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基德电影论韩国民族性

从金基德电影论韩国民族性
从金基德电影论韩国民族性

论韩国民族性

——金基德带给我们的感动如果说美国学者罗斯本尼迪克特以“菊花与刀”为例,揭示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的双重性,寓意形象又富有哲理,那么,韩国的民族性,则可以用无穷花和竹子来形容。

谢了再开,开了又谢的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学名“木槿”,其强韧无比的生命力让人领悟了“永远绽放、永不凋落”的真谛,体现出韩国虽历经困苦劫难却仍坚忍不拔和充满朝气的民族精神。而竹子,又恰似韩国人的性格,挺拔坚强却又充满“灵活”和“弹性”,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无穷花让我想到金基德的电影《春去春又回》。发生在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生生不息。如同无穷花一般,人的一生不也是在如此循环往复吗?太阳升起又落下,季节不停的交替。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短短一部影片,金基德用他像画卷一样美的电影讲述着那个关于“人生”的故事。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终极疑问:我们从哪来?又要到哪去?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一个叫金基德的影人。他做过很多社会底层的职业,他不是科班出生,他的编剧经历给了他许多奇思异想。当他在《春去春又回》中裸露着上半身在寒冬中练武时,我对他真的很佩服。当他拖着石块一步步上山时,我忍不住热泪盈眶。那种一步一步在赎罪的过程真是艰辛又漫长,但这就是我们法逃避的人生啊。他自己的亲力亲为,不正也在经历人生,解读人生,在慢慢寻找人生的意义吗……

金基德是韩国电影史上一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导演。金基德曾以《空房间》、《撒玛利亚的女孩》、《漂流欲室》等片扬名国际电影节,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的多次青睐,获得过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与国际声誉相比,金基德在韩国国内十分不受待见,票房惨败、恶评不少,一度让金基德发誓影片不再在韩国本土发行。

曾经在法国学习绘画的金基德善于用成熟的手法演绎具有破坏性但却美丽的生活和爱情,特别是对边缘人悲惨生活中爱与恨的关注,更显露金基德的电影倾向。他的影片在视觉上充满了水墨画般的迷离幻景,剧中人物就在这样的画面下演绎着激烈的性、暴力、死亡等主题,影片纯粹并富有张力。他大胆的情欲电影《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了轰动,像他以往的作品《鳄鱼》、《野兽》及《鸟笼旅馆》一样,金基德用复杂的人格去描绘人物的暴力、求生欲及情爱,透彻地表达了残酷的暴力。高雄电影节专门推出了“水上宾馆”的金基德专题展,来表彰这个个人风格强烈的创作型导演。①

金基德偏爱选取社会中的边缘人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其电影揭示了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性背后的各种可能性,是对整个人群所内藏人性的一种极致化表现。人性中的恐惧、软弱、欲望、难受、抗争、尊严、生存等一系列特质被释放和延展开来。《野兽之都》中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异乡客青海;《坏小子》中管理妓院、相貌丑陋的男人;《空房间》中受丈夫虐待的善花;《漂流欲室》中的妓女;《撒玛利亚女孩》中的援交女孩……这些主人公长期离群索居且心理上得不到关照,承受着为外人所不耻的处境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属于心理上的弱势群体。他也十分喜欢使用孤岛这一意象,这和韩国长期被殖民等历史原因有关。这种找不到家的感觉,表达了他对朝鲜半岛民族分裂的质问和反思,表达了一个韩国人自身对国家的感受。

金基德也似乎有一个“失语情节”。这也是正是我欣赏他的其中一个原因。他的电影没有过多对白,通过电影镜头、人物表情、细节特征描写、精彩的情节……这些电影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正是在这种语言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对现实的反思、折射,都一一展现在镜头前。这让我想起日本电影《告白》,导演的镜头的确唯美,但如果光听对白也可以知道这部

①《韩国电影手册》

电影在讲什么。如是这样,电影原本语言就逊色不少。

金基德的电影始终是在影片背后保持着一种深沉的人性化的关怀,并试图通过宗教般的救赎来拯救世人。金基德影片中的的如《漂流欲室》逃亡的男人和孤独的哑女;《呼吸》中困顿于监狱的死囚张震等,他们每个人,无一例外都被隔离在正常的、群体的生活圈之外,与社会的隔膜日渐加深。

