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书是躲不过的捷径

合集下载

形容绕过某些程序,最后又让其背书坑人的词语

形容绕过某些程序,最后又让其背书坑人的词语

形容绕过某些程序,最后又让其背书坑人的词语
形容“绕过某些程序,最后又让其背书坑人”的行为,可以使用一些带有描述性和贬义含义的词语或短语,以下是一些建议:暗箱操作:指背地里、不公开地进行某些交易或决策,通常涉及不正当或不道德的手段。

弄虚作假:形容故意制造虚假情况,以欺骗他人。

走捷径:指不按照正规的程序或方法,而是采用更简单或更快但不那么正式的方式。

幕后黑手:指在背后操纵或控制事情发展的人,通常带有贬义。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做了不必要的额外工作,最终导致事情变得更糟。

先斩后奏:原意是先行动后报告,这里可以比喻先绕过某些程序,最后再进行补充或确认,以图掩盖之前的行为。

玩火自焚:比喻做危险或冒险的事情最终会害了自己,这里可以指绕过程序最终反而陷入困境。

这些词语或短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绕过某些程序,最后又让其背书坑人”的情况,但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选择。

同时,这些词语在表达时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使用时需注意不要过度夸张或偏离事实。

语文教学中背诵指导的技巧

语文教学中背诵指导的技巧
oU
o YU
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
■河北省玉田县杨家板桥镇霞港中 心小学 徐丽莉
关键词 :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兴趣 上 海以及新 加坡 课外 阅读时 间的调查得 见 , 激发学 生对 课外 阅读 的兴趣 , 仍 然是
出, 课外 阅读的课 时安排 , 以每 周一至 两

课 外阅读指 导是课外 阅读有效 推行 长。 有关调查显示 , 目前教 师、 家长对学生 阅读指导 的现 状虽大 有改观但还 不容乐 观 ,能进行 阅读指导 的家长为数不多 , 且 家长对学生 的指导也较 多地 受到 自身 的 学识水平和职业的影响。 不少语文老师对 上, 缺 乏确实有 力的措施 , 少数教 师甚至 是放任 自流 。因此 , 如何加强课 外阅读 的 有效指导,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先必须 解决好三个 问题 , 一是课 外阅读的
要想将课外 阅读 的指导落 到实处 , 首 择读物 , 自由阅读 , 自由写笔记。 而且形式 认 清 小 学 生 的课 外 阅读 同他 们 的 语 文 时间如何保证 , 二是课外阅读中学生的个 激发学 生的阅读 动机 , 从而 以 自主 、 能动 体差异 如何体现 , 三是“ 激发 阅读兴趣 ” 是 的心态投入课外 阅读。 课 外阅读活动实施与指导的关键。 第一 , 通过 对我国台 湾、 香港、 江苏 、 第三 , 对很少进行课外 阅读 的学生而 言, 一个 重要原 因就 是不感 兴趣 , 由此可
俗话 说 , 熟读 唐诗三 百首 , 不会作 诗 出处吗? 请大家翻开课文《 黔之驴》 , 这篇课 有利于激发 学生 的潜 能 ,形成 良好 的背
也会 吟。背诵历来被誉 为语文学 习的 “ 千 文便讲到 了它的出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 诵 心理 。 古真 经” 。 将 名诗 警句 、 精 彩章节、 妙 文华 学 习这篇课文。 ” 这样 , 学生的学 习热情顿 章等语言材料 熟读成诵 , 烂 熟于心 , 无疑 时高涨起来 , 背诵起来也会容易得 多。

阅读·背诵·积累

阅读·背诵·积累

阅读·背诵·积累作者:李斌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2013年第03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很有道理,强调了“多读”与“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我认为这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更不能算作是真理。

我在教学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小学生(这类学生不在少数)书读得很不错,基本上做到了课标所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却比较差,显示其语文综合水平很一般。

课文读的遍数并不少,按要求也不能说读得不好,但真正的语文素质却不高,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一、我的认识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其《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我忽然顿悟:先前我的那些学生读书只做到了眼到、口到,眼里看到了语言文字,口里滔滔不绝地念出来,一遍、两遍……九遍、十遍……只是一味儿地读,根本没有经过“心”的思考,忽略了朱熹所说的最要紧的“心到”,读的遍数再多,也不会有多好的效果。

同样的道理,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学生读书,怎样做到“心到”?“熟读成诵——背。

