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盈余管理行为理性认识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摘要:盈余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它是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及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集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盈余管理往往存在过度操纵的问题。
管理者会利用会计准则内容滞后的缺陷或关联方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的行为,容易使人们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混为一谈。
为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动机、手段和完善盈余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客观的认识盈余管理,希望将其与财务舞弊区分开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 legal basis, it is the manag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o meet its own series of actions taken to maximize the collec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often excessiv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sues. Managers will use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ag complex defects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accounting methods or means to carry out over accoun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of thi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satisf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esires of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asy so that people willconfuse the fake with the surplus.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mea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escribed the fou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oping to distinguish false and earning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for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Motivation目录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性 (1)(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1)(二)盈余管理的特性 (2)二、盈余管理动机 (3)(一)资本市场动机 (3)(二)债务契约动机 (3)(三)报酬契约动机 (4)(四)政治成本动机 (4)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5)(一)会计政策选择 (5)(二)关联方交易 (7)(三)非经常性损益 (7)四、完善盈余管理的措施 (8)(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诚信黑名单 (8)(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8)(三)转变审计交易模式,强化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 (9)(四)改进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诱因 (9)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相关推荐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在学术界,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一个有20年的研究话题。
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内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有什么特点?盈余管理研究的未来方向在哪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必须弄清楚的基本问题。
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会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除在其讨论之外。
这样考虑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讨论。
如果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讨论“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简化许多。
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
尽管当时人们就注意到报酬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会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
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
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讨论“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具体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
2.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
这里所说的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对立的。
论盈余管理的动机论文

论盈余管理的动机论文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中,一部分纯属违背会计法规、准则的会计造假,以下就是由查字典大学网为您提供的论盈余管理的动机。
另一部分则是盈余管理所致。
随着我国治理会计造假的深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空间必将受到限制,这时上市公司可能另辟路径即通过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
因此,为了防止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从而造成另一种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探讨。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
盈余管理主要是借助于合法的会计手段来实现的,其目标是得到一种令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报告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因此,公司管理当局为了明确或解除受托经济责任和减少各种债务约束的限制,必然会借助盈余管理来实现管理人员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总目标,进而获得公司的未来生存、获利和长期发展的潜力。
正因为如此,盈余管理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各国公司财务理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而会计造假是企业为了达到隐瞒和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采用伪造凭证、虚增企业收入、披露虚假信息等一系列超过法律允许范围的手段来对企业利润进行调节的一种非法行为。
报酬契约动机。
希利(Healy,1985)发表的一篇名为《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的文章就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着名的实证研究。
一个典型的奖金计划,从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动机来源于奖金计划。
如果净收益偏低(即低于L),经营者就会想办法进一步降低利润,这称作注销巨额资产;同样,如果净收益偏高(超过了U),也会促使经营者选择降低报告净收益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因为超过盈余上限的那部分净收益会永远失去带来奖金的机会;只有当净收益介于L与U之间时,经营者才会采纳增加报告净收益的会计政策和程序。
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doc

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
对于如何看待盈余管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时机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
现阶段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从时机主义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盈余管理有效契约观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针对ABC保险公司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展开案例研究,对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观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ABC保险公司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营业费用的分摊。
按照选定的分摊方法,将当期发生的营业费用分摊至公司的各部门和各业务线。
据以反映相关部门,业务线的实际费用水平并以此作为该部门管理层当年度绩效考核和公司费用控制政策调整等决策的依据。
因此,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不仅影响到相关部门管理层的切身利益,也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一)新老方法的概述该公司先后采用新老两套分摊方法。
老方法的特点是结合公司的经验数据和每条业务线的实际确定具体的分摊方法。
而新方法允许下属各部门管理层就彼此互相拆分的比例进行协商,并以协商一致的经验数据为根底完成分摊工作。
老方法中,该公司将营业费用分成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类。
直接费用指当期可以直接归属到团险业务线的营业费用。
间接费用指公司当期发生的,归属不明确,需进一步分摊的其他营业费用,例如中后台支持部门所发生的费用等。
该公司为了将发生的营业费用拆分至各业务线和渠道,根据各业务线的实际为每条业务线都设计了相应的分摊方法,包括比例法、费用率法、账户价值法等。
老方法的分摊过程如图1所示。
第一步:直接费用分摊(见流程图A)。
由于团险是独立核算的业务部门,其所发生的直接费用记录清晰,归属明确,可依据相关记录直接归集到短期团险和团险年金两条业务线。
第二步:按照比率法,将间接费用初步分摊至短期团险、团险年金、意外及安康险和寿险四条业务线(见流程图B)。
分摊的比率取自的公司经验数据。
第三步:按照费用率法确定信用寿险以及资产抵押业务线应当承担的间接营业费用(见流程图C)。
从博弈论看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议论文

从博弈论看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议论文从博弈论看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议论文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严重问题,“银广厦”、“欧亚农业”、美国“安然”等一系列事件使投资大众开始质疑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是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从博弈论看管理当局盈余管理。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会计造假,通过虚拟交易等方式达到报表盈利的目的.,像欧亚农业、银广厦等都是会计造假,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另一个原因是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应计项目管理、巨额冲销、收入平滑等方法披露会计信息,达到管理层的目标,这则是一种合法行为。
