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

02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 势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定义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是指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反 映了劳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程度。
劳动要素收入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等,是衡量劳动者报 酬的重要指标。
全球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势
0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劳动要 素收入份额呈现出先上升后下 降的趋势。
要点二
政策变化
政策变化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可 能影响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税 收优惠可能提高企业利润,从而降低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而产业政策可能 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从而影响劳动 要素收入份额。
要点三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劳动力需求,从而影响劳动要素收入 份额。同时,技术进步也可能改变劳 动力需求结构,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 需求产生影响。
提升教育质量
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劳 动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劳动力的资 源配置效率。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使 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中观因素
行业差异
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程度、技术水平等可能影响其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一些高技术行业 可能具有更高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可能影响当地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 一些发达地区可能具有更高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
微观因素
企业特征
研究不足之处
1 2 3
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原因研究——对外开放条件下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原因研究——对外开放条件下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组成也在不断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收入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劳动力收入的份额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收入份额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更好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同时,本研究将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探讨外部因素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
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原因,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分析外部因素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 人力资本在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中的作用是什么?3. 外部因素(如对外开放、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是什么?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和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回答以上研究问题。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分析:1. 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2. 人力资本在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包括教育、技能、职业培训等方面。
3. 外部因素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对外开放、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方面。
4. 提出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政策建议,以提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程度。
四、预期成果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预期通过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探讨外部因素对中国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一定的波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波动并不一定是负面的,一些结构变化可能会导致收入份额的变化,从而反映出一些积极的变化和趋势。
首先,从表面上看,自2014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2014年,工业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0.1%,而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9.7%。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这种下降并不是总体趋势,而是受到一些结构变化的影响。
具体来说,随着工业企业的增加,一些集约化、高效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可能会降低直接人工的使用需求,从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其次,从结构分解的角度来看,劳动产出和劳动报酬率的增长是支撑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重要因素。
劳动产出从2000年到2019年增长了7.6倍,这反映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劳动报酬率也在逐年提高,单从2014年到2019年来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3%以上,而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7.3%。
这意味着,虽然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了一些,但每位工人的实际收入却在逐年提高。
最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制造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在逐渐上升。
这意味着,未来的工业企业将更加重视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而这类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因此劳动收入份额有望出现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并不是单纯的下降趋势,而是受到一些结构变化和转型的影响。
从劳动产出、劳动报酬率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仍将继续提高,而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也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因此,评估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时应该多角度、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反映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动态。
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及其影响

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及其影响作者:钱志远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5期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平均每年GDP增速在10%以上。
但与此同时,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
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经济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农业向非农业的产业结构转换、国企改革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白崇恩、钱震杰,2009);非熟练劳动力(教育程度不高和工作经验不多的农民工)的负增长(姚先国、周明海、肖文,2010)以及笔者提出的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和强调资本积累的经济政策这两个原因。
文章最后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后果。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产业结构转换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资本积累数据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劳动所得占我国总GDP的百分比在1984年达到54.45%的峰值,但在之后却在不断下降。
1993年为49.49%,2003年为46.16%,并从此一路急剧下降,在2007年降到39.74%,为历史最低,劳动所得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而与此同时,企业收入占总GDP的份额却出现了明显增长,由1978年的37.5%上升到了2004年的38.0%,并在2006年进一步上升到了45.2%。
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一起“挤占”了劳动在GDP中减少的份额,如图1所示。
对于这个趋势,也可以从比较家庭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来验证。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990-2008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调查的结果,虽然全国人均GDP在此时期增长了14.4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仅增长了9.8倍,而农村居民来自劳动和个体经营的收入增长则更少,仅有6.4倍。
由于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增长均明显低于GDP的总体增长,劳动在整体经济中的份额必然下降。
如果分行业来考察劳动所得占总收入的份额,几乎每个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现象。
这些行业不仅包括石油、化工和电力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也包括纺织、建筑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持续波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结构分解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原因,以期找到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对策。
我们需要了解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定义。
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指的是工业企业员工工资在企业总收入中的占比。
当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时,意味着员工工资所占比重减少,反之则增加。
这种变化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劳动力市场状况、企业经营战略等。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结构分解的角度分析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原因。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会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工资水平。
货币政策的收紧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成本上升,进而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难以承担更高的员工工资支出。
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影响企业税负和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影响企业的营收和盈利水平,从而影响员工工资待遇。
劳动力市场状况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因素。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员工工资水平也将相应发生变化。
在劳动力市场过剩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可能会借助市场竞争优势降低员工工资水平,进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而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工业企业为了留住和吸引人才,可能会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增加劳动收入份额。
企业经营战略也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企业可能采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员工工资水平,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而一些企业可能借助创新技术、产品差异化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增加营收和盈利水平,从而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增加劳动收入份额。
我们需要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采取相应的对策。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继续引导企业合理增加员工工资支出,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
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员工工资水平的稳步提高。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