”不光让学生读,而且提出“背”的要求,促使学生读书时自觉地做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读的效率。

“背书”教学法,不是新鲜物,古已有之,不再赘述。

对“背书”情有独钟的作家、名人,不在少数,略举一二。

郑振铎能背《红楼梦》,茅盾能背《三国演义》,吴晗能背《史记》,早已在文学界传为美谈。

崔奇在《文采斐然乔冠华》中写道:“冠华同志同我闲谈时说,他从启蒙时代就喜爱诗词,能背诵二三百首。

这二三百首诗词一直记在心中,伴随终生,受用终生……他经常默诵之,吟哦之,在朋友谈天时,三句话不离诗,写文章时信手拈来,以诗入文,使之大为生色。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回忆了邓小平同志对“背书”的看法:“小的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的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影响。

学霸的句子朋友圈

学霸的句子朋友圈

学霸的句子朋友圈1. "万丈高楼平地起,勤奋刻苦是成功的基石!"2.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学霸,哪有那么多捷径可走。

"3. "学习是一场持久战,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走向巅峰。

"4. "成绩优秀的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熬夜和不断的背书。

"5. "不要停下奋斗的脚步,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前进才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6. "学无止境,知识是融汇贯通的宝藏,努力探索并不断充实自己吧!"7. "遇见问题不退缩,勇敢迎难而上,学霸就是要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

"8. "稳扎稳打,拼尽全力,用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的辉煌。

"9. "积极思考,大胆发问,与知识对话才能汲取更多的智慧。

"10. "学霸不仅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拥有扎实的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

"11. "让自己成为学霸,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12. "知识是最好的投资,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回报。

"13. "困难不是挡在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是成为成长的催化剂。

"14. "痛苦是暂时的,放弃是永远的。

与其后悔当初的选择,不如现在努力改变未来。

"15. "只有拥有强大的内功,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学霸。

"16. "控制自己的时间,不让时间控制自己。

将每一天都精确而高效地利用起来。

"17. "对学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让我们一起奋斗,成长为真正的学霸。

"18. "别人的成功只能用来借鉴,真正的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19. "只要坚信自己,付出努力,你也可以成为学霸的一员。

"20. "认真学习,虚心向前辈请教,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展现学霸的风采。

人不怕笨,怕的是懒(深度好文)

人不怕笨,怕的是懒(深度好文)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个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个傲字致败。

”人不怕笨,怕的是懒。

勤能补拙,勤能创造一切,改变一切。

其实,曾国藩本人从小也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据说,他小时候有一天晚上背书,刚好有个小偷去他家,计划灯熄了去偷东西。

结果曾国藩一篇文章背到深夜也未能背上来,倒是躲在屋顶上的小偷背了出来,想来好笑。

然而最终成就未来的却不是小偷,而是曾国藩,多少让人有点唏嘘。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不少。

有的人看似很聪明,却不愿脚踏实地地付出,最终也未能取得多大的成绩;有的看似“笨”,却凭着不服输、不怕输的精神,依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聪明,甚至让他的父母、老师有点害怕、失望。

他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

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最后却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不得不让人惊叹。

成功没有捷径。

你想拥有多少,就必须付出多少,甚至还要加倍地付出。

越貌似找到“捷径”的人,最终走得越不会太远,越不会成功。

越是沿着陡峭向前攀登的人,越可能达到科学的顶峰,获得美丽的桂冠。

一个人能站着的时候,就不要坐着,一个人能坐的时候,就不要躺着。

躺着固然舒服,但永远看不到宽阔的天空,像井蛙一样。

成功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都是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站起,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砥砺奋斗的结果。

人不懒,一切可期。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人生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

你今天的每一份努力。

每一份付出,都不会白费,都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你予以恰当的回报。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离不开努力。

幸福美好的生活永远属于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人。

如何背诵英语课文

如何背诵英语课文

如何背英语课文方法一、其实很简单,背诵一篇英语文章时,首先要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分层次逐个击破,可以分为好几段,从一段中分好几句,一句话中分几个部分{比如分成主胃宾},从一句话顺着意思背,然后被上几句,连起来成段,用汉语翻译一下在从新背诵着一段,就背下来了,而且比一直重复通篇背快哦!方法二、背诵英语文章,首先得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分开来,每个段落分层来背!一、关键词提示背诵法:即把课文中的关键词写下来做为提示进行背诵以减少背诵的难度二、翻译背诵法:即先把课文翻译成汉语,再根据汉语倒议回英语。