盈余管理的涵义关于盈余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在这诸多不同的观点,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 K .Scott认为“由于会计灵活性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固有的特性”(2000),所以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财经会计论文《从博弈论看管理当局盈余管理》。
”另外,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盈余管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
王展翔(2001)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最大化主体自身利益的行为。
魏明海(2000)认为从“信息观”理解盈余管理,它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陈雪洁、邹小凡(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平。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盈余的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未来盈余预期的准确性。
文章在阅览国内外有关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学者的研究重点和观点的不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展望了盈余持续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会计盈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债权人、投资人的利益保障。
而盈余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投资人需要合理判断盈余持续性,以保证对企业未来盈余做出合理、准确预期。
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高度重视盈余持续性研究,美国会计评论杂志更是将盈余持续性评为21世纪十大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盈余持续性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硕。
在定义盈余持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盈余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盈余持续性的合理度量方法,运用科学手段分解出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对以后年度盈余的准确预期。
1.3盈余持续性计量研究鉴于盈余持续性对未来期间盈余预测的重要意义,人们一直试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可靠计量,如时间序列模型、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另外还有学者使用财务报告数据推断盈余持续性。
1.3.1时间序列模型盈余的时间序列模型以一定时间盈余信息为样本,通过估算盈余时间序列中的持续性参数,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
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以下几种: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AR Model)、移动平均模型(MA Model)、自我回归移动平均合成模型(ARMA Model)及自我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 Model),其中尤以ARIMA模型运用最广泛。
1.3.2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1982年Freeman首次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估计盈余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持续性。
而后Sloan、Richardson等人对其进行改良,逐渐取代时间序列模型,成为分析盈余持续性的主要方法。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在当前企业的会计环境中,由于会计制度从紧,我国上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减少,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调节盈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和频繁。
虽然真实盈余管理是合法行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企业发展有利,但从总体而言,这种行为牺牲企业未来业绩,损害企业长远发展的。
因此规范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必要性开始凸显。
本文在以真实盈余管理为研究对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产生机理的研究,即产生根源,动机和手段,从理论上对盈余管理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
然后从我国上市公司角度对真实盈余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问题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提出了措施,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公司价值,保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过度盈余管理;治理措施;内部控制ABSTRACTIn the current fiscal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because the accounting system tight, our listed accrued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reduced by adjusting the surplus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is increasingly common and frequent. Although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is legal, and in some cases even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but overall, this behavior at the expense of future business performance, damage to corporate long-term development. Hence the need for standardize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began to highlight.In this paper, with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for the study,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that is the root cause, motive and the means to analyze theoretically the rol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proces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then analyze th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Finally, the issue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proposed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s.Key words: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excessive earnings management,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internal control一、真实盈余管理的内在机理盈余管理历来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盈余管理:理性分析与科学对待

盈余管理:理性分析与科学对待【摘要】近年来财务理论界广泛关注盈余管理并普遍对其进行否定批判。
本文从经济学、会计准则的视角分析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合理性,指出应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盈余管理,提出了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途径,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走向规范。
【关键词】经济学;盈余管理;会计准则;理性对待一、引言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成为财务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更受到中外经济界、会计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从总体看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居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会计造假”,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私利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是一种误导报表使用者的欺诈行为,因而主张将其消除:另一种则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运用各种手段作用于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
笔者认为:将盈余管理视为洪水猛兽是不可取的。
本文即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应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盈余管理,并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走向规范。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合理性(一)基于经济学的分析1.产权理论与盈余管理产权理论认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了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相互分离。
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因此,他们不会有动力去利用他们的权力追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在意如何使他们在聘任期内自身收益达到最大化,盈余管理行为便应运而生了。
2.契约理论与盈余管理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缔结契约的各方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加之契约本身具有刚性和不完备性,各利益主体,即各契约关系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即契约摩擦。
这时契约关系中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信息的企业管理层会产生管理会计盈余数额来影响利益分配的冲动,以使契约的签订和履行朝着有利于自己或企业的方向发展,因此管理者必然存在机会主义,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理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10-103-02