说真的,我是敬佩金基德。他关心生活,身体力行地去体会生活,通过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将一个真实的韩国展现在我们面前。电影《阿里郎》是他患上社交恐惧症后的一部作品,里面描写了他离群索居的一些琐碎生活,电影的制作全部由他一个人来完成。就好像竹子那样坚忍不拔,忍得住寂寞。在不断的自省中创新。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目录 标题 (1) 引文摘要 (1) 一、前言 (1) 二、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内涵 (2) (一)舞蹈民族性的内涵 (2) (二)舞蹈时代性的内涵 (2) 三、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 (2) (一)有利于扩大影响范围 (2) (二)有利于与世界接轨 (3) (三)有利于舞蹈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3) 四、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 (4) (一)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 (4) 1.仔细观察劳动人民动作,从动作中寻找美感 (4) 2.大量观看民族舞蹈视频,从中汲取灵感 (4) 3.留心自然生活,从植物和动物中寻找美感 (4) (二)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 (5) 1.突出民族特色,体现舞蹈的地方性 (5) 2.突出文化特色,展现舞蹈的独特性 (5) (三)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 (5) 1.借鉴国际舞蹈桑巴舞中的“闭式摇摆”步伐动作 (5) 2.借鉴国际舞蹈伦巴舞中的“开式扭臀”动作 (6) 3.借鉴国际舞蹈加衣布中的“脚掌旋转步”动作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国舞蹈多样的民族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舞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如何融合,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了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最后从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对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舞蹈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舞蹈民族舞蹈融合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diverse culture constitute the nationality of Chinese dance and varied.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inese Dance nation and times how fusion i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ance nation and Era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ity and times of integration.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life reality and find the inspiration,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to retain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dance moves a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ree aspects, to dance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strategies were discussed, hope to be abl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our country 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Key words dance dance 一、前言 中国传统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舞蹈形成了完整的舞蹈体系,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舞蹈陷入了低谷,若想对中国舞蹈进行复兴,就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保留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研究较不少,但学术界对舞蹈的发展方向却众说纷纭。中国舞蹈该何去何从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对舞蹈

(整理)艺术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一)艺术的民族性涵义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艺术,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 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

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同是努力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 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使单调无味。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与你是新的,与我确是旧的,与你是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3162752.html,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作者:陈良雨张江刘松华 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 摘要: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服饰文化前进的两个车轮,共同撑起和促使我国服 饰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使得我国服饰文化能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前提下朝向多元化、民族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服饰文化时代性民族性 服饰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全球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其现状和发展必然凸显全球的共性,反映时代特色;但是,服饰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即民族性,也正是这民族性,才给予民族自身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今我国服饰的发展方向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朝趋同方向发展;二是在大同发展的背景中寻求民族性和个性。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存在和文化创造的两大支柱。”当今服饰文化的存在和创造同样依托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为,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服饰文化体现的人类需求程度,而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则决定了服饰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 纵观当今我国服饰文化的状况,西方服饰文化在我国占据主导,而民族服饰文化则长期囿于传统,所以一定程度上凸显我国服饰文化的存在性和时代的特色,而不多体现其文化的创造性、民族性。要使服饰真正地有所创造、发展,不能单单着眼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而应是在这基础上发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使我国服饰真正能得以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相当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理,注重服饰的民族性同样不能忽视了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不能脱离了人们的具体需求,而去谈服饰的创造与发展。 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 一、服饰文化的继承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清晰地表明人类的创造与发展皆是在对历史的继承上进行的,人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累积。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述:“文化的继承使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继承而达到累积的目的,从而使人类文化无比丰富多彩,并为文化创造提供充足的营养,使人类文化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对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概要

课程论文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科目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 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

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耻”文化是决定日本人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特征,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广,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 二、日本“耻”文化的实质 日本社会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即以内沼幸夫为代表的羞耻文化论。这种观点在“给与被给的相互性对羞耻”、“自律性对耻辱疑惑”和“自发性对罪恶感”的三层对立模式框架内,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耻”实际上是以羞耻为主要构成要素,且涵盖了另外两个层面,即耻辱和罪恶感,具有多重性特点。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被突出地强调出来,日本的思想家以及许多知名学者都强调“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耻”就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耻”文化,就是异常重视自己的面子,强烈在意世人的眼光,即不是靠对错、好坏、善恶、雅俗等决定是否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评价来推测他人是如何判断的,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