这种方法对于理解英汉差异,自觉避免中国式英语以及英汉互译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三、关键句背诵法:即将所学课文中的好的、漂亮的、难以掌握的句子予以摘录进行背诵。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的节省时间,高效的进行学习,是时间紧张者学习英语的好方法。

方法三、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希望我说的话对你有帮助,第一步,把不认识的单词默下来,第二步,把里面的短语和句型背下来,最后开始分几次背,如果想不起来可以偷看,试试看,一定可以的。

GOOD LUCK!方法四、我们初中老师教我一个方法,其实蛮不错的,把你要背的短文的中文意思翻译出来写在纸上(自己翻译),然后读课文,每句话都弄清意思,再看着中文翻译去背课文,再一点点的对照,看哪块背错了,哪块有多种说法.提问者评价把意思弄懂,确保每个单词都会读,多读几遍读熟,要不了多久,然后放下课本,心理想想你刚才读了写什么,再分段读,背诵,最后把文章串起来,就可以了,还有,背得越多,以后你就会发现越来越简单,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背书也是,别人的经验总是别人的,也是别人刻苦得出来最适合他的,你有这个努力的准备,会有更适合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先认真理解文章的中文意思,把英文读得滚瓜烂熟,再把汉语意思记得差不多,脑子想着汉语说出英语,很好用的,不信试试!(注意:要把英语读熟,这样想着汉语就不会说不出英语了)!方法五、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做人之道: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

做人之道: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

做人之道: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展开全文传统的中国,讲究做人之道。

做人之道包含很多层次,从做人、处事、工作、生活中,都能透漏出不少学问。

而要想把人做好,往往并不是看得见的聪明,而是真正的聪明。

而其中的替他人着想,便是太难能可贵。

因为良好的关系,是建立自我的基础。

豁达胸襟,并且善于接受他人与自己。

好比,他人犯错时,去把他人贬低的什么都不是,是大忌。

反而应该先从自己下手,接受自己,才可以接受他人,这样的日子会更舒爽。

【1】为人处世,唯有“拙”字此拙不是笨拙之意,而是不去自作聪明,按部就班,不走门道。

在做学问的时候,用拙的方法会有更大的进步,在休养自身的时候,抱着朴实的态度才会有成就。

于是,拙字可以减少过错,拙字是我们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

就这样,慢一点,避免后悔。

人一生有很多后悔之事,自认为急功近利完成,嘲笑拙之人,却未料到,到头来才发现最后悔的就是自认为聪明之事。

所以,为人处世,归于拙字。

【2】成功没有捷径,只凭笨办法很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忘记了,越是急的事越是不容易达成。

好比读书,总以为一本书最短的时间读完就是读了,但却忘记,这样读完的书,基础不够深刻,随时随地会忘记。

因为付出的努力和收获一定是持平的状态,于是乎,成功的路上,笨办法,让人走得更稳一些,少去了返工的麻烦。

想要有收获,翻烂的书和走破的鞋,一定是最刻骨铭心的,也是让你收获最多的地方。

所以成功,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你看不到的努力。

【3】做人脚踏实地,要有朴拙的态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一生的路,需要一步一步的走,脚踏实地,显得尤为重要。

因不论在什么时代,大道至简是核心。

人生永无捷径好走,扑下身子,扎扎实实才是真理。

曾国藩小时候比较笨,常常在家里背书背到深夜。

有一次,有一个小偷躲在房顶,听着都背会了,而他却还是没有背会。

所以为何最后成就了他自己,其实离不开的就是比别人的更努力。

曾国潘家书中有言: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学英语背课文有没有用?你会吗?

学英语背课文有没有用?你会吗?

