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力量》优秀教案

《梦想的力量》优秀教案
《梦想的力量》优秀教案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梦想的力量》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7课。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并感染和带动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最终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中着力体现一个“悟”字,读中蕴情,说中表情,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深入细致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梦想成真。

3、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本组教材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已经学习了《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这三篇课文,了解到那可歌可泣的事,体

会到那令人震撼的情。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读感知大意,细读体会感情品读领悟方法)

从这三篇课文中你领悟到哪些表达方法?(叙事抒情相结合、抓住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首尾照应……)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表达方法来读一读第17课,共同去感受梦想的力量,看看从中又能领悟到哪些表达方法?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个六岁男骇为了实现“给非洲孩子挖一口井”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瑞恩一颗善良、坚定执着的心。板书:“要挖一口井”)

2、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在文中找到答案。

板书:

“瑞恩的井”

过渡: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将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创造了奇迹。那么,瑞恩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

三、读文交流,体会情感

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导读”部分,看看它向我们提出那些要求?

(整理后出示要求。)

刚刚我们在初读课文时已经解决了第1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后两个问题,运用学习前几篇课文的方法一边读,体会瑞恩是个怎样的孩子,并作以批注。因为课文比较长,同学们可以采用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四、交流、感悟

我们共同来交流好吗?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1、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所有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梦想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含义。 4、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教学准备:关于非洲孩子生活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 1、教师板书“梦想”。 2、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3、“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是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都应有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实现做出努力。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4、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板书完课题)

5、现在就请你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用梦想的概念及学生最美好的梦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流畅,圈出关键的词。 【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文1、2自然段 ①说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②生概括,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③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 ④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瑞恩的梦想仅仅是为了挖一口井,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3、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小组讨论。 4、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雷雨》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吴丽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戏剧基本常识 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过程与方法: 品读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资本主义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体会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 分角色演读法 提问点拨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注释①,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了解曹禺生平与创作,安排一学生准备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要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约5秒钟的“雷声”音频,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提问:听到这声沉闷的雷响,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大家可不可以找几个词

形容一下。 (预设:恐怖、压抑、烦躁、不安,让人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雷声之后到来的一般是暴风雨。那么,暴风雨有什么特性呢? (破坏性) 1933年,年仅23岁的曹禺,以一支笔,成就了一出雷雨之中的悲剧,震惊了整个文坛,多少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究竟这出悲剧的魅力何在?这场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雷雨》,一起去探个究竟。 (板书《雷雨》) 二、走近曹禺 1、请课前指定的同学上台进行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 2、教师进行口头总结,并进行补充,同时展示课件: 曹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1933年(23岁)完成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四大经典名作: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三、了解结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说明:《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共两场。 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分界在哪里? ②两场戏中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两场戏的主要情节分别是什么? 附板书: 鲁侍萍客厅重逢(相认) 周朴园 鲁大海父子会面(相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 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 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抽查读学生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 3.尝试理解“课中的小男孩有怎样的梦想?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二自然段: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课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二)小组探究: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四、设身处地,升华情感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

换位思考---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她》教学设计 整体理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这是正常的,但是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友谊,亲情,甚至以后的事业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确地看待矛盾,不斤斤计较,学会换位思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换位思考?什么是换位思考?怎样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弄明白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安心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在此时来讨论“换位思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树立目标,树立自信心等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生学习解决冲突和学会交往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的要求:即领会“换位思考”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看法。 (2)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带来的乐趣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换位思考”的含义、要求及实质; (2)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 难点:在生活中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真正做到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等,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1、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伊始,我借助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扣住学生的心弦,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将学内容。 2、情感体验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与社会现是接轨,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站起来,我们一起先来做个小运动:伸出你的双手: 1.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面; 2.左手放回原位; 3.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面; 4.右手放回原位。 请跟着节奏一起做,1、2、3、4??(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加快点,就可以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鼓掌运动。好,让我们一起来鼓掌,一起进入今天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17 课《梦想的力量》教 案 《梦想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 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含义。 4、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教学准备:关于非洲孩子生活状况的资料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 1、教师板书“梦想”。 2、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3、“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是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都应有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实现做出努力。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4、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板书完课题) 5、现在就请你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用梦想的概念及学生最美好的梦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流畅,圈出关键的词。 【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文1、2 自然段 ①说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②生概括,并指名读“在非洲...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 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③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 ④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瑞恩的梦想仅仅是为了挖一口井,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3、自由读课文3——13 自然段。小组讨论。 4、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5、反馈 ①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将心比心教案