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具谈现代中国风格家具的创新与发展当代家具设计中本原文化运用 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底蕴探析 崛起于逆境中的泰式家具设计 论建筑设计的传统、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谈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性 中国民俗家具与民族风情略论 中国家具创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符号学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研究与阐述 民族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同构 家具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家具设计基础理论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试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张丽戴向东 当前,中国的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总产值和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先生在2008年3月参加“斯帝罗兰”举行的极品沙发鉴赏会时指出:去年在出口家具中,坐具和沙发类占到出口总额的45%,其中以沙发类居多,达到103亿美元。可见,中国沙发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比重不容忽视。中国沙发制造企业在现今如此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之道不仅只在于沙发的大量输出,更要注重质的保证。品牌和文化的价值始终处于企业的内核并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沙发产业要奋力走出产业链的最低端和简单的模仿改良,以创意作为新的经济符号,自主创新打造“新中式”这一国际品牌,这种模式应作为企业持续坚持的道路。 新中式沙发顺应当前重视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现代生活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它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需求的一种科学认识,反应出设计的人性关怀。 1 新中式沙发 “新中式沙发”是指运用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沙发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沙发。其主要特性是“中而新”,民族性和时代性兼备,本土化且国际化。“新中式沙发”要以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创新性地传承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各国文化之间同质化的加速,发掘地域文化精华和民族传统艺术也愈显迫切,现代家具的地区化与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现代家具的进步和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这点,一个民族或国家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成了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对其创新性的继承是对新中式沙发“中而新”这一特性的最优化诠释,具体包括内在和外涵两方面。 2.1 内涵 内涵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其它思想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体系。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反应在艺术领域,其精髓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根本思想“天人合一”,讲求万物和谐;重视人的核心价值,即以人为本。第二,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第三,认为“少则多,多则惑”、“大道至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倡导简约风格。第四,主张“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第五,追求“韵外之致”和“境生象外”,追求空灵、虚无、含蓄的意蕴和艺术境界。 2.2 外延 外延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通常以建筑、家具、园林、图案及书法艺术等为载体呈现出来。 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建筑。家具与建筑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中讲究形制的大门、装饰精美的影壁、造型奇特的门、多姿多彩的窗户、无处不在的雕刻装饰、富于变化的屋顶以及毫不逊色的地面装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神形并茂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隽永之美来自于中国民族性的设计意识和表现——线条韵律的张力,愉悦完美的比例,朴素和谐的形式,适度的由结构限定的“负空间”,精致的装饰和打磨,还有极其精妙的榫卯节点构造,结合紧密又易于拆除,每个节点的两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彼此留有余地但又互补。同时,充分考虑结构的逻辑性和功能。 时空流动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经营位置和布局,巧于因借,步移景异。运用“小中见大、无中见有、乱中得序、静中藏动”等方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观,艺术的审美观和怡情的价值观。 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主要包括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形和纹样,图腾和宗教纹饰和民族服饰纹样等。它传达着语义信息,蕴藏文化底蕴,对其符号化的提炼则会产生易辨认和易传播的效果。

韩国的民族性

韩国的民族性:竹与无穷花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韩国,这个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总是能以她独特的一面吸引我们,在旁观韩国的时候,似乎也可以更多地对照自己。 龚克瑜 一方面是大财团丑闻曝光,黄禹锡“科技神话”破灭,体育界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又是经济建设迅猛腾飞,民族情感高度统一,领土主权据理力争……韩国真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 如果说美国学者罗斯本尼迪克特以“菊花与刀”为例,揭示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的双重性,寓意形象又富有哲理,那么,韩国的民族性,则可以用无穷花和竹子来形容。 谢了再开,开了又谢的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学名“木槿”,其强韧无比的生命力让人领悟了“永远绽放、永不凋落”的真谛,体现出韩国虽历经困苦劫难却仍坚忍不拔和充满朝气的民族精神。而竹子,又恰似韩国人的性格,挺拔坚强却又充满“灵活”和“弹性”,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韩国人比较突出的性格特点是:刚烈、急躁、团结、独立。 刚烈 韩国国土面积狭小,由于地理环境上相对闭塞,几千年来单一民族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坚定和固执。地理上的邻近也使朝鲜半岛人民的性格气质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汉颇为相似,粗犷朴实、豪迈不屈。 “甘洒热血写春秋”也许是韩国人最好的写照,刚烈的性格脾气在韩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看到了韩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顽强不懈的抗争,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奋斗,体育场上争金夺银的拼搏和国际舞台上的坚韧不屈。

