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第十四章 王蒙小说研究

1、王蒙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以1978年为界,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青春+革命的作品:第一类以《青春万岁》为代表,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小豆、春节》等作品;第二类作品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为代表,其中包括复出后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

他认为自己创作的真正起步是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布礼》之后,《布礼》是王蒙探索小说的第一篇作品,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王蒙热。

2、王蒙艺术主张变化:(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青年时对文学干预生活说法是极力推崇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后来认为文学的功能只能干预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比较注重通过情节来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到注重写人的厂家、情绪、心理等,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拓展。(3)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反对将创作手法单一化、阶级化,文学表现手法应丰富多样。

3、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

(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摒弃传统手法的呆板和简单,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拿来了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杂色》曹千里与老与的对话;自由联想打破客观的时空界限,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重新组合,如《春之声》由主人公岳之峰的自由联想组合而成,全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坐在火车里随车身的晃动蜂拥而来的各种联想。

(2)多重的结构形态:1978年之前王蒙的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复出后《布礼》打破客观时空界限,按照主人公心理时间重新组合,使过去、现在、内心、外界、欢乐、悲伤、阳光、黑夜相互迭替交错而又呈姿色,产生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多线型的结构(心理结构或任意结构)。

《杂色》是双层次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对主人公曹千里革命历程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一条是对那匹杂色老马壮心不已的象征主义的渲染。《春之声、海的梦》使用放射型结构,在小小的空间和短短的时间里,展示历史转折时期新旧杂陈的生活现象和主人公追求理想过程中时涨时落的思想情绪。

(3)中西合璧式的幽默:王蒙杂取百家、贯通中西,使幽默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呈现于文坛,从西方黑色幽默里吸取了浓缩的荒诞性和黑色的喜剧性,从中国的相声里吸取了垫包袱和抖包袱方法,使他的幽默别

具风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买买提处长轶事是这种幽默方法运用最为成熟的作品)

4、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蒙杂取百家之长,兼收并蓄,提炼改造,形成自己色彩富丽、变化多端、感情充沛、尖锐泼辣、幽默诙谐、节奏强烈的语言风格,充分显示出他驾驭语言的功力。

(1)鲜明的主观色彩:这一语言特点表现在他复出后所写的作品中,这一时期作品大多写人的主观感受、感情变化、心理活动甚至潜意识,作品的语言也就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这种语言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杂文般的随意性:王蒙小说的语言纵横恣肆,不拘形式,尖锐泼辣,变化多端,涉笔成趣,发人深思;他在杂文里吸取了营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示出王蒙敏捷的才思和深刻的思想;王蒙小说语言的随意性的形成,一方面是来自王蒙自身的睿智幽默的个性和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杂文尤其是鲁迅杂文的热衷。

(3)急促的节奏感:王蒙小说创作中,非常注意对语言节奏感的把握,《春之声》四字一句互不相连,利用短的时间、尽量小的篇幅、尽量快的节奏,传达尽量多的信息,感到时间匆匆的脚步声。

5、活动变人形 继《青春万岁》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王蒙小说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活动变人形是日本人发明的一种儿童玩具,象一本书每页都画着不同的人形,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可独立翻动自由组合出不同的人像。

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希望是他的头,本领、知识和成就是他的身子,环境、条件和地位是他的腿,小说的主人公倪吾诚有一张生动漂亮的脸,也有一个匀称挺拔的身躯,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童年多病,造成了下肢的肌肉萎缩,堂堂一米八的高大汉子却只有两条麻杆一样细的腿,并且罗圈得象个英文字母O,给人一种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

倪吾诚是中西文化夹缝中挣扎的畸形儿、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勇士,对封建传统斗争始终没有妥协,,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对中国封建传统恨之入骨,对西方文明推崇备至,但却深埋在封建土壤的板结层里,终身只能扮演一个滑稽的角色,有点象阿Q、孔乙己、奥勃洛莫夫、罗亭。

他第一次死是在少年时代,而凶手就是他的亲生母亲;第二次死是由于妻子姜静宜造成的;老乡赵尚同一记耳光,使他愤而自杀;封建传统文化对他的迫害是主要的。

姜静珍是倪吾诚的妻姐,是《活动变人形》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冷酷、凶恶,性格心理变形扭曲,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牲牺品,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表现她痛苦的内心世界

,她是一个被同情的吃人者却不自觉地加入到吃人者行列。






以王蒙的一篇小说为例简单分析王蒙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良
[ 标签:小说 意识流,王蒙,小说 ] (1)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焦点集聚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塑造。
(2)对中国传统小说主题单一明确的思考和反叛。
(3)是缘事的线性流动,而非天马行空的驰骋想象。
结合这三点回答


