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虫防治与日常捕捞

黄颡鱼的病虫防治与日常捕捞黄颡鱼,又名黄腊丁、黄芽头、黄古、黄丁鱼、黄鱼、黄鼓鱼、江颡、嘎牙子、江黄颡、瓦氏黄颡鱼、莫丁、盎斯鱼、黄角、嘎鱼、黄刺鱼、黄牛枯、草枯、黄颊鱼、黄刺、盎公鱼和黄骨鱼等,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是一种名特优品种。
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和日常捕捞;要提高黄颡鱼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
就要分期分批的向鱼塘中投放苗种,同时,要经常不断的从鱼塘中捕捞黄颡鱼上市。
因为黄颡鱼本身长不大,分期分批的向鱼塘中投放苗种,再分期分批的从鱼塘中起鱼上市,一亩鱼塘可以当五亩鱼塘使,捕大留小,一年收获无数次。
一、冬季池塘的清整消毒(办法有两种):(1)、干池清塘:先将塘水排干(或留水6cm~9cm),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加水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
清塘后一般经7~10天药力消失,即可放鱼。
(2)、漂白粉清塘: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为15公斤/亩,全池遍洒。
一般下药后经4~5天药力即完全消失。
二、苗种投放:苗种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三、水质管理:坚持观测水体藻相和藻类浓度。
根据水色,用无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调节水体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cm~35cm。
根据溶解氧的测定和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
四、常用的药物防治:(1)、杀虫剂:敌杀死。
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
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混匀在饲料中压成粒料)磺胺二甲嘧啶片,每50公斤饵料中加15~20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或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公斤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
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
黄颡鱼池塘科学化健康养殖及常见病有效应对防治策略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4.029黄颡鱼是一种肉质鲜嫩、肌间刺少、营养丰富的淡水鱼,随着消费市场对黄颡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黄颡鱼池塘养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要改善池塘条件,定期清理池塘,科学放养鱼种,合理搭配饲料,加强日常养殖管理,同时还要防治黄颡鱼常见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常见病对池塘养殖带来的损失,进而为黄颡鱼健康生长创建良好的养殖环境。
一、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1、池塘条件黄颡鱼属于温水性鱼类,经常在水体底层活动,适宜的生存温度为0-38℃之间,最适合健康养殖的温度为25-28℃。
与其他常规淡水鱼相比,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偏差,在池塘养殖中需要达到以下要求:①深度黄颡鱼有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故此需保持较深的水体深度,当池塘水体较浅且光照较强时,则不利于黄颡鱼生长。
一般情况下,池塘水体深度不小于2m。
②水质保持池塘水质良好,采用无污染的水源,要求全年都能够供应优质水源。
黄颡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在清澈洁净的水体中利于黄颡鱼生长,在养殖中要定期检测水质情况,确保水质达到养殖用水标准,并且水体透明度不得低于35cm,水体pH值在6-9之间,水体保持常年流动。
③排灌池塘配备进水口系统、排水系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排灌,在进排水口处设拦鱼设施。
④底质池塘底部要求平坦,尽量采用沙质土,淤泥厚度维持在10cm左右,使池塘底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方便培肥和捕捞作业。
⑤设备根据池塘面积大小配置相应数量的常用设备,设备包括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渔船等。
2、清理池塘①消毒黄颡鱼对水体环境要求较高,且对一些药物敏感,在池塘养殖中要保持水质良好,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黄颡鱼发生病害的可能性。
在清塘时,要对池塘彻底消毒,使用生石灰消毒,每亩池塘用量为150kg。
将池底均匀投入生石灰,用锄头将生石灰均匀耙入淤泥中,对池塘内的病菌、寄生虫等进行灭杀。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
从苗种投放到成鱼捕捞,都要精心管理。
一、冬季准备要充分1.清塘培水。
每年冬天,鱼种经并塘或成鱼出池后,排干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让池塘暴晒龟裂,这样可以加速土壤风化,并达到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便于清除池塘边杂草,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
每亩用生石灰755千克~150千克和晶体敌百虫1千克~1.5千克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
消毒5天~7天后注入新水,每亩施腐熟的粪肥200千克培水,过7天~10天当池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即可放苗。
2.漂白粉清塘。
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为15千克/亩。
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全池遍洒,一般下药后经4天~5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二、苗种投放看市场大规格商品黄颡鱼受市场欢迎,因此应投放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每亩可投放30克/尾的黄颡鱼种1500尾左右,并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鲢200尾左右。
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黄颡鱼种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要在黄颡鱼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
三、健康喂养抓要点1.饵料配制。
天然水域的黄颡鱼的食物主要是小虾、鱼及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因此进行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
采用自制配合饵料进行驯化喂养,饵料采用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与饲料添加剂进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后期可用小杂鱼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
投喂饵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
2.投饵驯化。
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5天~7天驯化,完全可以白天上饵料台摄食。
在苗种入池2天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
黄颡鱼主要疾病及其防治

或 腹 部 朝 上 , 在 水 面 上 旋 转 , 镜 检 可 见 大 量 车 轮 虫 寄 生 于 鳃丝和皮肤黏液上 。
3 流行 情况 .