为结束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军人独裁,韩国民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争取民主,为了国家前途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着。在学生运动和示威游行中,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军警和刺眼的催泪瓦斯,人们仍然奋不顾身,毫不退却。韩日独(竹)岛之争中,韩国人誓死捍卫领土的决心和韩国青年断指以明“抗日”之志的举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使人深深体会到韩国人身上熊熊燃烧的刚烈之火。 急躁 半岛地势狭长,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全国,一旦战争爆发,也会因为缺乏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而全盘皆覆。所以,即使面对普通的事态,韩国人也会有强烈的危机感、不安感和焦虑感,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就是“急性子”,说干就干,要干就要“毕其功于一役”。 韩国人干什么都快,走路快,开车快,经济发展快,危机时崩溃得快,危机后恢复得也快。因为急躁,有些韩国人往往没有耐心,考虑问题容易被冲动的情绪所左右。这时,断指和自焚等偏激行为就成了一些韩国人想速战速决解决问题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最近,黄禹锡神话的破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韩国人的急功近利。然而,在美梦破碎之前,以黄禹锡为代表的和平年代的新民族英雄,恰恰满足了韩国民众对民族英雄的崇拜与期盼。 团结 提到韩民族的团结和爱国,让人不得不翘起大拇指。每个韩国人都坚信“没有团结,就没有国家、没有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旦国难当头,韩国全国会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1997年金融危机肆虐之际,韩国“献金运动”的高昂热情令人感动,不少妇女甚至把结婚的嫁妆和信物以极低的价格半卖半捐给了国家。世界杯足球赛上,被“红魔”染红的半岛在燃烧、在疯狂,韩国队在场上永不言败的斗志,不畏强敌的气概,不知疲倦的围困逼抢,都叫“恐韩”的国人目瞪口呆。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日法语系 1001班 xxx 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民族性格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大和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本文将浅析矛盾的日本民族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格、《菊与刀》 学者眼中的日本民族性格: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中国作家周作人不仅留学日本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和推介日本文学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日本问题,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

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笨,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 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对灾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灾难过后,是很快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3.由于食物直按取自大自然, 因而形成对大自然的依恋心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4.由于资源贫乏,使日本人重视人才智力的开发培养, 这是战后技术立国、智力出口的基本条件。 5.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本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桜から、日本人の民族性を覗き见2

