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模板说明和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说明和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说明和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说明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其中第3张表格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使用的数量。在填写课堂教学设计表时,注意事项与课程教学设计表相同。

1.当鼠标滑过表格中各栏目的标题时,就会有相应的屏幕提示出现(如图1所示),以解释对应于此栏目需要添写的内容;鼠标移开,提示会自动消失。需要时,可重复操作。

2.在所填栏目空白处的左上角也会有相应的屏幕提示出现,把鼠标放在该栏目空白处的左上角(如图2所示的红色区域中),就会出现解释对应于此栏目需要添写的内容;鼠标移开,提示会自动消失,不影响填表。如果在查看时不小心点击了鼠标,可移到该栏目的空白处再单击鼠标,同样不会影响填表。需要时,可重复操作。

图1栏目标题的屏幕提示

图2栏目空白处的屏幕提示

摘自李龙编著:《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模板的填写

(1)问题(项目)的主题

“主题”应该是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项目)的集中表述,通过该表述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学习任务。

为此,主题的表述应明确、简洁,不会产生歧义或模棱两可。

(2)概述栏

本栏中填写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结果。

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列出解决该问题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类型,以及该知识体系的结构,为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依据。

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除了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外,要更加注意分析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要详细了解学习者对信息的意识、态度,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者个体当前具备的学习环境状况。经过详细、认真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结果,才能保证学习策略设计的可行性。

(3)学习目标栏

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即知识意义的建构理解)。

实际上,学习目标是多元结构的。它既有知识的获得,又有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就知识学习而言,既有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有低层次的记忆,以至高层次的应用和创新。因此,在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学习目标的表述除了选用行为动词外,更多地用任务的描述或学习成果的取得来表示。

(4)学习策略栏

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等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习者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在网络或其他媒体提供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由教学设计给以规定,但是必须为学习者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

在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中,可以为学习者选择资源型学习、探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各种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中,最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等几种。支架式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和独立探索等几个步骤组成;抛锚式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和自主学习等几个步骤组成;随机进入式由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和思维发展训练等几个步骤组成。不论是哪种自主学习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给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则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主动进行探索、发现和提高。

(5)学习资源栏

学习资源包括所有能够支持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工具、材料、设施、人员、机构等,从传统

的教科书、印刷品,到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以至网站、社会文化机构。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

给出不同种类的资源,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去选择、利用。

(6)学习活动和学习建议栏

在此栏中设计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时应遵循的步骤。应说明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构,包括学习者应阅读的材料、教师和学习资源中心能给予学习者必要支持的类型和内容,以及关于学

习活动的建议等。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模板中的学习活动部分可以采用表1或表2形式填写。其中表1是以学习活动过程的结构为线索设计的;表2~6是以教育技术标准中各学段学生的绩效指标为线

索设计的。

(7)学习评价栏

为了使学习者了解学习任务完成后的状态,有必要让他们预先知道将如何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此栏中,应给出评价的标准——量规,评价用的案例、材料、工具,

以及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8)附加栏

在此栏中填写需要致谢的个人、单位,引用的材料和资源的作者、版权人,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摘自李龙编著:《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地球的震颤—地震》教学设计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袁洁

(来自石景山04年主题资源大赛作品,有改动)

一、概述

本节课属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中第五节——《地震的威胁》中的一段内容,包括“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地震的发生”、“防震和抗震”三部分。“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包括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其中“地震的危害”是重点内容,“防灾减灾”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学会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保护自己,脱离险境。本节课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生活,万一灾难来临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把灾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防灾减灾,作为普通的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震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2)复述出地震的原因;

(3)能够区分可以避免的地震和无法避免的地震的类型;

(4)举例说明在地震的不同阶段(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体验“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观看音像资料,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条理化;

(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并能够学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4)当处于地震的不同阶段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安全;

(5)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可避免地震成因的分析,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面对灾难沉着冷静的态度;

