养,一般成熟率较高, 而C、D级则效果较差,E级不能用于体外培养。
在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过程中,卵母细胞成熟率和成熟的 质量,取决于卵丘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在卵母细胞体外成 熟研究中,一般根据卵丘细胞的数量和扩张的程度分为 4 种类型:即包绕 3 层以上紧密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为第 1 类;3 层以下的为第 2 类;卵丘细胞扩展而疏松,卵母细 胞卵质无斑块的为第 3 类;无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裸卵) 为第 4 类。李丽立等(2002)对这 4 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研究结果表明,达到 MII 期的成熟率分别为 93%、90%、 76%、20%,成熟效果依次递减。因为在哺乳动物卵母细 胞成熟研究中发现,处于静止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在激素的 作用下,若没有卵丘细胞的存在则卵母细胞不能成熟。可 见在卵母细胞成熟发育时卵丘细胞直接向卵母细胞发出成 熟发育信息。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有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所以卵丘的完整性和卵丘细胞包绕情况对卵母细胞成熟具 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猪胚胎体外生产时多选择卵 母细胞胞质均匀、透明带完整、具有 3 层或 3 层以上卵丘 细胞的 COCs 进行培养。
卵母细胞采集方法
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有抽吸法和切剖法。在从离体卵巢上采 集卵母细胞时,因采集方法不同,所得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 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抽吸法成熟率(77.6%)低于切剖法 (80.4%)。抽吸法和切剖法相比两者各有优缺点。与抽吸 法相比,切剖法虽然费时,但极少破坏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 (COCs),这种采集方法更有利于 COCs 的生长发育(陈晓 宇等,2002)。注射器抽取有腔卵泡要比用刀片割破所取卵 母细胞的数目要少,但是符合取卵时间愈短愈好的原则,因 其方便、干净、简捷而被普遍使用。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注 射器和针头。通常 10mL 注射器加18 号针头是比较合适的。 实践发现 10mL 注射器实用操作性比5 和 20mL 的好,抽取卵泡的速度也比较快,特别是针头的大小非常重 要。针头太大,卵母细胞流失很多,没有足够数量的卵母细 胞进行实验;针头太小则抽取过程中卵丘细胞会大量的脱落, 因为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有重要的协同作用,卵丘细胞的脱 落将不利于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培养时间
•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时间通常 是22~24 h。但猪比较特殊,通常需要44~ 48 h左右能达到核成熟,24 h时的核成熟率 几乎为零。虽然延长培养时间可以使核成 熟率逐步增高,但猪的卵母细胞会逐渐老化。 因此,在保证一定的核成熟率的前提下, 有必要缩短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时间。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调节机制 卵母细胞的成熟期是指从减数分裂的前期开始到第二次减数分裂 中期为止的这一时期。在此期间,有三个生化因子表现最为活跃, 它们是成熟促进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细胞 静止因子(cytostatic factor,CSF)、卵母细胞成熟抑制因子 (oocyte maturation inhibitor,OMI)。MPF 催化一些与细胞分裂 有关的蛋白质发生磷酸化,促使细胞由间期向 M期转化,CSF 则促 进或维持 MPF 的生物活性,使卵母细胞停留在 M 期状态,OIM 主 要抑制卵母细胞的成熟分裂。由此可见,MPF 是卵母细胞成熟的 中心调控物质,而 CSF 起正调控,OIM 起负调控,它们协同调控 卵母细胞成熟的正常进行。另外还有一些分子参与卵母细胞的成 熟,如 cAMP、激素、细胞因子和粘多糖等。卵丘细胞包裹的层数, 被作为卵母细胞评定的一个指标。因为一些受体在卵丘细胞和卵 母细胞上的分布不同,所以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需要卵丘 细胞的参与。例如一些激素 FSH、LH,还有一些生长因子 EGF 等 等,它们的作用要通过卵丘细胞来实现。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调 节机制卵母细胞的成熟期是指从减数分裂的前期开始到第二次减 数分裂中期为止的这一时期。
卵丘细胞包被 卵丘细胞质量是影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重要因素之 一。卵母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依赖卵丘细胞提供,两 者间还通过缝隙连接进行信号传导,进而调节卵母细 胞的生长和成熟。裸卵仅能够利用周围介质中的丙酮 酸和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 卵丘细胞可将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为卵母细胞的生 长和发育提供能量。如果两者间缝隙连接被过早破坏, 卵母细胞可能停止发育(郑行,1994)。卵丘细胞在 卵母细胞离体后至受精前的成熟培养期间里对卵母细 胞自身的成熟起着很大作用,从而影响到随后的受精 及卵裂过程,而这个作用是随着卵丘细胞层数的增加 而提高(杨膺白等,1994)。FSH、LH 通过作用于卵 丘细胞上的受体,传递信号或分泌活性物质,作用于 卵母细胞,调节卵母细胞发育(Byskov 等,1997)。 说明卵丘细胞包裹对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有积极作用。
卵巢回收时间和温度
•卵母细胞停留体外时间对成熟影响很大。 卵巢回收时间越短越好,最好是离体 2h 内将卵巢取回实验室。研究发现,母猪卵 巢离体时间长短影响到体外成熟。与其他 哺乳动物相比,猪卵子对温度特别敏感, 卵巢的回收温度较高或较低,卵母细胞体 外成熟培养效果极差甚至是退化,较合适 的回收温度是到达实验室时维持在 32~35℃当卵巢回收温度低于25 ℃,猪的卵 母细胞将受大小不一样,同一卵巢上的卵泡大小也不 同。一般取直径为 3~6mm的为宜,其质量较好,卵丘细胞形 态好的较多,整体大小比较均匀,核成熟率为 40.8%。哺乳 动物大腔卵泡的卵母细胞、小腔卵泡的卵母细胞和原始卵泡 都能完成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但卵泡的大小对卵母细胞的 成熟和发育有重要影响。猪卵泡直径直接影响卵母细胞体外 成熟率,成熟率较高的卵母细胞是来自中等直径的卵泡,而 小卵泡中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明显下降。来自大卵泡的卵母细 胞在体外培养时退化严重(王海,2002)。孟庆刚等(2001) 研究了由2mm 以下猪卵泡获得的小、中、大三类卵母细胞, 培养 48h 的成熟率分别为 0、22.31%和45.45%。2mm 以下卵 泡卵母细胞的成熟率(52.63%)显著低于 2~6mm 卵泡卵母 细胞的成熟率(80.39%)猪卵泡直径只有达到 2mm 以上, 其卵母细胞才具备体外成熟的能力,小腔卵泡中的卵母细胞 缺乏进一步发育所需的关系因子,大卵泡中卵母细胞的退化 可能与其过早成熟而发生老化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