桜から、日本民族性を覗き見 日本といえば、必ず国花としての桜と思い浮かさせる。ある人は「桜は日本人で、日本人はさくらである」と言った、私はこれに賛成する。確かに、日本人はほかの民族の人が備えず、桜のように特徴を持っていると思える。では、桜のように民族性のは、いったいどんなの民族性ですか、そして、その特徴は日本人の精神的に、現実の社会生活に、なんの影響を出してしまうか。では、このような問題を持って、桜から、日本民族性を覗き見る。 一国の民族性のは民族の内部で主要な文化精神的、民族心理的と具体的な表現によって構成させる特有な民族性格だ。この民族性格は、ほかの国人から見れば、大変理解にくいことだ。例えば、日本は、昔から、隣国としての中国から、漢字を借りて,使っても、中国と同じな儒家文化を育ってなく、逆に、すごく強い集団主義、独特な生死観、と名高な美意識など桜のように民族性を育った。 ⒈日本人の集団主義 一般的に、日本人は一つの桜の花だ言わなくて、一本の桜樹だ言う。桜の花びらが非常に小さくても、千万の桜の花が集まるなら、花の海洋のようで、朝焼けのような景色は本とに美しくて壮観であろう。これのようにで、人間は一人なら、平平凡凡として、偉い成績を取るに足りなくて、しかし、たくさんの日本人が集まったら,団を形成して、不思議な力を持って、巨大な財富を創造して、民族発展のために努力奮闘して、民族の繁栄を叶ったら、世界をこのために驚かせる。 今、日本人は会社の中で、内部の和を重視して、集団の利益を大切して、集団がこそあれば個人がいると言う意識を持っている。桜もこのようにで、一斉に開放して、一斉に萎れて、全体の協力の美感を形成して、集団精神を体現している。従って、狭い島国と逆境の中で生存する日本人は、桜の団結協力の精神に啓発を受けて、集団主義の重要性を悟て、何代でもずっと守ていてる。そのために、今日すでに経済発達国としての日本では、何処でも、依然として集団主義を見られることができる。 ⒉日本人の生死観 強い集団意識を持っている日本人は人生を桜に比喩する。桜の花期はとても短い。日本の民間の諺は言っては:「桜7日」、つまり一輪の桜の花が咲いてから散るまで約7日ぐらいだ。このような瞬く間の美しさ、日本人の精神世界に深く刻んでいる。桜は満開の時、非常に輝いて、最も美しい時は、すぐに萎れて、瞬間に花弁が落ちて、入り乱れ飛び舞う。また、この落ちた花弁が静かに静かに消失して、何も残らない。従って、昔から、日本人は人生がこの桜のように、すごく美しいが、短いと言う感覚を持っている。 これは日本人の生死観と同じである。桜と日本人は、生の時に、一瞬一瞬にも全力を尽くして生きて、死の時に,生への執着を痛快に捨てることを一致である。桜は最も美しい時には萎れて、最も美しい印象を永遠に人々の記憶の中で残って、何時でも変化しない瞬間になって、日本人に理想的に合う。日本人は、人生の中で、勇気を持って、自分の理想を追求して、自身の価値を実現したら、死んでも人生に満足と感じる。外国人はそのような悟りがなくて、日本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王豫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71) 【摘 要】 本文从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并分析了这些国民性所产生的历史和地理根源以及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一、经济发达背后的日本民族性 留学日本德岛大学的四年,最让我难忘的是那里农村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四国是日本四大岛屿中最小、最不发达的一个岛,而德岛是日本四国地区的一个小地方,是居住在大城市的许多日本人从不问津的地方。去之前,问起日本人有关那里的情况,你首先会听到:“徳島は田舎です(德岛是农村)”这样的回答。带着我们中国人对农村固有的印象来到了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令人大吃一惊。灯火通明的百货大楼,大街小巷的超市,随处可见、建筑模式统一、标志醒目的24小时便利店。入其店堂,方知什么是服务的周到,言语之典雅谦恭,举止之得体周详,还有你购物后所受到的深深地致谢,彷佛使你真的感到店家的生存就是依靠你的垂爱,原来所谓的“顾客是上帝”是这样一种感觉。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令人大开眼界。与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不同,这里见到更多的是精致的独家独院住宅。透过每家的矮墙,都会看到一辆或者几辆停放在院落里的轿车。有些别墅式建筑的近旁不是山川就是农田。的确,这里不是大城市,但即使田间阡陌也是黑油油的柏油铺就,一尘不染。当看到开着车到田头更换作业服,干完活换好衣服开车离去的务农人,使人对这里的农民的概念不得不赋予新的认识,他们和我们城市中的工人没有两样。我们不禁要问,战后一贫如洗的日本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我想从下面的目睹事实中不难得出答案。 首先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德岛大学,你到处可以看到敬业的教师,无论有没有课都按时来上班,绝对看不到上班干工作以外的事情。按照规定工作时间是朝9晚5制,但是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教师、包括教授,晚8点以后才陆续离校却是普遍现象。而这种加班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任何补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可称得上是劳模。其实在日本的任何一个单位,加班的事平常得就像是纳入工作制度一样,已经融入了每个职工的生活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听说如果有一天丈夫不加班按时回家的话,连妻子都会感到不正常,会怀疑丈夫犯了错误或受到歧视。 