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王蒙的这六篇小说连同他以后创作的意识流小说重新开始并加速了已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过程,使之以全新的面貌与格调出现在古老的东方大地。” 王蒙这六篇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时空观念,不再以外部故事的进程为结构线索,而是以人物的内心活动、意识跳跃、情绪变化、心理背景为结构纽带,采用内心独白与内部分析、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及象征等艺术手法,开辟了当代小说走向人性与心灵世界的方向,使小说创作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叙述自由与广阔领域,首开了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的先河。 首先,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在《海的梦》、《春之声》、《夜的眼》等篇小说中,王蒙没有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写,而是深入人物及社会生活的深层,通过主人公意识活动来反映生活的光彩与真谛,在描述人物的意识流动中,情节已淡化成若有若无,它只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媒介。在《布礼》、《蝴蝶》以及《风筝飘带》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中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却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且没有多大的波折。这种在人物的意识中展开情节是西方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标志之一。 其次,王蒙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官印象、象征等。《布礼》和《蝴蝶》两篇小说中时空交错最为明显,这两篇小说所描述的时间都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只不过《布礼》主要是时间交错,《布礼》中以钟亦成的心理矛盾为中心线索,打破自然时间,按照心理时间构思全篇小说。《蝴蝶》则时空交叉都有,小说呈现着空间发射性的结构,描写了张思远离开山村回到部长官邸两天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意识的流

动如内心独白、幻觉、闪念等展现了他大半生的经历。在其他几篇作品中,同样有着时空的跳跃,只是幅度小一点而已。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作家心灵透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去作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品描写和反映的,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作主体——作者的心灵,决定着作品的倾向、情操、情绪、色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灵的主旋律:“生活是多么美好!这一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这仍然是当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在《倾听生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作品价值与延伸意义:作品提出了一个特殊的主体——被青春激情与革命精神激励着的“年轻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其精神如何“成长”的现象学问题。即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小说的结尾部分是一个有关季节轮换的隐喻——春天,象征着青春、朝气、活力。“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门,包含有林震“向生活冲击的勇气”,从隐喻的层面上,完全可以将敲门声理解为林震“真正的”进入组织部,步入“真正的生活”的开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生活,正如作家的心灵:生活是美好的!特别是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像作品中的林震、刘世吾等人一样有激情,但刘世吾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增长,热情逐渐递减的生活态度是要受到批判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保持对生活的激情,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早餐改革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冬天的话题》: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

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静珍: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倪吾诚形象。《恋爱的季节》: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所谓少女情怀。《失态的季节》:反右斗争中知识分子的人生塌陷。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子)等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变奏。《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续篇。写62年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钱文等的人生经历或国家形势。《狂欢的季节》:文革叙事。对文革的书写,钱文远走新疆。改革类:《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如何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来翻新求变,已经成为创作家们深深关注的热门焦点。在这一方面,王蒙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王蒙的丰富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王蒙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给广大读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就语言艺术而言,在王蒙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技法。这些具体技法,有的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有的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还有的则是一种从所未有的崭新创造。本文甘冒浅陋,愿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王蒙的语言特色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从辞格上来说:王蒙善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当代作家中,王蒙使用排比手法可谓最勤最多。在王蒙作品中,排比手法这一言语现象可谓最明显,最引人注目。将王蒙作品中的排比句再作研究细分,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将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或开首几个字来进行排比。

例如在中篇小说《布礼》中,他这样写:“花的本性是芬芳,花的本色是万紫千红,花的本来面目是开放……”排比的是第一个字——“花”字。

又如同篇中的:“用火烤,用烟熏,用刀锯,用沸汤浇……”排比的是第一个字——“用”字。

又如在短篇小说《海的梦》中:“她从没有变心,她从没有疲劳,她从没有告退,她永远在迎接他……”排比的是第一个字——“她”字。

又如在《蝴蝶》之中:“永远不老的春天,永远新鲜的绿叶,永远不会凝固……”排比的是前头的两个字——“永远”二字。

又如在同篇中:“不是牛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不是乡

村孩子们的声音。”排比的是前头两个字——“不是”二字。

(二)将每句话的中间一个字或几个字来进行排比。

例如在短篇小说《海的梦》中:“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胆子和力气太小。舌苔太厚。词汇太贫乏。胆固醇太多。梦太长。床太软。空气太潮湿。牢骚太盛。书太厚。”排比的是中间的那个字——“太”字。

又如在短篇小说《表姐》之中:“一些好心的和恶意的人估计到的那种一百八十度的再次转变并没有在神州大陆上发生,历史的流程并没有倒转,‘手使大八蛇矛的燕人张翼德的后代’并没有能使‘皇帝坐龙庭’,剪了辨子的人并没有被‘喳’地杀头”。排比的是中间那个——“并”字。

(三)将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进行排比。

例如在短篇小说《春之声》之中:“追逐着的,奔跑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喂食小写的,捧举鲜花的,吹响铜号的,扬起旗帜的。”排比的是最后那个字——“的”字。