(3)树立珍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学生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情景创设、联系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策略: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自主科学探究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它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证精神、创新意识

·“探究式教学模式”: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

·发展学生多种智能的策略: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字资料,观看视频图片资料,分析图表,思考讨论,发展多种智能。比如:听、看照片、图片和视频资料是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阅读文字资料、讨论问题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分析图表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的人际合作智能。

五、资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相关视频和图片·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七、评价与总结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

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作评价和反馈。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

(1)课堂参与度;

(2)课堂讨论发言;

(3)课后练习;

(4)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评价。

走进青藏高原

学科领域:地理适合年级:初中一年级所需时间: 3课时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

一、概述

本主题为北京市21世纪教材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地理实验本第2册第八章——《中国山区的开发》中关于青藏高原的内容。

本主题探究的内容源自教材,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围绕着“青藏高原”这个主题,从“青藏高原的农牧矿业”“青藏高原的交通”、“青藏高原的旅游业”、“青藏高原的居民生活”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小组探究活动。

本主题的探究学习有配套的主题网站《走进青藏高原》作支持,主要采用Webquest的形式,教师事先设计好四个活动,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后制作成电子作品进行汇报。力求在深刻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主题探究的学习者为北京市古城四中初一某班的学生。该班是网络班,即学生人手一机,且随时都能联上互联网。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平行班较高,网络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二、学习目标(任务、成果)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青藏高原的居民生活方式、藏族的风俗习惯;

2.了解青藏高原的农业、牧业和矿业的现状及发展;

3.了解青藏高原交通的现状及变化,理解交通(特别是青藏线)对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青藏高原主要的风景旅游点,知道旅游业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5.了解藏族居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

6.学会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熟练地使用学科网站群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并制作PPT或者网页来进行汇报、展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上网搜索关于青藏高原的资源,感知青藏高原的方方面面,根据收集到的资源,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汇报的成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提高信息素养;

3.通过最后的小组汇报,表达自己探究青藏高原某一主题的体会、看法,向全班展示最终的成果,学会与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真正走进青藏高原,感受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2.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策略(情境、模式、方法)

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放一首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师生共议印象中的青藏高原。在学生有了强烈的要了解神秘的青藏高原的欲望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主题网站——《走进青藏高原》,同时明确提出学习的方法和任务等。

本次自主学习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网络探究、主题汇报的方式。教师事先围绕青藏高原的主题设计四个活动,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分成4个小组(古四的实验班共19人,分成4组后,每组5人,其中有一组为4人)。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当然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最后各个小组在班上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汇报时由教师和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学习资源(材料、工具)

1.北京市21世纪教材地理实验本第二册

2.为本单元学习而设计的主题网站(具体的设计参见附录四)

3.本单元的学习需要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的支持

4.与课文配套的挂图等

5.参考网址: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d62058239.html,

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d62058239.html,/qzdc/index.htm

青藏高原动物数据库http://159.226.155.129/database/animals.htm

中国西藏http://211.99.196.218/tibet/index.htm

走进青藏高原https://www.360docs.net/doc/d62058239.html,/tibet/qzgy1998/zgqzgy.htm

《中国西藏地理》网络杂志https://www.360docs.net/doc/d62058239.html,/dili/menu_wqhg.htm

西部开发 http://211.152.197.99/ban/xibu/xibukaifa(new).htm

中学地理网络课堂 https://www.360docs.net/doc/d62058239.html,/web/edu/dl/index.htm

21世纪地理教学图片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d62058239.html,/dilisuca/index.htm

五、学习活动(过程、结构)

本主题探究共需3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播放李娜的歌曲《青藏高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师生共议自己印象中的青藏高原(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从哪几个大的方面来考虑,也可以

在适当的时候穿插自己的感受,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3.自学主题网站中关于青藏高原概况的内容,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青藏高原的概况。