行季 节 。
水温 2  ̄2  ̄ 4 0 8C的 —7月是该 病的主要流
① 放 养 前 进 行 清 塘 , 并 保 持 良好 水 质 ,
4防治技 术 .
少 , 甚 至 不 摄 食 。病 鱼 鳃 丝 肿 胀 , 黏 液 较 多 , 甚 至 附 着 污 物 。 鳃 盖 内表 面 充 血 发 炎 , 中 问部 分 常 糜 烂 成 一 圆形 或 不 规 则 的透 明小 窗 ,俗 称 “ 天 窗 ” 开 。
、
黄颡鱼红头病
3 流行情 况 该病全 年均可发 生,鱼种 和成鱼均 可发 . 病 ,4 月为发病 高峰,可 引起 大批死亡 。 —6 4 防治技术 . ① 生石灰彻底 清塘 ,鱼种 放养前用 2 5 .%
门”等。
1 病 原 点状 产气 单胞 杆 菌 。 . 2症状 . 病 鱼 离 群 独 游 ,活 动 迟 缓 ,食 欲 减 退 。 病 鱼 腹 部 膨 大 , 肛 门 红 肿 , 轻 压 腹 部 则 肛 门有 黄 色 黏 液 流 出 。
鱼体食道 和前肠充 血发炎 ,严 重者全肠 发炎呈浅 红色 ,血
二、黄颡鱼细菌性烂鳃病
硫 酸铜 0 4 米 . 克/ 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该病 。
月 各 进 行 … 次 杀 虫 , 同 时 用 杀 菌 药 物 进 行 水 体 消 毒 , 防 止
1病 原 . 2症 状 .
车轮虫及小车轮虫 。 病 鱼 焦 躁 不 安 , 浮 至 上 层 狂 游 ,呈 跑 马 状 ,
细菌感染 。⑧增加溶 氧 ,在疾 病流行季节 可适 当增加 开机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病因及主要症状7月份,养殖水体中由一于水质较肥黄颡鱼体表同时一、出现车轮虫、小瓜虫。
车轮虫、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体表及鳍条等部位.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
表面覆盖一层白色黏液。
主要危害夏花鱼苗、鱼种。
发前用l一%的食盐水浸泡51rn%2-0i。
a3合理放养注意养殖密度合理,宜.不过高。
4药物防治发病后用聚维酮碘全池遍.洒.3每天使用1.次连用3;次在饵料中拌人恩诺沙星l/g进行投喂;07gL浓度gk用.m/的硫酸铜、酸亚铁合剂(:)硫52全池泼洒效果较好;用冰酸醋2022/0—5mgL溶液浸洗病鱼约1mn5i.有一定疗效;用亚甲基蓝03.—05/池遍洒,用2。
.mgL全连do病鱼体表可见车轮虫、小瓜虫的虫体.情较重时,病鱼类游动迟缓.漂浮于水面.不会因受惊吓而逃走,有时也群集绕池不断地用身体和其他5加强管理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
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及经常对食场进行消毒四、析原因分周晨霞造成死亡。
物体碰撞、摩擦或跳出水面,二、诊断由于夏花培育池水质较肥,放养密度较大.容易发生此病。
病鱼被车轮虫寄生于体表和鳃部后,躁不安,焦不摄食或狂游,身体消瘦或游动缓慢,鱼体会因车轮虫造成损伤后分泌大量黏液,圈发白,嘴特别是群集于鳃边的车轮虫,严重影响鳃的呼吸,加速幼鱼的死亡。
确诊寄生虫病最好通过镜检,显微镜低倍镜内可见活的虫体迅速移动。
寄生虫寄生于鱼鳃或体表。
一般寄生于鳃上的较小.体表的较大。
被感染的鱼分泌大量的黏液,通过显微镜检查.可见活的虫体在低倍镜视野呈“车轮状”动。
滚三、主要防治方法1清塘消毒鱼苗、.鱼种人池前要对养殖水体进行严格消毒。
5—5g亩生石灰清07k/塘,或用二氧化氯、白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等漂此外.黄颡鱼在p>.H80的水体中.常出现体表发白、皮肤黏液增多、体表腐烂的症状,病鱼常因此死亡。
这主要由于水体过高的pH使蛋白质发生玻璃变样,导致黏膜肿胀、坏死,从而使皮肤和鳃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严格控制按使用说明进行清塘,并合理施肥。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也是养殖业中很常见的一种品种。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选种二、养殖环境黄颡鱼适宜在水温为20-30℃、PH值为6-8的环境中生长。
养殖池塘或池塘的选址应远离工业废水、农田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源,水源要清洁,水质清澈。
池塘的建设应有系统的排水和补水装置,以便及时排除污水和调节水质。
在建设池塘时,底部和侧壁要平整,避免出现陡坡和深坑,以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
三、饲养管理1.饲料与喂养:黄颡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可以吃各种饲料,如鱼饲料、虾饵、苹果、萝卜等。
一般采用配制饲料的方式进行饲养。