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情朗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读文中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教育学生说话做事都要多为别人着想,做到将心比心。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理解“将心比心”一词并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猜迷填词,解词导课 1、孩子们喜欢做填词语的游戏吗?谁能说出含“心”字的四字词语?谁能在这两个“心”字的前面分别加一个字组成一个成语呢? 2、“将心比心”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①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该多替别人着想;②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③孔子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导课:将心比心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德.咱们今天要学的第8课《将心比心》的容,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这种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看故事中的谁做到了将

心比心?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大家预习过了吧,下面我找三个同学来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有感情,注意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二、指名读文,测字感知 1、检测字词 ①谁有读不准的字音或不认识的字? ②考考你(读出加点多音字的读音) ③有没有难读的句子找出来读读? 2、思考读前的一个思考题: 文中的谁做到了将心比心?他们做了什么事? 3、经历了这两件事,“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相机板书: 阿姨 帮助推门 奶奶 8.将心比心 温暖 母亲 理解过失 护士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完成自学题 说得真好!读了这两个故事你心里感到温暖了吗?那么请你默读课文前两自然段,看这两件事中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并且边读边思考下面的自学题,可以与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检测效果 要求:a、要说清楚自己感到温暖(感动)的原因。 b、其他同学说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听后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1)第一件事: ①句子1:有一次……松手(品词:沉重、一直) ②句子2:阿姨对奶奶说的话:(白纸出示) (弄清人称指代 ) (说明阿姨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她纯洁的心灵让我们感到温暖,这正说明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帮助别人。) ③:阿姨帮的是她的亲人吗?她为什么这样做? (2)第二件事 ①理解“平静的眼神” ②轻轻地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窦娥冤教案(公开课)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教师不能掌控教学的主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不能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接收。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师主导走向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思考权真正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允许课堂上争辩,允许异样的声音。当然学生的发问应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进行。学生查资料,教师组织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先教师引导,然后慢慢放开,将学生分成四组,展开提问、讨论、小结,从而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典型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戏剧的 兴趣。 3、学习关汉卿和窦娥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引导学生直面生 活中的坎坷与挫折,积极向上。 教学重点: 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真正道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因为舞台直接面对观众,不允许演员有任何的失误,不像影视电影拍不好可以重拍。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总感觉戏剧不可触摸。这节课,我们通过窦娥感受下舞台艺术带给人震动心魄的力量。 二、小组问题整合: 1、窦娥为什么指斥天地? 2、分析窦娥形象? 3、窦娥的悲剧因素有哪些? 4、本文采用哪些表现手法? 三、分组、讨论 四、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问题一: 小组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受封建神权思想严重影响,窦娥相信天地,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看清社会本来面目。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是对神权的大胆怀疑、遣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初步觉醒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小组四:对天命的认同,天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如果这个秩序不能保证当事者正常生活,或是成为当事者生活的摧毁者,人们往往感到绝望。这个时候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示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示范文 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内容。 (2)延伸拓展,由此及彼,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与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宽容与体谅。 重难点、关键 1.课文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与文中人物对话名人名言等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站队打饭时,一位同学不小心碰掉了你的饭盒;当你排好路队准备回家时,你前面的或后面的同学没注意踩了你一脚……面对生活和学习中让你恼火的情形,你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心比心》

梦想的力量教案(公开课)