一对一真人外教,每节课仅需6元,有网络就可以学,30天让别人对你的口语刮目相看!学英语背课文有没有用?有个英语爱好者跟我说,她一直喜欢英语,学习也很勤奋刻苦,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也认真做作业,但是成绩一直不怎么好。

后来初二下学期转学了,新学校老师经常让她们背课文还有后面的听力材料,然后她的英语成绩变得好一点了,中考120满分,她考了108分。

她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难道是背课文的功劳吗?对于那位同学的话,我一点都不怀疑:背课文是有可能会提高英语成绩的。

特别是比较初级的阶段。

初中英语的考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都集中在课文里面。

考试的题目基本上都是从课本抽出来,然后相应地作一点变化。

背诵了课文,把单词,句型记住了,语感也变得强一点了,考试的时候对号入座,自然可以势如破竹,考好分数不是很难的事情。

那么到了比较高的阶段,比如上了高中,大学,背诵课文这一招还会不会凑效呢?高考,大学四六级题目,基本上没有从课本出来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

如果单一的运用背书这一招,很显然,成绩增长的幅度肯定没有初中那么快。

但是,背诵课文还是有一定的作用,至少可以让你增强语感,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口语和写作肯定可以从中受益。

我大学时候的口译老师,在给我们上初级口译课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背书。

那本口译教材内容丰富,里面大概有十几个章节,涵盖中国各民族文化,奥运会,传统中医,计划生育内容等等,精品文章一对一真人外教,每节课仅需6元,有网络就可以学,30天让别人对你的口语刮目相看!十几篇。

口译老师要我们把每一篇一字不漏的背下来。

当时我们自然叫苦连天,本来以为大学就解放自由了,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以至于吃饭睡觉的时候,脑海里全是那些文章。

很多难的偏的单词,都深刻的记下来。

你要问我效果怎么样吗?老实说,效果还真的很好,到后来我工作的时候真正的和外国人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能说的材料多了很多,表达也更流利,后来有同学甚至说,大学学了什么基本忘记了,但是口译老师要我们背诵的课文依旧历历在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背书是躲不过的捷径
梁 衡
语文的规律,不同于数理化。数理化的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给他一个定律,
就可以举一反三。我们掌握了勾股弦定理,不管以后碰到多大、多小的三角形,运用
起来都没有问题。而语文虽然也有语法,也有修辞,但要写成文章就不是只靠语法和
修辞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常用汉字就是那么几千个,但从秦汉到现在,没有一篇文章
重复,它有无穷的排列组合,在这排列组合中,足够作者尽情发挥。这无穷的发挥里
面也有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只有在了解了基本法则后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就像学拳术,
不只是把拳经记下来,而是要把基本套路打下来,打得很熟,临场对敌的时候才可以
得心应手。这个得心应手不是靠记住一个道理,而是靠将很多基本套路熟透了后,到
时候自然变化出来的。这个基本套路是什么?就是范文,你必须肚子里装进很多范文,
它的词汇、章法、思想,到时候才能拿得出来,才能变化组合。中国古代有好多有名
的文章和段落,你去查,并不是作者的发明,而是他改造的。因为他改造得好,所以
人们倒把前人的句子忘掉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瘐
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改造而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
点,流水绕孤村”就是改造隋炀帝的句子“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应该趁记忆好的时候,多背点东西,不然太可惜了。我现在写的文章里面经常
会冒出一句我中学时期背的东西,许多就是教材里面的。比如《鸿门宴》,张良和项
羽的谈判,讲“张良出,邀项伯,项伯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这个句子我至
今仍记得教师讲这是修辞里的“顶针”格,一句顶着一句。这样文章显得连贯,一气
呵成。后来我在写《清凉世界五台山》一文时不自觉地用上了这一修辞格:“无梁殿,
殿无一木,全砖到顶;明月泉,泉如碗口,可鉴星月;写字崖,崖本无字,水流则现;
千佛洞,洞内怪石,如入脏腑。”如果我当时没有背过《鸿门宴》的那一段,写作时
就无法灵活运用这个修辞格。我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文里,写到居里夫人得了
很多奖以后,把名誉看得很淡,仍然冷静地继续搞研究,突然冒出一句话,“她漫把
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写完后我才觉得这是从柳永的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中化出来的。我的散文《晋祠》被编入教材后,不断收到中学生来信,来信中常提到
的句子是:“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当你把书
背得很熟,作文时,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这一句新话或一个新词。像武打,不
管敌人从哪个角度来,你都会突然冒出一招,这一招肯定就是你平时积累的,肚子里
有的,所以我主张,如果有志于学写作,第一步还是要背书。这好像很笨,其实是捷
径。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
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
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
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
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
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
2

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
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
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
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
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
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
《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
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
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
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
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
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
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
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
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
少。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是记住了前人的东西,
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
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
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
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
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
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
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
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