饲喂时要控制好饲料的量和频率,避免过度投喂。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进行调节。
2.水质管理:黄颡鱼喜欢在水中游动,所以保持水体清洁和水质稳定非常重要。
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草,定期更换水源以保持水体的新鲜度。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保持合适的水质环境。
3.疾病防治:黄颡鱼容易患上鱼类常见疾病,如鱼虱、鳃螨等。
要定期检查鱼体是否有异常现象,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疾病的关键是保持鱼群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清洁。
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四、疾病防治黄颡鱼的常见疾病有鱼虱、鳃螨、真菌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池塘: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草,确保水质清洁和透气性。
清理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毒药物。
2.改善饲养管理:确保饲料的种类和质量符合要求,避免过度投喂。
定期检查鱼体和水质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3.使用药物:在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但使用药物要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避免对鱼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以上是黄颡鱼养殖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点,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希望能对想要养殖黄颡鱼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黄颡鱼腹水拌盐效果如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黄颡鱼腹水拌盐效果如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黄颡鱼患上腹水病后,拌盐的效果一般不佳,通常可让它内服阿莫西林+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同时拌料喂胆汁酸并对水体进行消毒杀菌。
腹水病常爆发在高温季节,病鱼的摄食量会减少,或者不摄食,离群独游或悬浮在水面上,并出现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鳍条溃烂、体色泛黄等症状,死亡率一般达80%。
一、黄颡鱼腹水拌盐效果如何1、当黄颡鱼患上腹水病后,拌盐的效果一般不佳,一般可在发病后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内服阿莫西林+硫酸新霉素或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同时拌料喂胆汁酸,将抗生素在清理肝脏细菌时,所产生的大量内毒素给清除掉。
2、腹水病又被称为出血性腹水病,俗称大肚子,病鱼会出现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和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等症状,而且摄食量减少,或者不摄食,喜离群独游或悬浮在水面上。
3、把患有腹水病的鱼解剖后可看见胆汁外渗,在腹腔中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苍白,胃肠中没有食物,土黄色的肝脏,脾坏死,在肾脏上有霉黑点。
该病在高温季节易爆发,尤其是在强降温天气时,来势猛,蔓延快,死亡率一般达80%,是危害黄颡鱼健康的疾病之一。
二、黄颡鱼腹水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原因(1)放养密度过大、池塘底质差、水质恶化、溶氧长期处于低水平时都以导致黄颡鱼患上腹水病。
(2)如果突然大幅度增加投喂量,或长期投喂过量的饲料,或投喂变质的饲料,再加上不注意保护黄颡鱼的肝肠,使肝肠损伤严重,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便会染上疾病。
(3)在鱼发病后治疗不彻底,或没有对症治疗,都易发病。
2、防治方法(1)调控水质,保证水质的干净,放养密度不宜过大,避免池水中没有足够的氧气,使鱼患病。