又如在同篇中:“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的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排比的是最后一个字——“着”字。

又如《海的梦》中:“对于后一点,他茫然,木然,黯然”。排比的是最后一个字——“然”字。

又如在同篇中:“她永远在迎接他,拥抱他,吻他,抚摸他,敲击他,冲撞他,梳洗他,压他”。排比的又是最后一个字——“他”字。

以上所讲的,是指在句式上进行排比。王蒙作品还有一种很重要很显明的排比法,那就是在一篇文章中,有几个段落,对每一个段落的前边一句话,取同一种句式结构,或者使用相同的字眼。例如在《春之声》中:A段开头:“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B段开头:“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前的北平……”C段开头:“不,那不是逝去了的,遥远的北平……”看得出,这使用的是同一种句式结构,并且许多字眼相同。用这种方法,而造成段落上的排比。

又如在他的散文《在声音的世界里》,A段开头:“我慢慢知道……”B段开头:“我喜欢听雨……”C段开头:“我学首唱歌……”这也是段落排比。

而在一另一篇散文《假山》中,A段开头:“假山算什么?……”B段开头:“假山不算山……”C段开头:“假山太匠气……”D段开头:“假山是对自己的欺骗……”E段开头:“假山是癞蛤蟆为自己塑造的微型白天……”F段开头:“假山该死……”G段开头:“假山就是你……”几乎在每一段的开头都用:“假山”。这的确是在使用一种“段落排比法”。

二、从句式

的选择来说:王蒙酷爱以问句代陈述

作家在运用语言时,往往可以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而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在本来可以使用陈述句的地方,但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却改用问句。在王蒙作品中,这种方法使用得非常广泛。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王蒙所有篇章中,大多数的篇章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二、在具体篇章中,这种方法使用得很多,很密集。使用频率甚高。例如在一篇题为《海》的小品之中,全文共二十四句话,而这种问句的句子竟占了十七句。

下边再举三个例子。

例一:在短篇小说《春之声》中:“那究竟是什么呢?是金鱼和田螺吗?是荸荠和草莓吗?是孵蛋的芦花鸡吗?是山泉,榆钱,返了青的麦苗和成双的燕子吗?是……春天的声音吗?”

例二:在《春之声》的另一处:“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她作到了一分钟也不耽搁了吗?她有机会见到德国朋友或者到德国去或者已经到德国去了吗?她是北京人还是本地人呢?她常常坐火车吗?”

例三:在中篇小说《蝴蝶》中的一段:“这是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事吗?海云的声浪还在他的耳边颤抖吗?她的声音还在空气里传播着吗?这形象所映射出来的光辉,又传播在宇宙的哪些个角落呢?她真的还在了吗?现在在宇宙的一个遥远的角落,也许仍然能清晰地看着她吧?……”

我们对以上三个例子来进行分析,便看到以下几点:

1、“以问句代陈述”这种方法,并非是王蒙的独创。但王蒙不同于他人的是,他使用这种方法的频率高,很密切,形式以一种问句式文句联线铺垫密集成块的独异而醒目的现象。

2、这种“以问句代陈述”,有时起到的是一种“具体描写作用”。例如“例一”,在这种问句之中,出现的恰恰是金鱼是田螺是营养的草莓,是芦花鸡是山泉是榆钱是返青的麦苗,从而使主人公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葱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但又不是那种呆呆板板的平铺直叙写法。“例二”所写的实际是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活动。岳之峰望着眼前这位女姓,心中在进行思忖。王蒙用问句式把这一段心理活动展示出来。从上两例所得到的具体艺术效果,都是一种“具体描写”的作用。

3、这种“以问句代陈述”,有时却使作品呈现出来一种“高层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光辉”。比如例三,作者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以问代陈。但他陈的是什么呢?是关于海云的事

。海云已经自杀多年了。这里通过问而陈的是,海云虽已逝,可她当年的形象通过光的传导,是否还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可以看到呢?这是一个不可能回答也没有想到要谁回答的虚玄的问题。在这里,作者利用这种以问代陈手法,是在议论和探询着具体问题之外的更大问题。这也可说是“本体问题”或“终极关怀”。这种问句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屈原的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蒙许多作品中,都用以问代陈法,而来表述着含有这种深层哲理的本体意义。

三、从标点修辞来说:王蒙喜符号变式

在语言修辞技巧里,标点符号起着很为重要的作用。郭沫若先生曾在《沸羹集》中谈到:“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起到了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标点修辞有两大类,其中一类称为常式标点修辞。所谓常式标点修辞,指的是在使用标点时,按照既定的共认的常规准则来进行。

按照常规准则,逗号的运用应该是这样:“逗号是表示句中停顿的——当然,并非句中的所有停顿都用逗号。在一个句子里,念起来需要停顿,而意义上,结构上又可以断开的地方,才能用逗号隔开。”