4.由概况激起学生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兴趣;教师向学生说清楚关于第八章的教学安排、学习活动的组织、如何进行小组学习、以及具体的任务,相关的评价方式等等(前期的说明非常重要,要做到让学生都明白具体该怎么做)。

5.分组,讨论,填表;确定小组任务、组内角色、调查资料、预期成果(具体分工见附表一:小组任务分工表)。

第二、三课时:小组汇报(为了便于管理,教师需要和其他老师调一节课,两节课合在一起上)。1.教师先讲明汇报的注意事项,包括时间(汇报每组不得超过10分钟,提问与答疑每组不得超过5分钟,教师总结2分钟)。

2.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同学提问,汇报组回答问题(为公平起见,汇报的顺序可以在上课前由各组的小组长抽签决定)。

3.教师对每组的表现给予一个总的评价,然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整个主题的内容再整理一遍,进行一个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以活动过程为线索的学习活动安排

* 表中SETC·S为中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的简称。

六、学习建议

每一小组的学习建议都在主题网站《走进青藏高原》的主题活动中具体给出了,在此不再赘述。

七、学习评价(范例、量规)

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来督促、激励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首先,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就应该把整个单元学习所采用的评价方式讲清楚,一些量表可以在具体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就发给学生,这样就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总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组内评价与组间评价相结合。

个人成绩=小组成绩+答疑成绩+提问成绩(要求提问与主题相关,且有一定的针对性,回答问题必须有一定的论据,且分析分析较深刻,每提一个或回答一个较高质量的问题得1分,可以由两个同学来专门负责,一个记提问的学生,一个记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参照小组互评量表进行调整。

小组汇报评价量表和组内互评量表请参照附录二和附录三。

八、其他要说明的事项(致谢)

此教学设计得到了北京市古城四中地理老师孟宪明老师的大力支持,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马宁博士、林君芬博士的点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九、附录

附录一:

小组任务分工表

附录二:

小组汇报量化评分表

注:此表算出的是小组成员的平均分数,个人分数还得根据小组成员互评量表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调整。

附录三:

小组成员互评表

请根据完成本次任务的合作情况对小组的其他成员打分,在成员对应的表格中填入其他成员的姓名,并在每道题目对应的表格中填写分值(从1分到5分)。

附录四:

《走进青藏高原》主题网站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案例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识字4》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个生字;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 教学资源和工具

·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网络留言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巩固生字,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扩展识字。

第二阶段: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韵文的语言美。

第三阶段:自主探索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进入老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进行扩展阅读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再创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模仿和创新写作,抒发自己的感受或编成儿歌。

教学过程流程图: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范例教学设计方案

(七)教学评价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识字: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3)形声字:认识形声字,初步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

(4)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并且用自己的话流畅地把儿歌读给小伙伴听,说出韵文的规律

(5)扩展阅读:扩展阅读10首有关夏天动物小诗及科学常识小短文,用这些知识解决课文疑问

(6)创造性思维:创作的小短文、小诗、儿歌等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具有新颖性。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范例

高中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中国汽车工业与WTO》的设计

广东南海市桂城中学

一、概述

《中国汽车工业与WTO》是一节基于Internet的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分两个课时,时间共60分钟。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功底

◆学生能熟练地使用网络,上网搜索并浏览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但有迷航的

可能

◆学生普遍思维活跃,能积极并有条理地发表个人观点

教学设计(模板及范例)