(2)保证饲料的品质,不能饲喂发霉的饲料,在加料时也要适度加料,可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胆、促进脂肪消化吸收的胆汁酸,并做好肝肠保健的工作,增强黄颡鱼的抗病力。
黄颡鱼春季防范细菌病的方法

黄颡鱼春季防范细菌病的方法一、寄生虫车轮虫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方案为:1、内服:常拌青蒿末有助于驱赶车轮虫;2、外泼:和健药业生产的“车轮恨”,次日可用二氧化氯消毒。
进入冬期,黄骨鱼吃料少,在普遍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天气突变容易造成池塘返底和应激出血,部分养殖户在冬季会给池塘换加水,由于水体温差过大,容易造成黄颡鱼受冻受伤,发生水霉病。
黄颡鱼越冬应该注意的是,如需要给水质老化的池塘换加水,则要选择在外部水源与池塘水的温差较小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操作时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尽量减少对鱼体的刺激。
平时主要的是要做好改底工作,使用氧化剂进行改底,降低返底可能造成的细菌滋生,建议20天进行一次底改操作。
冬季水温降低,黄颡鱼吃料减少(黄颡鱼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上市过塘时容易造成损伤,引发水霉病,应该定期进行预防。
若发现水霉病时,可使用“水霉净”,用量1包/亩,连用三天。
平时应该定期改底,清除沉积在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在阳光较好的日子加强增氧。
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换水操作,如果水质实在太差,可以考虑适当换水,但不宜过量。
今年冬季天气与往年比相对较好,温差大,白天阳光好,晚上温度低,所以寄生虫发病较少,主要需要预防的还是水霉病。
冬季黄颡鱼运动减少,吃料降低,平时投喂不宜过饱,以吃到七八成饱为宜,因为吃料过饱会容易引发肠胃病,造成鱼的体质变差,诱发水霉病。
而且减少投喂量还有一个好处是不浪费饲料,不容易因为饲料沉积造成水质变坏。
此阶段建议减少或不要换水,避免鱼的互相碰撞而受伤,以调水为保持水质稳定的主要手段,今年冬季天气较佳,只需要把PH、氨氮、亚硝酸盐这三个指标控制好即可。
如果已经发生了水霉病,可按以下方法处理:1、先用盐对池塘进行泼洒,用量30斤/亩,起到净化水质和对创口进行消炎的作用;2、使用“水霉净”外泼,一瓶500ml,每瓶用2亩,1日用1次(在上午10:30-11:30阳光最好的这段时间使用),连用2日;3、隔一天后再使用聚维酮碘外泼消毒,用量500ml/1.5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疾病的防治技术
一、营养性疾病
病因及症状: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质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
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
病鱼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切实做好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
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
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
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
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
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
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
二、机械损伤病因
病因及症状: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
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
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食盐
水溶液浸洗消毒。
病害防治的首要原则是贯彻健康养殖,科学管理,预防为主。
一旦发生疾病就要及时准确诊断、精确用药。
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家鱼,特别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使用量一定要计算准确。
建议以定期投喂药饵作为预防手段,在捕捞、放养、养殖、运输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