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复习进程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内容摘要:变式教学是连接双基与创新的纽带。在数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可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将数学学

习技术内化为主体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能。本文首先提出变式教学的本质含义、设计变式的原则,然后论

述变式在各种数学题型中的应用,最后强调变式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变式原则;有效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抓住典型习题,寻求多种解题途径,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注重这种变式模式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因此,在例题、习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某种基本解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例、习题的潜在因素,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探求题目的结论、改变情境等多种变式途径,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帮助他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一、数学变式教学的本质含义

数学变式教学,是指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是大有益处。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的训练,而且也是有效实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变式教学中遵循的几个原则

2.1一题多解,触类旁通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1】如何复原一个被墨迹浸渍的等腰三角形?

(只剩一个底角和一条底边)

学生给出的三种“补出”方法:

①量出∠C度数,画出∠B=∠C,∠B与∠C的边相交得到顶点A;

②作BC边上的中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到顶点A;

③“对折”。

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由此引发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思维,把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学生总结出该题的三种常规的办法:

①作∠A 的平分线,利用“角角边”

②过A 作BC 边的垂线,利用“角角边”

③作BC 边上的中线,“边边角”不能证明

两种创造性的证法:

④假定AB>AC,由“大边对大角”得出矛盾

⑤△ABC ≌△ACB ,应用“角边角”

2.2 一题多变,横向联想

通过一题多变,可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享受数学的相似美,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案例2】 如左图,有一块三角形余料ABC ,它的边BC=120mm ,高AD=80mm 。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 上,其余两个顶点

分别在AB 、AC 上。问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为多少mm ?

N E B M P A

A P

B E N

变式1 将“正方形PQMN”改为“矩形PQMN”。问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

时,所截得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余料的利用率是多少?

变式2 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的一条直角边AB 长为1.5m ,面积为1.52m ,工

人师傅要把它加工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桌面,请甲乙两位同学设计

加工方案,甲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乙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你

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较好?试说明理由。(加工损耗忽略不计,计

算结果可保留分数)

图(1) 图(2)

变式3 已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ACB =90°,AC =80,BC =60,如图所

示,把边长分别为1x , 2x , 3x ,…n x 的n 个正方形依次放入△ABC

中,

则第1个正方形的边长1x = ;第n 个正方形的边长n x =

(用含n 的式子表示,n ≥1)。

变式4 在Rt △ABC 中,∠ACB =90°,AC =4,BC =3.

(1)如图(1),四边形DEFG 为Rt △ABC 的内接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

(2)如图(2),三角形内有并排的两个相等的正方形,它们组成的矩形内接于

Rt △ABC ,求正方形的边长。

(3)如图(3),三角形内有并排的n 个相等的正方形,它们组成的矩形内接

于Rt △ABC ,求正方形的边长。

图(1) 图(2) 图(3)

2.3 一题多导,创设情境

对于大多数学生无从下手的题,在教学过程中可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基础,分

几个小问题引导,

启发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案例3】在已知Rt△ABC中,∠ACB=90°,AC=6,BC=8。

(1)如图①,若半径为1

r的⊙

1

O是Rt△ABC的内切圆,求1

r。

(2)如图②,若半径为2

r的两个等圆⊙

1

O、⊙

2

O外切,且⊙

1

O与AC、

AB相切,⊙

2

O与BC、AB相切,求2r。

(3)如图③,当n大于2的正整数时,若半径n r的n个等圆⊙1O、⊙2O、…、

⊙O

n

依次外切,且⊙

1

O与AC、BC相切,⊙O

n

与BC、AB相切,⊙

1

O、⊙

2

O、

3

O、…、⊙

1

O

n

均与AB边相切,求n r.

图①图②图③

通过该题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还找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由此还可以将这种类型的问题与现实问题情境相结合,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变式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白铁皮,其一条直角边和斜边长分别为60cm和

100cm。若从这块白铁皮上剪出一块尽可能大的圆铁皮,这块圆铁皮的

面积有多大?从余下的白铁皮中再剪出一块尽可能大的圆铁皮,这块圆

铁皮的半径是多少?

O2

O1

B

O3

C

B

O1

O2

2.4多题一解,异中求同

由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外形结构,联想到与其形式类似的有关题型,从而获

得转化桥梁,打开解题思路。

【案例4】如图1,一块铁皮呈锐角三角形,它的边BC=80cm,高AD=60cm,要把它加工成矩形零件,使矩形的长、宽之比为2:1,并且矩形长

的一边位于BC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边AB、AC上。求这个矩形零

件的长与宽。

图1 图2

变式1如图2,一块铁皮呈锐角三角形,它的边BC=80cm,高AD=60cm,要把它加工成矩形零件,使矩形的长、宽之比为2:1,并且矩形长的一

边位于BC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边AB、AC上。(1)求这个矩形的周

长;(2)求这个矩形的面积;(3)求△APQ的面积。

变式2如图3,一块铁皮呈三角形,∠BAC= 90°,要把它加工成矩形零件,使矩形一边位于BC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边AB、AC上。试问:PS、

BS、CR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

图3 图4

变式3如图4,一块铁皮呈锐角三角形,它的边BC=80cm,高AD=60cm,要把它加工成矩形零件,矩形的一边位于BC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边AB、

AC上。求这个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三、变式教学要把握好三个“度”

3.1 变式的数量要“适度”

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遵循学生的认

知规律而设计数学变式,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数学变式要正确把握变式的度,适度进行,适可而止。

3.2 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

变式习题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适当的量的安排,更要注重训练的梯度性,具有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案例5】 如左图,由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其中第1个直角三角形的腰

长为1cm ,求第4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

变式1 如右图,已知条件不变,求第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并探究

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多少?

变式2 已知条件不变,求第6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并探究第n 个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多少? 变式3 已知条件不变,求第6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并探究第n 个等腰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多少?

3.3 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设计问题变式要注重一个“变”,不能简单的重复。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要使学生对每道题既感到熟悉,又觉得新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思考中来。

【案例6】 如图1,在直线3604

y x =-+与x 轴、y 轴所围成的△AOB 中,依次 放入腰长分别为1x , 2x , 3x ,…n x 的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则

1x = ,n x = 。

(或:求1A ,2A ,3A ,…n A 的横坐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