其次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精神。在学校里,每次试验中,我们都会看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学生。使用过的器皿要求清洗三遍的,绝没有人洗两遍了事,即使看起来已经很干净,也不会有人自作主张少洗一遍。据说,家政公司清洗拖把都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的,新进公司的职员会有老员工手把手传授。在参观日本的服装厂时,亲眼看到工人拿着自己觉得差一点就超出标准的半成品找负责人确认是否可以通过?这种自己把关把问题消灭在过程中的做法,让我们联想到日本产品质量的可信。凡是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鞠躬是日本人再平常不过的礼节。有人说日本人的鞠躬的规范到位像是训练出来的一样。的确如此,你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每一次鞠躬都是双脚并拢、身体前倾,弯腰度数视情况而定。虽然是如此频繁、极普通的动作也让你决不会有敷衍了事的感觉。这种做事认真、到位还可以从日本人饮茶喝水中略见一斑。在日本到饭馆吃饭,代替我们上茶的习惯,日本多是上一杯冰水,即使数九隆冬也不例外。而笔者亲眼目睹的是盛装这种冰水的容器里已有半杯冰块,在倒给你的时候还要在你的杯子里再放入冰块。可是,当你饭后需要一杯热茶时,那个盛装热茶的杯子却是经过热蒸汽加热过的。 以上事例均是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现象,透过这些普通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全民性的对待生活和工作认真的态度。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日本这个民族。一个面积只有不到38万平方公里,人口 1.2亿的国家能在战后短短50年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除了其他的客观原因之外,它的这种民族性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日本国土面积是我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人口是我们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大,资源更是贫乏。几乎百分之百的石油、煤炭和矿石等工业原料,除大米以外90%以上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需要进口。一个国家什么都没有,买别人的原料,制成产品,靠什么能够再卖给别人赚取差价呢?靠的是产品的精美和性能的优异,靠的是价格的便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二战以后日本所确立的“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之外,每个日本人还需要比其他国家的国民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虽然当初是残酷的现实使日本人不得已而为之,但久而久之已经深入演化为其国民性。工作至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决不可调和的原则。任何的过错和失误必须有人承担起责任,以警后人。一个人在工作上有了过错,损害了集体的利益,不但周围的同事会不留情面地谴责之,就是当事人自己深感自责。这种自责绝不是敷衍了事,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日本国民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文化教育。 二、日本文化背后的民族性 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居东亚,黑头发黄皮肤,写着方块汉字,崇尚孔孟之道,貌似汉文化传承者,但其内涵则大相径庭。我们常常会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真可谓又熟悉又陌生。 首先,从它的语言表达上就能充分地反映出这种矛盾性。众所周知,日本自古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国家。隋唐时期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因此,有许多情况下单从汉字就能悟出日语的大概意思。比如:“中国は2001年にW T Oに加入した(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 T O)”。很熟悉。但是,当你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去和日本人打交道时,却会发现仅靠语言,沟通是那么艰难。比如,当你要拜托日本人办一件事时,他回答你“考えときます(我先考虑考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还在怀有50%的希望在等待结果时,他早已对此事画上了句号,那就是一种拒绝。而类似的委婉拒绝在日本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推崇。另外,当日本人给你端来一杯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会说“谢谢!”,表示谢意,可是日本人却会说“すみません(抱歉/不好意思)!”,好像是给对方造成多大的麻烦。 除了语言表达以外,日本人在对待别人的好意时所采取的行为也令我们费解。比如:日本人在接受了你的礼物或其他好意后,除了当面感谢之外,第二次再见到你时,一定会再次提及并表示谢意,无论这个第二次见面时隔多久,几个月,几年的也有。笔者就亲历了一次时隔半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文化研究