《梦想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 ⑶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自主阅读。 ⑵抓住关键问题,研读重点,体会瑞恩梦想的伟大和它所产生的力量。 ⑶拓展资源,深化梦想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并且体会它所产生的巨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准确地认读下面的词语。 下旬募捐水泵筹齐颠簸节奏羞涩 簇拥执著迫不及待一声不吭辛辛苦苦 3.思考: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梦想的力量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教育学生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领悟作者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出示课题)交流各自的梦想。 师:“梦想是人类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很多奇迹都源自于它。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同学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梦想吗?” 2、了解非洲缺水情况。 (师边播放课件边叙述) 二、自主学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漏字,不多字,不结巴)。 2、学生边快速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个梦想力量究竟有多大?(4)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

获或体会? 3、全班交流反馈。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了解怎样的梦想。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相关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瑞恩的梦想在持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感悟“梦想的力量”,明晰梦想之路 出示句子:“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3.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1)梦想让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出示句子: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师: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板书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 1. 2. 1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三)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00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00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00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 2 3.感 (1 (2 4 1. 2. 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书:17*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元 为非洲的孩子挖井筹集2000元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梦想的力量》同步练习(II )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梦想的力量》 同步练习(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20题;共129分) 1. (3分)课文内容我知道 ①《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中,瑞恩的梦想是________,“力量”的含义指________。 ②我觉得瑞恩是一个________的人。 2. (3分)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中,瑞恩的梦想是________,“力量”的含义指________。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 3. (1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精卫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卓绝 全________全________风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相照冲________陷________ 4.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梦想________ 奖励________ 洁净 ________ 艰巨________ 5.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里的一位老人站出来,高声说:“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他们全都是健康的。这要归功于瑞恩和我们的加拿大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听到这儿,瑞恩和父母都流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1)瑞恩的梦想产生了怎样大的力量? (2)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你认为靠的是什么? (3)瑞恩和父母为什么流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 (4)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 6. (1分)根据课文《梦想的力量》内容,回答问题。 35个格子终于被涂掉了。4月下旬的一个早上,瑞恩抱着装有零钱的饼干盒,把辛辛苦苦挣来的70元钱交给了募捐项目的负责人。……一声不吭地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进机吧。”他的声音很小,却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再来读读《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的片段,你觉得瑞恩是一个________的人。 7. (4分)给下列字加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旬 募 筹 颠 8. (1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坚 贞 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 ________忠心 任________任________ 千里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蹈火 含 ________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17《梦想的力 量》教学设计 17* 梦想的力量 一、教材简析: 1、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2、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以下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 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四是打出第一口井,之后打出了30口水井。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需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 1、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执著的态度并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二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然后通过读、思、议、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梦想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在阅读有趣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出示投影)2分钟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得越彻底,悲剧的效果就越明显。窦娥,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代表。她身上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说他的美好的。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妇女形象最后却走向了毁灭,悲剧效果非常明显。 二、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折,思考问题。(出示投影)5分钟 1、窦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三、(出示投影)合作讨论: 10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3、怎样认识窦娥的三桩誓愿? 四、学生对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 15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明确: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却敢于怒目青天,斥责大地。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善良的窦娥 3、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许下了哪三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出示答案(2)、思考:每桩誓愿窦娥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桩:血溅白练 目的: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第二桩:六月飞雪 目的:以洁白的雪花覆盖自己的身体,

17梦想的力量

梦想的力量 【教材内容】 《梦想的力量》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课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一个加拿大年仅六岁的小朋友,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小朋友们挖一口井。课文充溢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刻让同学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同学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身的习作中去。 【教学理念】 教育同学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执着的态度,并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 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身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 身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发明出无法想象的奇 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身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窦娥冤》优秀教案