我国劳动收人占比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
基于 中国省 际面板数据 的实证
龚 志 民 ,熊唯 伊 ,张松 彪
( 湘 潭大 学 ,湖 南 湘潭 4 1 1 1 0 5 )
摘
要 :本文基 于 1 9 9 7 -2 0 1 2年省 际面板数据 ,对我 国劳动收入 占比影响 因素及变化原 因进行 了实证研
rJ ^ 4 0 N N rq r d
图1 1 9 7 8— 2 0 1 2年 我国劳 动收入 占比变化趋势
资料 来源 : 2 0 0 8年之前 的数据 来 自吕冰 洋、郭庆 旺 ( 2 0 1 2 ) ,之后 的数据 为作 者运 用同样 的方 法测算的
结果。
二、劳动收入 占比变化 的影响 因素及机理分析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 ,宏观经济学家都将劳动收入
1 ,劳动和资本价格 的相 对变化对 要素分 配份额 的影 占比视为一个 常数 ,并将之列入稳态经济增长的六个
响不显著 ,而真正导致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变化 的 典 型事实之一 ( K a l d o r ,1 9 6 1 ) 。但是 , 自2 0世纪 8 0 原 因是产 品市场垄断 的增加和 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 年代 以来 ,发达 国家 ,尤其是欧洲大陆国家的劳动收
一
作者简介 :龚志 民 ( 1 9 6 2一) , 男,湖 南常德人 ,湘潭 大学商 学院教授 ,博士 生导师 ,研 究方 向为收入 分配 ;熊唯 伊 ( 1 9 8 4 ) ,女 ,湖 南湘潭人 ,湘潭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收入分配 ;张松彪 ( 1 9 8 7 一) ,男,湖南株洲人 ,湘潭大学商 学
府 干预 和 资 本一 产 出比 的 平 均 贡 献 度 也 分 别 达 到 了 9 . 6 9 %和 3 . 2 4 % ;而金 融 深化 和 F D I 的 平 均 贡献 度 则分 别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U型”演变两阶段的驱动因素研究与国际比较

第39卷第6期 2022年6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 39, No. 6
Jun. 2022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u型”演变两阶段 的驱动因素研究与国际比较$
冯明闰冰倩内容提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的两个十年间,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经历了先大幅下降、后大幅 上升的“U型”演变。本文在前人研宄基础上将乘法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相 结合,构建了更为统一的因素分解框架,以剖析劳动报酬份额“U型”演变的成因。研究发现:“行 业内部效应”是驱动我国经济整体劳动报酬份额“U型”变化的主导因素,多数行业自身的劳动报酬 份额变动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最终需求结构效应”和“生产链结构效应”的贡献 次之,在前后两阶段均驱动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但后一阶段作用明显减弱:“增加值率效应”在前 后两个阶段均提高了经济整体的劳动报酬份额。进一步研宄发现,多数行业劳动报酬份额普遍呈现 “U型”变化主要是受我国劳动力供给由松到紧的影响,多数行业的劳均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
长率之间的相对快慢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逆转。跨国比较研宄显示,行业劳动报酬份额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存在“中国折价”,但该折价因素目前已趋于消失。本文研宂有助于加深文献 对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结构转型的理解,为扩大内需和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等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劳动报酬份额:“U型”变化:结构转型:投入产出模型DOI: 10.19343/j.cnki.ll-1302/c.2022.06.008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22)06-0117-15
The Two Stages of China’s Labor Compensation Share U-shaped Curve: Driving F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

