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4例临床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良方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良方【概述】病毒性心肌炎( viralmyocarditis)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
该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以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最多,多发生于秋冬季。
病毒性心肌炎发生于40岁以下患者为多,约为75%~80%,男性多于女性。
近些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成为我国当前最常见的心肌炎。
中医学中并无病毒心肌炎的病名,但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特点,可归于温病的风温症以及内科杂病的心悸、胸痹、喘症、水肿、怔仲等病的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均可引起心肌炎。
其中以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埃可、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为重要。
传染源为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菌者。
通过粪至口途径,偶尔也从空气传播。
发病以夏秋季为高。
病毒感染后约30%~55%发病,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对心脏的直接作用。
也可为病毒对心肌的作用,侵犯心肌、心内膜和心包膜,并在细胞内繁殖,损伤细胞。
也有人认为是抗原一抗体作用的结果。
在心肌表面形成新抗原和特异抗体,在抗体参与下,抗原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心肌细胞炎性改变。
(二)病理按组织病理学可以分为心肌变化为主的主质性心肌炎和以间质损害占优势的间质性心肌炎。
根据病普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种。
典型的变化是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变性坏死、疤痕愈合。
组织病理学可看到心肌纤维之间与血管四周的结缔组织中,有组织细胞、嗜酸粒细胞及中心粒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可能有脂性、颗粒性或玻璃样变化,也可能有心肌溶解或坏死。
心肌炎的病变也会涉及心脏的起搏与传导系统,如窦房结、房室结和束枝,发生心律失常。
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度与深度,差别极大。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1)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痛。
(2)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心烦、头晕、纳差、口干等。
(3)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
具备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诱因、年龄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2001年4月)。
症状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证候诊断(1)邪毒犯心证: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闷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浮数或促。
(2)湿热侵心证:心悸胸闷,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不安,胸闷或痛,或咽红,自汗倦怠,疲乏无力,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弱。
(4)心阳不足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
(5)气虚血瘀证:心悸不安,胸闷或心痛,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或青紫,舌苔薄白,脉沉缓、沉涩、缓滑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1)邪毒犯心证治法: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栀子、牛蒡子、丹皮、竹叶、桔梗、赤芍、丹参、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2)湿热侵心证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苦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
生脉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广 东 药 学 2005年第 15卷第 5期
65
生脉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殷苏艳 ( 南京市第一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12)
摘要: 本文主要对生脉注射液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一些新的进展进行了相关 阐述, 以期对医护人员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心肌炎 ; 带状疱疹; 银屑病; 胰腺炎; 失眠症 中图分类号: R 285. 6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07- 9939( 2005) 05- 0065- 03
量联 合 组 总 有 效 率 73. 3% , 对 照 组 总 有 效 率 46 7%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2 4. 44, P < 0 05)。近年来研究表明, 中药在肿瘤化疗 所致毒副反应的预防, 治疗或辅助治疗中能扶正固 本, 减毒增效, 延长生存期, 提高生存质量. 生脉注射 液由人参, 麦冬, 五味子组成, 3 药相伍可奏益气生 津, 敛阴止汗之功效,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 减轻不 良反应作用。其配合化疗减毒而不减效, 且能使卡 氏评分提高或稳定不降, 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使化疗取得满意疗效,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
方药
豁痰活血,化瘀通络。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全瓜蒌、薤白、半夏、姜竹茹、蒲黄、 五灵脂、红花、郁金。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5.痰瘀阻络
加减:(1)心前区痛甚+丹参、降香理气散瘀止 痛;(2)咳嗽痰多+白前、款冬花化痰止咳; (3)夜寐不宁者+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4) 心包炎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 豁痰通阳;(5)停痰停饮,胸痛突出用瓜蒌薤 白白酒汤+血府逐瘀汤化痰泄浊活血化淤;痰火 扰心用黄连温胆汤清心化痰。
2.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 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 法,得气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 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胶布固定,每日 按压2~3次。
【西医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主要采取综合措施 及对症治疗。 1.休息 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 4周。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绝对卧 床休息。一般总的休息时间不少于3~6 个月。
三、确诊依据