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项: 1.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 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课题:心声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九(5)班课时:1课时提供者:王福军单位:江西省池江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心声》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2.学习本文,学会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文学常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查阅) 了解作者,介绍作者;了解文体。 二、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并给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 2、阅读课文,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⑴、按时间顺序:⑵、按情节结构: ⑶、用第一人称“我”复述 三、解读欣赏文本: 1、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 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 3、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 4、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5、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请大家举例说说。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来认真体会,分析它们的作用。 6、《心声》这篇小说所反映的校园生活,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你对程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有什么看法?如果你做老师,你将怎样上公开课? 7、你怎样理解文章标题“心声”的含义。 四、质疑: 请把你预习时的疑惑和想考考同学们的问题写下来。 五、小结: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六、布置作业: 请用上心理描写,写一段自己的“童年趣事”。 。 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 了解作者,介绍作者;了解文体。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课上交流 2、学生阅读课文,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明确: ⑴、按时间顺序:公开课前→回家路 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⑵、按情节结构:想读课文→偷读 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⑶、用第一人称“我”复述 三、解读欣赏文本:学生发言 1、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 些人物?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 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 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 3、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 文? 4、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 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5、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 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请大家举 例说说。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 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 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 请同学们找出来认真体会,分析它们 的作用。 6、《心声》这篇小说所反映的校园生 活,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你对程老 师的这节公开课有什么看法?如果你 做老师,你将怎样上公开课? 7、你怎样理解文章标题“心声”的含 义。 四、质疑: 学生圈点勾画。 五、小结: 学生从知识、内容、写法、感情 等方面来谈。 提高学生自主 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6295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班级:06级教本二班 姓名:赵国杰 提交日期:2008年11月20日 题目:自己选择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 ? ?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项目学习教学设计模版

项目名称:让切开的苹果不变色 一、项目概述 <简要描述项目:项目提出的背景是什么?目标和意义什么?将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项目学习团队 <描述项目学习的团队,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参与项目的成员> 学生团队:三年级学生陈昱锦、吴桐、李桢涵、吴光曦、潘雅涵、季诗然 教师团队:胡小丽(数学老师)、 三、项目学习目标 <描述项目的学习目标,如:通过本项目学生需要达到的某(些)学科课程标准目标;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实践哪些思维方法等。>

四、研究问题预设清单 <提炼项目的核心问题或目标,并对该问题或目标进行分解,可以参考以下表格,或者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的方式表达>

五、项目作品评价设计 〈最终的项目作品有哪些?如项目建议书、项目计划书、研究报告、模型设计、设计发明、展示性作品、专题演讲、专题文章……,为最终项目作品设计评价量规。如有必要,可以対重要的阶段性作品设计相应量规〉 预计的项目作品:项目计划书、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试验视频、专题讲座文章、活动照片、项目作品评价量规:真实,有理有据,形象具体。 六、活动过程设计 1. 规划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掌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在相应的格子里打勾) 2.分组策略设计:三人一组,一人准备材料和进行试验操作,一人负责拍照摄像,一人记录和撰写报告。 3. 项目学习活动过程:<可将项目学习活动过程用概念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可用表格形式表达> 供参考的活动列表框架

七、时间里程碑 〈注:时间里程表,主要是对关键时间的提醒,也可以具体到具体的日期。可采用“故事板”、甘特图等形式〉 八、项目管理设计 〈本项目中你进行项目管理的思考及所选用的项目工具或资源,如项目过程评价指标、项目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一、教案基本格式: 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 2、续页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补充等。 3、末页主要包括小结,复习思考题、作业题,下次课复习要点,实施情况及分析等。 二、编写要求 1、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教材为依据。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将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与教学对象的认识结构有机对应,构架教学内容的逻辑路线,设计讲述策略。 4、科学安排进度,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注重启发。 5、精心选用教学手段,注明其使用时机。 6、详略得当,书写工整,项目齐全。 教案 20 ~ 20 学年第学期 系教研室 课程名称 教材 专业、年级、班级