日本的民族性是怎么形成的

日本的民族性是怎么形成的? ----日本史笔记2 所谓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日本的民族性是什么,大多数文章都指向其二重性或矛盾性。这个观点应该主要来自美国学者的《菊与刀》,该书对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有一个概括:“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该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在书的末尾再次提及:“由于这种植根甚深的两重性,他们在成年后可以从毫无节制的浪漫恋爱突然转到对家庭意见的绝对服从。不管他们在履行极端的义务方面走得多么远,他们都能够尽情地享乐与贪图安逸。慎重处世的教养使他们在行动中常常表现得像一个胆小的民族,但他们实际上勇敢得近乎鲁莽。他们在等级制下可以表现出非凡的顺从态度,但绝不会轻易服从来自上面的控制。他们尽管彬彬有礼,但仍能保持着傲气。他们可以接受军队所要求的狂热盲从的纪律,但又桀骜不驯。他们可以是热烈的保守主义者,但又受新的方式的吸引,就如他们在接受中国风俗和西方学问时一再表明得那样。”多数评论认为,这个概括准确指出了日本的民族特性。笔者对日本人的了解基本来自书本和文艺作品,所得印象与以上结论虽不矛盾,但印象最深者似乎这一结论并未概括。笔者对日本民族最深刻之印象,一是认真、执着,力求把事情做到极致;二是极善于学习。《菊与刀》出版于五十年代,我虽不完全接受其观点,但却认为是我迄今看到的对日本民族性分析最深刻的作品。 一般来说,民族性的形成脱不开该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习惯和文化影响。学术界的主流意见认为,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影响之前,只存在一种发育不全的低层文化。比如神道,只是一种简单的对万物有灵的崇拜,缺乏系统的宗教理论。可以推论,这种传统的宗教习俗,造就了日本民族敬畏、崇拜神和大自然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系统传入,发生于公元6-8世纪,那时日本的氏族社会已相当成熟,对文化的吸收已具有选择性淘汰的功能。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儒教,二是佛教。佛教原创于印度,因而日本的民族性也有明显的印度痕迹,比如修炼。儒教范围很广,以个人伦理规范而言,主要是“三纲、五常、五德”,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乃“温、良、恭、俭、让”。日本人虽然惊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吸收时却以不损害他们的传统习惯为前提。“三纲”与他们已有的等级观念相符,全盘笑纳,“五常五德”则待遇有别,有的弃之不用,有的经改造而用之,有的则全盘接收。如“仁”是儒学要义,对普通人而言,是指有爱人之心。对帝王而言,是指要爱民,要施“仁政”,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这就与日本的等级习俗相悖,不能接受。“仁”这个词在日本还有,但只有“慈善”类似的意思。“三纲五常五德”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以至日本父母以及整个社会都以此作为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据此推论,日本民族性的形成是在中国文化传入之后。不过这些标准在日本的内涵与中国不尽相同。在中国,忠、义、信的楷模应该是关云长,日本家喻户晓的忠义故事则是47浪人。 47浪人本是浅野大名(领主)家的武士,浅野大名遭吉良大名欺辱后,在严禁用刀的江户城刀伤吉良,然后自裁身死,死后所有财产充公,47武士沦为浪人(没有主君的武士为浪人)。47浪人卧薪尝胆一年零九个月,终于斩杀吉良为浅野报了仇。47浪人将吉良首级供于浅野坟前,然后集体剖腹自尽。 比照中日两则故事,我们发现关羽的故事忠高于义,他对刘备是忠,对曹操是义。忠的前提一是仁,主公施仁政,二是信,结义之信;义的前提是报恩。47浪人的故事重点强调一个“义”字,即报恩,至于浅野与47浪人有无“忠”或“信”的关系,大多数版本都无