(一)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 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 证据支持诊断者。 (二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 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 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三)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 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3.气阴亏虚:加减:(1)心律不齐+磁石、鹿 衔草以镇心安神;(2)便秘常用可诱发或加 重心律不齐,故大便偏干时应重用麻仁, +瓜 蒌、柏子仁、桑椹等养心润肠;(3)脉缓+ 附子;(4)气虚汗多+黄芪、生牡蛎;(5) 夜寐不安+酸枣仁、柏子仁;(6)心悸怔忡+ 苦参、万年青;(7)兼阴虚内热、气滞血瘀, 用麦味地黄丸佐补气活血之品。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一、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发病主要在春秋两季,年龄以3-10岁多见。
首次报道是1956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医院由CVB3引起10名小婴儿流行。
中医无对应病名,急性感染起病,以“温病”论治;心律失常为主,归属“心悸”、“怔忡”;胸闷胸痛为主,按“胸痹”论治;合并心功能不全,与“心水”相仿。
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等病证相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侵犯心脉所致。
致病之邪,为风热或湿热之邪。
风热之邪,经鼻咽上受,首先犯肺,继则侵犯心营;湿热之邪,由口而入,先犯胃肠,经由血脉,内传于心。
故前者先期常有发热、恶风、咳嗽、咽痛等邪犯肺卫见症;后者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痠痛等胃肠湿热见症。
邪毒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阴,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甚至心阳之气暴脱。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内因,邪毒入侵则是外因。
邪毒留伏,痰湿瘀阻是在病程中出现的病理变化。
正气与邪毒的消长变化,使病变过程中产生了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变化。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包括呼吸道和肠道病毒。
柯萨奇乙组(1~6型)病毒是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包括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因子参与等。
四、病理心肌细胞溶解、水肿、坏死,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局灶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严重者病变广泛,心脏苍白,呈灰色条纹状或大片坏死,心肌软弱,缺乏弹性,心脏扩张,重量增加。
五、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或2周内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泻及皮疹等,。
生脉散

1方名生脉散2异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参麦散(《遵生八笺》卷四;生脉饮(《兰台轨范》引《医录》);人参生脉散(《症因脉治》卷二);定肺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二);参麦五味饮(《胎产心法》卷下)。
《医学启源》4分类补益剂-补气5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6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7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
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8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9禁忌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久咳肺虚。
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10方解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
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
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
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
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
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
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生脉散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二则

生脉散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二则
摘要:生脉散又名生脉饮,是中医益气养阴的著名古方;出自金元时期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1186年),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生脉散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疗效突出,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梗死、病窦综合征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脉散具有保护心肌、强心、升压、抗休克、升高SOD、抗应激以及抗炎等作用.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生脉散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2冠心病
唐某,男,67岁,反复发作性胸闷、憋气2年。2016年2月3日来诊,患者胸闷、憋气,活动后加重,乏力气短,劳累后心慌,口干,怕冷,自觉有痰难以咯出,舌暗红,苔白厚,脉弦细。纳少,食后腹胀,大便干,排便不爽,小便调。心电图示: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 ST-T改变。查体:心肺(—),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辨证属心气不足,痰瘀阻络,治当益气复脉,豁痰化瘀。方以生脉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人参9g,黄芪30g,麦冬30g,五味子9g,瓜蒌15g,桂枝12g,枳壳12g,半夏15g,陈皮10g,砂仁9g,檀香9g,丹参30g,川芎15g,赤芍15g,三七粉3g,大腹皮15g,泽泻20g。水煎服,日一剂。2016年2月13日复诊,患者胸闷、憋气明显好转,纳食较前增多,大便尚可,但仍自觉有痰,双下肢轻度水肿。效不更方,上方基础上改大腹皮20g,泽泻30g,加黄连9g。再服。2016年2月20日来诊,胸闷、憋气基本告愈,精神体力均可,双下肢基本无水肿。心电图示:ST-T无明显下移。
生脉散辨证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

193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6 年 8月 A 第 4 卷第 22 期Aug. A 2016 V ol. 4 No. 22生脉散辨证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范 超(唐河县人民医院小儿内科,河南 南阳 473400)【摘要】目的 探索对小儿心肌炎采用生脉散辨证加减联合西医常规进行治疗的疗效。
方法 按自愿原则抽选2014年9月~2015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心肌炎患儿146例作为研究样本,并将其随机分为单一组与双重组,各73例。
给予单一组患儿西医常规治疗,对双重组患儿在前组患儿的治疗基础上联合生脉散辨证加减法进行辅助治疗,并对两组患儿的治理疗效进行记录比较。