教师姓名 教师职称 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教案可以按每堂课(指同一主题连续1~4节课)设计编写。教案编写说明如下: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 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3、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4、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5、教学方式、手段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6、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7、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8、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教案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声声慢》 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试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之一),这个单元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 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 ①诵读感悟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幼儿园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篇一: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级学科:____ 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所属专业: ____ 学前教育_____________ 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 适用对象:_本科______________ 教师姓名:____闫芃________ 滨州学院 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1 2 3 篇二:微课教学设计样例 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三:微课教学设计 小班科学活动微课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小班科学活动 知识点名称:神奇的指纹 教学对象:小班幼儿及家长 授课时长:8分钟 设计者:刘冉冉12032030 一、教学内容 认识和了解指纹,指纹的特点.种类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主发现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指纹的种类及特点和作用 难点:解说词汇“指纹”,介绍指纹形状,指纹的形成过 程解说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总结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新课: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让幼儿 观察自己的小手 (2)学习新课: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个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指纹的形状有:箭形水波形漩涡状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教师: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不蘸印泥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教师: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3)归纳总结:教师:你们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了!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

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

教案模板范文(精选多篇)

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案模板 课堂基本信息: 师范生学号姓名性别教材版本 [课题名称]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重点与难点 4.1教学重点 4.2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学法指导 五、教辅手段 六、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2.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 备注:常见的教学环节(不同的课有不同,仅供参考):问题引入,创设情境,探究新知,精讲范例,即时训练,扩展变式,课堂评价,归纳总结,布置作业等.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1.你认为本节课讲得最好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你认为本节课有哪些不足之处?为什么? 九、其它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 第二篇: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四、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这里只是一个例子) (一)课前自主学习过程 (1)确定主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面对高三紧张的复习,学生凸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波动,如静不下心,听不进去课,焦躁不安,心烦意乱,严重地影响了学习进度的正常推进,出现备考危机(请关注)。那么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呢?基于上述内容我将本节课的主题定为《驾驭情绪主宰自我》,希望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2)搜集资料: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自学情绪的相关知识,设计情境题目,创作并编排短剧,调查分析,搜集、积累、筛选、整合资料与数据。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课内外生活。 (3)形成成果:通过本节课,立足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的亲身经历来突破中学生在遭遇困难时应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进而让学生形成共识: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堂互动实践过程 感悟生活导入新课

最新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复习进程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单位姓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点等。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 4.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理解,特别是核心数学思想的落实。 说明: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之上。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5.我的思考: 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学生分析的理解。 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自己的学生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

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学习要素。 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点菜技巧》微课教学设计录制时间:20XX年9月 20日微课时间:10分钟左右 本微课名称点菜技巧 所属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 适用对象酒店管理大二学生 教学背景 点菜服务技巧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菜单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学生来掌握利用菜单帮助客人点菜的基本技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都有较多的就餐经历,了解服务员点菜的一般过程,为本课程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体验。本课的重点在于点菜服务流程的掌握,熟悉点菜的基本要求以及在整个流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比较之前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点菜环节的不足,将点菜的基本技巧应用于日后的实习及生活实践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点菜的基本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情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点菜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对点菜的注意事项有基本了解; 2. 视频教学:通过观看点菜的微视频,让学生对于点菜的技巧加深印象; 3. 现场教学:通过创造餐厅点菜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能深刻全面的了解点菜的流程;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对点菜要求及基本技巧灵活掌握。 设计思路 在回顾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本次课程内容,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技巧,在展示点菜环节的过程中,一边展示主要的知识点,一边让学生自行模拟各个要点,视频教学与模拟教学同步进行,最后进行总结。