内容 课题: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重点难点: 1、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2、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3、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元代杂剧: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唱 元曲套曲(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散曲+“科”+“白”)唱+演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也有由五折构成),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分末、旦、净、丑四类。末,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徕儿(小孩)、细酸(书生)、祗从(侍从)等。 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作者:王燕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戏剧冲突尖锐、扣人心弦,悲剧的魅力经久不衰。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教学中把诵读作为首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切实感受人物心理,仔细体会剧作的情味,为深层探究做好铺垫。 现实主义是关汉卿剧作的一大特色,但是学生对人物悲剧命运的认识往往肤浅,他们回答“社会黑暗”,就是贴了个标签,并未真正深入文本语言内部,用心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基于此,我设计了主问题引导下的探究教学方式,即全课由三个主问题构成,主问题的设计力求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三个问题主次分明,逐层深入,虚实结合,一步步引导着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谁解窦娥女——赏析悲剧形象 主问题:在前文中,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1、朗读全文 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17.《梦想的力量》说课稿

17.《梦想的力量》说课稿

《梦想的力量》说课稿 海则庙中心小学王培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梦想的力量》。本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令人震撼的情。 一、说教材 1、《梦想的力量》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的、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元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同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和同情心都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特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在反复朗读、想象拓展等文本感悟的过程中相机识记和理解“迫不及待”“一声不吭”“坚定”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朗读等手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本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梦想的潜能,让他们心中拥有梦想,让他们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二)自读课文,走近梦想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为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了铺垫。 2、自由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件出示) ⑴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A.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B.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C.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学生可能会说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 “妈妈,给我70元钱。”1998年的一天,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刚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向妈妈伸出手说,“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原来,这天老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讲道:“在非洲,许多孩子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如果能捐出70元钱, 就能帮他们挖一口井。” “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一整天,“70元钱一口井”一 直在瑞恩的脑子里转着。“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瑞恩下定 了决心。 面对瑞恩的请求,妈妈说:“瑞恩,70元钱可不是小数目,得 靠你自己去挣。”瑞恩爽快地答应了。 妈妈在冰箱上放了一个旧饼干盒,并为瑞恩画了一个积分表,上面有35个格。饼干盒里每增加两元钱,瑞恩就可以涂掉一格。妈妈说:“瑞恩,记住,你只能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这些钱,愿意吗?”瑞恩点了点头。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元钱。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 了两元钱。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gù)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瑞恩把得到的所有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35个格子终于被涂掉了。4月下旬(xún)的一个早上,瑞恩抱着 装有零钱的饼干盒,把辛辛苦苦挣来的70元钱交给了募(mù)捐项目 的负责人。

“太谢谢你了,瑞恩!”项目负责人接过捐款,向瑞恩介绍了在 非洲进行的“洁净的水”募捐项目。最后,她不好意思地说,70元 其实只能买一个水泵(bèng),挖一口井得要2000元。瑞恩还小,他 不知道2000元是个多么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 些活挣更多的钱吧!” 可是,让瑞恩通过自己干活来攒够2000元,实在是太困难了。 尽管如此,瑞恩并没有放弃。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很快,瑞恩的故事传遍了加拿大。 一周以后,瑞恩收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没过多久,另外一张 支票寄到了。从此以后,瑞恩不断接到捐款,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瑞恩筹(chóu)齐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9月,加拿大援助救济会驻乌干达办事处的工程师专程来到加拿大,和瑞恩一起讨论有关打井的事。那位工程师告诉瑞恩:“人工 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大概要20个人干10天才能够完成。如果 有一台钻井机,凿井的速度就快多了。” 一声不吭(kēng)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瑞恩的老师没有想到,一个孩子能有这么大的决心。她号召班上的同学加入捐钱打井的行列,还通过有关部门,使瑞恩和同学们跟 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信。 就在瑞恩的第一口井打好不久,2000年7月,瑞恩和爸爸妈妈 坐着卡车,一路颠(diān)簸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 车子开进村庄时,5000多名孩子聚在路边,他们热烈地鼓着掌,有节奏地高喊着:“瑞恩!瑞恩!”瑞恩羞涩地走下车去,不好意思 地向大家打着招呼。他被孩子们簇拥着,来到了一口井前。井被鲜 花包围起来,水泥基座上刻着:“瑞恩的井——由瑞恩·希里杰克 为安格鲁小学社区建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