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摘要:中国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是由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引起的。
对中国1996―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巨大就业压力、不断提高的劳均资本和人力资本、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
该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和样本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低发展水平组,劳均资本对劳动分配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关键词: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就业压力;劳均资本;人力资本��一、引言��近十年来,中国的GDP和人均GDP得到快速增长,但劳动分配比例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1993―2006年间,全国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例从1993年的50.7%上升到1996年的54%,之后一路下降,2006年为40.5%。
尤其是2002年之后,劳动分配比例加速下降,短短5年之内,劳动分配比例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到18.5%。
分省(市、自治区)来看,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劳动分配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分产业来看,1993―2004年间,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分配比例略有提高,第二产业的劳动分配比例从39%下降到33.2%,第三产业的劳动分配比例从42%下降到36.2%。
��①由此表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分配比例下降导致了中国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中国第二、三产业劳动分配比例为什么会下降,其变动趋势是怎样的,并利用1996―2004年中国大陆29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各影响因素对第二、三产业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
��二、相关文献综述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
大量的文献研究了发达国家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原因。
Harrison(2002)把发达国家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归因于全球化。
Jayadev等(2005)进一步把其归因于资本账户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摘要: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因素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非国有经济内部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
一、引言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劳动收入占比却逐渐由改革初期的递增趋势转变为持续递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的实际工资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增长速度却显著地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1995年至2006年之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最初的61%下降至2006年的47%。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原因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注意到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白重恩、钱震杰和武康平(2008)在解释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时强调了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动市场环境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影响。罗长远和张军(2009)也指出,1990年代中期之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使得传统体制下的“工资侵蚀利润”现象被扭转,而资本相对于劳动逐渐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这些研究均表明,民营化过程倾向于降低劳动收入占比。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至2007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这说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结构角度来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在国有和非国有经济部门均存在,但原因各不相同。受资本要素价格低估和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要素使用偏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使用资本要素,从而存在着强烈的以资本替代劳动的要素使用倾向。因此,尽管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上升更快,但劳动总收入占增加值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而民营企业在获取银行信贷上面临较强的约束,从而在资本要素使用上不得不面临更高的民间信贷利率。这使得民营企业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廉价劳动要素来维持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因此,民营企业的资本-劳动比虽然未出现显著的上升,但由于劳动工资增长相对缓慢,其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递减趋势。
二、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整体状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改革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劳动收入占比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1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
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
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GDP(收入法)构成要素计算。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该年,我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9.29%。在1986年至1998年之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4%。在1995年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并在2007年降至46.74%,几乎回复到1986年44.64%的水平。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全部劳动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最终产出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生产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以及劳动的实际工资均是决定劳动收入占比的两个重要因素。图2和图3反映了我国1997年以来实际工资增长率与资本-劳动比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图2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产出-劳动比增长率(%)
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
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产出-劳动比的增长率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图3我国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与资本-劳动比增长率(%)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资本劳动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资本存量数据来自单豪杰(2008)估算的结果,其余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1998年以来,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增长率的快速提高都是引起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因素。由图2可知,1998年至2008年之间,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由1998年的16.48%下降至2008年的10.38%。比较相同时期单位劳动的产出增长率可以发现,这种平均工资的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一致。在1998至2002年之间,平均工资的增长趋势均超过单位劳动的产出增长率,从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2003至2008年之间,单位劳动产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工资的增速,这意味着社会最终产出的分配开始朝不利于劳动要素的方向发展。图3则表明,资本-劳动比的快速提高可能是引起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当资本要素价格相对稳定时,如果资本-劳动比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那么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总收入的占比将出现上升趋势。在1998年至2008年之间,我国平均工资增长率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而资本-劳动比增长率则从2001年起出现了较快增长,并从2003年起超过平均工资的增速。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图2中实际工资和单位劳动产出的相对变化趋势:随着资本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逐渐挤占了劳动要素收入,从而使得2003年以后,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得到的要素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单位劳动产出的增长速度。
(二)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性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转变。图4反映了我国1994年以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始终保持在47%左右的比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一产业比重在1994年至1996年之间较为平稳,但从1996年开始由19.86%逐步下降至2009年的10.33%,而第三产业比重则由1994年的33.57%上升至2009年的43.43%。图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由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图51993至2004年间我国三次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
0.30.40.50.60.70.80.91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第一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第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
数据来源:由《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相关数据计算。图5从三次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一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显著高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在1993-2003年间,第一产业劳动收入占比较为平稳,其均值约为8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均值则分别为48%和53%。因此,1996年后第一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以及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使得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在1998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图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在1998年之前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在1998年后逐渐递减。1993年,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约为45%,而1998年,该比值则上升至50%。2004年,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则下降至39%。因此,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是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劳动收入占比较高的第一产业逐步被劳动收入占比较低的第三产业所替代;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较为稳定,但其劳动收入占比在1998年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这种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特点与我国国民收入占比的整体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首先,在1994-1998年之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为稳定,而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正缓慢上升,这与图1中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1994年至1998年之间缓慢增加的趋势相对应;而在1998年之后,受第一产业比重及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影响,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则出现了显著的递减趋势。
(三)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的所有制因素前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在1998年前后出现了趋势上的转变,并在1998年之后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从所有制因素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要素,以及非国有经济内部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共同作用的结果。1995年底,我国开始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与布局调整,并开始在国有企业内实施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试点改革。在此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劳动力由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而脱离原有的行政性工资形成体系,转而与农民工群体共同构成了私营企业的主要就业群体。1997年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下岗人员和农民在私营企业工人就业总人数中占80%的比重,在技术人员和经理中则分别占30%和35%的比重(张厚义和明立志,2000)。国有企业的退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就业部门的转移使得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劳动用工方面所得到的保障也较差。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间的“招商引资”竞争也弱化了劳动与资本的谈判地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用来解释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尤其是第二产业内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趋势在1998年前后出现的转变。
图4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