场地要求酒店中餐厅 教学过程 视频展示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时间 一、导入(1分钟以 内) 首先,教师进行导入,说明本次课程 的主要内容,并通过PPT显示导入案例, 启发学生思考:点菜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讨论 PPT1-8 页,显示 本节课的 教学内 容,重难 点,案例 说明的问 题:点菜 前的准备 工作 1分钟 二、点菜技巧展示(7分钟左 右)1.客人入场,服务员迎宾引座。给客 人倒茶水,一边观察客人的穿着以 及言谈举止,判定客人的身份,(弹 幕:箭头指向服务人员的眼神,并 打出字幕“观察”) 2.教师入镜介绍:首先要注意观察, 在交流中用眼神不留痕迹的观察客 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大概判 定客人的身份,掌握点菜的价格区 间。 模拟眼神 观察 PPT第9 页,显示 点菜前的 准备工作 流程环 节,第12 页三个关 键词 1分钟 以内 3.上茶水后,服务人员询问客人是否 点菜,客人同意,拿菜单给客人, 站在主人身后做好点菜准备,正式 点菜之前,首先询问客人是否有饮 食禁忌,客人告知没有。(弹幕:箭 头指向服务人员嘴巴,打出字幕“询 问”), 4.教师入镜介绍:点菜之前必须要询 问客人在饮食方面的禁忌。 5.首先开始点冷菜(弹幕:冷菜要求: 荤素搭配,色彩搭配) 模拟询问 内容 PPT显示 第12-15 页 1分钟 以内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拆机、装机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协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3.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可供拆装的计算机。 1.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1)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集思广益则事半功倍,由于这部分要认识的硬件多而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仔细研究一、两个部件,然后大家综合到一起,就可以组成完整的硬件系统。 (3)互帮互助法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有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好的学生得到

英语教学设计(模板及范例).docx

一、教材分析: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教学目标:TeaCh ing alms and dema nds: 三、教学重难点:TeaChing keys and difficulties: 四、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五、教学工具:TeaChing aids : 六、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七、板书设计:BIaCkbOard DeSig n.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份正规的高中英语教案主要应该包含上面的八个要点,也是作为一份教案应该具有的基本格式。

《Maki ng Apologies》说课稿 关于课文 本篇课文选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基础英语》第一册。 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是第2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课文中的对话进行阅读、巩固和拓展。要求通过学习, 学生能达到以下要求: 1 ?知识目标 能够牢固掌握好课文对话中的重点词汇词组;阅读对话并且根据提示完成对话,运用已经学会知识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口语练习,特别要求记忆Sarah所说的话并能当堂表演对话。能 够拓展对话,根据图片内容创作一段对话。 2.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对话,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对话并根据提示完成对话,能够用英语表达歉意和接受道歉并学会为工作中所犯的错误致歉。能够拓展对话,完成看图说话并把每张图片的对话内容连在一起形成一段对话。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A. 对于基础相对好的同学,能够阅读对话并且根据提示完成对话,运用已经学会知识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口语练习,能当堂表演对话,能够拓展对话,根据图片内容创作一段对话。 B. 对于基础中等的同学,能够完成课文对话,分角色进行口语练习,能当堂表演对话。 C. 程度较弱的同学,要求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能够正确完成课文对话。教学重点 英语道歉和接受道歉的词汇及表达;学习英语在工作中犯错误的表达;根据提示完成对话;表演对话; 教学难点根据提示完成对话,表演对话,拓展对话,根据图片创作对话。 学情分析 该班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部分比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参差不齐,性格普遍也比较内向。 教学指导思想鉴于以上情况,本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任务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互动的指导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一定的提高。 教学活动 热身练习: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由易到难的。先复习上节课所学到的表达道歉和接受道歉的句型,要求学生能回顾出英语的表述形式,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先做一个热身练习。 活动一: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how to express your apologies to someone for doing wrong things and how to accept an apology ,write on the board the sentence patterns. 活动二:learn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do words exercises 活动三: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text by using the words given as clue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of the conversation: Sarah : the secretary of Mr. Black Mr.Black: the general manager of the company 在sarah 准备的一份文件中,Mr. Black 发现了打印错误:去年产品的产量应该是28,000 ,而不是 23,000 。因为这份报告要提交董事会,所以Mr.Black 不希望有任何差错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then try to find their answers. 活动四: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gain, then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1)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2) 让各组学生分角色进行练习对话,要求特别记忆Sarah 所说的话 3) 选择几组学生进行当堂表演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实例).doc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刘谦学科语文教龄14 微课名称讲解比喻句视频长度4分51秒录制时间2013年7月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各种教学设计均可 知识点描述让小学生了解比喻句,初步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练习型 (待定) 适用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比喻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基本能判断比喻句,但是他们对此 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比喻句教学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 设计思路这样的:首先归纳比喻句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区别判断,增进理解。最后学 生就会形成自己对比喻句的初步理解。当老师和学生接触到一篇与比喻句较多的课 文时就可以利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比喻句的特点、作用,能初步判断一 30 秒以内( 30 秒以内)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第一部分内容: 什么是比喻句并举例 60秒 一种修辞方式。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 象、难理解的事物。 第二部分内容: 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二、正文讲解 1.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50秒( 8 分钟左右)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内容: 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并举例讲解。 150 秒 (1)表示比较( 2)表示举例( 3)表示猜测( 4)表示联想 (5)表示说明 三、结尾 谢谢您的观看!下一个微课我们要学习怎样使用比喻句。30 秒以内( 30 秒以内)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从认识入手,上学生找出“比喻句”中的 本体和喻体,发现他们相象的地方,对“比喻句”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 自我教学反思上,让学生通过辨别,明白“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创设情境让 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说“比喻句”的时候出现了进一步的 突破,使“比喻句”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微课教学设计_范例