看日本电影的民族风格

看日本电影的民族风格 近年来一些日本故事片引起了我国电影界的很大兴趣,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感到了日本电影的独特之处。这种发现当然不仅限于七十年代。早在五十年代的日本故事片,尤其是日本独立制片运动的影片,如《不,我们要活下去》、《一个女矿工》、《蟹工船》、《浮草日记》、《原子弹下的孤儿》、《没有太阳的街》、《米》、《暗无天日》、《箱根风云录》、《这里有泉水》、《战火中的妇女》、《赤贫的岛》、《第五福龙凡》、《二十四只眼睛》、《缩影》、《板车之歌》等等,就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1年,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的影片《罗生门》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它以其独特的哲理思想和结构,以及新颖的表现手法引起了西方电影界的注目,并由此开始了西方电影史学家和理论家对日本电影的研究。美国导演马丁?里特甚至依照《罗生门》的故事情节,拍摄了一部名为《凌辱》的影片,它与《罗生门》的区别仅仅在于故事发生的地 点是在美国西部,这种模仿决不是偶然的。 不论人们对它是否习惯或喜欢,不论日本青年一代导演试图或已经摆脱了它,日本电影传统风格的存在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在其《日本电影史》的序言中谈到日本电影的独特风格时曾说:“日本电影画面的构图是静止的,非常小心地避开哪怕是有一秒钟不动就会坍塌的那种动的危险感。这种静止的画面仿佛足能保持一千年。这里表现出整齐匀称的美,同时也沉潜着一种无为和观照的心理。”他又说“日本电影远景和全景这种远距离摄影位置的镜头多……所谓远景这一样式,有一部分是从早期的戏剧表现形式中继承下来的,不仅如此,这一风格同时还具有日本人特征的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来源于创作意识的朴实而又自然的风格”。岩崎昶还谈到了这种风格的缺陷,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是我国电影工作者始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电影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日本电影如何吸收了最初由西方发展起来的电影艺术,而后又怎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借鉴的问题,对于同属东方文化国家的我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平素对日本电影缺乏广泛和深入的知识,手头掌握的史料极其有限,而观看日本影片的机会又屈指可数,所以本文不准备对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作全面的论述,只想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对日本电影发展史具有较大影响的、在艺术技巧上自成一体的沟口健二和小 津安二郎的创作风格作一粗浅探讨。 追溯日本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都是颇有影响的人物,在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第八章中有一节的标题就是“日本的创作家____沟口、小津和成濑”。书中提到沟口的四部影片《浪华悲歌》(1936)、《青楼子妹》(1936)、《西鹤一代女》(1952)、《近松物语》(1954)“是可以流传后世的代表二十世纪日本艺术水平的作品”。书中谈到小津时说,他“和成濑已喜男一样,也是公认最具有日本风格的导演”。这两位日本导演的艺术发展道路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电影对日本来说(对我们也一样)是舶来品,因此在其成长的初期必然要受外来影响,对研究一点不仅不能回避,而且有必要对它 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 APEC期间,中日首脑终于跨出了打破僵局的历史性一步,习主席和安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个信息无疑是积极的信号。这却是一个“尴尬”(awkward)的握手。从合照中,中国人民的原谅是有限的,有着强烈的不满。历史以来,我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来形容日本这个邻邦。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这样的两句日语:“沙扬娜拉”“八格牙路”。我们更每天都在无形之中接受着日本的各种影响,从汽车、电视、空调等硬件到动漫、影视、饮食等文化软件。然而,即使我们使用他们的产品、感受他们的文化,日本民族于我们又是那样的陌生和遥远。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日本所知甚少。这确实是让我们震惊和可怕之处! 我们对日本历史的了解,几乎只停留在一百多年前地中日海战之后,这一百多年地历史,深深地震惊着国人。无论是从不起眼的小国迅速发展为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还是在日俄战争、抗日战争中先后将两个庞然大物的国家放倒,更无论在二战中倒下的日本仅在二十多年后就再度崛起。这一切给我们太深刻地印象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的一个国家? 本尼迪克曾说:“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罪捉摸不透的。”李光耀也直接地指出:“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确实,日本是我们绝对一言难尽的国家,他有我们太多的怀疑和不解。历史上日本曾极大程度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朝,日本作为中国的一个属国,已经将中国的政治制度等都引入到本国。因此,日本民族的特性之中是有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民族的影子的。首先的共同点就是思维方式。中国和日本人都偏向于形象思维和直觉的感悟。这一点从中日在对山水、画、茶道等方面追求简约、淡远的取向可以看出。而中日两国人民都受到“禅宗”的极大影响,虽然在日本是所谓的“神道教”但其实质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其次,是内敛。中国人是不喜欢出头的,在日本也是如此。讲究含蓄忍让是共同的为人处世哲学。这样的含蓄在日本称为“腹艺”。第三个共性则是集体主义。日本有一句谚语“出头的钉子要挨敲”这与中国的“枪打出头鸟”或者“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一样的。由此产生的是辈分严格的尊卑。儒家文化在此的强大影响不言而喻。这便形成一种压抑个性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