结果 单一组患儿灵验15例,起效39例,失效1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97%;而双重组患儿灵验29例,起效43例,失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8.63%。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率,后者远大于前者,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通过西医常规治疗与生脉散辨证加减法相结合对心肌炎患儿进行诊疗,其效果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生脉散辨证加减;西医;小儿心肌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2.193.01临床上将人体弥漫性炎或心肌局灶性炎引发的病变称为心肌炎[1]。
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导致心肌坏死及变性为该疾病的主要特征。
心肌炎可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并发,且心肌炎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
因其患者不同从而使其实际病情轻重不一,程度较为轻者目前症状尚不明确,严重者可因引发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
本文在对心肌炎患儿的常规西医治疗中,进一步采用生脉散辨证加减方法辅助治疗,就其联合治疗的效果予以全面探究,并作以下相关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 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常见 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多见于儿童和青 壮年,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促、乏力、头晕、心律失常等,部分 患者甚至心脏功能减退造成心脏扩大,也是导致儿童和青壮年猝 死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严 重 危 害 儿 童 及 青 壮 年 的 身 心 健 康 [1]。 作 者 通 过临床实践,采用益心气、养气血的黄芪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 心肌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生脉散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44 例临床分析
刘宁奕,袁国尚,刘海莲(兴宁市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兴宁 514500)
【摘 要】 目的 观察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78 例病毒性 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 组 ,治疗组 44 例采用西医治疗加黄芪生脉散加味治疗;对照组 34 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两组疗 程均为 4 周,观察两组治 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心电图等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纠正异常心电图、降低血清 心肌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黄芪生脉散加味治疗 效果更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2结 果
2.1 两组 综 合 疗效 比 较 治疗 组 综 合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 ,差 异 有 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 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n(%)]
组别
n
治疗组 44 对照组 34
治愈 8(18.2)a 4(11.8)
好转 32(72.7)a 23(67.6)无效 4(9.1)a 720.6)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选 择 2008 年 1 月 至 2011 年 12 月 在 本 科 住 院 的 78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44 例,男 30 例,女 14 例,平 均年龄 33 岁;对照组 34 例,男 24 例,女 10 例,平均年龄 31 岁。 两 组 患 者 年 龄 、性 别 、病 史 等 比 较 , 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能量合剂(5%葡萄糖溶液 500 mL、维生素 C 8 g、 维生素 B6 0.1 g)静脉滴注 ,每 天 1 次 ,14 d 为 1 个 疗 程 ,连 用 3~4 个疗程;口服辅酶 Q10 软胶囊 10 mg,每天 3 次。伴有心律失常者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利尿药物,防止 心肌重构等;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 ,基本 方 剂— —— 黄芪生脉散组成:人参 10 g、麦冬 10 g、五味子 10 g、黄芪 20 g、丹 参 10 g、金银花 10 g、板蓝根 10 g、红花 6 g、炙甘草 3 g。头晕乏力 者加枸杞子,发热者加柴胡,咽痛者加牛蒡子,有心包积液者加葶 苈子、大枣,心悸、双下肢水肿者加琥珀、龙骨,心动过速、期前收 缩者加柏子仁、万年青等。用法:每天 1 剂,水煎服,分 2 次服用,4 周 为 1 个 疗 程 ,连 续 服 用 4~6 个 疗 程 。心 功 能 不 全 及 易 感 冒 者 可 长期服用。急性期患者住院治疗,症状改善后于门诊继续治疗。 1.3 诊 断 标 准 参 照 1999 年 中 华 心 血 管 杂 志 编 辑 委 员 会 心 肌 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 准[2]确 诊 。临 床 以 心 悸 ,胸 闷 ,气 短 ,心 前 区 疼 痛 ,周 身 乏 力 , 舌 淡 或 淡紫、暗紫,舌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或促、结、涩为病症特点,符合 中医气阴两虚证型或兼淤血热毒型。 1.4 疗效标准[3] 参考 1993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制 定的标准[4]。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X 射线胸片、超声 心动图、心肌酶谱检查均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控 制好转,心电图好转,X 射线胸片心影外形有所缩小,超声心动图 检查基本正常或室壁厚度增加,心肌酶谱检查正常;无效:临床症 状、体征、心电图、X 射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检查均无明
显好转。 1.5 中 医 症 状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根 据 积 分 法 判 定 中 医 症 状 疗 效 , 显 效 :疗 效 指 数 (n)≥70%;有 效 :n≥30%;无 效 :n<30%。n=(治 疗 前 积 分 -治 疗 后 积 分 )/治 疗 前 积 分 ×100%。 1.6 心 电 图 疗 效 评 定 标 准 显 效 :心 电 图 恢 复 至 “大 致 正 常 ”或 达 到 “正 常 心 电 图 ”;有 效 :予 以 治 疗 后 ST 段 回 升 0.05 mV 以 上 , 但 未 达 到 正 常 水 平 ,在 主 要 导 联 倒 置 T 波 改 变 变 浅 (达 25%以 上 者);或 T 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 电 图 基 本 与 治 疗 前 相 同 ;加 重 :治 疗 后 ST 段 降 低 加 重 ,T 波 加 深 或 T 波由平坦变倒置。 1.7 统计学处理 采 用 SPSS12.0 统 计软 件 进 行分 析 ,计 量 资料 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临床疗效用 Ridit 检验[5]。P<0.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有效 40(90.9)a 27(79.4)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aP<0.01 。 2.2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多数单项症状疗 效 优 于 对 照组,加味生脉散在改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的疗效与 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