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者及管理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世界性难题。
会计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中性的;在实际生活中,盈余管理的确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做到恰当地运用,它可以为企业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
但是,这却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问题,一旦过度的使用,盈余管理就会倾向于盈余操作、利润操作,更甚者导致虚假会计。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容易误导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损害他们的利益,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如何才能正确的认识盈余管理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适度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作用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
一、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1.有助于适度弥补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
企业的运作必然产生契约成本,理性的管理者总会追求尽可能低的契约成本,波动很大的盈余容易引起投资人和债权人的过分注意乃至信心动摇,很可能导致过高的契约成本。
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保证自己时刻都处在最佳运作状态,此时,如果管理当局能及时判断调整,实施盈余平滑,就可以较好维护契约的稳定,适度弥补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
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进行过度
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条件。
如果企业所筹资金运用得当,则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2.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
管理者总是拥有比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多更详尽的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假如未经调整的盈余信息,的确难以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容易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则应主动调整会计盈余使其更能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
再者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将管理者拥有的内部信息尽快、尽多地传达给投资者,减少甚至消除沟通上的障碍所造成的信息滞导。
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人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资金的供给少受干扰,使经营更加平稳,而且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盈余管理也给管理者一个缓冲空间,以保护自身和企业的利益,并且维护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
3.适度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首先,利润前推有助于企业实现筹集资金、开拓市场的目标。
如改加速折旧为直线折旧,减少坏账损失的提取比例,推迟计提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等,公司当期的利润便会提高,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线,向信息使用者显示了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这样公司就比较容易筹集到资金。
这将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其次,利润平滑有助于公司实现
稳定股价、降低市场风险的目标。
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公司,可以采取利润平滑的手段,向外界传递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增强
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起到稳定股价、降低市场风险的作用。
4.盈余管理对经理人有激励作用
一方面由于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管理报酬合约,在收益“硬约束”的条件下,给予经理人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有利于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存在大量的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给予经理人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有利
于激发经理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公司应付风险的能力。
二、如何确定盈余管理的度
由于财务报告是用来传递经营者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因
此会计准则必然允许经营者在财务报告中采用职业判断,以便凭借其对公司经济活动的了解来选择符合该公司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披露方式。
这就为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空间。
经营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实施职业判断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对长期资产的预期寿命和残值、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进行估计;在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和先进先出法及加权平均法间作出选择;对存货水平、存货发出或购买的时间分布、应收账款的政策进行职业判断等。
这些职业判断是盈余管理的手段,但实施是要确定合适的“度”。
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的结果是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利益各利益主题的利益分配数额。
一般来说,利润被高估政府会因税收增多而受益,经营者也因得到较多的报酬而收益,而股东和债权人的权
益则受损。
相反,如果利润被低估股东将会从中受益。
盈余管理行为对各利益主体的利润额的具体影响,要视当时个利润主体的特定目的而定。
如果前股东要转让股票,则他会高估利润。
企业管理的度上要把握各利益主体的协调性,也就是说进行盈余管理而使利润分配结果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应以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能够忍受为限,在一定的限度内,行为主体既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同时也被其他方认可;超过一定的限度,即使法律制裁不了,其他的受害当事人也有办法作出相应的反映,如果企业盈余管理过度,股东可以解聘经营者,政府可以对优惠进行限制,债权人可以不再对企业放贷甚至加紧催收旧债等等。
各利益主体利益的协调性这个“度”很难有一个量的把握,而只能根据各企业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一个适可而止的心理上的判断。
三、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
1.过度的盈余管理是一种无效益的短期行为,它不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反而可能会加剧企业的经营困境.对股东利益造成损害。
2.过度的盈余管理故意歪曲了一些会计数据。
经理人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结果必然会造成报表上反映的经营业绩与实际的经营业绩相脱节,盈余管理故意性歪曲了一些会计数据,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和可比性。
有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并损害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
3.过度盈余管理会破坏投资者对企业收益质量的印象,对企业
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
事实上,许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未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只是作为眼前的权宜之计。
4.损害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在会计信息揭示不充分和不全面的情况下;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根据财务报告做出最优决策,由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贷款决策、以及国家的宏观决策被误导,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分析,进而增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余趋势稳定和发展判断的模糊性,所以其利益也就受到损害。
5.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经理人掌握了公司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却没有这些内部信息,只能通过经理人传递的信息来评价公司价值,所以盈余管理会造成产权双方,一方有意增大风险,而另一方面却难以监督,产权约束弱化,资本市场决策、运行出现失灵或失误,从而易导致保守的投资者低估公司价值以规避风险,这将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通过对盈余管理个方面的深入了解,可以得出适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使得多方的相关利益主体获益,但同时可以看到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危害严重,不仅仅对企业本身造成严重的危害,更甚者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相关的利益主体也纷纷受到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
所以各企业要严格把握盈余管理
行为的度,使企业及相关利益主体受益于盈余管理行为,是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当代财经.2001(02).
[2]马振华,胡腾.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及治理对策.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0(02).
[3]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会计研
究.2004(09).
[4]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究.会计研究.2005(06).
[5]张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究.现代商贸工
业.2010(02).
[6]王一春.企业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影响的理性分析.科技信息.2009(35).
[7]何文龙,苏琬,王树红.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及对策研究.economic&trade.2009(100).
[8]牛永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的动因及治理对策.安徽商贸技术学院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