《点菜技巧》微课教学设计录制时间:2016年9月 20日微课时间:10分钟左右 本微课名称点菜技巧 所属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 适用对象酒店管理大二学生 教学背景 点菜服务技巧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菜单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学生来掌握利用菜单帮助客人点菜的基本技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都有较多的就餐经历,了解服务员点菜的一般过程,为本课程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体验。本课的重点在于点菜服务流程的掌握,熟悉点菜的基本要求以及在整个流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比较之前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点菜环节的不足,将点菜的基本技巧应用于日后的实习及生活实践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点菜的基本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情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点菜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对点菜的注意事项有基本了解; 2. 视频教学:通过观看点菜的微视频,让学生对于点菜的技巧加深印象; 3. 现场教学:通过创造餐厅点菜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能深刻全面的了解点菜的流程;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对点菜要求及基本技巧灵活掌握。 设计思路 在回顾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本次课程内容,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技巧,在展示点菜环节的过程中,一边展示主要的知识点,一边让学生自行模拟各个要点,视频教学与模拟教学同步进行,最后进行总结。

场地要求酒店中餐厅 教学过程 视频展示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时间 一、导入(1分钟以 内) 首先,教师进行导入,说明本次课程 的主要内容,并通过PPT显示导入案例, 启发学生思考:点菜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讨论 PPT1-8 页,显示 本节课的 教学内 容,重难 点,案例 说明的问 题:点菜 前的准备 工作 1分钟 二、点菜技巧展示(7分钟左 右)1.客人入场,服务员迎宾引座。给客 人倒茶水,一边观察客人的穿着以 及言谈举止,判定客人的身份,(弹 幕:箭头指向服务人员的眼神,并 打出字幕“观察”) 2.教师入镜介绍:首先要注意观察, 在交流中用眼神不留痕迹的观察客 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大概判 定客人的身份,掌握点菜的价格区 间。 模拟眼神 观察 PPT第9 页,显示 点菜前的 准备工作 流程环 节,第12 页三个关 键词 1分钟 以内 3.上茶水后,服务人员询问客人是否 点菜,客人同意,拿菜单给客人, 站在主人身后做好点菜准备,正式 点菜之前,首先询问客人是否有饮 食禁忌,客人告知没有。(弹幕:箭 头指向服务人员嘴巴,打出字幕 “询问”), 4.教师入镜介绍:点菜之前必须要询 问客人在饮食方面的禁忌。 5.首先开始点冷菜(弹幕:冷菜要求: 荤素搭配,色彩搭配) 模拟询问 内容 PPT显示 第12-15 页 1分钟 以内

重磅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 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 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 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 60. =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 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