于是可以看到,一个长长的句子,为了念读上的方便,便用逗号将句子断开。当断开时,却又没有在意义上损伤句子,逗号与逗号之间,其意义又是连贯的。

举一例子:当代作家理由,他的中篇报告文学《痴情》中这样写——

“她们的上衣很短,筒裙很长,在上衣和裙子之间裸露一截腰肢,这是高度的审美观点,使他们显得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再看她们的发式,挽成髻,往后一盘,自然地溜向一边,多么富有唐风。”

上边是一个长句。作者运用了许多逗号,将这个长句分成许多截,截与截之中有着意义的联系。这一个整个的句子。实际就是一个有着起承转合的“逻辑网”。

再来看看句号。按照常规法则,就是:“句号是表示陈述句(述说一件事情的句子)句终的停顿的。”也就是说,一个述说事情的句子讲完了,于是便打上一个句号。象上边的这个例子,所讲述的是傣族姑娘的模样儿如何美丽这件事。先讲她们的上衣,接着讲裙子,接着讲腰肢,讲发式,然后最后总结一句,便打上一个句号。

这便是句号的常规使用。这种常规使用所出现的效果,是一种整体效果。

作者在写作之时,由于要考虑到这个逻辑网,要考虑到整体,所以写作之时要瞻前顾后,因而速度不是很快的。

而读者在阅读时,他所接受的,也是这个逻辑网,也是一个整体。所以,他也要瞻前顾后地来接收这一个句子

整体,因而,这种接收也并非十分轻松的。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王蒙作品中的满篇的句号。他几乎是一个停顿便打一个句号,一节文字便打一个句号。这种标句号的方法。也便是句号在修辞中的一种变式用法。

笔者认为,这种“符号变式”手法,对于语体来说,实在可称为一场革命。现在这种打句号的方法已出现在千千万万人的作品中。(笔者对这种现象基本持赞成态度。)但最初的发明者实在是王蒙。

对这种手法进行剖析,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符号变式”可说是一种思维的革新,是对常规的句号使用法所造成的一种语言逻辑网的突破。我们可来作一个小小的语言修辞实验:将《痴情》中那段话中的逗号全部改成句号,然后请你们来读读看:

“她们的上衣很短。筒裙很长。在上衣和裙子之间裸露一截腰肢。这是高度的审美观点。使她们显得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再看她们的发髻。挽成髻。往后一盘,自然地滑向一边。多么富有唐风”。

这样一改,也完全可以呀!这样便说明,这种常规式标点手法,即在打了许多个逗号之后再打一个句号的手法,并非是非这样而不可,完全是可以打破的。

2、这样一改,当看到这满纸句号,读者的心理立即起了一个变化。(这很有趣)。首先,感到语言节奏突然变快了。同时很重要一点,一节文字打个句号,这样便将这节文字与后头切断了。这节文字便是一句话。读者可以单独地来掌握这一句话,不必考虑这句话与后边的联系。而读到后边的话时,也不必考虑与前边的话语的联系。这样,便是对于读者的阅读心理的一个大解放。

3、这种“符号变式”,更是对于作者在创作时,对于他们的创作心理的一个大解放。他们每写一个文句,便打上一个句号,就是说这一个句子已经完成。作者再写下一句话时,则不必再牵挂上一句话。这更是对作者的大解放。使作者从整体的逻辑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大自由,大轻松。作者在写作时,只需要把握局部,(一个句子。一节打了句号的文字)。而不需把握整体,(一个长句,一个段落,许多节打着逗号的文字)。

4、局部和整体的问题。过去人们在把握世界时,总喜欢强调要从整体上来把握。“人类在执笔进行写作时,就是用语言在对这世界予以把握。然而,纵然是哪一部洋洋千万言的鸿篇大著,它所描述的也只是大千世界极微小之一角。王蒙是聪明的,他深知“世界之无涯,我笔也有涯。”他干脆只写局部,用每一个单独的句子来把握每一个局部。这的确是一种思维之大智慧也。

关于王蒙的

语言艺术特色,浅谈了以上几点。纵观王蒙的小说,我以为它们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奇葩,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别具一格的。特别是它那种在嘲讽人类的弱点的同时对人类给予的厚望。在嘲讽外物的同时对自己的清醒的自嘲,在强调智慧的优越感的同时对卖弄智慧的戒除。显得特别可贵。这些作品流露着活跃的生机与乐观精神,这是弥蹼珍贵的,它们不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经过洗礼和历练之后,欣逢开放与进取的新时期所结出的艺术硕果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笔记串讲1
2007年05月25日 10:19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作者:王蒙,著有中国短篇小 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1.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3.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

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4.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构成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对比。

5.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

叙述结构特点是:(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